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

时间:2019-05-13 18:2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

第一篇: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

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

2012年06月29日 09:26 来源:《当代金融家》2012年第4期 作者:官兵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编者提示:中国农业保险模式虽然目前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并未完全定型,有必要对国内指导农险的已被采纳的和未被采纳但甚为流行的政策思路进行分析和思考,做出下一阶段我国农险市场发展的政策思考。

随着农业保险(以下简称“农险”)在世界各国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采用何种农险政策组合就成为各国政府、社会以及世界性组织持续讨论的话题。本文在讨论我国农险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我国农险发展的多种政策思路,据此给出下一阶段我国农险市场发展的政策思考。

国内农险政策的基本经验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农险市场,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21世纪初期萎缩停滞的曲折历程。在总结前期教训并充分吸收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政府自2003年开始探索一条以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为主导的发展之路。自此,农险市场迅速走出困境,取得了巨大成绩,农险保费从2006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亿元,增长了近16倍;农险品种、保障范围基本覆盖了大农业各个领域和全国所有地区;2009年以来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农险市场,是近年来支撑全球农险保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的经验有两条:

一是政府做了该做的。2003年之前,政府在推动市场发展方面基本上没有作为,而2004年以来政府从消极转为积极,实施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提升了农险需求,各市场主体形成了参与约束,农险市场由此形成并实现了增长。

二是搞对了激励。2003年之前的农险政策没有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市场主体基本没有形成激励相容约束,仅靠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保险公司提供农险服务,运作不可能持久;现在激励方向正确了,放松了市场准入,加大了供给方的政策支持,则有效地调动了各(再)保险人、地方政府参与农险事业的积极性,农险供给就形成了,因此,农户分散了风险、保险公司有了保费、市场有了粮食,政府有了民心等一连串正响应得以实现。

那么,我国所采取的农险政策组合是否独树一帜而具有普遍意义呢?其实不然,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经验并不特殊。

国内农险政策思路评价

以全球经验为参照,我们会发现,中国经验显然并不特殊。2004年来,在政府推动下,国内农险覆盖面的迅速扩大主要依赖“政府补贴保费十私人部门承担风险”为特征的运行模式,这与很多国家推行的PPPs模式是一致的。这种模式虽然目前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并未完全定型,政策绩效也有待检验,有必要按照全球性的经验对国内指导农险的已被采纳的和未被采纳但甚为流行的政策思路作简要评价。我们把政府在农险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分为两类:

核心角色(Key Roles):政府应该是农险体系的最后再保险商,弥补安全网的最后一个漏洞,巨灾性风险冲击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他角色(Other Roles):政府在农险体系中的作用可以不断延伸,补贴农户的保费支出ORs1、直接出售保险ORs2、出售再保险ORs3、对农险方面的科研补贴ORs4、对直保的经营费用及再保公司保费及经营费用的补贴ORs5、立法、研发和培训等公共支持ORs6等。

国内农险体系建设的政策思路都是将政府扮演的不同角色组合得来的,流行的政策思路有以下几个:

一是补贴农户(ORs1),即政府不承担私人保险商的损失责任,这是国内财政部门坚持的理念,该框架的优点在于补贴额度一目了然,不用承担兜底责任,很少或基本不对农险公司干预,但缺点在于市场发展初期,农险公司本身财务可维持程度并不高,农险再保险业不易购买,很容易因为巨灾损失而倒闭。

二是扮演直保公司角色(KRs+ORs1+ORs2),即政府承担所有的损失责任(包括巨灾风险),(再)保险商仅代理农险业务。

三是扮演再保险公司和最后再保险公司角色(KRs+ORs1+ORs3),即(再)保险公司自留部分农险赔款责任,其余向政府购买再保险,政府承担巨灾风险。该模式下,因为政府的风险规避程度更低,风险承担能力更高,因此将高层风险出售给政府,符合风险的效率分担原则,接近于国际上流行的最优的PPPs框架,其实也应该是近中期国内农险政策选择的目标模式。但缺点很明显。

四是最后再保险公司角色(KRs+ORs1)。该模式是目前各试点农险项目较为普遍的做法: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该模式鼓励各保险商参与巨灾损失融资KRs中来,是对第三种方案的替代性选择。目前,主流观点中对KRs的选择是成立“巨灾准备金金”,该基金由政府、农险公司和再保公司共同出资,以备大灾。

五是私人(再)保险商承担KRs,通过私人(再)保险商的业务创新,实现均衡保费成本的降低。

六是KRs+ORs5。政府提供巨灾保障的同时,不补贴直保公司,可以先期补贴再保公司,形成商业性再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分担风险的巨灾风险分散模式。

