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范文)
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张村驿村官
刘文洋
党建工作是我党的特色,党建工作搞的好,具体实际工作不仅能开展的有声有色,还能从实践中巩固队伍,发展自身。因此,党建是一名政府公务人员时刻都应该明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党建工作做的好了,不仅对单位,对工作都有好处,更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党建工作就好比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份如履薄冰的提醒是党员应时刻谨记的事情。
村民党建工作
说起村民党建,我觉得特点很明显,意义重大开展困难。
一、意义重大,我党的党建工作有两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一个是在军队基层连级部队设立党支部加强战士的思想建设,另一个是在民间村一级设立党支部。这两个成功的举措成就了我党今天的局面。村级党支部的意义在于,利用地方优势,尊重村民自治的同时,帮助村民和政府中间的联系沟通顺畅。因此我认为,村民党建工作,以党建精神为指导,着重和加强,村民党员的沟通服务意识。说的直白些,党建工作就是培训工作,培训我们的新农村党员,怎么去跟村民沟通,怎么去把国家的政策给他们宣传到位,怎么去把村民的合理诉求反应给有关部门。这是重中之重,如果把这个方面抛在后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村级党支部的设立意义。
二、开展困难,通过一年多的基层体验,我真心觉得基层党建开展十分困难,由此我对先辈们的敬佩之心又重了几分,更促使了我思考如何做好的心思。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普遍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其实文化程度单独拉出来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村级沟通,工作的开展,这个影响不了太多,但是如果和收入低挂钩来看就成了重要问题。人常说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干工作,我们的村民党员也是一样的。工作开展的好,村民生活有资有色,邻里融洽,那么任何生产都会发展迅速(这在后面我对村民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中有分写),那么收入自然会稳步提升。但是这个理解过程是需要文化程度做依托的,在知识接受度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在一个没做好的情况下去思考关联性,就好比改革初期修路的问题一样,要想富先修路,当时的村民甚至干部都很难理解投资巨大去修路,跟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但是慢慢的通过无数的事实、事例证明,修路和经济确有正向关联。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化程度低与工作开展的关联事例。结合以上思考,我觉得村民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党员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做好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还是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群众富起来,这两个工作是必须同时进行的,哪个都非常重要。至于其他的,形式上的东西,应该适当的放一放。
村民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个很虚却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东西。村民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村民收入的高低。举个十分恰当的例子,我走访了说多不多的几十家村民,后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谁家不管房子家具的新旧,只要家里摆放的整齐,收拾利落,那么这家日子一定过的不会差,不一定很富,但是一定不穷,谁家里乱七八糟,那么这家就算有点钱,日子一定有问题,要么婆媳关系很紧张,要么生活压力很大。这是一个典型的意识形态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科学的解释就是,房子收拾的整洁,那么这个房子的住户,一定精神状态好,情绪高,这样他的生活工作一定也会好,生活的好反作用于精神和情绪,这是马克色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最真实的体现。我们的群众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如何如何,但是他们一定能通过最质朴的语言说出来。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因此,我认为村民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党建工作一个切入点。对村民宣传和鼓励什么,通过合适的方式就很可能得到有利于发展的结果。正所谓水滴石穿,以点带面,我们完全可以从细小的方面慢慢的牵引村民的意识形态走向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完全可以从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开始。
张村驿村官
刘文洋
2015年1月29号
第二篇:关于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的思考
关于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的思考
一、加强村民小组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变得更强尤为重要。把农村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能实现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可以形成“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了党员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示范表率作用,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把党支部建到村民小组有以下五个优点:一是便于党组织活动;二是决策容易形成集中;三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格局;四是可减少村级党组织活动接待经费支出。五是能够有效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然,也要认识到村级组织调整,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次党组织设置的升格,它是一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系统工程,面临着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的整合和创新。需要理顺、规范、探索出一条在新时期农村 1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村民小组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1.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村党组织设置。基层党委要就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设置形式、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支委的配备、村民小组党支部职责定位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2.因地制宜,灵活设置村民小组党支部。必须依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根据各村的区域特点、经济规模、党员人数和职业分布等因素,坚持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
