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7:2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

调 研 报 告

10月15日至22日,镇分管林业副镇长带领镇林业站、农办、畜牧兽医站、农技中心到水渡滩村、石良村、石对窝村、九层岩村、笋桥村就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认真听了各村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介绍的基础上,走访了实施退耕还林的社,召开了由各村四职干部、社长、社员代表、退耕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比较集中退耕还林点和11户退耕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是合民情,顺民意,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

一、我镇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的情况

全镇退耕还林工作自实施以来,我镇各村、社都比较重视,都把退耕还林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工作来抓,整体工作呈现认识高、力度大的较好态势。

各村都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工作力度大。层层召开了退耕还林有关工作会,及时传达了有关退耕还林文件精神,及时解决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问题,动员各退耕户做好2007年整改验收工作,动员退耕户做好补苗、窝抚工作。目前,各村都在加强退耕还林苗木管理,都在做2008年工程整改的准备。

二、调研情况

1、耕地状况调查:我镇所辖127.75平方公里,村级建制调整后辖20个行政村和居委会,2003年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6008亩,农业人口74134人,预计全镇可以规划38000亩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国土详查的耕地面积是92597亩,人均1.25亩,计税面积60264亩,人均0.81亩,基本农田国土详查面积是77024亩,人均1.04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国土详查的耕地面积是81909亩,人均1.1亩,计税面积53587亩,人均0.72亩,基本农田没有什么变化。基本农田在退耕还林前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镇粮食产量变化不大。

2、退耕户情况调查:我镇2003年来退耕还林涉及农户7553户,其中未留足口粮田的有103户,全退户有72户,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1%。我镇2003年来全部退了的农户,主要是农转非或全家外出打工。未留足口粮田的农户与全退的农户主要由农转非、外出打工、从事服务业、专业养殖的人员构成,他们的生计主要通过商贸挣钱解决。

3、退耕地还林情况调查:在16008亩退耕还林总面积中,经济林面积是8963.3亩,占退耕还林56%,预计收益期3—5年;生态林面积是7044.7亩,全部都可以适宜利用,其中兼用树种928.6亩,预计收益期为3年;用材树种是6116.1亩,预计收益期3年。

4、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在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我镇以“生态经济并重的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突破口,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退耕还林种植模式、配置模式,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生 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在农会垭张坝、大河灌上等“五朱路”沿线,依托万亩晚熟龙眼基地龙头企业,大面积发展了龙眼,2007年农民实现收入1241.5万元;依托建成的制浆造纸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发展了9665亩竹浆原料林基地,预计此项可增收358万元;我镇依托退耕还林建成了优质脆红李子基地、优质官溪密柚基地。同时依托退耕还林大力推行“林草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大力发展养殖业。下一步还将推行在工程中采取林药间种的栽植模式,发展适合种植的名贵中药材品种。我镇各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采取“龙眼花椒”、“龙眼葡萄”、“龙眼李子”等混交的技术模式,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龙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决了龙眼种植户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5、退耕户生计来源调查:工程实施前退耕户的主要收入为耕地收入、畜牧收入,退耕后农户的主要收入是退耕地上的收益和畜牧收入以及外出打工的商贸收入。政策补助期满后农户的主要收入可能是水果销售收入、畜牧收入、服务业等收入。

6、“不反弹”的措施情况调查:我镇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稳得住、不反弹”采取了与村社、退耕户层层签定管护合同,同时明确了驻村干部的责任。全镇基本上能确保“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得到实现。

我镇在实现“五结合”中,注重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一是把退耕还林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土地整治相结合,全镇累计投资100余万,建成预制板路、各种排水沟、引水渠、粪池 等基础设施若干,覆盖近2000亩退耕还林工程,占20%左右;二是把退耕还林与种草、种药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草间作和林药间作模式;三是把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结合起来,为了有效防止边造林、边毁林的现象发生,一方面,采取舍饲圈养,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管护制度,明确了禁止放牧;四是把退耕还林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在突出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全镇建成了优质龙眼、优质脆红李等基地。

