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监督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监督工作
暂行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监督工作,根据《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监督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科发政〔2015〕471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内政发电〔2015〕23号)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监督是指按照自治区财政规章制度,对科技计划、资金的管理和执行情况所开展的检查、督导和问责,以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提高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条 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技计划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科技计划及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规范性,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
(二)项目管理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履职尽责和绩效情况;
(三)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落实情况、项目执行情况及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四)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监督工作的专家,以
觉接受监督。
第六条 科技厅、财政厅,盟市、旗县科技局、财政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等监督单位,对受其管理或委托的责任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问责。
第七条 科技厅、财政厅是监督工作的牵头部门,主要监督职责包括:
(一)落实国家科技计划监督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监督相关管理制度规范;
(二)加强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计划监督工作的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和基础能力建设;指导盟市、旗县财政科技计划监督工作;
(三)组织开展对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需求征集和凝练、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管理服务机构遴选和委托等重点环节管理工作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监督,开展对科技计划目标实现、结果产出、效果和影响等绩效评价;
(四)组织开展对专家履职的独立、客观、公正性,以及廉洁自律、保密制度和回避规则遵守和执行情况等监督;
(五)鼓励相关事业单位通过过渡调整改组,逐步建立项目管理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对项目管理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和内部管理、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监督;
(六)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随机抽查;
(七)加强监督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建立统一的科研信用体
第十二条 科技厅、财政厅、盟市科技局相关单位以及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等监督单位都应接受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
第三章 内部管理
第十三条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责任单位要建立科技计划监督工作制度,形成工作规范、履行责任、内部控制和自律的内部监管体系。
第十四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等相关监督单位要制定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监督工作实施细则,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项目管理服务机构遴选和管理、专家遴选和使用、项目组织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估评价、成果汇交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流程、责任主体以及监督主体等监督内容和要求,强化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十五条 涉及工作委托和任务下达的科技计划,应在合同(任务书、协议等)中约定工作任务、考核目标和指标、监督考核方式、违约责任等具体事项,明确各方责、权、利,为监督工作提供据。
第十六条 建立项目管理服务机构,制定项目管理运行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要强化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履行管理职责,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十七条 科技厅、财政厅及相关监督单位,各自建立内部风险防控和监管体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加强内部审查,督促依法合规开展工作,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开展自律自查,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立项、主要研究人员、科研资金使用、项目合作单位、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项目研究成果情况等信息,接受单位内部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盟市、旗县科技局等监督主体要公布多种简便易行的反馈、沟通、投诉、举报方式,认真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和反馈。
第五章 外部监督
第二十六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盟市、旗县科技局等监督主体,根据职责对项目管理服务机构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外部监督。
第二十七条 根据自治区年度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由科技厅、财政厅牵头制定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监督方案,并建立台账,明确监督对象、内容、时间、方式、实施主体和结果等要求,严格按照年度计划推进落实。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监督要做好衔接工作,避免重复开展监督。
第二十八条 监督对象采用随机抽取和对风险度高、受理举报等重点抽取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监督工作采用报告监督与现场监督相结合的模式,重点是对科技计划、项目年度检查、中期监理和验收评估等重要节点的监督。
(一)报告监督一般为监督单位查阅年度监理报告的形式,完成对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
第六章 结果运用和信用管理
第三十二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等监督单位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下达监督结果和整改建议。项目管理服务机构、项目承担单位等责任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报送监督单位。
责任单位对监督结果有异议或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按相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
第三十三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按照统一要求,将有关监督结果汇总到自治区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监督结果应包括监督主体、对象、内容、时间、程序、结论和重要事项记录等。
第三十四条 根据监督结果和责任单位整改情况,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动态调整意见,并将监督结果作为自治区财政予以支持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五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应当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一)建立责任倒查制度,针对出现的问题倒查各责任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履职尽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经查实存在问题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对有违规行为的项目管理服务机构,采取约谈、通报批评、解除委托合同、追回已拨管理资金、取消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项目管理资格等处理措施;
(三)对有违规行为的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采取约谈、息互联互享,实施联合惩戒机制。
