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流县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
双流县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9〕49号)精神,更好地适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推动我县加快实现“两率先两示范”奋斗目标,现就进一步深化全县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
(一)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动,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的同步测算、同步调整,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差距,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强化分类救助和动态管理。将低保家庭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动态管理期限,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实行每半年复核一次,对年老、残疾、患重病等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实行一年复核一次。三是强化低保承诺制。低保人员必须每半年书面向所在村(社区)如实报告家庭人员收入情况,如有虚假,按照《成都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108号)和《成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成府发〔2004〕86号)规定予以处罚。
(二)完善低保与就业联动制度。一是先求职后保障。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未就业的低保申请人,应首先到户籍所在地的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无正当理由拒绝失业登记的低保申请家庭,不得享受低保待遇。二是积极提供公益性岗位。进一步拓宽社会公益性岗位范围,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力度,优先推荐低保对象就业。三是及时清退不履行劳动、就业义务的低保家庭。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应由社区劳动保障站推荐就业,一年内介绍两次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不就业的,其家庭暂停享受低保待遇;低保人员中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两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的,其家庭暂停1个月享受低保待遇。
(三)建立低保“救助渐退”机制。低保人员就业上岗后,其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仍可在3个月内享受低保待遇不变;3个月后经核实家庭收入仍超过低保标准的,停止享受低保待遇。
(四)建立低保边缘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将高于城乡低保标准50%以内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纳入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范围,使其在遇到临时性困难时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激励工作
(一)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一是对在我县公办高中就读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二是对在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许可的公、民办幼儿园入托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幼儿,按县物价部门核定的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减免杂费、保育费和管理费。三是继续做好对公办中小学在校住宿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工作,适度提高公办高中在校住宿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在现有每人每年50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每年750元。四是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和校内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就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的学生实施资助。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激励制度。一是建立低保家庭学生教育激励制度。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20%的生活补助;对高中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40%的生活补助;对大学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80%的生活补助;对低保家庭中残疾人的学生子女、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以及农村低保家庭中的在校女学生,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低保标准10%的生活补助。二是完善帮困助学制度,通过开展慈善活动募集资金,对低保家庭中考上大学(高考录取)的学生实施帮困助学,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生圆大学梦;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中的中小学学生实施“阳光育苗工程”和“阳光宏志工程”。三是开展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困助学工程。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工作
(一)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属城乡低保对象和一、二级残疾大学生参加双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及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的资助标准按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二)分类实施门诊救助。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实行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门诊救助每人每年200元,年度包干使用,不结转。三是对其他城乡低保对象,门诊救助每人每年100元,年度包干使用,家庭成员可共享,不结转。
(三)分类按比例实施住院救助。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给予全额救助。三是实施一般住院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
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按医院级别予以不同比例救助:一级医院70%、二级医院60%、三级医院50%、惠民医院75%;一个自然年度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2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四是实施大病住院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门诊特殊疾病的和实施器官移植术及抗排斥治疗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不分医院级别,均按最高救助比例70%救助;一个自然年度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4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以上住院救助中,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智力类、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类伤残等级为一、二级的残疾人患者,同一级别医院救助比例上浮10%。
(四)实施临时医疗救助。对因患重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的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一个自然年度内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一次性医疗救助;对救助对象中的孕产妇给予400元的一次性救助,用于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
四、进一步完善住房救助工作
(一)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一是加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实施范围。二是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机制,对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实行年度复核,对其他低收入家庭实行季度复核。三是强化保障对象承诺制。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必须如实申报家庭人员、住房和收入等情况,如有虚假申报,一经查实,除取消保障资格外,不得再享受住房保障优惠政策。
(二)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制度构建,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对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安身工程”。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个集中”的推进,以中心村、聚居点为依托,以集中建房模式为重点,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改造。按照政府补助一点、集体帮扶一点、个人出资一点的模式,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等方式,对农村符合救助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救助;继续实施山区移民住房救助工作。通过对下山移民和受地质灾害影响家庭的搬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下山移民和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五、进一步完善生产帮困工作
