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国税系统风险管理考核办法
四川省国税系统风险管理考核办法
为推进全省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纳税遵从,提高征收率,按照省局风险管理总体工作安排,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的组织领导
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局负责对各市州局的考核,各市州局负责对所属县(市、区)局的考核。各市州局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对部门和县(市、区)局具体的考核办法。
二、考核的原则和形式
考核工作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由省局采取系统取数的方式进行,重点依托“风险评估及电子档案系统”以及“税收监控分析系统”对全省数据质量管理、涉税信息采集、指标模型建设、征管预警情况应对、风险分析及应对等方面对风险管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年终一次性发布。
原有的征管质量指标体系重心调整为监控,重点监控各地征管总体的运行情况,除征管质量异常变动类指标外,不再列入考核。
三、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考核采取百分制形式计分。
(一)分析模型建设情况(20分)
各市州当年新建的风险分析模型中,评分在3分以上的且应对户数在10户以上、准确率在20%以上的,每个模型为3分,满分为15分。
省局定期从各地自建的风险分析模型中,筛选设计科学、应用效果好的模型作为全省使用的风险分析模型。凡是被吸纳为省级模型的,一个模型为2.5分,满分为5分。
(二)涉税信息采集情况(20分)
考核各地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采集情况及数据的应用情况。
各地自建的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项目,数据来源部门在3个以上,且采集的信息用于分析并发起风险任务应对的,得满分10分,未满足要求的不得分。
各地自建的纳税人生产经营采集项目中,归属于该采集项目的纳税人数据采集面到达50%以上并实施了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的,一个项目为2分,满分为10分。
(三)征管预警应对情况(20分)
1.考核各地对税收监控分析系统中的征管质量异常变动监控项目的应对情况。每个监控项目若未判定为异常得0.5分,满分6分。若某项目任一县区局税务机关存在异常,则该项目市州局判定为异常,该项目不得分。
征管质量异常变动指标以县区局为考察对象,采取年内 累计方式计算,每月在“税收监控分析系统”发布。异常判定标准不对市州局及县区局公布,年内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2.考核各地对风险评估系统中的风险预警项目的应对情况,考核指标为风险预警信息应对率。分值计算为征管质量预警信息应对率×8。
风险预警信息应对率=风险预警已应对的户数/(风险预警未应对户数+风险预警已应对的户数)
3.考核各地对数据质量监控系统中的疑点数据的处理情况,考核指标为疑点数据率,分值计算为(1-疑点数据率×10)×6,最低零分。
疑点数据率=疑点数据记录数/税务登记户数
(四)风险任务应对情况(40分)1.风险任务制发情况(20分)
考核各地风险评估系统中风险企业户发起应对任务的情况,考核指标为定期风险任务制发率、专项风险任务制发率。
A.定期风险任务制发率=已制发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定期风险分析的风险企业户数
指标说明:已制发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是指在定期风险分析出的风险企业中,已下发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风险应对只包含风险核查及纳税评估两种应对方式。
分值计算:定期风险任务制发率低于1%不得分,高于 1%,每个百分点得2分,满分为10分。
B.专项风险任务制发率=已制发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税务登记户数
指标说明:已制发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包含各级税务机关发起的专项风险应对任务中的风险企业户数。税务登记户数是各地税务登记中不含个体双定的户数。
分值计算:专项风险任务制发率低于1%不得分,高于1%,每个百分点得2分,满分为10分。
2.风险任务应对情况(20分)
考核各地风险评估系统中风险任务应对情况,考核指标为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数量)、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质量)、风险应对税负提升率、风险应对贡献率提升率。
A.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数量)=已执行完毕的风险企业户数/已制发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
指标说明:已执行完毕的风险企业户数是指已制发风险应对任务的风险企业户数中已执行完毕的风险企业户数,含定期风险任务及专项风险任务。
分值计算:[风险核查类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数量)×0.4+纳税评估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数量)×0.6]×5 B.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质量)=已执行完毕的存在问题的风险企业户数/已执行完毕的风险企业户数
分值计算:风险应对任务执行率(质量)×5 C.风险应对税负提升率=实施风险应对后增值税税负-实施风险应对前增值税税负
指标说明:实施风险应对后的增值税税负
分值计算:每提升0.01个百分点,得1分,满分5分。D.风险应对贡献率提升率=实施风险应对后所得税贡献率-实施风险应对前所得税贡献率
分值计算:每提升0.01个百分点,得1分,满分5分。
四、附则
本考核办法适用于全省22个市州局。
本考核办法由省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负责解释。
第二篇: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范文
一、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
(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国税系统“家大业大”,没有必要精打细算,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管起家来马马虎虎,对家底心中无数。一些单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的实际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核算程序不严密,账簿设置不齐全,账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核算要求。特别是在单位负责人不重视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负责,得过且过,工作失职。(三)监督考核弱化。
一些单位没有将资产管理纳入到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资产管理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等活动中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管理部门审批,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而多半是协商交易,使固定资产产权变动脱离了有效监督。尤其是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变卖和处置固定资产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固定资产产权被侵蚀。三、加强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把握重点。
如今资产种类越加庞杂,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上,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要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二)明确职责,环节控管。
作为垂直管理机构,国税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要自觉接受地方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上级国税机关应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所属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下级国税机关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三)加强核算,掌握实情。
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四)完善制度,严格清查。
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
各单位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
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
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一、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
(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第三篇: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一、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
(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国税系统“家大业大”,没有必要精打细算,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管起家来马马虎虎,对家底心中无数。一些单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的实际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核算程序不严密,账簿设置不齐全,账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核算要求。特别是在单位负责人不重视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负责,得过且过,工作失职。(三)监督考核弱化。