第三十九条 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财政厅、工商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盟市科技局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科研不端行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及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相关信息作为自治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决策依据。
第七章 条件保障
第四十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积极培育专业化的监督支撑机构和专家队伍,严明工作规范和纪律,加强统一管理和培训交流。盟市、旗县监督单位应要加强内部监督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并注重发挥监督支撑机构和专家队伍的作用。
第四十一条 实施监督的机构和人员,应当具备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以及与监督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独立、客观、公正开展工作,按照相关要求保守秘密。涉及利益冲突的,应当回避。
第四十二条 监督工作发生的费用应由监督单位支付,不得转嫁给被监督单位。
第四十三条 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应依托自治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增加监督信息系统,加强监督信息共享,同时向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盟市监督单位应当依托监督信息平台开展工作,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智能监督和风险预警,提高监督工作精准化和针对性。
第二篇:海南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模版]
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实施成效,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琼府„2015‟10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根据全省科技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承担的在一定时限内进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相关科技活动。
第三条
项目是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基本单元。项目可根据需要下设一定数量的课题。课题是项目的组成部分,按照项目总体部署和要求完成相对独立的研究开发任务,服务于项目目标。
第四条
项目管理遵循依法行政、职责明确、程序公开、精简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与职责
第五条
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会同海南省财政厅共同管理。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是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的项目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省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制度;
(二)研究提出研发需求、总体任务布局及专项设置建议;
(三)编制省财政科技计划实施方案,编制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四)提出承接省财政科技计划具体项目管理工作的服务机构建议,与服务机构签署任务委托协议,并对其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会同省财政厅开展省财政科技计划与中期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提出省财政科技计划优化调整建议;
(六)建立省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协调保障机制,推动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信息共享;
(七)组建省财政科技计划专家库,支撑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八)开展科技发展趋势的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优化省财政科技计划总体任务布局。
(九)会同省财政厅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按照相关规定应当履行的其它职责。第六条
省财政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项目立项资金预算的审核,按程序拨付项目资金;
(二)会同省科技厅开展省财政科技计划与中期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提出省财政科技计划优化调整建议;
(三)会同省科技厅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按照相关规定应当履行的其它职责。
第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包括项目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等)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强化法人责任。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组织实施项目,履行任务书各项条款,落实配套条件,完成项目研发任务和目标;
(二)严格执行省财政科技计划各项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科研、财务、诚信等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激励科研人员的政策措施;
(三)按要求及时编报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信息报表、科技报告等;
(四)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按程序报批需要调整的事项;
(五)接受指导、检查并配合做好监督、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六)履行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责任和义务,推动项目成果转化应用。
第八条
项目下设课题的,课题承担单位应强化法人责任,按照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完成课题任务目标;课题任务须接受项目牵头单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对项目牵头单位负责。
第三章 指南编制与发布
第九条
省科技厅每年适时发布申报指南,项目申报指南应根据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结合工作重点,由省科技厅或组织相关专家编制。
第十条
项目申报指南应明确项目遴选方式,主要通过公开竞争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对申报单位的资质、与项目相关的研究基础以及配套资金等提出明确要求。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指南应明确下一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向、资助方式、实施年限、资助额度等内容。
第四章 申报与受理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按项目申报指南要求受理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通过海南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以下 简称业务系统)填报并提交项目申报书电子文档(特别要求不需要网上提交的专项除外),启动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纸质材料统一通过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以下简称受理窗口)办理。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一年以上或者中央在琼单位,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必须以独立法人单位名义申请,暂不受理个人名义申报;
(三)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工作基础;
(四)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队伍、经济能力;
(五)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六)申报指南提出的其他要求。
第十四条 申报项目应明确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为联合申报的,应签订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负责人应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科研信用记录良好,年龄、工作时间等符合申报指南要求。项目(课题)负责人及研发骨干人员按相关规定实行限项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时限和规定渠道(书面申报或网上申报),将项目申报材料送受理窗口。受理窗口对所受理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完整性审查和受理。
第五章 评审与立项
第十六条