7、主要对策建议:(1)补助期满后,为确保“不反弹”的目标得到实现,建议对退耕户优先考虑实行农村低保和劳动就业,同时加大退耕地开发力度。(2)从林业管理角度出发,为实现“不反弹、稳得住”目标建议:一是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执法力度,现乡镇这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二要进一步下放部分林业行政执法权和加强林业管理设备建设;三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和当前退耕地管护情况的实际出发,允许在退耕地间作矮杆农作物或菜。(3)为管护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议20元现金生活补助费不纳入退耕还林直补,由镇政府统一集中使用,尤其便于管好外出退耕地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二篇: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巴林造发(2004)15号文件精神及要求,我旗组织人员对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退耕还林工程在我旗的实施,对于遏止我旗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继续恶化,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一、耕地状况调查

乌拉特后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于2003年,工程实施前全旗共有耕地4.6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4.73亩,耕地中基本农田2.92万亩,人均3.0亩。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我旗共规划可退耕面积为1.25万亩,现已完成退耕0.5万亩。退耕地还林0.5万亩,2003年退耕工程实施后,现有耕地4.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4.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仍为2.92万亩,人均3.0亩。

我旗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定,严禁在基本农田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实施作业地点全部为低产的沙化地和盐碱地,没有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而且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基本农田形成防风防沙林带,可促进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二、退耕户粮田情况调查

2003年我旗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共涉及250户农户,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保护基本农田,留足农户生活所必须的粮田。因此,在工程实施后,全旗均无全退和未留足粮田的农户,做了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农牧民生活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退耕地还林情况调查

2003年在我旗完成的5000亩退耕及退耕地造林中,因考虑到我旗的具体实际情况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及退耕地主要是位于洪积扇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等因素,故而2003年退耕及退耕地造林均为生态林,在全部5000亩的退耕及退耕地还林中适宜利用面积为3083亩,占总面积的61.7%,树种已利用主干杨树为主,8年后,可以实行间伐,每亩预计可收300元左右。不适宜利用面积为1917亩,占总面积的38.3%。树种以防风固沙的梭梭,柠条等为主。

四、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快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在退耕还林地中间种牧草,增加牲畜头数,提高出栏率,在这一方面2003年我旗无偿提供了优良牧草籽种。二是根据我旗工业发展强劲势头的实际,促进农区退耕户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收入。三是在适宜的沙地种植的梭梭根部嫁接,使人民群众在中药材方面中获得收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旗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的发展仍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科技促兴旗富民,同时坚持和积极推进林牧,林药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退耕户生计来源调查

2003年我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退耕户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农业占总收入的64%,畜牧业占总收入的36%,退耕实施一年来,其生活来源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有所改变,通过牧草种植等措施,使畜牧业在收入中的比重增加,达到了39.9%,提高3.9个百分点。2004年我旗许多企业已投入建设,年底和2005年相继投入生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退耕户的生活来源将有一部分为打工的收入。在今后及政策补助期满后,退耕户的生计来源将从以前的主要依托农业向农业、畜牧业和其它收入相结合转移。

六、“不反弹”措施调查

为确保我旗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目标的实现。我旗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职工和家牧民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乌后周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工程的伟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同时利用林业干部下乡深入实地的有利条件,以开展讲痤、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谈心,真正把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及有关政策向群众讲明白,使群众不断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主动投身到退耕还林工程中,变“要我治为我要治”的自觉行动。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量力而行,把退耕还林工程同恢复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调整优化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禁牧舍饲养畜结合起来,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立足增加农牧民收这一目标,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生态建设路子。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解决好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关系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我旗在实施这一工程时,把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认真做好统筹规划和相互衔接工作,处理好退耕还林和农牧民生计的关系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四是加强森林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七、对策及建议

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是要加强造林后的抚育管理,造林后的头三年,应适当间作低杆作物,牧草等,一方面能够增加退耕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退耕户对林木的抚育管理,二是适时采伐退耕还林期满后国家没有了补助,而树木已到了收益期,应及时采取隔行采伐的方式,及时更新这样既增加了退耕户的收入,使退耕户从林木上见到效益,又能鼓励退耕户及时更新造林,巩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成果。三是把造林后的管

