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时间:2019-05-13 18:1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第一篇: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促使信息时代的来临及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着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改变政府自身。电子政务的发展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作为技术与行政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系统对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对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是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应用者,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确实向各级政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来建立一个能够更好地为市民和企业服务的政府,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的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来引导国民通过网络享受服务,肯定会直接地带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全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工业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术经济环境相呼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从而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社会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二、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联结性和超时空等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信息网络一方面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地域联结成一个整体,产生网络聚合和扩散的双向作用,使信息的沟通方式、资源的配置途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信息网络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信息资源能够在同一时间传输到世界各地。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政务的各种社会效应以及政府管理的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一)、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对内外资源的利用效率 传统政务实际上是一种以高成本、低效率为标志的粗放管理方式,粗放的管理常常导致官僚主义现象,这既与政府的各种繁文褥节有关,也与人民群众能否把握各种信息对政府实施监督有关,单纯地用缩编来遏制官僚主义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而电子政务则是一种集约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电子政务将因其披露政府各种信息和废除繁文褥节而对官僚主义进行相当大程度的遏制。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政府机构与人员费用的开支。电子政务的应用,将大大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使中间层次的机构与人员失去存在价值;依靠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方式,将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行政组织规模会大大缩小,精简机构与人员的力度会更大。网络时代的政府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财政开支的总费用将减少。当然,更主要的是网络政府

对既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最充分地利用,这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会以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

2、降低政府传统办公设备的开支及公务处理成本。虚拟办公、无纸办公的出现,无疑将减少办公楼宇的建设和维修费用,减少购置办公设备的财政支付,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交通工具或交通补助的费用。同时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地进行跨部门或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输送、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并做到用固定的软件进行公务统计、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资讯、政策能够迅速下达、信息能够做到动态收集和动态处理,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3、组织内外资源连为一体,降低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成本。电子政务中网络把全国或全地区的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办公,达到许多资源(比如信息、人力、知识、创新的方法、先进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的共享,也减少了有形资源(比如机构组建、会议设施、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来回奔波)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真正达到“大而全”而不是“小而全”和条块分割。更主要的是通过网络系统,把行政系统与外界社会系统的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对政府组织也好,对全社会各组织和公众也好,无疑大大降低了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成本。

(二)、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成为政府宣传的有力工具。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化,各少数民族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络不但可以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而且还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其次在贯彻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电子公告牌,解释政府政策的意图和想法,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政策的意义、把握政策的变动和修改,减少政策执行的障碍。

第二,互联网使政府管理动态化。传统管理的一大弊端是管理活动的静态性和时滞性,即使存在某些动态管理的方式,也因成本过高和缺乏有效的技术而难以落实。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信息的及时、全面把握、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使任何层面、任何行业、任何环节的管理活动和协调活动成为可能,使政府管理动态化。

第三,网络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电子政务系统使得相似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办事规则统一、标准化和程序化,对出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部门主义的一些烦琐规定则加以废除,使政策保持更大程度的统一性。同时,电子政务要求增加工作人员的自主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行政组织也必须减少束缚工作人员手脚的一些办事规定,使职员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系统的实质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政务从多方面推动和保证了行政管理创新模式的建立,对于促进政府管理向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方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与管理方式变革

技术创新对管理方式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程度说,技术创新本身就是管理者管理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技术创新直接融入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之中。当然,技术创新并不是以原生形态进入管理方式,而是转化为或内化为管理方式的构件才得以体现。所以,技术创新存量塑造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的增量则驱动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驱动管理方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驱动管理观念发生变革:

(1)驱动企业对内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内管理观念主要包括对委托人、员工及委代关系、磨合关系的观念。近年来,美国企业界利用磁盘系统建立了一种员工培训及考核的工作体系,利用该系统可帮助实现员工配置的最优化。

另外,信息技术也改进了现场管理观念,现场管理中的“现场”不一定是指实际中的现场,而有可能是指显示屏上的“现场”,“实际现场”与“屏幕现场”尽管有许多差异,但就管理效率而言,后者似乎较前者成本更小。

