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财政厅

时间:2019-05-13 17: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财政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财政厅》。

第一篇: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财政厅

关于印发《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为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强和规范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号),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制定了《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现印发施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请各市财政局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抓紧修订本地区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并报我厅备案。

附件: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山西省财政厅 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公务员局 2014年5月5日 附件:

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直机关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加强培训费管理,节约培训费开支,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培训,是指省直机关及其所属机构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使用财政资金在境内举办的三个月以内的岗位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初任培训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省直机关,是指省委各部门和部门管理机构,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各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院,省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以下简称“各单位”)。

本办法所称所属机构,是指与财政部门存在经费领拨关系的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

第四条 各单位举办培训应当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实行单位内部统一管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培训质量,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章 计划和备案管理

第五条 建立培训计划编报和审批制度。各单位培训部门制订的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所需经费及列支渠道等),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党组(党委)会议批准后施行。

第六条 培训费实行预算管理。年度培训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工作需要确需临时增加培训及调整预算的,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

第七条 各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应于每年3月1日前报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备案。第三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八条 培训费是指各单位开展培训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讲课费、其他费用。

(一)住宿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租住房间的费用。

(二)伙食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用餐费用。

(三)培训场地费是指用于培训的会议室或教室租金。

(四)讲课费是指聘请师资授课所支付的必要报酬。

(五)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培训资料费、交通费(指用于接送以及统一组织的与培训有关的考察、调研等发生的交通支出)、以及现场教学费、文体活动费、医药费以及授课教师交通、食宿等支出。

第九条 培训费实行综合定额标准,分项核定、总额控制。综合定额标准如下:

单位:元/人天

住宿费 伙食费 场地、讲课及其他费用

合计 150

150

400 本地参训人员不安排住宿;工作人员除必须住宿的,一般不安排住宿。

综合定额标准是培训费开支的上限,各项费用之间可以调剂使用。各单位应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结算报销。

15天以内的培训按照综合定额标准控制;超过15天的培训,超过天数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80%控制;超过30天的培训,超过天数 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70%控制。上述天数含报到撤离时间,报到和撤离时间分别不得超过1天。

第十条 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一)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实际讲授课2小时以上,下同)最高不超过1000元;

(二)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2000元;

(三)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半天一般不超过3000元。其他人员讲课参照上述标准确定。第四章 培训组织

第十一条 各单位开展培训应当在开支范围和标准内,择优选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门行业所属培训机构、高校培训基地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

第十二条 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控制在参训人员数量的5%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人。

第十三条 严禁借培训名义安排公款旅游;严禁借培训名义组织会餐或安排宴请;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严禁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严禁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

培训住宿不得安排高档套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培训用餐不得上高档菜肴,不得提供烟酒;7日以内的培训不得组织调研、考察、参观。第十四条 各单位组织培训应尽量利用网络、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干部选学、在职自学等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第五章 报销结算

第十五条 报销培训费,应当提供培训通知、实际参训人员签到表、讲课费签收单以及培训机构出具的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

赴外地参加培训的,城市间交通费按《省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报销管理的规定执行。培训单位安排接送站的,不再发放和报销市内交通费;培训单位不安排接送站的,市内交通费按每人每次培训160元包干使用。

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培训费开支,对未履行审批备案程序的培训,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

第十六条 讲课费、小额零星开支以外的培训费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的有关制度执行,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十七条 培训费由培训举办单位承担,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在各单位日常公用经费或相关专项经费中列支。

干部选学、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培训的培训费补助,经省委组织部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从相关专项经费中解决。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当将培训的项目、内容、人数、经费等情况,每半年在单位内部公开一次,有条件的要逐步向社会公开。第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培训名称、主要内容、时间、地点、培训对象及人数、工作人员数、经费开支及列支渠道、培训成效等)报送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

第二十条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培训活动和培训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培训计划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

(二)培训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三)培训费报销和支付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存在虚报培训费用的行为;

