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动车辆保险特点及作用研究(论文)
一、机动车辆保险的作用
随着汽车在家庭中的普及,人们对车辆使用中的风险转移的需求越来越大,机动车辆保险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险种。机动车辆保险在稳定社会关系和维护公共秩序方而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社会法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对汽车的需求.从目前经济发展发展情况看,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垂要动力之一汽车产业政策在国家产业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汽车产业政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离不开汽车保险与之配套服务。汽车保险业务自身的发展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汽车保险的出现,解除了企业与个人对使用汽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担心,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欲望,一定程度扩大了对汽车的需求。
2、稳定了社会公共秩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重要的生产运输和代步的工具,成为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汽车作为一种保险标的,虽然单位保险金不是很高,但数量多而且分散,车辆所有者既有党政部门,也有工商企业和个人。车辆所有者为了转嫁使用汽车带来的风险。愿意支付一定的保险费投保。在汽车出险后,从保险公司获得经济补偿。由此可以看出,开展汽车保险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又有利于保障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促进了汽车安全性能的提高.在汽车保险业务中,经营管理与汽车维修行业及其价格水平密切相关。原因是在汽车保险的经营成本中,事故车辆的维修费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车辆的维修质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汽车保险产品的质量。保险公司出于有效控制经背成本和风险的需要,除了加强自身的经营业务管理外,必然会加大事故车辆修复工作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维修质量管理的水平。同时,汽车保险的保险人从自身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联合汽车生产厂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汽车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研究汽车安全设计新技术,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而促进了汽车安全性能方面的提高。
二、机动车辆保险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机动车辆保险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对汽车的消费,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给机动车辆保险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及人均GDP迅猛增长,1990-2005年人均GDP从1644增长至14040元,1990-2009年我国汽车产最从50.9万辆增长至1379.1万辆。特别是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之后,汽车产量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近15年来,汽车平均增速16.74%,中汽协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最为17655万辆,随着机动车数量大辐增加,机动车辆保险(国外通常称为汽车保险)保费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重要支柱险种,近几年,找囚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占产险保费收入比例一直维持在60%以上,机动车辆保险在财产保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经营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财产保险公司的商业利润水平。
但近几年来,国内机动车辆保险业务赔付本居高不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产险公司的利润贡献度与其保费规模不匹配。自2003年以来,车险一直维持高赔付率,赔付率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最直接的结果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过大,支出超过预算,公司的盈利水平明显下降,车险“高保费、高赔付、低效益”的经营现状,对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我国加入WTO后,根据入世承诺,外资财产保险公司进入我国经营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步伐将加快,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内经营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公司不断增多,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不计成本,盲目竟争的现象十分突出,重规模,轻效益,导致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车险制度的改革,从2003年1月1日起新的条款、费率开始实行,各家保险公司的费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下调。单位风险的保费收入必然也会随之下降,而单位风险的出险概率和损失程度甚至有所上升,这样会带来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上升。赔付率过高会使财产保险公司面临亏损,甚至破产,使被保险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如何加强机动车辆保险风险控制,提高承保质最,降低赔付率,从而提高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利润,成为各产险公司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机动车辆保险现状及其面临的内部风险并借鉴国外经验,找出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三、机动车辆保险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内部风险控制理论是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控制起源于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萌芽,50年到7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认可的一门新兴学科。二战之后,各国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企业逐渐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民间加强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研究,论著与日俱增:各大公司纷纷成立风险管理部门或聘用风险经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
1950年,在加拉格尔的调查报告“RiskManagement,NewphaseofCostcontrol”一文中,最早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了汽车保险,不久出现了争议,认为汽车保险以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于肇事者子以经济补偿,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55年停办车险。70年代中期,为满足各国驻华使领馆汽车保险需求,开始办理以涉外业务为主的汽车保险业务,1980年,我国全而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车险业务也随之恢复,1983年11月,我国将汽车保险更名为机动车辆保险,使其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从1980年之后,我国车险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机动车辆保险开办至今,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独家经营阶段(1949-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这期间我国境内的所有保险业务一直由人保公司独家经营。由于国内车辆数目少,人们投保意识不强,使得车辆保险无论是从其承保数量上还是从保费收入上都远远落后于其它险种。