理措施和宣传工作同工程实施时一样宣传到位,常抓不懈,变抚育管理为退耕户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检查验收等监督工作,通过林业部门的检查验收和监督,促进成果的巩固,五是林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毁林等违法犯罪的查处力度,强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

第三篇:湖北省退耕还林及其背景下农民生计问题的探讨

湖北省退耕还林及其背景下农民生计问题的探讨陈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退耕还林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如何、退耕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怎样发展退耕地区的后续产业、解决农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相继产生。文章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分析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生计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民生计 政策建议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工程的实施与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紧密相关,实施过程中,如果农民生计问题解决不好,在政策规定的补贴时间结束后,复耕就将成为必然。

1 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据2007年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报道,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2 666.7km2。湖北省是国家第二批实施退耕还林试点的省份之一,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截至2006年,全省已完成了8 600km2退耕还林工程,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3 313.3km2、荒山造林5 286.7km2,惠及了全省83个县市区、657万多人。在已退耕的3 313.3km2坡耕地中,按地域分,三峡库区、丹江库区、清江流域、大别山区坡耕地造林2 182.7km2,占全省计划的65.9%;大洪山脉、幕阜山脉和武汉市的周边地区退耕还林1 130.7 km2,占全省计划的34.1%。按坡度分,25度以上的为1 946km2,占58.7%;15~25度的有1 126.7km2,占34.0%;15度以下的只有240.7km2,占7.3%。按林种分,生态林面积为1 828.7 km2,占55.2%;生态经济兼用林面积为1 161.3km2,占35.1%;经济林面积为323.3km2,占9.8%。

2 当前政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

2.1 退耕还林给农民带来的正面效应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退耕促进退耕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增加退耕农户收入。为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退耕农户的经济效益,选取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为例。

据统计,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造林35.3km2,使全区646.7km2的山场森林覆盖率达到79.5%,活立木蓄积达119.2万m3,其正面效应具体体现在:一是吸引了国家对张湾区的资金投入。按国家规定的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张湾区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5.3万元,8年中国家应下拨资金3 625万元(含粮食折算现金),增强了张湾区的综合实力。二是增强了林业后劲。该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发展经济林和生态经济林23.3km2。5年后,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 500万元,农村人均增收673元。同时,森林蓄积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民“绿色银行”的存款会越来越多。三是国家以粮换林政策的兑现,农民将直接增收。按已完成退耕还林13.3km2计算,国家每年应兑现粮食折现金420万元,加现金补助40万元,合计460万元,农村人平纯增88元。四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把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里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据年报统计资料表明:全区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前外出务工为4 865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2006年,外出务工劳力为9 885个,增加5 020人,外出务工收入也从2000年的2 36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 866万元,净增3 504万元,农村外出劳务人平增收463元。2006年人平纯收入3 296元,比2000年人平纯收入2 540元增收756元,仅外出务工人平增收就占71.1%。2.2 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负效应

按照成本—价格理论分析,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对于农户来说,参与退耕还林的经营成本(私人成本)主要是退耕地用于经营农业的农产品收益(机会成本)。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农业经营面积和产品供应量将逐渐减少,农产品的价格将逐渐上升,从而使退耕还林的私人边际成本逐渐增加,即边际成本递增。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收益(私人收益)主要是源于退耕还林地所能产生的林产品收益。此外,就是国家给予的补贴。退耕还林单位面积所能带来的林产品收益是有限的,同时随着退耕还林规模的扩大,林产品市场供应将逐渐增加,林产品的价格就会逐渐降低,从而使退耕还林的边际收益逐渐减少,即私人边际收益递减。有的地方没有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或树、草种选择不当、治理模式单一,种植的经济林主要是干果、水果和药材等,由于苹果、柑橘、板栗、核桃等过于集中,如果出现大面积的“卖难”现象,就会损害农民利益。