项目立项实行专家评审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立项主要程序包括: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政决策、公示和项目下达。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服务机构开展申报项目材料形式审查工作,重点对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是否符合申报条件、项目内容是否符合申报指南和是否存在重复申报等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
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海南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专家库中选取,实行回避制度和轮换机制。鼓励邀请外省专家参与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的项目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组织专家采取网络评审、材料评审或会议评审等方式开展项目初审,择优遴选出2-3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参加答辩评审。
第二十条
申报项目数量低于拟立项数量2-3倍的,可不组织初审,通过形式审查后直接进入答辩评审环节。
第二十一条 省科技厅对项目立项程序的规范性等进行审核,结合行政决策形成审核意见。
第二十二条 省科技厅对通过审核的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并依据公示结果发布立项通知,与项目牵头单位签订项 目任务书。项目下设课题的,项目牵头单位也应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
第二十三条
项目(课题)任务书应以项目申报书和专家评审意见为依据,突出绩效管理,明确考核目标、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等。对于保密项目,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
第二十四条
对于突发、紧急的省重大科技需求,省科技厅可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对已设立的研发任务进行调整,研究提出快速反应项目,采取定向择优等方式组织实施。涉及财政资金总概算调整的,按程序报批。
第五章 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实行合同制管理。项目立项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下达后1个月内与省科技厅签订项目任务书;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签订任务书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二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包括项目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等)应根据项目(课题)任务书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分工安排,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按进度高质量完成相关研发任务。应按照一体化组织实施的要求,加强不同任务间的沟通、互动、衔接与集成,共同完成项目总体目标。第二十七条
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切实履行牵头责任,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对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并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第二十八条
课题承担单位和参与单位应积极配合项目牵头单位组织开展的督导、协调和调度工作,按要求参加集中交流、专题研讨、信息共享等沟通衔接安排,及时报告研究进展和重大事项,支持项目牵头单位加强研究成果的集成。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实施中,省科技厅负责项目管理、服务和协调保障工作,通过全程跟进、集中汇报、专题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项目进展和组织实施情况,及时研究处理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有关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及时判断项目执行情况、承担单位和人员的履约能力等。在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及时向项目承担单位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条
对于创新链关联性较强的相关项目,省科技厅要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加强协调和联动,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进度安排,共同完成研发任务。
第三十一条
实行项目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科技报告制度要求,于每年11月底前,通过业务系统向省科技厅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第三十二条
实行项目中期检查制度。执行周期在3年及以上的重大专项项目,在项目实施中期,省科技厅应对项 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对项目能否完成预定任务目标做出判断,并形成中期执行情况报告;执行期在2年及2年以内的重点专项项目,在项目实施中期,省科技厅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计划进度实施,同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具有明确应用示范目标的项目,省科技厅可邀请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开展中期检查工作。
第三十三条
实行项目不定期报告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省科技厅可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不定期汇报项目实施情况。
第三十四条
实行项目重要事件报告制度。如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突破,或发生可能影响合同按期完成的重大事件或难以协调的问题,项目承担单位须向省科技厅及时报告。
第三十五条
项目实施中须对以下事项作出必要调整的,应通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或按相关程序报批:
(一)变更项目承担单位(含项目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含课题)负责人、项目实施周期、项目主要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等重大调整事项,由项目承担单位(含项目牵头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省科技厅审核批复;
(二)变更课题参与单位、研发骨干人员、课题实施周期、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等重要调整事项,由项目牵头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省科技厅审核批复;
(三)其他一般性调整事项,可委托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并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
如擅自变更项目任务书内容、延长项目实施期限、有意终止项目实施,且未经省科技厅审核同意的项目承担单位或负责人,省科技厅视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擅自变更项目任务书内容且未经省科技厅审核的项目承担单位或负责人,省科技厅责令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整改,对有严重过错并且整改不力的,可停止其项目实施,视该项目不通过验收,会同省财政厅收回项目相关财政经费,记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失信一次。项目承担单位为企业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为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二)对擅自延长项目实施期限且未经省科技厅审核的项目承担单位或负责人,省科技厅将视该项目不通过验收,记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失信一次。项目承担单位为企业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为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事业 单位的,三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对终止执行的项目,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省科技厅上缴尚未使用的财政经费;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除上缴尚未使用的财政经费外,记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严重失信一次。项目承担单位为企业的,五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单位或项目负责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为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五年内不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第三十七条
