第一篇:中共莆田市纪委 莆田市监察局关于办理实名举报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提高信访举报质量,鼓励群众反映真实情况,增强对党员干部监督的有效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实名举报,是指公民以自己真实姓名、单位(地址)和准确联系方式,通过来信、来访、电话、网络等形式,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及行政监察对象违法违纪问题的行为。
第三条 纪检监察机关提倡和鼓励实名举报。实名举报由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部门受理。对属于纪检监察机关业务范围内的实名举报,应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反馈;对不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围的,应及时转交有关机关或部门处理。市纪委信访室在接到实名举报件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情况、办理时限、承办单位告知举报人。
第四条 纪检监察机关对受理的实名举报,按照《莆田市纪委、监察局处理信访举报工作制度(试行)》规定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处理,实行多办少转。属市纪委监察局受理范围的实名举报,原则上由本委职能室核查。属县区纪委监察局受理范围的,转县区纪委监察局直接办理,县区纪委监察局不得再下转,重要、复杂疑难实名举报件由市纪委监察局主办,县区纪委监察局协办。市纪委信访室负责对转办的实名举报件的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
第五条 实名举报件答复反馈工作按照“谁承办、谁答复”的原则由承办部门负责反馈。
1、反馈时限: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实名举报信访件后,一般在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时限,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30日,并告知举报人延期的理由;对举报问题已转为立案调查的,按照党政纪案件办案时限规定办理。承办人员在实名举报件办结后15个工作日内应将处理结果向举报人反馈。
2、反馈方式:信访反馈可采取回函、回访、电话等方式。对联名信举报和集体上访举报的,可召集信访代表(不超过3人)当面进行反馈。
3、反馈内容:对举报人反映的问题,无论是否查实,都应如实反馈。反馈内容应当包括举报问题的调查结论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对问题性质的认定和处理意见等。
第六条 信访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
1、告知及时准确,用语礼貌规范,表述言简意赅,解答慎重明了,结论客观公正。
2、回函反馈应用普通信封,信封上不写复函单位名称;电话反馈应在承办人员的办公场所进行;口头反馈应在信访接待室或有关单位的工作场所进行,且由两位以上承办人员参加。需要采用复函反馈的,书面材料由承办人员起草,报主管常委和分管副书记审核。
3、承办人员应认真填写《实名举报问题调查处理情况反馈表》,送举报人签字,并将反馈情况记录在案。如举报人对反馈结果不满意拒绝签字,但又提不出新的事实依据,承办人员应认真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并注明情况。如举报人提供新的线索,承办人员应按管理权限办理审批程序后进一步调查核实,调查结果要再次向举报人反馈。对已作过调查并反馈的信访问题,群众仍重复信访的,纪检监察机关不再重复反馈。
第七条 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办理实名举报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1、实行回避制度。办理实名举报事项的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与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亲属关系或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2、遵守保密纪律。对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有关情况及举报内容,必须严格保密,举报材料列入特殊密件管理。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单位、被举报人和不相关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举报人举报或向举报人核实情况时,应做好保密工作,在不暴露举报人身份的情况下进行,尽量减少知情面。
3、严格反馈要求。不得将被举报人个人隐私和有关党组织研究决定过程向举报人反馈;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组织上尚未作出结论前,不得向举报人反馈;不得将调查取证中的证人证言等情况向举报人反馈。
第八条 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维护实名举报人的合法权利。对泄露举报人情况及举报内容的,视情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第九条 实名举报人应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举报人因对事实了解不全面而发生误告、错告、检举失实的,不追究其责任;举报人故意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或以举报为由制造事端的,要依纪依法查处。
第十条 因举报不实及其他情况给被举报人造成不良影响的,纪检监察机关将依纪依法维护其正当权益,并采取适当方式帮助澄清事实,消除影响。
第十一条 实行实名举报奖励制度。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为国家、集体挽回经济损失的,按照《莆田市纪委、监察局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暂行规定》的规定,定案没收、追缴1万元以上至10万元的,按总额的4%;10万元以上至50万的,按总额的3%;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的按总额的2.5%;100万元以上的按总额的2%,对举报人进行奖励。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市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共礼泉县纪委监察局
中共礼泉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对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实行问责的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保证政令畅通,不断提高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工作效能,确保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本办法规定的问责对象在执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因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造成政令不畅、管理混乱、效能低下、工作贻误,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指:
(一)县委全委会工作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等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文件中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
(二)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重大工作或专项工作部署;
(三)县委、县政府以文件形式确定责任分工的重大工作任务;(四)县委、县政府专题会议部署的重大工作任务;
(五)县委、县政府印发的会议纪要、督办单等确定需要落实的重大工作事项;
(六)县委、县政府领导在重大工作推进中的重要指示及批示;(七)县委、县政府其他重大决策部署。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问责对象是指:(一)县级机关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
(二)各镇(社区)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及其有关责任人。本办法所指有关责任人,是指在执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各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
第五条 问责的原则是:
(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错责相当;(二)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
(三)坚持分级管理,谁主管、谁问责。
第六条 问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
