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责任追究 健全监督机制 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强化责任追究 健全监督机制 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颁布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答记者问
最近,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责任追究办法》)。中央组织部同步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以下分别简称《有关事项报告办法》、《“一报告两评议”办法》、《离任检查办法》)。在上述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颁布实施之际,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重要的制度创新,请您介绍一下颁布实施这四项监督制度的主要背景、过程和目的。
答:2002年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从两年来开展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但对选人用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仍然比较突出。
为此,中央组织部组织力量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从2007年起正式会同中央纪委研究起草《责任追究办法》,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先后报经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同意,于2010年3月7日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组织部同步研究起草了其他三个办法,报经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同意,于2010年3月9日由中央组织部印发。颁布实施这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就是要贯彻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待,以更加严格的制度监督选人用人行为、约束选人用人权力,坚决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制度保障。
问:这次集中出台四项监督制度,在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方面有哪些新突破?
答: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四项监督制度相互衔接配套,初步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都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二是通过细化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程序、明确追究措施,初步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不清、责任情形划分不明、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难题,使责任追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及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突出了监督重点,抓住了关键环节,增强了监督效力。四是改进了监督视角,完善了监督方法,不仅要看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更要看干部群众对本地区、本单位选人用人满意度高低这个结果,这对于有效地解决选人用人上“表面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的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问:监督制度一般都具有预防功能,这四项监督制度在发挥警示和预防作用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答:坚持惩教结合、注重预防,是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方针,这四项监督制度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责任追究办法》列出了应当追究责任的39种主要情形,并规定了责任追究的处理措施,使各类相关人员都清楚地知道,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哪些行为会受到追究,从而树起“警示牌”、架起“高压线”,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虽然实施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事后”,但它会激励、约束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不断加强和改进选人用人工作,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对规范选人用人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离任检查办法》将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与其提拔交流直接挂起钩来,促使他们慎始慎终,正确行使用人权。《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本身就是一项事前把关和预防制度。制定和实施这四项监督制度,不仅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而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筑起了一道防范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防火墙”。
问:《责任追究办法》在界定责任主体、划分责任情形上是如何规定的?
答:《责任追究办法》坚持有规必严守、违规要查处,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将责任追究对象划分为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等5个大类;对每一类责任追究对象,针对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职责和权限的不同,分别规定了应当追究责任的主要情形,共39种。这5大类责任主体和39种责任情形都比较具体,用人上出了问题,有没有违规失责情形,应当追究谁的责任和怎样追究责任,规定得比较清楚,在解决责任认定难的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
问: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责任调查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责任追究办法》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责任追究的实际情况,《责任追究办法》规定,组织人事部门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处理。纪检监察机关在受理举报、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应当进行调查处理而不进行调查处理的,按照《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也要追究责任。
问:发现干部“带病提拔”如何追究选人用人责任?
答:少数干部“带病提拔”,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干部“带病提拔”,有的是由于“带病提拔”的干部问题隐藏很深,在提拔任用前没有发现;有的则是由于选拔任用工作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用人失察失误。为切实防止干部“带病提拔”,《责任追究办法》设立了“带病提拔”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倒查”机制。规定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其提拔任职前就有违纪违法行为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其中,对本级党委(党组)管理的下一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由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方式有哪些? 答:按照《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责任追究的方式有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两种。组织处理包括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5种措施。纪律处分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作出。其中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问: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影响期是如何把握和规定的?
答:鉴于选人用人中的违规失责问题危害更大、影响更坏,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影响期坚持了从严的原则。规定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纪律处分的,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的影响期。同时受到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问:《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了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规定这12种报告事项主要有哪些考虑?
答:《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了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其中有些是容易产生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问题,有些是容易让干部群众对用人的公正性产生怀疑的问题。12种报告事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事项,包括越级提拔干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等5种情况;另一类是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事项,包括破格提拔干部,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内提拔任用或者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提拔担任下一级领导职务,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被问责领导干部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等7种情况。通过实施报告制度,实行事前把关,以有效地强化对选人用人行为的监督,防范用人上违规现象发生。
问:对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情况,发现之后将如何处理?
