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7: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

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3 作者:柳锦州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惠州市在总结推广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在惠城区先行试点,探索实行《村民议事规则》(以下简称《议事规则》),取得经验后又在全市农村全面推广,为我市在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建设和谐村镇,闯出了一条新路。

一、《议事规则》是规范民主程序、构建和谐村镇的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村级事务管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1.村民公共意识弱化。部分村民“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比较突出,不积极参与涉及公共利益的集体事务。而这些公共利益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缺乏村民参与,集体事务难以有效实施。

2.村民自治不规范。一些农村干部在领导管理工作中,不注重与村民沟通,在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决策上不能充分体现村民意愿,村民对决策“事后知道的多,事前知道的少;结果知道的多,过程知道的少;被动告知的多,主动参与的少”,使集体重大事务难以得到村民的支持,影响决策效果。

3.集体资产运营监管不力。部分村委会在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管理、集体债权债务的处理等事务上,缺乏透明度和对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度,导致少数村委会干部越权、滥用职权,滋生腐败,损害了村民利益,引发干群矛盾。

4.党在农村的领导力量薄弱。有些村民小组仅有一两名党员,甚至没有党员,党在基层的领导作用不强,缺乏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党员的先进性未能充分体现。同时,一些村民错误地认为,实施村民自治就是自己说了算,党组织和政府都不能干预。

上述情况表明,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健全在党组织领导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村民自治机制,是完善基层民主、巩固执政基础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迫切需要。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谐村镇,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村情民意、容易操作的《议事规则》。

二、《议事规则》的核心内容和实施方法

《议事规则》的核心内容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一套在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惠州市在推行《议事规则》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符合组建条件的村设立了党总支,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为开展村务民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1)要求村民小组自下而上讨论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小事务决策细则;(2)要求村民小组党员干部以《议事规则》为准绳,结合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拓展延伸,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的群众工作;(3)要求党支部在推行这套规则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4)要求党员干部在议事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在议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发言权,在议事后要敢于监督落实,切实行使监督权;(5)要求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议事会,特殊情况可召开紧急议事会,但不搞一个模式一个版本,不制定统一标准。各村民小组可以根据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制定自己的《议事规则》内容。

《议事规则》的实施方法可概括为“一个方案、两委审核、三方议决、四项规范”。根据《议事规则》所确定的议事内容及范围,先由党员和1/5以上的村民代表提出议事要求,再由村民小组班子制定出具体的议事操作方案。经过村民小组班子讨论确定后的议事方案,必须先在村两委会征求意见,由村党支部审核把关。公布的方案要及时通过多种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小事可召集党员、村民代表、理财小组成员集中讨论通过。大事则必须召开户代表会或全体村民会议进行集体协商,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通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要求,规范议事的原则和方向;根据各村具体实际情况,规范议事的内容及事项;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村民自治要求,规范议事程序和步骤;根据《党员监督〈议事规则〉落实责任制》和村务公开的要求,规范监督的权利和责任。

三、《议事规则》的实施效果和实践意义

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议事规则》以来,各村党支部把实施《议事规则》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村务民主,建设和谐村镇的大事来抓,收到了良好效果。

1.培养了村民的参与意识。《议事规则》从制度上保证了党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效率,使村民能正确认识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议政、当家做主的积极性。惠城区松山下村民小组有一块50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曾经有不少外商有意开发办厂,但由于部分村民强烈反对,村小组只好把开发计划搁置,而且一放就是十年。《议事规则》推行后,村民小组按程序把它拿到村民大会进行讨论,结果,大部分村民赞成村小组提出的开发方案,同意将土地出租给外商建厂,闲置多年的土地被利用起来,村民小组由此每年增加收入6万元。

2.培养了村民的规则意识。《议事规则》明确了村民议事的事项、形式和程序。村民小组决策时,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必须按照《议事规则》召开村民会议进行表决,表决时,赞成票必须超过实到人数半数以上才有效。村民议事、村务决策有章可循,健全了在村党组织坚强有力领导下、民主集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村民有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平台,减少了纠纷,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民有发言权,基层党组织对村务工作有审核把关权。村民对村务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大胆提出来,让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较好地解决了干部和群众以及村民之间的矛盾。