3.建章立制,推进村民小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结合村党组织设置调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将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防止村民小组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好、软弱涣散。一是规范与行政村党组织的关系。二是规范组织生活。建立健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规范村民小组党支部的运作。三是规范活动场所。按照“有活动室、有设备、有党旗党徽、有规章制度、有书籍报刊”的“五有”标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的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逐步把活动场所建设向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延伸。(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一是规划上超前制定。二是推进上逐步实施。(3)拓宽渠道,广泛筹资。一是抓项目整合。二是抓资源盘活。三是抓协调争取。四是抓社会动员。(4)管用结合,发挥作用。着重抓“三个好”,使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强党建、聚民心”的主阵地作用。一是功能定位好。二是设施配套好。三是活动开展好。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一是适当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状大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建设,增加经济收入,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需要的经济来源支持。
5.提升村民小组党组织队伍综合素质。随着党组织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党组织管理的重点也下移,要防止农村党组织职能因虚架于村民小组党支部而减弱战斗力,要对村民小组党支部负责人的个人管理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提升,才能保证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健全村民小组党组织负责人队伍的培训教育和考核机制。
第三篇: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
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
郑家林
村民自治,是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必须完善这项制度,以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仅就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一、村民自治现状
(一)民主选举扎实推进
自1987年11月24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草案后,湖北省宜昌市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从1989年开始进行,到2005年已选举了6届村民委员会。村委会干部经历了由乡镇任命到村民代表选举到村民直接选举的过程;村民委员会候选人提名经历了村党支部和上级提名推荐到村民海选提名产生的过程;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经历了先选举村民委员会再在委员中分工到直接选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过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历了由分设到“一肩挑”的过程。目前,村级民主选举基本走上了正轨。
(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了进步
村级民主决策机构目前主要是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的主要内容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集体财产处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等内容,大部分村能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运行。
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主要是在村级制度、村级财务、村级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目前各村普遍建立了村规民约及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财务监督小
组,规范了财务管理和监督,实行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坚持了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乡镇加强了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也有长足的进步。
(三)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自治和乡镇及以上政府如何管理和监督的问题。现在的情况一是召开村民大会的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现在各村基本上只开村民代表会议,很少开村民大会,原因是不好召集;二是很多重大事项并没有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上讨论和通过。如:村委会干部的工资待遇,是由乡镇党委、政府每年组织专班考核后批复的;又如:村级财务是根据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监察厅《关于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鄂农经发[2003]37号)的规定,实行村级资金、财务“委托双代理”制度。由乡镇财政所(经管站)下设的农村财务代理服务中心(实际上就是财政所,只是换了个说法)代管账目和资金,并由村委会和中心签订财务代理委托协议书,财政所长是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村委会主任是乙方法定代表人,镇政府镇长作为监督方代表,村里用钱要经过十分复杂的手续程序才能拿到钱,村干部要开支什么村民基本上并不知道,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报销单据基本上也是一种形式;由于村里的钱是由财政所统一管理的,村里连利息也拿不到。据调查,太平溪镇2007年下半年3个月时间,全镇13个村的存款利息有1.8万元,2008年一季度各村存款约290万元,利息有8400元,这些利息仍然存在财政所,现在已经有几个村提出要把利息兑付到村,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说,因为只有一个存款帐户,各村存款时间的不确定性,利息无法核算到各村,加上目前也没有一个说法,利息只能暂时放在财政所。
二、村民自治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对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人们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提高了很多,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一些干部尤其是部分乡镇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缺乏对实行村民自治根本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村民怎么自治、乡镇政府怎么指导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乡镇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习惯于把村级组织作为自己的下属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领导”而不是“指导”。而村委会对乡镇政府仍然是“下级服从上级”。
(二)农村工作难度大,村民自治难以全面展开
一方面,由于村组集体无积累,公益事业举步维艰。改造农田、兴修水利、兴修道路等公益事业,都要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解决,由于农民收入也不高,没有积极性,“一事一议”也很少开展,即使议了也实施不起来。
另一方面,集体经济薄弱也给村民自治带来困难。村民自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都要开支必要的费用,就太平溪镇情况看,2005年合并村级规模后,大村人口在3000人以上,版图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村民到村里开会要走5公里以上,村里开一次村民大会要开支1000多元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开一次代表会也要开支不少钱,不少村因为资金缺乏而不能按规定召开会议。
(三)法律规定还不完善
村民自治只有《村委会组织法》一部法律,而《村委会组织法》重点是突出了民主选举,选举程序规定很清楚很具体,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法律规定不是十分具体和清楚,实际操作也不好把握。省级人大也没有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出台实施办法;《村委会组织法》也只是从村委会的角度规定了村民自治的内容,并没有从村民自治的主体—村民的角度来规定村民自治的内容。
(四)法律和政策之间的矛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 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
