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精选范文: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省××市××区是文物大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南古民居为代表的地面文物,以其分布广、品位高、特色显而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该区享有“××古建长廊之美誉”,明代古民居数以百计,清代古民居数以千计。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罗东舒祠、潜口民宅、老屋阁及绿绕亭、呈坎村古建筑群),省保单位3处,市保单位2处,区保单位4处,另外,还有呈坎村、唐模村两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此,××区文化部门积极做好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深入发掘文物景点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景区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在文物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
古建筑保护成绩喜人。古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古建筑门类丰富,数量众多,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村落,但经过几百年风雨的侵袭,古村落的风貌已遭明显破坏,正从这个意义上该区把古建筑保护工作当作重中之重之事来抓。建区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原地保护和易地拆迁集中保护相结合的方法,筹集古民居抢救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抢救维修古建筑50余处,建筑面积近xx0平方米。使该区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精品恢复原貌,得以妥善保护。
——在潜口,按照“原拆原建、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以易地拆迁集中复原的保护方法,搬迁了13处明代建筑至潜口紫霞山峰,被誉为古民居文物保护的“潜口模式”。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继续在潜口民宅观音山建设清园,集中保护十幢清代古建筑。1999年底潜口民宅清代古建筑群搬迁工程动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占地20余亩。潜口民宅将以山庄的形式再现××跨明、清五百余年的古建筑艺术风采。
——在呈坎,重点维修了国保单位罗东舒祠、长春社,征购维修了“两罗”宅,三层明居燕翼堂,抢修了罗光荣宅,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征购,原地维修,成片保护的“呈坎模式”。其中罗东舒祠二期修复工程及长春社修复工程还得到美国安思远等友人的赞助,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呈坎古建筑群”于199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溪南,争取了美国安思远等友人的赞助,维修了国保单位绿绕亭和老屋阁前、中进,复原了老屋阁后进。
——在岩寺,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修复了岩寺新四军军部址。
做大做强文物旅游文章。建区以来,区文物部门着力做大做强文物旅游文章,依靠以古建筑载体为代表的丰富文物资源,调整文物保护思路,由静态保护拓展到动态保护,加大了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开放力度,使文物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区政府因势利导,并相继推出以文物旅游为特色的“岩寺新四军军部—唐模景区—呈坎景区—潜口民宅”黄金旅游线。潜口民宅先后接待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50多万人次,1994年黄山市文物古迹首游式在潜口民宅开幕。先后举办了《古建筑构件展》、《古钱币展》、《新安书画展》、《古建筑白蚁防治研究展》、《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图片展》等专题展览,还组织了××民俗婚礼表演活动。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国内外新闻单位先后在此拍摄制作电影、电视剧50多部,被誉为“天然影视基地”。
××区文化部门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大力推进文物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和开放利用工作,派员到市各大旅行社、宾馆进行联系,发放宣传材料,突出个性化、特色化宣传;赴各大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并组织浙江、南京等地的旅行社来踩线定路。在黄山大门附近和近一些主要路段设置大幅宣传画,宣传文物景区、景点。同潜口老年协会合作、常年为游客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增加了景点的吸引力。该民俗节目被中国新闻网采用,并被美国、新加坡、日本、港澳台等多家报刊选用。此外,还加大对景区导游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导游水平,该区文化部门正积极在文物景点开辟游客休息场所,加快对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如加快清园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完工与明园自然连接,实现对外开放。
如今,××区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旅游服务,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文章,为促进旅游经济跳跃式发展作贡献。
[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篇一: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非遗开发 及利用保护方案
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的不断交流,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利用与开发卓尼县 “非遗”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其次,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扶持;再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近未来;最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自身价值,打造出卓尼文化的品牌。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保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累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二、保护范围(一)民间文学:策墨林轶事、宗教故事、战斗故事、族源史故事、石媳妇传说、周茂周措传说、二郎缸的传说、藏族民间谚语、北山完冒语群、洮河沿岸语群、东部藏巴哇语。
(二)民间舞蹈:藏族舞蹈(巴郎鼓、阿伽)、土族舞蹈(换帽子、)法
舞(载护神)、巫舞。
(三)民间戏剧:藏戏(南木特)。
(四)民间音乐:藏族民歌(拉依、强勒、哇杰勒、巴热)、土族民歌(卡西、鲁西)
(五)民间美术
1、唐卡、2、壁画、3、碉序、4、塔板房、5、洮绣、6、酥油花制作、7、剪纸、8、刺绣、9、木雕、10、棺木彩绘、11、一扦套平房。(六)民间技艺:洮砚工艺制作、编制扎制技艺、书画装裱、麦索制作技艺、藏族服饰(三格毛服饰)
(七)民间知识:藏医藏药:
(八)人生礼俗:藏族婚礼(三格毛婚礼、土族婚礼)、藏族葬礼(三格毛葬礼)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1、赛马
2、赛牦牛
3、大象拔河
4、举皮袋
5、拔腰、6、板棍
(十)岁时节令:
1、少数民族节日(插箭节)