人社局、县考评办、县审计局、县政务大厅等部门参与。必要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可以扩大参与部门和人员。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进行问责:
(一)对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拒不执行,受到县委、县政府通报批评的;
(二)制定与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违背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或命令,并被依法撤销的;
(三)对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大工作任务,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工作拖拉,不能按期完成,经督办仍无改进的;
(四)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吃拿卡要,经协调明确责任后仍然不执行或推诿执行,影响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五)在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问题,多次受到同类问题投诉,经核查属实,且整改落实不积极的;
(六)其他对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应实行问责的情形。
第八条 问责的方式包括:(一)责令改正;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三)通报批评;
(四)责令通过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道歉;(五)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六)诫勉;
(七)调整工作岗位;(八)停职检查;(九)解聘或辞退;
(十)免职或责令辞职;
(十一)其他方式。
上述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应追究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的,应进行问责受理:
(一)县委、县政府领导或上级领导机关批示要求的;
(二)县委委员、县纪委委员、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建议的;
(三)上级或本级司法、审计、信访等部门建议的;
(四)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特别是项目建设主体单位向县委、县政府提出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控告,或被新闻媒体曝光披露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其他应予以受理的情形。
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收到上述问责要求或建议,应向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经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同意后交县纪委、县监察局受理。
县纪委、县监察局收到相关问责建议的,应依法进行受理。
第十条 县纪委、县监察局受理后,应及时进行初核。
经初核,认为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可以转交有关部门予以处理;认为属于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问责情形,并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应报经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进行立案。案情重大的,应报请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县纪委、县监察局在立案后应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可以视情况抽调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调查核实工作完成后,调查组应及时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调查报告建议由县委决定问责的,经县纪委常委会讨论后,提请县委常委会决定;建议县政府决定问责的,经县监察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后,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建议由县纪委、县监察局或问责对象的任免单位直接问责的,由县纪委、县监察局直接问责或移送问责对象的任免单位作出问责决定。问责决定作出后,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相关程序下达问责决定书。
第十三条 问责对象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按规定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发现处理错误的,应及时纠正。
第十四条 负责办理问责事项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应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五条 被问责的情形是由上级机关或其他机关的行为导致的,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相应机关提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第十六条 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有专项问责办法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问责结果纳入县级机关单位和镇(社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共礼泉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对公务人员作风效能问责的
惩戒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深入开展,强化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惩戒制度,根据《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作人员作风效能问题问责惩戒,是指县级机关及镇(社区)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存在“办事不用心、工作不主动、服务不到位、办事不公正、公务不节俭、形象不端正”等问题,但尚未达到应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程度,需要给予的警告和处理。
惩戒种类分为:批评、通报批评、警示训诫、调离岗位、停职、辞退。
第三条 基本原则
(一)从严治党,从严治政;
(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三)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四)惩戒、责任追究与教育防范、改进工作相结合;
(五)效能监察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第四条 适用范围
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县人大、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人民团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县政府财政补贴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
前款所称工作人员包括在职人员、借调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含实习人员)。
第五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或者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警示训诫。
(一)态度冷漠、生硬,作风蛮横、粗暴等不礼貌、不文明的;
(二)上班时间无正当理由脱岗、离岗,或在岗聊天、办私事等擅离职守的;
(三)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工作效率低下,无故超过办事时限等不负责任的;
(四)对群众提出的正当要求臵之不理,可以办、应该办的事不予办理等不作为的;
(五)不按规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办事的;
(六)其他有损机关工作人员形象的行为。
第六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给予警示训诫;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的,给予调离岗位或者停职:
(一)不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党委、政府的决定,影响政令畅通的;
(二)因处臵不当、措施不力而贻误工作的;
(三)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四)工作日内中餐饮酒或在上班时间上网炒股、玩游戏等违反禁令的;