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十九条规定:“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中,包括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和 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要求乡级人民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要对村级财务活动加强指导和监督。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第八条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财务,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定期向村民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而2003年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监察厅《关于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省推行村级资金、财务“委托双代理”制度,“双代理”后,村民还能不能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村级财务实际上成了问题;乡镇党委和政府对村干部进行的责任制考核和工资的核准同样也对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带来了困难和矛盾。法律的规定和各级政府政策之间的矛盾,也是村民自治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之一。
(五)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还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八条 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从实际情况看,各级人大对村民自治的监督主要是在村委会的民主选举上进行了监督,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监督不到位。
三、完善村民自治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
要抓好《村委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各级干部特别是省、县、乡三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切实解决好影响实行村民自治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加强村民自治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
1、修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和及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村民自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村民应该是村民自治中的主体。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随着农业税、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被取消,村干部工资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打工的增多,“四个民主”制度将不断推陈出新,村委会组织法原有的一些规定已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村民自治的立法必须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的变化,及时出台或修订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村民自治的实施。
2、省级人大应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省级人大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都有具体的实施办法,而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缺乏相应的实施办法,而导致省级其他部门出台的政策与村委会组织法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统筹考虑,不要顾此失彼,造成基层工作难做的情况。
(三)加大支持农村力度,加快发展村级经济,为村民自治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积极化解决村级债务,解决村级干部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村民自治提供经费保障。
(四)加强人大对村民自治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保障村民自治的健康进行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村民自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主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乡镇人大也要把村民自治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来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村民自治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县、区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执法检查和监督提供情况和资料。
太平溪镇人大主席团
第四篇:XX村民活动室建设
XX请„2011‟22号签发人:XXX
XXX人民政府
关于帮助解决XX村委会XX村村民活动室建设缺
口资金的请示
县委:
XX村委会位于XX县XX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距XXX县城31公里,XX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1046户3729人,总面积26.69平方公里,有耕地2181亩,人 1
均耕地0.6亩,人均有粮285公斤,人均纯收入2742元。
XXXXX村共涉及三个村民小组,共计123户846人。经三个村民小组群众集体申请,要求在池家村村民小组建盖一个村民活动室并下设红白理事会。经镇政府挂钩领导和村“两委”班子实地调研,认真测算,决定在XXXX村最为集中的地方新建一个村民活动室,占地900余平方米,需建设资金54.46万元,拟配备相关公共设施,建成后可以覆盖XX村公益活动的需求,方便群众开展诸如农村婚嫁、丧事的办理以及老年人文化休闲等集体活动。但由于我镇财力薄弱,无法解决该项目所需费用,特恳请县委给予帮助解决XXX村委会XX村村民活动室建设缺口资金35万元为谢!
当否,请批示。
联系电话:XXXXXX
二○一一年五月五日
主题词: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活动室资金请示
XXX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年5月5印
(共印XX份)
第五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
从2000年以来,台州市黄岩区遵循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本地实际,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村(居)民自治为基础、依法管理为前提、优质服务为保障、政策推动为动力、综合治理为手段的计划生育工作新路子(简称“二十字”工作模式),从根本上加强和夯实了基层基础,逐步形成了区级主要抓规划、督查,乡级主要抓指导、服务,村级主要抓监督、管理的格局,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一、推行村(居)民自治的历史背景
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多年来政府与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管理方法“一刀切”与自主管理以及是否提供服务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三个方面矛盾突出,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方面随着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以及《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基本到位,控制人口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经济社会管理机制转轨,育龄群众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较大改善,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仍然靠行政命令、经济处罚和集中突击,实行乡镇代办、定期透查、发现问题采取强制补救措施为主的管理办法,管理主体是乡镇,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很大弊端,乡镇热、村里冷,乡镇重视、村级消极,村级组织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同时,乡镇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定期普遍透查,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引起了上上下下的普遍不满,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有些班子建设强、工作基础好、群众观念转变快的村提出,我们响应号召,只要不超生,能不能不结扎、不参加透查、不交押金,自己管理自己行不行?迫切要求自治。该区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在部分乡镇的部分村进行了村(居)民自治试点,初步形成了村(居)民自治的工作思路,为了保证村(居)民自治的顺利推行,他们又先后实行了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从而系统、完整地实践了“二十字方针”工作模式。
