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乡镇财政部门监管涉农资金的思考
新常态下乡镇财政部门监管涉农资金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各级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大幅增加,由于这些资金点多、面广,资金运行风险较大。乡镇作为财政政策执行和财政资金管理的终端环节,资金监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本文结合安徽省工作实际,重点分析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涉农资金;财政监管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加强,各级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和审计检查情况来看,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挤占、挪用甚至骗取、套取涉农资金;“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重建设、轻监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财政资金监管特别在乡镇一级比较薄弱、基础工作不扎实问题仍较为突出。创新财政监管方式,切实保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已成为摆在各级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涉农资金监管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在“管精、管细、管好、管严、管实”上下功夫,为加强乡镇资金监管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督制度不断完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成效成果不断扩大。
2010年3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33号),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把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确立为乡镇财政的一项重要日常性工作。
2010年6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县乡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财监[2010]58号)文件,提出加大对县乡财政监督工作的指导力度,强化县乡基层财政监督能力建设,推动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2011年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印发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财预[2011]564号),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的工作办法和流程进行规范和统一。
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提出要求。以安徽省为例,2014年10月,省财政厅出台《关于开展乡镇财政财务互审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村[2014]1604号),旨在通过开展乡镇财政财务互审工作,推动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保障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2015年8月,安徽省财政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财农村[2015]1202号),要求进一步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质量、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同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涉农资金监管纳入乡镇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到2016年末,基本实现将所有用于乡镇及以下涉农资金纳入监管范围。
总体上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开展相关检查,并且制定完善一系列规范管理制度,有力保障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涉?r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现实状况制约监管。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部门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文件规定,但具体到乡镇,一些地方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仍然停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究其原因,一是乡镇领导的主要精力仍然是经济发展和资金筹集,对于资金的监管意识不够强。二是乡镇财政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如公共服务、补贴发放、“三资”管理、农村改革、民生工程等,既要完成财政本职工作,还要参与乡镇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难免牵涉部分精力,无暇加强监管。三是目前落实到乡镇的项目和资金点多、面广、量大,政策性强,群众关注度高,信息掌握又比较困难,乡镇财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四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缺乏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支持,一些项目主管部门对其主管的项目和资金,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不愿意让乡镇财政部门参与监管,存有排斥情绪。
(二)监管职责不够明晰。虽然文件明确把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确立为乡镇财政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但在实践中,并未明确县级财政部门相关业务科室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这两个关键环节的监管责任和任务,导致三方互相割裂,权责分离。在实行县级报账制的情况下,上级主管部门控制项目的确定和资金的拨付,有权无责;而乡镇财政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中级别最低,要监管上级部门特别是跨部门、跨系统安排的项目和资金,显然有责无权,有心无力,监管工作落入形式化。
(三)部门协调有待加强。目前乡镇涉及的项目类资金,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外,其他如八小水利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危桥改造等项目都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只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这些项目的申报、实施、监督、验收和资金的使用等环节,都是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并不要求乡镇财政部门参与。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看得见、管不着”,甚至是“看不见,更管不着”,更谈不上全程监管。
(四)信息通达不够完善。虽然相关文件都要求加强财政局内部、县乡财政之间资金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但调研中乡镇财政部门普遍反映,县级财政部门内部科室、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财政所之间信息传递脱节。许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内部科室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信息传递职责,加上县局业务科室工作繁忙,导致项目和资金信息迟迟不能录入监管平台。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更谈不上主动将项目和资金信息传递给乡镇财政。另外,目前的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监管等系统都各自封闭运行,没有互联互通,无法实施网上实时监控。由于缺乏刚性约束机制,财政资金信息上下级沟通不畅,乡镇财政所信息掌握比较困难,监管难度较大。
(五)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各地乡镇财政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人员老化、业务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导致乡镇财政所人员更新换代难,业务骨干缺乏,知识结构偏低,与新常态下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不相适应,使乡镇财政监管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三、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打通财政资金监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国家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监管,把涉农财政资金的最后一道防线打牢、筑实。
