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定稿)
关于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农资环保工委主任季珊(2011年10月27日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十二五”时期我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加快推进这一目标的实施,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专题审议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根据工作安排,今年9月至10月,我们组织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县农业局、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深入到横溪、白塔、朱溪、双庙等乡镇进行走访座谈;实地考察了部分农业重点基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特色名县、跨越兴县”四大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战略任务,在发展特色农业、搭建发展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22元。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农业发展富有亮点。一是基地规模逐步扩大,特色明显。近年来,县政府结合我县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杨梅、仙居鸡等四大主导优势产业和绿色稻米、油茶等六大特色产业,目前已有农、林、牧、渔等各类基地68万亩,其中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万亩,涌现了一批富有亮点的特色基地。如横溪八都洋和白塔岙里港绿色稻米基地、白塔千亩生态种养殖基地、官路大北地溪绿色蔬菜专供基地以及一批杨梅重点基地、重点村。二是品牌建设不断推进。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目前已认定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4个,认证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21个;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6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市级著名商标9件,省、市级名牌10件。仙居杨梅、仙居鸡已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其中仙居杨梅通过了13个国家国际商标注册,并被列为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三是注重产业协调发展。重视一产与二
产互动,积极发展杨梅、竹木、仙居鸡等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杨梅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注重农业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森林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每年举办杨梅节、油菜花节,产生了明显社会效应,其中油菜花节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农事节庆。
(二搭建发展平台,农业园区建设得到推进。一是初步建立农业发展平台。近年来,县政府重视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编制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建设规划,初步建成了“一园两区”农业发展平台,推进农业生产向园区化集聚。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已于2009年11月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目前已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台创园建设项目已列入全省“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已签约项目8个,开工项目5个,内容涉及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多个方面,园区道路、水电、大棚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外,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6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
区1.03万亩。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合理流转,促进农村土地林地向农业园区集约。目前,台创园共流转土地8000亩、林地面积1万亩。三是加强招商引资。通过节会招商、挂职招商等形式,积极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去年以来,共签约农业项目30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后投资建立了浙江神仙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仙居鸡供港基地以及与台湾亲民党签订了浙江•仙居梦田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合作项目。
(三加强体系建设,农业服务机制逐步完善。一是探索创新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被确定为全国基层农技改革与建设试点县,成为全国、全省的典型。二是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得到发展。目前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70家,其中省级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性7家;形成了一批农村特色产业带头人。三是市场体系建设得到推进。建立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并开始向杭州等大中城市辐射,取得较好社会效应。实施城关中心菜场及主要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了部分杨梅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四是健全质量安全监管
体系。逐步实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机制,初步形成县、乡镇、市场、园区(基地等四级监测网络。执行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绿色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现代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任务非常艰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格局仍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千家万户经营方式较为普遍,农业的弱质现状和生产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除杨梅外,其他产品规模普遍偏小,供应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全县没有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功能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交易方式和质量监管条件落后,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且设施简陋。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外销。务农队伍老化、弱化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二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质量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由于宣传引导欠深透,不少生产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眼前利益,盲目追求产量,片面追求用药施肥短期效果,使用违禁农药现象屡禁不止,滥施化肥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甚至严重超标。农产品检测体系还不完善,一些检测设施设备较为落后,难以有效开展质量检测。二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农村土地、林地分散经营,客观上制约了集中流转。不少农户恋土观念强,对土地依赖性较大,加上流转土地是农民的一种意愿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造成招商项目引进后,土地落实困难,影响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支持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扶持效果不明显。农业发展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社会资本投入范围还不广,总量还不大。支农资金补助及发放方式不够合理,如群众反映种油菜补贴等资金未按承诺发放,一些山区乡农户领取补助资金较为不便,实际承包种粮的农户享受不到种粮补贴等。少数农民合作社存在投机心理,以项目为名套取补助资金。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道路、水利等设施不完备,偏远山区几乎没有设施,大棚等设施农业总量不大。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三是农技服务能力还不强。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村级农技队伍严重缺乏,乡镇(街道农技人员普遍缺额、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县级农技队伍也存在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特别是乡镇(街道农技人员普遍反映的工资、养老、医疗等待遇问题。
