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2014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
川府发〔2014〕25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25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在总结全省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提升政府绩效、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核心,以保证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重点,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为抓手,推动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促进部门努力争创一流业绩,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工作绩效。
第三条 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紧扣主题主线,围绕中心工作,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依据,促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依法规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1—
(二)公正透明。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规范管理程序,健全考评方法,在评估各部门履行职责的同时,注重对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行政效能的评估,实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引导群众及社会各界有序参与。
(三)简便易行。遵循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根据部门职责任务科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实事求是,全面准确,讲求实效,操作简便。
(四)奖优罚劣。发挥政府绩效管理的激励导向作用,深化结果运用,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加大奖优、治庸、罚劣力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结果运用有力有效。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组成部门、省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省政府其他机构(以下简称“省政府部门”)。
第二章 绩效管理内容
第五条 绩效管理设置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共性要求,三级指标是一、二级指标的年度内容,结合部门实际量身定制。一级指标4项,分别为职能职责、行政效能、服务质量、自身建设。二级指标12项,分别为职责任务、依法行政、政令畅通、效能建设、行政成本、应急管理、服务群众、接受监督、协作配合、党建工作、政风行风和廉政建设。
第六条 职能职责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开展政务服务,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的情况。
(一)职责任务。履行法定职责,完成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情况。被评估部门提供绩效管理工作报告。
(二)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决策行为,落实“严 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要求,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化解争议纠纷,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的情况。由省法制办会同监察厅提供评估意见。
(三)政令畅通。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任务,令行禁止和真抓实干的情况。由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分别提供评估意见。
第七条 行政效能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建设,转变机关作风,—2—
提高工作效率,控制行政成本,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和作风保障的情况。
(一)效能建设。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三项制度”,抓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平台载体建设,精文简会,及时报送政务信息,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管理创新的情况。由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办公室会同监察厅、省法制办、省政务服务管理办提供评估意见。
(二)行政成本。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付出的代价,降低行政成本,财政支出绩效的情况。由财政厅会同审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供评估意见。
(三)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情况,应急预案制订,应急保障、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情况。由省政府应急办提供评估意见。
第八条 服务质量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能力和接受监督的情况。
(一)服务群众。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电子政务大厅建设、窗口标准化建设、部门办事大厅规范运行的情况。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况。由省政务服务管理办、省直机关工委分别提供评估意见。
(二)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接受监察、审计专门监督的情况。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由省政府督查室会同监察厅、审计厅、省信访局提供评估意见。
(三)协作配合。部门之间沟通协商、协作配合开展政务工作的情况。由省政府督查室提供评估意见。
第九条 自身建设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情况。
(一)党建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由省直机关工委提供评估意见。
(二)政风行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的情况。由监察厅提供评估意见。
(三)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财经纪律的情况。由省直机关工委会同监察厅、审计厅提供评估意见。
—3—
第十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三级指标,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绩效办”)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征求被评估部门意见,报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府绩效委”)审定下达。
第十一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三级指标下达后,省政府不再另行下达考评目标。
第三章 绩效管理评价
第十二条 绩效管理评价在部门自我评价和评估意见提供单位评估意见基础上,采取政府领导评价、绩效组织评价、部门互评和社会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部门自我评价。部门根据绩效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三级指标,提供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报告,作为省政府部门年度绩效管理评价的依据之一。
(二)评估意见提供单位评价。评估意见提供单位根据部门绩效管理三级指标完成情况,提出被评价部门相关二级指标评估建议意见和等次。
(三)部门互评。由省政府绩效办组织被评价部门进行相互评价。
(四)社会公众评价。由省政府绩效办组织在部分市(州)开展抽样调查,重点对省政府部门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效果进行民主测评。
(五)绩效组织评价。由省政府绩效委成员根据部门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报告,参照相关部门评估意见,结合日常掌握情况,对部门绩效进行有记名评价。
(六)政府领导评价。由省长、副省长对部门年度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部门绩效评价意见。