一是帮扶部门对定点帮扶贫困村中的低保对象,在产业上进行一对一的扶持。二是积极开展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三是为农村低保对象免费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劳务输出。四是对农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家庭,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发展种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方面实施专项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创业
增收。五是对农村低保对象建立社会共同关注机制,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建立“一对一”援助机制,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六、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履行责任,将法律援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二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县建立便于受援群众咨询、申请法律援助的受理大厅,在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面,提高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四是积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包括外来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法律援助及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做到应援尽援。
七、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工作
一是把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工作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巩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确保有意愿入住的集中供养率达100%;通过实施集中供养彻底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二是敬老院要与镇(街道)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实行定点挂钩,有条件的可设立医务室,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及时、便利和优惠的医疗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敬老院规范化服务管理,健全各项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院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供养机制和城乡统一的服务管理模式。四是重视敬老院文化建设,丰富五保对象的精神生活。五是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敬老院。
八、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流出地救助、预防、回归安置救助管理机制,尽快建立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服务中心,做好儿童保护工作,预防儿童流浪和再次流浪。二是进一步在各镇、街道加强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按照管理和救助服务并举的原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加大救助力度,劝导、引导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实施救助;对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和被利用进行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按照“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作好调查、取证和解救、救助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工作,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进社工、教师、心理医生等
专业人才进入救助管理领域提供救助服务,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参与救助服务工作。
九、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工作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指挥体系;制定县、镇(街道)二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整合资源,建立公安、民政、商务、卫生、建设、水利、地震、气象、交通、国土、通信、电力、驻县部队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做好各类救灾物资、器材、装备、资金等备灾工作,确保应急救援及时有效。三是建立由公安、武警、驻县部队、民兵预备役、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统一、高效、有序开展。四是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灾后捐助工作,积极为灾区募集资金和物资。五是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宣传、教育和演练,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十、进一步做好慈善、捐赠等其他救助帮扶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和扶贫、救灾、济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活动,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义工)服务组织,创新和丰富志愿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四是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慈善福利机构,建立和推广“慈善爱心超市”,探索多种形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五是动员和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互助活动。六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抚慰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群众增强信心,战胜困难。
十一、建立残疾人救助机制
对贫困残疾人实行特别救助制度,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在制订和实施各项救助政策与措施时,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对残疾人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放宽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范围。通过各类专项资金,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别困难家庭实行特别救助。二是逐步建立满足残疾人特殊人群康复、就业、教育、维权、托养(老)、无障碍环境等特殊需求的服务体系。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家庭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为重度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着力发展重度肢体、智力和精神类残疾人托养服务。
十二、建立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由县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联系会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牵头,县劳动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房管局、县公安局、县金融办、双流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总工会、县残联和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双流分中心等部门参加的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各镇、街道落实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三是合理确定低收入标准,分层分类实施救助。
十三、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
由县民政局牵头,逐步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定信息系统,并根据部门需求制定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研究制定信息共享办法。由县信息化办牵头,利用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部门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为低收入家庭准确核收、救助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二篇: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我局涉及的民生保障工作主要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灾害应急体系,完成了《**县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订(草案),落实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责任制,规范了部门预案的衔接工作