三、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符合仙居实际的产业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战略安排。当前,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抓好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努力形成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林特、粮食、蔬菜、畜牧、淡水渔业等各大产业,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型农业业态,注重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产业型、集约发展型生产模式。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更多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注重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大力发
展休闲观光农业。二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研究尽快建设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功能,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积极开拓以周边城市为主的国内外市场,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构建营销网络,注重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实增强本地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农产品调入规模。三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注重培育产业农民队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事业,有效解决农业就业队伍接续、提高这一现实问题。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秩序,努力培育示范性合作社。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营销组织建设,努力发展和壮大营销队伍,增强营销能力。
(三着力破解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难题。一要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各生产经营主体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业投入
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监督检查,严防违规使用。着力构建农资信用体系,加强对农资经营网点的监督检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加大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和推进全县标准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作用,努力改善集镇农贸市场的检测条件,支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点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保护,严厉打击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各类毁坏品牌信誉和形象的行为。二要研究破解土地流转难题。加大对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恋土的思想观念,并要处理好农村土地利益关系,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保障忧虑。研究土地流转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连片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着力提高支持保障水平。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争取和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重视和加大农业生产性投入。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加强资金整合,突出
扶持重点,做到及时兑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研究农业资金扶持的有效模式,改进发放形式,提高发放效率,减少发放成本。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补助资金,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使用。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当前中央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鼓励和支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要加强农技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3+X”服务模式,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农牧渔结合型生态种养殖农作模式。重视农技队伍建设,解决好县级农技队伍的人才招收、吸引和培养问题,研究解决乡镇(街道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待遇保障等实际问题,在重点村、重点基地培养农技员,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中的作用。四要切实增强执法保障能力。要研究完善农业执法监管协调机制,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第三篇:关于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得到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产品日益增多。2004年-2008年间,我市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累计投入农业贷款余额524.65亿元(见附表一)。2008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到全市的38%;2006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向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新增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6亿元;市农行在完成股改任务的同时,累计向全市投放种养大户和小额农贷2.6亿元。
实践中,还探索出一些金融机构和现代农业“双赢”发展的有效路子。
(一)村镇银行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立足基层、按需信贷、三方联动、综合服务。2007年,××商业银行在仪陇县成立村镇银行。其运行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商业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惠民贷款公司三方共同提供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解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无法单独满足农产品收购企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二是三方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重点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为生产性农业企业、专业户、种养大户及农资供给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至2008年底,累计为1544户企业、农户提供贷款10164万元。