(2)驱动企业对外管理观念的变革。企业对外管理观念主要体现为竞争观念及营销观念。技术创新效应体现最为充分的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动态进程,驱使管理者更为重视企业竞争,更为重视技术创新引致的危机意识的培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之中不断地注入合作,强化了企业的兼并意识和联合意识。这样,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驱使企业超越传统的从零和博弈中获得竞争中优势的旧竞争观,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以协作加联合共同获取增和博弈的竞争优势的新竞争观。在营销观念方面,技术创新效应使得管理者能够从主要以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变革成主要以个性、价格及质量赢得顾客的观念。现在波及全球企业界的根植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再造风潮”,其最为核心的观念即为“顾客导向”观,以“顾客导向”观重新审视企业及企业行为。这也表明,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企业再造风潮”更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用完全意义上的“顾客导向”观替代“生产导向”观及不彻底的“顾客导向”观。

第二,驱动管理方法发生变革

在技术创新效应中,管理方法是首先受到冲击并相应作出变革反应的。技术创新不仅驱动成文性管理方法发生变革,而且对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使新的管理硬件加速替代旧的管理硬件,同时使管理主体的操作技能也变换成适应新管理硬件的形式,这样,体现以电脑技术为主体的新的管理硬件系统及其相配套的软件系统的新的管理方法,正在或已经在冲击和改变着主要以人工及简单硬件为主体的旧的管理方法。这种新管理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整理及传输的方法。传统的信息接收及处理主要依据听取汇报、看汇报材料、现场走访及人工整理等方法,这种传统方法具有许多限制性约束,而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弱化或消除这些约束:

(1)成本约束。听取或阅读汇报材料,对管理者而言,也许只花费少量时间,但对提供材料的下属,则有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新的管理方法只要求管理者对电脑输入一定的指令,就能很便利地在成本非常小的前提下获取所需信息。

(2)时空约束。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了管理者的信息来源,引致管理者只能是平面的而不能是立体地接收信息。新的管理方法则有可能解除大部分时空约束,使管理者能 够立体的、随意的、超越时空地或全方位或单维度地接收信息。具体地讲,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可以随意进行与“实际现场”无异的“屏幕现场”走访,也可以在“屏幕现场”走访期间立即对其相关信息加以电脑整理和输出,这样,原本要经过多重必经之途的信息只须经过简单程序操作就可完成。

(3)可信度约束。传统的管理方法很容易使管理者接收到的信息在经过多重过滤和改造之后已经面目全非,这样接收的信息就很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信息的传输方面也可能因噪音影响而使其失真,表明传输的信息同样难有高的可信度。新的管理方法由于采用人-机系统接收信息,因而就有可能减少在信息接收及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从而使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必要提出的是,新的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信息的失真,甚至有可能较旧的管理方法引致更低的信息可信度。不过,总的来讲,由于减

少接收和传输环节,弱化了人的主观影响,新管理方法接收及传输的信息应比旧管理方法接收及传输的信息的可信度要高。

(4)质量约束。管理方法以人工为主,接收信息的范围较窄、数量有限及整理信息的技术落后,这样就使信息处理质量处在高位的概率不是很大,依据质量不是很高的信息作出相关决策,就有较大可能引致企业走向失败。新管理方法以电脑及现代通讯工具为主,接收信息的范围较宽、数量较多及处理信息的技术先进,这样就使信息处理质量相对较高,依据较高质量的信息作出的决策,就可在一定程序上增加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第三,驱动管理组织发生变革:

(1)组织结构方面,由非信息化组织向信息化组织转化。由于电脑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程序化工作能大部分甚至全部由电脑完成,引致在非信息化组织中主要从事信息收集、整理、传输等非决策性事务的员工基本上被电脑所替代,同时又引致许多繁杂的控制事务转型为简单的电脑控制,使得监控的范围加宽,所以,在信息化组织中,管理者管理幅度加宽,组织层次减少,也使非信息化组织的“高耸结构”(tall stucture)转变为信息化组织的“扁平结构”(flat stucture)。