二、村(居)民自治的基本实践做法
村(居)民自治实质上就是国家提出的“两个转变”在基层的实践,是“巩固、提高、稳定、上水平”的保证。具体的讲,就是通过合理划分各级职能,明确标准条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依法规范管理者和群众的责、权、利,调动基层和群众的活力,把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工作从乡镇转移到村级,由政府管理转到群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从而形成区级抓规划、督查,乡级主要抓指导、服务,村级主要抓管理、教育,群众抓落实、监督,促进和保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环节。
(一)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根据计划生育任务目标和法律法规,结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利用村规民约的形式,依法制定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村民大会通过后执行。这个章程把村(居)民自治和知情选择标准条件、优惠政策、村干部的责任、村民的义务以及违约应承担责任等都作了明确交待。根据章程,村党支部、村委会与计生专职人员签订责任书,村委会与育龄群众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出现违约现象,由村委会按照村民大会的意见提出处理办法,申请乡镇计生办下达处罚通知单,进行处罚。在村级形成了干部群众责任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增强了村民特别是直接利益关系人的责任意识,抑制了个别人的超生思想。
(二)明确标准,严格条件。该区制定的《自治村开放标准》,明确规定凡符合条件的村,村委会首先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动员,向群众交代清楚村(居)民自治的目的、好处和义务、责任,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村委会提出申请,乡镇审核后开始村(居)民自治。实行村(居)民自治的村必须在班子队伍、阵地网络、制度规范、协会工作、工作基础、政策落实等方面达到规定条件,即“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配齐了计生专兼职人员,计生人员责、权、利分明,工作协调有序,真正发挥作用;有人口学校,内部设施规范配套并真正发挥作用,工作超前主动;成立的计生协会,主动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经常开展“三自”活动,积极为计划生育户提供“三结合”服务;日常工作扎实,连续三年以上无计划外出生、无大月份引产、无非法婚姻、无私自抱养、无信访积案、无漏管育龄妇女,统计合格率达100%;各项政策落实,具有独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有实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70%的要求;并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
(三)合理分权,规范程序。根据村(居)民自治的内涵和要求,他们对区、乡、村三级应承担的主要职责作了明确界定。在管理上,区级主要根据上级要求,编制和下达人口计划和基本工作原则、措施,并实施必要的检查和监督。乡级主要搞好分类管理、指导、督查落实和综合服务,对自治村和知情选择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督查日常运作情况;对不够自治条件的定向管理,促其尽快自治;对自治两年后不出现问题的,逐步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服务上,区里对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妇幼保健站实行了“两站合一”,组建了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加强了阵地建设、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侧重开展了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干预等技术含量高的综合项目服务;乡级主要开展新婚指导、优生咨询、避孕节育、宣传教育、致富帮扶等方面的服务。村级主要履行管理职责,安排生育指标,落实节育措施,充分发挥村计生协会和育龄妇女小组长的作用,按照居住、从业、年龄等因素,建立育龄妇女联系户制度,搞好随访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育龄夫妇享受乡镇免费健康查体和小组长月随访服务,遵守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搞好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主动向小组长汇报计划生育情况。
(四)建好协会,保证监督。该区把计划生育列入村务公开的范畴,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流动人口、服务承诺、村(居)民自治或知情选择的优惠政策及管理模式等实行公开,由协会组织会员进行监督。村委会定期向村协会通报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待遇落实、优质服务及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等,再由协会小组长传达给会员和本组的育龄妇女。通过发挥协会会员的带头作用,使广大村民树立起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思想,把计划生育变成自觉行为。去年村委直选、土地延包之后,村级班子受到了一次群众力量的洗礼,使他们更加注意理顺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引导协会会员和育龄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使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挑起了“大梁”,唱起了“主角”,从而使“自治”真正变成了“民治”、“群治”。
(五)激励制约,杠杆调节。在村(居)民自治中,该区一方面抓思想认识提高,一方面用利益驱动,发挥激励约束的“杠杆”作用,调动了干部群众抓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激励机制方面,与两个文明建设挂起钩来,凡达到自治的村,在农业建设、扶贫开发、技术指导、干部待遇、群众利益等方面都给予优惠。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凡实行自治的村,年终不再考核,直接授予人口目标达标一等奖;育龄妇女不再一年四次透查,每年享受一次乡镇提供的免费健康查体;知情选择村育龄妇女可以自愿选择避孕节育方法;与乡镇包片干部和村“三驾马车”(支部书记、村委会、村计生协会)挂钩,每有一个村实行自治,乡镇包片干部和村干部都受奖励,并提高相应报酬待遇。在制约机制方面,凡实行自治后,放松管理、工作下滑出现问题的村,取消享受的一切优惠政策和年终评奖资格,追究乡镇包片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计生协会长的责任,追回奖金,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金;对该村的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提供信息等方面予以限制,实行重点管理,责令限期搞好整顿;对实行知情选择出现问题的,要严肃处理。