。二是及时下拨救灾款物。上半年我县遭受了风雹灾害,农作物橡胶、玉米、茶叶等受灾面积达1183公倾,成灾590公倾,绝收30公顷,受灾人口51835人,因灾倒塌房屋3间,损坏房屋1342间,直接经济损失3725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515万元。灾情发生后,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上半年,拨付救灾救济款191万元,其中:用于民房恢复建设资金133万元,用于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救济58万元,救济人口3640人次;为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发放棉被650床、衣物2500件,救济人数1350人次;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继续做好民房保险工作,完成了《**县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协议》签订工作任务。1—7月份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共理赔农户292户,理赔金150075元。
(二)、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覆盖面。严格把关救助范围和救助程序,扩大贫困群众救助面,搞好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1-7月份,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21.05万元,其中救助城市贫困群众53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16万;救助农村贫困群众357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3.61万元;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722人,每人每年20元,共支付参合金131.44元。
(三)、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了低保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实行集体审批,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实现了动态管理,有升降,有进出,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低保政策。1—7月份,我县共纳入城市低保救助人员达7620户(次),18174人(次),发放城市低保救助金329.26万元。使城市贫困居民得及时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低保工作,把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县人民政府2007年9月13日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并成立了**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县民政局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于 2007年正式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规范管理,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为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严把关口,规范运行,将特困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截止2009年6月,全县累计发放保障金达2000.1万元,保障对象从民政救济对象、特困居民扩大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20元的所有农村居民,覆盖了所有收入低于全县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每人每年72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确定,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每月30元。保障标准确定后,按照差额补助的方法,结合农村家庭收入的实际,分为一类每人每月40元,二类每人每月30元,三类每人每月20元,经核实一类 4465 人,二类 3825人,三类 4467 人。其中243人新增五保供养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上报的低保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并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检查工作。纠正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应保的一户不漏,不该保的一律不保的原则,使上半年的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1-7月份全县共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的农村贫困群众达9665户2万人(包括全县12个克木人村寨326户838人克木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发放农村低保金600万元。发放农村低保一次性生活补贴费7918户2万人次,发放金额128.9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切实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政策。1-7月份全县共有五保户435人,其中:集中供养18人,分散供养417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工作,认真做好敬老院“三年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新建农村敬老院工程两个,其中:**镇敬老院投资350万元,勐捧镇敬老院投资150万元。目前已完
成填土方、挡墙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次加强了勐仑、易武敬老院的内部管理,规范了卫生、饮食、医疗等服务,使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得到较好的服务。
(六)、加大优抚对象的救助工作。严格执行标准,及时发放各种抚恤金,1-7月份,解决在乡老复退军人“三难”(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经费1.3万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22.6万元;“三
属”定补2.09万元;发放伤残抚恤金8.79万元;发放在乡老复退军人定补2.84万元;春节慰问军烈属6.51万元;发放两参人员生活补助金47.86万元。认真解决了下岗失业的老复退军人的生活问题。我们对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复退军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患病困难的复退军人给予医疗救助。
(七)、老龄工作开展情况
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674本。其中免费办证353本,截止2009年6月全县持有老年证人数已达3146人。上半年申报10个老年活动项目和1个百村建设项目。认真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工作,通过认真核查统计,截止6月应享受补助的老年人80-99周岁达1298人,100岁以上14人。全县应享受老年人健康补贴达1312人,比去年增加237人。共需发放老年人健康补贴金663000元。
(八)、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救助情况:救助生活无着人员36人次,救助金达3万元。
(九)、扶贫挂钩工作开展情况。按期完成尚勇镇南欠村(克木人)62户安居工程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
二、为加快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救助面,我们主要做法。
1、认真学习和宣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为了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的工作,县政府于1999年制定出台了《**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工作开展以来,采取了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说做到了家喻户晓,使城乡贫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
2、严格城乡贫困居民对象申报、审批关,采取听、看、访、查、算的方式入户调查。严格规范城市贫困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程序,实现了操作程序规范化;坚持个人申请,并对申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经过民主评议,符合条件的家庭,在辖区内进行张榜公布为意见榜,对征求意见榜无疑的填写申请表,上报民政局审批,对证明材料不齐全或有疑问的家庭,重新入户调查后再予审批,再次进行张榜公布为兑现榜,公开了申报、审批程序。做到申请低保要评议,日常核查要评议,退出低保要评议,使评议工作贯穿在低保管理审批的各个环节,在“阳光政策”下操作,增加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在核算家庭收入时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不计算虚拟收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
