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时间:2019-05-13 18:4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第一篇: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

(陶杨

0202013018)

〔摘要〕“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肯定的、否定的、中性的三个研究视角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意识形态概念予以定位,这将有利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发展历史;新时期建设

意识形态概念自从被特拉西提出后,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仁智各见。赫伯特·施奈德尔巴赫针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元性与宽泛性概括道:用稍微夸张的话来说,有多少社会科学的教授职位就有多少种类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20世纪西方学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这使意识形态概念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色彩,在价值倾向上也历时性或共时性地经历着或褒或贬的过程。当代学者莱蒙德·盖茨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引入某种价值观来批判它或赞扬它,只作客观的描述,不作任何主观评论。二是“否定性的意识形态”,人们对它的内容和价值持否定的态度,把意识形态看作一种“虚假的意识”、“欺骗性的幻像”,一种社会存在的颠倒式反映。三是“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即肯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价值,认为它能

①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本文试图运用上述研究思路梳理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过程,并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时代定位。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

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培根勇敢地批判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他提出的著名的“四假相说”可以看作意识形态概念降生的第一缕曙光。他认为人生活在“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之中,这导致了错误概念占据着我们的心灵,使真理难以进入,要清除或避免假相,,就必须诉诸真正的经验归纳。培根的“四假相说”促使人们去思考:人们如何克服偏见和错误的观念,形成科学系统的观念?这一致思趋向是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重要机缘。

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中从彻底的感觉主义立场明确提出了作“观念学”的“意识形态”,第一个把意识形态概念导入西方哲学史。他认为“观念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灵、认识的发生、发展和认识的原则、可靠性的程度,是以概念为研究对象的“元科学”。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学说的目的在于建设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即“观念学”,使精神科学具有实证性、经验性,从而能够象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通过“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摈弃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各种权威性的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但是,特拉西站在彻底的、简单化的感觉主义立场,所以他不能在理论上科学地解决认识论基础的更新问题,也不能在社会实践上有着正确科学的历史观,不能为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的改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 ① 莱蒙德·盖茨:《批判理论的观念:哈贝马斯和法兰克福学派》,剑桥大学出版1981年英文版,第4-26页。用化学试剂,两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拘泥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传统使特拉西的意识形态学说抹上了空想的色彩、谬误的成分。

可以说,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者一开始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特拉西在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之初,由于其理论旨趣和历史背景,使其“观念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不自觉地获得了社会政治学的含义。特拉西与其同事追求确切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内容,完全脱离政治色彩的纯粹的知识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特拉西所从事的自己认为纯知识的意识形态研究与现实的政治实践发生了冲突,以反传统的谬误观念为己任的意识形态概念一开始就显示出科学知识性与社会价值目的性的张力。“意识形态”一旦提出,就超出了特拉西的本意和控制。在法、英、德、意等国的传播过程中,它在研究领域和理论价值色彩上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超出了认识论领域进入社会历史观领域,“意识形态”不再仅仅是“观念学”,而是指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③——公开主张的或缄默接受的信条;另一方面,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而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终结论者”在内的大部分西方学者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的。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上是否定性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各种思潮,即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否定性的批判;但不能完全用否定性概括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还从一般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概念。

1845年前后的德国思想界,黑格尔哲学解体,绝对精神瓦解,民族精神受到打击,人民思想迷茫,各种学说竞相宣传达到顶峰,形形色色的思想迷惑了人们的视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象在照相机中一④样是倒现着的”。所以为了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使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从总体上批评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理论。马克思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类比于法国意识形态家的思想,称之为“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质”,认为它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活和观念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以观念代替现实。几乎整个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不是一种歪曲就是完全抽象的理解,所以要“去”意识形态之“蔽”。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活动应该由对社会和历史的科学分析来解释:“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⑤正的知识所代替”。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另外一层含义没有被大家充分认识,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一般意识形态的论述: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认识论根源、意识形态同语言、同科学的关系、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及其消亡等。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有条件的,承认了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进而承认了革命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意识形态被看成了“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成为观念的或思想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⑥系”。他认为,每一个新的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 ②③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69页。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⑤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真实的”。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成因:如社会交往形式、阶级统治条件、生产力的变化等,也指出意识形态所呈现的“既要说出自己的利益,又要掩饰自己的愿望”的悖论。可见,马克思在否定性地论述意识形态概念的时候,把它看作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人民的欺骗;而另一方面,他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是有条件的,从而说明了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存在,这又给其意识形态理论打上了中性的色彩。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及以后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产生、决定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它以虚假形式体现了阶级关系,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观念体系。从而使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中获得了系统的、一般意义的规定,成为一般社会理论概念,即一定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