(一)切实提高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认识。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迫切需要。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创新举措,健全机制,全面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县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指导,研究制定监管工作方案,完善资金流程、信息通达、绩效反馈等监管机制,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二)健全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协作机制。落实好监管全流程、全覆盖的要求,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责任,更需要理顺理清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要探索制定财政部门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之间、财政部门各业务科室之间、财政部门与各乡镇财政所的协作机制,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顺畅监管渠道。要协调好以财政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等为主线的专业监督,以人大、审计、监察等为重点的执法监督,以社会公众等为主力的社会监督,不断增强监督的力量和效果。
(三)加强资金监管的信息通达、公开公示和抽查巡查。县级财政部门要积极向同级有关部门了解其项目建设和资金下拨信息,重点落实各业务科室对乡镇财政部门的信息通达工作,内部相关科室要积极支持配合资金监管机构开展工作,主动将各项资金监管信息及时传递给乡镇财政部门,确保乡镇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属地各项财政性资金到位情况。要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信息公开”模式,不断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公开公示。要加强抽查巡查力度,积极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日常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大数据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系统与“金财工程”市县大平台对接,与国库集中支付接口对接,对乡镇财政资金实现动态实时监管。
(四)全面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所有财政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支付,对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的支付对象、支付数量、付款科目、付款用途、付款账户、收款账户、交易时间、付款人账户余额等信息都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财政监督从事后查账到事前和事中监督的转变,有效地保障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和高效。
(五)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要招录一批年轻人充实到一线财政队伍,培养一批踏实能干的财政业务骨干,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逐步改善基层乡镇财政人员力量缺、业务素质弱和监管能力差的不良发展态势。要为乡镇财政干部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让乡镇财政干部挑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监督的重担,促进基层财政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
(六)加大查处违纪违法力度。加强各相关部门问的横向联合,相互沟通,对违法违纪案件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和态势。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查处力度,对弄虚作假、骗取国家投资,截留、挪用、挤占财政专项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乡镇和个人,要坚决从严查处,维护党纪国法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七)建立健全奖励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和约束机制,强化对县级财政部门内部相关科室信息传递和乡镇财政监督目标责任的考核。对监管工作开展较好、工作业绩突出、实际效果显著的内部科室和乡镇财政所给予奖励;对行动迟缓、消极应付的内部科室和乡镇财政所给予批评;对工作失职、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常态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特点和规律,不断在监管实践中寻求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日常化、常态化,实现财政预算“好监管”和“监管好”的双重目标。
第二篇:关于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
关于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
纪委监察局派驻第四纪检组、监察室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财政涉农资金总量呈逐年大幅增长趋势,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自区纪委监察局派驻组成立以来,派驻四组就涉农资金监管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对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较好地掌握了底数。现结合调研情况就如何发挥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职能作用,加强涉农资金监管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我区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及使用情况
目前,我区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当前涉农资金的投向领域主要包括: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水土保持资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粮食直接补贴、农机综合补贴、家用电器购臵补贴、民政救助资金等等。由于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目前,我区采用的是以项目或农户为单位,专款专用,将这部分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农户手中,并组织有关单位
-1-定期督察,确保资金不流失且使用到位。
二、涉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尽管国家及省、市、区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了涉农资金运行和使用,但涉农资金在具体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及乡村两级未按规定落实涉农项目配套资金,弄虚作假,虚报项目文本和资料骗取、套取涉农项目资金、补助、补贴和实物。二是个别乡(镇)村未经允许,擅自调整涉农项目内容和资金额度,未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涉农项目建设任务,致使部分项目延期,涉农资金滞留,不能及时发挥效益。三是个别乡(镇)村对涉农资金未实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和专款专用,存在涉农资金财务管理混乱、账务零乱、临时挪用等问题。四是由于涉农资金渠道众多且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个别乡(镇)村仅靠一个项目多头上报,骗取国家的支农惠农资金。一部分涉农资金在流转过程中被截留、贪污和挪用。五是因部分农村户籍管理不严,户籍转出时不及时注销,人员死亡时不及时注销,造成上报人数大,实际人数小,形成“空挂户”,乡村两级利用这些“空挂户”领取各种涉农资金等。
三、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措施和对策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在涉农资金监管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肩负着重要职责。一是要通过参与检查涉农资金的