另外,由于农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收益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退耕还林的以粮代赈措施解决了农民当前的生计问题,但不能解决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按照还经济林补助为5年,还生态林补助为8年,还草补助2年,生态林比例要求达到80%,由于相当多的退耕地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造林后两年生树苗平均高不到1m,8年后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速生丰产林标准,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而经济林一般5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不稳定,即补助期满后农民退出的耕地没有收益。山区农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在经济上没有其他来源的情况下,失去耕地的农民将无法生存。退耕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使用。耕地是没有弹性的,一个区域内可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可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林业用地的增加就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林地增加,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基本的技能,非农产业不发达,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对社会稳定将会留下后患。

2.3 退耕还林与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农村生活能源缺乏曾是导致农民陡坡开垦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措施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以生物质能为主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消耗了大量的林草和作物秸秆,极大地制约了生态建设的成效,所以农村生活能源与退耕还林的实施密切相关。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太阳灶,以及小型生态能源公益项目,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就逐渐被提倡。太阳灶和沼气可为农户提供生活能源,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沼气还具有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以太阳能所提供的有效热能所折合的标准煤的市场价格来核算,据相关资料分析,每台太阳灶每年所得到的热量为1 223MJ。折合标准煤208ks(热值取29.3076MJ,热效率按20%计算),按煤炭现价(400元/t)计算的经济价值达83.2元。太阳灶单价150元,不到2年可回收成本。太阳灶以10年的使用期核算,净效益67元/年。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两个方面。沼气除具有良好的能源替代效益外,还有利于农户的作物种植和生猪养殖。在作物种植方面,沼液、沼渣作为优质肥料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使用,生产绿色食品,特别是生产纯绿色蔬菜币场价格表现好,据调查年节约化肥款300元;在生猪养殖方面,由于用沼液作添加剂养猪增重快,温室又可保证猪的快速生长,每户每年养殖2头猪计算,可获得120元以上的纯收益。

3 目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退耕农户对补助期满后“吃什么”心存惶惑。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传统意识浓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其余土地几乎退完。还“林”的品种中极少有几年就能见效益的经济林,绝大部分属生态林,而在退耕还林地区,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国家对退耕农户补助是有限的,补助年限期满后,到底靠什么吃饭,老百姓心里无底,这是退耕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2)由于部分地区土地瘠薄,退耕地在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如湖北省的陨西县地处国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处于重要生态区域,绝大部分退耕地设计为生态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由于该县是国家贫困县,自然条件差,经济薄弱,农民劳动力转移无市场,生态移民等长效机制也尚未建立,随着国家政策补助的陆续到期,部分农户生计困难问题日渐突出。

(3)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多数省(区、市)缺乏退耕还林配套保障措施的规划和计划;工程区大部分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配套保障措施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在资金上有很大困难;目前国家各部门对农村的各项资金投入项目分散,各有要求,也没有重点用到退耕还林地区各项保障措施上。

(4)个别村组干部“多吃多占”,形成农民意见大。一方面山区山高地薄,粮食收入低,经济来源少,种地划不来,一些农民靠在外地打工挣钱,干脆不种土地;有的农户举家外迁,土地随意荒置。但过去农业、林特税费照交不误,为完成任务,年终时就由村干部想办法为他们补缴。近两年,国家免征农业、林特税费后,村干部理所当然就收归集体或据为己有,进行退耕获取补助。另一方面,在退耕还林实施之初,部分农户对政策持观望态度,一些村干部带头执行,当领取补助时,这些农户又后悔。此外,未全部按坡地程度以及耕地与荒山比例退耕等情况,客观上造成一些农民心里不平衡。