三、20世纪意识形态概念的变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他们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革命完成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他们认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意识形态是决定一切的,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是否拥有成熟的阶级意识,是否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意识形态革命是推翻现存政治制度,进行社会革命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要从暴力革命转向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活跃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坚—法兰克福学派,从否定的意义上认为意识形态是维护现存的政治和秩序的主要手段,虚假性是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其制造者们为巩固与扩大自身的阶级利益而杜撰、虚构出来的,其目的是左右人们的思想,决定社会生活。“人的解放”就是瓦解意识形态的控制,对意识形态进行揭露和批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共同理论前提就是“意识形态否定论”。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以终极的普遍观念面貌出现的“虚假意识”,是从属于一定利益集团而又隐蔽其真实性、否认其局限性的政治神话,因而是现代迷信、偏见和教条的根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传统的以阶级对立为切入点的意识形态研究已经毫无意义,现代社会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而现代知识社会学的代表卡尔·曼海姆力图超越传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和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用知识社会学代替意识形态分析。他提出了“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具体的历史——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意识形态”,⑧曼海姆还论述了产生“意识形态衰落”和“乌托邦的消失”的原因,指出完整的理论正在被分化为部分的务实的学说。曼海姆分析的逻辑与马克斯·韦伯不谋而合:工业化必然导致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转变。

如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否定意义上来论述意识形态,但同时包含了作为社会一般理论即中性的向度。卢卡奇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掩盖它的发生和功能,在经典作家那里,人们能够看到这一转变,即马克思主义同样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在所存理论的、历史的、对社会批判的陈述中,马克思主义同样提出了科学性的要求。在卢卡奇的这一语境中,“意识形态”已经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意识形态,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存在的。

列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说法,“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涵义的变化过程达到了顶点。意识形态不再是取消冲突的必然扭曲,而是成了一个涉及到阶级(包括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的中性的概念”。⑩列宁认为: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 ⑦⑧⑦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⑩ 鲍托姆:《马克思思想词典》(英文版), 1983年。转引自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列宁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不是出于对马克思学说的错误理解,而是他生活时代的实际斗争的需要,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列宁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巨大的差异: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客观条件已经具备;马克思主义已经战胜了资本主义思潮的进攻以及与蒲鲁东、巴枯宁、杜林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意识形态,而称作“科学”、“共产主义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以便与虚假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是在列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已经成长为社会意识中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再笼统地批判意识形态,也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被斯大林曲解了,他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倾向的斗争扩大化了,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 合起来,把意识形态与文化问题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导。

三、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将面临何种挑战?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将以何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本身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光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新的观念也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深刻的嬗变过程中。原来置身于边缘状态的诸多观念,如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和选择性逐渐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而原来置身于核心地位的诸多观念,如单一性、共同性、集体性和指令性正在渐渐地失去其约束力。这表明,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要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变化,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调适,以便更有效地在新时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宽容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宽容性”也就是指意识形态对日常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上存在的多样性的认可。如果说,传统意识形态在思想方法上坚持自己的“单一性”,并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一切“多样性”的话,那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再固守这样的“单一性”显然不行了。尽管意识形态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都起着重点导向的作用,但这种重点导向却应该以对多样性的认可,而不是对它的排斥作为自己的前提。实际上,每一个不存偏见的人都会发现,多样性正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当人们跨入服装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种款式的服装?当人们走进水果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个品种的水果?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千姿态百态的,至于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就更不用说了。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新时期的意识形态需要的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宽容心态。也就是说,它必须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对新时期的思想做出合理的引导。

其次,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开放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开放性”也就是向现实生活敞开,不断地关注、吸纳和提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新鲜经验,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也作为推动自己发展的动力。传统的意识形态片面地坚执于所谓“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其逻辑结果必定是脱离生活,并在内容上渐渐僵化,从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和真正意义上的引导作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把马克思的名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只有保持开放心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追踪现实生活,吸纳现实生活中的新鲜经验,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内容,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占据时代精神的制高点。要言之,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决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把自己理解为高高在上的、裁判现实生活的绝对真理,而应该始终本着开放的、学习的心态,吸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鲜经验,真正使自己成为现实生活的清醒的引导者。