答:按照规定报告有关事项,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条重要纪律。对应当事先报告而未报告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项,《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凡违反本办法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应当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任追究办法》将此列为责任追究情形之一,明确对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将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问:《“一报告两评议”办法》中,为什么要设计对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评议? 答:按照《“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干部选得行不行,要让群众评一评。”对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逐人进行评议,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的延伸,以具体到人求深入。将两项评议结果进行对照、综合分析,有利于客观评价一个地区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有利于发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管理。
问: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否也要开展“一报告两评议”?
答:按照《“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结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总结或者年度考核开展“一报告两评议”。也就是说,凡是有干部任免权的地区和单位党委(党组),都将普遍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
问:按照规定普遍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后,各地区、各单位每年都将形成一个评议结果,对这些评议结果将如何运用?
答:用好民主评议结果是“一报告两评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每年“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结束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将及时向各地区、各单位反馈民主评议结果,并将民主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各地区、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规定,对民主评议满意度高、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予以表扬;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要按照《责任追究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并督促进行整改;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作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问:实施《离任检查办法》,如果离任检查的民主评议结果较差,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答:对此,《离任检查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离任检查民主评议中,干部群众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或者对其任职地区用人风气总体评价“好”、“较好”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的,经组织考核认定,要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其中拟提拔使用的,应当取消其提拔使用的资格。
问:离任检查发现严重违规用人问题如何处理?
答:按照《离任检查办法》规定,检查发现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问题的,以及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要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属实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对于拟提拔使用的,先取消其提拔资格,再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问:如何保证四项监督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答:抓落实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抓具体、使狠劲,咬住不放、一抓到底。中央组织部针对每一项制度的要点和特点,分别研究提出了抓好贯彻实施的若干具体措施。比如,为抓好《责任追究办法》的贯彻实施,将推动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尽快开通网上举报,健全完善全国组织系统信访举报、“12380”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认真执行立项督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举报查核工作责任制,做到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必查,实名举报必查,查实一起、处理一起、追究一起;督促各地区、各单位制定和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办法,为实施责任追究提供依据;同时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定期将实施责任追究情况特别是对“带病提拔”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倒查”情况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发现落实制度不到位的,将及时进行纠正和问责。要以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记者 谭浩)
第二篇: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 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
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学习“四项监督制度”
最近,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责任追究办法》)。中央组织部同步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有关事项报告办法》)、《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一报告两评议”办法》)、《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离任检查办法》),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从两年来开展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但对选人用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仍然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颁布了“四项监督制度”。
“四项监督制度”以更加严格的制度监督选人用人行为、约束选人用人权力,坚决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制度保障。“四项监督制度”配套衔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形成了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各个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四项监督制度”不-1-
仅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而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筑起了一道防范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防火墙”。
