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及其存在问题的调查
关于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及其存在问题的调查
【前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在我国经济腾飞,国力增强,GDP不断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背后存在的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鉴于此,我国应认清劳资关系的现状及成因,完善现行劳资关系调节机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平等协商 【正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迅速腾飞。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民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在此条件下,民营企业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劳资关系的矛盾尖锐化。而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对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十二五”期间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时间过长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
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加点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但是,许多民营企业仗着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对每周五天工作日的新工时制熟视无睹,双休日两天以上的民营企业仅占三分之一,有的企业员工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完全不能休息。这样,如果按照每天10小时计算,每周六天工作日,每周共需工作60小时,每月需加班48小时,远远超过了国家法定时间,严重违反了《劳动法》规定。
2.拖欠工资严重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民营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本来就很低,只有发达国家的二、三十分之一,又由于资方追求利润最大化,部分民营企业不仅以企业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而且常常以各种名义克扣、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向雇主讨要工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劳资纠纷不断。比如,温州市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所在企业能够及时发放工资的占54.40%,次月发的占37.82%,两个月以后发的占7.77%。从拖欠工资的情况来看,有46.11%的打工者所在的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由此可见,接近46%的企业没能及时发放工资,意味着将近50%的工人都无法按时拿到自己的劳动所得。
3.劳动保护措施缺乏
当前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设备简陋,员工在缺少社会医疗保障的前提下长时间从事高危工作,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劳动安全形势严峻。此外,由于部分企业漠视安全生产,为节省成本,减少安全卫生设施投入,员工为了生存长时间在有害物质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工作,最终成为各种严重的职业病患者主体,因此各种类似“癌症村”的群体逐渐显现。
4.劳动权益漠视
长期以来,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强资弱劳”的格局突出,资方拥有绝对话语权。民营企业参加全部社会保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社会保险费率计算,需要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约30%的社会保险费,许多民营企业认为缴费负担过重、压力太大。因此,许多民营企业总是逃避为劳动者参保的责任,即使参保也只为主要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投保。对普通员工参保的企业,其范围仅是养老保险,社会保险水平普遍偏低。而民营企业员工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个人劳动权益保护意识不强,相对长远利益更看重眼前利益,因此不愿意参保,这也为企业逃避投保责任找到借口。劳动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对劳动者造成深远影响,例如面对工伤事故,部分民营企业只是按一定比例报销员工医疗费用或者发给员工一定数额的医疗补贴费用,甚至对劳动者置之不理,劳动者需要独自面对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损伤以及因长期治疗的高额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
5.工会组织形式化
工会组织是由工人为争取劳动者合法权益而自愿组成的,在维护劳资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本应发挥重要的协调用,然而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工会组建不到位,工会不能覆盖大多数劳动者。就浙江地区而言,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所有员工中参加工会的为52.29%,还有47.71%的员工则没有参加工会。调查对象中认为工会有很大作用的占10.78%,认为有一般作用的占19.55%,有一点作用的占4.37%,而认为完全没有作用的占到25.30%,由此可见员工对工会满意度很低。现实中在一些企业内部,工会组织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实际作用微乎其微,不但没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已经成为维护企业主利益的附属物。
二、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1.资本短缺资本短缺、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道枷锁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是劳动与资本的配置。资本的本性是以最少成本支付,获得最大利润,即获得最多的剩余劳动。又由于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不平衡加倍扩大,民营企业的资本短缺情况尤为突出,加剧了资方为了追求更大利润漠视劳动者的平等合法地位。
2.劳动力过剩
劳动力只有从属于资本才能够出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失业率高。据有关专家推算,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的真实失业水平可能在8%~17%之间。另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以现时全国13亿人口计算,城市人口将由目前的6.1亿增加至2015年的7.67亿即未来每年平均将有超过1000万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未来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强资弱劳格局有待改善。
3.法律实施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法律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些法律为化解劳资冲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劳动法律实施不尽如人意,政府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难以遏制各种劳动违法行为,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求经济发展,漠视劳资关系问题,对资方违法行为放任不管。
4.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
不少民营企业的员工对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内容知之甚少,对劳动者应有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把握不清,遇到企业违反劳动法律行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例如,许多民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劳动合同内容、条款不明,理解不够准确,为日后劳动纠纷埋下伏笔,而发生劳动纠纷又不知该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一些民营企业主自身道德素质较低,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忽略劳动者应有的合法权益。
5.平等协商机制不健全
劳资双方平等协商机制不够健全,劳动者始终不能与资方实现“平等”对话。首先,由于工会经费缺乏,主要来源依附于企业,许多工会组织独立地位没有得到保障,只是徒有其名,实际已经成为资方附属物。其次,在为劳动者维权过程中,工会力量比较薄弱,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工会代表与企业的集体谈判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
1.发展完善资金市场
民营企业市场融资份额有限,资本短缺凸显,要解决此问题,首先,政府应调整和完善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尤其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其次,政府应加快推进小型金融机构等金融发展,促进民间金融业发展,充分整合利用大量社会闲置资金,为中小企业服务,从而缓解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的问题。
2.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为缓解民营企业劳动力与资本的不平衡,政府应控制人口发展,逐步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完善社会流动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分配,逐步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同时政府应加强劳动者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有效供给。此外,民营企业可以建立员工培训制度,提高员工自身专业技能,规范个人行为,遵守劳动纪律及职业道德,努力完成各项劳动任务。