最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渗透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渗透性”也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传统意识形态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其起作用的方式常常是粗糙的、表面化的。比如,以直白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而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语言不仅会损害意识形态本身的形象,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努力使自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比如,在影视作品这样的意识形式中,英雄人物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应该通过他富有个性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其大段大段的道德说教显现出来。同样地,思想教育也应该更多地通过领导干部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光辉形象“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言不由衷的思想说教不但很难进入老百姓的心中,而且常常成为他们调侃的对象。所谓“行不言之教”正是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起作用的独特的方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只有根据新时期的现实生活的本质需要,对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适,才能使它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并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

第二篇: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与

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成才(重庆教育学院/钱晓科)

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邓小平的历史教育思想教育青年,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概述,提出如

何用邓小平的历史教育思想来教育青年大学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教育大学生成才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全文

用了一千多字专门论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而且在《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119篇文章中,有72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将这些论述联系

起来,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完整的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把新

时期历史教育的作用、主题、对象和目的与当代中国发展紧密相连。核心

是: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闪射着特有的光芒。

一、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概述。

(一)历史教育的作用——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第二代领导

集体的核心,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如何对待

历史的问题上,他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1987年,邓小平在一

次同外宾谈话时,介绍了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自信而坚定地说:“我为

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

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可靠的,懂得

历史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个历史教育功能的新概括,无疑

会有力地帮助我们提高对历史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近现代史。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道德遗产。将

其改造、加工,无疑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

主义思想。二是推崇民族正气的爱国主义情感。三是强调正确认识“人性

“。四是提高并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

准则。

邓小平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明确提出历史教育的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这里包括:一是用百年来的历史教育青年,使广大青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的。”二是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育青年,说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才能实现独立。三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使青年懂得: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和发展才改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四是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教育青年,使青年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紧迫性。

(三)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焕发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振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有精神动力的推动。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向世界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历史教育,振兴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民族精神,并把她作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国社会存在、发展的伟大力量植根于民族自身、植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千百万继往开来的具有创造精神的青年身上。

首先,要培养青年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可激发人们居安思危、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们谋求民族振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邓小平提出应重点强调的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些西方国家不甘心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我们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同他们的斗争还是长期的。”

其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鉴往知来,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阐明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经验和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民族意识,从而形成爱国情感、爱国信念,民族自信心和爱国行动,认识到只有投身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事业中,才能得到个人生活的富裕幸福;没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民就要遭受战祸和灾难。

(四)历史教育的主要对象——广大青少年。

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邓小平提出对人民,主要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学史、知史、懂史,立强国之志,产生一种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鉴别能力低。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青年容易偏激,不理解中国改革的复杂和起飞的艰难,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甚至片面追求个人的眼前物质利益。因此,邓小平提出用近现代

史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做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育青少年,使他们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比较后的选择,今天落后是追赶中暂时落后,要承认落后,但不甘于落后,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并转化为献身于振兴中华的实践行动。

二、高校如何结合邓小平新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上相当少,在大学期间,一般都没有开设历史课。他们中有较大一部分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和斗争史。由此可见,在中国大学生中加强历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赶浪头,满足一时的轰动效应,更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所以,高校应该结合邓小平新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

(一)确定切实可行的历史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焕发民族精神,促进中

华振兴。进行历史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大学生思维活动复杂,思想活跃多变且有明显差异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材料,更要求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具有全面的辩证头脑,能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正确看待今天的社会现实,正确了解其它国家,能分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抵制和清除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选择合乎时代要求的人生定向,从而自觉强化自己在受到家庭、他人、社会、国家教育的培养后,报答父母、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

(二)合理安排历史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风光到物质资源,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历史教育的资源。特别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馆藏史书浩如烟海。那么如何来合理安排历史教育的内容呢?