3、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城乡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实行按季审核、按月发放,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调查,审核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是整个低保审批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已保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一个手段。在对低保对象分类管理时,我们采取低保对象一类、二类、三类动态管理,即:一类是老、弱、病、残、憨、傻、痴、呆等人员,二类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偏大、身体差,经常患病住院的人员;三类是比较年轻,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类、二类属于长期施保对象,采取定期走访的方式管理,三类人员属动态管理对象,变动较大,采取信息反馈制度,每季度需要提出续保申请,季度入户调查,及时掌握情况 ,及时变更;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4、严把“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关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贫困居民低保资金的管理,减少低保发放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按时足额发放,专户运行封闭管理,形成民政、财政一体发放程序,按照《**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方案》进行操作,城市贫困居民低保金当月下拨当月核销,农村低保半年发一次,严格审查审批程序,专款专用,保证低保金按时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5、对城市贫困居民临时救助工作情况
2008年以来,由于肉食价格上涨,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的指示精神,关心好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组织人力、物力看望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及时采取临时救助的办法,先后两次下拨资金328678元,第一次按分类救助,六类人员662人,每月每人17元,发放救助金78778元,其它人员1704人,每月每人15元,发放救助金178920元;第二次每月每人10元,发放救助金70980元。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拿出来50万元进行临时救助,采取食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救助办法,发放大米18775公斤,油749瓶,资金 260190元,共2366人得到临时救助。这次由于肉食价格上涨临时救助,全县发放临时救助金共828678元,有效地解决了物价上涨给城镇困难家庭生活带来的困难,稳定了民心,今年又建立城市贫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共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48户。有效的解决了城市贫困居民的困难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当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居民收入核定难。当前的个体私营企业雇员和灵活就业占了就业市场的大部分,工作极不稳定,而且这一部分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是最低的,核实居民收入的准确依据少;少数单位、企业不愿提供本职工的真实收入情况,部分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收入和财产状况,而低保工作者无权强制进行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另外现有的政策对低保户的界定不严格,有较大的模糊性。
(二)低保对象“混”低保的思想较重。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部分改制职工心理不平衡,思想消极和偏激,认为“四处奔劳,不如坐吃低保”,贪图不劳而获,嫌弃累、脏、差的工作,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对低保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愿进不愿出。
(三)人员编制紧张。我县共有4个社区居委会每个社区5人。十个乡镇,每个乡镇只有一名民政助理员具体从事低保业务工作,同时还兼管其他民政工作,有的民政助理员还兼任出纳、统计、计生等非民政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虽设有从事低保的工作人员,但也都不是“专职”,4个农场也没有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由于人员紧张,对低保对象无法过细了解,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今后对城乡贫困人口的管理,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从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家庭收入状况和致贫原因的分析情况看,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不能完全相同,应该因户制定进行解决。
(一)加强再就业管理,实现充分的就业形势。
一是加强就业培训管理,专门成立为城市贫困居民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无偿培训、无偿安排就业,并实行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就业职能部门的平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对象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根据贫困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的不同,根据市场需要,因人而异地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城市贫困居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等方式,向贫困居民传授实用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营销管理知识和名特优产品的种养殖业和加工操作技术,把新的成果、新的技术、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贫困人员,以取得最佳的科技效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根据城乡贫困居民低保群体的实际情况,建成一套便民、高效、务实的就业管理制度,为城市贫困低保对象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扩大社会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通过兴办家政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等有市场需求的服务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广开就业门路。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积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给予优惠政策。对贫困对象短期内(可定为半年或一个季度)的劳动收入可不计算为其家庭收入,在此期间允许其继续享受低保;对一些长期从事险、累、脏等工作的,减半计算其收入,在此基础上符合低保条件的,仍可享受低保。
(二)完善城市贫困人口制度,形成详备的制度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贫困低保标准。按照“最低”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发展不断提升低保标准。充分考虑家庭的结构性效应,对贫困家庭的救助不能随家庭成员的增加而简单地增长。二是合理设定限制性措施。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对象,如果在一年内累计放弃三次由政府部门或公益性职介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则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资格。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规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对无故不参与者,可扣发一定的低保金。
三是不断完善社会化救助体系,城市贫困居民中因病、因灾、残疾等因素致贫的贫困户占一定的比重,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可以走出贫困的,这些贫困户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过上正常水平的生活。主要着于完善贫困人口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大病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各种保险上,对贫困户应有政策倾斜,可以采用政府财政、保险单位、社会募捐、贫困居民共同出资的方式解决。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后,城市贫困人口的专项救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行教育救助,低保户的住房政策等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规范动态管理,完善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一是规范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工作环节。继续完善目前由个人申请,居委会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低保群众监督制度,公开低保政策,同时公开举报单位和举报电话,坚持低保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贫困人口户实名档案管理制度和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将贫困对象分为长期保障对象,相对固定的保障对象和不固定的保障对象,所化分的三类采取不同的动态管理方式。居民代表会议评定,张榜公布,县民政局核实审批的制度。要依靠和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的力量,建成一支信息灵通、反应快捷的群众义务服务队。要在居委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评定低保的工作流程:居民提出申请,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幢长为主)讨论确定,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居民代表入户调查核实,社区居民大会表决,对可享受低保的人员在社区张榜公示,上报居委会,真正形成低保对象情况有变化,真正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