第十三条 部门绩效管理实行分类计分。总分为100分,其中职能职责60分,行政效能15 分,服务质量15 分,自身建设10分。
第十四条 部门绩效评价的权重和计分。政府领导评价、绩效组织评价结论为“好”、“较好”、“差” 三档,分别按100%、80%、50%折算计分。部门互评、社会公众评价结论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三档,分别按100%、80%、50%折算计分。
—4—
(一)政府领导评价。省长对所有部门进行评价,副省长对分管部门进行评价。省长评价和副省长评价权重各为10%。
(二)绩效组织评价。省政府绩效委各成员对部门二级指标分别作出评价,评价权重为50%。
(三)部门互评。部门互评评价权重为15%。
(四)社会公众评价。社会公众评价权重为15%。
第十五条 特殊情况加分和扣分。
(一)特殊情况加分。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奖励,每项计2分;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每项计1分。获奖加分累计不超过5分。加分由被考评部门提供依据,省政府绩效办审核后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二)特殊情况扣分。
批评扣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通报批评,每次扣2分;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每次扣1分;未按要求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每次扣1分。批评扣分由省政府绩效办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廉政扣分: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每人(次)扣1分;处级(含副处级)以上干部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每人(次)扣0.5分;直属(代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处级(含副处级)以上干部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每人(次)扣主管部门0.3分。廉政扣分由监察厅会同省直机关工委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问责扣分:凡违反《四川省人民政府绩效管理过错问责及结果运用办法(试行)》的四、五条有关规定被问责的,每人(次)扣主管部门0.1分。问责扣分由监察厅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第十六条 绩效管理考评得分及等次确定。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考评得分=政府领导评价得分+绩效组织评价得分+部门互评得分+ 社会公众评价得分+ 特殊情况加分-特殊情况扣分。
绩效管理等次分为先进、合格、不合格三档,得分90分及以上为先进单位,60—90分(不含90分)为合格单位,60分以下为不合格单位。部门年度绩效管理考评得分由省政府绩效办汇总,省政府绩效委根据部门得分情况,提出部门年度绩效管理等次。评价结果报省政府常务会审定。
第十七条 部门 绩效管理结果以省政府绩效委名义进行通报,对先进
—5—
和合格单位按规定进行奖励,对不合格单位予以绩效问责。绩效管理结果通报组织、人事部门。
第四章 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
第十八条 省政府绩效委在省长的领导下,组织实施目标绩效管理工作。省政府绩效委由常务副省长任主任,省政府秘书长、监察厅厅长任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计厅、省统计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法制办、省信访局、省政务服务管理办、省政府绩效办、省政府应急办、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邀请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各1位副秘书长、省委组织部1位副部长和省直机关工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绩效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省政府绩效办具体负责政府目标绩效管理日常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省政府委托部门管理的机构及部门内设机构的绩效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绩效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川府发〔2012〕16号)同时废止。
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略)
—6—
第二篇: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精)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1〕94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 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1年6月15日经省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1 —
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5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8〕79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按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条部门绩效管理的原则:(一科学合理。体现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遵循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根据部门职责设置绩效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二结果导向。通过绩效管理,将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和结果,注重政府工作的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 —
(三公众参与。突出社会导向,重视政府对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回应,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统筹协调。把绩效管理纳入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充分运用省有关方面的考核和评议成果,逐步整合各类考核资源,统筹组织实施。
(五公正透明。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绩效管理全过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绩效管理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六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联系部门工作实际,先行试点,积极创新,逐步完善,努力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全覆盖和制度化。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包括目标规划、过程监管、绩效评估、持续改进4个主要环节。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省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省政府部门。
第二章目标规划
第六条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目标由职能工作目标(个性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共性目标、创新创优目标和工作满意度目标4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13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
—3 —
第七条职能工作目标。权重为50%,由重点工作目标、常规工作目标和其他工作目标3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占40%、40%和20%。
(一重点工作目标。主要根据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确定部门的若干三级指标。
(二常规工作目标。主要根据部门“三定”规定明确的主要职能和上级部门工作要求,由各部门自行确定6-10项三级指标。
(三其他工作目标。包括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等若干三级指标。
第八条管理工作目标。权重为30%,主要根据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的要求确定,包括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行政3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占40%、30%和30%,17个三级指标的权重依据工作重要性、难易度确定。
