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思考
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思考
——以三明市为例
内容摘要:自福建省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三明市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建立了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稳定的低保增长机制、刚性的资金约束机制,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三明市的农村低保工作还存在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困难,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极为薄弱,补差和低保标准略显偏低等问题。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需要在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强化基层低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经济差异确定补差和低保标准等方面着力,以发挥农村低保的作用。
关键词:三明 农村低保 工作机制 创新
2004 年1月,福建省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 ‚低保‛)制度,从而打破了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状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分析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制,才能使农村低保真正显示其效力。
一、现行农村低保工作现状
按照《福建省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规定》的要求,2004年1月起,三明市全面建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并由量力施保到应保尽保,逐步走上平稳运行、规范管理的健康轨道,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建立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第一,评审程序化。每个低保对象的确定,须经过村委会初审评议,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审批的‚三审‛程序。第二,公示规范化。低保对象入保前,须经过两次公示,即村委会入户调查后及民政审批后,张榜公示。并对公示格式文本、内容和时间作了统一规定,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确保公平公正,打造阳光低保。第三,监督多元化。通过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群众民主评议、社会舆论监督等渠道多管齐下,有效防止了滥用职权、暗箱操作、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第四,管理动态化。实行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差金额有升有降的年度动态管理机制,每年10月对所有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年审,根据农村低保家庭人口或收入变化情况,办理续发、停发、减发或增发农村低保金的手续。第五、建档标准化。根据省里统一规定,各地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档案管理模式,实行‚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按统一标准整理资料档案,装订成册,规范管理。
(二)建立稳定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等适时调整救助标准,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先后三次提高低保标准,从2004年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至1900元;2009年起,针对副食品价格上涨问题,先后两次按标准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同时于2011年3月在全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发放价格补贴。
(三)建立刚性的资金约束机制。在资金筹措上,对县(市、区)负担20%部分,列入各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实行县乡财政分级负担,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如大田县确定乡镇财政负担15%、10%、5%和不负担4个档次,明溪县实行县与乡镇6:4比例负担,并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年底再与乡镇财政结算,确保资金及时到 2 位。在资金管理上,将低保资金全额进入县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分户‛,每月(季)直拨县民政局,专户专管、专款专用。在资金发放上,统一实行社会化发放,即由金融机构按城乡低保金发放程序进行操作,将保障金发放到低保户存折中,低保户凭存折领取,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挪用。
二、现行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消除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待遇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成为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存在困难。家庭收入的核算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难题。福建省在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类收入基础上,虽然对劳务收入和各种临时、隐性的收入再作细化规定,但在实际执行时把握和准确计算还有难度。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因个人能力和就业机会不同,实际收入差异较大。另外,家庭成员界定难。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及(外)孙子女有赡养其父母、祖(外)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女儿出嫁以后,社会约定俗成不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没儿子的老人,没有固定的赡养人。同时,有的村干部在执行低保政策时,计算收入未按户为单位,而是以家庭成员中的某一成员或两三个成员有无劳动能力,来确定是否可纳入低保对象,因此有的地方出现一户保部分成员的现象。另外,个别村干部把低保政策当困难照顾政策,对家庭成员 3 有残疾等无劳动能力对象,给予纳入低保照顾。
(二)农村低保工作力量极为薄弱。落实农村低保工作,最繁重任务在基层,特别是乡镇民政的审核把关工作。但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乡镇民政办并入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没有专职干部承办民政事务,事务办的干部在遇中心任务时,还得服从其他工作安排,基层民政力量完全削弱。另外,大部分的乡镇社会事务办缺少必要办公条件和经费,进村入户的交通工具也难于保障。这样容易出现低保对象核查不到位,动态跟踪不及时等问题,有的应保不能尽保,有的应退不能及时尽退。
(三)补差和低保标准略显偏低。目前省定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58元,省定月人均补差为110元。三明市农村低保标准执行省定标准,人均补差在省定110元的基础上提高至119元,但与2012年三明市农村居民人均月食品支出257元相比,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主要因为:省定三明市低保资金筹措比例为省补助金80%,县、乡二级承担20%,且省级补助资金按核定数的月人均补差110元的80%给予补助,而新增人员和资金省里当年不补助,第二年按60%补助,且一年一核定,这种情况造成一些县、乡镇财政负担过重,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补差标准的提高;且低保标准动态调整的弹性小,增长速度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三、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的创新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三明市广大农村中建立了‚一条重要的保障线‛,它保障了贫困农民最低生活,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农村低保工作机 4 制,解决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目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立法的滞后,不能适应其建设的需要,造成了工作上和管理上的许多不规范现象。因此,只有通过立法,统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的各项工作程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005年以来,民政部联合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启动了社会救助法的立法程序,《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将从根本上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才能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从而确保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不受侵害。