二是城乡贫困居民纳入城市医疗救助,孩子上学困难的给予临时生活救助解决。三是建立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贫困人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提高办事效率。
四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扶志。不断创新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重点培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和诚信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早日摆脱贫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城乡低保程序操作,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管理水平,推进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城乡贫困群体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城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公开透明、管理科学、监督严格的体系,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及时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城市贫困人口的扶助,加快扶助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第三篇: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汇 报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辖19个乡镇,***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7个,1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元。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城乡低保户10363户,21365人,其中:农村7195户,14135人。城镇3168户,7230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4273人,其中:农村2827人,城镇 1446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3805户,4343人,其中:农村3693户,4178 人,城镇112户,165人。为使这些特困群体得到有效的救助,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平安和谐平泉的要求,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救助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城乡特困群体全面救助为主体的五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主要做法
(一)扎实开展救灾救济工作,解决灾民生活难。今年我县19个乡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低温冷冻灾害,加上局部地区的风雹灾害,粮食减产五成以上,农民减收。受灾人口35.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5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为摸清灾情底数,我们逐村、逐地块地进行了查灾、验灾,乡镇都建立了《灾民档案》和《冬令需救济人口台帐》,作为救灾救济的依据。县委、县政府虽然采取了增加自然灾害救济费数量、调整种植结构、劳务输出等形式,积极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灾害损失较重,全县冬令、春荒缺粮人口将达到17.4万人,冬令、春荒共需救灾粮9650.7吨(折口粮救灾款近千万元),救灾工作压力仍然较大。为做好大灾之年的救灾救济工作,我县各乡镇都根据各自财力状况和救灾资金需要,增加了必要的自然灾害救济资金。在救灾款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乡镇将救灾款(粮)直接发放到最困难灾民和特困户手中,确保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解决特困群体生活难。我县农村低保工作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试点并顺利实施,但从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保障面小,保障标准较低等问题,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增加农村低保预算177.5万元,使农村低保标准由人均最低****元,提高到最低***元。城镇低保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上半年以清理整顿城镇低保对象为工作重点,克 服了由于保障面大而带来的任务艰巨、难度较大等困难,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排查,注销了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共注销320户,1100 人,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城镇低保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城镇低保金发放至10月份,共发放资金347.8万元;农村低保金发放至第三季度,共发放资金129.8万元;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解决特困群体就医难。
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通过2005年的试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运行情况看也发现了救助深度和广度不够,救助形式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无自救能力的重大疾病患者家庭和因非重大疾病致贫或返贫的特困家庭不能实施有效的救助。今年,我们在增加财政预算的前提下,重点抓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使城乡特困群体救助范围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转化。对于常年特困户和五保户(城镇三无户),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救助比例。个别确实无力治疗的,实行了先预借救助资金,治疗后核销救助。通过实施全面救助,分类救助,重点救助,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65万元,救助317人;城镇医疗救助发放12万元,救助47人。
(四)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五保对象解“三难”。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人,五保供养对象3693户,4178人,占农业人口11‰,其中:集中供养的人数231人,集中供养率5.5%。分散供养3947人,分散供养率94.5%。城镇三无户112户,165人。为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今年,我县在乡村两级调查摸底的前提下,采取本人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等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农村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对象达到了应保尽保,并发放了《农村五保供养证》。为整合资源,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和院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三无户的住房难、生活难、就医难等困难,我们确定了县、乡两级投入,县民政统一管理,按规范化运作的农村养老、敬老的新模式,逐步撤消19个乡镇敬老院,建立5个中心敬老院和1个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到“十一五”未,五保集中供养率(城镇三无户)达到50%。今年,我县投资55万元,完成了平泉中心敬老院和道虎沟中心敬老院的改建任务,使四乡三镇81名院民入住了宽敞明亮、环境卫生、有洗浴、取暖、娱乐条件的中心敬老院。提高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使之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相适应,今年,我县分散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集中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
二、几点体会
(一)完善救助领导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加强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种领导组织都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四大班子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强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各乡镇、街道及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也都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织,真正为特困群体办好事,办实事。