3.完善劳动法
一方面,新《劳动法》已经颁布,但我国劳动关系法制化体系并没有完成,整体水平较低,例如劳工保护、劳资矛盾处理以及劳工政策等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加快劳动法体系的建设步伐,确保劳资双方在劳资关系方面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劳资矛盾不断,正是由于许多企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律进行劳资管理,因此要加强劳动监察队伍的建设,建立独立监督机制,及时通报民营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保证企业管理的合法性,规范化,排除问题隐患。尤其是对拖欠工资、不依法为劳动者投保的企业,政府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法律制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劳资矛盾,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有力保障。
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对于还未加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民营企业,政府应督促其尽快做好为员工投保工作,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等。对于已经加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民营企业,政府应督促尽快完善企业内部投保机制,强调企业应为员工依法及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让员工无后顾之忧,减少员工流动率,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5.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
民营企业可以针对员工的劳资关系法律意识薄弱定期开展劳资关系相关培训。员工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学习如何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发生劳资纠纷时如何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管理者通过培训可以学习如何依法进行劳资管理,实现劳资关系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避免产生与劳动者不必要的劳资纠纷,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劳资双方如何通过正当途径有效解决劳资矛盾。
6.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劳动者要真正摆脱弱势地位,根本解决办法在于如何提高自身的谈判地位,拥有与资本同等话语权。政府应制定建立工会的组织规则,充分发挥工会在劳资关系协调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工会的独立法人地位,加强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制化建设,扫除工会组织维权路上各种障碍;保障工会组织与企业平等协商的权利,积极参与企业各项与劳动者利益相关的决策事项,增强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的话语权,让工会组织能够大胆地履行职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调查体会 在小组开展活动的初期,我们小组长分工明确,使得我们的调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我们这一个团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现在社会绝大部分的事情都由有一个团队完成的,没有哪一个个人主义者能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取得成功,所以这样一个活动的开展是有助于我们走向社会的。
我们觉得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不仅仅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大学生的想法,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极其重要。虽然现在调查已经结束,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笑过,我们烦过。但我们终于成功的完成了报告,我们的友谊也因为这次活动得到了加强。我们小组的凝聚力也因这次活动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研究》(周荣辅,任玉波,吴玉文,慧炎)
2.《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荣姚锌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中国民营企业的群体性劳资冲突》(张宗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论文
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班级:09生物医学工程2班学号:200901015047姓名:黄玉梅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新型和谐的劳动(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具有极大的意义。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劳资关系作基础。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劳资关系 构建和谐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其实,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二、劳资关系概述
劳资关系,是指劳工和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透过劳资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契约和团体协约而成立。劳资关系或称为劳雇关系,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致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
就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经济成份主要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经济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民营经济两部分组成。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大多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按计划统一分配建立起来的;民营经济则是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经济运行中建立。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原生的资源配置是劳动与资本的配置,从而也形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资关系。它主要表现是:在表面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
三、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现状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最近有统计报告揭示,民营经济在每年创造的增加值、税收收入和解决就业等方面都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明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还相当严重,甚至危及到不少劳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客观地说,劳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的一大挑战。以下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体现出的一些不和谐现状:
(一)、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不规范。
1、许多私营企业与雇工没有签订合同。
2、业主与雇工、雇员的劳动合同一般内容简单、粗糙,不是很规范。合同内容只包含对工人的约束,只有对工人迟到、误工等采取的惩罚措施,对企业主却没有任何限制,合同显失公平。
3、有许多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没有规定雇工雇佣期限。
4、许多劳动合同没有涉及与工伤处理相关的诸如发生工伤后的工资发放、医疗、抚恤等事项。
5、有些劳动合同中出现与《劳动法》相背的违法条款。
(二)、雇佣劳动关系产生后,雇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1、安全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相关调查表明,在私营企业的一线生产作业区,普遍存在事故隐患,消防等基本设施均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一旦发生事故,许多企业根本没有应急设备和措施。
2、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现象普遍。企业主为获取更高利润,经常让雇工加班加点,雇工每天的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2个小时,这大大超过法定工作制中规定的8小时,也违反我国《劳动法》中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
3、企业主经常克扣和拖欠工资,雇工工资实际水平不高。私营企业主常利用违法的“厂规厂纪”来克扣工人工资,甚至有的不明所以的任意克扣雇工工资。
4、福利待遇极少甚或没有。私营企业雇工的所有收入就是工资,尤其是一线工人,他们只能得到按小时或按件数计算的工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多数企业均不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基本养老保险等。雇员的伤残、疾病均无保障,而公有制企业一般均为职工提供这些基本福利,还有失业救济及养老保险等。
5、雇工的人身权益遭到侵犯。私营企业的雇主随意对雇员进行辱骂和虐待,凌辱甚至殴打工人的现象经常发生,虽然新闻媒体不断对私营企业中虐待工人的事件进行曝光,有些案件政府还作了严肃处理,但这种现象并未完全消失。
(三)、雇佣劳动关系的终止不合法。