推行“二十字”工作模式近六年来,效果显著,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意义。据统计该区村(居)民自治村356个,占本区总村数的70%,计生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性别比连续保持在正常范围。实践证明,村(居)民自治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计划生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具体体现。①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摒弃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机制,管理手段更加科学。②找准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切入点,纠正了主次颠倒的做法,调动和发挥了乡、村两级的活力和作用,强根固本战略得到了真正落实。③推动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制止了简单粗暴行为,更多的尊重了群众意愿,使人治走向法治,专治走向民主。④坚持了政府指导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的大局。⑤改变了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做法,调节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两个效益“双赢”的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得来看,村(居)民自治工作的推行是健康的。但是不论从外部客观环境还是内部运作情况看,都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生产主体从集体转到以家庭为主上,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逐步缩小,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体制转轨,新时期基层政权建设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这必然影响到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很好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①基层党政关系不理顺,个别新当选的村委班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不自觉服从党支部的领导,甚至跟党支部搞对立;②有的村委班子法制观念淡薄,对应履行的职责、任务及其法律依据搞不清楚,认为不论做什么事,只要群众当时高兴就行,更多地讲应享受的权利,很少甚至不管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对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计划生育案件依法执行难度大,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后,当出现个别拒不履行合同和违约现象时,计划生育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而司法部门对计划生育案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不予受理支持,形不成政策的威慑力,依法管理难。三是个别基层领导和计生人员对村(居)民自治认识上存在误区:①有的思想不解放,认为计划生育必须靠乡镇严管严控,实行村(居)民自治就会失控,计划生育就会出现倒退。所以推行起村(居)民自治来犹豫不决、徘徊不前。②有的认为村(居)民自治“包治百病”,教条式的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不允许出现非自治村,否则就是与法律相对立,因此不顾客观条件和基础,一哄而上,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包办代替,拔苗助长,对一些达不到自治要求的村也放开自治,一旦出现了问题,又毫无准备、不知所措,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③有的虽然知道村(居)民自治是个好事,应该推行,但是由于工作思路不清,缺乏创新,工作不大上路,虽然实行了村(居)民自治,但运行起来还是老一套,透查、流产、结扎、收费“一刀切”。出现问题后,不是发动群众提出解决的办法,而是继续沿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新瓶装旧药”,老百姓不满意。四是协会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主要是没有摆正协会工作的位置,有的认为协会工作无关紧要,开展不开展无所谓,忽视了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载体地位;有的把一切都归功于协会,这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经不起推敲的。定位不准,具体工作难免忽左忽右,协会“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五是队伍素质不适应,特别是乡、村两级计生专职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都需要尽快加以调整。
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不可逆转。为解决问题,加快发展,调研组建议:
一要对村(居)民自治进行再认识。村(居)民自治是多年计生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揭示了计划生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它以依法管理为前提,优质服务为保障,是计划生育管理从专治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实现形式,同时突出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管理。这项工作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做的更好的问题。
二要与基层政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级政权班子坚强有力,是推行村(居)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基础。要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决调整那些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愿抓、不敢抓、不会抓,甚至对上级精神阳奉阴违的班子,解决班子散、懒、闲、瘫的问题,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要加强基层特别是村级计生队伍建设。基层工作人员,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宣传者和直接执行者,必须按照“四制”改革的要求,配齐配强计生专职主任、育龄妇女小组长和计生“三大员”,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成为推行村(居)民自治的坚强力量。
四要搞好检查监督和优质服务。推行村(居)民自治后,乡级要尽快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检查监督和提供优质服务上,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查监督机制,完善宏观监控体系,定期对村级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牢固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全面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技术含量,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
五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村(居)民自治在很多干部和群众眼里还是个新鲜事物,必须根据群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利用现有宣传阵地和舆论媒介,广泛深入宣传,要改变宣传方法,既讲究必要形式,更要注重效果,教育群众真正明白自己的责、权、利,防止在宣传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新婚姻法》实施后不参加婚检等方面产生误区,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六要发挥协会的主力军作用。村(居)民自治就是在计划生育的前提下,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计生协会作为群众性组织,理所当然的成为推行村(居)民自治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协会建设,从领导、组织、人员、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协会也要搞好定位,找准突破点,到群众中去寻找力量源泉,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而不能等靠要,怨天尤人,无所作为。
七是正确处理积极推进和稳妥求实的关系。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要经过一段曲折、漫长的过程,村(居)民自治作为计生工作领域的一项改革,是新旧模式的交替转换,在推行过程中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扎稳打。黄岩经过近六年的努力,他们的自治村只达到了总村数的70%,(这70%内也有很大的水分,为的是完成考核指标)知情选择村也只达到了70%。因此,在推行村(居)民自治中切忌不讲条件,不看现实,盲目开放,瞎抬高指标,否则不但“欲速则不达”,还会损害计划生育工作,给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