直到80年代中期,国内汽车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机动车辆保险以其独有的增长优势“一车当先”,成为我国保险业务的“领头羊”,从1980年开始承保7992辆机动车、保费收入728万元(人民币,下同),到1988年承保551万辆、保费收入22.4亿元。在短暂的九年间共承保车辆2226万辆次,累计保费收入68.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6.3%和104.7%。平均赔付率为66.79%。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特别是1987年,车险承保数最突破500万辆,保费收入达到16亿元,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而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中第一人业务险种,第二,竞争初始阶段(1989-1994年)。随着平安、太平洋等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即宣告了人保公司独家垄断经营的结束。市场竞争主体增加,促使我国保险业加快了市场发展步伐。但由于当时车辆保险一方面保险责任宽、费率低,造成赔付率高,使得做车辆保险业务的人员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另一方而车辆保险又具有流动性、分散性和高事故率等特征,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机构网络、业务规模基础,经营车险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在此期间,由于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很少参与或没有花大力气去开发车辆保险业务。因此,虽然形成了车辆保险业务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中国平安公司、中国太平洋公司三家经营的格局,但中保公司至少占有全国车辆保险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这六年间,车险业务规模虽然扩大较快,但赔款增长辐度高于保费增幅,其经济效益和赔付实力反而大幅度下降。发展与效益成为车辆保险争论的焦点,车险走上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第三,竞争激烈阶段(1995至今)。1995年《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经过论证、修订和实施后,给我国车辆保险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从此,车辆保险市场被盘活,各家经营财产保险的公司都重新配置市场资源,加强了对车辆保险业务发展的力量投入。经营积极性的调动,使车险市场竞争口趋激烈,市场规模迅速扩容,并占有财产保险市场50%以上的份额,加入WTO后,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四、机动车辆保险的特点
机动车辆是指由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在道路上行驶的用于运送人员、物品或进行专项作业的车辆,包括汽车、挂车、无轨电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轻便摩托车、运输用拖拉机和轮式专用机械等,但不包括任何在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机动车辆保险是以机动车辆本身及其相关经济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不定值财产保险。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差异性
机动车辆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是针对机动车辆保险的被保险人和保险标的而言的。从被保险人方面看,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逐渐成为单位和个人必备的交通工具,正因为机动车辆拥有者的广泛性,必然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型的单位和个人,具有不同的风险倾向;从保险标的方而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差异性逐步体现。首先,机动车辆类型逐年增加,从最初的生产用车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生活用车为主,同类车辆的车型品种繁多,即使是同一车型的还在配置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出现性能上的差异性:其次,生产厂家也从国产到进口,从整车进口到零部件的进口组装,从合资建厂生产到独资生产:最后,机动车辆的价格也根据车型,品牌,功能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性。
2,保险标的具有流动性
机动车辆保险标的的流动性是由于机动车辆作为动产和运愉工具的特点决定的,保险标的是否具有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的种类。由于保险标的流动性的特点,就对机动车辆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保险标的的流动性,导致其风险概率增大,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二是保险标的的流动性,在核保的时候加大了“验标承保”的难度:三是由于保险标的的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在发生保险责任事故时给检验和理赔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机动车辆出险频率高
机动车辆保险相对于其他的财产保险而言具有出险频率高的特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报,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4,机动车辆保险的第三者责任险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一般的财产保险中,保险人维护的仅仅是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从而投保与否完全取决于保险客户的意愿。在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中,投保人参加保险并交付保险费通常被视为其应尽的义务,保险赔款亦以受害人的索赔为限,并最终由被保险人之外的受害人受益,这样可以起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车险赔付风险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
DecisionTree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oftheClaimRiskinVehicleInsurance 王彧WangYu(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048)
(ChinaPing′anPropertyInsuranceShareCo.,Ltd.,Shenzhen518048,China)摘要:车险高赔付问题是车险发展的瓶颈,识别影响车险高赔付率的风险因素,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损失对于车险乃至财产保险公司的健康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出险次数的角度,对影响车险赔付的三类风险因素:车辆风险、被保险人风险、投保特征风险进行了决策树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Abstract:Theproblemofhighclaimrateispuzzlingthevehicleinsurance.Ifwecanidentifytheriskfactorswhichimpacttheclaimrate,availablemeasurescanbeadoptedtoplaytheratedown.Inthispaper,weusemethodofdecisiontreeanalysistoanalysefactorswhichimpacttheclaimsofvehicleinsurance,asfollows,riskofvehicle,riskofinsured,riskofinsurancecharacteristic.Finally,weproposedsomesuggestionbasedontheformeranalysis.关键词:赔付率;出险次数;决策树Keywords:claimrate;claimfrequence;decisiontree 中图分类号:F8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48-02 面,坚持发展各地区的优势产业,使其专业化、规范化,但同时也要
照顾到劣势产业,逐步缩小地区内部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缩小甘肃省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杨公仆,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德福,曹荣林,赵义华.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08.
[5]2003-2007年甘肃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6]陈昊天,王玉昭.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与测度评判[J].农场经济管理,2009.
[7]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 用[J].经济经纬,2008.