(2)在组织性质方面,由单一的实体组织转型为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的共存。实体组织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由实体组织构成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虚拟组织即是指近年来才出现的“虚拟公司”,这种合作形式能更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实现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于实现的目标,而且可一定程度上发挥共享收益和分担风险的作用。具体我们可将企业内部事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和“内部服务”两类,利用“外包”将“内部服务”转移出去由专门的公司加以处理,企业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这样既提高了企业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借助专门公司处理专项业务的专项技术提高“内部服务”的效率及效果。所以,服务外包可从企业总体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一定意义上减弱企业内部存在的非效率性。由此也缩减了企业规模,精炼了管理组织,使管理组织在明晰目标的导引下利用先进技术的耦合优势更有效率地运作。企业家精神即为创新精神,企业没有创新就只有消亡。企业创新受制于组织的约束,所以,要持续不断地获得创新,用创新来赢得竞争优势并推动企业不断走向发展,就必须培育创新型管理观念、构建创新型管理组织、实施创新型管理方法。换言之,在企业之中必须要驱动管理方式不断地向创新型管理方式变革。创新型管理方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激励技术创新,延伸一点讲,激励技术创新主体自主选择较高的努力程度投入到技术创新。这样,我们就可从三个方面把握创新型管理方式的基本特点:

第一,创新型管理观念的培育。

创新型企业较常规企业要冒更大的风险,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要具有旺盛的创新热情及对创新的支持态度;要在思想上经常关注创新,抓住和认识创新机会。所以创新型管理观念就应包括创新支持观、创新接受观、创新风险观。

(1)管理者不仅要自己率先培育创新型观念,而且要在企业深入地帮助和引导员工培育创新观念,即在企业中构建隐含和显见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因管理者的个人偏好而决定创新的命运。对此,德鲁 克曾指出:“我知道还没有一个企业在它的创办人离开后能够继续保持企业家型的风格,除非他已经为组织制定了企业家型管理的政策和实践。如果缺少这些,企业最迟在几年之内就变得失掉信心和停止不前”。

(2)企业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激励员工投身于创新,而且要关注企业外部的新活动,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有关企业外部创新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企业的大创新活动之中,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企业赢得或强化竞争优势,同时又不能有损于创新源,至少应该使企业利用外部创新的活动成为能引致相关方效用水平均有所提高的帕累托改善行为,否则将或是抑制了外部创新源的创新积极性,或是使创新源为竞争对手所利用,两方面的结局都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3)企业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创新活动,而且要关注隐性的创新活动。显性创新活动,一般是指已纳入企业整体计划或整体战略之中的按正常程序进行的创新活动。隐性创新活动,一般是指没有经过企业管理层批准因而也没有纳入企业整体计划或整体战略之中的、按非正常程序(通常体现为业余、“地下”)进行的创新活动。应该说,两种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显性创新活动的激励及支持是必要的,但对隐性创新活动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激励和支持,至少不反对、不故意设置障碍。总的来说,创新型管理观念有助于关注创新、激励创新、捕捉创新和利用创新。

第二,创新型管理方法的实施。

创新型管理方法体现在非成文性管理方法中,主要是指管理层对创新者投身创新活动的态度支持。创新型管理方法体现在成文性方法中主要是指通过成文性方法使创新主体能够构建确定性的收益预期。创新主体根据创新型管理方法的运作对自我创新活动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这样有利于创新者理性地选择创新或不创新。创新型管理方法是力求使创新主体的预期纯收益大于0,从而激励创新者积极地投身创新,增加企业创新总量。在此,我们主要以美国3M公司为例阐述创新型管理方法的要点。

(1)时间支持。任何创新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创新型管理方法必须内含时间支持的内容。3M公司制订了一个15%的上班时间来搞创造发明。

(2)财务支持。创新必然要花费成本,对创新主体而言,资金约束往往是最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所以,创新管理方法应内含财务支持方案。3M为鼓励员工投身创新活动,当年发放90多项5万美元的吉尼斯专款,以保证开发新产品资金需要。公司规定,谁要有创新意图,在得不到部门资助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吉尼斯专款,这样就保证了尽可能多的新点子、新设想能不断地及时地转化为利润源。