-2-分配和拨付情况,促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通过监督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三是要通过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具体工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调查研究,搞好统筹规划。重点摸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政策情况,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分阶段工作重点等;二是投入情况,即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规模及结构分布情况;三是项目情况,即本地区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总量及重点、主要项目的资金来源和规模、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展情况;四是管理情况,即有关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体制、模式,相关制度规定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在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作出统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好各项工作。在资金分配环节上,要检查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是否放在农业和农村;检查各级涉农资金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规范,是否保证和突出了重点,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等。在资金拨付环节上,着重检查滞留闲臵、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上,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
(二)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实事求是处理问题。“三农”方面
-3-的许多问题非常复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政策措施本身还在逐步完善之中,各方面管理还有待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难以定性特别是难以处理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监管中发现的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侵害国家和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对于一些虽然不符合现行规定,但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际效果好的事情,要慎重对待,积极提出监管意见,推动有关政策制度的完善;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向区纪委监察局反映情况,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三)改进方式方法,确保监管实效。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建、督、查、追”四项措施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涉农资金项目有效实施。“建”,即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专项监管相关制度,建立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备案制度,实行涉农资金专户管理和项目规范化管理,明确规定各项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使用、拨付、报账程序。“督”,即督促执行项目备案制和公示制。在项目批准后15个工作日内,实施部门要填写《涉农专项资金备案表》报送区纪委监察局备案。同时将项目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实施责任人等情况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政务、村务公开栏等方式进行公开。“查”,即采取逐月报
-4-告、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定期分析等形式加强监督检查。各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中央、省、市、区下拨的资金要逐月填写《涉农专项资金情况统计表》,每月底前报区纪委监察局,每个季度要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区纪委监察局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监督检查,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追”,即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制定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将严格依纪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第三篇:涉农资金监管
晴隆四举措强化涉农资金监管
今年以来,晴隆县采取四项措施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截留、挪用、挤占、套取甚至贪污、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违纪违规行为,以确保涉农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晴隆县涉农专项资金主要涉及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教育等有关部门和全县各乡镇。为确保国家涉农惠农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今年以来,该县把加强涉农惠农资金监管作为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对涉农惠农资金实行全程监管。
强化学习教育。该县定期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及涉农资金主管部门、涉农资金项目单位的责任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涉农资金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涉农资金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廉洁行政、规范行政的观念,自觉为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当好家、把好关。
强化项目公示制。属于直接兑现给群众的涉农资金严格按照村组申报,乡镇政府审核后到村组进行张榜公布,群众无意见后报到相关部门拨款,然后进入农网“一折通”发放,确保农户得到实惠;项目单位的资金立项、施工、验收由项目实施单位到项目受益的村组进行项目公示,并要求项目实施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同时,积极开展事前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及时发现和预防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涉农资金备案机制。将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进一步促进相关单位改进管理,增强责任感,提高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县财政局严格实行项目报账制度,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严把审核关;县审计局对涉农专项资金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审计;县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查处力度,发现截留、挪用或其他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各相关职能部门推行各项制度,增加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第四篇: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经验材料范文
经验材料
XX县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汇报材料
中共XX县纪委 XX县监察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投入我县的各项涉农项目资金逐年增多,涉农惠农资金政策覆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如何运行好、使用好,管理好各项资金,使广大农民群众能真正受益,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为此,结合我县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就我县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自黔委厅字[2008]68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县按照省、州有关要求,及时出台了《XX县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按照“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主管和监管两项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公开、备案和责任追究三个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员、跟踪检查和重点抽查、问题快速处理等四个工作机制。