(二)完善救助政策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为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各类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救助,因地制宜,科学救助,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出台了《****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实施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城镇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暂行办法》、《****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办法》、《城乡医疗救助操作规程》、《*****对城乡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若干意见》等规范化的文件,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完善救助筹资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常年特困户,五保对象较多,现在,共有城镇低保人口****人,城镇医疗救助人口1446 人,五保对象4178人。在上级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社会救助任务,我们加强和完善了筹资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项资金的跑办力度,争取上级扶持。二是切实加大县本级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落实。2006年我县共列城乡低保资金****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0万元。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并全部用于社会救助。五是各项救助标准将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步增长。六是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完善救助工作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管理程序,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为防止社会救助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今年,我县城乡低保金全部实现了银行化发放。三是建立了目标明确,形式有别,层次分明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四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种救助政策形成合力,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五是建立了财政、审计、全社会监督、制约机制,严肃纪律,依法行政。六是新闻单位加强了有关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了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完善救助监督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运行健全制约机制
一是社会监督。各种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我们都严格遵守“三公开”制度,严禁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目标。二是财政监督。我们各种社会救助资金都是按各类救助对象的花名向财政部门申请,县财政部门审查无误后,签署意见,报政府主管领导和财政领导审批后下拨,确保资金足额发放。三是审计监 督。县审计部门定期采取查账、入户抽查等手段,每年都对各类救助资金进行跟踪审查,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保证救助效果合规、合法。
三、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监督不够
由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保障面较广,救助政策较多,广大群众不能全面了解各种救助政策,公开形式较单一,致使在救助队伍中还存在着不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社会监督面较窄。
(二)保障资金紧缺
今年,我县各项救助工作运行较好,各项救助资金支出发放情况也比较顺利,但受财政状况的影响,到今年年底各项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完毕尚存资金缺口230万元,其中城镇低保18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50万元,需上级支持。
(三)社会救助面较窄
城乡低保由于保障标准相对较低,只解决了部分无收入特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对于因灾、因病、子女上学等致贫的特困户尚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医疗救助正在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的全面救助转化。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西岗子镇2011年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中共黑河市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意见》和区委、政府小城镇建设会议精神,为进一步统筹全镇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镇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断释放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巨大潜力。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打破农场与地方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二、总体思路
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核心,以规划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配套政策为保障,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区域城乡规划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六个一体化”。围绕打造西岗子小城镇(2万人口规模)、构筑中心村(西岗子村、坤站村、曹集屯村)、建设新农村(1个示范村,4个试点村)。
三、工作重点
重点抓好西岗子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互促互动的城乡发展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制定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镇体系规划及中心镇和重点建设的新农村规划,做好一个城镇、三个中心村(西岗子村、坤站村、曹集屯村)和五个重点建设的新农村(坤站村、曹集屯村、东岗子村、西沟村、杨树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2011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乡镇路网建设。计划完成1.3公里白色路面,由于镇内1.3公里断头路年久失修,一直没有硬化,严重制约了城镇的交通、运输,阻碍了经济发展。五月份开始实施此项工程,预计10月末可完工。
2、加快公用设施建设。利用镇东侧1200平方米闲置地带,建立休闲广场一座,安装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3、加快亮化工程建设。根据城镇规划发展和需要,西岗子镇今年计划安装路灯44盏,安装后可覆盖主街,解决夜间行人安全问题。
4、加快自来水设施建设。西岗子自来水设施多年没有更换,整修,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五月份计划修建泵房一座,更换部分管道。
5、加快绿化工程建设。为彻底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改变镇容镇貌。西岗子镇决定在主街两侧进行绿化。
(二)推进产业、人口聚集
1、产业向园区聚集。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产业向园区聚集。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依托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确定镇产业发展重点。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在镇东北侧建立物流集散基地一处,缓解黑河市物流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
2、人口向小城镇和新农村聚集。发育产业吸纳人口聚集。通过扶持建设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有地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中心镇和新农村农民进入企业,增加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鼓励社区服务、家政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进入镇务工,扩大城镇规模。大力发展农技、种子、农资、农机、防疫等农牧服务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案,优先规划和建设中心村,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屯、拆除空心村、迁移深山村,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
(三)整合公共社会资源
1、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通过走访、调查。西岗子镇利用小学空地建立幼儿园一处,解决入托难的问题。
2、推进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城镇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镇卫生院配套功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镇医院要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基础配置和医疗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参合率达100%。
3、完善其他社会服务体系。统筹组建镇村社区,实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集中为农民和非农业户口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处理解决社会综合管理各项事业。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城镇建设规划为平台,加大对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发挥以点带面示范作用。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断扩大数字电视入网率。加强农村综合文化站、农村休闲广场建设。