[8]郭亚军,杨耀东,张瑞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评价方法[J].工 业技术经济,2003. ·248·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ValueEngineering变量名称总保额是否续保保费性别年龄学历驾龄车辆种类座位数排气量车龄行驶区域重要性25.22%12.98%100%5.28%1.11%8.92%3.84%14.84%6.3%17.13% 22.4%5.04%表1决策树变量分类重要性
2.1个人客户决策树分析个人客户决策树分析中,以总保额、是否续保、保费、性别、年龄、学历、驾龄、车辆种类、座位数、排气量、车龄、行驶区域12个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出险作为目标变量,利用Makeway4.0决策树分析得出的决策树。各变量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从表1决策变量分类重要性中可以看出,个人客户样本中对被保险人是否出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保费,其次是总保额和车龄,而 被保险人的年龄与是否出险的相关性最小。
从个人客户出险影响因素决策树(树形过大,版面所限不便呈 现)中可以看出出险的详细情况,从最底端为“出险”的分支节点往 上推论,在个人客户样本中,出险情况比较多,其中出险可信度在 60%以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如果保费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投保性质为非续保,车龄在2-3年之间,总保额在10万至20万之间的车辆可能出险,可信度64.39%;总保额低于10万的车辆出险可信度为82.69%;总 保额在20万至40万之间的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5.49%;在40万至 70万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0%。
2.1.2如果保费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投保性质为非续保,车龄在4-5年之间,驾龄在4-5年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 64.94%;驾龄在11-20年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8.42%;驾龄在 6-10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69.01%;
2.1.3如果保费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并且总保额在20万 至40万之间,车辆出险可信度为70.50%;
2.1.4如果保费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总保额在40万至 70万之间,并且投保性质为非续保,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8.31%; 2.1.5如果保费在5000元到1万元之间,并且被保险人学历为 本科,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9.27%;被保险人学历为大专,车辆出 险可信度为64.81%;被保险人学历为中专,车辆出险可信度为 71.79%。2.2团体客户决策树分析团体客户决策树分析中,以总保额、是否续保、保费、使用性质、所属性质、车辆种类、座位数、排气量、车 龄、行驶区域、防盗装置11个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出险作为目 标变量,利用Makeway4.0决策树分析得出的决策树。各变量的重要 性如表2所示:
从表2决策变量分类重要性中可以看出,团体客户样本中对 被保险人是否出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车辆种类,其次是排气量和 使用性质,而行驶区域与是否出险的相关性最小,这与总体样本分 析类似。
从团体客户出险影响因素决策树中可以看出出险的详细情况,从最底端为“出险”的分支节点往上推论,在团体客户样本中,出险情况相对个人客户较少,其中出险可信度在60%以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2.2.1如果车辆类别为客车,使用性质为非营业,车龄在1年以下,并且防盗装置为防盗器,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2.86%;防盗装置为防盗锁,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100%;2.2.2如果车辆类别为客车,使用性质为营业,并且排气量在1L-2L之间,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73.78%;2.2.3如果车辆类别为货车,车龄在2-3年之间,总保额在20万至40万之间,并且使用性质为营业,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71.43%;2.2.4如果车辆类别为货车,车龄在2-3年之间,总保额在40 万至70万之间,并且排气量在2-3L之间,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 80%;
2.2.5如果车辆类别为货车,车龄在4-5年之间,保费低于1000元,车辆出险的可信度为66.67%。2.3分析结果讨论上述分析中,可以从根叶节点上得到详细的出险、未出险情况,及其可信度,决策树结果显示,团体客户出险情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车辆种类,客车、货车类车辆均存在出险
情况,而挂车类车辆的未出险可信度却达到80%以上,团体客户决 策树中,车辆种类、使用性质、所属性质、车龄、排气量、座位数、防盗装、总保额、保费9个因素作为决策节点,对出险、未出险的情况进
行了详细划分。对个人客户影响最显著的则是保费,保费在低于 1000元时,未出险可信度达到79.64%,而在其他水平下都存在不同 程度的出险情况,即高风险的人更倾向于购买保险转嫁风险,其他 因素对出险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人客户决策树中,保费、总 保额、是否续保、车龄、车辆种类、排气量、驾龄、学历8个因素作为 决策节点,对个人客户出险、未出险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划分。从决策 树的最末节点可以看出,个人客户决策树最底端显示为“出险”的节 点显著多于团体客户,往上层层推及,可以得出车辆出险及未出险 的详细条件。
决策树结果显示,出险或未出险的条件并非只有一个,即从 车、从人及投保特征因素不仅单独影响出险情况,而且还存在交互 作用。在保证决策树准确可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出险、未出险的条件对客户进行详细划分,有利于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风 险管理。3政策建议
车辆从投保到理赔可以划分为承保前、承保后至出险前、以及 出险后三个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以降 低车辆出险的风险及赔付水平。
3.1承保前阶段,改善业务结构,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客户与被 保险人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搜集客户及车辆信 息,利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工具,对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如同上 述决策树分析,利用经验数据得到尽可能准确的决策树,然后按照 决策树的生成规则,对客户进行详细的划分,而且客户的风险水平清晰可见,开展核保工作时更有侧重点与针对性。
3.2承保后至出险前阶段,优化服务,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
按照之前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各类被保险人的出险可信度,针对不同的被保险人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以便对被保险人的风险进行掌控。优化日常的客户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可以稳
固客户资源,增加业务收入。3.3出险后阶段,注重理赔减损,压缩理赔中的“水分”。要保证
理赔减损工作有效的进行,必须加大对基层理赔人员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深层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任何浮于之上的理赔规章制度、指标考核,带来的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开发管理与操作为一体的核保核赔应用系 统,系统中逻辑关系要明确,对影响车险出险的相关因素全面深入 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降低车险的高赔付率。参考文献:
[1]李九文,杨益.降低车险赔付率的应对策略[J].中国保险,2003,(6).[2]李文昱.论车险核保体系的建立[J].保险研究,2003,(11).[3]周卫东.论经营机动车辆保险的风险防范[J].保险研究,2004,(3).[4]黄晖.马克威软件与当代数据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5]蒋永辉.机动车辆险赔付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保险研究,2006,(新苗.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风险理赔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
6).[6]周
第二篇:保险研究论文选题
《保险研究》2015年关注的研究方向
(按照“新国十条”框架提出)
当前,保险学术理论研究亟需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跳出保险看保险,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务和技术研究等方面获得突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以下简称“新国十条”)发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为了给社会各个方面在进行保险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实务技术相关联的研究活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编辑部根据国务院“新国十条”的基本精神对保险学术理论、政策、实务技术方面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作了一次梳理,作为编辑部学习“新国十条”的初步认识。现将这些问题予以发布。
