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林新村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林新村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 通过我们对大林新村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大林新村的农业发展做到了“一村一品”,他们发展的香蕉产业已经形成一个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农民不只是务农,而兼商人、导游等身份,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进行思考。
[关键词] 大林新村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二十一上半叶,中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程度的不断提升,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来发展农业,使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把新农村农业的发展作为研究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 ”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提出了 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建设新村镇,实现村容整洁,大林新村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响应党的号召,加速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建设新农村,就不能生搬硬套旧农村的发展模式,要大胆创新发展新的模式,走现代化的道路。如将农业和服务业、旅游业、工业等相联系,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增收无疑是新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却不是唯一的重点。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新农村,更应该是政治、文化、科技、卫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是让农民实现物质精神双丰富的新农村,是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其医疗卫生、文化素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
提高的新农村。首先要把新农村的农业发展好,再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林新村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大林新村是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村大林二队旧村搬迁建设的新农村,现有居民78户,人口415人,党员21名。1998年新村开始规划建设,计划建别墅78栋,每家一栋,每栋三层,面积372平方米。现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并入住的“香蕉别墅”有30栋。大林新村是一个自然坡,香蕉是新农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利的地势和良好的土质决定了该地的作物结构。大林新村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现已形成了以香蕉种植为主,西瓜、甜南瓜、花生、萝卜、竹蒜菇种植为辅的生产结构,实现多种经营的共同发展。大林新村的耕地面积900亩,香蕉林约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5﹪,香蕉人均纯收入4329元,占人均纯收入84.9﹪。人均种植香蕉2亩,平均每亩年产6000斤,据2008年统计,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全村香蕉单项年收入达280万元,这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香蕉主要销往上海、福建、北京等地,因为种植香蕉风险较小,农民收入很稳定,所以外出打工的农民很少,无形之中减少的农民工的数量,为社会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大林新村党支部以“村农民培训学校”“农家实用技术学校”“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为主阵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作用,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邀请自治区、市、城区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到村里为群众授课。通过开展香蕉培苗技术、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和宣传,极大提高了村民
依靠科技种植增收的信心和能力,为村民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科技特派员今年计划建立优质香蕉高产高效立体栽培示范基地30亩,亩产优质香蕉2500公斤以上,通过项目使香蕉园在原来的基础上亩增产300——400元,培训人员200人次以上。通过建立金陵村大林新村香蕉高效种植基地,提高本村蕉农的技术水平,促进香蕉产业的发展,同时建设一个优质香蕉立体种植示范基地,探索优质香蕉高效种植的配套技术,开展优质香蕉栽培与香蕉园套种食用菌等立体种植示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香蕉协会的设立为农民带来了便利,在收购点会有很多销售商定期来收购香蕉,价格由双方共同协商。
目前所有的香蕉苗都是从农科院以三角钱的价格买回来的优质(健壮无病毒)香蕉苗,产量高,投产快,效益好。香蕉苗是在育苗棚中育好之后才种到地里的,每株香蕉树的高产期为三年左右,所以每三年都要翻新一次才能保证高产。商品栽培的的香蕉园以连作为多,果园不够清洁,病原菌较多,故细菌性病害发生比较严重。香蕉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植株、繁殖材料,如根茎上存活繁殖。通过土壤、水、病土以及劳动工具等传播。如今的防治方法:
一、在苗期高温时用稻草覆盖地面,以免灼伤基部;
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在病株处撒石灰;
三、药剂防治;
四、田间发病时注意劳动工具传播。针对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改善蕉园生态环境和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不用高残、高毒化学药品,生产绿色食品。