(二)建立有效的贫困识别系统。一是开展低保票决制试点工作。由乡镇工作人员、村两委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政助理员和熟悉村民情况的村民代表等组成评议小组,召开民主评议票决会,通过对低保申请人进行现场无记名投票,以提高低保对象界定的准确率。三明市已有20%的村进行低保票决制试点工作。二是建立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按照‚一个机构、一个办法、一个平台‛的目标,建立一个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与公安、工商、税务、住建、社保、金融等部门协作,对居民的户籍、车辆、房产、公积金、社保、就业、工商、国土、国税、地税、金融资产等信息全面审查,推进低保救助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明市已在梅列区、明溪县、清流县、沙县、将乐县开展试点工作。三是要逐步完善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个人资信体系,从根木上解决受保障对象难确定的问题。
(三)根据经济差异确定补差和低保标准。一是探索城乡低保‚并轨‛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县按照‚城乡并轨、同城一体‛的原则,先行先试。梅列区自2010年起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农村低保‚门槛‛按年人均收入1900元标准进入,补助水平按照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350元执行,实现城乡一体补助水平,减少‚剪刀差‛。二是实施分类施保。在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分档补助的基础上,应对不同类型的低保对象区别对待,如对危重病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单亲家庭成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实际按保障标准增发20%、25%、30%不等的低保金,并实行年度审核制;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由于个人能力原因贫困,每人每月可根据实际按保障标准下浮10%比例享受,着力从帮扶措施上增强脱贫能力。这样,既能够保证贫困人口受到低保的覆盖,又可以真正做到‚保障到位‛。
(四)强化基层低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县级低保工作机构。目前一些县在机构改革中,对县级低保工作机构没有明确,应给予明文规定,并核定人员编制经费;二是建立健全乡镇民政机构。根据乡镇所承担的救灾、救济、低保等众多的民政职能和繁重的任务,设置乡镇社会救助办公室,核定具体的行政编制人员;三是设立村级民政协理员。2012年9月起,三明市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管理办法,在村一级选聘民政协理员,做到有人做事、有人管事。同时,保证基层必要的工作经费,建议在下拨省级低保补助金的同时配套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基层特别是村一级干部的业务培训,加强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更好地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低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政府直接对困难群众给予‘兜底’式定期救助,是快速、稳定地解决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的重要渠道。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相互配合,统一行动,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低保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民政部门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林志达.农村低保制度绩效分析及机制创新—以闽四山区为例[J],财会月刊,2008(6)
[2]杨来胜、郭殿生.城乡居民低保目标选择与机制创新——以南京市为例 [J],人口学刊,2005(12)
[3] 刘祎.农村低保制度的缺失与创新 [J],陕西老年学通讯,2012(6)
[4]林春生.农村低保:创新救助模式 [J],安徽日报,2007-11-21 [5] 贾康、阎坤、鄢晓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对江苏省农村低保、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的调研 [J],发展研究,2007(8)
第二篇:关于农村低保的思考 - 副本
关于农村低保的思考
农村低保是农村困难户的“活命钱”,对农村贫困群体构建安全保障网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纪检部门及媒体接连曝光关于低保乱发、冒领农村低保金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如何堵住漏洞,铲除农村低保工作中滋生腐败土壤?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运行机制,让农村低保金真正成为困难群体的“保护伞”?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待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人情保”,尽管县镇村三级层层评议的办法,初衷就是要确保把低保金发给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人情’往往占了上风。因为镇这级民政干部大多只有两人,任务重、时间紧,挨家挨户核查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只能以村上报的公示及相关入保材料为准。加之有很多村需要领低保的人多,但真正低保发放名额又有限,在这种‘求大于供’的情况下,村干部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有时就存在落个顺水人情。即便有人有意见,等县民政局批下来后,提出意见也来不及了。我镇村两委的干部有 名,其中村书记 名,高中以下学历的就占 以上,在这些村干部中自身素质偏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就存在为家属孩子领低保,有的为身边的亲朋好友办理低保,这样的例子在村干部中占有 以上。
结合今年中央、省市县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3月份县乡两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基本纠正了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起对“贫”和“富”的科学评价机制,才能遏制农村低保发放和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当然,完善低保制度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惩治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无论是处于最基层的几位村干部,还是管低保的个别民政干部,面对困难户的“活命钱”,竟丧失党性和原则,自私自利,甚至直接贪污腐化,这实际上是很可怕的。贪欲不改蛇吞象,一个人思想观念上的大堤一旦打开了缺口,解除了自己思想上的武装,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加大打击腐败力度,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比完善制度更迫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通过继续扎实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基本素质,才能不断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第三篇:县级车辆管理所创新工作机制思考(精选)
县级车辆管理所创新工作机制思考
唐艳妮
摘要:县级车管所主要担负着全县二、三轮摩托驾驶证行政许可、车辆注册登记、定期安全技术检验、驾驶人教育培训、客运车辆户籍化管理督查及本行政辖区内机动车驾驶员体检等工作任务,县车辆管理所作为公安机关为人民服务窗口单位,其服务质量直接体现公安交警的社会形象,因此,作为县交警大队下辖的车辆管理所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百姓至上”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全力打造人民群众最满意的队伍,提升车管窗口服务管理水平,切实提高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实现 “让人民群众满意,更让人民群众感动”的庄严承诺,本文将力图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着重就创新县级车管工作机制展开讨论。