(五)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或者故意拖延刁难等“吃、拿、卡、要”行为的;
(六)利用职务之便,接受办事对象或者执法对象宴请,收受他人钱物以及其他不廉洁行为的;
(七)故意刁难或者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
借调人员有前款行为,情节严重的,应立即退回原单位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临时聘用人员有前款行为,情节严重的,应立即解除聘用。
第七条 在职人员因服务态度和效能问题受到调离岗位或者停职惩戒后,不服从其他工作安排的,或者出现其他应辞退的情形的,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
第八条 受到惩戒后,又出现第五条、第六条所列行为应予惩戒的,加重一档给予惩戒。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单位分管负责人警示训诫,给予单位主要负责人批评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单位主要负责人警示训诫:
(一)未按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致使本单位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
(二)对有关规定和制度执行、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三)对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处理而未及时作出处理的;
(四)对群众投诉件、领导批办件、上级交办件压着不查,隐瞒不报,或者不认真查办的。
第十条 机关(单位)的科室或下属单位中工作人员受惩戒2人次及其以上的,给予机关(单位)科室或下属单位负责人警示训诫一次;机关(单位)分管负责人所分管的科室和下属单位工作人员受惩戒4人次及其以上的,给予该分管负责人警示训诫一次;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受惩戒6人次及其以上的,给予该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警示训诫一次。
前款所指人次,是指同一内由县纪委、监察局提出建议或者直接作出的通报批评(含)以上惩戒的人次。
第十一条 对工作人员(包括部门中层干部)的惩戒,一般由本单位决定,必要时也可以由县纪委监察局提出建议或者直接决定;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惩戒,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县纪委监察局决定。
第十二条 给予工作人员通报批评以上惩戒的,应责成其写出书面检查。
给予工作人员警示训诫、调离岗位、停职惩戒的,要下达书面通知,送达被惩戒人,并告知其申辩的权利和时限。
第十三条 给予警示训诫惩戒的,训诫期为3至6个月。警示训诫期满后,被训诫人要对训诫期内的整改情况写出小结,经主管部门考核,有明显改正的可按期解除警示训诫,并下达解除警示训诫通知书;无明显改正的应延长警示训诫期,延长期为1至3个月。
给予调离岗位惩戒的,一般应在15日内调离原岗位。
给予停职惩戒的,应立即停止其职务,20日内另行安排岗位。
给予辞退惩戒的,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惩戒的有关材料存入决定机关的文书档案。其中辞退惩戒的材料存档,按有关规定办理。受警示训诫(含)以上惩戒的有关材料县纪委、监察局备案。
第十五条 工作人员受通报批评惩戒的,当年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受警示训诫惩戒的,当年考核定为基本称职;受调离岗位、停职惩戒的,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
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警示训诫(含)以上惩戒的,该单位本不能评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第十六条 工作人员受调离岗位或者停职惩戒后一年内,再受通报批评2次或者警示训诫以上惩戒的,应作出以下处理:
(一)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依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任免机关依据《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予以辞退。
(二)事业单位聘用的工作人员予以解聘。
第十七条 对警示训诫、调离岗位、停职惩戒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惩戒决定的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提出书面申辩。受理机关应在收到书面申辩之日起10日内,作出维持或者撤销原惩戒决定的书面决定,并通知申辩人。对辞退决定不服的,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申诉。申辩、申诉期间不停止原惩戒决定的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礼泉县纪委监察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明查暗访
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推动全县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切实加大问责力度,规范和加强明查暗访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明查暗访是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查找问题、促进整改、实施问责的有效手段和形式。
第三条 开展明查暗访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二)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暗访为主的原则;
(三)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原则;
(四)查访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明查暗访的范围和对象为各镇(社区)机关及七站八所、县直部门和下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五条 明查暗访工作在县纪委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进行。成立若干明查暗访小组,参加人员分别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整治办有关人员组成。
第六条 明查暗访的主要内容:
(一)作风纪律情况。是否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和工作纪律;工作环境是否整洁,工作秩序是否有序;是否存在工作人员随意脱岗、串岗以及上班时间迟到早退、上网聊天、炒股、打牌、玩游戏、看影视,参与赌博等问题。
(二)服务效能情况。是否认真执行首问责任制、窗口受理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是否存在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办事程序是否顺畅,投诉监督电话是否畅通。
(三)政务公开情况。是否认真贯彻实施政务公开的相关规定;是否建有政务公开栏;有无征求群众意见的设施,是否存在应公开不公开、公开不及时、公开不规范、流于形式等问题。
(四)依法行政情况。是否存在推诿扯皮、刁难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吃拿卡要”等问题;是否存在办事不公、暗箱操作的问题;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干扰破坏重点项目建设,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是否存在违反廉洁从政规定的问题。
(五)其他需要明查暗访的情况。
第七条 明查暗访的方式方法。主要采取到被检查单位(服务窗口)查看、听取汇报、走访座谈、组织测评、查阅资料、录音录像、电话查询、询问当事人、核对办事记录或干部的真实去向等方式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开展优化环境整治活动的情况和成效。
第八条 明查暗访结果的处臵:
(一)建立通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研究,及时处理,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需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的,按程序报批进行。
(二)及时督促整改。对问题严重的部门和单位,由县整治办下发整改通知书,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到位、走过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严肃责任追究。对核实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依据党纪政纪相关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追责问责,视情节轻重给