4、整合土地资源。遵循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大力宣传,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租赁、入股、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序流转。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着力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集中。努力实现中心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的70%以上。
5、整合生产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围绕生产技术、产品流通、生资供应、综合服务等方面,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完善措施,积极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建设
1、健全城乡就业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和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对城乡失业人员和不充分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的就业扶助体系和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转为城镇户口后的居民可安排公益岗位、享受创业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相应政策。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中心镇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探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统一镇医疗保险制度,对由农业户口申请登记转为非农业户口居民,在医疗保险方面享受城镇相应人员同等待遇。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
3、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创新型、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三个代表”责任区等活动,推广“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等多种模式,建立实体型、产业型党组织,探索建立乡村社区党组织。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推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把区域城乡一体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镇党委、政府委重要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府副镇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村屯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西岗子镇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唐广海、秦铁峰;副组长:纪永华梁伟、石伟;成员:夏学成、李志超、韩雪奇。办公室主任:郝华。成员单位:卫生院、电业所、城建所、中小学、各村屯。职责任务:按照省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确定工作思路、指导原则,制定推进措施。统筹协调领导帮建工作。指导各专项推进组开展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公共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设立县级财政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口部门上级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共事业等项目,确保区域城乡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
(三)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把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街道办事处和政府有关部门,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科学制定全镇区域城乡一体发展化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落实。(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部门、村屯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城乡居民对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自觉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中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氛围。
第五篇: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一业”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逐步达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必须立足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以做实中心镇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居住区和做优生物工程产业为重点,形成特色村镇和特色产业集群相得益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2、市场运行原则。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组织协调职能。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
少相挂钩的政策,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开发资源、聚集资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3、多项互动原则。必须注重发挥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发挥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对集中居住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我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集聚。
4、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城乡一体化工作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要坚持依法行政,保证各项政策措施与上级政策相符,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符,保证程序合法化,做到既重效果,更重过程,避免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要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5、机制创新原则。必须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推进城乡一体化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总体目标:
根据《大洼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奠定基础阶段(2010—2011年)。在2年时间内,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先行、多种模式试点先行的原则搞好试点工作。我镇制定出分步实施的合村并屯规划、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社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
施建设规划等。到2011年初,启动建设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二是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和推进体系。初步建立乡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镇村(社区)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全镇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阶段:快速推进阶段(2012—2015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时间合并村屯15个,通过4年的快速推进,到2015年末,全镇总人口达到2.6万人,中心镇区达到1万人,集中居住区达到0.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完成合村并屯计划的25%以上,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达到60%;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第三阶段:全面实现阶段(2016—2020年)。到2020年末,将镇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1.5万人。10年内完成全镇撤并任务,建设五个集中居住区和一个中心镇区,集中居住区分别为河沿、大北屯、黄金带、二道边、叶家。其中:以河沿为中心建设沿河旅游观光经济区;以大北屯为中心建设果菜、河蟹奶牛经济区;以黄金带为中心建设棚菜种植、特色养殖经济区;以二道边为中心建设园区配套服务经济区;以叶家为中心,依托张氏墓园和盘锦生物工程产业园建设旅游商贸服务经济区。每个经济区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以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完成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镇居民基本共享现代文明。
二、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全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布局等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一是加快镇区扩建改造和功能完善,做大镇区。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及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各集中居住区特色产业发展。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