一、狠抓队伍管理 增强服务意识
1)、队伍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强调以人为本,讲的是服务对象,我认为强调以人为本没有错,其实干警也是人,侧重的不能总是绩效,车管工作繁琐细致,特别是车管“窗口”风险大、易出问题,干警工作压力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身心健康、生活愉悦、工作舒心等多个方面关
心干警,全面体现人文关怀,缓解干警的心理压力,努力打造一支心智健全、乐观自信、精神焕发的干警队伍,只有这样一支队伍才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2)、针对车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业务量大的特点,我们在工作中还应该狠抓队伍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车管所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高度的战略眼光,有效地消除市场经济对车管工作人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注重培养车管工作人员对自己事业、人民群众的感情,最大限度激发工作热情,教育大家从工作点滴习惯培养做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服务能力,“所荣我荣,所耻我耻”,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3)、在工作中应该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事、权、责相统一”原则,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归类,修订、完善了规章制度以及窗口工作职责、5类业务工作规范,增强民警的工作责任心。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所领导及民警应该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全部沉到前台办公,对在落实制度上有倾向苗头或存在问题的人员,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培养队伍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
二、转变服务方式 缩短服务半径
县级车管所应该立足于打造便民服务型车管所,在完善各项便民服务措施的基础上,着力在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以服务促工作,以服务求突破,以服务创和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待在家,好好办事。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实行值日警官制度。在车管所办证大厅设置“值日警官”,值日警官由车管所正式民警担任,每周更换一次,主要工作是免费向群众发放有关宣传资料、帮助签写表格、文书,协助大队值周队领导负责受理群众资料传递、法律咨询、填表、群众投诉、建议和意见等,配备值日警官日志。值日警官按规定着装,并佩戴“值日警官”袖标,保持警容严整,其工作职责如下:
1、值日警官实行“首问负责制”;
2、热情接待群众咨询和求助,为群众解难答疑,并做好记录;
3、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和建议,及时、公正依法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4、负责请示报告信访事项;
5、负责值日期的本所的内务管理,值班备勤,执行规章制度,纪律作风,警容风纪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6、对民警履行岗位职责,执勤执法,完成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7、在履行职责时,对不服从管理的民警,及时向领导建议给予处理。
2、我们应该遵循“方便快捷、机动灵活、上门服务、务求实效”的原则,走出办公室,到老百姓最方便的地方去。应该建立以乡村布建办证为半径,积极探索窗口前移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车管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州县18个乡镇建立交通管理服务站。进一步缩短服务半径,进村入户上门服务。在岗位设置上,县级车管所一班人实行一岗多职,加强与各乡镇服务站联络,提前预约时间、地点,随时通知流动车管
所及时提供上门挂牌办证、业务咨询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服务。为确保警务保障,应该为流动车管所配备了流动车管所服务车,车上应配有上牌工具,拓印纸,相关手续及各种宣传资料,方便车管工作人员走村串户,随时提供便捷服务。
三、严把考试关,输出合格生,打好安全防线。
县级车管所承担了二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驾驶员考试业务,应该始终以预防交通事故为目标,加强驾驶人考试管理,积极发挥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针对辖区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的现状,“绝不让考场成为马路杀手输出地!”工作中将考生安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不仅加强考前教育,还在考前播放安全教育片,为考生时刻敲响警钟。同时,强化对考试员的教育管理,严格贯彻落实考试员工作纪律,严把考试员资格审核关,不断提高考试员业务素质,确保驾驶员考试的公平公正。
第四篇: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十分困难,需要通过社会救助来维持。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失去劳
动能力等长年困难的农民,是解决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最关键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对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低保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2006年7月开始,我市在农村建立和实施低保制度,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已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5730户37013人,其中常补对象3923户7101人,非常补对象11807户29912人,今年6月份发放低保金111.125万元,人均月补差达30.8元,超过省里要求0.8元,1至6月份共发放农村低保金650万元。虽然我市的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现行的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全部覆盖农村困难群众。现在享受农村低保对象37013人,只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9%。据调查,我市农村低保工作要达到约5.5%的覆盖率,才有可能实现“应保尽保”。二是执行农村低保政策还存在偏差。有的地方把残疾人、老年人、重病人单独纳入低保,采取“一户保一人”或“拆户”、“拼户”的方式实施保障;有的平均发放农村低保金。三是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地方家庭收入调查不扎实,有的地方村怎么报,就怎么批,未进村入户调查核实,三级评议、评审工作流于形式;有的申请、调查、审批表格填写不规范,有的内容不全。四是存在低保金发放不及时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低保资金不足。我市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20036户63325人,省里给我市的低保基数只有35314人,相差28011人,而省、县两级财政只按省定的低保基数配套资金,无法满足低保群众的要求,致使出现“一户保一人”、“拆户”、“拼户”的现象。
二是科学评估农村低保家庭收入难度大。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难以货币化。因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民外出务工的不稳定性等,使农民家庭收入不稳定,造成界定农民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是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没有做到专职专用。多数低保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再加上人员更换过于频繁、流动过快,当“新手”成为“熟手”时,有可能已经调动或重新分工,不再从事低保工作。加上少数低保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心理,使低保政策在执行中“打折扣”。