(3)选择支持。创新主体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并非总是受到所有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了使创新不至于因得不到本部门支持而未能实施或半途而废,创新型管理方法应该支持创新主体自由选择的方法,即支持创新主体自主选择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也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受地方制约自主作出资助或者不资助的决定。这样就加大了创新项目受盗助的概率,同时也刺激着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共同引致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3M公司规定,如果员工有创新点子,首先找他的直接上级要求资助,若上级不批准,员工就可找其他部门;若再被拒绝,则继续寻找。即使被所有相关的部门拒绝,他还可以申请吉尼斯专款。

(4)奖励支持。创新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创新主体投身创新活动,同样是投入成本的行为。并且,创新主体的成本投入不仅包括有形的投入,还包括无形的非货币投入(时间、精力、声誉等),加上创新同时又是高风险活动,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就有可能慢慢弱化甚至成为阻碍力量来抵制创新。所以,在创新型管理方法中,应该包括对员工创新活动的奖励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在低风险环境中勇于创新和积极创新。3M公司的做法是,创新成功者受奖励,创新失败者不处分。公司保护那些勇于开拓进取的员工,并选择适当时机对他进行提携奖励。

第三,创新型管理组织的构建。

“创新是要人来做的,而人总是工作在一个组织之中的”(彼得·德鲁克,1985)。创新型管理组织是创新型管理观念的载体,也是创新型管理方法的中介,所以创新型管理组织具有某些共同性:

(1)对创新员工及创新团体具有强亲和力。创新型管理组织能够为创新提供适宜的小 环境,从而使创新活动受到全方位支持,不受内外因素的干扰。

(2)创新型管理组织确保创新员工或创新团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一般来讲,创新大都体现为团体行为,不过团体行为有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及其他弱化因子,特别是当团体由组织构建时,其负面效应更大。所以,创新型组织应确保创新团体的自由组合和自主运作,这样就有可能获取相容性的激励效果,提高团体运作效率。

(3)创新型管理组织在现代更多体现的是扁平型结构。扁平型结构是技术创新的引致结果,同时反过来因其管理层次少、信息传输快、决策迅速等特点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创新作出相关的决策。对于大中型企业创新活动而言,创新型组织一般体现为对稳定和自由组合的矩阵型组织。

不难得出这种结论,创新型管理方式与常规型管理方式一样,管理观念是灵魂,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是体现,三者之间同样存在着有机的配套和机械的结合等多种可能性。所以,我们构建创新型管理方式,应尽可能配套建立,但也不排斥分步推进。

第三篇: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几点想法

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几点想法

今天会议很重要,谢谢邀请出席和发言 谢谢主席:

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3个看法:

1、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有三种重要关系:一是上下关系:如中央与地方关系,如斯洛伐克彼德先生介绍的五种教育主体,就涉及中央与区域关系,其市政府作用很令人思考。作为一个大国,这个问题太重要的。比如,上级政府关心下级政府,经常有很多具体指导意见,这些意见是指导性的,还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且如果有不一样,如果办? 二左右关系:如顾主任刚才讲的如何设置部门,如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部门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同,这正常,但如果没有科学的程序办法,就解决不了或协调不了部门意见不同。这就不正常的。三是多层次与多方面的上下左右关系。从上到下有多有,直到居民;从左右看,有省之间,市之间,企业之间等。

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受到三种政府定位的影响:首先是大政府与小政府的关系,这是

政府的管理范围是怎样,涉及到政府做什么的问题。今天,大家对公共品供给大一些,竞争品干预小一些提出很多意见。其次是强政府与弱政府,这是指政府的管理力度如何,政府如何去做。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东亚经验如何看?那些要强,那些要弱?第三,是好政府和坏政府,这是涉及到如何让民众来评价政府行政能力和结果的问题。