(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坚持狠抓“三化一业”不懈怠,完善城镇经济体系,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四子”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认真做好规划,建好养鸭小区。2010年秋必建养鸭小区10个,占地面200亩。
(2)广泛发动群众,搞好棚区扩建。实现东风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就地扩张,在原有基础上,再建大棚196栋,总面积达到
2000亩。
(3)发挥传统优势,搞好大蟹养殖。继续在栾家村搞好养大蟹示范项目。
(4)强化农业基础,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实施好“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农业灌区改造项目和农田水利小型工艺项目、万亩标准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5)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在扶持做大现有的金昌奶牛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基础上,加速推进“公司+农户”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建设,并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按照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带动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强化园区的主体功能规划,突出园区生物工程产业定位。调整园区建设规划,使园区面积由原来的2.75平方公里,调整到8平方公里。规划不同的工业区域,并根据产业的劳动密集度情况科学布局,将整个园区规划为四个区域。一是占地3.54平方公里的生物工程产业区;二是占地1.33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工产业区;三是占地2.025平方公里的医药、食品产业区;四是占地1.05平方公里的综合服务区。
3、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是要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动,汇聚人气。在进一步完善全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张氏故居、辽河古渡、驾掌寺古庙等新、老景点的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形成一线多点的旅游格局,完善各类旅游要素。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和增加就业为目标,全面
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各项现代服务业。在恢复辽河古渡上,实施三项工程,(1)将大南线延伸到河沿辽河渡口,2020年后与海城打通,直接沈大高速公路;(2)在河沿和大岗子分别建设两座码头,开发辽河旅游线路,打通西安镇上口子《金色农家》拍摄基地和辽河绿水湾旅游点;(3)在河沿村延主街道两侧,建两层标准四合院,保持老农村的特有风貌;(4)保留大岗子部分搬迁后的民宅,改建成仿古住宅,开展民俗旅游和特色旅游。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1、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扩建帅乡文体广场,在原4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并开建人工湖休闲景点,总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二是完善中心镇区及集中居住区的基础配套设施。
2、完善城镇功能和服务体系。一是要在实现集中供热、供电、统一供水的基础上,实施城镇集中供燃气、集中垃圾处理工程;二是加快农户用沼气建设,支持养殖场和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高绿色能源比重。争取城市公用设施向我镇延伸,最大限度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统筹发展。
(四)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1、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遵循“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劳动者通过
劳动力市场竞争、企业用工自主和个人就业自由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城镇统一的就业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机构,集中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等相关服务。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为目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我镇辖区内各类企业职工及从业人员(含农垦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村居民按照不同政策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结合小城镇外扩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按照不低于国家城市学校现行建设标准的要求,实施建设学校宿舍、多功能室、综合楼,铺设塑胶操场等配套设施工程;二是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应用为核心,以远程教育室系统为载体,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从课堂化教育到网络化教育的
突破。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让更多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城乡学生同等管理,同等师资、同等教学。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全面提升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医疗装备水平。每个集中居住区要建成规范化的卫生所,实现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保证居民公平享有付费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
3、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每个集中居住区都要建设一座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先进文化向基层的辐射。实现中心镇区有综合文化站、文体综合活动广场、公园,集中居住区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目标。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体制,以现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二)加快用地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集约用地,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多种
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推进用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实施好“增减挂钩”。一是要进行合村并屯和土地复垦。要按照合村并屯的计划,分轻重缓急来实施;二是要把合村并屯腾出的土地指标增到县城、镇区、集中居住区和园区建设上来;三是要在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上做到让利于民、惠及于民。
(三)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根据规划先行、政策先行和试点先行的原则,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方案》精神,完成下列工作任务:项目建设办公室要牵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要制定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并牵头制定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相关政策;国有土地管理所制定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农业经济办公室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招商引资办公室制定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政策;社会保障办公室制定覆盖全镇居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等部门制定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相关政策,建立覆盖全镇的教育、卫生、人口和计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东风镇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
(附: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东风镇人民政府 2010年7月30日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杨晓敬
党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李欣岷副
组
长:吉
成员:李
党委副书记、镇长
环
公司经理、场长
徐志军
人大主席
常乃柏
党委副书记
李忠营
副镇长 管延军
副镇长
鹏
副镇长、综治委员
刘焕章
副镇长、派出所长 印祥顺
副经理、副场长 黄占胜
副经理、副场长 朱晓国
组织委员 王洪利
宣传委员 刘
楠
纪检委员 徐志江
武装部长
江志国
镇长助理、财政所长 杜焕平
土地所长
黄
礼
司法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
任:
管延军(兼)副主任:
王
铁
乡建助理 成员:
孙宝石
于海鹏
李
冰
栾鹏祥
王瑞庆
宋贤明
王小路
许素艳
经济助理 交通助理 办公室主任 结算中心主任 镇党委、政府秘书大学生 大学生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