(一)建立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强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分管财政工作的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涉农项目(资金)的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监管工作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本辖区本部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下设督查组,从监察、财政、审计及相关单位抽人组成,为加强对涉农资金监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主管和监管双项职能作用。各项涉农资金的主管部门,既是涉农资金的使用者,又是涉农资金的管理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质量。为此,我们切实加强与各项涉农资金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随时掌握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在这基础上,要求主管部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与此同时,积极配合和支持发改、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如县直部门对本系统涉农专项资金全面负责监管,财政部门负责经县财政局行文划拨的项目资金的监管,发改部门负责县直各涉农部门经过县发改局立项的项目资金监管,极大的增强了监管合力。
(三)严格执行“公示、备案、责任追究”制,涉农资金三项制度得到很好落实。一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及时将涉农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落实情况,通过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网上公开和张贴公告栏、设立公示牌等多形式向群众和社会公示,做到工程类项目到点,补贴补助类项目到户,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公示。县纪委监察局印制《农村党风廉政宣传手册》将强农惠农政策列入重要宣传内容,发放到各乡镇、村及村级纪检员,避免暗箱操作。二是严格执行备案制。县直涉农主管部门在收到上级各部门分解的项目资金后,在15日内到县纪委监察局进行备案,乡镇在收到上级下拨的涉农资金 2 15日内向乡镇纪委备案,主动接受县和乡镇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按照《XX县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和《XX县领导干部和部门问责暂行规定》对违反相关规定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进行了责任追究。共对3名领导干部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政纪处分3人,党政纪双重处分1人,组织处理5人。
(四)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员、跟踪检查和重点抽查、问题快速查处等四项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涉农资金局际联席会议。涉农的22个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汇报,研究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全县涉农资金管理有人、有机构。二是明确信息员。22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都明确一名专人负责涉农资金信息工作,加强与纪检监察之间的沟通协作,互通有无,信息共享。三是采取跟踪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全合的工作机制。实行部门纪检组、乡镇纪委跟踪检查和县涉农资金监管督查小组重点抽查,自2009年以来部门纪检组和乡镇纪委对本部门本乡镇所有的涉农资金都进行了全面跟踪检查,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财政、审计、林业、民政、建设、文广、水利等部门对全县20余项资金进行了重点抽查,并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进行了及时整改。四是建立问题快速调处机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如有的老百姓反映,通过“一折通”发放的资金,老百姓只知道有钱打进来了,但不知道是哪个项目的钱,3 我们及时督促有关部分进行了整改,现在“一折通”发放的资金都注明了资金名称,老百姓明白了,干部也清白了。有的乡镇还制作了《涉农资金通知卡》,《三农服务手册》《三农服务便民卡》《涉农资金服务指南》等便民利民卡,提前告知农户强农惠农政策及补贴事项、用途和标准,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二、成功经验
我县按制度规定,认真开展涉农资金监管,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归结起来,主要经验有:一是县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将涉农资金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机构,拟定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真正将涉农资金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此项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二是相关部门单位认真履职,坚持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坚持一条,对事不对人,把涉农资金真正用在刀忍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这是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是实施监督,敢于过硬。我县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涉农资金进行时时监控,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对违规违纪的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从而保证涉农资金安全有效实施,为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涉农资金监管任重道远
我县在涉农监管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监督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涉农资金涉及的工作面宽、广,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提高检查人员素质。二是在统筹监督检查活动中,整合检查力量方面还有待加强。当前,面向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仅靠现有的检查人员,要想保证一定的检查面,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各类监督检查机构,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避免多头检查,浪费行政资源,切实增强监督检查的合力。
我县将在巩固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发扬成绩,克服工作中不足,更进一步把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抓得更好更有效,为地方“加速发展、加快发展、推动跨越”和构建和谐社会,再创佳绩。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如何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工作
如何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工作
为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惠农资金安全运行,应采取四项措施,大力推进涉农资金监管工作。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等措施,切实提高对涉农项目、涉农资金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涉农资金监管工作。
二是强化公开管理制度。及时通过政务、村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资金的具体名称、来源、数量、资金分配等基本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补贴对象、补贴金额进行公示,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认真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是强化备案管理制度。对农业、民政、农机补贴等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资金拨付等情况建立专档进行备案,从而使整个流程一目了然。
四是强化责任追究管理制度。乡纪委采取不定期督促检查、自查自纠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涉农专项资金运行安全、管理规范、使用高效。对违反相关规定使用涉农资金的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等,要按情节轻重进行问责,涉及违法犯罪的,依法依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