3.提高了村干部的法制意识。《议事规则》的实行,深化了村务公开制度,增加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彻底转变了以前村务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详细,公开栏变成村干部的“功劳簿”、“形式栏”的现象,真正做到了“还群众一个明白”,保障了群众对村务工作的监督权;加强了对村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提高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推行《议事规则》,为农村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构筑了新的平台。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执政意识和先进性意识进一步强化。《议事规则》的推行,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村民集体的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议事规则》的推行提高了党组织的威信,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得更为通畅,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强化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四、推行《议事规则》应注意的问题与把握的原则

推行《议事规则》是一件新生事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大村民和上级的充分肯定,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探索和完善。我们认为,推行完善《议事规则》,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议事规则》的制定必须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紧密结合。在制定有关规则时,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在合法依法轨道上运行。在实施《议事规则》时,要引导村组干部群众提高对《议事规则》的认识理解,消除疑虑,实现村组织规范民主自治。

2.《议事规则》的制定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切忌搞“一刀切”,避免《议事规则》的推行流于形式。

3.《议事规则》的推行应与基层党建工作的强化紧密结合。体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前提,真正落实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领导核心作用。

4.《议事规则》的推行应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防止思想僵化,一成不变,要注重理性思考,不断总结和探索,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修正《议事规则》,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作者:中共广东省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二篇:村民议事会存在问题及思考

村民议事会存在问题及思考

一、存在问题

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和监督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出现,但至今始终不够规范,在农民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造成这局面的原因:一是村民议事会的作用没有充分的显露出来。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混杂,且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因此,议事时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从公正的立场出发,而多是站在各自私利上考虑,使所议之事缺乏公正性、可行性和权威性。二是农民法律意识缺乏,参政的愿望不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很少有热情去参与村级政治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三是宗族和黑恶的渗透,引起农民的反感。一些想借村级组织这块招牌来达到谋求个人利益的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开始向村级基层组织渗透,并使之成为他们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合法外衣。

二、几点思考

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明确村民事务议事会自身具有独立性,但又不能脱离党组织的领导,议事会对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事务,必须经过党组织的同意。把“阳光议事”与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整体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高民主决策能力。实行村级事务民主议事会制度后,特别要求党员干部着眼于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加强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政策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规范。村民议事会作用发挥,必须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大框架,细化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村民议事会的科学定位,理清议事会与村“两委”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关系,又要保持自身的组织、结构的独立。

2013年12月10日

第三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

从2000年以来,台州市黄岩区遵循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本地实际,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村(居)民自治为基础、依法管理为前提、优质服务为保障、政策推动为动力、综合治理为手段的计划生育工作新路子(简称“二十字”工作模式),从根本上加强和夯实了基层基础,逐步形成了区级主要抓规划、督查,乡级主要抓指导、服务,村级主要抓监督、管理的格局,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一、推行村(居)民自治的历史背景

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多年来政府与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管理方法“一刀切”与自主管理以及是否提供服务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三个方面矛盾突出,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方面随着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以及《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基本到位,控制人口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经济社会管理机制转轨,育龄群众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较大改善,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仍然靠行政命令、经济处罚和集中突击,实行乡镇代办、定期透查、发现问题采取强制补救措施为主的管理办法,管理主体是乡镇,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很大弊端,乡镇热、村里冷,乡镇重视、村级消极,村级组织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同时,乡镇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定期普遍透查,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引起了上上下下的普遍不满,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有些班子建设强、工作基础好、群众观念转变快的村提出,我们响应号召,只要不超生,能不能不结扎、不参加透查、不交押金,自己管理自己行不行?迫切要求自治。该区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在部分乡镇的部分村进行了村(居)民自治试点,初步形成了村(居)民自治的工作思路,为了保证村(居)民自治的顺利推行,他们又先后实行了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从而系统、完整地实践了“二十字方针”工作模式。