学术理论性选题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1、现代保险服务业在国家防灾减损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2、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
3、现代保险服务业社会责任研究
4、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5、现代保险服务业文化问题研究
6、保险新业务领域探索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7、中国保险史相关问题研究
8、保险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9、现代保险业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研究
(二)基本原则
10、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与国际保险市场开发研究
11、保险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三)发展目标
12、保险业发展战略目标研究
13、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14、保险业与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二、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15、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16、运用商业保险手段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研究
17、商业保险参与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18、商业保险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9、年金保险市场相关问题研究
20、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性研究
21、长寿风险量化与管理研究
(五)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创新
22、养老服务产业化研究
23、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研究
24、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研究
25、现代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26、养老保险融资策略研究
(六)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27、长期护理保险研究
28、商业保险参与健康服务业研究
三、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七)保险机制应用于公共服务方式创新
29、现代保险服务业在国家社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30、保险数据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共享研究
(八)责任保险化解矛盾纠纷功能
31、侵权损害赔偿与责任保险的互动研究
32、责任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33、强制责任保险问题研究
34、职业责任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35、责任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研究
36、雇主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协调发展研究
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九)保险与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37、保险业参与灾害救助体系研究
38、商业机动车辆保险制度研究
39、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有效性研究 40、防灾减损模式方法研究
(十)巨灾保险制度
41、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42、巨灾风险的定价机制和损失评估研究
43、巨灾保险基金研究
44、巨灾再保险研究
45、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等灾害有效保障模式研究
46、巨灾保险相关立法研究
47、核保险责任准备金研究
48、巨灾风险数据库研究
49、巨灾保险的财政支持政策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十一)农业保险
50、农业保险发展可持续性研究
51、农业指数保险问题研究
52、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53、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研究
54、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55、农业再保险研究
56、农业保险监管研究
57、农业保险消费者保护研究
(十二)“三农”保险拓展
58、三农”保险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六、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十三)保险资金长期投资
59、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60、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研究
61、保险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62、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63、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问题研究 64、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研究
(十四)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65、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研究(包括方法、模型、理论等)66、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相关问题研究 67、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私募基金研究 68、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运行研究 69、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相关研究
(十五)保险服务经济结构调整 70、科技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71、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相关问题研究
72、保险在文化产业、物流、演艺、会展等服务产业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73、保险在法律、咨询、评估、会计、审计等服务业中的相关问题研究(十六)保险业支持企业“走出去” 74、信用保险及保证保险问题研究 75、出口信用保险问题研究 76、境外投资保险服务研究 77、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研究 78、航运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七、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十七)保险行业改革 79、保险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80、专业保险公司的发展问题研究 81、自保公司发展问题研究
82、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83、外资保险公司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84、中小保险公司发展问题研究 85、保险市场准入问题研究
86、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及风险处置研究 87、保险公司并购重组研究 88、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89、大资管时代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 90、保险产品定价问题研究 91、保险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92、保险准备金相关问题 93、保险市场竞争问题研究 94、保险业反垄断问题研究 95、保险金融集团研究(十八)保险业对外开放 96、保险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研究 97、保险服务出口相关问题研究(十九)保险产品服务创新
98、新型科学技术对保险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99、新型网络技术和大数据趋势下的保险发展研究 100、新型个性保险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二十)再保险市场 101、再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102、区域再保险中心研究(二十一)保险中介市场
103、保险中介发展创新问题研究 104、保险销售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105、保险中介集团化研究
八、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二十二)保险监管现代化 106、保险监管制度研究
107、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与模式研究 108、保险市场化与政府监管研究 109、保险监管边界研究
110、互联网金融与保险监管研究 111、保险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112、改善保险行业外部环境研究
113、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114、保险相关立法问题研究 115、保险金融集团的监管研究(二十三)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