(十一)民间信仰:1原始信仰(白塔寺、禅定寺、贡巴寺、达勿巴郎鼓舞)、2、庙会(草岔沟、石达滩庙、)
3、四月十五禅定寺相巴赛佛节、4、四月初八白塔寺庙会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
由县文广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内容涉为上述保护范围所列的十一大类64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洮砚制作技艺简介》、《巴郎鼓舞简介》等;
建立《卓尼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选择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
(二)开展卓尼《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认真修改,精心编排,提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印制成书。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是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1-2本。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洮砚制作技艺和巴郎鼓舞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将木雕、“三格毛”服饰裁剪技艺、土族民歌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将棺木彩绘,麦索制作技艺,啊迦善巴等申报省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排列出亟待保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条件成熟后,继续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
2、命名特色文化传统村落: 尼巴乡尼巴村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1、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四、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
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篇二:文物档案整理-开发利用和补充性收集
文物档案的整理开发利用和补充性收集
【内容摘要】做好文物档案管理对于文物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做好文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做好文物整理的具体建议和改进方法,还有在文物建设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文物档案 王昭君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文物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我国文物事业的重要标志,它是国家重大文物活动原始记录的重要载体,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它是一切文物保护、研究记录、考古钻研的历史资料信息来源。
文物档案管理在文物建设中的重要性
档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化的珍贵载体。档案的记录、保存、编撰与文化的传承及延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王昭君文物档案作为例证。
王昭君文物档案,是指王昭君后人或当地人通过纪念昭君,收集昭君遗物等活动中形成的一些原始记录。王昭君文物档案是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的文物档案资料。无论是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还是中华传统精神的颂扬,民族团结的体现,王昭君文物档案都应当受到社会的重视与维护。它具有历史凭证、经济参考、文化传承、文物和文学艺术等不同价值。其中,昭君博物院更是作为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着极其重大的
社会意义。
昭君博物院的前身是昭君墓文物保管所,它位于呼和浩特昭君墓所在地,与昭君墓一体成为了国家
2.2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人为管理容易造成档案的遗漏。文物因公出库时,产生的空位应该保留直至文物归还,并重新放回原处,不可以其他文物填补,以免造成类别混乱,难以保证文物档案的正常秩序。随着文物研究的深入,文物档案必定日益增加,资料会越来越丰富,这就需要及时按照类别整理分类,否则就会混淆,需要的时候无法迅速发现,会给文物研究带来很大的麻烦。
2.3传统的存放方式不利于文物档案的保管。
除去文物档案自身的材质问题,保管档案的环境对档案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物档案所处环境的日照、温度、湿度,虫蛀问题等等都决定着文物档案的保存年限。环境不利于保存档案的话,长时间的恶劣条件会对文物档案造成严重的威胁。
另外,重点研究的文物,其档案被借阅的次数就会很多,经过多次的翻阅,对文物档案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甚至产生缺损,影响文物档案的管理。
3.抛开传统的文物档案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方法,采用必要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3.1根据档案的整理原则和方法,对文物档案进行分类建档
根据不同的文物研究需要,可以借阅不同的档案文件进行有效的查阅,大大减少了对文物原件的损耗以及文物工作的时间。
3.2分散建档,有序归档。
文物档案的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只是凭几个人是很难管理的,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所有的文物档案进行分散建档,集中归类。这个专业小组要分工明确,选出最专业的人士对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在交给档案管理人员登记造册,编号整理,对档案进行保护、维护与研究的管理。
3.3对工作人员加强档案管理法规的宣讲,强化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与法律意识。
我国的法律制度已经日益完善,文物档案管理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逐步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文物文档管理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文物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搞好重点的文物档案研究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对于文物档案的维护与管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采取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来大力宣传文物档案保护的法律意识。
通过不断地对文物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意识宣传,使得全社会能够充分认识到文物档案资料对于[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共2篇)]研究领域、城市建设规划及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地位。有了文物相关的历史信息依据,可以有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以及工程进度的大力推进。
由于普遍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从而造成文物档案的损毁、缺失甚至遗失等严重事实。这就更能体现出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的社会趋势与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能更好的促进文物档案管理以及文物建设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3.4加强文物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的同时,要注重管理思维的创新,建立良好的文物档案管理的文化浪潮。