四是关注农村低保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低保工作只是各级民政部门的事,造成低保工作只由民政部门“单打一”的局面,有些职能部门应给的支持和帮助不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对策和措施
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工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科学确定标准,做到量力而行
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既要保证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需要,又要克服完全依靠低保的依赖思想;既要考虑地区间标准大体一致,又要考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带来的标准上的差距。由于社会保障给付具有刚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确定时宜低不宜高,从低标准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我市各县区发展不平衡,制定保障标准和保障范围都要从实际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生活水平相适应。
(二)筹措低保资金,做到应保尽保
资金是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低保资金由省、县区财政8:2的比例分担,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对财政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给予资金补助。因此,要努力争取中央、省里的财政支持,目前应想方设法请求省增加我市农村低保人数基数和保障资金。此外,加强慈善机构建设,争取慈善基金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支持。
(三)坚持分类实施,提高救助实效
按照属地管理方法,根据农村低保家庭收入的变化,适时调整补差数额,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农村低保家庭收入要坚持实行半年审核或一年审核,救助资金按季实行社会化发放。要继续推进分类施保,特别是对鳏寡孤独、残疾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要适当提高标准予以救助。将农村低保对
象分为“常补对象”和“非常补对象”。对“常补对象”原则上可以实施全额救助,对“非常补对象”原则上实施差额救助。对于农村低保边缘户,各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的制度衔接,利用冬令、春荒救济款或当地财政列支资金实施临时救助。要开展“回头看”活动,集中时间、力量,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大排查,严格按照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县级政府制定的《农村低保家庭收入评估办法》,采取逐乡(镇)、逐村检查的方法,逐户进行排查。坚决纠正层层分指标和简单地把原特困户救助对象转为农村低保对象,以及“拆户”、“拼户”、“一户保一人”等错误做法,坚决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和平均发放农村低保金的行为,确保农村低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农村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制度,做到规范管理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实行民主评议、社会公示、动态管理,加强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一是规范家庭收入评估政策。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家庭收入计算内容、计算标准、计算方法,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进行衡量,确保不错保、不漏保。二是要规范申请审批程序。要完善个人向乡(镇)申请,村民小组评议、村级复议、乡(镇)评审、县级审批的工作程序,坚持和完善“三级调查”、“三榜公布”的工作制度。要在村委会、乡镇全面建立群众评审团制度,随机抽取低保评议员代表,对已享受了低保的对象进行民主评议,把评议权和审核权交给群众,从完善制度上解决“关系保”、“人情保”的问题,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应退尽退”。三是要规范资金发放管理。县区财政部门要建立资金拨付、发放的“绿色”通道,确保本级安排的资金按规定及时到位。要全面推行农村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民政部门要与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进行协商,相互间予以积极配合,农村低保金除了没有金融网点的地方可实行现金发放外,都要通过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台帐,确保低保金发放安全、堵塞漏洞。四是要规范档案管理。农村低保工作必须建立一户一档制度,县、乡两级低保对象个人档案必须有农村低保申请表、家庭收入调查表、农村低保审批表和户口本或身份证复印件;村级有审批表和资金发放表。
(五)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经费
在各乡镇建立健全民政办公室(站),尽快解决县乡低保机构的编制和人员问题,充实农村低保工作力量,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农村低保要与城市低保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各级财政要按低保范围和资金量及时足额安排工作经费,保证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加快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农村低保工作涉及的地域面积大,低保对象居住分散,存在贫困群众的低保申请不便、审批迟缓、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网络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低保服务效率的必要手段。因此,各级政府在确保低保经费的同时,还应当划拨足以保障农村低保信息化的网络设施和人员配备经费,在全市建立起市、县、乡三级低保信息网络,使农村低保基本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公示以及网内资源共享,大力加快信息化进程,努力提高低保服务效率。
(七)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宣传、财政、教育、卫生、电力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宣传农村低保政策,让农民知晓享受农村低保的条件、进入低保后的权利和义务。要与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实行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的办法与措施,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农业低保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服务
确保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百色市粮作站
(2005年6月24日)
玉米是百色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市常年播种面积190万亩左右,占全广西玉米面积的24%左右,是广西玉米主要产区之一。2004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90.0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9.89%,产量39.7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69%,平均亩产209.2公斤。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力度,着重狠抓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加强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12.22万亩,完成上半年计划任务的122.2%,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年计划任务的61.1%;全市共建立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样板148个片(点),面积3.598万亩,其中在靖西县新圩乡新荣村建立的区、市、县、乡四级联办,连片2000亩的高标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预期目标为年亩产玉米900公斤以上,每亩节支增收120元以上;该示范基地玉米普遍生长发育正常,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效果良好,工作成效很大,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个结合:
一、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破传统农业思维定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自治区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百色市农业局党组研究决定,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农业系统中组织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提出了‚农业局抓大亮点,联系大项目;各科、站抓小亮点,联系小项目;党员联系农村中心示范户‛的要求,并将其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考核奖励办法,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纷纷结合业务工作的开展,深入乡、村,以实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创建各类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市、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二、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一是调‚优‛品种。我们按照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要求,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优质高产、市场适销、高效增收的玉米品种,提高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示范基地主要推广近年来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和市场畅销的‚正大619‛优质高产玉米良种,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后备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试种对比展示,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更优良的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使我市的玉米生产强项更强、优势更优、亮点更亮、效益更好、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调‚强‛产业。即以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来促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实践证明,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减少了耕地犁耙费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2004年全市推广面积11.38万亩,平均亩产达358.49公斤,平均每亩节支增收84.17元。可见,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大幅度减少玉米生产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有效措施。靖西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而玉米又是该县粮食生产的优势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靖西县又是百色市玉米生产第一大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2004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1.4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0%,产量9.8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7.79%,平均亩产238.2公斤。今年,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促进靖西县玉米这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调‚活‛模式。即调整优化生产模式,为示范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在原来单一的‚玉米—玉米‛种植模式上创新发展‚玉米—玉米+秋种南瓜‛、‚玉米+鸡‛生态种养等新的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宣传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向农民群众直观宣传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一个展示平台和窗口,着
重狠抓玉米免耕各项综合配套增产增效增收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示范效果。一是推广玉米‚正大619‛、密本南瓜等优质高产良种。二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三是推广间套种技术。四是选用优质高效‚农泰‛、农民乐747等除草剂灭除杂草。五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早玉米3月中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套种南瓜;种植密度玉米‚正大619‛每亩3500株,秋种南瓜每亩600株。六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重施攻苞肥。施肥N:P2O5:K2O=1:0.5:0.8;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攻苞肥碳铵25公斤或尿素15公斤。七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零距离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相结合各级农业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本部门服务‚三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的重要手段,对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努力为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市、县农业局都成立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全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安排和倾斜照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竖立标牌明示,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各级
农业部门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了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集活动、有线广播电视、科技宣传栏、网上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播放技术光碟、技术人员讲课、发放免耕技术资料和组织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培训农户。市粮作站编写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要点在百色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并打印1500多份分发给各个技术咨询点,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免费发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培训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县农技推广站也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此外,在建设示范基地整个过程中,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自始至终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与农民加强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示范基地各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高,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农药、化肥、农地膜、除草剂等配套农用物资的供应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重点扶持农村党员中心示范户,在每个村屯精选确定3-5户党员中心示范户,加强帮扶指导使他们成为推广应用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先进成功典型,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典型引路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带动其他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