(五)是否存在转嫁或接受转嫁、摊派或接受摊派培训费用的行为;

(六)是否存在向参训人员乱收费的行为;

(七)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予以通报,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培训费管理具体规定。第二十三条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组织的调训和统一培训,省外专局组织的出国(境)培训,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 省直事业单位(包括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19号)和《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15]2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省本级专项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不含专项业务费等维持机构运转支出。

中央财政下达由省级部门确定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应当遵循设立有据、专款专用、讲求绩效、公开透明、依法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资金分配、预算执行、绩效管理、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等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五条 专项资金依据法律、法规、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设立。其中,专项转移支付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设立。通过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原则上不新设立专项资金,对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投资、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

第六条 严格按程序设立专项资金。新设立专项资金,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项目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审核提出意见后报省政府批准;或由省财政厅直接提出申请报省政府批准。项目主管部门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不得在各类文件、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设立、增加专项资金事项做出规定。

第七条 省财政厅或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设立专项资金,应在每年6月底前提出申请,并提供申报材料,包括政策依据、资金规模、使用范围、绩效目标、执行期限、各实施计划等内容。对资金量大、影响面广的专项资金,应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省财政厅对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应当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和财力可能进行审核,会同项目主管部门采取专家论证、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进行论证。对拟设立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方可列入下预算草案。预算确定后,当年不出台增加专项资金的政策,确需增加的,列入下预算安排。不得重复设立或增设与现有资金使用方向、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

对于跨实施的项目,应根据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要求编制滚动预算;对于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应在上报部门预算时细化到具体地区和项目。

第八条 未经省政府批准,项目主管部门申报中央补助时,不得承诺省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明确要求省级财政按比例或额度配套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按规定安排省级配套资金。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在安排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时,除国务院规定应当由市县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不得要求市县政府安排配套资金。

第九条 专项资金应根据项目实施规划明确执行期限,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到期后即终止执行。超过5年确需保留的,按新设立专项资金的程序办理。现有专项资金未明确执行期限的,应照此办法予以补充明确。

第十条 专项资金经批准设立后,省财政厅应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办法, 并经财政监督部门进行内控机制审查及财政法制工作机构或省政府法制办进行合规性审查,做到一项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应明确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扶持对象、使用范围、申报程序、分配办法、资金拨付、绩效管理、执行期限、信息公开、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一般公共预算同时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在具体管理中应作为一个专项,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的资金分配方式。与中央配套的专项资金可以执行中央的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应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对已完成或偏离项目初设目标,不符合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全省工作重点的专项资金,按程序予以调整或取消;应逐步减少竞争性领域专项投入,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专项予以取消;对绩效评价不合格的专项资金应调减预算或取消。

第三章 资金分配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采取“因素法”、“项目申报法”等方式进行分配。采取“因素法”分配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因素、权重、分配公式并商财政部门同意后,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计划,财政部门切块下达,应逐步扩大因素法分配的比例和范围,对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项目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选取由权威机构统计的若干指标,如国土面积、受益人口、对象数量等作为分配因素。采取“项目申报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要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建立项目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在择优排序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具体项目。

第十三条 对确需保留的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应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少数不适合实行基金管理模式的,应在事前明确补贴机制的前提下,事中或事后采取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补助方式,大力减少事前补助、直接补助。

第十四条 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设立的专项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分配,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市县申报项目的文件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受理。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审定专项资金具体项目,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合规性负责;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分配计划以正式文件经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后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对项目主管部门确定的资金分配计划审核后下达预算。

省财政厅申请设立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商有关部门审定专项资金具体项目,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下达预算。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五条 项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应提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效率,资金分配和下达时限按以下规定执行: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省财政厅主办处室在接到中央文件3日内告知项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通知后15日内将资金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接到主管部门报送的分配计划后12日内下达预算。

省级预算安排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45日内将资金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