二、村(居)民自治的基本实践做法

村(居)民自治实质上就是国家提出的“两个转变”在基层的实践,是“巩固、提高、稳定、上水平”的保证。具体的讲,就是通过合理划分各级职能,明确标准条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依法规范管理者和群众的责、权、利,调动基层和群众的活力,把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工作从乡镇转移到村级,由政府管理转到群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从而形成区级抓规划、督查,乡级主要抓指导、服务,村级主要抓管理、教育,群众抓落实、监督,促进和保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环节。

(一)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根据计划生育任务目标和法律法规,结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利用村规民约的形式,依法制定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村民大会通过后执行。这个章程把村(居)民自治和知情选择标准条件、优惠政策、村干部的责任、村民的义务以及违约应承担责任等都作了明确交待。根据章程,村党支部、村委会与计生专职人员签订责任书,村委会与育龄群众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出现违约现象,由村委会按照村民大会的意见提出处理办法,申请乡镇计生办下达处罚通知单,进行处罚。在村级形成了干部群众责任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增强了村民特别是直接利益关系人的责任意识,抑制了个别人的超生思想。

(二)明确标准,严格条件。该区制定的《自治村开放标准》,明确规定凡符合条件的村,村委会首先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动员,向群众交代清楚村(居)民自治的目的、好处和义务、责任,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村委会提出申请,乡镇审核后开始村(居)民自治。实行村(居)民自治的村必须在班子队伍、阵地网络、制度规范、协会工作、工作基础、政策落实等方面达到规定条件,即“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配齐了计生专兼职人员,计生人员责、权、利分明,工作协调有序,真正发挥作用;有人口学校,内部设施规范配套并真正发挥作用,工作超前主动;成立的计生协会,主动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经常开展“三自”活动,积极为计划生育户提供“三结合”服务;日常工作扎实,连续三年以上无计划外出生、无大月份引产、无非法婚姻、无私自抱养、无信访积案、无漏管育龄妇女,统计合格率达100%;各项政策落实,具有独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有实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70%的要求;并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

(三)合理分权,规范程序。根据村(居)民自治的内涵和要求,他们对区、乡、村三级应承担的主要职责作了明确界定。在管理上,区级主要根据上级要求,编制和下达人口计划和基本工作原则、措施,并实施必要的检查和监督。乡级主要搞好分类管理、指导、督查落实和综合服务,对自治村和知情选择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督查日常运作情况;对不够自治条件的定向管理,促其尽快自治;对自治两年后不出现问题的,逐步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服务上,区里对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妇幼保健站实行了“两站合一”,组建了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加强了阵地建设、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侧重开展了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干预等技术含量高的综合项目服务;乡级主要开展新婚指导、优生咨询、避孕节育、宣传教育、致富帮扶等方面的服务。村级主要履行管理职责,安排生育指标,落实节育措施,充分发挥村计生协会和育龄妇女小组长的作用,按照居住、从业、年龄等因素,建立育龄妇女联系户制度,搞好随访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育龄夫妇享受乡镇免费健康查体和小组长月随访服务,遵守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搞好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主动向小组长汇报计划生育情况。

(四)建好协会,保证监督。该区把计划生育列入村务公开的范畴,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流动人口、服务承诺、村(居)民自治或知情选择的优惠政策及管理模式等实行公开,由协会组织会员进行监督。村委会定期向村协会通报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待遇落实、优质服务及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等,再由协会小组长传达给会员和本组的育龄妇女。通过发挥协会会员的带头作用,使广大村民树立起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思想,把计划生育变成自觉行为。去年村委直选、土地延包之后,村级班子受到了一次群众力量的洗礼,使他们更加注意理顺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引导协会会员和育龄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使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挑起了“大梁”,唱起了“主角”,从而使“自治”真正变成了“民治”、“群治”。