3、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过程有三大类型:(1)是从计划经济政府行政职能向

市场经济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也称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破旧型转变。关键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比如,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特别重要的。(2)是从不成熟市场经济政府行政管理向规范的市场经济政府行政管理的转变,也可称为政府行政体制完善型转变。这主要体现为政府为提高办事效率所做的努力之中。(3)是从当代发达国家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创新而诱发引导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这可称为政府职能创新型转变。比如,在电子政府的过程中,国际上有专家提出,将政府的业务分为九类共165项,九类即居民服务、司法与公共安全、税务、国防、教育、行政管理、运输、法规与民主及邮政,这些对我们对行政管理创新有启发。在非典疫中,美国政府中各部门的合约制很有启发。我们要建立的不是大包大揽的防疫体系,而有有硬有软的体系。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走到一个很关键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再适用,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政府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当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政府管理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创新已成为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所以,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1、电子政务的内涵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方向。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是: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

(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这一词我们耳熟能详,但究竟什么是电子政务,在目前的国内学界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得到一种普遍认可的定义,甚至电子政务的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提法也不一样。如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网络政府等等。但是大多数的观点是将电子政务的核心界定为政府上网。从电子政务的字面上来理解,这也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说,政府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且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可以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服务,使“政府公开”。政府还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政府机关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由各种电子化渠道互相沟通。但实际上我们谈到电子政务概念的时候,应了解到,电子政务的关键和核心并不在于技术的应用,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电子政务的一种初级的形态,电子政务应该是一种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政府的政府模式。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去定义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党的十六大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

管理水平。2006年3月出台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可见,当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极大的改变和重塑着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时候,电子政务自然地成为社会对政务变革的必然要求,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佳平台。

2、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创新效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实际上,由电子政务推动和影响的政府管理创新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电子政务的实施反而会让政府觉得一时无所适从,先进的办公手段被迫闲置。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不适应。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初期投入很大,这时我们会发现电子政务的实施导致政府行政成本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如果这时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作风没有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在实现服务政府、阳光政府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电子政务就有可能走向失败,加剧了政

府与群众的矛盾。

第二,电子政务的内容太少,作用太小。从我国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存在大量问题。首先,内容太少,相当多的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其次,政府信息网络比较重视网页的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却缺乏与用户的积极沟通手段,公众和企业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国家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地每年通过财政投资和其他渠道对电子政务投入的资金在400亿元左右,这么庞大的开支,如果不对其“结果”——即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话,不但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也会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产生其他不良社会影响。

第三,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中条块分割不适应。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是按照两条路径开展的,一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另外一条是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在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难以整合工商、国税、地税、海关等重要经济部门的电子政务,没能发挥其综合性政府网站所有的应用。

第四,标准建设弱化,难以发挥电子政务全国整体优势。

在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主要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这两个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比较落后,在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上都没有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化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巨大瓶颈,使部分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地区和单位,已经开始出现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冲突。

第五,信息安全成为政府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千差万别,一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隐患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是一个以自律为主、管理为辅的领域,用户的行为自律是关键。政府的管理要创新,采取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政府上网,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电脑罪犯就可能在网上窃取到政府的部分权力,进行犯罪活动,这些都将影响到政府工作目标的达成和形象、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众形象以及威信的塑造。

第六,数字鸿沟问题成为制约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的瓶颈。“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中国,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来自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数据资料,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6,中国城乡

数字鸿沟指数为0.64,表明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在2008年《信息化建设》杂志提供的《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中,通过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在开展电子政务的时间上,在五年以上的,东部占63.08%,西部占37.50%。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农村和西部地区对信息化还有很强的需求,应该说农村和西部地区是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是依赖于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而生存的,这样一些问题不解决,政府管理的创新就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篇: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的实施,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内外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扩大政府行政系统开放性,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传统政府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基于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两者紧密关联的论述,提出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创新的对策,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对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工作,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再造和优化行政业务流程。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信息化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促进了信息时代的来临及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着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改变政府自身。电子政务的发展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世界性潮流。作为技术与行政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浪潮,以电子政务为依托的信息化建设将给政府管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实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 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从操作层面来讲,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把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借助Internet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 超越时间 空间和部门分离的限制,从而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告别传统层层