私营企业主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职工的去留,有一些企业主在其苛刻条件令雇工无法接受而遭到拒绝时立即辞退雇工,即使有合同,企业主也不按合同来解雇雇工。许多合同根本没有涉及解除劳动关系的条款,这均不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另外,有些企业在职工因工致残时把其辞退,不采取任何补偿性措施,这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企业在没有合同约束的情况下单方面不允许雇工辞职。由于劳动强度过大,环境过于恶劣,职工要求辞职,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却不允许辞职,强迫其继续做工。这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法宝,是建设和
谐企业的基础和保证,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为有效协调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应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社会建设中的真正作用。以下是对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出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法律保护劳工权利,协调劳资关系。完善《劳动法》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维护雇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把劳资双方的行为限定在法律和制度的柜架内。
(二)、完善工会独立法人地位,确保工会的基本职责的履行。
要使工会独立法人地位不断完善,使工会干部“不受制于人”,应使工会干部工资由企业支付改变为由会费支付,增强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的话语权,让工会组织能够大胆地履行职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维护劳资关系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平等就业权既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一项基本的劳动权。雇工依法享有劳资关系中的平等权利,消除劳动者的就业歧视,赋予劳动者受歧视的诉权,加大对歧视劳动者的处罚力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四)、以人为本,尊重劳动,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劳资)关系。
新型和谐的劳动劳资关系,就是一些学者说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在健全的法治环境保障下的劳资双方平等,双赢关系。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型劳资关系。应该说这是我们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完善现有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劳动者的愿景和企业发展的愿景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中央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现阶段我国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劳动(劳资)关系作保障。只有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才能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才能保证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早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雷亮,葛芳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5,1:23-25
[2]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 2005.[3] 熊薇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D].暨南大学 , 2006.[4] 于萍工会与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 , 2006
第三篇:民营企业存在的致命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存在哪些管理机制问题
1、公司内部亲属担任要职,部分员工勾心斗脚,工作越权,无视纪律。
2、对人才的生活不够关心,对有能力的高层管理人员心怀疑虑,不敢真正的放权。
3、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单线管理与双重管理混烂,制度朝令夕改,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积极性低,激励制度不健全。
二、企业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违背以人为本理念的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诚信危机,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违反游戏规则以至恶性竞争,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民主管理差。这些问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三、班子问题关乎企业成败:
班子弱化,分工不当,领导不力,思想僵化,惰性严重,甚至矛盾重重,是眼下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靠老板“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实践证明,运作好班子,千方百计提高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班子整体的领导效能,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长策。
1、老板要肯投入,舍得花本钱,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民营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提高企业班子领导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一项前提性工作,事关民营企业的成败与未来。
2、扬长避短,合理进行班子分工,力求产生“1+1>2” 的领导效能放大效应。现代社会,分工也能形成生产力。对公司领导班子而言,合理分工是领导力形成的源泉。
3、启用监督与约束机制,从根本上克服监督弱、约束软,管理随意性大,领导行为短期化等民营企业在领导班子管理方面的通病。
4、建立并真正发挥对班子成员进行考评与奖惩机制的作用。不论考评还是奖惩工作,在企业里,最难执行的往往是对班子成员。这也是长期以来考评流于形式和奖惩无法兑现的根本原因。
5、实行全方位的职务升降机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实践证明,职位激励是员工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四、体制弯路
(1)企业管理体制滞后,惰性严重,漏洞多,严重地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2)有些老板凭感觉,想当然,到处模仿,东拼西凑,随意性很大,导致企业管理体制模式缺乏科学依据,运作极不规范。
(3)管理体制不顺畅,关系混乱,运作中存在失控现象;相互矛盾、扯皮多。
(4)理念落后,权力缺乏相应的制衡与约束,致使企业长期“带病”运转。
第四篇: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安置失业人员,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民营企业在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应引起
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核算主体界限不清,即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民营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往往不那么明显,尤其是在有些小民营企业中,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可以自由存取,不
受任何限制,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基于成本考虑,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民营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而且设施简陋,缺乏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办公条件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民营企业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这些人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一般定期来做账,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低等,使得其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些大企业,会计队伍不稳定,跳槽较为频
繁。
3、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有违规操作现象。有些民营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张冠李戴,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收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等时有发生。
4、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管理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进行。
5、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民营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
6、不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不少民营企业不按会计档案要求妥善保管会计资料,由于条件限制,民营企业的会计资料,既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更没有专人负责。由于随意存放,会
计凭证、账簿、报表丢失、毁损情况屡屡发生。
二、对策
1、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由于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在会计报表体系设计中,应只要求编制简化财务报告,而且只要求较为简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就可以了,免除编制现金流量表。会