在组织历史教育时,首先应在结合上下功夫。即把历史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特别要准确地宣传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历史地、全面地认识祖国的过去,理解祖国的今天,建设祖国的未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把历史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始终瞄准大学生“成才”的兴奋点,针对大学生对人生充满思考与憧憬的特点,在专业教学和

各项活动中挖掘、安排历史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教育与校史教育、爱校建校教育结合起来,与校内外育人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开展历史教育。

教育方式方法是为实现其目标和任务服务的。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教育内容较好地为教育者所接,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标。

第一,针对一些大学,特别是理工科系不开设历史课,使大学生不了解历史的现状。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有计划地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贯穿、渗透历史教育,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把历史教育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和理论高度。

第二,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学者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如我院邀请著名教授张大可为全院师生作了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和平统一》、《孔子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系列讲座,受到全院师生的好评。

第三,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历史色彩。利用黑板报、展板、广播台、院报作为宣传的基地与方式。然后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历史、国情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读史观摩”以及其它文体活动。近年来,我院结合历史纪念日开展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以及每年的“

五、四”、“一二、九”等系列活动都在全院同学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同时,还可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如创办“史学会”“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等社团,并创办相关的历史刊物,如《史苑新芽》、《历史潮》等,使学生社团成为进行历史教育的骨干力量。

第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历史专业的同学可组织历史考察,到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去考察学习,以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对于其它学科的同学,可组织参观革命纪念地和博物馆。如在重庆可组织大学生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参观,并举行入团、入党等有意义的活动。此外,还可走访一些老革命家,如老红军、歌乐山集中营脱险志士等,从亲身经历者身上了解当时的历史。

第五,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指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重在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只有他们有了愿望时,才会由教育客体变为主体,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育过程。

最后需要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自己必须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精通熟悉历史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从而能够吸引学生喜欢历史,有学习的动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千百万人的宏伟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青少年是我们民族、国家的希望。广大青少年如果能懂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自觉地用聪明才智去描绘祖国的明天,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一定能屹立在世界东方,邓小平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正是着眼于此。

邓小平新时期

历史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成才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将其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具有引导、凝聚、稳定、转化和自建构等意识形态功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关键词:意识形态 科学发展观 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建设

0 引言

发展观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话语。意识形态是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按照某种发展模式,以实现一定政治目标或社会理想的思想观念。在上层建筑领域,两者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和最新发展成果。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自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D•特拉西在其巨著《意识形态原理》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后,这个词便开始被不同学者赋予多种内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

1.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赋予其两种用法,即“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虚假的意识”,借指当时德国各种旧的思想体系。这时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熟,意识形态亦逐渐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为人们广泛接受,用以表示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其亦能对政治的上层建筑及负载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发挥巨大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不仅为后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更为无产阶级在认识资本主义以及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策略选择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2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

资产阶级学者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有两类:广义的意识形态和狭义的意识形态。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或观念的一种特别的态度;后者特指个人或集体对某一社会情境的掩饰和扭曲,因为对该社会情境真相的了解不符合其利益,而“意识形态”有意识的撒谎、半意识或无意识的掩饰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某个特定主体的自我利益。尽管曼海姆完全是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形态的,但是他也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由于主体阶级基础、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它不一定与现实相吻合,但它无疑能够发挥某种特定功能,而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这之后,西方学者相继把意识形态引入其他非哲学领域。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开始把意识形态引入经济学领域。他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力量: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人力量;这两组力量相互牵制,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在研究中,李斯特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一词,而以“精神力量”代之,并撇开它的阶级性。但在他的理解中,无疑也是很突出作为思想观念体系的“精神力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不少政治学家如阿尔蒙德、马丁•利普塞特、密利本德、波朗查斯等,都曾用不同的概念来指代意识形态,把它引入到政治学范畴,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维持和巩固国家政权合法性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而英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是把“意识形态”引入到社会学领域。尽管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甚至与其他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不完全一致,但在其著作中,韦伯敏锐地洞察了渗透在基督教、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世界兴起以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揭示了重农不重商、重人治轻法治、过度突出和谐意识的儒教精神对于东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韦伯的论述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也显示了他已经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给予意识形态以高度的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的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只有依靠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回归”。意共早期领导人葛兰西在其代表著作《狱中札记》中更是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统治集团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等意识形态一致化的途径来实现对从属集团的精神和道德领导。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也必须重视意识形态文化的作用,牢固占领和巩固自己在无产阶级中的“文化领导权”。1.4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学效应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意识形态经济效应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其与正式制度一样,都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核心。新制度经济学学者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作为非制度安排,意识形态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而对个体发挥强有力的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从而达到节省交易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或是其他的视角、领域,都非常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成功的意识形态;这种科学而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发挥诸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外交功能等,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常态,研究和化解社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以执政为主题的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中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各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逐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和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和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来的,它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基础,立足于科学发展思想、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模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把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取向与执政为民要求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什么发展、取得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将始终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和当代世界新的发展路径。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功能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引导、凝聚、稳定、转化和自建构等意识形态功能。3.1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功能