一、《责任追究办法》界定了责任主体,明确了责任调查处理,提出了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办法列出了应当追究责任的39种主要情形,并规定了责任追究的处理措施,使各类相关人员都清楚地知道,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哪些行为会受到追究,从而树起“警示牌”、架起“高压线”,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
责任追究办法细化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程序、明确追究措施,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不清、责任情形划分不明、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难题,使责任追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等5个大类人员的监督,突出了监督重点,抓住了关键环节,增强了监督效力。
《责任追究办法》规定组织人事部门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处理。纪检监察机关在受理举报、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应当进行调查处理而不进行调查处理的,按照《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也要追究责任。
责任追究办法规定责任追究的方式一是组织处理,包括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5种措施。二是纪律处分,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作出。其中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
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纪律处分的,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的影响期。同时受到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二、《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事先报告的事项,不按规定报告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责任
《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了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其中有些是容易产生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问题,有些是容易让干部群众对用人的公正性产生怀疑的问题。12种报告事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事项,包括越级提拔干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等5种情况;另一类是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事项,包括破格提拔干部,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内提拔任用或者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提拔担任下一级领导职务,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被问责领导干部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超过任职年龄或者规定任期需要继续留任的等7种情况。通过实施报告制度,实行事前把关,以有效地强化对选人用人行为的监督,防范用人上违规现象发生。
对应当事先报告而未报告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项,《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规定,凡违反本办法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应当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任追究办法》将此列为责任追究情形之一,明确对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将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一报告两评议”办法》激励、约束选人用人,提高干部群众的满意度
“一报告两评议”办法实施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事后”,但它
会激励、约束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不断加强和改进选人用人工作,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对规范选人用人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一报告两评议”是党委(党组)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干部选得行不行,要让群众评一评。”对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逐人进行评议,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评议的延伸。将两项评议结果进行对照、综合分析,有利于客观评价一级党委(党组)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有利于发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离任检查办法》是民主评议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离任检查的重要环节
将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与其提拔交流直接挂起钩来,促使他们慎始慎终,正确行使用人权。
《离任检查办法》规定,离任检查民主评议中,干部群众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或者对其任职地区用人风气总体评价“好”、“较好”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的,经组织考核认定,要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其中拟提拔使用的,应当取消其提拔使用的资格。
离任检查办法规定,检查发现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问题的,以及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要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属实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对于拟提拔使用的,先取消其提拔资格,再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抓好“四项监督制度”落实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抓具体、使狠劲,咬住不放、一抓到底。中央组织部针对“四项监督制度”的要点和特点,提出了要求:为抓好《责任追究办法》的贯彻实施,将推动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尽快开通网上举报,健全完善全国组织系统信访举报、“12380”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认真执行立项督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举报查核工作责任制,做到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必查,实名举报必查,查实一起、处理一起、追究一起;督促各地区、各单位制定和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办法,为实施责任追究提供依据;同时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定期将实施责任追究情况特别是对“带病提拔”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倒查”情况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发现落实制度不到位的,将及时进行纠正和问责。
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上海市委组织部也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抓好贯彻实施的9条具体措施,要求:各单位党委(党组)按照《关于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组织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学习贯彻,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的学习培训,近期要安排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开展一次专题学习讨论。要大力宣传“四项监督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党委(党组)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所有成员和组织人事干部所有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掌握并进行自我测试。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市委组织部将适时进行抽查。