(二)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评级授信、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安全快捷。全市共评定信用村4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评定信用户11.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对评定出的信用村,给予资金倾斜、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对信用户授信为2万元-10万元,并发放贷款证,农户持贷款证可以直接到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业务,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截止目前,仅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0.4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同类贷款的99%。
(三)大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引导制订规划、龙头带动协作偿贷、担保介入防范风险。政府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协调融资、土地流转及龙头企业、业主和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并出资500万元资本金成立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注资提供担保贴息,如出现贷款损失,金融机构承担10%、担保公司承担90%。同时,为农民贷款提供两年的贴息支持,对所借担保贷款农户按季向信用联社付息,付息后凭据向政府申报享受贴息政策。区信用联社按照“村民代表初审、乡农经站二审、信用社三审、担保公司终审”的“四审”程序,为农户提供贷款。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供、销和收益协议,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疫病防治、排污处理,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对每位种养殖农户在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实行专户存储,其中20%至30%用于逐步偿还贷款。保险公司负责对种养殖园区农户饲养的生猪和家禽提供保险服务,并将信用联社作为第一受偿人。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催收每笔贷款的到期偿还和利息支付,若当地政府督促归还任务未完成,则由区财政扣留当月下划当地乡镇政府的拨款。目前顺庆区农村信用联社已为辖区农户提供贷款2890多万元,撬动民间资金投入近亿元。
(四)乡村资金互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无抵押担保、小额度借款、钱直接到户、分旬期偿还。1996年,仪陇县整合国际社会资金、农村闲散资金、其他商业银行贷款等,成立了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实施乡村资金互助。该协会已在8个乡52 村304 个社扶持贫困户7082 户,建立信贷中心297 个、信贷小组1414 个,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346 余万元、回收资金1023 余万元,先后帮助2000余户贫困户、8000余人脱贫致富。
二、供需反差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步由季节性需求向非季节需求转变、小额需求向大额需求转变、短期需求向中长期需求转变。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方式、信贷力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反差之一:现代农业的扩张发展态势与金融机构业务收缩不对称。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4%,然而把经营方向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机构却不多。目前,农发行只对粮油收购企业提供信贷,不直接对农户开展业务;农行资金投放市场多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网点众多,却长期只吸储不放贷,虽2006年开办了小额存单抵押贷款业务,但数额较小;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同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期间,整合金融机构,压缩农村金融网点,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降低。
反差之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金融“造血”与金融机构的“抽水机”效应不对称。从1999年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却保留着吸储功能。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全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
第四篇:黄堽镇有关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黄堽镇人大代表小组
根据牡丹区人大常委会调研工作安排,结合黄堽镇目
前现代农业发展情况,7月中旬到8月上旬,黄堽镇人大代表小组在黄堽镇人大主任李守钦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到黄堽镇部分村队及有关农业部门,采取听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黄堽镇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调查情况如下:
一、黄堽镇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黄堽镇位于菏泽城北8公里处,版图面积81平方公里,辖4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8.3万亩,人口8.2万人。
该镇农业主产西瓜、牡丹、小麦、玉米、花卉苗木、林果、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早春西瓜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鑫宝”牌绿色食品。目前黄堽镇早春西瓜基地3.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万,林网 面积7.8万亩,牡丹面积1万亩,规模养殖场30处,养殖专业村18个,“丹皮”中药材加工基地2处,优良种鸡繁育和推广有限公司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个,发展会员200余人。
2009年黄堽镇农业总收入2.42亿元,人均农业收入
3037元,目前,黄堽镇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影响黄堽镇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影响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由于农民多年形成的小农意识,优良的品种,粗放的经营管理,使农业增收效果不明显,限制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2、农民承包的土地,条条快快分割,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操作和集约化经营,规模效应不明显,约束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镇大部分闸泵站设施老化,年久失修,造成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每年农业因旱涝造成损失巨大,严重制约当前现代农业的向前发展。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服务部门人员老化,农业服务内容不适用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业信息传递慢,农民生产盲目性大,生产出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5、我镇农产品加工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后劲不足。目前,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加工层次,附加值低,效益差,存在企业与基地和农户脱节现象,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6、目前,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成功园片少,辐射带动周围农业发展能力弱。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1、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普意识。通过各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民进行综合知识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尽快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2、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让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的人经营土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土地效能。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区、镇、村多元化资本投入模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上级财政要确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放到位,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民间资本,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让民间资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4、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效能。优良的品种,高新的现代农业技术,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推广和应用,鼓励年轻技术人员深入生产基层,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知识先导作用。健全区镇村农业网络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服务信息,努力打造农产品著名品牌。