书面审批的作业方式,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的沟通,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和快速地进行信息传递。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新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和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正抓紧“五金”(即金关、金桥、金卡、金税和金盾)信息化工程建设。其中,金关工程已经实现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金税工程完成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查系统建设;政府上网工程在我国开始从1999年推行,绝大多数大城市政府网实现了向社会公众发布政务信息,网上在线服务等功能。2007年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这标志着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为各部门各地区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公共平台,意味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800亿到2000亿之间。中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落后于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共24个)。中国政府能够以在线方式提供的服务共有52项,其中的46项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广度(国家级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的数量)达到了88%,超过全球85.5%的平均水平。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深度(所提供的每种在线服务的完善程度),中国仅为28%,表明中国政府通过网络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目前仅限于信息发布的阶段,双向互动服务的能力仍然非常薄弱。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社会是一种新的生态架构,它使电子政务成为政府治理的新方向。这种治理变革对“以权力为中心,以控制为单位”的传统行政产生巨大的冲击。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社会,由于对政府行政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国政府

都十分重视行政管理改革、特别是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问题。信息公开与共享是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这给传统政务活动的不公开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信息技术中的一些技术手段 也给传统的政务流程造成深远的影响

由于政府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因此,政府职能的履行无不依赖于适时、准确、相关的信息。而电子政务对于提高政府效率 信息的公开透明、信息的互动与共享等方面为政府治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优化政府的服务质量,促进行政职能向服务方向发展,可以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促进政府的精简与重组 节约政府治理的成本,促进整个社会向民主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有助于公开政府信息,实现政务公开。建设开放性政府,促使权力结构向分权式方向转化,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因此,电子政务是适应信息社会这一新的行政生态环境下政府治理改革的新选择,是在信息社会这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政府治理的新方向,是对政府治理改革的积极推动。各国政府只有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主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才能在未来社会更加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环境基础和技术支持

1、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环境基础

电子政务实施为政府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首先,表现为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其次,这种新的生产力工具的使用将不断改变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再者,这种从管理工具的创新到管理结构改善再到管理方式的变革 将极大地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观念,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建构起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因此,实施电子政务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而且会改变过去的政府管理环境 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一个全新的政府管理世界。与此同时,电子政务又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作用于政府管理过程,引起政府管理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这就必然要求政府随着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官僚型行政体制进行结构性变革和适应性调整,以求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在行政管理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为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技术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政务在政府机构之间架起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使得各部门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信息的垂直历时性传递转变为信息的水平共时性传递,既提高了信息共享的程度又缩减了信息传递的周期,突破了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的传统界限。在电子政务的跨部门平台之上,政府内部也能够较为容易地突破部门之间的横向限制,并能实现资源共享与跨部门的协同应用。第二,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与公众交流的界面由办公室,窗口移至计算机屏幕,这势必会改变原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同时,由电子政务带来的新岗位需要新的人员,而一些旧的机构在政府信息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中,都必须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展开机构改革也要向纵深推进,以实现基于不同平台的信息系统互通。第三,信息技术使行政组织变得简洁而明快。这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下较为灵活的处理机制有效克服了科层制程序繁琐的局限。比如,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引入让行政组织变得“可亲可近”、“简单明了”,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将会持续冲击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其中最突出的是要求政府减少管理层级、扩大管理幅度,使管理工作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

(三)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对内外资源的利用效率

传统政务实际上是一种以高成本、低效率为标志的粗放管理方式,粗放的管理常常导致官僚主义产生,这既与政府的各种繁文褥节有关,也与人民群众能否把握各种信息对政府实施监督有关,单纯地用缩编来遏制官僚主义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而电子政务则是一种集约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电子政务将因其披露政府各种信息和废除繁文褥节而对官僚主义进行相当大程度的遏制。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政府机构与人员费用的开支

电子政务的应用,将大大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使中间层次的机构与人员失去存在价值;依靠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方式,将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行政组织规模会大大缩小,精简机构与人员的力度会更大。网络时代的政

府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财政开支的总费用将减少。当然,更主要的是网络政府对既有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最充分地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

2、降低政府传统办公设备的开支及公务处理成本

虚拟办公、无纸办公的出现,无疑将减少办公楼宇的建设和维修费用,减少购置办公设备的财政支付,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交通工具或交通补助的费用。同时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地进行跨部门或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输送、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并做到用固定的软件进行公务统计、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资讯、政策能够迅速下达、信息能够做到动态收集和动态处理,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3、组织内外资源连为一体,降低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成本