除以上情况外,对于在项目管理、相关咨询业务活动中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及管理责任人、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服务机构以及咨询专家等责任主体,出现的各类问题、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受到相应的处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八条
项目实施中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任务书签署方均可提出撤销或终止项目的建议。省科技厅对撤销或终止建议审核后批复执行。
(一)经实践证明,项目技术路线不合理、不可行,或项目无法实现任务书规定的进度且无改进办法;
(二)项目执行中出现严重的知识产权纠纷;
(三)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资金、原材料、人员、支撑条件等未落实或发生改变导致研究无法正常进行;
(四)组织管理不力或者发生重大问题导致项目无法进行;
(五)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严重科研不端行为,不按规定进行整改或拒绝整改;
(六)项目任务书规定其它可以撤销或终止的情况。第三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科技厅可执行项目终止。
(一)因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合同书与申报书内容产生重大差异等原因,未能通过省科技厅合同审核程序的。
(二)项目立项后,因项目承担单位原因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项目超过1年或项目实施周期过半仍完全或基本没有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项目逾期超过1年,经催促仍拒不申请验收结题的;或者在验收结题过程中存在消极推诿、弄虚作假等严重不当行为的。
(四)项目承担单位经核实已停止经营活动或注销的。
(五)项目承担单位或负责人在项目技术开发、经费使用、科研信用等方面出现重大违规违法行为,导致项目实施无法进行或面临重大风险的。
(六)项目承担单位应主动申请终止项目但故意拖延不办理的,或者有其他原因需要被动终止结题的。第四十条
撤销或终止项目的,项目牵头单位应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经省科技厅核查批准后,依规完成后续相关工作。对于因非正当理由致使项目撤销或终止的,省科技厅应通过调查核实或评估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纳入科研诚信记录。
第四十一条
省科技厅委托服务机构管理的专项,服务机构对项目的总体执行情况定期梳理汇总,形成专项执行情况报告,以及进一步完善专项组织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书面或会议方式向省科技厅报告,为专项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四十二条
项目执行期满后,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服务机构应立即启动项目验收工作,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实施期限届满后3个月内,提交书面验收申请并将相关验收材料报省科技厅,不得无故逾期。
第四十三条
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须申请延期的,项目牵头单位应于项目执行期结束前3个月提出延期申请,经省科技厅审核后批复执行。项目延期原则上只能申请1次,延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第四十四条
省科技厅或服务机构应根据不同项目类型,组织项目验收专家组,依据项目任务书所确定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开展验收。
对于创新链关联性较强的相关项目,验收时应有整体设计,强化对一体化实施绩效的考核。
第四十五条
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般由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产业专家和财务专家等共同组成。验收专家组构成应充分听取专项主管部门意见,验收专家执行回避制度。
第四十六条
项目验收专家组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核查、观看演示、提问质询的基础上,按照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或结题三种情况形成验收结论。
(一)基本按期保质完成项目任务书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通过验收;
(二)因非不可抗拒因素未完成项目任务书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按不通过验收处理;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未完成项目任务书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的,按照结题处理。
第四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存在弄虚作假,或未按相关要求报批重大调整事项,或不配合验收工作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第四十八条
项目重要财务资料缺失,或存在挪用、挤占等不合理支出,或未按相关要求报批经费调整事项,按不通过验收处理。
第七章 成果管理
第四十九条
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当按照科技保密、科技成果评价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
第五十条
项目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样机、样品等,应标注“海南省财政科技计划资助”字样及项目编号,英文标注:“Fi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hainan province”。第一标注的成果作为验收或评估的确认依据。
第五十一条
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相关单位应事先签署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及权益分配。
第五十二条
依法取得知识产权的单位应当积极应用和有序扩散项目成果,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并落实支持成果转移转化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
第八章 监督与评估 第五十三条
省财政科技计划建立全过程嵌入式的监督评估机制,对专项及其项目管理和实施中指南编制、立项、专家选用、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工作中相关主体的行为规范、工作纪律、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监督,并对重点专项总体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估评价,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科研环境。
第五十四条
监督评估工作应以省财政科技计划的相关制度规定、专项实施方案、项目申报指南、任务书、协议、诚信承诺书等为依据,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和放管服要求确定监督评估对象和重点。接受监督评估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绩效意识、自律意识和科研诚信,积极配合监督评估工作。
第五十五条
监督评估工作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开展,一般应先行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当年监督评估的范围、重点、时间、方式等,避免交叉重复。
第五十六条
监督评估工作应加强事中、事后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但不得干涉正常的项目管理工作,不得额外增加服务机构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负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科技计划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科技计划的科学性、规范性,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
(二)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履职尽责和绩效情况;
(三)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落实情况、项目执行情况及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四)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监督工作的专家,以及支撑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
(五)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中的科研诚信和履职尽责情况。
第五十七条
建立公众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加大项目立项、验收、资金安排和专家选用等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相关工作。收到投诉举报的,应当按有关规定登记、分类处理和反馈;投诉举报事项不在权限范围内的,应按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五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立项、主要研究人员、科研资金使用、项目合作单位、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研究成果情况等信息,加强内部监督。
第五十九条