116、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17、保险法修订问题研究 118、保险司法解释问题研究 119、保险法适用问题研究
120、电子商务保险的法律规制研究(二十四)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 121、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相关问题研究 122、保险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问题研究
九、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二十五)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
123、我国保险发展的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研究 124、保险信用体系相关问题研究(二十六)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 125、保险各类基础平台建设研究(二十七)全社会保险意识
126、中国公众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研究 127、保险消费行为研究
十、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二十八)保险监管协调机制
128、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中的保险监管(二十九)政府购买保险服务方式 129、政府购买保险服务相关问题研究(三十)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30、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政策性选题
一、总体要求
1、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保险服务业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
3、中国保险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的支持政策研究
4、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发展与政府责任
5、保险市场监管约束性与市场主体能动性的协同有序发展
6、保险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研究
二、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商业养老健康保障政策研究
8、企业年金政策支持研究
9、企业年金政策力度与市场效应研究
10、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11、独生子女家庭特殊保障政策研究
12、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政策研究
13、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14、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政策研究
三、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5、保险相关社会管理功能制度设计及其政策导向探讨
16、与公众利益密切关系的相关责任保险(包括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实习安全、校园安全、旅游等领域)政策研究
17、职业责任保险政策设计
18、保险人参与民事损害赔偿案件调解制度设计
19、强制保险支持政策研究
20、责任保险供给与需求刺激政策研究;
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21、保险纳入灾害事故管理(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22、防灾减损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23、巨灾保险制度与政策研究
24、核事故、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重大干旱等灾害保障政策研究
25、成立核自保公司的政策研究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26、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设计
27、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支持及其效果研究
六、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8、另类投资相关政策研究
29、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政策研究 30、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政策支持研究
31、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私募基金政策探索
32、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相关政策支持探索
33、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相关政策研究
34、科技保险相关政策研究
35、小微企业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36、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37、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相关政策探索
38、境外投资保险服务相关政策探索
39、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扶持政策探索 40、航运保险相关政策探索
七、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41、深化保险业改革发展相关政策研究
42、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43、发展信用保险专业机构研究
44、保险产品创新监管研究
八、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
45、建设保险各类基础平台(包括资产托管中心、保险资产交易平台、再保险交易所、防灾防损中心等)政策研究
九、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
十、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46、政府购买保险服务相关政策研究
47、完善保险业相关税收政策研究
48、养老地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49、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研究
实务和技术性选题
一、总体要求
1、自贸区保险创新发展的技术路径和方法探究
2、企业战略发展的风险性研究
二、构筑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设计
4、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
5、保险公司与社保机构合作模式研究
6、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账户年金化发放方式研究
7、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创新
8、独生子女家庭特殊保障产品创新
9、养老保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10、综合养老、医疗保险产品设计
11、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定价
12、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
13、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
14、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保险产品设计
15、商业保险参与健康服务业产品设计
三、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6、现代保险业服务社会管理方式探索
17、保险业参与保安服务产业链整合产品设计
18、治安保险、社区综合保险等产品设计
19、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具体方案探索 20、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体方案探索
21、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公共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22、产品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23、雇主责任保险产品的设计
24、实习安全责任保险产品设计
四、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
25、救助保险产品设计研究
26、保险纳入灾害事故管理产品(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设计
27、保险在防灾减损中的路径方法、技术研究
28、对核事故、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重大干旱等灾害的有效保障模式实践探索
29、巨灾风险数据库建立实践探索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 30、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及技术创新
31、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探索
32、保险经营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探索
33、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
34、“三农”保险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35、各类农村普惠保险产品创新设计(包括: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以及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
六、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36、保险参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的模式方法与探讨
37、保险资金投资项目的具体实践探索