(一依法行政。包括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强化行政监督,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落实依法行政保障措施7个三级指标。
(二高效行政。包括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落实服务承诺等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降低行政成本5个三级指标。
—4 —
(三廉洁行政。包括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机关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情况5个三级指标。
第九条创新创优目标。权重为20%,包括创新创优成果体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情况;工作改进情况;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争先创优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提高干部队伍素质4个二级指标,分别占50%、30%、10%、10%。
第十条工作满意度目标。包括领导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和社会公众满意度3个二级指标,分值和权重另行计算。
第三章过程监管
第十一条绩效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责任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逐项进行分解细化,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时序进度、工作质量、预期效果和成本控制等要求,逐级分解落实到各职能处室和责任人。建立和完善责任体系、公示制度和奖惩机制,保证绩效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十二条行政管理优化。责任部门要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运行机制、畅通的协调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5 —
第十三条监督检查。责任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绩效目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构编制、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强化职能监督、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协调和督查,将过程监督的结果纳入绩效评估体系。
第四章绩效评估 第十四条绩效评估主体:(一内部评估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包括主管部门和政府设立的专门评估机构。
(二外部评估主体。邀请社会团体、舆论机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有关专家学者或委托社会评估机构,对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随机选取公众代表、服务对象,通过社会满意度调查采集对政府部门的评价意见。
第十五条绩效评估方法。坚持工作考核、公众评议和督促检查相结合,分值分别为60分、30分和10分。
(一工作考核。负责对部门的职能工作指标、管理工作指标、创新工作指标进行考核,具体包括制定评估计划、日常评估和年终评估三个步骤。
制定评估计划(权重为5%。被评估部门根据年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绩效目标,结合本部门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确定细化的工作目标、权重和分值,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于每年3月底
—6 —
前报送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通过后,作为部门绩效评估的依据。
日常评估(权重为15%。被评估部门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并于7月底和翌年1月10日前,将绩效评估情况书面报送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终评估(权重为80%。从每年12月下旬开始,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对被评估部门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逐项评估,于翌年1月底前完成评估工作。
(二公众评议。由省统计局牵头,省有关部门参与,负责对被评估部门的公众满意度目标进行考核,包括领导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3个二级指标,主要采用领导评价和民意调查的方式进行。领导评价占30%,由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对部门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民意调查具体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和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分别占40%和30%,采取分类别、多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三督促检查。主要是对被评估部门绩效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督查,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实施,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参加。督促检查的内容根据每年的绩效目标确定,主要通过专项督查、重点项目跟踪督查、举报投诉查处等方式实施。督促检查实行查实扣分制,扣满10分为止。
第十六条考评总分计算:
—7 —
年终评估得分=工作得分×50%+管理工作得分×30%+创新创优得分×20% 工作考核得分=(制定评估计划得分×5%+半年评估得分×15%+年终评估得分×80%×60% 公众评议得分=(领导评价得分×30%+民意调查得分×70%×30% 最终评估得分=工作考核得分+公众评议得分+督促检查所扣剩余分(0-10分 第十七条考评等次确定。
确定考评等次按社会管理和执法监督、经济管理和市场监管两大类分别进行。部门考评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诫勉4个等次,依据最终评估得分确定。对单项指标成绩突出的部门、得分排序进步较大的部门,设立若干单项奖。第十八条评估结果运用:(一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良好”、“达标”和“诫勉”的部门,其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人数比例分别为20%、18%、15%和12%。
(二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的部门,省人民政府予以表彰,结果作为其领导班子成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和“良好”的部门,根据 —8 —
考评等次和不同职务级别对领导班子及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四对绩效评估确定为“诫勉”的部门,其主要领导向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报告;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诫勉”的,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存在违规决
策、执行不力、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以及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五章持续改进
第十九条分析和反馈评估结果。建立绩效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机制,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对评估结果要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查找薄弱环节和原因,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建立情况反馈制度,部门绩效管理最终评估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如实反馈给被评估部门,督促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十条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被评估部门要对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反馈的绩效目标考核情况、公众评议结果及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形成持续改进工作的良性机制。被评估部门的整改措施要书面上报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作为翌年绩效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改进和提升绩效管理。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 —9 —