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同时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尽量要求同现行的会计制度相一致。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1)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必须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2)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完善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对会计档案进行整理立卷、装订和保管。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填制审
批表,建立销毁清册并经过审批以后方可销毁。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1)民营企业应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同时企业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会计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会计人员,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稳定会计队伍,杜绝无序跳槽现象的发生。(2)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熟悉会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练好基本功,掌握操作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同时不断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处
理各种会计事项,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4、实施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会计工作是一项繁杂、耐心细致的技术工作,单位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会计法规明确规定,各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各单位应当妥善安排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参加培训。对于工作突出的会计人员应该予以嘉奖,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5、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加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应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民营企业实现会计规
范化。
总之,要解决民营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光靠少数企业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只有在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民营企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民营企业实
现科学化管理,才能使民营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
第五篇: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一些民营企业经历兴衰荣辱的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他们的失败案例时刻在警示我们:民营企业如果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从诸多的误区中走出来。1我国民营企业的状况及其问题
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不难发现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在下面一些问题上出现导向型错误,而这种错误正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正常发展,有时甚至是导致企业衰亡、破产的罪魁。
1.1 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到控制,使本来贷款环境就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因此在近几年来的融资更加困难。据南通市企调队对臬市91家规模以下工业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融通的资金中仅有 29.7%的企业来源于银行,而62.9%企业靠自有资金积累。同时,在从银行获取贷款难易程度中,回答困难的占到三成,一般的占到63.7%,比较容易的仅占6.6%。常州市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经济的总贷款额仅占总额的12.2%。[1]其他地区反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1.2 民营企业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和内涵,也是树立品牌优势的资本。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是成功企业攻城战略的制胜法定。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违背以人为本理念的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诚信危机,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违反游戏规则以至恶性竞争;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是大股东、法人代表、经营者于一身,民主管理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1.3 民营企业战略模糊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构造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而这个管理体系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平台。企业应当在其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基础管理,从人治过渡到制度化管理。但问题是,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作支撑。企业没有一个战略平台,企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那么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很容易在重大问题上迷失方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战略便无从谈管理,这是无数成功企业的经验之谈。也许企业的发展还没有预期的那样坏,但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因为很幸运,但不是必然的结果。有些民营企业自认为拥有了发展的战略,但是,实际情况不然。企业战略是系统化的、严谨的,而不是一些“点子”的堆砌。因为市场与竞争的发展己经到了仅依靠个人的聪明或直觉而无法把握的程度,企业应当理性的从研究战略开始。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老板的头脑中,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概念十分模糊,好多人以为赚多少钱就是企业惟一的目标,没有战略的危害已经在和很多企业突现,要么盲目自信、扩张无度,要么目光短浅、错失发展的大好机遇。
1.4 民营企业没有明确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任何一方面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清晰的认识,要真正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澄清多个误区。首先,脱离企业战略就无从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它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其次,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有了某项核心产品,并不代表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如同树干不同于树根一样。一旦企业的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衰败甚至导致关门破产的危险。第三,企业的局部成功因素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促使成功的因素未必能保证企业继续获得成功。暂时的、局部的成功因素,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5 民营企业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
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企业总体财务战略思想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防范未来风险的意识。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民营企业处在高速扩张期时,现金需求量很大,为此,基本上采用扩张型的财务战略,需要进行大量的外部筹资,较多地利用负债。但是,由于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外延性扩大生产规模,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行业利润水平的限制,投资回报率下降,加上财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经常是高额应收账款与高额负债同时存在,势必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我们经常看到,一段时间内,民营企业的资本运作和资金流调度的成功与否,就成了民营企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
1.6 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家族式经营