(五)激励制约,杠杆调节。在村(居)民自治中,该区一方面抓思想认识提高,一方面用利益驱动,发挥激励约束的“杠杆”作用,调动了干部群众抓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激励机制方面,与两个文明建设挂起钩来,凡达到自治的村,在农业建设、扶贫开发、技术指导、干部待遇、群众利益等方面都给予优惠。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凡实行自治的村,年终不再考核,直接授予人口目标达标一等奖;育龄妇女不再一年四次透查,每年享受一次乡镇提供的免费健康查体;知情选择村育龄妇女可以自愿选择避孕节育方法;与乡镇包片干部和村“三驾马车”(支部书记、村委会、村计生协会)挂钩,每有一个村实行自治,乡镇包片干部和村干部都受奖励,并提高相应报酬待遇。在制约机制方面,凡实行自治后,放松管理、工作下滑出现问题的村,取消享受的一切优惠政策和年终评奖资格,追究乡镇包片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计生协会长的责任,追回奖金,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金;对该村的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提供信息等方面予以限制,实行重点管理,责令限期搞好整顿;对实行知情选择出现问题的,要严肃处理。

推行“二十字”工作模式近六年来,效果显著,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意义。据统计该区村(居)民自治村356个,占本区总村数的70%,计生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性别比连续保持在正常范围。实践证明,村(居)民自治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计划生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具体体现。①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摒弃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机制,管理手段更加科学。②找准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切入点,纠正了主次颠倒的做法,调动和发挥了乡、村两级的活力和作用,强根固本战略得到了真正落实。③推动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制止了简单粗暴行为,更多的尊重了群众意愿,使人治走向法治,专治走向民主。④坚持了政府指导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实践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的大局。⑤改变了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做法,调节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两个效益“双赢”的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得来看,村(居)民自治工作的推行是健康的。但是不论从外部客观环境还是内部运作情况看,都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生产主体从集体转到以家庭为主上,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逐步缩小,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体制转轨,新时期基层政权建设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这必然影响到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很好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①基层党政关系不理顺,个别新当选的村委班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不自觉服从党支部的领导,甚至跟党支部搞对立;②有的村委班子法制观念淡薄,对应履行的职责、任务及其法律依据搞不清楚,认为不论做什么事,只要群众当时高兴就行,更多地讲应享受的权利,很少甚至不管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对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计划生育案件依法执行难度大,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后,当出现个别拒不履行合同和违约现象时,计划生育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而司法部门对计划生育案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不予受理支持,形不成政策的威慑力,依法管理难。三是个别基层领导和计生人员对村(居)民自治认识上存在误区:①有的思想不解放,认为计划生育必须靠乡镇严管严控,实行村(居)民自治就会失控,计划生育就会出现倒退。所以推行起村(居)民自治来犹豫不决、徘徊不前。②有的认为村(居)民自治“包治百病”,教条式的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不允许出现非自治村,否则就是与法律相对立,因此不顾客观条件和基础,一哄而上,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包办代替,拔苗助长,对一些达不到自治要求的村也放开自治,一旦出现了问题,又毫无准备、不知所措,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③有的虽然知道村(居)民自治是个好事,应该推行,但是由于工作思路不清,缺乏创新,工作不大上路,虽然实行了村(居)民自治,但运行起来还是老一套,透查、流产、结扎、收费“一刀切”。出现问题后,不是发动群众提出解决的办法,而是继续沿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新瓶装旧药”,老百姓不满意。四是协会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主要是没有摆正协会工作的位置,有的认为协会工作无关紧要,开展不开展无所谓,忽视了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载体地位;有的把一切都归功于协会,这显然也是不切实际和经不起推敲的。定位不准,具体工作难免忽左忽右,协会“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五是队伍素质不适应,特别是乡、村两级计生专职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都需要尽快加以调整。

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不可逆转。为解决问题,加快发展,调研组建议:

一要对村(居)民自治进行再认识。村(居)民自治是多年计生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揭示了计划生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它以依法管理为前提,优质服务为保障,是计划生育管理从专治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实现形式,同时突出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管理。这项工作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做的更好的问题。