在新的形势新的社会环境下,文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懂得
创新,不能依旧守着旧的工作模式,落后的思维与操作会使得文物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失去主导地位。采取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就必须对文物档案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建立相关的网络,可以使得文物的收集范围广泛,能够提高收集到的文物资料的质量水平。通过网络的监督检查与相关指导,能使得文物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文物档案管理工程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
3.5文物档案资料的补充与完善。
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的基础上,我国的文物建设才能逐渐壮大,才能更加丰富准确的记录文物的科学与历史价值。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物档案在不同的时期都需要得到新的补充与完善,这样才能在文物建设方面做出巨大贡献。通过对于文物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讲,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做好文物工作,不仅是文物建设的发展需要,也是我国历史文化与全世界共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桂梅.浅谈文物档案管理[j].科技资讯,2011
第二篇: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省××市××区是文物大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南古民居为代表的地面文物,以其分布广、品位高、特色显而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该区享有“××古建长廊之美誉”,明代古民居数以百计,清代古民居数以千计。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罗东舒祠、潜口民宅、老屋阁及绿绕亭、呈坎村古建筑群),省保单位3处,市保单位2处,区保单位4处,另外,还有呈坎村、唐模村两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此,××区文化部门积极做好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深入发掘文物景点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景区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在文物的开发和利用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
古建筑保护成绩喜人。古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古建筑门类丰富,数量众多,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村落,但经过几百年风雨的侵袭,古村落的风貌已遭明显破坏,正从这个意义上该区把古建筑保护工作当作重中之重之事来抓。建区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原地保护和易地拆迁集中保护相结合的方法,筹集古民居抢救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抢救维修古建筑50余处,建筑面积近XX0平方米。使该区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精品恢复原貌,得以妥善保护。
——在潜口,按照“原拆原建、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以易地拆迁集中复原的保护方法,搬迁了13处明代建筑至潜口紫霞山峰,被誉为古民居文物保护的“潜口模式”。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继续在潜口民宅观音山建设清园,集中保护十幢清代古建筑。1999年底潜口民宅清代古建筑群搬迁工程动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占地20余亩。潜口民宅将以山庄的形式再现××跨明、清五百余年的古建筑艺术风采。
——在呈坎,重点维修了国保单位罗东舒祠、长春社,征购维修了“两罗”宅,三层明居燕翼堂,抢修了罗光荣宅,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征购,原地维修,成片保护的“呈坎模式”。其中罗东舒祠二期修复工程及长春社修复工程还得到美国安思远等友人的赞助,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呈坎古建筑群”于199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溪南,争取了美国安思远等友人的赞助,维修了国保单位绿绕亭和老屋阁前、中进,复原了老屋阁后进。
——在岩寺,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修复了岩寺新四军军部址。
做大做强文物旅游文章。建区以来,区文物部门着力做大做强文物旅游文章,依靠以古建筑载体为代表的丰富文物资源,调整文物保护思路,由静态保护拓展到动态保护,加大了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开放力度,使文物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区政府因势利导,并相继推出以文物旅游为特色的“岩寺新四军军部—唐模景区—呈坎景区—潜口民宅”黄金旅游线。潜口民宅先后接待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50多万人次,1994年黄山市文物古迹首游式在潜口民宅开幕。先后举办了《古建筑构件展》、《古钱币展》、《新安书画展》、《古建筑白蚁防治研究展》、《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图片展》等专题展览,还组织了××民俗婚礼表演活动。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国内外新闻单位先后在此拍摄制作电影、电视剧50多部,被誉为“天然影视基地”。
××区文化部门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大力推进文物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和开放利用工作,派员到市各大旅行社、宾馆进行联系,发放宣传材料,突出个性化、特色化宣传;赴各大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并组织浙江、南京等地的旅行社来踩线定路。在黄山大门附近和近一些主要路段设置大幅宣传画,宣传文物景区、景点。同潜口老年协会合作、常年为游客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增加了景点的吸引力。该民俗节目被中国新闻网采用,并被美国、新加坡、日本、港澳台等多家报刊选用。此外,还加大对景区导游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导游水平,该区文化部门正积极在文物景点开辟游客休息场所,加快对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如加快清园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完工与明园自然连接,实现对外开放。
如今,××区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旅游服务,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文章,为促进旅游经济跳跃式发展作贡献。