三、大林新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林新村现有土地的规划得益于改革开放,农民从原来的吃大锅饭到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有了土地产权,农民解决了温饱,就有了发展经
济的欲望,于是当时的党员和农民一起商定种植香蕉,并对土地重新进行了规划。香蕉收益给农民带来了甜头,香蕉林的规模就一年一年扩张,形成了现在的庞大规模。发展就是硬道理,大林新村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大林新村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朝着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建设大林新村的新貌。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要让农民富裕起来,首先是解决三农问题。政策上要让农民得实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帮助人民改善农村条件。再者,得益于领导班子的正确引导,党员在学习政策和引导农民大胆发展地方经济上花了心思。党员领导的带头作用树立了榜样,大胆的尝试,是现在大林新村新面貌的重要一步。再者,是农民的创造和辛勤劳动给新农村带来了活力。市场化、现代化、民主化、一体化、科学化在大林新村体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化的市场,民主化的选取管理阶层人员,统一的计划,科学的结合党的政策,这些有利的结合,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就活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文件提出: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林新村赶上了政策的好时期,大胆的发展,坚持民主,尊重劳动,这样就改变了大林的面貌。
对大林新村未来的农业发展,有以下几个建议:农科院可以因地制宜、阴阳植物合理搭配,为该村的村民设计出一种可以在香蕉地里再种上另外一些阴生植物的种植方案,使得土地得以被充分利用;农科院可以把育苗技术传授给农民,在该村建立一个育苗基地,这样农民可以自己培育香蕉苗,减少部分香蕉苗开支,如果这是一个高技术的工作,建议把基地直接建设在该村,使村民购买方便;农民可以在地头建一间发酵室,用于发酵香蕉杆,可以生产蘑菇之类的菌类产品等,或者将香蕉杆用于沼气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节能环保型新农村;除了香蕉林的收入之外,还可以发展服务业、旅游业,金满园是大林新村的另一特色,园中有很多品种的水果,一年四季前来观赏果园的游人络绎不绝,这样在无形之中又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使单一的发展模式多样化,为大林新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对大林新村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支持工业的历史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应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一)新农村发展的对策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以农业为主,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实践表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减少自然风险的途径之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以坚持两个“不动摇”为前提: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确保粮食安全不动摇。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第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政府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第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乡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不搞固定模式。第五,量力而行。各地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现实需求,根据实际可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不搞统一标准。
全面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要求积极倡导新风尚,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整洁,要求乡村面貌出现新变化。应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村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管理民主,要求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应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使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
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作者:刘美玲、周桂叶、覃一升、孙芳卉、韦晓芳、莫银红、覃建兴 指导老师:石丽琴
(以上涂红的内容要求大家在封面列出来,不用在文末罗列了哦)
第二篇: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反弹琵琶:大宗蔬菜产业应大有可为
不种粮食种蔬菜,不种高山种平地,不种特色种常规,不种时令反季节。本土农民段绪明反弹琵琶,奏出了现代农业的新意。“300亩早春萝卜卖了100万元。”这是大宗蔬菜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
农业产业也似金字塔。段绪明从事过高山蔬菜购销,调查过特色农产品运营。“大众三千,每天都得摆上餐桌的萝卜、白菜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他选择了对“塔基”的追求。
白菜、萝卜、豇豆、甘蓝,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复始,他种的蔬菜总是能够瞄准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坝蔬菜的空当,抢得最好的商机。
“别小看这几天、十几天的时间,价格却是几倍、上十倍的悬殊。”段绪明坦言,只要能够避开时令,错位竞争,提高复种指数,低山大宗蔬菜产业就大有可为。
多年来,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直重“特”轻“普”。回眸市场,权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广大农民的大宗农业产业呢?