二要与基层政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级政权班子坚强有力,是推行村(居)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基础。要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决调整那些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愿抓、不敢抓、不会抓,甚至对上级精神阳奉阴违的班子,解决班子散、懒、闲、瘫的问题,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要加强基层特别是村级计生队伍建设。基层工作人员,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宣传者和直接执行者,必须按照“四制”改革的要求,配齐配强计生专职主任、育龄妇女小组长和计生“三大员”,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成为推行村(居)民自治的坚强力量。

四要搞好检查监督和优质服务。推行村(居)民自治后,乡级要尽快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到检查监督和提供优质服务上,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查监督机制,完善宏观监控体系,定期对村级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牢固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全面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技术含量,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

五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村(居)民自治在很多干部和群众眼里还是个新鲜事物,必须根据群众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利用现有宣传阵地和舆论媒介,广泛深入宣传,要改变宣传方法,既讲究必要形式,更要注重效果,教育群众真正明白自己的责、权、利,防止在宣传实行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新婚姻法》实施后不参加婚检等方面产生误区,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六要发挥协会的主力军作用。村(居)民自治就是在计划生育的前提下,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计生协会作为群众性组织,理所当然的成为推行村(居)民自治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协会建设,从领导、组织、人员、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协会也要搞好定位,找准突破点,到群众中去寻找力量源泉,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而不能等靠要,怨天尤人,无所作为。

七是正确处理积极推进和稳妥求实的关系。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要经过一段曲折、漫长的过程,村(居)民自治作为计生工作领域的一项改革,是新旧模式的交替转换,在推行过程中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扎稳打。黄岩经过近六年的努力,他们的自治村只达到了总村数的70%,(这70%内也有很大的水分,为的是完成考核指标)知情选择村也只达到了70%。因此,在推行村(居)民自治中切忌不讲条件,不看现实,盲目开放,瞎抬高指标,否则不但“欲速则不达”,还会损害计划生育工作,给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麻烦。

第四篇:地方综合性大学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地方综合性大学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广西大学经过充分调研,2009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提出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开展以教学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25个学院试点,随后在全校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 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一、实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教育现状迫使高校必须课改

1、近年来,由钱学森之问而引发的温家宝总理五问中国高等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中国高等教育到底怎么了?”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了质疑,我们必须改变现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高等教育的质量指的是什么,胡锦涛书记给我们做了重要指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二)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1、本科生毕业所要求的大学四年修完的学分90%以上来自课程,可见课程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影响。

2、当前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学生主要依赖笔记,而多媒体教学后学生连笔记都省略,周远清部长说“从人灌到机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管理落后;课程体系陈旧,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缺少必要的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二)狠抓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这些年来,尽管“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和高校一直在强调改革,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学方法改革难以突破重围,效果一直不好,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坚冰[1]。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其表现在:

1.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一直以来教师关注的焦点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视对学生“怎么学”的考虑;一些教师讲课时不顾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就怕自己准备的东西讲不完,因而满堂灌,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多,学习的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2][3]。《中国高等教育》概括描述的“三不”引发广泛议论:不能享受先进教学方法的学生是可怜的;不善用好方法施教的老师是可悲的;不会激发大多数老师革新教学方法的高校其教学也难能生机勃发[4]。

2.教学方法的改革进展缓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冲击,部分教师甚至完全不愿拿出时间、精力从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很难形成浓厚的氛围[5]。此外,高校关于教学改革的行动虽然从未停止过,但更多的项目与研究仅止于理论文本。

3.教学方法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的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他认为:“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6]

4.教学方法改革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新定位的客观要求。2010年12月,我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当培养高质量的各类创新型人才”[7]。但教学方法不变革,创新型人才难涌现。

因此,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面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我们深知,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可能并不那么深奥,难的是大范围推开。学校经过慎重研究和广泛讨论,决定坚定决心,迎难而上,真心践行、不留死角,在全校大范围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根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或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本质上讲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基本要素[8]。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目标实现。其主要表现有:

1.部分教师的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过程有待规范。本科课程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包括课前准备(备课、编写教案、实验示范、实训准备、教具准备等)、授课、课后延伸工作(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考核四大基本环节。一些教师存在着忽略答疑,不批改作业等问题。

2.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以对付考试和考试拿高分为主要目的。

3.高校课程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体系,它包括课程的生成系统管理、课程的实施系统管理、课程的评价系统管理等。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课程管理阶层与课程执行阶层的脱节,管理阶层一些决议的产生往往是管理阶层单独研讨后的结果,没能很好地反映广大基层教师的声音,更不可能反映广大学生的需要。

4.考核形式单一,期末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总所占比重过大。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效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还没有建立。

5.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不够科学合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课改“三原则”

1、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涉及:作业、课堂发言、指定阅读、广泛阅读、读书报告、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10余个环节。通过注重课程教学过程基础环节的强化和优化,进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课程教学基本要素,改革和强化课程助教、备课、授课、答疑与习题课、批改作业与小组讨论、课程考核、课程教学评估、课程小结等教学基本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试制度,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比重,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有效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本科课程教学过程。形成动态的课程教学过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师。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从学生主体性入手选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多选择能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多选择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课堂重点的教学方法,多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结合点的教学方法,多选择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相对较简单的课程可以采取讲义公开法,各学科课程均可采用精品觅食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科课程应多采用激发想象法,鼓励逆向思维的教学法尤其适宜理工科课程,观点烹调法尤其适合法、哲课程的教学。推广个人魅力教学法――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适时和良好使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改善学习课程内容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关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范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提高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程为学生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通过建立“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进情景”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着眼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的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和“收集典型课案、观摩课堂实录、名师现身说教、设计课堂说评”的随机而变的课堂“应变”机制,注重教学小结、反思日记、教学经验文章、座谈会等课后反思机制,结合以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体验”机制,以及师生课外以书面传递,日记对话,聊天谈心和共同活动等多种形式增进师生的积极互动,融洽师生关系的课堂拓展的“场外交流”机制,构建新的课堂运行机制。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效果

(一)实施程序

第一阶段,学校高层统一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启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第二阶段,以调研调查、收集材料和制定政策为主。2007-2009年,已调研了40多所国内高校,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和处长分别在2007年、200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简称UIC)进行为期一年的本科教学的学习考察,期间走访了30多所高校,掌握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时任教务处长林小峰教授在UIC担任3门课程的助教工作,全程参与了备课、上课、讨论、批改作业、答疑、指导实验、考试等全部教学环节,并与一些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者和管理者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对我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借鉴、参考和启发作用。出台了《广西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过程规范要点(试行)》和《广西大学本科生课程研究生助教管理办法(试行)》,各学院出台了《课程管理及评价体系》,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强调积极参加课改是教师的责任,在新的《广西大学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中对教授、副教授的岗位职责均提出“承担本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工作”的要求。课程注重加大互动过程和平时成绩打分,根据大班上课的特点,配备优秀研究生助教辅助教学。通过“学校补助一点,学院自筹一点,导师资助一点”的工作思路,多方筹资,努力改善研究生助教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每年投入70万元用于发放研究生助教酬劳,扩大助教岗位数量,优先安排课改教师的助教岗位。鼓励学院根据课改进展,提供配套经费投入。硕博士生导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资助助教,安排自己的研究生承担本科课程助教工作。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实施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增加课程教学改革补贴。设置课程教学改革补贴系数,在组织进行课内和课外小组讨论、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答疑、组织进行课程测验、组织学生写课程论文或做课程设计,并予以批改四个方面予以补贴。为从根本上改变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现代版的照本宣科状况,取消多媒体上课补贴。学校利用我校实施的责任教授制,规定申请专业责任教授、公共基础课程责任教授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岗位的教师必须参加课程教学改革,由此分别获得每月1500元和600元的责任教授岗位津贴。