第三篇: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非遗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的不断交流,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利用与开发卓尼县 “非遗”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其次,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扶持;再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近未来;最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自身价值,打造出卓尼文化的品牌。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保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累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二、保护范围
(一)民间文学:策墨林轶事、宗教故事、战斗故事、族源史故事、石媳妇传说、周茂周措传说、二郎缸的传说、藏族民间谚语、北山完冒语群、洮河沿岸语群、东部藏巴哇语。
(二)民间舞蹈:藏族舞蹈(巴郎鼓、阿伽)、土族舞蹈(换帽子、)法舞(载护神)、巫舞。
(三)民间戏剧:藏戏(南木特)。
(四)民间音乐:藏族民歌(拉依、强勒、哇杰勒、巴热)、土族民歌(卡西、鲁西)
(五)民间美术
1、唐卡、2、壁画、3、碉序、4、塔板房、5、洮绣、6、酥油花制作、7、剪纸、8、刺绣、9、木雕、10、棺木彩绘、11、一扦套平房。
(六)民间技艺:洮砚工艺制作、编制扎制技艺、书画装裱、麦索制作技艺、藏族服饰(三格毛服饰)
(七)民间知识:藏医藏药:
(八)人生礼俗:藏族婚礼(三格毛婚礼、土族婚礼)、藏族葬礼(三格毛葬礼)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1、赛马
2、赛牦牛
3、大象拔河
4、举皮袋
5、拔腰、6、板棍
(十)岁时节令:
1、少数民族节日(插箭节)
(十一)民间信仰:1原始信仰(白塔寺、禅定寺、贡巴寺、达勿巴郎鼓舞)、2、庙会(草岔沟、石达滩庙、)
3、四月十五禅定寺相巴赛佛节、4、四月初八白塔寺庙会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
由县文广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内容涉为上述保护范围所列的十一大类64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洮砚制作技艺简介》、《巴郎鼓舞简介》等;建立《卓尼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选择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
(二)开展卓尼《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认真修改,精心编排,提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印制成书。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是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1-2本。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洮砚制作技艺和巴郎鼓舞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将木雕、“三格毛”服饰裁剪技艺、土族民歌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将棺木彩绘,麦索制作技艺,啊迦善巴等申报省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排列出亟待保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条件成熟后,继续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各乡镇、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鲜明,更具影响力。
1、命名民间文化保护区:
洮砚乡
文化艺术之乡
2、命名特色文化传统村落: 尼巴乡尼巴村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1、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四、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大方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并非不可调和。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适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点值得注意: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可以利用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但要与遗产加以区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需要进行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时就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比如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民间戏剧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民间音乐中加入新式乐器的伴奏,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工艺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更原本非为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需要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为了经济开发需要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是应当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遗产的社会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在推广时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区分,让当代创意产品的受众对于其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防止对于遗产的误解。
3、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第四篇:教学立意领航文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立意领航文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文物古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1]如何利用乡土文物资源,发挥它的特有的教育功能,这是历久弥新的课题。下面以校本选修课《家乡的符号――木拱廊桥》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加以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挖掘资源,确立“教学立意”
家乡是木拱廊桥文化之乡,其中万安桥、千乘桥和百祥桥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先民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廊桥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何挖掘与确立契合当下中职生成长需求的教学立意呢?为此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在此过程中,周明老师的话引领了我们。他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和尊严,在于“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2]借鉴这个理念,结合教学实际,经过推敲,确立本单元教学立意为:感悟和传承廊桥所凝结的工匠精神。廊桥遗存了先民们哪些工匠精神呢?