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就是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引导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建立起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文化信念,认同和维护现行制度和秩序,为实现统治集团的目的服务。科学发展观从一开始提出,就不是一个纯粹解决经济问题的举措,而是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全面解决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一系列观点,其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是人的属性、人的功能、人的情感、人的发展、人的利益在社会各个层面和与自然关系层面的展开。通过全面发展,让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属性都能生长;通过协调发展,让人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和谐共存;通过可持续发展,让人的幸福指数和长远发展得到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支持;通过统筹兼顾,让人的利益协调有序。3.2科学发展观的凝聚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统治集团自身根本利益的自我意识,集中反映了这个统治集团所在成员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奋斗信念和理想。它总是通过系统性的论证,以深刻的学术性语言证明其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抵御和排斥相异和对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凝聚和团结全社会成员为实现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凝聚成果。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文明之路的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只有“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对发展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才能让当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观念、不同追求的人凝聚共识,集中智慧,积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步伐。3.3科学发展观的稳定功能

意识形态与所有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一样,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意识形态,虽然属于人类思维的意识范畴,但其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产生后,就会脱离人类思维而属于社会,不再随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失而消失,并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手段传扬于社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并且会以自身的稳定去综合发挥引导、凝聚、转化、建构等功能来稳定整个社会。科学发展观作为“稳定器”,发挥作用的首要表现是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3.4 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功能

转化功能是意识形态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部分,最终来自于社会存在,但它形成以后又会通过群众的掌握,转化为物质力量。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力量,首先表现为维护或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其次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维护或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被深人学习和广泛实践中,它的上述两个方面的转化功能已 3 经或正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维护和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上,科学发展观能为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信念支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发展首先就是经济发展,发展观是经济建设如何搞好的基本观点。其次,科学发展观能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不是空洞抽象的,体现在社会治理层面就是:政治模式上的民主法治,价值追求上的公平正义,人际关系上的诚信友爱,运转机制上的充满活力,秩序结构上的安定有序,可持续发展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科学发展观能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方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远未完成,必须继续深化。继续深化的方向就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表现在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科学发展观建立在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科学分析上,具备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它能很好地符合人们对当代世界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赢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持续的认同和忠诚。其次表现在规范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团体利益倾向明显。这些团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互相宽容合作,也可以彼此对立排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原则能够指导人们很好地确认和保障经济活动主体的权能和合法地位,规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交换和正当竞争的空间;抑制约束各种利益集团自发性、盲目性的非序化倾向和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3.5科学发展观的自建构功能

自建构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在外界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科学地吸收新因素,克服不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自建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同化外来信息过程;第二,自我超越过程。科学发展观同化外来信息首先在于它把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为自己观察和研究问题的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又好又快”内容的提出,就是发展观外界环境的变化即发展阶段性变化在理论上的概括。科学发展观同化外来信息还在于它把其他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关于发展合理思想作了科学吸收。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本”、“协调”、“可持续”等观点的形成正是科学地吸收这些发展观的合理思想的结果。同化外来信息过程的后果就是自我超越过程的出现。科学发展观的自我超越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剖析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确立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提炼发展问题的一般规律,构筑发展观的新体系,因而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超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方法论,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4.1通过科学途径使党的意识形态更多地以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形式表现出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真正为政党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服务,就应该为尽量多的群体成员所认同、认可和接受。也就是说,其意识形态除了要具有思想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外,还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涵盖性,它不是将越来越多的群体排斥在自己之外,相反要将越来越多的群体凝聚在自己周围。换言之,就是要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通过科学途径转变为代表民族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执政党的地位出发,尽可能广泛地体现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 4 包容性,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4.2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客观基础。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形式和资源配臵方式。由于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相应的变化,促使与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的新观念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弄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采取允许存在、积极引导的方针,及时把其中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因素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扩大意识形态的代表性。