第三阶段,全校动员,进行试点。2009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大会,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今后两年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全校开展以教学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试点,取得经验我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在25个学院开展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据统计,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参与课改的教师人数达到2074人次,课程达到1323门次,覆盖全校所有学院。

第四阶段,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全面铺开。经过2009年一个学期的试点工作,学校积极跟进,了解一线教师的课改进展,及时发现课改典型,在全校教学工作大会上,邀请这些教师做典型发言;在学校组织的责任教授培训会议上,邀请课改典型教师做经验交流,并适时邀请国内专家来校进行课改讲学,在校园网和校报上开辟课改专栏,全方位、多角度,积极营造课改氛围。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在总结试点工作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进一步从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入手,落实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该项改革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已在全校展开。通过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典型,建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改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研工作得到显著提升,教师们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随笔、总结,几年来在各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许多课程在教改方面的探索受到了学校专家组的一致肯定。在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广大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做到教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五阶段(一年后),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全面铺开。召开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力提倡教学过程优化。优化教学目标,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并使教学目标向学习行为的转化。优化教学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优化教学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想办法促使教师、学生与高校管理阶层的接轨,促进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重视课程管理。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课程理论培训;提高师生在课程管理方面的参与度;完善针对课程编制质量的评价制度;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高校课程管理。并在会上对优秀课改教师大力表彰颁奖。

第六阶段,我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1年1月,我校原教务处处长林小峰教授应自治区教育厅的邀请,为广西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做了3场讲座,详细介绍了学校正在进行的课改工作,报告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此外,林小峰教授还分别于2009年6月9日在广西大学行建文理学院、2011年3月2日在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2011年3月3日在广西工学院作“课程建设与改革”专题讲座、宋亚菲教授在钦州学院做课改专题讲座,介绍了广西大学近年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受到各校的广泛好评,对兄弟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启发、推动作用。国家教学名师黄维义教授多次与国外专家交流课改情况。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的不平衡,小部分教师不愿意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课改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把课程教学改好,才能真正达到课改的目的。现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存在,转变教师的观念,做到教研相长,以卓越的教学促卓越的科研共同迈向顶尖,是我们下一步课改的重要方面。

2、教师的水平有待大幅度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同,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同一课程不同教师讲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有着天壤之别,这是众所周知的。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课程教学质量,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博学的见识,还要有组织掌控课堂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技巧。

3、教学设施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缺乏适合课堂分组讨论的圆桌式教室,小班授课时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明显优于大班,由于教学条件的缘故,大部分高校采取小班授课的人数有限。

4、研究生助教的水平有待提高。有些研究生对助教兴趣不大。有些研究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学术,更愿意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更有一些研究生在社会上兼职能够赢利的工作,对助教兴趣不大,投入的精力有限。而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研究生助教培训机构,使得研究生助教的培训成为一纸空文。这样的研究生根本达不到助教的目的。

5、学生的诚信水平有待提高。在分组讨论或者收集资料等环节中,需要小组内或小组之间互相打分的现象时,部分学生存在不真实不诚实的现象。想要做好课堂每一环节评价的科学合理,必须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

参考文献

[1][5]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2]段德君等.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61-62.[3][7]张翼星.为何出现大学生学习的“四多四少”现象[J].中国大学教学,2011(6):14-15.[4][6]浩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破重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8]叶志明.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新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51-53.