困难重重:产业成型的道路还有多远
从2001年至今,金秋农业从基地只有几十亩、起步资金只有1万多元的种植大户,成长为资产达500万元、基地过千亩、带动农户近千户的重要龙头企业。
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萝卜就种出了百万元。段绪明并没有常人预料的那种欣喜,反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今春多雨,蔬菜普遍减产,每公斤萝卜卖出1.8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价格的4到5倍。“只要通过简单地腌制加工,储藏两三个月,每公斤可以卖到1.2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段绪明告诉记者,建1个500吨的气调保鲜库需要200多万元,可以让时令蔬菜保鲜半年。因为市场需求量大,经营大宗蔬菜时,资金周转率极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贷无门,段绪明只能看着市场干着急。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涉农企业中体现更甚。用什么方法破解这个难题,理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行业急需研究的课题。
举一反三:现代农业能否辟开新天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又成了时代性的新难题。“以前一亩地产400公斤粮食,全家老小就能图个‘肚儿圆’。现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过万元。死种田地只能永远受穷。”大河镇杉木塘村留守农民张新明显地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压力。
怎么才能解除这样的压力呢?农业企业无疑是生产与市场最为有效的“传动轴”。
xx县农民有30年种桑养蚕的历史。由于缺乏“以短养长”的办法,在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下,绝大部分桑园被毁。近几年,旧司乡以金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通过订单生产的模式,在桑园种植越冬、早春蔬菜,与武汉市场对接,既实现“桑菜互补”、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规避单一产业的自然与市场风险。3季蚕收入2000元,两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农民种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3年时间就发展到6000多亩,带动农民达3000多户。
“把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当商品经营,把山野、田园当车间管理,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户农民,开辟出现代农业的一片新天地。”该县有关领导如是说。
兴一业,要富一方。走大宗产品的产销之路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第三篇: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内涵是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以科技进步为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与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型产业形式。现代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组织与生产规模扩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商品化以及农业增长生态化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市农业如何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寻求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农业经济规模与水平显著提高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林牧渔从业人员逐年下降,2009年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比2005年下降27%;同样受到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农村耕地逐年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发展态势,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5年下降14.8%。在此情况下,各郊县立足本地的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质高效农业产品,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出规模与水平总体上依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3.9%。、农业经济结构趋向优化。近年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种植业和渔业产出规模逐年递增,畜牧业发展趋势呈生产规模逐步收缩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蓄势推进的新格局。
种植业方面,受到土地资源约束的影响,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区县在土地资源要素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因地制宜、坚持高效的发展思路,立足本地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12.8万亩,比2005年下降14.8%,但是2009年我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为47.1:52.9,在省内13个城市中这一比例为最高,况且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年达到27%,这一比例在省内13个城市中也是最高的。2009年亩均种植业产值达2395元/亩,比2005年增长68.7%;其中蔬菜亩均产值是2005年的2.1倍。2009年蔬菜、花卉苗木、果品、茶叶等高附加值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6.3%增加到2009年的74.3%,提高了8个百分点。畜牧业方面,积极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大力推进“鸡进林、鸭上架、猪出屋、牛入寓”的生态养殖模式,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生态化和规模化不断提高,并涌现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基地,目前溧水金大象5万只生猪规模养殖基地,高淳科环6万只发酵床养鸡基地,溧水石湫千万只规模优质家禽基地,浦口华卤百万只肉鸭高床饲养基地,六合东沟百万只肉鸽养殖基地等,已成为我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力。渔业方面,积极发展高效设施渔业,不断优化水产品结构,渔业产出规模逐年递增,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比重逐年提高。2009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尤其是虾蟹类等特种水产品的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4.1%,提高8.1个百分点。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重为54.9%,比2005年下降0.1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次之为21.3%,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比重为17.3%,比2005年下降4.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为5.1%,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重最低为1.4%,比2005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09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比为54.9:1.4:17.3:21.3:5.1。
3、农业产出效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呈逐年提高的发展态势,增幅持续超过10%。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22万元(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比2005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7万元,增长20%;2007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53万元,比2006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1万元,增长13.96%;2008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3.76万元,比2007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1.23万元,增长48.6%;2009年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4.25万元,比2008年的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49万元,增长13%(表1)。
表1:2005年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农业增加值
(万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二)农业生产方式呈现新变化
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机化装备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我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为202.77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56千瓦,比2005年提高9千瓦。机收水稻占可机收面积比重为93.4%,机收小麦占可机收面积比重为95%,农作物机收水平比2005年有所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为282.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78%,比200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2、高效设施农业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市高效农业(不含畜牧、水产)面积为111.5万亩,比2005年增长78.8%。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31%,比2005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高效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7%。2009年高效渔业面积为27.8万亩,比2008年增长3.5%,高效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6%。高效农业中,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为32.29万亩,比2008年增长20.5%,设施农业面