省本级组织实施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应在每年4月30日前报送省财政厅的资金分配计划不低于全年计划的60%,可以一批下达的项目原则上4月30日前全部报送;6月30日前,所有项目资金分配计划应全部报送完毕。省财政厅应在接到主管部门报送的资金分配计划12日内下达预算。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严禁随意改变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用途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确需变更具体项目使用方向或调整资金规模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报省财政厅批准后予以调整变更。项目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决算,并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验收,项目验收报告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七条 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的结余结转进行定期清理,对规定时限内未分配完毕且无正当理由的专项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专项资金,收回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第五章 绩效管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项目主管部门应对专项资金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专项资金设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九条 项目主管部门应科学确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省财政厅组织审核后批复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未通过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资金。预算执行中应加强绩效监控,项目实施效果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及时纠正,情况严重的暂缓或停止项目执行。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绩效评价工作情况,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并按照省财政厅要求提交绩效评价报告,整改落实发现的问题。省财政厅负责审查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实施再评价,对重点专项资金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一条 省财政厅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执行中问题较多、使用效益差的项目,应督促部门整改,并削减或取消以后专项资金预算。

第六章 信息公开

第二十二条 除涉及保密要求不予公开外,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应在专项资金批准设立后15日内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省有关项目主管部门应在部门门户网站或通过其他媒体渠道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程序和方式、分配结果以及绩效评价等信息。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负责专项资金分配的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监督检查, 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保证专项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并向省财政厅报告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情况。

第二十五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检查,并加强与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沟通协作。各类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编制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省级部门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与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工作实际,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省财政驻省直及各市财政监察处承担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检查任务,负责驻地省级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及项目的跟踪问效。按省财政要求,对部分专项资金的申报情况进行审核。

市、县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由本级实施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配合完成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检查任务。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对各类监督检查出的违法违规情况, 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必要时应及时采取通报、暂停拨付、收回资金、调减以后预算等措施予以纠正。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此前我省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并相应修改完善具体管理办法。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各省辖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三篇:山西省财政厅部门决算评比办法

11-5

山西省财政厅部门决算评比办法

晋财库[2008]41号(2008年10月31日)

部门决算是对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当年预算执行及全部收支情况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反映,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编制预算、实施科学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深化部门决算工作,提高部门决算编报水平,有效发挥考核评比对部门决算编报工作的促进作用,制定本办法。

一、评比范围:

与山西省财政有经费领拨关系的、独立核算的、有独立法人的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各市财政局。

二、评比标准及计分办法:

部门决算评比从决算报表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四个方面,结合部门决算组织工作进行综合评定,总分100分。

(一)部门决算的真实性30分。

(二)部门决算的准确性30分。

(三)部门决算的完整性30分(结构完整5分、编制说明10分、分析报告15分)。

(四)部门决算的及时性10分。

各项目累计扣分以达到该项目最高分数为限,不扣负分。

三、基本要求:

部门决算编制工作要在部门预算管理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各部门、各地区要本着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相衔接并协调一致、部门决算与财政总决算既合理分工又互相衔接的原则,认真理解和掌握决算报表的口径及有关指标,保证部门决算报表的内容涵盖单位的全部收支。

(一)部门决算的真实性要求(共30分)。

1.编报单位在编制决算报表前,应与财政部门认真核对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部门决算报表应根据本单位财务部门的账簿记录据实填列,保证账表一致,决算数据要能够全面真实反映本单位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结余情况。(15分)

2。一级预算单位、各市财政部门在汇总报表时,应对所属单位的有关收入支出汇总虚增数进行剔除,决算报表中各项数字应以经核实的基层单位数据为准,不得估列代编,更不得弄虚作假。(15分)本项目共30分,数据有失真的,扣2-5分;数据严重失真的,取消当年评比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

(二)部门决算的准确性要求(30分)。

1.严格遵循国家有关制度,按照部门决算报表编报口径填列决算数据;要做到账表一致、表表相符,各报表间、报表内部的关联数据和各收支项目间、上下间等有关联数据要衔接一致,钩稽关系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关系;枚举字典要完整,项目编码要符合规定格式;有关制度或编报说明有调整的,应按新规定填报。不符一处,扣1分。(15分)