我们要以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
第三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选贤任能是古来有之的治国之道,也是当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主要从“科学标准、完善机制”两个基本来考虑。
一、符合实际选人用人,转变观念
1、事实求是,根据实际情况选人用人
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无论是任何企业和单位,都有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差异,这样就有了岗位差异和工作环境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从自身根本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按部就班,这样,工作体系就全乱套了。选人用人必须跳出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旧矩,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大胆起用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 选人的方法遵守“三个严格”原则,即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选出来的人要有公信度,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选人要依据“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六个导向去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要用好的作风的人,去选作风好的人。去选的人,要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确保党性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2、制定科学选人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
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必须纠正“轻德”、“轻才”两种倾向,用“靠得住”、“有本事”两把尺子来衡量干部。看一个干部是否“靠得住”、“有本事”,就要看他是否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要选用那些敢于发展、善于发展、实现发展的人,敢于改革、善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要选用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宏观发展视野的人,绝不能用那种片面追求政绩、一心只想个人升迁、对仕途患得患失、在经济发展目标、举措上目光短浅的人;要选用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并且有本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绝不能用那种专打个人小算盘、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人;要选用那些作风扎实、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花拳绣腿、弄虚作假、欺名盗世,习惯于在领导面前邀功请赏的人;要选用那些勇于正视问题,遇到困难往前站,关键时刻带头上,敢于并善于化解矛盾的人,而不能用那种出现问题“踢皮球”,遇到矛盾绕道走,麻烦事情往上推,关键时刻向后躲的人。
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干部选拔人用中坚持“德”准入制度。准入,指对拟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前期审核,符合要求才批准进入制度。德准入,是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将德的考察作为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符合德的标准,才能进入干部选拔任用的视野。由于德的非物质性,对德进行评价并非易事。应当坚持“四一三”机制。“四”即把握“四个是否标准”: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一”即健全“一个考核小组”,即在纪委、组织部门建立考核小组,共同实施对干部“德”的评价。“三”即全面听取“三方评价”,在对干部德的评价过程中,首先应当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注重公信度;其次应当听取干部自我评价,注重个人意向;最后,组织上根据日常考核,对干部应当有一个基本评价。二、一个好的工作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来保证它本身的正常运行
1、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要改进考核考察办法,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把“两考核”与“两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要建立健全干部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考核,把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统筹使用重大资金、谋划实施重大投资项目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实战场所,把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识别干部的必考科目,在工作一线同步考察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执行力,应对困难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要强化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配备、重点培养、重点教育和监督,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而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
2、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责统一,规范提名程序,明确提名责任,防止实际存在的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认真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合理划定参与人员范围,科学运用结果。采取多种渠道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前考察为重点,注重从履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综合运用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
3、严肃纪律,加强检查,严格惩戒。首先,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级党委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进行综合性调研检查,及时发现、纠正、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违规违纪用人问题查核力度,对线索清晰、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必须组织力量,一查到底,对违规用人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对反映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要立项调查,严肃处理,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要切实加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建立和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