予责任人问责惩戒、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情节恶劣,构成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条 各级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明查暗访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阻扰明查暗访活动。对干扰、阻扰甚至威胁明查暗访活动及人员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一条 明查暗访工作人员要严守纪律,严格保密,忠实履行好工作职责。不得提前通知被检查单位及有关人员,不得泄露明查暗访工作有关内容,不得接受被检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任何形式的礼品、馈赠与宴请。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莆田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介机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维护中介服务市场秩序,保障中介机构及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诚信、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中介活动的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遵守本暂行规定。
第三条 本暂行规定所称中介机构,是指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有偿服务并应当承当相应责任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
(一)独立审计机构;
(二)资产、土地、矿产资源、安全、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森林资源资产等评估机构;
(三)检测、检验、认证咨询、监理、拍卖机构;
(四)信息、信用、技术、工程、市场(商品)调查等咨询机构;
(五)职业、人才等介绍机构;
(六)证照、广告、商标、专利、税务、房地产、招投标、因私出入境等代理机构;
(七)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中介机构;
(八)各类经纪机构;
(九)符合本暂行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 中介机构的管理应当按照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行业协会自律、中介机构自身规范的原则进行。第五条 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管理,依法对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的中介执业活动实施有效管理。
市人民政府建立莆田市规范发展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市联席会议由市工商局牵头,成员由监察局、财政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民政局、物价局、建设局、司法局、工商联、招投标办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全市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市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监察局、财政局、建设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参照本暂行规定相应建立规范发展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本暂行规定,分别负责相关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一)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化经营的中介机构的登记管理,并对商标代理机构、企业登记代理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会计、资产评估和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中介服务收费实施监管,并对房产评估和价格认证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发改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招投标和投资项目咨询评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房产、物业、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咨询、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房屋拆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土地评估机构、经营性测绘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七)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律师、司法鉴定和基层法律服务所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八)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非营利性中介机构的登记和管理,并对社区、婚姻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九)劳动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对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人才代理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一)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税务代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二)交通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交通、外船、外运和海事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三)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出入境中介、网络和保安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四)安全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安全评价(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五)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评价(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十六)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检验检测机构及认证咨询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七)海关负责对报关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八)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专利代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九)经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拍卖和国内贸易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二十)外经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对外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二十一)文化广电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二十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旅游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十三)其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监管范围内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十四)工商联负责经济类行业协会的组建和日常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联席会议制度所需的必要经费由市、县(区)和管委会财政列入同级预算。第七条 本市按行业建立市级中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行业协会)。凡条件成熟的行业应依法成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商会)。行业协会实行中介机构和中介执业人员当然会员制。行业协会由中介机构民主推选理事并选举产生领导机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一律不在行业协会中兼职、挂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行业协会应当制订本行业自律规范,做好自律管理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本行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接受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支持行业协会实施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协会可依有关规定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作为协会开展工作和诚信评选活动开支费用。会员费收取及使用必须合法、依规、透明。