38、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模式、实践
39、保险另类投资产品设计
40、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运行模式探讨
41、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运行模式
42、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私募基金
43、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运行模式
44、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
45、工程保险实践探索
46、科技保险实践探索
47、知识产权保险实践探索
48、特殊保险(核电、航天、卫星等)实践探索
49、小微企业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开发及其实践探索 50、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设计
51、保险在文化产业、物流、演艺、会展等服务产业中的实践探索
52、保险在法律、咨询、会计、评估、审计等产业中的实践探索
53、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实践探索
54、境外投资保险服务实践探索
55、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运行模式
56、航运保险运行模式实践探索
七、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57、保险费率市场化的实践探索
58、保险市场退出实践探索
59、保险业并购重组实践探索 60、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实践探索 61、保险公司内部风险问题实践探索 62、保险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实践探索 63、保险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实践探索 64、保险服务出口实践与探索 65、保险公司境外上市实践探索
66、外资保险公司将先进经验和技术植入中国市场实践与探索 67、定制化保险产品开发探索 68、再保险产品设计及技术创新
69、再保险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实践探索
八、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70、保险监管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71、保险监管信息化研究
72、保险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索 73、保险社团组织发展探索
74、健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九、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 75、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探索
76、行业经验数据(包括:行业经验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等)
77、基础交易平台运行模式(包括资产托管中心、保险资产交易平台、再保险交易所、防灾防损中心等)探索 78、保险消费者教育模式探讨
十、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79、保险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第三篇:机动车辆保险合作协议
机动车辆保险合作协议
甲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支公司
乙方:汽贸公司
为落实双方公司战略合作向导,本着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上,经双方协商,特达成以下有关保险业务等方面合作协议:
各种费用及付款方式:
一、甲方按照本地保险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规定向乙方经销商代理保险业务支付手续费,机动车辆商业险按实收保费X%支付(按国家相关规定由乙方承担税费或提供正规代理发票);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按实收保费的X%支付(车船使用税除外)。
二、乙方代替甲方将保险费收取到乙方指定账户,或由乙方客户自行到甲方指定柜台办理相关付款业务,如因乙方原因无法到账造成的所有损失由乙方负责;甲方在次月底前将乙方应得保险手续费返还到乙方指定账户中。
承保方式及项目:
一、乙方需办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车辆,应在办理保险时主动声明,否则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
二、乙方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车辆保险时,甲方依法合规承保以下险种并按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规定给予乙方一定比例的优惠措施:
1、机动车辆损失险(按实际车辆价值承保,如因开票价高于或低于甲方车辆信息库内的双方协商解决); 2;第三者责任保险(该险种不低于20万元);
3、车上人员责任险(每座不低于5万元);
4、全车盗抢险(新车按实际价值承保);
5、玻璃单独破碎险(国产车按国产玻璃承保,进口车按进口玻璃承保);
6、车辆划痕险(2000、5000、10000根据车辆购置价选择);
7、自燃损失险;
8、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含车船使用税且按国家相关规定收取);
9、不计免赔特约险(包含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全车盗抢险以及车辆划痕险);
10、随车行李损失定额保险(每车保险费¥100.00元);(自愿选择)
11、私家车驾驶员意外伤害保险(每份¥120.00元)。(自愿选择)
以上险种由乙方自行选择办理。
其他事项:
一、乙方办理其他不属于消费信贷车辆保险的由乙方自行选择承保险种及金额。
二、甲方在办理保险业务时按乙方要求注明特别约定以下内容:
1、第一受益人:
2、第二受益人:
3、第三受益人:
4、第四受益人:
三、本协议期间发生的一切业务双方均按本协议执行,有效期满后双方如无异议,本协议有效期自动顺延一年。甲、乙双方在合作期内,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终止本协议,符合单方终止合同的情况下,由解除合同的一方需提前三个月以书面通知对方终止。
四、甲方原则上将乙方所办理保险发生事故后的车辆推荐给乙方配套的修理厂,并乙方必须尊重甲方系统的报价及定损,甲方系统报价保证均为原厂市场价格,且乙方必须保证所使用的配件为原厂正件产品,因质量问题产生的一切纠纷由乙方负责。
五、本协议的任何变更,经甲、乙双方协商并记载其内同的书面文件上签字盖章后生效。
六、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保留一份,同时报备各自主管部门一份。
七、本协议未尽之处,双方协商解决。
(此页无正文)
甲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支公司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盖章)账户:XX
全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支公司 开户行地址:
甲方业务代表:
联系电话:邮箱:
乙方:公司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盖章)账户:
全称:
开户行地址:
乙方业务代表:
联系电话:
二0一二年月日
第四篇: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
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1
尊敬的x领导:
我公司车辆陕Axx(使用人xx)、陕Axx(使用人xx)、陕Axx(使用人xx)该三部车辆的'商业险和交强险即将到期,为了车辆的正常行驶,人事行政部现申请对该三部车辆购买商业险和交强险(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保险费用见附表。
妥否,请领导批示。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2
局领导:
安省由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汽车保险规例,不涉及个人受伤的轻微交通意外,如果双方私下和解而保险公司没支付任何赔偿的话,保险公司不能以此为理由提高保险费。资深保险经纪盛子扬表示,汽车保险费将调降,但比率因人而异。新规定更人性化,保费的'地域差异也大幅缩窄。
资深保险经纪盛子扬说,新规定主要是医疗护理的调整,由于理赔金额减少,车主如需增额外保障,可选提高投保项目。最主要的变更是非严重伤害或终生残障的赔偿,现时的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共86,000元,新例减至65,000元;严重伤害的医疗和康复及护理服务,目前分别各有100万元,也降至合计100万元。车主可额外投保13万元的非严重伤害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或100万元严重伤害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3
局领导:
由于实行新政策后调矿数量减少以及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一些不法分子乘机非法开采运输经营矿产品,偷逃规税费,谋取非法利益。随着执法打击力度的加大,矛盾不断激化,不法分子将矛头对准了国土部门。我队在矿业违法案件的查处过程中,不法分子为逃避处罚,甚至不惜暴力抗法,严重威胁到矿业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为使我县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矿业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消除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特申请购买简易人身保险(100元/1年/人×16人=1600元),约需资金壹仟陆佰元(160000元)。
谨此请示,请予批复。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4
台领导:
狮岭站工程车粤的机动车保险于20xx年7月20日到期,为延续该车辆保险的'有效性,本站委托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支公司进行投保,其保险费共需人民币叁仟贰佰陆拾叁元肆角玖分正(326349元),为此请台领导审核批准。(附发票)
妥否,请批示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5
公司总经理室:
我司购置的25台新车目前已回场停放。为加快办理该25台新车牌证的'相关手续,使之尽快投入营运,我部根据目前两家保险公司,即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报价情况评估,建议公司购置报价相对偏低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保险。
妥否,请公司领导批示。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机动车辆保险索赔申请书6
申请人:程**,女,1971年12月23日生,住址:赣县梅林镇九坵排77号,身份证号码:*****,电话:***。 申请事项: …
保险理赔申请书
申请人:程**,女,1971年12月23日生,住址:赣县梅林镇九坵排77号,身份证号码:*****,电话:***。
申请事项:
支付申请人保险赔偿款301600元。
事实与理由:
20xx年11月17日上午9时许,申请人经赣B16333车主涂全南许可,在自家家门口驾驶该车倒车过程中,不慎撞伤钟秀美(农村户口,在城市连续居住1年以上),经赣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赣县公安局立案后以申请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撤销该案。事后申请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与钟秀美的`父母达成赔偿协议,并赔偿钟秀美的父母各项费用合计301600元。根据赣B16333车主涂全南与贵公司签订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和《神行车保系列产品保险合同》约定,贵公司对申请人赔偿钟秀美父母以上费用,应在保险赔偿限额内承担赔偿义务,申请人现依法依约书面向贵公司提出申请,请贵公司履行赔偿义务。
此致
申请人:XXX
年 月 日
第五篇:哲学逻辑特点研究论文
【提要】同其他知识形式的一样,人文的发展也是连续性与间断性、逻辑连贯性与社会制约性的统一。但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连贯性有自己的强度和特点。在这一上,既要克服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这一传统理性主义的弊端,又不能将社会对思想的制约等同于机械的因果决定。对社会分工、群体利益、环境诸因素的作用都应做开放式的具体理解,而不能简单套用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
【关 键 词】连续性/间断性/传统理性主义/思想资料
【 正 文 】
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实践的制约。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受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也要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制约,但它主要表现为受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在受社会制约的方式、程度和条件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一、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非独立性
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31页。)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当然,任何理论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间断性要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理论不仅在其形成和发展上,而且在成果上都要受社会状况的高度制约。因此,思想史的就不能局限于思想本身的发展,而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去寻找根本原因。前苏联学者托尔斯特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力图把意识看成客观进行的过程,即在自身运动中不是由个别人(乃至天才人物)的主观心理观点,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普遍机制来调节的过程。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克服以往家认为这个过程所具有的那种‘独立性的外观’。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强调的那样,这种外观对以往一切哲学都抱有空想,这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主观谬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是哲学(一般地说,也是任何形式的意识)客观状况在社会分工和劳动与人的异化系统中有意识的表现。”(注: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版,第135~136页。)
唯心主义者把思想史看成理论自我演变的历史,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只是纯理论、纯逻辑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此,在克服思想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理解,打破思想理论发展的独立性的外观,就必须看到理论以外的因素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这样,传统理性主义的研究思想史的,即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看成与人的社会生活无关的这样一种方法是应予以抛弃的。这种方法同传统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一致的,它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逻辑规则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仍然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实际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只能到思想领域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进入以来,特别是随着唯物史观的的逐步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越来越对思想史领域的理性主义解释感到不满,他们在思想史研究中逐渐把目光投向客观的社会因素。“环境解释学派”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派主张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作用,认为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环境和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对于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中有的人用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国家宪法的形成,有的人用社会环境的变迁来说明社会思想主流的演变,有的人则用环境来解释政治家的思想倾向。虽然他们中许多人走向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但他们的观点毕竟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这一方面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影响的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思想本身来解释思想史,把思想史看成思想独立发展的历史,这终究要走入困境。
二、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具体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说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以往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看法在静态地社会结构这个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考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就必须看到社会存在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 页。)而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就是要用物质实践活动去说明社会意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因此我们
应当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看到“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8、50、43、78、78、36、602页。)同时要看到物质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到生产力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种中介因素,这就需要对社会存在作宽泛的理解。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来看,至少有以下社会因素对它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第一,社会分工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哲学、神学、道德等等首先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由此造成了一大批哲学家、家和人文社会理论领域的其他思想家,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大多数人造成不幸,使之成为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即使从事社会精神文化创造的人的活动也成为被分工束缚的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活动。这也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相悖。旧的社会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它又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被历史所消灭。马克思反对把某种工作作为人的终生职业,但并不反对专业化,因为专业化同职业化是两码事,专业化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人的专业化活动即有具体内容的活动是以完整的个性为前提的,因为创造性地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就要有广泛的各种才能。