用人之道,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爱护人、培养人的过程。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风气好了,风气正了,选人用人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群众的信任。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标准、完善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温润土壤,就会拥有一支充满活力、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干部队伍。班子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逐渐磨合,优势互补,相互激发,才能实现工作高效,携手共进,齐心协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黑龙江依安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黑龙江依安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近年来,我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在干部选任环节上不断探索创新,充分扩大民主参与渠道,全面落实群众“四权”,坚持阳光操作,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全程监督,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营造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树立了凭发展、看实绩、重公论的选人用人导向,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一、强化《条例》学习,增强监督意识,严格执行选任制度
1、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条例》学习。我们高度重视《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把《条例》列为县委中心组必学内容。特别是新一届县委班子组成后,我们更是注重在县级领导和组工人员中开展《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文件法规的学习。县委中心组自2004年以来分七次组织对《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读本进行了专题辅导。目前,在县级干部中我们做到了《条例》读本、学习辅导材料和市委组织部印发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图》人手一份,使县级领导干部人人了解《条例》,增强了县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同时,把学习贯彻《条例》活动在面上扩展。通过下发文件、办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党委主要领导、组织人事干部进行《条例》的业务培训,并利用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条例》知识,通过强化宣传学习教育,切实增强了党政领导干部主动监督、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
2、规范程序,严格按照干部任用工作制度进行操作。为了在工作中更加有效的贯彻执行《条例》,我们着眼于解决干部工作中的随意性问题,对干部选拔任用的15项制度、规定进行了重新规范修订,建立健全了干部选任责任追究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廉政教育谈话制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操作执行。同时在干部选任过程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一报告两评议”等干部选任监督制度,通过规范和完善各种干部任用监督制度和规定,明确了我县干部选拔任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标准和工作导向,在程序上就受理干部配备意见、提出考察方案、组织民主推荐、实绩考察、酝酿协商、讨论决定、履行任职手续等工作步骤都做出了具体规范,从而构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干部选任和监督制度体系,为选人用人提供了制度保证。
3、把好关口,严格执行职数标准调整配备领导干部。在每次干部调整酝酿之前,我们及时把上级有关领导干部职数、职级配备的标准和要求提供给县委主要领导,并严格按照编制部门确定的领导职数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核定的非领导职数配备要求提出干部调整建议,做到了参谋在前,建议到位,认真把关,确保干部调整不超职级、不超职数。同时,我们严格执行齐组通字[2005]23号文件要求,对干部调整前遇到的十种情况及时向市委组织部进行报批。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全程监督,公平公正选任干部
1、注重工作实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针对以往公选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平时干的好,不如一次考的好;台下三年功不如台上十分钟”的问题,我们将干部选拔过程全程科学量化,实行干部工作业绩单独评定,把选拔总成绩按工作业绩30分、公开测评50分和组织考察20分确定。在对业绩评定上,细化出10项内容,并分别设定不同的分值和评分标准,并根据不同的领导职位调整相应的业绩评定项目,使之素质能力与职位要求更加对应。通过在公开选拔中增加业绩评定内容,使干部的“一贯表现”成为决定能否选拔任用的基础因素,只要业绩好、公选的基础分就高,“业绩积累和公开选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较好地形成了一种“注重平时学习、业绩积累和争先创优”的导向。
2、坚持阳光操作,保证公开选拔公正公平。为增强公选各个环节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的深度,我们一是实行“十公开”,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权。即:选拔职位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程序公开、任职资格条件公开、业绩评定标准公开、业绩评定成绩公开、民主测评成绩公开、考察标准公开、拟任用人选公开和选拔任用结果公开。二是建立综合评委库,保证面试测评的公正性。针对以往评委选择的局限性和容易产生倾向性的实际,通过建立综合评委库和临时选定的方法,做到了公平公正和阳光透明。综合评委库由五个层面150人组成,每次测评的综合评委都在测评前随机抽签确定并立即封闭。对评委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职位、确定不同层次的评委群,对有的职位临时增加评委群或外聘评委,让参选人员无法摸清评委的变化,使想拉票者找不到目标,抓不住规律。如在公选学校校长时,既有所在学校教职员工做评委,又有教育方面的专家、县综合评委和学生家长等方面评委组成,测评前两小时分类抽签确定并封闭,有效预防了“拉票”、“串联”的现象。三是健全监督机制,扩大监督范围。将干部任用工作的每一过程完全置于广泛监督之下,从资格审查到业绩评定、封闭命题、公开测评和组织考察中都聘请纪检部门人员全程进行监督,对公开测评现场进行全程录像,并从干部监督员中聘请社会群众代表和党外人士代表进行现场监督,确保了整个选拔环节的公平公正。
3、严密每个环节,提高干部选任的科学化水平。既把握关键环节,也不疏漏任何细节。一是严把参选人员素质关。把保证参选人员素质的关口前移,参加公选干部首先应是后备干部,后备干部在确定上必须是经民主推荐和组织考核后,参加统一培训并笔试成绩及格。笔试两年考一次,一次管两年。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人员已不再列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二是业绩表现实行多级评审。工作业绩严格依据干部档案记载和各种佐证材料进行审核评定。每名参选人员首先对照业绩评分表自行打分;然后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评分;最后由县委评审组审定并公示。三是测评打分实名密封进行。在公开测评评分表上设计密封线,将评分人姓名填写在密封线之内,密封装订,密封统计,发现有显失公平的将与评委本人查验核对,这样既打消了评委怕泄漏所评分数的顾虑,又强化了对评委准确打分的约束。四是竞职演讲与公开答题有机结合。评委既可以通过竞职演讲了解掌握参选人员的经历阅历等基本情况和工作设想,也可以通过现场答题对其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做出准确判断。五是采取分别去掉最高最低分的核分办法。为防止评委存在倾向性打分,对各个层次的评委分别去掉10%(四舍五入)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计算出平均分作为公开测评的最后成绩。
4、充分扩大民主,实现人岗匹配的最佳统一。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群众意愿作为选任干部的主要依据。一是考察成绩依据民意确定。我们将组织考察成绩由民主测评优秀率、民主定向推荐率、谈话推荐率、考察组排序四方面确定。对同一职位的人选由同一考察组进行考察,确保标准一致、口径统一。考察组根据民主测评推荐、个别谈话、实绩分析、调查认证等考察情况,依据群众意见对同一职位考察人选进行排序打分,有效避免了考试代考察。二是充分扩大考察层面。对于确定的差额考察人选,既在本单位全体职工和基层单位中进行测评推荐考察,又在其服务对象和所在社区居民代表中进行测评推荐考察,同时征求执法执纪部门意见,扩大了考察范围,更加体现了民意,避免了考察失真失实问题。三是遵循人岗相适原则择优任用。依据综合排名情况、干部能力特长、群众意愿和岗位需要,综合分析,择优提出最适合人选,通过充分酝酿,常委会差额票决确定。在过去的81个职位选拔中共对3个职位根据入围人选的素质特点和职位要求,将排名第二、但定向推荐票第一的同志确定为最佳适合人选,相应进行了任用,较好地实现了干部品行、学识能力、任职岗位和群众意愿呼声的最佳匹配,组织意图、群众意见和干部意愿的最佳统一。