772206 820183 864367 11940001291836
(万人)
41.67 36.87 34.2031.7730.40
1.85 2.22 2.53 3.76 4.25
农业从业人员
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万元/人)
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8.8%,比2008年又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我市高效农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农业逐步向设施高档化、产品高档化、效益高端化转变。在设施方面,2009年末我市高档日光与智能温室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钢架大棚面积比上年增长24.95%。在产业方面,花卉园艺、茶叶、有机蔬菜等既是我市设施农业基地快速发展的品种,也是亩效益万元以上的主打品种。在亩效益方面,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较快增长,2009年新增亩效益5000元—10000元的面积比上年增长20%以上,新增亩效益万元以上的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多。
(2)高效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目前浦口区的林大都市农业园、雨发生态园;六合区的龙池现代农业园;江宁区的谷里设施蔬菜基地、汤山上峰千亩设施果蔬基地等一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江宁区形成以谷里、禄口、汤山为核心的设施农业板块,目前谷里设施蔬菜面积达0.63万亩,其中钢架大棚比重达到60%,汤山建成连片面积0.12万亩的设施草莓、花卉、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高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0.34万亩,其中九龙、花庙、三陇、桥头等8个行政村均形成了200亩以上的种植规模;河蟹养殖面积达22.7万亩,占水面养殖面积的76%,位居全省前列。溧水县黑莓栽培面积达3.9万亩,产品内销20余个省、市、自治区,外销欧美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栖霞区八卦洲芦蒿种植面积达3.4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栽培野菜生产基地,产品销往上海、武汉、合肥、杭州、蚌埠、长沙等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浦口区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花卉苗木面积为13.2万亩。六合区大力实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达47.8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1、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多元化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市坚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民”等联结形式,保订单、保收购,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力量。截至2009年底,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28家、市级龙头企业50家。2009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1.59亿元、利税35.1亿元、利润2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5%和18%。龙头企业直接辐射带动省内外农户179万户,比上年增加15万户,其中本市农户50万户、低收入纯农户约8200户。我市2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83万亩(含复种),畜禽养殖1700万头(羽)、水面47万亩,基地农户户均收入1324元左右。目前我市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肉食品、奶业、粮油、蔬菜、水产、纺织等产业体系,以江宁奶业、浦口苗木、六合富硒米、溧水黑莓、高淳水产、栖霞芦蒿等为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累计达到1198个,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159个,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2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9个。
2、农业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我市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截至2009年底,已组织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70项,其中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8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32项;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1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市级37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和产业化带动,优势农产品产量和特色产品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累计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89.01万亩,认定的各类优质安全农产品数量达520个,其中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287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153个,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地产品个数80个。农业品牌战略深入推进,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拥有国家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87个。
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产要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1、农业土地资源紧缺且逐年减少,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细碎化的制约。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土地资源紧缺且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制度,致使现代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生产经营规模细碎化的问题。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从我市农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渔业养殖面积)经营规模来看,村级地区、农户以及农地的分布呈“∩”状,从村级地区分布来看,大多数村级地区的户均经营规模都集中在3—5亩和5—10亩的经营规模上。从农户的分布来看,集中度最高的是3—5亩的经营规模,其次是5—10亩和1—3亩,而经营规模特小(不足1亩)的农户所占的比重约为18.3%,该比例超过了经营规模特大(超过10亩)的农户比重。而农地的分布则有46.6%集中在5—10亩,其次是3—5亩的规模(见表2)。农户的这种农地经营规模若按照人均经营面积计算,我市人均经营农地水平则更低,人均经营用地1亩以下的占绝大比重。再与省内城市比较来看,目前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34.15%,位列省内城市的第6位。可见,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偏低。
表2 不同农地规模村级地区的分布及农地分布情况
户均农地经营规模
无农地
村级地区分布(%)农户分布(%)农地分布(%)
数据来源:2006年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
2、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人才缺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市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比外出从业人员低1.3年,其中未上学占3.6%,小学占39%,初中占47.7%,高中占8.9%,大专及以上占0.8%。而美国高中以上(包括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占90%,50岁以下的农民中有50%具有大学或大专文化水平。2006年末我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0.42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20名左右的农技人员,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层次偏低,农村初级农技人员0.3万人,占71.43%,中级农技人员0.1万人,占23.81%,高级农技人员仅占4.76%。目前我市农技推广人员虽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农技储备能力不足,研究型人才更加缺乏。
3、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科技推动力不强。作为农业发展的内生影响要素,农业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C-D生产函数定量分析我市农业各生产要素(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0.360.37
<1亩 13.2717.921.59
1—3亩 18.3721.4711.34
3—5亩 31.4031.0733.11
5—10亩 33.0526.9346.64
≥10亩 3.552.247.32土地面积和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左右,但仍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差2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都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目前我市农业对物质投入的依靠太重,仍然带有浓厚的粗放式发展的色彩,农业科技要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农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向深层次进一步迈进