5、大力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努力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投入,有效促进标准农
业、观光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五篇:关于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得到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产品日益增多。2004年-2008年间,我市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累计投入农业贷款余额524.65亿元(见附表一)。2008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到全市的38%;2006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向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新增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6亿元;市农行在完成股改任务的同时,累计向全市投放种养大户和小额农贷2.6亿元。
实践中,还探索出一些金融机构和现代农业“双赢”发展的有效路子。
(一)村镇银行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立足基层、按需信贷、三方联动、综合服务。2007年,××商业银行在仪陇县成立村镇银行。其运行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商业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惠民贷款公司三方共同提供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解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无法单独满足农产品收购企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二是三方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重点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融资;通过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为生产性农业企业、专业户、种养大户及农资供给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至2008年底,累计为1544户企业、农户提供贷款10164万元。
(二)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评级授信、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安全快捷。全市共评定信用村4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评定信用户11.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对评定出的信用村,给予资金倾斜、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对信用户授信为2万元-10万元,并发放贷款证,农户持贷款证可以直接到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业务,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截止目前,仅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0.4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同类贷款的99%。
(三)大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引导制订规划、龙头带动协作偿贷、担保介入防范风险。政府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协调融资、土地流转及龙头企业、业主和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并出资500万元资本金成立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为金融机构注资提供担保贴息,如出现贷款损失,金融机构承担10%、担保公司承担90%。同时,为农民贷款提供两年的贴息支持,对所借担保贷款农户按季向信用联社付息,付息后凭据向政府申报享受贴息政策。区信用联社按照“村民代表初审、乡农经站二审、信用社三审、担保公司终审”的“四审”程序,为农户提供贷款。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供、销和收益协议,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疫病防治、排污处理,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对每位种养殖农户在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实行专户存储,其中20%至30%用于逐步偿还贷款。保险公司负责对种养殖园区农户饲养的生猪和家禽提供保险服务,并将信用联社作为第一受偿人。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催收每笔贷款的到期偿还和利息支付,若当地政府督促归还任务未完成,则由区财政扣留当月下划当地乡镇政府的拨款。目前顺庆区农村信用联社已为辖区农户提供贷款2890多万元,撬动民间资金投入近亿元。
(四)乡村资金互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担保、小额度借款、钱直接到户、分旬期偿还。1996年,仪陇县整合国际社会资金、农村闲散资金、其他商业银行贷款等,成立了仪陇乡村发展协会,实施乡村资金互助。该协会已在8个乡52 村304 个社扶持贫困户7082 户,建立信贷中心297 个、信贷小组1414 个,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346 余万元、回收资金1023 余万元,先后帮助2000余户贫困户、8000余人脱贫致富。
二、供需反差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步由季节性需求向非季节需求转变、小额需求向大额需求转变、短期需求向中长期需求转变。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方式、信贷力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反差之一:现代农业的扩张发展态势与金融机构业务收缩不对称。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4%,然而把经营方向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机构却不多。目前,农发行只对粮油收购企业提供信贷,不直接对农户开展业务;农行资金投放市场多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网点众多,却长期只吸储不放贷,虽2006年开办了小额存单抵押贷款业务,但数额较小;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同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期间,整合金融机构,压缩农村金融网点,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降低。
反差之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金融“造血”与金融机构的“抽水机”效应不对称。从1999年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却保留着吸储功能。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全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
行、农村信用联社三家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1164.0555亿元、发放贷款825.3203亿元,且存贷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信用联社由80.95%下降到69.57%,农业发展银行由54.03%下降到13.45%,农业银行由59.22%下降到17.72%。(见附表二)
反差之三:现代农业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信贷产品单一化