为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更好的接受群众监督,我们在去年开展了群众对干部选任机制满意度的测评,在测评中,认为推行新的干部选任机制好的占91%,较好的占6.8%,认为真正把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的占97.2%,干部选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三、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体系,干部选任公信度全面提升
我们把建立健全多维监督机制作为防止偏差、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多方位构建监督网络,有效解决了以往干部监督工作信息渠道不畅、力量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一套多维立体的干部监督工作体系。
一是聘请干部监督员,强化日常监督。从执法执纪部门、离退休干部和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了53名政治素质好、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熟悉干部工作方针政策的同志担任干部监督员,县委领导每半年通过例会听取他们的情况反映,及时了解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反映。
二是设立举报箱和公开监督电话,确保信息畅通。向社会公开了干部监督电话和部长电子信箱,与县纪委联合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和对立案查处科级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提供线索,并使之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与举报人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是多方协作,强化与执纪执法部门的合力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超前监督和同步监督作用。每半年与执纪执法机关召开一次座谈会,通过座谈、沟通信息,掌握各种情况,加强协作。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机关每季度向县委组织部通报一次违纪干部情况,我们在考察干部时发现有违纪线索的,也及时转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有效杜绝了查用脱节问题。同时,强化经济责任监督,对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第一经济责任人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对经济责任人调整变动时,严格进行了离任审计,做到先离任并经审计无问题后再履行任职手续,规范了干部从政行为。
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干部任用条例》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遵循的首要准则,严格执行干部任用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体系,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重德才、重业绩、重公论、重表现的干部选拔任用新方式,对选拔任用干部进行全程监督,有效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水平,选人用人公信度得到了全面提高。
第五篇:如何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如何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中组部相继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呢?下面谈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以德为先”,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德”必须驭“才”, “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因此,要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不断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只有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方能取信于民。
其次,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使选人用人全过程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尊重民意,让民意能够影响干部任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应当充分尊重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将民意调查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干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公正透明,将整个选拔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与知晓率,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形成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让群众参与选拔干部的工作,支持理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而认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第三,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考评机制,同时科学的使用好考核数据和结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使之更加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第四,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媒体、社会、群众监督的作用,对已任用干部履行职责的过程进行监督,使其掌好权、用好权。同时,要用好民主评议结果,每年“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结束后,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向各地区、各单位反馈民主评议结果,并将民主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各地区、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规定,对民主评议满意度高、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予以表扬;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要按照《责任追究办法》有关规定,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并督促进行整改;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作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第五,要严厉查处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查处是整治工作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手段。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的追究力度,强化对选人用人权力行使的责任意识。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让拉票者得不偿失。要把查处拉票行为作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畅通干部群众参与监督渠道,及时受理来自各方面的举报。对群众举报的拉票行为,不管涉及到谁,都要坚决有力地查处。对在民主推荐中拉票并被查实的,不得作为被推荐人选;已列为考察对象的,取消其资格;已经任命提拔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决不让搞不正之风的人得逞。对那些私心杂念严重、搞团团伙伙、参与拉票的干部,决不能提拔重用。要严厉惩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