一些单位没有将资产管理纳入到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资产管理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等活动中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管理部门审批,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而多半是协商交易,使固定资产产权变动脱离了有效监督。尤其是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变卖和处置固定资产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固定资产产权被侵蚀。三、加强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把握重点。
如今资产种类越加庞杂,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上,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要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二)明确职责,环节控管。
作为垂直管理机构,国税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要自觉接受地方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上级国税机关应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所属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下级国税机关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三)加强核算,掌握实情。
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四)完善制度,严格清查。
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各单位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五)创新手段,科学管理。
开发和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为各级税务部门提供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工作规程设置,软件科目以及固定资产调拨、处置权限、程序统一由总局规范,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并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四篇: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一、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
(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国税系统“家大业大”,没有必要精打细算,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管起家来马马虎虎,对家底心中无数。一些单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的实际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核算程序不严密,账簿设置不齐全,账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核算要求。特别是在单位负责人不重视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负责,得过且过,工作失职。
(三)监督考核弱化。一些单位没有将资产管理纳入到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资产管理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等活动中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管理部门审批,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而多半是协商交易,使固定资产产权变动脱离了有效监督。尤其是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变卖和处置固定资产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固定资产产权被侵蚀。
三、加强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把握重点。如今资产种类越加庞杂,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上,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要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
(二)明确职责,环节控管。作为垂直管理机构,国税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要自觉接受地方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上级国税机关应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所属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下级国税机关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
(三)加强核算,掌握实情。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四)完善制度,严格清查。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各单位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五)创新手段,科学管理。开发和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为各级税务部门提供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工作规程设置,软件科目以及固定资产调拨、处置权限、程序统一由总局规范,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并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五篇: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以下是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自查报告
一、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
(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国税系统“家大业大”,没有必要精打细算,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管起家来马马虎虎,对家底心中无数。一些单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的实际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核算程序不严密,账簿设置不齐全,账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核算要求。特别是在单位负责人不重视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负责,得过且过,工作失职。
(三)监督考核弱化。一些单位没有将资产管理纳入到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资产管理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等活动中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管理部门审批,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而多半是协商交易,使固定资产产权变动脱离了有效监督。尤其是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变卖和处置固定资产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固定资产产权被侵蚀。
三、加强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把握重点。如今资产种类越加庞杂,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上,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要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
(二)明确职责,环节控管。作为垂直管理机构,国税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要自觉接受地方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上级国税机关应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所属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下级国税机关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
(三)加强核算,掌握实情。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四)完善制度,严格清查。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各单位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五)创新手段,科学管理。开发和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为各级税务部门提供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工作规程设置,软件科目以及固定资产调拨、处置权限、程序统一由总局规范,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并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