1、农作物种植结构依然存在调整的空间。我市从1997年开始经过近12年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从68.8:31.2,调整到2009年的47.1:52.9,在全省各市中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最高。在经济作物中的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在全省也是最高的,为27.0%。虽然我市与省内城市比较,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最高,但是与部分副省城市相比,我市只处于中等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高于我市的城市有:广州市为65.1%、武汉市为57.7%。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中,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高于我市的城市有:广州市为53.3%,武汉市为29.0%。再看种植业的亩均产值:2009年我市为2395元/亩,与部分副省城市相比,高于我市的城市有广州市3940元/亩、大连市2651元/亩、杭州市2520元/亩;与省内13个市相比位列第3位,高于我市的城市有无锡市2635元/亩和常州市2500元/亩,而无锡市和常州市的耕地面积分别只占我市的57.6%和73%。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有关副省城市和省内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说明我市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表
3、表4)。
表3:2009年省内城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
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地区
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
全省 南京市 无锡市 徐州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 连云港市 淮安市 盐城市 扬州市 镇江市 泰州市 宿迁市
69.847.166.665.268.559.262.382.883.264.681.874.076.380.5
30.252.933.434.831.540.837.717.216.835.418.226.023.719.5
表4:2009年部分副省城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 经济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地区
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
南京市 沈阳市 大连市 济南市 杭州市 武汉市 广州市 成都市
47.178.884.774.647.742.334.957.1
52.921.215.325.452.357.765.142.9
37864215位次
重(%)27.08.511.815.125.029.053.319.7
38764215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
位次
— ***10位次
重(%)15.227.022.426.511.726.212.49.310.313.19.110.212.710.2
— ***11
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
位次
2、高效设施农业比重依然偏低。近年来,尽管我市高效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省内城市比较,依然存在差距。目前我市高效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7%,位列省内城市第7位,分别比徐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常州市低16.4、12.5、10.3、6.2、1.17和1.16个百分点;高效渔业增加值比重为54.6%,位列省内城市第2位,比泰州市低4.8个百分点。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位列省内城市第6位,分别比徐州市、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低16.3、12.5、9.93、6.31、0.68个百分点。高效农业中,2008年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位列省内城市第7位,分别比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淮安市、无锡市、南通市低3.08、1.45、0.3、0.27、0.23、0.15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
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兼业农户为主,实行一家一户家庭经营,这种单一市场主体的一体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经营和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
高。近年来,尽管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组织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强,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矛盾在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融资难和出口难,农业龙头企业在对接扩内需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弱势明显,农副产品出口与销售收入增长相脱节的势头预计短期内难以彻底好转。与省内13个省辖市比较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方面,2008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仅位列第9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列第5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2008年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个数和产地面积均位列第10位;绿色食品个数位列第3位,种植规模仅位列第7位;有机食品个数位列第5位,基地面积位列第3位。
(四)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原有的诸如人员待遇、专业结构等一些老的问题,特别在运行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农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资本投入大,但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然存在融资难的现象。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资金需求不相称。
三、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一)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1、在现有土地经营政策条件下,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我市农业生产朝着土地节约型的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资本劳动技术高投入而土地节约的效率生产模式。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对新发展的设施大棚、各类温室、设施养殖、新建养殖小区和设施水产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农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二是注重产业支撑,优化生产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区县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规模化养殖、设施渔业和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努力形成具有南京都市农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产业群。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特色+规模+优势”为取向,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四是积极发展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促进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继续推行一村一品、一区一品的区域生产专业化政策,在不改变土地资源为家庭所占的方式下,连片生产,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获取规模生产的效益。
2、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确定适度的农户经营规模,对经营规模过小的农户进行调整,以促进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随着我市农户兼业比重提高,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承包农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基础。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纯农户占20.5%、农业兼业户占1.2%,也就是说,只有21.7%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其余农村家庭均以非农收入为主,这为我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措施上,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制度和承包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同时,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
3、加强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率。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与我市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专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保证人才资源储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以科技为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不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农药和化肥投入,而科技进步才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具体措施上,一是要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要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同时注重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三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土地规模经营,以合适的载体引导和吸纳大中专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产业化经营组织,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具体措施上,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强龙带动”工程,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把农户联合起来,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一体化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联盟。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十合作社”、“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农户”等形式的经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组织机制。