4 结语

(1)合理确定补助年限和补助标准。钱粮补助年限不能仅仅用林树来确定,应该根据区域不同,差别对待,同时要做到退耕面积及兑现补助的公示公开。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更新传统观念,设法通过迁移式扶贫、多种经营等措施解决退耕补助过后“吃什么”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力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加大替代产业挖掘与探索力度,加大后续产业培植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建设不同类型的骨干拳头产品,增加退耕农户的近期收入。一是从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企、一村一品的格局,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经济林;二是鼓励一批大户承包经营,发展骨干品种;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如中药材企业,干鲜果品营销企业);四是集中资金加大对林果基地的投入,增加后续产业的投入,促进退耕农户向养殖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3)结合“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加快退耕林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着重抓好“三化”:一是内部消化,即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畜禽养殖、水果、肉牛育肥贩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内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产业分化,要大力开拓农林牧业产前产后的服务领域,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事农林牧产品加工、运销以及餐饮业、信息、技术等行业,细化分工、增加就业,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分化;三是劳务转化,通过培训转移等方式,让剩余劳动力走出去,或进城打工经商定居,或从事多种劳动,逐步通过市场导向输出劳务。

(4)切实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使用户用沼气池、太阳灶,努力研究发展新的小型生态能源公益项目,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农村能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及小水电等的发展,形成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格局。特别是结合沼气能源建设,大力推广“酒、猪、沼气、果、蔬”一体化,以酿酒促进养猪,以养猪带动沼气,以沼液改良土壤,推动果蔬种植良性生物链的形成。

(5)积极鼓励生态环境脆弱、偏远山区退耕农户到街道、公路边修房造屋。凡是迁出户,原来责任田可以自愿退出,也可以转包;凡搬迁户,可以得到政府无偿划拨的……

土地。

(6)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退耕还林把发展水源涵养林、经济果林与森林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森林旅游业和观光农业,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长寿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长寿镇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发展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在全市“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启动后,市住建局驻长寿工作队迅速进入长寿镇,在进村入户阶段,把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此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多次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干部群众了解情况及同干部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从走访调研情况看,目前长寿镇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当。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治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农民难以充分就业,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农民人均收入基数较低。近年来,该镇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全省前列,但由于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基数低,与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比较落后。去年该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35元,比全省平均数2856元少721元,低20%,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1.2个百分点,与优势乡镇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农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市连续遭受洪灾影响,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带“病”运行。该镇各类水利工程,10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虽已修复70%—80%,但大多是临时性的修复,资金缺口较大。

三是非农收入比重较低。去年该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35元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1220元,占66%,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l000元,占现金收入的82%,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仅为220元,占现金收入的18%。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西瓜、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非凡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发展滞后。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

够明显。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惠民政策,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治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该镇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镇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把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农村。这是我们广大农民群众之所盼和之所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果断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二)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非凡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

(三)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

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把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治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常识,还要善于让农民把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因此,应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镇、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为有项目的干部创造条件,出台专项政策,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

(四)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重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

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六)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当,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农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

第五篇: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调研报告

拖欠农民工工资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家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出台各项措施规范且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近年来此类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仍然存在。今年以来由于受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我旗各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频繁发生,主要集中在建筑和酒店餐饮行业,且解决的难度较大。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仅不利于保护农民工本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甚至,有的农民工在讨薪过程中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可能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激化矛盾、扩大纠纷,容易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恶性案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我旗拖欠民工工资案件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针对我旗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掌握此类问题的基本现状入手,分析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的原因,从而提出通过各种途径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的若干思考,以更好地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

一、我旗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现状

举报投诉案件居高不下,劳动关系错综复杂。2014年以来,我旗劳动监察大队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95件,涉及农民工1281人次,追还拖欠工资2610多万元。其中群体性来访案件逐渐攀升,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尤其以江苏、四川、陕西、宁夏以及东三省劳动者居多,而且劳动关系错综复杂,建筑领域违法分包、层层转包、包工头及挂靠现象非常普遍。劳务分包企业注册资金低下,抗风险能力较差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普遍存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保险,出现劳资纠纷后劳动者掌握依据不足,劳动监察大队协调解决难度较大。

二、产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

(一)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执行的不完善。目前我旗尚未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按照制度在建筑施工企业预存保证金后方可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各苏木镇、工业园区的大量建设项目并未预存保证金,预存保证金的建设项目较少,产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主要集中在未预存保证金和无建筑审批手续的项目。