2.严格按部门决算要求逐户录入,不得虚报瞒报,重报漏报,数据类型码填列正确。不符一处,扣2分。(10分)

3.正确选择汇总方法,各基础报表间汇总关系清晰,实物量指标在合理范围内,树型结构正确;部门决算报表数字与计算机软盘(或光盘)数字一致。不符一处,扣1分。(5分)

(三)部门决算的完整性要求(30分)。

部门决算按逐级上报的要求,省直基层单位由编报人员报处室负责人、单位负责人签章后,经一级预算单位汇总上报省财政厅;各地预算单位报送程序比照省直单位执行,然后由县、市财政部门逐级汇总后上报省财政厅。

部门决算纸质报表数字必须是计算机输出,必须数字、文字清晰,装订整齐,报表应填尽填,有编制说明和分析材料。计算机软盘(或光盘)中决算数据和有关文字资料齐全,数据库结构完整统一。

1.结构完整(5分)。报送的决算数据、决算报表和软盘(或光盘)齐全。数据缺少一处扣1分,报表缺少一张扣1分,缺少编制说明或分析报告扣1分,同时本条下述第2、3项分数(共计25分)全部扣除,缺少软盘(或光盘)扣1分。纸质报表签章齐全,缺少一处,扣1分。

2.编制说明(10分)。编制说明应阐明本地区、本部门当年部门决算编报范围、编报户数等情况;应全面反映本地区各部门和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机构、收支、资产负债等;当年部门决算编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不符合的,扣1-2分。

3.分析报告(15分)。分析报告应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翔实、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建议可行,结论与数据密切相关。不符一处,扣1-3分。

(四)部门决算的及时性要求(10分)。

编报单位必须在规定的初审时间内报送部门决算报表、编制说明、决算分析报告、数据软盘(或光盘)及其他相关材材料。在初审结束后,必须按要求修改报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上报。提前报送不加分,迟报一天则本条10分全部扣除,迟报三天以上的取消评比资格。

部门决算组织工作应合理有序,工作机构健全,人员相对稳定,职责分工明确,与本部门有关处室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有较为规范的部门决算制度体系。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报表布置、人员培训、汇总上报等各项工作,能够认真落实与部门决算相关的其他工作。

四、评比组织及奖励办法。

部门决算评比由山西省财政厅国库处牵头,组织财政厅各有关部门预算管理处相关人员组成评比小组,按本办法规定分别各市、各省直管县及省直部门进行评分,评比要结合当年预算执行分析等日常工作。对市每年按得分评出前6名(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对省直管县每年按得分评出前18名(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9个),对省直部门每年按得分评出前45名(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25个),分别颁发获奖证书、奖牌(或奖杯),并通报评比结果。

五、本办法从2007部门决算编报工作开始执行。

六、本办法解释权属于山西省财政厅。

第四篇: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厅修改

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修改稿)

第一条 为加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促进信息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本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计划和项目建设等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财政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信息化资金),支持全省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资金,是指省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计划、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资金。

第三条 信息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竞争择优、科学监管的原则,重点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示范性、创新性信息化发展项目。

第四条 信息化资金主要采用贴息、补助、入股等多种支持方式。

贴息额度按企业信息化项目已落实到位的贷款规模的一年或二年期利率核定。补助额度按不超过信息化项目投资的30%核定,主要适用于信息化项目中的公益性项目、信息化发展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信息安全软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等。符合入股条件的实行持股经营。

第五条 山西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和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信委”),共同负责 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的申报、评审、确定和信息化资金的使用、分配、管理等工作。

省财政厅是信息化资金的行政主管部门,省经信委是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信息化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确定信息化资金总预算;

(二)确定信息化资金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

(三)参与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的评审、确定;