建立监督工作应急响应机制。发现重大项目执行风险、接到重大违规违纪线索、出现项目管理重大争议事件时,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进行调查核实,或责成专业机构调查核实,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六十条
监督工作应当形成监督结论和意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对于需进一步改进完善项目管理或组织实施工作的,应提出明确建议或要求,责成相关部门及时核查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第六十一条
对有违规行为的咨询评审专家,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阶段性或永久性取消咨询评审和申报参与项目资格等处理;对有违规行为的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予以约谈、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追回已拨项目资金、终止项目执行、阶段性或永久性取消申报参与项目资格等处理;对有违规行为的服务机构,予以约谈、通报批评、解除委托协议、阶段性或永久性取消项目管理资格等处理。
第六十二条
处理结果应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科研诚信记录。涉嫌违法、违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和纪检部门。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12年6月7日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的《海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财政工作的计划
一是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财源结构、税源结构增减变化调研和转移流动排查,摸清我市财源、税源状况,为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供征收渠道。二是结合国家出台各项减税减收政策集中体现实际,实行该减的一定要减、该免的一定要免、该收的一定要收的抓收入方针,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依法征管。三是健全财税联动、部门联动征管机制。继续推进财税征管信息联网建设;支持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规范税收属地化征管秩序,继续推进重点税源精细管、主体税收专业管、零星税源综合管、税收违法依法管的征管方针,实现税收稳定增长;支持部门、单位拓宽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提高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水平,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进一步增加国有资本收益、政府资源性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等,统筹组织好政府各项非税收入。四是认真执行“有保有压”的支出工作方针,对今年已安排用于“三农”、灾后重建、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城乡环境、试验区建设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出,在预算执行中要给予重点保障;要牢记“两个务必”,继续执行“三个带头、八项从严”规定,制订完善一般性开支标准,公务购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差旅费等公务支出要实现负增长、零增长,积极推动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装修和信息化项目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确保收支平衡。
(二)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止滑提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了实现积极财政政策保增长、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调结构、重民生、保改革、利长远的政策目标,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要紧紧抓住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五个方面为着力点,按照“思路新、工具多、导向明”的方针用好用活政策。
一是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在加快灾后重建中,要坚持灾后重建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方针,拓宽灾后重建筹资渠道。市级财政负责筹集的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要早到位,发挥引导作用。在20nn年实现市级政府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的筹资目标;积极配合灾区和部门向上争取中央、省灾后重建资金落实到我市灾后重建项目;市级部门20nn年部门预算要向灾后重建项目倾斜;继续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灾后重建各项财税政策,采取对居民个人补助、项目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与积极财政政策赋予的政策工具相配合,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引导各类灾后重建资金。支持加快实施损毁房建设。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等重建;支持加快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重建;支持加快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重建。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等重建;支持加快生态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支持加快生产设施和城镇体系重建,全面完成中央、省寄予成都加快灾后重建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3号)
发布日期:2011-03-03
来源: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
浏览次数:91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发布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文号】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3号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效
力】
【备
注】
1997年11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管理条例》,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自治区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主管全区产 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盟市、旗县级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盟市、旗县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奖励制度。鼓励、支持和保护单位及个人对产品质量进行社会监督。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五条 自治区鼓励企业根据自愿的原则,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
国家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未经安全认证的不得生产、销售。
第六条 对未列入国家生产许可证目录的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准产证制度。实行准产证产品的目录及准产证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条 自治区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抽查为主的检查制度。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其他方式的监督检查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者收费。技术监督部门所需检验费用由同级财政解决。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所需经费由本部门解决。其他方式的监督检查的检验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法律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应当统筹安排,不得重复,全区性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由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统一制定,经协调后,方可组织实施。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拟定的行业监督检查计划和盟市技术监督部门拟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必须报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协调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九条 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取
得国家和自治区统一制发的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件后,方可承担质量监督检查任务。