第八条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和查处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中介机构违法的,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举报。
第九条 市级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并建立中介机构监管信息收集的报送制度,及时收集本系统(含县、区、管委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信息,建立中介机构诚信档案,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相关信息。
市联席会议应会同行政管理部门每两年组织行业协会开展“诚信中介机构”评选活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并将评选结果在媒体公布。获得“诚信中介机构”称号的,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记入良好行为记录,且可获得一定的政策扶持。具体扶持规定,由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章 监督管理规定
第十条 实行中介机构设立登记制度。设立营利性中介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设立非营利性中介机构应当向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设立登记。
未办理登记的,不得从事中介活动。擅自开展中介活动的,由有关国家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中介机构在办理登记前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审批(审核),或对中介机构设立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非在本市登记设立的中介机构在本市执业,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按规定在分支机构所在地办理手续或报备手续方可执业,并自觉加入行业协会,遵循行业协会章程及其他自律规定。
第十一条 中介机构应当独立建制并承担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
中介机构应当在人员、财务、业务、名称等方面与主管部门彻底脱钩;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三条 当事人有权自主采取比选等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服务。中介机构依法从事中介活动,其行为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不得凭借职权或职便限定当事人接受其指定的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不得利用本部门控制的行政权力等垄断性资源违规设立排他性条件,破坏中介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法律、法规规定某项中介业务由特定中介机构提供的,从其规定。
(二)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依法设立的各中介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应当同等对待。
第十四条 行政机构委托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实行有偿服务的办法,不得强迫中介机构降低收费标准或者无偿服务。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应当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选择中介机构。
第十五条 企业化经营的中介机构应当在其营业场所公开悬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行业自律规定;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公开的有关材料。在经营场所明显位置,中介机构应当公布其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投诉机构电话和地址等事项。
第十六条 除即时办结的中介业务外,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应当以中介机构名义与委托人依法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第十七条 中介机构应当做好执业记录。执业记录应当记载下列内容:
(一)委托事项、委托人的具体要求;
(二)收取的费用及支付方式;
(三)履行合同应当遵守的业务规范的有关要求;
(四)委托事项履行情况,包括委托事项的接受、完成过程、终结手续的办理等。
第十八条 中介机构应当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执业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中介机构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保存原始凭证、执业记录、账簿和委托合同。
第十九条 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在遵守业务规则的同时,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出具的书面文件应当真实、合法;
(二)应当及时、真实完整地告知委托人需要知道的信息;
(三)对执业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事项予以保密;
(四)妥善保管委托人交付的样品、定金、预付款、有关凭证等财物及资料;
(五)如期完成委托合同及业务规范规定的其他事项。第二十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依法登记擅自开展中介活动或超出核准范围从事中介服务;
(二)对委托人隐瞒与委托人有关的重要事项;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委托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泄露委托人的商业秘密;
(四)从事国家禁止流通的商品或服务的中介活动;
(五)违反规定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向委托人收取服务费或其他费用不开具发票;索取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其他财物,或利用执业便利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六)伪造、涂改交易文件和凭证;
(七)提供的信息、资料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
(八)提供虚假信息、资料,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证明文件及其他文件;
(九)采取欺诈、胁迫、贿赂、围标、恶意串通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当事人利益承揽业务;
(十)发布虚假信息,引诱他人签定合同,骗取中介费;
(十一)对服务或商品虚假宣传;
(十二)聘用无执业资格人员执业;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及行业规范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法、依规建立中介机构信用采集和管理工作,推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二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违反本暂行规定,给委托人或他人利益造成损失的,由中介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违法执业及其其他执业不诚信行为且受到下列处理的,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记入不良行为记录:
(一)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四)在执业检查中被书面责令整改的;