(二)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建设项目垫资现象普遍。房地产开发项目多为施工企业垫资建设,开发商按进度给建筑方付款,建筑方再按进度给劳务公司付款,劳务公司再把钱给包工头,包工头支付农民工的工资。由于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导致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继而引发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增加。二是建设工程存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施工等现象。由于建设项目层层转包、分包,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最下游的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建筑领域挂靠联营现象普遍,部分不具备建设资质的单位或个人通过使用大企业资质承揽工程,一旦发生问题必然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

(三)劳务公司注册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农民工与劳务公司签订用工合同,由过去的散兵游勇成为实行公司化管理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但目前劳务公司大多注册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发生上游企业拖欠工程款的情况,根本没有能力垫付农民工工资,目前我旗工商登记注册的劳务公司有35家,大部分注册资金较少,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极为普遍。另外,部分劳务公司签订合同时未充分考虑人工成本的上涨因素,出现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时,公司无力支付人工工资,便会出现公司负责人携款逃逸或工人工资被拖欠的问题;还有部分企业负责人在此情况下,煽动工人情绪,借讨薪之名讨要或要求追加工程款,形成恶意讨薪。

(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责任主体不明确。按照现行法律,农民工是与劳务公司签订的合同,发生工资拖欠时应该是劳务公司的责任,但追根溯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是由于建筑企业拖欠工程款或工程款结算纠纷造成的,劳务公司在工程款被拖欠时必然会拖欠农民工工资,因此责任主体很难界定。而且作为拖欠工程款的上游企业与劳务公司之间是经济合同关系,不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调整范围,劳动监察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缺乏依据,这也是造成“讨薪难”的重要原因。

(五)劳动监察人员力量薄弱、执法手段单一。目前,我旗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1个,人员10名,承担着对全旗所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劳动者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任务,远远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难以对用人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监管,同时劳动监察执法缺乏强制手段,遇到拒不支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最终必须通过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移交公安机关,难以对农民工的权益做好有效保护。

三、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

(一)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是从源头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治本之措,今后我旗将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防范制约机制。一是严格新建项目的审批程序,对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立项、不办理项目审批;对于施工企业过度垫资而引发的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项目,建设单位应承担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连带责任。二是施工企业原有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未解决的,一律严禁参与新建工程的招投标;对有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工程,问题未解决前一律不予办理验收备案手续。三是对有“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非法经营活动的施工企业,给予其限制承接新项目、停业整顿直至降低资质等级的处罚,并计入企业信用档案,降低其信用度。

(三)加强对劳务公司的监管,规范用工行为。要研究制订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约束力的劳务企业管理制度,明确劳务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按注册资金的大小、信誉度的高低对劳务公司设臵不同的等级,按等级承揽相应的工程量,以增强劳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可引导、扶持有实力的施工企业自己设立劳务公司,避免劳资纠纷。要规范劳务合同签订及监督要求、工人工资支付方式、解决拖欠工人工资方式或途径等,对发生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吊销其相关资质。

(四)加强法制宣传,提升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从帮助农民工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入手,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是一项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一方面,要通过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农民工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和诉讼知识,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制宣传督促用工单位自觉规范自己的用工行为,防止主观上出现偏差,这也有利于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的发生,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广大农民工的根本利益。

(五)明确责任,互相配合,协同解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行政职能承担具体责任,要密切配合,做到信息灵通,上下联动,反应灵敏,防止和纠正相互扯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等问题的发生。劳动争议仲裁院、人民法院在受理、审理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时,对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争议,要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确保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处理及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为建设和谐平安绿色的乌审旗贡献一份力量。

下载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农民生计等若干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模版]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核心的核心。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

    新时期农民增收面临问题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县农村办组织干部下基层,采取组织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方法,认真剖析当前我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解决问......

    某县关于农民增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某县关于农民增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L)

    对清平社区农民万元增收工程的调研报告清平社区村官刘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是我市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推进的关键年,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市**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建设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建设所需的土地,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