据相关统计,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居于“家族企业”。中国民营企业,成也家族,败也家族。无论在产权结构、组织基础、权力分配,还是在决策方式上,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带有明显的家族化痕迹。辩证地看,家族化管理对当前民营企业来说,具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是,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决定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选拔的人才严重地受到限制,企业内部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科学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地得到执行,倾向于实行人治管理,外部人员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优秀人才难以留住,造成企业在更为规范的游戏规则下面临更大的风险。而治理的根本在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之道。在企业中,这种制度包括三种:股权制度(治理制度)、组织制度与企业文化。
1.7 民营企业的人才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活”资源,企业产品和管理的创新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我国民营企业进上步展的势头。据调查,江苏省无锡市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5.9%,大专以下文化的人数占九成以上,其中,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3.1%,初中以下的达71%。而且,该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经理总体文化层次也较低,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14.5%。扬州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上占3.5%,大学专科占16.5%,中专或高中占61%,初中及以下占19%。而苏北的宿迁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以上人员仅占1.3%,中专及高中人员占5.7%,初中及以下人员竟占93%。而中小企业整体发展较好的苏州市,总经理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48%。[1]人才素质低下,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瓶颈。
2当前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其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地从自身的误区中吸取教训,从国内外成功企业中涉取经验,不断地为自身的成长注入新
鲜的血液。在问题的背后,深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当今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2.1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民营企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营造一个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环境,且提供优良的服务,特别是在于政府管理机制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政府职能部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尽管经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也为民营企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对照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和WTO要求的平等竞争、高度开放的规则,我们还有问题亟待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的因素还很多,缺乏政府明确、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政府政策不到位,存在不少领导始终对民营经济偏见而致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投资、融资、地方税收等受到歧视性待遇,还受到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不规范行为的干扰。有关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企业内部思想观念落后、管理不科学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的不利环境造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企业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上的落后,这些问题己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传统的中国民营企业中,企业员工缺乏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的思想观念,缺乏企业就是“我家”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各行其事,而弃企业的总体战略于不顾,顾小家而弃大家。在管理方式上,家族式管理早已在民营企业中根深蒂固。由此带来的是企业创新机制、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受到严重限制,民营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搞活、搞大、搞强企业,错失发展良机。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非是致命的。此外,传统式的指令式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尊重色彩浓厚,内部人员缺乏相互沟通的机制和动力,企业的信息很少能在应有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一来影响员工之间的感情,二来不利于员工之间开展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工作,三来直接带来了不人本、不科学的企业文化,形成恶性循环。
3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3.1.1加强立法建设,完善法制环境,保护民营企业的切身利益
首先,建议起草一部《民营企业法》。现行我国对民营企业的法律管理是非常零散的,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地位如此重要,而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其次,进一步完善各省市自行制定的有关民营企业管理的法规、条例。第三,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进行修订,以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3.1.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改善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
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一方面,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其转变传统观念,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改变信贷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倾向;另一方面,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尤其是民间银行的成立和发展。其次,要加大企业的投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环境。具体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基金或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组建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并进一步放开国际风险资本直接投资我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民营企业的产业化。
3.1.3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首先,在财税政策上,国家要在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赋税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改革对一些个人独资、合伙科技企业既征收企业所得税又收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此外,建议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民营高科技企业人员免税工资标准为3000—4OOO元/月,以利于与外企的人才竞争。其次,进一步取消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限制。其一,进一步打破当前民营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交纳培养费的规定。其二,公安、人事、劳动、民政等各部门须协调解决民营企业人员的户口、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因同是纳税人,且国家己申明所有制没有高低级之分,故原则上民营企业应享受公平竞争的人才政策。第三,以效益为标准,平等对待各类企业,将民营企业中的部分高科技企业纳入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各项计划中去,而不应只局限于国有企业范围。第四,在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上,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要求,在给外企国民待遇前先给民企国民待遇才是上策。
3.1.4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统一管理。现在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太多,科委、体改委、科协、工商联、政协等都要管,往往导致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仿照西方建立中小管理局的办法建立中小企业局,并由它暂代行使对民营企业的部分管理职能。其次,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构建并健全民营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咨询服务、投资中介、技术市场等等。要打破歧视,公平对待,切实搞好对民营企业的行政服务工作,彻底解除其人才引进、职称评定、专利评审、组织关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其中,信息服务是重中之重。只有保证国家向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上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才能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