七是ORs6。思路包括基于公私合作、共同参与、责任明确的原则加快建立完善农险法律和机构框架:近期依托现有机构、中远期成立专门的农险再保公司(农业部等部门倡导这样的模式,较类似美国的做法);为农险产品创新例如(地区)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提供支持和补贴。

国内农险政策展望

上述思路有些已经正式实施,有些处于试点状态,有些还在争论之中。但由于认识不到位、部门利益、客观局限等多种原因,人们对农险政策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当前,最大的分歧是在农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政府是扮演保险商、再保险商还是最后再保险商的问题,这阻碍了政府在哪些风险层介入、补贴多少、各级政府如何负担这些补贴等技术性问题形成共识。其实,全球经验表明,政府除了在需求方补贴保费之外,在供给方主要扮演的是最后再保险商以及支持农险发展的公共品提供商角色。与此相反,我们的很多思路则要求政府扮演几乎所有的ORs角色,如果如此,农险政策将会因为风险向政府的进一步集中和过重财政负担而收效甚微。

如果说前期国内农险市场发展成就主要归功于政府的提供的保险补贴,那么,今后在延续之前好政策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抵抗住对Ors需求的诱惑。另一方面则要借鉴全球经验,多做应该做的事情:一是做好农险的立法工作,切实厘清利益关系、稳定运行机制、保障各方权益;二是对灾害模型、数据等关系行业发展的公共品上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加大对国内农业再保险机构的扶持力度,推动农险市场健康发展;四是鼓励制度创新,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农险市场建设;五是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前瞻性地开展制度设计,例如把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纳入到未来的农业收入保险体系中;逐步构建新的农险运行模式和政府支持架构,以支持在风险分担效率和减少成本方面具有优势的各类创新性指数保险、天气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再保险集团研究室经理)

第二篇:农业保险政策整顿意见

农业保险政策整顿意见

农业保险政策整顿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

为增强我市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重特大意外事故的能力,推动我市农业生产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及筹资机制

基本原则

试点工作坚持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低保障、广覆盖,有限风险与责任

分层相结合的保险经营原则。

筹资机制

除中央、省的保费补贴外,建立市、区县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筹资分担机制。以市为单位建立核算账户,强化超赔风险控制。

二、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保险试点品种

保险试点品种目录为水稻、玉米和生猪。各区县原则上应对3种品种都展开试点工作。同时,各区县根据地方特色还可选择目录外的其他品种作为本地财政扶持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

保险保障程度

保险保障程度原则上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种植业保险以大灾如旱灾、洪水、风灾、内涝、雹灾、冰冻等为主要保险责任,实行低保额的初始成本保险。保险分为一般自然灾害和旱灾两类,按低保障原则实行不同的费率和保障程度,由参保者自愿选择。生

猪保险以自然灾害和疫病造成生猪死亡为保险责任,实行低保障。

试点范围

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和荣县的种植业承保面原则上要达到试点品种种植面积的40%,生猪承保面原则上要达到出栏数的20%,并重点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实施。

1.种植业:在四区一县中经济条件较好、干部和农民投保积极性较高、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乡镇、村组实施。

2.养殖业重点范围:全市年出栏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和存栏种猪20头以上的种猪场、户原则上全部纳入试点范围。

参保对象和方式

加大引导力度,重点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保。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自建基地或与农户紧密连贯的生产基地实行统一投保,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其

成员统一投保,鼓励以村、组为单位联户投保。鼓励养殖、粮食种植大户投保。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调整鼓励粮食生产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补助方式,以调动生产者和龙头企业的参保积极性。

保险机构

采取政府与保险经营机构联办的合作方式。保险经营机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试点阶段我市在省确定的保险机构中选择一家公司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承办工作,今年确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市分公司承办试点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费率由省统一确定。

保费补贴

1.财政补贴资金的筹集。对试点品种的保费补贴,除中央补助25%、省财政补助25%外,市财政补助5%,区财政承担15%。也可动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资补贴,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系。财政安排的保费补贴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去年各

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应于去年8月10日前筹集到位。

2.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保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支付。为承担今后巨灾可能带来的政府超赔责任,市、区县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实行按年预算安排。当年如有结余,不抵减下预算,作为保险超赔和巨灾准备金。各级财政部门按保费补贴计划,提前向保险经营机构拨付保费补贴资金,年终据实结算。