第五篇: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融至道总裁金海腾为新疆银行业“法治金融大讲堂”带来2017年首场讲座

5月12日下午,融至道总裁金海腾受乌鲁木齐银行邀请,做客新疆2017年首期“法治金融大讲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办、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相关领导及700多名银行业金融机构领导和员工做了“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此次“法治金融大讲堂”由乌鲁木齐银行董事长杨黎主持,新疆银监局副局长骆家奇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金海腾总裁从近期大案、要案频发的事实提出了一个合规文化建设中至为关键的问题,“所有银行制度都一样,但执行的结果不一样,问题出在哪?”根据这个问题,金海腾指出,打造好的商业银行合规文化,必须回答以下四大命题:“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是领导问题还是员工问题”、“是社会环境问题还是个人素质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还是创新突破问题”。这些命题,是金海腾在丰富的银行、政府管理工作实践和对合规、对文化的长期深入思考基础上提出的。

合规的核心是人

金海腾指出,银行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人进行的,商业银行合规基础在员工,而员工队伍的职业化过程就是打造合规文化的过程。杭州广发在员工教育方面有着最为生动而成功的实践,自成立以来,杭州广发员工先后经历了“合格广发人(三年)-职业广发人(三-四年)-专业广发人(三-四年)”三个阶段的蜕变。杭州广发所倡导的职业化,是员工要对所从事的职业饱含尊重和敬畏。在这个阶段,杭州广发推行了员工职业化标准,确立了“一念之差,终生后悔”、“宁可损失业务,不可制度让步”、“人生态度很难改变”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通过树立英雄人物、整肃行风行纪大会、严肃处理相关人员等措施,全行上下实现了“彻彻底底洗个澡,跨过管理上的分水岭。”

合规文化的核心是信用

信用,是银行经营的基础,是银行的立身之本,而合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信用文化的打造,金海腾鲜明地指出,信用是对社会秩序的尊重、遵守。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转型时期,“全民腐败”与“全社会失信”已成为中国迈向更高层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广东“郁南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县政府讲信用。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只有文化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唯一保障”,金海腾引用美国安快银行CEO戴维斯的话,将合规文化建设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文化的构建需要鲜明的导向,打造信用文化、合规文化更是如此。金海腾总裁根据自己在银行管理中的实践,从“用人机制代表价值观导向,物质奖励体现公平性,精神奖励体现价值标准”这一理念出发,全面阐释了文化打造的方法。

合规与创新的辩证思考

在讲座的最后,金海腾提到了合规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银行既是经营信用的,又是套利的,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银行发展已进入“无人区”,坚持合规下的创新尤为必要。如果单纯为了创新而不坚持合规,银行即使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最终仍将走向失败,而如果为了合规不敢、不愿创新,那银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就停止了。

“法治金融大讲堂”由新疆银监局主办,乌鲁木齐银行承办,此次专题讲座,结合当前监管要求与2017年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文化建设年”的主题而举办。金海腾总裁的讲座引发了包括骆家奇副局长在内的在场听众的强烈反响和深刻思考。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讲授生动,现场座无虚席,无人走动和玩手机,听众们都被讲座中的观点和案例深深吸引。不少听众表示,这次讲座改变了大家传统认知中合规文化“僵硬”的印象,对于自治区金融行业“构建合规文化,防控金融风险”启发了思路,引发了共鸣,提供了广泛的参考与借鉴。

下载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惠州市全面推行《村民议事规则》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范文)

    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张村驿村官刘文洋 党建工作是我党的特色,党建工作搞的好,具体实际工作不仅能开展的有声有色,还能从实践中巩固队伍,发展自身。因此,党......

    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

    (论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村民自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近年来,我省QQ、WW、UU等一批县认真开展村民自治,积极推动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时间虽然不长,但民主选举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已逐渐显露出明显......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实践与思考

    乘十八大东风,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的思考 今年以来,市职业训练指导服务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市人社局2013年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实现“蓝......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建设思考与实践 班组是煤矿最小的工作单位,相当于人体活动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如何调动起每个细胞的潜力,提高每个单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这是所有企业现在乃至将来共同要研究......

    班集体建设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和先进教育理论思想的引领下,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启发下,在各校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我们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些理念:1、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

    导读版实践与思考

    编辑思想表达的最佳路径 ——浅谈做好报纸导读版的实践与思考每一张报纸都有自己的编辑思想,而如何表达编辑思想各家的做法不尽相同。以往的报纸通常会将最重要、最显著、最......

    党内统计工作实践与思考

    党内统计工作实践与思考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对党内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