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研究绩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绩效管理工作。完善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创新过程管理和监督体制机制,提升管理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改进绩效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六章组织保障
第二十二条成立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省监察厅承担。
第二十三条各部门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负责本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委托部门管理的机构及部门内设机构的绩效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试行。—10 —
附件: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11 —
附件: 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重点工作 职能 工作 目标 其他工作 20% 50% 常规工作 权重 40% 40% 三级指标 根据省政府 重点工作确定 部门根据“ 三定” 规定 主要职能自行确定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 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 工作任务确定 依 法 履 行 职 责 科 学 民 主 决 策 加 强 制 度 建 设 依法行政 40% 规 范 行 政 执 法 强 化 行 政 监 督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 落实依法行政保障措施 管理 工作 目标 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30% 高效行政 30%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电 子 政 务 建 设 处 理 突 发 事 件 降 低 行 政 成 本 惩 防 体 系 建 设 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廉洁行政 30% 执 行 廉 政 准 则 纠 风 专 项 治 理 遵 创新创优成果体现 工作改进 创新 创优 目标 20% 健全激励机制 干部职工素质提高 50% 30% 10% 10% 纪 守 法 部 门申 报,按项 计分 制 订 整 改 方 案 整 单 有 学 组 岗 体 项 效习织 位 改 改 执 情 培 练 进 进 行 况 训 兵 20% 50% 30% 50% 50% 30% 40% 30% 权重 根据工作重要 程度确定 根据工作重要 程度确定 根据工作重要 程度确定 15% 15% 14% 14% 14% 14% 14%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完 善 相 关 制 度 — 12 —
省 工 作 满意度 目 标 分值 另计 领导满意度 服务对象满意度 社会公众满意度 30% 40% 30% 长 评 价 40% 30% 30% 分 管 省 领 导 评 价 其 他 领 导 评 价 根据民意调查确定分值 根据民意调查确定分值 主题词:行政事务 绩效管理△ 办法 通知 — 13 —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7月18日印发 — 14 —
第三篇: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
管 理 办 法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d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11〕94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 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1年6月15日经省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二○ 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5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8〕79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按照“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条 部门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体现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遵循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根据部门职责设置绩效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二)结果导向。通过绩效管理,将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和结果,注重政府工作的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三)公众参与。突出社会导向,重视政府对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回应,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统筹协调。把绩效管理纳入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充分运用省有关方面的考核和评议成果,逐步整合各类考核资源,统筹组织实施。
(五)公正透明。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绩效管理全过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绩效管理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六)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联系部门工作实际,先行试点,积极创新,逐步完善,努力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全覆盖和制度化。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包括目标规划、过程监管、绩效评估、持续改进4个主要环节。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省人民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省政府部门)。
第二章 目标规划
第六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目标由职能工作目标(个性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共性目标)、创新创优目标和工作满意度目标4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13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第七条 职能工作目标。权重为50%,由重点工作目标、常规工作目标和其他工作目标3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占40%、40%和20%。
(一)重点工作目标。主要根据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确定部门的若干三级指标。
(二)常规工作目标。主要根据部门“三定”规定明确的主要职能和上级部门工作要求,由各部门自行确定6-10项三级指标。
(三)其他工作目标。包括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等若干三级指标。
第八条 管理工作目标。权重为30%,主要根据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的要求确定,包括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行政3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占40%、30%和30%,17个三级指标的权重依据工作重要性、难易度确定。
(一)依法行政。包括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强化行政监督,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落实依法行政保障措施7个三级指标。