4.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党的意识形态阵地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我们绝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产生困难情绪和畏俱心理;另一方面,需要努力熟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意识形态传播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与新方式,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对互联网上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有效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影响。而要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斗争中站稳脚跟、守住阵地,一项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牢牢地把握话语权,以传播足够的准确的科学的信息,充分地表达真理,不断发出强大的声音。此外,还要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4.4 从社会各群体的实际状况出发,区分宣传思想工作的层次性,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区分宣传对象的层次性。显然,对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的要求不能上下一般粗,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要有所区别,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区别对待:对于一般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引导他们遵守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规范的社会主义道德,提倡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划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与非、荣与辱、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等界限;而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则重点是要引导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规范的共产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区分意识形态本身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普遍性,因为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作出详细解答,然而这并不代表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理论灌输,相反,我们要贴近群众,使其通俗化、大众化。意识形态宣传要深入人心,其关键在于贴近百姓思想、生活的实际,从中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的结合点。如果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精神、所推崇的理想,总是高深的理论,罗列空洞的政治口号,其结果只能是使传播的内容严重脱离大众的实际生活,导致大众对意识形态的消极态度。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自己主动揭开神秘的面纱,去掉笼罩于自身的神圣光环,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将理论观念转化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中宣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5]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6]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7]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6,(2).[8] 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J].哲学研究,1997,(9).[9] 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N].人民出版社,2002.[10]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上海三联书店,1991.6

第四篇:关于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掌握主动权,提高针对性,调动积极性,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把握关键,以宣传思想工作强化意识形态建设

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深入人心,引领社会前进,必须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要加强理论学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企业全体职工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巩固全体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把企业全体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指明的方向上来。具体做好“三个重在”。

重在适应形势。要充分利用好新兴媒体技术发展成果,构筑现代化的舆论宣传阵地。适应媒体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更加注重加大网络媒体建设力度,积极占领网上舆论宣传阵地,抢占宣传思想工作制高点。要改变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掌握网络沟通技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交流,掌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实力和水平。

重在丰富内容。要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分层分众、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思想问题准确把脉、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善于用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企业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话语来叙述和表达,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重在改进方式。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相信职工群众、依靠职工群众,引导职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要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各种活动,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际友情、社会真情,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二、搭好桥梁,以正面舆论引导联通意识形态建设

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正面的舆论引导关系到企业发展的稳定大局,关系到企业员工的人心向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国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强力推进企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一是服务稳定大局,化解矛盾。

企业媒体要加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敢于触及、善于触及,及时做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真正起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广大干部职工获取信息渠道增多的实际,要正确认识广大干部职工心态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的现状。要对职工群众的心理和心态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在进行正面舆论引导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政策宣传,引导他们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讲清讲明道理,疏导职工群众的情绪。

二是形成互动互补,合力推进。

企业媒体之间要形成联动,发挥联动效应,在短时间内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使报道内容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形成舆论强势。要充分发挥不同媒体之间的差异与特色,互动互补,形成多层面、全方位宣传态势。要充分发挥媒体之间联动所产生的双赢效果,要针对不同的企业阶层,形成正面舆论引导的层次性,从而实现正面舆论的分流。比如,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供销公司充分利用职工群众需求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实现企业媒体与广大干部职工之间的角色互动,各媒体在正面舆论引导中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正面舆论导向工作。

三是适应企业需求,完善提高。

企业媒体要不断适应企业的新发展、职工群众的新要求,继续提高正面舆论引导能力,在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增强正面舆论引导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要立足于激发企业的创造活力,立足于维护企业稳定,立足于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要全面掌握广大干部职工需求,提高正面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达到最佳的引导效果,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中不断提高。

三、强化措施,以做好结合文章提升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预期目标。重点做好有机结合文章。

——将占领思想领域与鼓励实践创造有机结合。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与思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交融博弈激荡。职工思想更加活跃、复杂、开放。要针对职工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要提供广阔舞台和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工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拓宽职工社会参与的渠道,帮助职工了解国情、民情,从而做到“知、信、行”的统一。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但不能过于强调先进典型的“高、大、全”,那种缺乏可信度的典型只会令职工望而生畏。

——将传统的方式方法与现代的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要积极拓展网络阵地,创新“互联网+”工作模式,利用新载体引导职工思想潮流。必须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外语等知识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尽可能多掌握诸如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了解认识新观念,才能确保思想教育工作不会落伍,能够为新时代的职工所接受。