(五)被市级以上行政部门公开通报批评的。第二十四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在两年内两次以上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或者一次不良行为且违法后果较重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记入向社会公布的警示名单。公布期限不超过两年。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有前款规定的应当被记入警示名单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记入重点警示名单。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有违法行为,被依法吊销资质(资格)、营业执照的,不再记入警示名单或重点警示名单。
(一)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警示名单或者重点警示名单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对当事人合理的意见应当采纳。
(二)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警示名单或者重点警示名单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对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警示名单和重点警示名单的,当年不得被推荐参与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评定、评优表彰、诚信等级评优的通报表扬。
(三)对被记入警示名单且公布期间内或者被记入重点警示名单的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其他获得财政融资项目,三年内不得委托其从事中介业务。
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其他获得财政融资项目在委托中介业务时,应当做好中介机构信用信息的查询工作。
第二十五条 各有关行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职责,对中介机构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应及时依法依规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手段干预中介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并不得与中介机构有明脱暗不脱、利用职权指定业务、收取费用、暗中参股等违规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对相关的单位、人员及中介机构都要依照党纪政纪给予处分或经济处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自退休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在与原负责的业务有关联的中介机构工作或任职。
第二十七条 行业协会应当掌握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执业情况和违法违规情况,在协会内及时通报行政主管部门的惩戒、处罚。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暂行规定有关情形的,行政监察机关应当依法追究或者责令有关单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暂行规定,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
第四篇:莆田市优秀体育教练员奖励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调动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为国家和我省培养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根据国家、福建省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训练、输送且在我市注册并代表莆田市、福建省、国家参加各项比赛获得名次运动员的我市优秀教练员。
第三条 奖励规定
(一)输送人才奖
1.每输送一名运动员到省优秀运动队(以省体育局报调文件为准),一次性发给原带训教练员奖金3000元,输送到解放军八一队的运动员须经省体育局确认后方可享受省级同等待遇,以上原带训教练员必须带训该运动员一年以上。2.每输送一名运动员到省体校(以省体育局报调文件为准),一次性奖励给原带训教练员1000元,以上原带训教练员必须带训该运动员一年以上。
3.输送到福州、厦门、泉州体校,经省体育局正式确认为双计分的运动员,每输送一名运动员,一次性给原带训教练员600元奖金。
4.由基层体校教练、学校教师选送到市属训练单位的正式运动员并参加全省比赛获得前三名的,每输送一名运动员,奖励给该基层体校教练或学校教师奖金200元。5.运动员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后,由省优秀运动队输送到国家队的, 奖励原带训教练员2000元;运动员输送到省体校、福州、厦门、泉州体校后,再由福州、厦门、泉州体校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 奖励原带训教练员1000元。
(二)比赛名次奖
1.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奖励原带训教练3000元;
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中获得个人项目前三名,按获得运动员奖金额10%的标准奖励给原带训教练。
2.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比赛中获个人项目前三名的,按获奖运动员奖金额15%的标准奖励给原带训教练。
3.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亚运会比赛中获得个人项目前三名的,按获奖运动员奖金额20%的标准奖励给原带训教练。
4.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全运会比赛中,获得个人项目前三名的,按获奖运动员的奖金额15%的标准奖励给原带训教练。
5.各项目参加省锦标赛比赛,按省体育局每年公布的各团体项目带入省运会的奖牌数、总分数(每带入一枚金牌5000元、2-6名每分200元)奖励给该项目教练员。其中全市集中参赛项目田径按2倍、武术按1.5倍计算。6.省运会相关教练奖励标准,均按运动员奖励标准的50%发给:以省运会四年一周期划分省运会奖金比例,基层县区体校教练、学校教师选送体育苗子到市属训练单位参加省运会队员的,培训第一年选送的占奖金比例的15﹪,第二年选送的占奖金比例的20﹪,第三年选送的占奖金比例的35﹪,第四年选送的占奖金比例的50﹪,教练员带队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获得成绩原则上不评奖。如因教练员调整,获奖运动员的教练超过两人的,只按一份教练员的奖金给予发放,奖金分配由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了的,由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裁定。
7、国家队及省队教练所带的我市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获得成绩,根据获得成绩状况,由市体育局向市政府正式行文报告,另行予以奖励。
8、实现项目主教练负责制的主教练除带好亲自培训的运动员外,应切实担负该项目的选才、训练、对外协调等其它工作,在该项目其他教练的奖金中提取10﹪给予奖励,以体现劳动成果。
(三)教练员荣誉奖
培养的运动员获得世界三大赛前八名、亚运会金牌、全运会奖牌及省运会三枚金牌的主管教练,由市体育局提名呈报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第四条 以上奖金包含个人所得税。
第五条 凡达到上述规定获奖的教练员,由本人提供相关证明,由市体育局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比赛名次”奖励经费由市财政支出;“输送人才”奖励经费由体育彩票公益金列支。
第六条 本暂行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第十四届省运会 所取得成绩不享受本规定有关奖励条款。
结束后
第五篇:纪委监察局信访举报工作总结
好范文原创投稿
纪委监察局信访举报工作总结
我县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在市纪委信访室的精心指导下,在县纪委监察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执行中央、省、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履行职能、突破创新”的工作思路,采取
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迈上新台阶,促进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受理群众举报
2008年共收到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等各类举报投诉93件,同比上升10.7%,其中受理群众来信80件,接待群众来访6件/次,受理电话举报3件,其他方式受理4件。其中署名举报24件。
检举控告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单位)40人,涉及一般干部31人,涉及其他人员20人。
检举控告按性质分类:违反组织人事人为4件、违反廉洁自律行为7件、贪污贿赂行为12件、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行为3件、违反财经纪律行为4件、失职渎职行为15件、侵犯党员权利和公民权利行为4件、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2件、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3件、其他检控类37件,申诉类2件。