(二)高效行政。包括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落实服务承诺等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降低行政成本5个三级指标。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三)廉洁行政。包括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机关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情况5个三级指标。
第九条 创新创优目标。权重为20%,包括创新创优成果体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情况;工作改进情况;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争先创优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提高干部队伍素质4个二级指标,分别占50%、30%、10%、10%。
第十条 工作满意度目标。包括领导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和社会公众满意度3个二级指标,分值和权重另行计算。
第三章 过程监管
第十一条 绩效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责任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逐项进行分解细化,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时序进度、工作质量、预期效果和成本控制等要求,逐级分解落实到各职能处室和责任人。建立和完善责任体系、公示制度和奖惩机制,保证绩效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十二条 行政管理优化。责任部门要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运行机制、畅通的协调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第十三条 监督检查。责任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绩效目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机构编制、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强化职能监督、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协调和督查,将过程监督的结果纳入绩效评估体系。
第四章 绩效评估
第十四条 绩效评估主体:
(一)内部评估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包括主管部门和政府设立的专门评估机构。
(二)外部评估主体。邀请社会团体、舆论机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有关专家学者或委托社会评估机构,对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随机选取公众代表、服务对象,通过社会满意度调查采集对政府部门的评价意见。
第十五条 绩效评估方法。坚持工作考核、公众评议和督促检查相结合,分值分别为60分、30分和10分。
(一)工作考核。负责对部门的职能工作指标、管理工作指标、创新工作指标进行考核,具体包括制定评估计划、日常评估和年终评估三个步骤。
制定评估计划(权重为5%)。被评估部门根据年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绩效目标,结合本部门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确定细化的工作目标、权重和分值,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于每年3月底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前报送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通过后,作为部门绩效评估的依据。
日常评估(权重为15%)。被评估部门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并于7月底和翌年1月10日前,将绩效评估情况书面报送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终评估(权重为80%)。从每年12月下旬开始,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对被评估部门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逐项评估,于翌年1月底前完成评估工作。
(二)公众评议。由省统计局牵头,省有关部门参与,负责对被评估部门的公众满意度目标进行考核,包括领导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3个二级指标,主要采用领导评价和民意调查的方式进行。领导评价占30%,由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对部门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民意调查具体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和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分别占40%和30%,采取分类别、多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
(三)督促检查。主要是对被评估部门绩效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督查,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实施,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参加。督促检查的内容根据每年的绩效目标确定,主要通过专项督查、重点项目跟踪督查、举报投诉查处等方式实施。督促检查实行查实扣分制,扣满10分为止。
第十六条 考评总分计算: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年终评估得分=工作得分×50%+管理工作得分×30%+创新创优得分×20% 工作考核得分=(制定评估计划得分×5%+半年评估得分×15%+年终评估得分×80%)×60% 公众评议得分=(领导评价得分×30%+民意调查得分×70%)×30% 最终评估得分=工作考核得分+公众评议得分+督促检查所扣剩余分(0-10分)
第十七条 考评等次确定。
确定考评等次按社会管理和执法监督、经济管理和市场监管两大类分别进行。
部门考评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和诫勉4个等次,依据最终评估得分确定。
对单项指标成绩突出的部门、得分排序进步较大的部门,设立若干单项奖。
第十八条 评估结果运用:
(一)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良好”、“达标”和“诫勉”的部门,其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人数比例分别为20%、18%、15%和12%。
(二)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的部门,省人民政府予以表彰,结果作为其领导班子成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对绩效评估确定为“优秀”和“良好”的部门,根据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考评等次和不同职务级别对领导班子及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
(四)对绩效评估确定为“诫勉”的部门,其主要领导向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报告;连续两年被确定为“诫勉”的,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存在违规决策、执行不力、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以及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五章 持续改进
第十九条 分析和反馈评估结果。建立绩效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机制,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对评估结果要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查找薄弱环节和原因,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建立情况反馈制度,部门绩效管理最终评估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如实反馈给被评估部门,督促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十条 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被评估部门要对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反馈的绩效目标考核情况、公众评议结果及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形成持续改进工作的良性机制。被评估部门的整改措施要书面上报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作为翌年绩效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改进和提升绩效管理。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研究绩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绩效管理工作。完善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创新过程管理和监督体制机制,提升管理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改进绩效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六章 组织保障