”(注:见托尔斯特赫《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第二,群体利益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物质利益原则不仅引导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贡献之一就在于看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对思想的作用。梯叶里认为,对于宗教问题,不能仅仅用信仰来解释,而应当从物质利益出发来解释。基佐则指出了阶级利益和财产关系对于政治制度、思想发展以及风俗习惯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且用财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思想斗争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斗争应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出发来加以说明。
第三,阶级斗争、历史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是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指出:“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往往要通过思想理论的斗争为自己开辟道路。
历史环境的变迁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发生变化。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理解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理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要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影响和制约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人文社会理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道路与自然科学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力避简单化,采取合适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不能把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制约作用看成机械的因果决定。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关系是复杂的,正象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的那样,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把唯物史观理解成经济决定论,而要看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向作用。因此,在社会制约思想理论这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制约作用的灵活多样性,不应将其等同于僵硬的机械因果决定。
许多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论断提出质疑,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会导致相对主义,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思想也就再无客观性可言。另一些人则认为思想一旦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人们会产生什么思想都是既定的,这样思想家的活动就再无自由可言。实际上,这些片面的看法都同简单化、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有关。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因果决定,它带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作为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在近、现代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大的,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扩大的,人们的经济交往是不断扩大的。由此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想,观念也要随之而扩大视野。二是全面性,社会存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一两个经济因素,而是范围十分广泛的领域;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及其由之决定的思想观念。三是中介性,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要经过一系列中介,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的认识图式等在这其中都会起作用。四是动态性,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出发,才能阐明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总之,只有辩证地理解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
第二,要看到人文社会有相对独立的道路。社会对思想的制约并不排除史、思想史、伦史、史的存在。因此思想理论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总要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在流传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恩格斯在说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一事实时指出,这是因为“每一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页。)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对于思想发展的是要通过思想资料才能起作用的。这些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思想家对思想资料的选择、舍弃以及对这些思想资料进行改造的方式和方向。因此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是影响思想资料流传的方式和方向。脱离了思想资料本身,思想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是发生在思想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例如在哲学中,它是发生在这样一种作用所限定的条件的范围内,这种作用就是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者所提供的现有哲学资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 页。)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和变化既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社会理论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应立足于这方面来说明。
第三,不能简单地套用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在探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时,理论界存在一种倾向,就是用西方科学哲学所概括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来说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提升为所有理论发展的共同模式。(注:参见卢培琪,商志晓《在思维的制高点上 》第六章第三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种作法的有效性是大可怀疑的,首先,人文社会理论有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受社会存在因素制约的强度比起自然科学来要高得多,受制约的直接性要大得多。因此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逻辑连贯性要比自然科学弱得多。其次,即使人文社会理论有其发展模式,也不会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因为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存在着多方面重要的差异性,例如自然科学理论直接拒斥评价性认识,而人文社会理论却认可评价性认识;自然科学理论大量使用人工语言,人文社会理论却大量使用自然语言;自然科学理论主要为发展物质生产服务,人工社会理论则主要为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服务,等等。所有这些差异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必定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方式和道路。最后,即使是对自然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解也存
在着分歧和差异。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波普模式、库恩模式、拉卡托斯模式等,彼此都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选定其中一种模式或拼凑一种综合模式来套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难免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文社会理论同自然科学理论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对共同性的认识应当是建立在对它们彼此间差异的了解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武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