不适应。从贷款条件来讲,抵押或担保是贷款的必备条件。当前农村允许抵押的资产仅限于有效资产和不动产等,且农村担保机构缺乏,给农民、农村企业融资造成困难。从放贷责任来讲,银行实行责任追究制,每笔贷款从贷出到收回,信贷员要负全责,使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从贷款业务来讲,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农户只有短期贷款这项业务。我市17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有76家在银行有贷款,贷款余额5.5亿元,还有90余家企业存在资金缺口。
反差之四:现代农业发展风险性大与保险发展滞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更加需要发展保险降低风险。我市虽然已经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但“保大不保小”,农业风险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灾害救济。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收益低,保险公司不愿介入,农户自身又缺乏参保意识,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本无法抗御。
三、对策建议
要实现金融机构与现代农业紧密牵手、双赢共进,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互动。
(一)产业要练好内功。金融机构不愿放贷给农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市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风险较大,效益较低。争取银行贷款,关键要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要努力改变农业生产小的现状、散的布局、旧的机制,围绕畜牧、蚕桑、果蔬、优质粮油和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规模化经营力度,建立一批种养业园区,培育一批专业种养村、种养大户。大力宣传西充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仪陇武棚现代农业园、顺庆大林寺村等成功经验,鼓励发展生产型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集中成片发展产业。按照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手段科技化的思路,提升传统农业,增加产业附加值。组建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业生产用地等级评估办法,探索土地入股、劳力入股经营模式,把西充香桃、蓬安葛根、营山黑山羊、阆中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规模做大,品牌做响。鼓励成立农业开发园区机构,从事农村土地整理、招商、开发等工作,有效利用闲置土地,从而将金融和产业有效对接。
(二)扩大抵押物范围。目前,存在银行要求的抵押农业企业拿不出,农业企业能提供的抵押银行不愿要的尴尬现状。要突破抵押物范围,让“死”资产“活”起来,积极探索仓单质押贷款,办理以农产品为抵押物的商品融资,以应收帐款、发票、买方项下的信用证、卖方项下的信用证等产品组成的产品库进行质押贷款,尝试以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做法。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有效抵押物的范围,将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承包权、租赁权等纳入有效抵押物,成立林业产权评估中心、房地产价格评估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评估中心,评估抵押物价值。明确抵押贷款程序,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金融服务、部门跟进的原则,确定程序为:个人向银行申请→产权交易中心登记→评估中心评估→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本文来源:文秘114 http://***三)优化金融服务。增强服务农村金融能力,认真落实川银监通200810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规定,建立考核机制。拓展营销业务,在向企业营销融资业务的同时,配套营销银行卡、电子银行、外汇业务等,制定弹性贷款额度,在额度以内按照信用度随用随贷。优化投资方向,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质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优化审批服务,积极推行授信审批调查前移,由授信审批人员与客户经理同步到企业实地调查;推行小企业一站式审查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一名授信审批人员完成对一户企业调查、评级、授信的所有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双签制”,不再上贷审会,直接由两位有权人联合签批,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
(四)完善贷款担保方式。市、县(市、区)两级共同出资1亿元的××市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应加快组建步伐,尽早挂牌运行,并落实好“市、县(市、区)财政支农资金每年拿出10%注入该公司”的要求,引导企业入股、专合组织参股,逐年做大农业担保公司的资本额度。以专合组织为载体、担保公司为平台、政策性保险为保障,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及时提供贷款担保。学习“资阳模式”,放大担保贷款比例。逐步使龙头企业和种养园区担保贷款比例达到1:6-10,促进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农村有效集聚。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农村融资的担保服务。
(五)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转变,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的产物。要加强规范引导,促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生。积极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探索社团互助型、个人委托型、自主投资型等民间借贷模式,确保民间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发展。要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切实规避借贷风险,努力减少借贷纠纷。要加强对民间借贷发展动态的监管,准确把握其规模、流向、利率变动情况,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引导民间借贷理性发展。
(六)建立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各县(市、区)要按照程序规定,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龙头企业投入和种养大户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资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对支农贷款进行基准利率补贴和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补偿。按照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风险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农业保险与防疫、救灾结合模式,专合组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并逐步将养殖小区、种养基地(大户)、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信用征集机制。拓展企业、个人信用系统覆盖面,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加快推进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逐步将工商、税务、质检、环保等有关部门掌握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并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予以公布。要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社)、信用乡镇”评定与创建活动,培养群众的诚信意识,提高涉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发挥好各级政府在改善地方信用环境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构建宣传、财税、金融、司法、工商等部门联动的社会信用维护体系,使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得到优惠和便利,使失信者受到制约和惩处。
农村金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近年来,尽管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有大幅改善,但仍属于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国家有政策、产业有需求、银行有空间的情况下,加大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既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