第二十二条 成立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省监察厅承担。
第二十三条 各部门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负责本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组织实施。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委托部门管理的机构及部门内设机构的绩效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试行。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附件: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附件:
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权重 职能 工作 目标 50% 重点工作 40% 根据省政府 重点工作确定 根据工作重要 程度确定 常规工作 40% 部门根据“三定”规定 主要职能自行确定 根据工作重要 程度确定 其他工作 20%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 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 工作任务确定 根据工作重要 程度确定 管理 工作 目标 30% 依法行政 40% 依 法 履 行 职 责 15% 科 学 民 主 决 策 15% 加 强 制 度 建 设 14% 规 范 行 政 执 法 14% 强 化 行 政 监 督 14% 防 范 化 解 社 会 矛 盾 14% 落实依法行政保障措施 14% 高效行政 30% 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 20% 行 政 审 批 制 度 改 革 20% 电 子 政 务 建 设 20% 处 理 突 发 事 件 20% 降 低 行 政 成 本 20% 廉洁行政 30% 惩 防 体 系 建 设 20% 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20% 执 行 廉 政 准 则 20% 纠 风 专 项 治 理 20% 遵 纪 守 法 20% 创新 创优 目标 20% 创新创优成果体现 50% 部门申报,按项计分
工作改进 30% 制 订 整 改 方 案 20% 整 体 改 进 50% 单 项 改 进 30% 健全激励机制 10% 完 善 相 关 制 度 50% 有 效 执 行 50% 干部职工素质提高 10% 学习情 况 30% 组 织 培 训 40% 岗 位 练 兵 30%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工 作 满意度 目 标 分值 另计 领导满意度 30% 省 长 评 价 40% 分 管 省 领 导 评 价 30% 其 他 领 导 评 价 30% 服务对象满意度 40% 根据民意调查确定分值
社会公众满意度 30% 根据民意调查确定分值
主题词:行政事务 绩效管理△ 办法 通知
管理办法·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7月18日印发
第四篇:政府部门战略绩效管理模式构建
政府部门战略绩效管理模式构建
张志新
内容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一种评价和改进政府绩效的实用性管理工具,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从战略角度构建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模式,以期对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政府部门 绩效管理 模式 政府绩效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动荡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战略的高度来构建其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部门绩效的改进和提升。
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类型:普适性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价,其特征是绩效评价作为特定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随着这种管理机制的普及而普遍应用于多种公共组织,包括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行业组织绩效评价,主要将绩效管理和评价应用于某个行业,一般具有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特征,即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对所属企事业单位进行组织绩效的定期评价,例如卫生部为医院设立的绩效评价体系,教育部门为各级各类学校设立的绩效评价体系等;专项绩效评价,针对某一专项活动或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开展绩效评价,例如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活动,山西运城市的“办公室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等。从上述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着很多问题。
绩效管理与组织使命缺乏连接。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必须围绕组织使命和法定职责,只有政府部门的绩效目标与组织使命相一致,才能引导政府部门为实现组 织的使命而努力工作。但是在实践中,绩效目标与组织使命不一致的情况很普遍,如:环保局的使命是为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但许多部门却确定罚款额指标,考核排污费征收率;交警的使命是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但主管部门却为其确定罚款额度指标等,这种做法完全与组织的使命相背离,成为组织使命实现的障碍。
绩效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在实践中,许多政府部门仅把绩效管理作为绩效问题解决的手段,当对某一问题社会反映强烈时,才采取诸如大检查、专项调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纠正。这种将绩效管理简单等同于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连接,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因此也就发挥不了绩效管理引导工作人员的行为,持续改进组织的绩效,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的作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存在缺陷。目前,政府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重当前轻长远、重显性轻潜性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强调经济、效率类指标,而对内部流程、公众满意度、员工素质及学习创新等长远或潜力类指标重视不够,导致政府部门行为短期化,组织绩效的持续改进和提升缺乏动力支撑。
以绩效评价代替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绩效评价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评价是事后考核工作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不能以绩效评价来代替绩效管理。从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只是就绩效评价而评价,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循环,缺乏对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沟通,没有找出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合理的绩效改进方案,如针对性的培训等。
政府部门战略理念确定
通过上述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战略理念的缺失是一个根本原因。如今政府部门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客观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建立其绩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部门绩效的改进和提升。政府部门战略绩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使命和战略的确定、绩效目标体系设计、绩效信息收集、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等各方面内容。