风险管理

在试点阶段,实行试点范围内农业保险风险责任在当年全市保费3倍以内封顶,并承担在此封顶线以内保险赔付责任的方案。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在当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2倍以内,由保险经营机构承担全部赔付责任;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在当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2—3倍的部分,由保险经营机构与政府按1:1的比例分担。政府承担的超赔责任由省与市、区财政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省、市财政确定。

理赔支付

保险经营机构必须按规定及时向农户支付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赔付分两次进行:损失发生后,先向农户支付核定损失的50%的预付赔款;在保险末统计全年全市总赔款后,再进行个案清算。全市全年总赔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3倍以内,则按核定的赔款扣除预付赔款后全额支付;若全年总赔款超过了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3倍,则个案赔款为核定赔款额乘封顶系数,再扣减预付赔款后的额度。在操作中,要在保单中注明“全市全年总赔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3倍以内按核定损失全额赔付,超3倍以上按年终核定比例赔付”的理赔责任,并要求参保农户签字,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要做好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农民充分了解参保信息。

配套措施

四区一县要把农业生产者是否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作为享受各类政

策性扶持、信贷支持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参保者在财政扶持、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优先。要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接机制,带动广大农户团体参保。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作用,协同代办理赔定损和开展防灾防损工作。有条件的可依托乡镇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核损理赔专家小组,由保险经营企业和农技人员、协会代表等组成,共同做好责任界定、现场查勘和定损工作,并建立必要的利益分享和责任约束机制。

在加强引导和参保者自愿的前提下,各试点地区要从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保险经营机构拓展相关业务。要积极支持保险经营机构通过购买再保险分散保险风险。要加强对试点运作及项目的监管,合理控制管理运作成本。要建立农业保险项目的风险评价预警和运行监控体系。

三、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构建组织体系

市政府成立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财政局承办。四区一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宣传发动

四区一县政府要迅速启动宣传工作,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向广大农户详细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参保的各项条款规定及参保后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内容。要统一制作宣传光盘供基层宣传动员工作人员使用,并在试点工作开展区域的场镇张贴纸质标语和横幅标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乡镇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报纸上有文、电视上有图、广播里有声,全方位地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家喻户晓。

细化工作任务

各级财政、农工办、农业、畜牧、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市农工办负责牵头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推广的工作方案。

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分别制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具体操作方案。

市财政局负责财政补贴资金的筹集、拨付和监管等工作。http://

人保分公司牵头负责对四区一县、乡镇相关部门人员的培训工作,测算保险运行成本,在参保乡镇建立“政策农业保险工作站”等工作。

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舆论宣传工作,各新闻媒体具体办理。

四区一县、乡镇政府负责做好宣传动员、思想发动工作,并积极配合保险经营机构,建立联动机制。

第三篇: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回顾与展望[模版]

【摘要】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财务 会计 改革 发展 的30年,30年中我国 企业 的业绩评价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演变过程的回顾,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发展阶段;回顾与展望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 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经了30年的时间。我国的 经济 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财务会计改革也经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协调、趋同到等效的发展过程。作为财务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业绩评价也历经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本文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阶段

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而逐渐走向成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实物量考核阶段(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只是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而存在的经济单位。在此情况下,政府评价考核企业业绩采用的方法是对照指令性生产计划,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为核心内容。这一评价方法在当时对提高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缓解物资供应紧张局面、建立较为完善的 工业 体系和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方面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以实物产量为主的企业考核方式,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许多企业为了提高本企业的地位,扩大经营者本人的业绩,都有一种总量扩张的冲动,千方百计地争资金、争项目、争资源,不计成本、重复建设,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二)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20世纪80年代)

此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1979—1982年的放权让利,1983—1986年的利改税,1986—1991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让利时期,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以产值和利润考核为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初步拥有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管理还没有完全摈弃行政管理和计划控制,但已开始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已不再适应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管理,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开始为各方面所接受。198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同时规定从中选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为综合记分卡,即通过报告期指标与基期指标逐一对比,判断企业经营改善、持平与退步情况,然后进行打分,计算 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这种方法避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并解决了从总体上评价反映经济效益的各方面因素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没有将考核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划分;二是只是简单地进行 历史 对比,容易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越是基础差的企业越是容易得高分。所以,这种方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淘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但这种尝试并没有解决国家作为所有者在充分信息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问题,反而是企业经营者利用经营自主权不断侵犯所有者的权益。为克服承包制的弊端,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八项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综合评价方法,这8项指标并没有在企业考核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因为对绝大多数实行承包制的企业主要还是考核企业承包计划的完成情况。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所采用的单纯以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为考核内容的考核方法,客观上诱导了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企业为完成业绩即实现利润或上缴利税,不惜将大量损失和坏账长期挂账,使得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连年上升,经营潜亏逐年扩大。这种不健全的考核方法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 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时期。此阶段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为起点,中国开始探索建立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在 总结 了承包制的经验与教训后,中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量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92年,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产值率6项指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推动政企分开,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给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进行评分。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根据新的形势,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指标权数也进行了重新分配,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这两套系统都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的巨大进步,对纠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们也存在着相似的局限性:一是评价体系缺乏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不能引导企业避免短期行为;二是评价标准划分太粗,降低了评价实践的适应性,这导致了两套体系在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现在)