1、开拓创新、逐梦和美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先民在激流险滩之?建造廊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百折不饶、开拓创新的意志,发挥集体的智慧,就地取材,用遍布南方丘陵的杉木等编造出桥底拱、桥面平的折线型木拱廊桥,使天堑变通途,沟通了两岸,造福于社会。这既是南迁先民对汴水虹桥的继承,又是对虹桥的发扬光大,更是先民追求天人合一,实现和美人居环境的逐梦产物。
2、担当奉献、服务社会
由于山洪等自然的灾害和人为因素,目前遗存的廊桥大都是几毁几建的遗作,现在所见到的千乘桥就是第四次修建的!建桥董事是名望乡绅,他们不但要带头义捐,从而带动他人的捐赠,还要殚精竭虑,因此荒废了学业与生意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还要担当节外的非议,但他们义无反顾,为了公益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能工巧匠精诚协作,如期完成各自的重任:石匠砌成桥墩与桥堍、木工主绳造桥-------完工后,廊屋内的梁上郑重写下他们的姓名,就是职责担当的最好印记。一代代廊桥的建造者用行动和人格诠释了大写的人字。
3、精益求精、人技共进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精湛,是匠师几千年的传承和创新的结晶,它充分运用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方法,改原来的绑扎为榫卯结构,而不用片铁寸钉,这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堪当此任。如第四次建造的千乘桥之所以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岿然屹立,是由于建桥的缘首周大权等人,为确保桥梁永固,所召集的石匠、木匠等都是有名的工匠世家,他们毕生专注专业,敬仰专业,对工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正真做到人技共进,用匠心成就了一座有形和无形的丰碑。
木拱廊桥是先民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笔遗产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工匠精神将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更是当代学子急需培育的职业素养!
二、瞄准“教学立意”,精心筛选
围绕立意如何整合资源,是关系到利用乡土文物资源,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经过课题组探讨决定:以最典型的千乘桥作为代表加以教学。其理由如下:
其一,从历史和遗留的文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桥西端立有四通保存完好的碑记:其中三通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一通为周大权于清道光二年撰写的《千乘桥志》,桥志与县志互证,该桥历经四毁和四建:“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末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雍正十年(1732)落成,嘉庆十四年(1809)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秀才周大权等再次募建,为确保桥梁永固,召集能工巧匠精心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3]这些史料珍贵典型,不仅有利于培育史证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四次重建充分体现出先民百折不饶,奉献当担的精神风貌!有利于通过深度解读“神入”匠心。
其二,从工艺价值来说,该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千乘桥一墩两拱,桥墩公鸡形,永看就像展翅飞翔的雄鸡,关于这个创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周大权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4]这个传说折射出周大权为了第四次重建殚精竭虑,热心公益的高尚品德,同时为该桥披上了神秘色彩,有利于激发探究的兴趣。
其三,从人文环境方面看,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桥头的祥峰寺、奎光阁、红军北上抗日纪念碑、苍松、翠竹与廊桥融合为一体,被家乡群众评为最美廊桥。这里距城关三公里,周末游人如织,漫步廊桥,远眺景观,静听潺潺溪水,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油然而生敬仰之心。以千乘桥为核心的景观区是自我陶冶的天然教室
三、紧扣“教学立意”,科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涵丰富,仅靠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立意。授课对象由高二年段兴趣生组成,依托这个班级载体,发挥文物资源固有的优势,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文物资源这个“土”元素,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其最大的优势是活在学生身边和心中的课程资源;从陶行知的“行”与“知”合一理念看,其最大的优势完全有可能透过学生的“行”――多种方式“走进”家乡的廊桥,进而达到“相知”、“相识”、“相恋”这位蒙娜丽莎式“姑娘”。为此依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组建摄影、采风、模型制作等小组,同时鼓励有学力的跨组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通过以下六个环节逐步达成立意:
(1)观廊桥:首先引导学生走近廊桥,多途径收集千乘桥的图片、碑文等资料,然后指导整合,并展示小组成果,如通过班级文化栏展示有关的摄影作品、绘画等。老师依据成果,结合典型资料,通过师生互动解读,初识廊桥的美。
(2)探廊桥:通过兴趣组的进一步考察与实践基础上,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展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廊桥的多个方面的价值:①历史文化价值;②民俗的价值; ③工艺科研价值;④旅游开发价值等。