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出示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件。采取强制措施或者实施行政处罚时不得少于两人,并且必须使用统一的执法文书、罚没收据,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
第十条 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执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任务时,可行使下列职权:
(一)查阅、复制与产品质量问题有关的发票、帐册、凭证、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二)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可进入生产场地、产品存放地进行检查;
(三)对有严重质量问题不封存将产生社会危害的产品、或者有重大嫌疑的产品、或者属于案件证据的、可能灭失的产品,经旗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可采取登记封存的措施;
(四)对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明确法定依据的,可在违法行为发生现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 登记封存的产品应在15日之内作出结论,并予以解除封存。对有保质期限要求的产品,不得超过保质期限。
行政执法人员、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十二条 产品质量检验结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国家或者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产品质量检验结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检验,不得提供虚假的检验数据和检验结论。
产品质量检验结构抽取检验样品时,应当出示抽样凭证,并按照国家或者自治区规定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数量和抽样方法。
检验所需样品由被检查者提供。
第十四条 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是:
(一)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企业生产该产品并执行的标准;
(三)合同中的质量约定、技术条件或者实物样品;
(四)产品说明书、质量证明书、产品标识所明示的质量标准或者质量指标。
(五)国家或者自治区技术监督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评价规则或者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 被检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检验结果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下达检验任务的部门申请复验。
被检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对检验结果无异议的,除检验损耗部分外,检验所用样品应当返还被检验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
第十六条 对经检查产品不合格的企业,由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企业整改后,应当根据规定的程序向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整改复查。
第三章 责任和义务
第十七条 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影响人体健康和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得出厂、销售,必须销毁或者作无害化处理。
第十八条 组装或者分装的产品,其标识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还应当标明组装或者分装单位的名称、地址。
第十九条 生产者、销售者印制名优产品标志、认证标志、防伪标志和其他含有产品质量指标的产品标识,应当提供有关证明;产品标识承制者凭生产者、销售者提供的有关证明印制产品标识。
第二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对售出的产品在质量保证期内应当依法履行修理、更换、退货义务。
因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由销售者按照产品质量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给予先行赔偿;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究责任或者要求赔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用户、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有权向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接受投诉的部门确认产品质量有问题的,可以责令销售者修理、更换、退货;拒不修理、更换、退货的,应当强制销售者修理、更换、退货,并可处以该产品价格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因产品存在缺陷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用户、消费者要求赔偿的,接受投诉的部门应当进行调解。经调解达不到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接受投诉的部门因处理产品质量纠纷支出检验费用的,由责任方承担。
第二十二条 生产者、销售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拒绝接受检查或者拒不提供检验用样品及有关资料的;
(二)擅自启封、转移、销毁、销售被封存的产品的;
(三)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阻止证人作证的。
第二十三条 产品标识承制者为生产者、销售者非法印制产品识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生产者、销售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公开更正,没收其产品和违法销售所得,并可处以违法销售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产品产地的;
(二)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或者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防伪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三)伪造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或者伪造、冒用质量证明、生产许可证、条码的;
(四)生产、销售未经安全认证产品的;
(五)组装或者分装的产品未标明组装或者分装单
位名称、地址的。
第二十五条 销售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参与生产不合格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标准产品的;
(二)能够辨认产品不合格安全、卫生规定而继续销售的;
(三)检验部门检验发现产品存在缺陷,有关部门已责令其停止销售而继续销售的;
(四)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明确指出该产品存在缺陷而继续销售的;
(五)用户、消费者已向销售者反映该产品存在危险或者已发生危害而继续销售的。
第二十六条 有本条例所列违法行为,因销售者拒绝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致使销售所得难以计算和确定的,可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责任人可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产品质量检验资格:
(一)未取得产品质量检验资格的机构从事产品质量检验的;
(二)提供虚假检验数据或者检验结论的;
(三)不按规定抽取样品和返还检验样品的。
第二十八条 技术监督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给生产者、销售者合法财产造成损害的;泄漏生产者、销售者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依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包庇违法行为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权范围决定。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信访工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信访工作,维护信访秩序,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国家信访局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访工作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信访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自治区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开展信访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支持、不受理匿名信件、越级上访和涉法涉诉事项。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三条 自治区局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分级负责,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责任的,按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