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函转45件,其中需反馈告回音5件,报结果5件,除反映县林业工作站查某收受贿赂的信访件由市检察院指定某区检察院立案侦查外,其余均按要求向上级机关告回音、报结果。
(二)查办、督办信访案件
一年来机关自办信访件52件,转基层办理31件,(其中督促基层办理信访件并报结果16件),阅存10件。
通过信访初查核实为案件检查提供线索51条,转立案15件,处理违纪人员22人。通过信访调查为13名党员干部澄清了事实。
继续做好信访件跟踪反馈工作。针对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署实名举报和重要的申诉件等信访举报件,以及带有一定的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信访问题,均以跟踪反馈的形式要求下级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及时了解,妥善处理,并将办理及落实情况及时向交办单位和举报人反馈。一年来,信访室共发出跟踪反馈表23张。
今年以来公开办信2件,2008年7月17日,我们接到群众反映某乡某村支书罗某的有关问题,通过县纪委与县公安局派员联合调查,查清了事实,对罗某虚报面积骗取早、晚稻良种补贴的违纪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给予了罗某党内警告处分。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及时召集村民代表进行了公开听证,反馈情况,将调查结果在会上作了解释,群众表示满意。2008年7月28日,在受理群众某镇某村支书王朝茂有关问题之后,我们及时安排了纠风室人员会同组织部门联合进行调查,并召集了群众代表进行公开反馈,澄清了事实。
一年来领导共参与信访调查52件,占重要信访件的100%。信访举报问题当年办结率为96.8%,信访举报案件当年结案率为97.1%,信访举报案件按期结案率95.56%,信访举报案件优质结案率为91%。
(三)加强信访工作计算机管理
按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求,进一步做好信访举报件微机管理。做到每件必录,录入准确,按时统计,及时上报。
(四)及时报送信访信息、数据
按要求每月及时向市纪委信访室以及本委局办公室报送信访统计表,并每季度办好一期《信访反映》,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同时,一年来为组织部门和其他单位提供信访信息348条,涉及117个单位231人。
(五)宣传报道
一年来,委局共撰写有关信访方面信息、文章30余篇,被有关刊物采用文章、信息21条(篇),市《信访简报》采用信息1条、市廉政网采用短信20条,在某晚报发表简讯2条。
二、主要做法
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机关带基层,夯实信访工作基础
我们确立了“抓机关带基层、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着力打好基层办信基础。一是根据市目标管理要求,我委配强配齐了机关领导力量,明确了一名副书记主管信访工作的领导格局,并坚持三项领导工作制度,即领导阅批信访件制度、信访分析会制度和领导接访制度。分管信访工作的副书记坚持做到亲自阅批信访件;书记办公会定期组织有关科室召开信访分析会(一年来,书记办公会共研究信访案件12次),排查线索,制定信访初查方案,并且做到领导亲自接待、协调解决越级和集体访的疑难问题和参与重要信访举报件的初查工作,确保了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开展信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今年4月委局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一期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对全县24个乡镇纪委书记和56个县直单位纪检组长进行了一次业务培训,在培训班上,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某同志作了信访业务知识讲座,进一步强化了
基层办信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及时将工作要点及考评方案下发至各基层纪委,同时把纪检监察机关的各项信访工作制度延伸落实到基层,确保了基层信访工作的规范运作。四是落实责任制。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早发现、早预防、早准备”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健全乡镇领导接访日制度,把苗头性、倾向性的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落实在基层。
(二)以监督促廉洁,严格执行信访纪律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我们充分发挥信访监督作用,严格执行信访纪律。一是进一步落实省、市有关信访监督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今年我们继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制度,对群众有反映的5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同时对群众反映党组织、党员干部和行政监察对象一般性问题以及轻微违纪问题,采取信访“四文书”的形式进行监督,今年发放《信访监督四文书》3份,(其中2份信访整改通知书和1份信访警戒通知书),对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回答和说明,收到了教育干部、挽救干部的良好效果。二是在加强干部信访监督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信访进查快办的职能优势,对一些重要的信访件,直接组织查案,保证了信访举报件的及时处理。今年我们初查的54件信访件中,信访室直办15件,直办率为27.8%。如今年6月份,我们接到群众反映某中小违反人事纪律的信访件,根据委领导的批示,我们立即针对信中反映的线索进行了调查核实,迅速查实了该校某教师在外务工且吃空饷的问题。
(三)建网络接投诉,拓宽信访举报新渠道
我们把建立信访网络、拓宽信访渠道作为信访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三到位”(即宣传到位、协作到位、下访到位)不断加大寻找案源的力度,认真构筑信访横向协调网络,切实形成办信联动合力。宣传到位,就是着重把信访工作知识通过墙报、宣传单、网络等多种有效渠道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引导人民群众依法依规举报,提供案源线索。协作到位,一是加强同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有关执法部门的办信配合,实行信访联查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信访联席会,积极收集线索,主动寻找案源。二是加强同审计部门的联动配合。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同审计局建立了案件移送和工作协作配合制度,三是加强同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和人事招聘工作过程中,做好协查工作;发现违纪问题的,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四是加强同信访部门的合作配合,坚持参加每月一次的县委书记(县长)接待日,平时信访部门将群众反映干部问题的信息及时通报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五是加强同县直部门的沟通配合,注重从各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效能建设、纠风工作、执法监察工作中发现线索,寻找案源。同时在横向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从信访案件中发现新的疑点和线索,扩大新战果;注重从信访案件中找出成案特点,加大对同类案件的排查;注重从信访案件中分析发案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加强教育和防范。下访到位,就是着重强化被动信访往主动信访的转变,我们建立完善了干部下访制。规定县纪委常委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基层接访和带案下访,每月不得少于2次;乡镇纪检干部开展“七必访”和入户听诉活动,即每季度要深入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级纪检员或组级信访信息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农村特困群众、种养大户、工商企业主等七类群众中走访,不得少于2次,了解民情民声,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今年我们还在信访网络化的尝试中,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开设信访举报信箱。今年8月我们开通了信访举报信箱,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利用网上举报的方式,及时举报违纪问题,提供案件线索,共同推动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发展。信访举报信箱的开通,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举报平台。自举报信箱的开通,我们共收到电子举报邮件2件,回复2件。