(3)搭廊桥:以廊桥模型制作兴趣小组为主体,利用课外时间用竹筷等玩具厂的边角料在老师指导下分工合作搭建廊桥模型并定期在上课时间分享心得体会。
(4)绘廊桥:引导采风组等同学通过用饱含深情的笔描绘或抒写心中的廊桥。
(5)品廊桥:在前面的几个环节基础上,借助碑文等典型的资料,诱导学生品读出廊桥的工匠精神,进而理解廊桥之所以成为家乡符号的缘由。
(6)护廊桥: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廊桥技艺和工匠精神,各抒己见,并设计出各种方案,引导他们自觉成为廊桥文化的宣传者、守护者和传承者。如模型制作组利用元旦晚会,展示快速搭建模型等。
这样的设计或通过情景创设,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或通过活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展示;或通过问题创设,引领学生自主思辨;或通过角色定位,引领学生自主教育。从而实现了让古老的廊桥穿越历史时空,实现昨天、今天和未来链接与握手!匠心代代薪火相传!
实践表明教学立意不但是“一盏一盏的灯”[5],引领了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同时让课堂教学有线索、有中心、有灵魂,因此能让学生有启发、有感悟、有成长,而且教学立意又是“一根根红线”[6],连接起课堂教学,链接历史与生活,让“学生智慧地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2]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
[3]刘杰、周芬芳主编:《乡土屏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出版,第209页。
[4]郑玉晶:《走过千年的廊桥来看你》,《宁德文艺》,2016年第1期
[5]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
[6]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
[7]周明:《历史教学要成为“一盏一盏的灯”---我对历史教学“课魂”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
第五篇: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知道超导材料具有导磁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悬浮特性,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新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前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新材料研究的新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重 点:了解新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前景.
难 点:知道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知道超导材料具有超导磁悬浮的特性,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虽然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品,但是为了制造物美价廉、性能更好的物品,人们正不断研究性能更好、更容易制造的新材料。引入课题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
一、超导材料
1、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让学生看课本P160页第一、二段后回答:什么现象叫超导现象?什么材料叫超导材料?
强调: ①只有当温度在某一低温(称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以下才具有超导性。②不同材料的转变温度不同,如汞(4.15K)、钨(0.012K)、锌(0.75K)等。现在的一些高温超导材料,由一般导体转变为超导体的温度已达到100K以上。我国研制的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已达到134K。
2、让学生看课本P160页第三至七段,提
出问题。师生共同作答:
超导磁悬浮现象是一个超导体与一个永磁体(或电磁铁)叠放时,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超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激发很强的磁场与永磁
二、研讨、交流
(1)超导现象
有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材料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材料叫超导材料。
笔记老师强调说明的问题。
(2)1933年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发现了超导磁悬浮现象,如图19—29。提出问题,如:超导磁悬浮现象是怎么回事?
超导材料有哪些应用?
答案 A、D 理由:输电导线、电磁铁的线圈选用超导材料,可减少导线因发热而损失的电能
看课本P160页第八段至P161页内容,知道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当材料的微粒大小达到纳米级(10-9m),就是这种材料的微粒由几个分子组成时,材料的性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颜
色、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磁性等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由纳米材料组成的物质也就有了许多一般物质没有的特性。
观看投影,进一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
答案 D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
四、当堂检测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