(四)审核并按资金管理程序下达信息化资金;

(五)会同省经信委对信息化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七条 省经信委主要负责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申报、评审、确定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信息化资金分、分领域项目计划,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二)根据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计划并结合预算,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审查、确定工作;

(三)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向省财政厅提交信息化资金的预算建议和分配计划;

(四)负责信息化资金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将 目标责任制落实到相关市、县和企业、事业单位;

(五)负责信息化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项目绩效评价。第八条 信息化资金支持符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纳入本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包括:

(一)信息化建设推进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项目,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推广项目,三网融合、宽带网络重点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重点平台建设项目,社会管理、民生领域重点信息化项目等。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重点领域及服务业应用需求的软件与电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嵌入式软件、管理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和动漫游戏等项目。

(三)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项目。

(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五)信息安全软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

(六)信息化及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及网络与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安全制度体系建设,政府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宣传、检查及风险评估,政府机构和社会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监察监控能力、应急能力、灾备能力建设等。

(七)国家信息化项目的配套资金。

(八)绩效评价等。

第九条 申请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项目申请单位编制的资金申请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重大项目需提供审批、核准或备案资料;

(三)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需提供银行贷款承诺;

(四)企业自筹资金证明;

(五)企业提供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前一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条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化资金公告、申报机制。省财政厅会同省经信委确定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投资计划及申报要求,并通过部门信息网站和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一条 凡符合信息化资金支持的项目投资计划及申报要求的项目单位,均可按照以下程序提出信息化资金使用申请:

县、市所属项目由项目单位向同级经信委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经信委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经信委和财政部门。省级项目单位和中央驻晋有关部门信息化项目、中央直属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可以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第十二条 省经信委应根据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投资计划,建立滚动项目库。

第十三条 建立科学论证评审机制。省经信委对进入项目库并获得初审通过的信息化资金项目提交评审小组进行专家论证和终审。评审小组由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有关人员及咨询专家组成。

第十四条 对获得终审通过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联合下达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投资计划文件。

第十五条 信息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省属项目,由省财政厅将资金直接拨付项目单位;对市属项目,由省财政厅通过划转各市预算指标,由各市财政拨付;对省管县项目,由省财政厅直接下达有关县。

第十六条 信息化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

信息化资金项目单位应当主动向同级经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各级经信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化资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省经信委要对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和总结,并将有关情况在提交下一信息化资金分配计划时一同报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省经信委应当于每 年9月30日前将下一的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预算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按要求编列部门预算。

第十八条 对列入信息化资金投资计划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由财政部门、经信委与项目单位签订《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目标责任书》,保障信息化资金项目按投资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使用信息化资金的信息化资金项目单位,必须按照项目目标责任书规定的技术指标、资金来源及用途、工期等内容完成项目,并使项目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

第二十条 信息化资金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当及时向省经信委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由省经信委组织验收,或者由省经信委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市经信委根据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信息化资金项目验收采取专家独立评审或会议集中评审方式。

验收时,企业应提供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实现情况,同时附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市经信委应当加强对信息化资金项目实施和信息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助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信息化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信息化资金项目 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不得擅自变更信息化资金的用途或者扩大其使用范围。确需变更信息化资金用途的,要按照申报程序重新报批,确保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具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信息化资金行为的信息化资金项目单位,除限制其五年内不得申请信息化资金外,同时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2005]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山西省财政厅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管理办法

山西省财政厅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山西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有关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管理,是指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省财政厅通过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系统,对财政授权支付资金进行动态监督,以达到规范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防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目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所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预算单位。

第二章 动态监督

第四条 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督是指通过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系统,对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支付情况进行判断、核实、处理并及时纠正资金支付和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以达到防范支付风险、规范支付行为目的的财政监督管理活动。

第五条 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督的对象是经财政授权预算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的财政性资金。

第六条 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督的资金范围是纳入省级国 库集中支付管理的、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所有财政性资金。