电子政务中网络把全国或全地区的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办公,从而实现众多资源(比如信息、人力、创新的方法、先进的管理方式)的共享,也减少了有形资源(比如机构组建、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来回奔波)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真正达到“大而全”的目标。更主要的是通过网络系统,把行政系统与外界社会系统的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对政府组织也好,对全社会各组织和公众也好,无疑大大降低了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成本。

4、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人们必须面对复杂的、以个人方式负责的、有着较高要求的技术设备来工作,这不仅无形中给组织成员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压力,而且从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为主的工作内容的趋同,将使更多的体力劳动者变为智力劳动者。同时,分权、参与、责任感、关注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会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人的潜能得到了全面的挖掘,人的能力也会得到更为全面的运用,工作效率也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扩大政府行政系统开放性,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

1、推动政府行政系统与外界的信息共享

互联网不仅可以确保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更主要的是可以实现行政系统与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的信息共享。通过政务信息上网,社会各界和公众可以

便捷地得到政府的有关管理法规、政策和各种便民服务信息,政府组织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关于管理活动的信息反馈,并利用有关的社会信息资源改进管理。

2、推动政府部门由单向管理到社会公众参与的互动管理

传统的政府管理活动更多是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尤其是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或部门,情况更是如此。而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活动将更加关注民意,注重政务公开、公开交流和民众参与,行政管理与社会整体系统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通过信息网络及政府的电子民意信箱,公众可以随时与具体经管的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和相互监督,可以随时参与政府部门的各种讨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

四、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对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应用的不断深入,以“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创新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趋势,许多国家将其列入国家级重要事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23 个发达国家)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但各国电子政务建设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成效却各不相同,根据美国埃森哲 Accenture 公司曾对全球 23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按信息公开化和通讯程度,政府网站的构成、用户的满意度的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进行的调查评价,加拿大名列首位,其次是新加坡,第三名是美国。

加拿大是全世界最早推行“政府信息化”的国家之一,也是21世纪数字化时代电子政务发展促进管理创新最为领先的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推行“统一的政府”(A whole of Government)实施策略,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充分关注公民、企业和国际客户的服务需求,重新设计政府的服务,构建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体系,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全面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府主导的社区互联计划(CAP)建立了8800多个公共互联网接入点,覆盖全国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

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管理变革中经过了行政事务计算机化、“一站式 政府服务”、随时为公众提供服务、网络化政府服务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新加坡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第一,实施政府主导、制定国家信

息化战略为电子政务提供坚实的基础。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全部由政府投资,统一引导。200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一项《电子政府行动计划》,斥资150亿美元三年内建成电子政府,2003年又启动e化政府的第二次行动计划,在2006年实现100%的政府服务电子化。第二,实施电子公众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策略,电子公民中心是新加坡政府一系列改进政府管理项目中的一个,旨在保证新加坡的所有政府部门以无缝式政府开展运作,致力于把所有有用的服务整合在一起提供给全体新加坡公民,以此来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管理从统治型过渡到服务型。第三,加强门户网站建设。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并使它们互联互通。公众已经能够在网上获得 1600多项政府在线服务。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和州一级政府已经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站点。美国政府正在将一个个独立的网站连起来,做到网网相连 构筑无缝隙政府,创新政府组织结构和重塑了政务流程。美国每年都有电子政务建设预算,在管理创新研究方面也投入巨大。根据 INPUT 调查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010 年美国联邦政府仅对创新管理解决方案的投入就将达13亿美元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

法律是我国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已从影响、配合向基础转化,成为了电子政务的基石。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其中包括规范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公文、电子信息发布、电子证件等各项业务的开展,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已刻不容缓。目前,我国虽已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政府上网信息保密管理的通知》等以及相关办公自动化的规定,并已开始制订《电子签章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但就整个电子政务而言,还需要较为系统、较为翔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

(三)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问题是所有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解决我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当务之急在于积极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体系应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技术方面:

1、电子政务的安全支撑体系由从网络系统层到应用层的多项安全要素构成,具体包括:统一的安全策略、统一的数字证书及支撑平台、统一的数据资源访问控制机制、统一的网络安全措施和统一的数据备份和应急方案。其中较为重要的模块有:位于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的信道加密及管理模块、网络防火墙、访问代理攻击检测等模块、数字证书应用管理系统、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应用支撑平台、系统监控、日志分析、系统管理模块监控、在线保护模块。

2、管理方面

可以通过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等四个环节来加以规范化并进而实现有效的管理。安全评估应该根据系统中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的严重性来确定系统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对我国电子政务安全评估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程序,而任何系统在可行性论证前都必须完成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就是在政府对电子政务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政策,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对应的安全措施的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企业的要求和约束、系统安全的审计、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安全标准,就是在电子政务安全政策的指导下需要制订具体的,对每一个安全等级的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系统安全,运行规范,数据和软件备份,系统的物理安全等。安全审计,就是每一个政府信息系统在建成和运行的过程中,都应该接受部门的安全审计,以确保政府安全政策和安全标准的落实。

3、服务方面

主要是构建外部服务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支撑体系 安全咨询服务体系 应急响应体系、安全培训体系等。相关法律是从法制角度对政府信息化及其安全问题做出严格的规定:咨询服务体系是由第三方为政府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安全技术分析等。应急响应措施是在政务信息系统发生异常或遭到破坏时提供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方法手段。安全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安全意识与安全理念培训 安全基础知识培训、安全管理培训和专业安全技能培训等。

四、再造和优化行政业务流程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们之间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是电子政务实现对当前政府管理创新有效推动的坚实基础。政府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按照一体化政

府的要求,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

1、制定和完善政务规范

制定与完善政务规范,是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在业务描述上,如何结合各类不同政府部门的业务特点、业务需求来制定业务流程设计方法的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必须突出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这个环节,行政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事务的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和政府内部事务的网络化协同办公。每一项工作或业务处理都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围绕事务的处理,将所涉及的各个部门或管理人员、各个环节及资源有效整合,由发起者发起流程,经过若干部门和环节的处理,最终到达流程终点。政府部门所有的工作流程又是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的,一个工作流程的起点可以是另一个工作流程的终点,淡化工作流程之间的界限,可以加强各流程之间的集成、互动与联系。

2、确定行政业务流程再造需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如下:需求与业务两张皮;需求与设计两张皮;由于业务本身的具体内容不明确不规范而造成业务不清不楚的问题。优化后的政府业务流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政府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政府业务和运行流程需要在不断的相互调适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互动关系

五、结语

政府管理创新是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政府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信息化时代,只有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施政府管理创新,借助于技术和制度的互动,政府才能重新角色定位,顺应时代要求。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趋于完善时,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且由于受传统行政文化、“拿来主义”和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的影响,我国在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管理的过程中重“电子”轻“政务”、数字鸿沟、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信息安全等问题还很突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政府管理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推进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已遇到或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中

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才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满意于社会公众,真正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侯卫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2。[2]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崔学军《论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及实施对策》,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11)28。

[4]邱跃华《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长沙:湖南大学,2008。[5]何忠国《发展电子政务与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福州党校学报,2004(5)39。[6]董清潭《试论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行政与法,2005(4)14。

下载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推荐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 西方一些国家开始了包括管理创新在内的政府创新运动。进入90年代后,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对政府创新起到了催化作用。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电......

    电子政务与中国的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与中国的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简而言之指的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国外称为电子政府。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使用计算机,在......

    电子政务与政府网站(模版)

    电子政务与政府网站 作者:王黎 摘要 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全球共享、交互、信息量巨大和传播快等特点,它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公管091:陈滢旭学号:09095104“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是这几年很流行的词语。我们在电视新闻、报纸杂志、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听到这两个词语。但是,......

    加快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整合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是政府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借助因特网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空和部门分离的......

    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人民政府办公室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以其多功能、开放性、时效性、适应性等诸多优点,得到了迅速......

    对创新税收管理方式[共5篇]

    对创新税收管理方式、税收管理员制度变革、流程式税源管理模式、健全税源监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征管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多元化税源管理,建设震......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创新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创新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经济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