四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五是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食品安全己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树立安全食品品牌,全面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品牌农业和标准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具体措施上,要围绕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需要,制订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综合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进程,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具体措施上,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以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三是建立多层次网状分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畅通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对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品进入超市大卖场和农产品出口提供专项补贴。四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对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投入,确保组织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切实将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成农业成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现代设施农业的主体。
第四篇:“潍坊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题目:感受家乡—潍坊的发展
10-2班
学院:文法学院班级:广告学理论姓名:焦阳
在山东的东部有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园林城市,她有着勤劳朴实的市民,有着美妙绝伦的湿地。更有传承千年文化的风筝。她就是——潍坊!我热爱着的故乡,这个令我自豪的地方。
潍坊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不息、勤苦劳作,缔造了潍河土地上一个个传奇。潍坊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潍坊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发展农业、工业、金融经济、海洋经济、对外贸易等等。
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山东省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全市已建成了寿光蔬菜、诸城肉鸡、安丘蜜桃、青州食用菌、昌乐西瓜和肉鸡等一大批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小康县标准。4个县是全国百强县。而且,在潍坊的农产品萝卜非常出名。流传着“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及潍坊的萝卜皮”的说法。当然,这并非有贬低烟台苹果和莱阳梨的意思,只是强调潍坊萝卜之好而已。的确,潍坊萝卜既可生吃又宜熟用,作水果或蔬菜皆可谓佳选,且又有药用价值。其药用价值以消食、健胃效果最为显著。
潍坊是一个工业大市,工业在山东省排第三位。潍柴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动力制造基地,潍柴要做世界上最大的通用发动机生产商.。潍坊海化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潍坊工业发展较快。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明清时代曾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初步开成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农用运输车、服装及装饰面、电子通讯及信息处理、化学纤维、新型建筑材料、医药及保健品、食品饮料、造纸包装等十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主要有原盐、纯碱、柴油机、空用车、程控交换机、氯化聚烯等108大类,5000多个品种。2006年,潍坊市在全国47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1位,工业利税、工业利润排名第12位。2009年潍坊市GDP达到2727亿元,居全国城市第29位。有潍坊港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羊口港一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潍坊机场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扎实工作,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潍坊实际,努力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在竞争中率先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积极作为、科学应对,及时果断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狠抓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形成新优势。坚定不移强化科学投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大幅增长。强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加强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等产业迅速壮大,创意研发、信息咨询、商务中介、社区服务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实现“三年突破”目标,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7.7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2945.5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4.8倍和3.3倍。坚持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年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万亩以上,连续十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被评为全国耕地保护先进单位;实施生态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百处林场建设完成造林5.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水、大气等主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五大板块”发展格局更加清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人口119万。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成为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城乡公路网络更加完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荣乌高速、青兰高速潍坊段建成通车。济青客运专线投入运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在全省率先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5万公里;解决了1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建设农房21.8万户,改造危房3.9万户。
在过去的五年里,潍坊加快北部沿海开发,区域发展开创新格局。抓住“三区”建设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北部沿海开发,确定了以滨海区为中心,寿光北部、昌邑北部为两翼的开发格局。;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年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由一般性港口上升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沿海防护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区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建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组建运行,水资源保护开发成效显著。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货值累计突破10亿美元。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新农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和校园安全长效机制。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素质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强化卫生公益性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79%。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夺得1枚奥运金牌和10个世界冠军,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部分赛事承办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连续创建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不断加强。
在过去的五年里,家乡人民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再上新水平。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初步建立起市、县、镇(街道)三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重要作用,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建立完善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而今天的潍坊,又站在了一个基础坚实、前景广阔、干群思进、蓄势待发的新起点上。
“十二五”是家乡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有“十一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有家乡人民奋力争先、干事创业的发展热情,完全有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我坚信家乡人民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
我相信,潍坊必将以更加豪放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向我热爱着的家乡敬礼!