使命和战略的确定。组织使命是组织的根本,是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所在,也是绩效管理的出发点。使命一般是指对当前组织主要意图的广泛陈述,其目的在于为组织提供一个方向,并作为行动的基础,同时促进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并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任何政府部门都应明确自己的组织使命,并以此来指导其组织战略和组织行为。组织使命如果界定不清晰,政府部门就无从进行环境分析,进而就无法结合自身条件确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就可能使组织迷失方向。政府部门与企业的使命不同,政府部门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为公众创造价值。
对公共部门而言,战略是其发展总目标的表现形式,它涉及到一定时期内带动全局的方针、政策与任务,决定着一个部门在一定时期管理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组织政策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配置均发生广泛的影响。政府部门战略的制定,是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明确组织的发展机会和威胁,以及组织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弱点,来形成组织的战略过程。组织的战略引领绩效管理的方向,为其提供并规定绩效管理的目标和行动框架。
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模式构建
绩效目标体系设计。政府部门绩效目标体系的设计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开始,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确定组织级的关键绩效指标,然后把组织级的关键绩效指标分解为部门或团队的关键绩效指标,最后把部门或团队的关键绩效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具体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建立起组织的绩效目标体系,使每个成员的努力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绩效信息收集。政府部门设立的绩效目标最终要通过绩效评价进行衡量。因此,有关工作人员绩效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一过程要搜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为下一步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管理者要注意考察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的记录,同时要注意保留与工作人员沟通的结果记录,必要的时候,请工作人员签字认可,避免在年终考评时出现意见分歧。
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对绩效状况进行测量和客观评价的过程,目的是与目标要求进行对照,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校正方向,保证组织和个人始终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绩效评价通常都定期进行,如在年末、季末或月末进行绩效检查。绩效评价是一个沟通的过程,需要评价双方进行坦诚的沟通,正确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绩效评价的结果也是奖惩的主要依据,因此要确保其客观公正。绩效评价需要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沟通、评价计分以及评价监督等方面作出规范要求,以利于绩效评价的执行。
绩效改进。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水平。因此,绩效评价结果出来之后采取绩效改进措施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绩效改进是绩效评价的后续工作,是为了帮助工作人员改进绩效、提升能力,它是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环节。绩效改进的过程要分析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找出工作绩效中存在的问题;也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绩效改进方案,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实施,如个性化培训等。
对于绩效改进应有如下认识:绩效改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实与绩效指标之间差距的层面上,还应结合组织的战略,从更高的层面来考虑绩效的改进;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奖惩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利用评价时发现的不足和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来推动绩效的提升;绩效改进要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要把绩效改进寄托于一场运动,寄托于一些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和果敢,要把绩效改进作为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组织全员参与改进;管理者应把推动绩效改进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把帮助下属改进绩效、提升能力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总之,绩效管理作为一种评价和改进绩效的有效工具,对政府部门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可通过构建政府部门战略绩效管理模式,使政府部门的使命和战略与绩效管理相连接,以促进政府部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可以预见,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在政府部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五篇: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政府部门要求
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目 录 信息安全组织管理.............................................1 2 日常信息安全管理.............................................1 4.1 基本要求.................................................1 4.2 人员管理.................................................1 4.3 资产管理.................................................2 4.4 采购管理.................................................2 4.5 外包管理.................................................2 4.6 经费保障.................................................2 3 信息安全防护管理.............................................3 5.1 基本要求.................................................3 5.2 网络边界防护管理.........................................3 5.3 信息系统防护管理.........................................3 5.4 门户网站防护管理.........................................3 5.5 电子邮件防护管理.........................................3 5.6 终端计算机防护管理.......................................4 5.7 存储介质防护管理.........................................4 4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4 5 信息安全教育培训.............................................4 6 信息安全检查.................................................5 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和工作机制;