——将“灌输”原则与“互动”原则有机结合。过去,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一味填鸭式、我说你听、一贯到底、缺乏沟通”的单向灌输模式,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工的需求,必须将“灌输”与“互动”结合起来。面对思想活跃、创造力强的职工,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采取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方式互相了解沟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尊重职工独立思考的权利。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情服人。

总之,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再鼓新干劲、弘扬正能量、调动积极性,切实推进国有企业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五篇: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一级组织单位,自我们国家建国之初,国家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从而显示了群众文化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化馆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面临着新的问题。

(-)管理机制落后,难以随上时代的步伐

在过去多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市县文化馆都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按人每月如数下发工资外,遇有重大节日或大型庆祝活动政府还下拨一定数额的预算外专款,由于是拿的国家的工资,吃大锅饭,多干少干一样,能者于无能者一样,加之在计划经济时期政治活动较多,政治指令性任务少了,自然工作的机遇不多,因而显得无事可做,正是由于这种拿国家的钱,成天闲着无事可做的现象使得文化馆职工缺乏责任感,作风换散,纪律松懈,例如,文化馆的考勤制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它即不能象企业,机关那样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又不能没制度,但这样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形式而已,导致早退违纪现象严重。有的人倾心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利用上班时间在外捞钱,私下带学生,搞演出,有些人因业务能力较差,加上管理上松散而整天混日子。外界人士称文化馆为“福利院”、“养老院”,上述现象与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大相径庭,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养成的作风已严重阻碍了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

(二)服务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其多功能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影响着一部分人的头脑,封建迷信、邪教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头,导致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更好的肩负起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在解放思想,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文化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作用,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作用,如宣传教育功能,信息转播功能,形象塑造功能等,但文化馆由于现在有的管理人事制度及职工素质,造成了文化馆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服务意识,难以发挥文化馆的多功能作用。

以上是我对文化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剖析,当然文化馆不仅仅存在以上问题,它还存在诸如,经费不足,设施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真正担负起传播人类文化这一使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管理机制要彻底改革

文化馆只有通过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才能建立健全符合自己特点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馆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一)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以往年均主义,大锅饭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人事管理制度,即“聘任制”一级聘一级,政府主管领导聘“馆长”馆长聘中层领导,中级干部聘基层干部人员,实施能者上雍者下,已真正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人能尽其才”给每位文化工作者以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英雄有用舞之地。从而也给职工一种危机感,让职工认识到,不爱岗就无岗,不敬业就失业,从而使大家变压力为动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形成一个良好文化队伍。

(二)工资分配制度,要打破现有的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工资的模式,实行工资与劳动相挂钩的工资制度,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设立奖励基金,奖勤罚懒,以提高职工工资的积极性,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也能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外流。

(三)文化馆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文化馆的文化性决定了文化馆功能的多重性,如它的娱乐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信息传导功能生活审美功能等,而这些功能本身又具有较多的市场内涵,即它能向市场提供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文化产品,信息服务等。因而文化馆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有的人认为文化馆不应追求经济效益,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取消了它的公艺性,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正是这种过去存在着一谈市场就否定的思想认识,才造成文化馆在改革中举步不能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明确认识,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求实的精神去努力,探索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要增强自主权,改变以往那种行政指挥下“等”“靠”“要”的依赖性思想,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增大市场维护的容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真正使文化馆成为发展地经济的媒介,达到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反过来又为文化进一步发展助力的双层效益和目的,从而最终使文化馆和当地经济在同步前进的良好环境中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命搏做好文化工作。也只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而馆领导只有从抓每一位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入手,才能真正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现象。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还应吸取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知识,了解新的文化形态能够灵活适应新型的文化设备和工具,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从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新时期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2013年中考题》栏目按课标分解(北师大版) 15.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材料解析题 9.(2013·湖北鄂州·37)(9分)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 懈追求,自人类......

    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范文)

    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张村驿村官刘文洋 党建工作是我党的特色,党建工作搞的好,具体实际工作不仅能开展的有声有色,还能从实践中巩固队伍,发展自身。因此,党......

    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 张鲁艳平顶山学院英语系河南平顶山 467002 摘要: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

    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的是松散、弥漫状态的文化被提纯之后形成的结构严谨的思想力量,它一旦被人掌握,就能以最小的冲突(矛盾)获取最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法国哲学家阿......

    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

    党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党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研讨发言材料按照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关要求,自身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进行了学习和重温,感到很受......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

    浅析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