第五篇: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县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我近期深入**县各乡镇,以入户调查、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畜牧业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分析。现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对我县畜牧业的前景和看法报告如下:
一、****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老百姓积极性较高。目前我县主要是大力发展肉鸭、生猪、奶牛三大现代畜牧业,政府大力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之路,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村组有大户、乡镇上规模、全县创特色”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的良好产业。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养殖势头强劲。我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畜牧业收入是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县大力推广生猪150、250、550养殖模式、肉鸭156养殖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养殖模式和蛋鸡153养殖模式。2010年全年全县生猪出栏54.46万头,肉鸭出栏1099万羽,禽出栏1714.2万只,牛出栏8.12万头,羊出栏15.253万只,禽蛋2.053万吨全年实现牧业总产值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8%,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2250元。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2、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性。我县为做强“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引进了汉口精武、正大集团、南方牧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让知名企业和农民群众开展友好合 作,树立“全进全出”的养殖理念,带动全县千家万户开始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大大激发了畜牧产业新的活力。同时这些龙头企业还在全县各乡镇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与农民、营销大户、业主之间签订了产品产销合同,联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了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畜牧业增产的“龙头”。
3、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1生猪养殖方面:为实现年养殖生猪百万头、建成全省生猪大县的目标,我县引进泰国正大集团成立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分公司,大力推广“150”、“258”、“550”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镇后溪村率先同正大集团合作,投资2500万元建成“正大***花庙父母代种猪场”,常年存栏父母代种猪4800套,配套标准化代养户50户,年可出栏生猪5万头。同时,我县还扶持养猪大户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目前,全县万头养猪场达到4个。○2肉鸭养殖方面:2010年全县建标准化鸭小区67个,鸭舍650栋,养殖规模达1000万羽。2011年我县继续推进肉鸭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建标准鸭舍800个,使全县鸭舍达到1800个,养殖规模达到2000万羽。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4、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抓住全省亿只鸭核心基地建设的机遇,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汉口精武食品公司落户我县,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出台了《关于加快鸭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县广泛宣传发动,大力推广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向年出栏5000万只肉鸭的目标迈进。精武公司投资3.8亿元在**经济开发区建设集饲料厂、屠宰厂、有机肥加工厂、鸭食品加工厂、羽绒加工厂、鸭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文化主题公园、五星级鸭文化酒店于一体的国际鸭产业文化城,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
5、林牧结合,打造生态养殖。我县畜牧业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着眼长远,大胆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实行生态养殖。2011年**县与南方牧业达成合作意向,规划投资15亿元,在我县建设3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场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散栏式饲养方式、水幕式牛舍、全自动粪污处理系统进行建设,使现代牧场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沼气发电于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我县把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结合来抓,通过种养结合,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大力推进“规模化养猪上山”、“规模化养鸭上山”,实行标准化养殖与水果基地建设配套。目前,全县已形成“10万头生猪配套10万亩精品水果、1000亩果园配套建设10万羽精武鸭场”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的格局。
6、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组织专班,分项管理。为了全力打造鸭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本地企业——碧云牧业、泉韵生态农庄、珍昌养殖场、成功养殖场等标准化万头养猪场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都已顺利建成投产。为打造畜牧大县,**县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法规,大力发展畜牧业。近几年来,全县先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亿多元,结合板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制定项目规划,优先修建通往基地的机动车道。筹集资金2.5亿元,硬化通村公路139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县畜牧业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牧农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明显的进步和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基地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牲畜产品产量参差不齐,效益不均衡。全县部分畜牧户(场)负责人对畜牧产品缺乏科学的认识,实行粗放管理,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收益功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产量效益低。二是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我县畜牧业发展过快,服务体系有些滞后,严重地阻碍全县牲畜业的全面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发展,挫伤了一部分农户的积极性。三是畜牧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畜牧户对产业前景有些信心不足,同时也影响了畜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技术力量投入不够,现有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全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现状。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为使**县畜牧产业走上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真正实现“畜牧大县”的目标,根据本人近期的调查研究,有以下一些建议:
1、依靠科技兴牧,坚持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县应按照“六化”创建要求,通过创新模式,大办园区,广建基地,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畜牧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要继续对全县畜牧龙头企业和基地、承包基地的老板和各类典型示范户,加大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的工作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带动畜牧养殖户依靠畜牧业增收致富。
3、强化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我县畜牧产业化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城经济的朝阳产业和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县上下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优质高效。一是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坚定抓好畜牧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政府要科学引导,干部指导,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三是要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畜牧养殖户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的积极性。
4、加大技术人才的给养。政府要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满定日益状大的畜牧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人才制度吸引专业人才,要留得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对各代养户和散户的培训,普及畜牧专业养殖知识。
5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和饲料监控体系,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首先政府要投资建好县、镇、村三级防疫网络,要求各级畜牧工作者全年时时刻刻做好畜禽防疫工作,严格科学地执行畜禽防治“标准”和“办法”,建立责任状。其次要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加大饲料安全执法管理力度,确保畜禽食入的饲料安全。三要建立畜牧产品的检疫监测体系,严格畜禽宰前和宰后检疫,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措施。四是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由龙头企业按照畜牧标准化养殖模式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五统一”:即公司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回收。
6、办好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发展专业化养殖的重要载体,是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开展专业化合作和产业化经营,使单个农民联结成有力的群体,形成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因此为了使畜牧产业不断健康状大,为了保护好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广大牧农的收入稳定,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经营格局和经营模式相结合,才能优劣互补,不断推动畜牧产业的良性发展,才能不断培育出新兴的畜禽市场,才能使我县的畜牧产业不断状大,形成品牌,走出大山区,真正实现“畜牧大县”的目标。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参 考 文 献
[1]田青楹〃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 [2]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13 [3]朱玉涛〃赵君彦〃赵慧峰〃发达国家牧业的特征及对转变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启示〃安微农业科学〃2007〃35(12)
[4]粟林〃现代畜牲业发展要素浅析〃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5]国家发展观察〃http://www.xiexiebang.com/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致 谢
这次论文报告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此外,本次调查报告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各乡镇(村)畜牧站负责人、各乡镇畜牧业养殖大户、****镇党委副书记、****县统计局、****县畜牧业局等单位及相关同仁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他们给我提供了实地考察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本报告还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对相关专家或作者表示感谢。总之,这次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探索科学发展我县畜牧业的途径和措施,提升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中仅为个人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和读者指正。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目 录
摘要与关键词………………………………………………I
1、**县畜牧业发展现状…………………………………1
1.1畜牧业养殖势头强劲…………………………………1
1.2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性……………………2
1.3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2
1.4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鸭都”……………………3 1.5林牧结合,打造生态养殖……………………………3
1.6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3
2、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3、对策建议…………………………………………………5
3.1依靠科技兴牧,坚持标准化养殖…………………5 3.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5 3.3强化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5 3.4加大技术人才的给养………………………………5 3.5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和饲料监控体系,确保畜禽产品的质…………………………………6 3.6办好专业合作社……………………………………6 参考文献……………………………………………………8 致谢…………………………………………………………9
*******大学毕业调查报告
摘 要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是老百姓长期以来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畜牧大县”的奋头目标,大力创新,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鸭、生猪、奶牛三大现代畜牧业,政府大力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之路,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村组有大户、乡镇上规模、全县创特色”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的良好产业。但根据现代畜牧业和产业行业要求,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就如何打造“畜牧大县”、“中国鸭都”、“生态农业”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为发展**经济、建设和谐**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产业;现状调查;对策建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