本阶段以《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的颁布为标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监管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为适应这种要求,财政部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到1997年底,初步形成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由12项计量指标构成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框架。1998年,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又增加了定性评价因素,使指标体系由原来的12项发展为38项,形成了以基本指标为主导、以修正指标为补充与专家评议指标相结合的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根据多目标规划和非确定性决策的原理,引入了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评价反映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计量与非计量性因素,使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1999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操作细则,重点评价国有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32项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标志着新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2002年3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改)》。其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

第四篇: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徐立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报告上明确表示,今年将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应该说这些都是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利好消息,但针对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郭左践同时又指出:目前在中国搞农业保险,并不重规模,重在探索方法和模式,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和道路。” 因此必须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目前,发展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农业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

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依据WTO的绿箱政策,我国可以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措施加以实施。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而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实际运营来看,无论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税收减免、经费补贴,还是向农民补贴一定比例的保费,都是作为财政对农业的补偿性投入,是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对农业保险经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增加间接补贴。对农民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进一步加大,以增强农民对保费的支付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指出,2007年在全国大面积试点的能繁母猪保险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政府补贴保费的80%,使48元的财政支出和12元的个人支出,获得了1000元的经济补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吴焰提出,要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补贴农险保费的方式可以使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通过保险机制得到乘数倍放大,这是一种很精巧的制度安排”。

(三)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

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四)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

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是按这种模式推行农业保险。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草根组织”,也可以为农业保险代收农民会员的保费,并参与保险的协调,在突发的灾害查勘、定损理赔等服务方面做些工作。

(五)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法国《农业保险法》就规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相比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没有任何强制性,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主要饲养的牲畜,必须进行强制投保,其费率应相应低一些,具体按不同农作物品种和风险等级来确定,使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都有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其他农产品采取自愿的原则投保,保费可以稍高一些,作为一种较高水平的保险手段,但对其最高承保金额应作出规定,一般不应超过一定年数的平均收获量的60%,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采取这种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形式以强化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

农民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悉,保监会今年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六)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经营的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越来越多的农民盼望农业保险的“保护伞”能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保障。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目前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起到保障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今年南方雪灾中农业保险目前的赔付占总赔款的比例不到4%。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表示,这说明农业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财政所

第五篇:2013年四川省农业保险政策变化情况

2013年四川省农业保险政策变化情况四川省的2013年农业保险政策经过了调整和完善,在三个方面有较大变化:首先是提高了对于种植业的作物品种的保障水平。前提是要将农户缴费水平维持不变或是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作物的单位保额,例如水稻和玉米,保额从300元上升到了400元,油菜的保额从原来的280元上升到了300元等。第二是提高了对于森林保险的赔付标准和保障水平。公益林、商品林的单位保额都分别有所提高,400元到500元和500元到750元,这都是在维持保费不变或降低的前提下进行的。森林保险有一个绝对免赔额的核损面积,这个面积从原来的10%下降到了现在的5%,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民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第三点是关于肥猪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有所提高的。

下载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评价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改革促调整,以......

    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

    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 发表时间:2009-3-4 10:26:41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 17期作者:郭文刚,董志明 国内教师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 ■郭文刚,董志明 摘......

    2012年主要土地政策回顾、评价及2013年展望

    2012年主要土地政策回顾、评价及2013年展望2012年,土地管理政策继续延续“十一五”期间的主线,在严格保护耕地、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

    完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的建议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在我国是可行的,它是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XXX大力宣传农业性政策保险

    XXX镇大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 XXX镇农技站联合县农业保险公司,利用XXX镇赶集机会,在群众聚集处设咨询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知识宣传,向广大农民朋友传达农业保险知识。 政策性......

    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因素以及农业保险政策

    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因素以及农业保险政策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中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实施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农户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精选)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保险不......

    有机农业的概况与展望

    有机农业的概况与展望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有机食品在发达国家的食品市场上销售旺盛,为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