b)应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技术防护措施,协调处理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c)应指定一个机构,具体承担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组织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监督检查等;
d)各内设机构应指定一名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负责日常信息安全督促、检查、指导工作。信息安全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日常信息安全管理 基本要求 本项要求包括: 2.1 a)应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目标,明确信息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b)c)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制度;
应加强对人员、资产、采购、外包等的安全管理,并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经费投入。
2.2 人员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应采购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采购基于新型技术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国外产品和服务时,应进行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估;
b)办公用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应采购配备安全可控CPU、操作系统等的关键软硬件;
c)公文处理软件、信息安全产品等应采购国产产品,信息安全产品应经过国家统一认证;
d)接受捐赠的信息技术产品,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测评,并与捐赠方签订信息安全与保密协议;
e)不得采购社会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服务;
f)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灾备中心不得设立在境外。外包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2.5 a)b)应建立并严格执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安全管理制度; 应与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合同和信息安全与保密协议,明确信息安全与保密责任,要求服务提供商不得将服务转包,不得泄露、扩散、转让服务过程中获知的敏感信息,不得占有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任何资产,不得以服务为由强制要求委托方购买、使用指定产品;
c)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人员应为中国公民,现场服务过程中应安排专人陪同,并详细记录服务过程;
a)非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应实行逻辑隔离,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应实行物理隔离;
b)建立互联网接入审批和登记制度,严格控制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加强互联网接入口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
c)应采取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等措施,进行网络边界防护;
d)应根据承载业务的重要性对网络进行分区分域管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对不同网络分区进行防护、对不同安全域之间实施访问控制;
e)应对网络日志进行管理,定期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风险。
3.3 信息系统防护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按照GB/T 20984-2007的要求,定期对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薄弱环节以及防护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分析评估;
b)应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涉密程度和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等因素,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对信息系统实施相应等级的安全管理;
c)应按照GB/T 22240-2008的要求,确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
d)应按照GB/T 22239-2008的要求;对信息系统实施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整改;
a)应采用集中统一管理方式对终端计算机进行管理,统一软件下发,统一安装系统补丁,统一实施病毒库升级和病毒查杀,统一进行漏洞扫描;
b)应规范软硬件使用,不得擅自更改软硬件配置,不得擅自安装软件;
c)应加强账户及口令管理,使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口令并定期更换;
d)应对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计算机采取控制措施,包括实名接入认证、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等;
e)f)应定期对终端计算机进行安全审计;
非涉密计算机不得存储和处理国家秘密信息。存储介质防护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3.7 a)应严格存储阵列、磁带库等大容量存储介质的管理,采取技术措施防范外联风险,确保存储数据安全;
b)应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记录介质领用、交回、维修、报废、销毁等情况;
c)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存储涉及国家秘密信息,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
d)移动存储介质在接入本部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前,应当查杀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
e)应配备必要的电子信息消除和销毁设备,对转作他用的存储介质要消除信息,对废弃的存储介质要进行销毁。信息安全应急管理
c)应定期开展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
d)应把信息安全防护基本技能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条件;
e)应记录并保存信息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情况和结果。信息安全检查 本项要求包括: 6 a)应认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工作,掌握信息安全总体状况和面临的威胁,查找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完善安全措施,减少安全风险,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b)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信息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办公系统、业务系统、门户网站的安全防护情况;
c)应加强检查工作组织领导,建立检查工作责任制,制定检查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
d)应重视安全技术检测,采取必要的技术检测手段对门户网站、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等进行安全检测。可根据需要委托符合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技术检测;
e)应加强安全检查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和风险控制,严格检查人员、有关文档和数据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定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确保被检查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f)应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制定整改措施并及时整改;
g)应对安全检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按照要求如实完成检查报告并报信息安全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