二是推行网上举报平台。与县信访局联合在政府网上开展信访举报信息平台,及时下发文件至各乡镇及县直各纪检组,要求进行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三是拓宽民声通道。与县信息中心联合在政府网站开通“民声通道”栏目,通过此平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对各单位机关效能、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廉洁办事及损害群众利益等情况的监督与举报,收集对部门办事效率的意见和建议。
(四)创特色求提高,强化信访工作新举措
今年,我们立足信访工作实际,根据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重点,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开展了几项特色活动。
1、建立信访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一是实行了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制度。利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发挥基层信访调解员的作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和纠纷动态,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坚持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做到情况早发现、早报告、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二是实行了矛盾纠纷零报告制度。要求各单位每月必须对本单位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按要求填写《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统计表》,无矛盾纠纷的实行零报告制度;三是开展了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从今年2月份,我们要求全县纪检监察机关(组织),着力排查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和问题,为“两会”的顺利召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今年以来,我们共排查矛盾纠纷43起,均及时妥善处理到位。
2、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大活动成功举行,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008年7月,我们按照上级部署统一部署,认真开展重信重访排查治理工作,切实解决了一批重信重访问题,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针对县水利局职工冯某重复信访问题,我委局领导十分重视,及时召开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该信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原处理结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不再讨论,只能尽量做冯上思想解释工作;对冯上发反映公安局打击报复的问题,经研究,决定由县纪委副书记负责包案协调,具体由公安局纪委负责调查,向当事人冯上发反馈调查情况,并向县纪委报结果,由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会同纪委信访室的同志负责对该信访件督办处理到位。尽最大努力平息纠纷,化解矛盾。共治理重信重访2件,占信访总量的2.2%。
3、建立信访举报案件联查中心。为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办理信访举报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举报问题,我们以县纪委机关为龙头,以县直、乡镇纪委为依托,按照区域相临和分级归口的原则,把乡镇、县直纪检组(委)的力量有机整合起来,成立了由分管信访工作的纪委副书记为组长,各乡镇纪委和县直纪检组(委)为成员的信访举报案件联查中心,“中心”下设十一个小组,确定了责任单位和人员,实行力量统一调配、统一使用,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并规定了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工作要求、经费保障,作到成案信访尽快立案、立案案件尽快查清、已查案件尽快处理。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联查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和部门查处信访件共12起,有效地提高了信访件的查办质量和效率。
4、集中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信访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纪检监察机关集中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信访案件的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县集中开展了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信访问题和违纪案件,对市纪委重点督办批转我县查办的4起信访案件(含我县上报的1件),我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书记办公会,研究4起信访案件查办工作,确定了包案领导、承办单位、责任人,规定了办结时间,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损害群众信访案件的整治力度,排查了2起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确保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信访问题和违纪案件查处到位。在专项治理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一是领导重视,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二是上下联动,形成了案件的查办合力;三是严肃处理,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对某乡某村委会书记罗某虚报土地面积,骗取粮种补贴的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给予了党内警告处分,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5、开展清理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建房整治活动。今年11月份,县委县政府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打响了县城规划区内违法违规建房整治攻坚战,县纪委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查处监督组。我室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专门抽了一人坐阵查处监督组受理投诉举报。至目前止,共受理违法违规建房方面的投诉63件,涉及科级领导7人,党员干部职工56人,县纪委对科级领导立案6人,其中对3人给予撤职处分,1人免职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规划区内违法违规建房整治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6、积极筹建法律援助信访服务站。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县积极筹备在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法律援助信访服务站”。旨在以此为窗口,更快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和高效的信访服务;以此为平台,预防和减少各种矛盾纠纷,调处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法律或司法调解渠道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竭尽全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7、取得了省级荣誉。被省纪委监察厅评为2008年“全省纪检监察系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县”。
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乡、村基层信访网络虽然制度健全,但在开展活动方面还比较薄弱;专题调研及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办信的指导和信访干部的培训力度还不够;信访初查成案率还应进一步提高等。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市信访目标管理考评标准,扎实工作,以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