第七条 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督的基本要素包括付款人名称、支付时间、支付金额、用途、收款人信息、支付类型、结算方式、资金性质、预算文号、项目名称、功能科目等。

第八条 财政授权支付动态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资金用途是否符合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确定的用途;

(二)工程、物品、服务采购支出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所规定的范围、方式和程序;

(三)有无向本单位其他账户或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转移财政资金;

(四)预算单位开设账户是否经过省财政厅审批;

(五)使用现金是否超出《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使用范围;

(六)发放津补贴是否超出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七)支付信息是否完整、准确;

(八)授权支付的范围是否符合《省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中有关支付方式的规定;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三章 综合核查

第九条 综合核查是指省财政厅单独或会同其他相关部门针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疑点问题,进行核实、处理、纠正的监督管理活动。包括电话核查、调阅资料、实地核查等方式。电话核查:省财政厅针对授权支付监督系统中发现的疑点问题,通过电话及时向预算单位、收款单位了解有关情况,核实具体问题,对疑点问题做出初步判断。

调阅资料:为了进一步核实疑点问题,省财政厅可通知预算单位报送有关文件、合同、支付单据等资料进行核查。

实地核查:省财政厅针对授权支付监督系统中发现的重大疑点问题,可通过实地查阅账目、资料,组织座谈等方法实施调查核实。

第十条 省财政厅在实施以上核查活动中,应做好文字记录和资料归档工作。

第四章 违规处理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对监督核查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行为,应及时做出处理,并将相关情况通报被核查单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一)电话告知。对于操作性失误、理解偏差或单位初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告知预算单位正确操作方法或提出警示要求予以纠正。

(二)警告。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经电话告知纠正而不及时纠正的,省财政厅对预算单位下达警告通知,要求其改正违规行为。

(三)整改通报。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经警告而不进行改正的,省财政厅要下达整改通报,要求其对违规行为进行整改。并做出退回违规资金、撤销违规账户、调整有关账目、暂缓批复用款计划或资金拨付等处理决定。

第十二条 被核查单位应在省财政厅整改通报下达30日内对通报的问题做出整改,并及时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省财政厅。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在收到被核查单位整改情况后,对被核查单位进行跟踪回访,了解整改的实际效果。

第十四条 被核查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处理决定,整改不到位或虚报整改情况的,省财政厅可停止整改通报涉及的用款计划批复或资金拨付。

第十五条 在核查过程中发现预算单位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由省财政厅移交监察、司法等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在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二)负责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督促预算单位认真严格执行预算,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核实或组织核查,并按本办法规定对问题做出处理;

(三)组织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

(四)定期汇总分析监督、核查情况,并为预算编制、执行、管理等工作提出建议;

第十七条预算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和用款计划使用财政资金,并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二)如实、完整填制支付凭证(包括电子数据),并保证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积极配合省财政厅核实、核查工作,及时、完整的提供有关资料。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山西省财政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财政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财政厅财政国库动态监管理办法

    山西省财政厅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与监督,提高预算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湖南省财政厅[范文模版]

    湖南省财政厅 文件 湖南省卫生厅 湘卫规财发〔2009〕3号 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 公有周转住房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财政局: 为解决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和对口支......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外经外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财企„2008‟182号 《江苏省省级外经外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环境保护局 闽财建„2009‟77号关于印发《2009年度福建省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 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有关市、......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的通知时间:2010-04-29 10:12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2010-4-28 作者:自......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财政厅文件浙江省人事厅浙财会[2006]92号关于2006年度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评审工作的通知各市财政局、人事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省级各有关单位,中央在浙各有关单位:根......

    山东财政厅

    山东省XXXX院转企改制方案 根据国家和省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我院制定了由事业单位整建制改为国有企业实施方案。现将我院改企转制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山......

    广东省财政厅

    急 件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监察厅 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农业厅 广东省审计厅 粤财农管„2010‟10号 文件 关于开展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审计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