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A_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 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 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 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 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 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 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 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
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 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 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 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 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 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学 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 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 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 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 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 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 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 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 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 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 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 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 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 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 和权力,发布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 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 2002.21(6)
2.孙毅.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3.8
3.Goldratt E M, Cox J.著.齐若兰译.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王玉荣.瓶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5.曹凌, 耿鹏.电子政务模式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1(9)
6.蒋达峰, 李立明.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电子政务和政府创新[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2.4
7.刘惠军.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探讨[J].信息化建设, 2001.9
第二篇:电子政务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社区功能单
一、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阻碍了社区的良好发展。提升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认同感,也有助于稳定社会。因此研究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社区管理模式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例,对宜城街道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最后就健全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时,社区所要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而当前一个良性的社区管理模式也必须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颇多,很难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改善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存在的街道办和居委会关系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例,尝试提出完善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宜兴市宜城街道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宜城街道是由2006年10月宜城镇撤镇建街而成。宜城街道地处沪、宁、杭交汇的三角地带,水陆交通便利,一直以来都是宜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仍为宜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现辖荆东、岳堤、荆溪、新华等30个社区,4个行政村。辖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宜城街道以建设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2010年,宜兴市宜城街道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2014年,城镇社区100%达到了扁平化管理示范社区标准。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宜城街道社区管理的问题
1.政府对社区管理干涉较多经过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抽查和访谈,了解到虽然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但上级政府部门仍然不太适应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给社区派发的工作也比较繁重。专为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的社工站也是如此——作为街道办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常常被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和考核。同时,社区活动及办公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需经街道办核发,其自主性受到影响。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人才的选用应由社区居民进行选举产生,但现实情况是由街道办来负责。2.社区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调查过程中,可发现社工站是扁平化管理模式实施的主要载体,其工作人员也都做到了持证上岗,社工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基本得到保证。但在社工站工作人员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作岗位集中在社区居委会。这些人员中女性偏多,年龄较大,学历参差不齐。在社区扁平化管理改革之前,这些人员就已经在社区工作。他们对社区信息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3.居民社区管理参与度不高经过调查,只有小部分居民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归结起来有这几点原因:社区提供的平台有限、上班没有时间、社区管理活动只是走走过场等。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关心社区管理的老人不会使用电脑,而会用电脑的年轻人却不关心社区事务的管理。这就导致了宜兴社区服务网站、社区微博、社区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有效展开。
三、健全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1.政府要转变职能,理顺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应减少对社区委员会的过度干涉。应借鉴美国社区自治模式,把行政导向转变为以服务、指导为导向。现阶段,社区委员会和第三方组织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政府要对社区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社区事业的稳定良好运行。街道办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也应该分清与社区居委会的差别,应将计划生育、社会团体等职权交由社区,真正做到各司其事。同时,政府也要对社区进行一定的监督,可从弱势群体扶持、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工作和社区就业服务等方面来评估社区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2.政府要完善社区培训制度,促进社区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社区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社区管理效能,就必须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化水准。要通过各种培训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帮助他们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要对社区领导或骨干进行专业化培训,为社区发展注入新能量。3.社区应建立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适应电子政务环境,国内许多社区已经建立了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居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快捷地搜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宜兴市社区服务网为例,该网站首页设社区动态、通知公告、快捷入口、个人办事、互动交流等模块,比较全面,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居民有什么问题要交流除了通过传统的渠道,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留言,社区工作人员会及时快速地解决问题。r
参考文献:
[1]汪玉凯,杜治洲.电子政务与现代政府组织模式重构[J].新视野,2004(4):40-43.[2]裴多.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1):77-78.[3]吴倚天.电子政务的末梢神经:社区信息化[J].信息化建设,2007,(09):10-13.
第三篇: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走到一个很关键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再适用,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政府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当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政府管理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创新已成为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所以,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1、电子政务的内涵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方向。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是: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
(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这一词我们耳熟能详,但究竟什么是电子政务,在目前的国内学界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得到一种普遍认可的定义,甚至电子政务的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提法也不一样。如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网络政府等等。但是大多数的观点是将电子政务的核心界定为政府上网。从电子政务的字面上来理解,这也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说,政府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且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可以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服务,使“政府公开”。政府还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政府机关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由各种电子化渠道互相沟通。但实际上我们谈到电子政务概念的时候,应了解到,电子政务的关键和核心并不在于技术的应用,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电子政务的一种初级的形态,电子政务应该是一种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政府的政府模式。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去定义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党的十六大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
管理水平。2006年3月出台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可见,当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极大的改变和重塑着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时候,电子政务自然地成为社会对政务变革的必然要求,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佳平台。
2、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创新效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实际上,由电子政务推动和影响的政府管理创新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电子政务的实施反而会让政府觉得一时无所适从,先进的办公手段被迫闲置。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不适应。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初期投入很大,这时我们会发现电子政务的实施导致政府行政成本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如果这时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作风没有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在实现服务政府、阳光政府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电子政务就有可能走向失败,加剧了政
府与群众的矛盾。
第二,电子政务的内容太少,作用太小。从我国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存在大量问题。首先,内容太少,相当多的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其次,政府信息网络比较重视网页的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却缺乏与用户的积极沟通手段,公众和企业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国家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地每年通过财政投资和其他渠道对电子政务投入的资金在400亿元左右,这么庞大的开支,如果不对其“结果”——即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话,不但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也会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产生其他不良社会影响。
第三,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中条块分割不适应。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是按照两条路径开展的,一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另外一条是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在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难以整合工商、国税、地税、海关等重要经济部门的电子政务,没能发挥其综合性政府网站所有的应用。
第四,标准建设弱化,难以发挥电子政务全国整体优势。
在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主要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这两个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比较落后,在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上都没有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化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巨大瓶颈,使部分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地区和单位,已经开始出现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冲突。
第五,信息安全成为政府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千差万别,一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隐患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是一个以自律为主、管理为辅的领域,用户的行为自律是关键。政府的管理要创新,采取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政府上网,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电脑罪犯就可能在网上窃取到政府的部分权力,进行犯罪活动,这些都将影响到政府工作目标的达成和形象、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众形象以及威信的塑造。
第六,数字鸿沟问题成为制约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的瓶颈。“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中国,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来自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数据资料,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6,中国城乡
数字鸿沟指数为0.64,表明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在2008年《信息化建设》杂志提供的《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中,通过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在开展电子政务的时间上,在五年以上的,东部占63.08%,西部占37.50%。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农村和西部地区对信息化还有很强的需求,应该说农村和西部地区是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是依赖于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而生存的,这样一些问题不解决,政府管理的创新就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摘要:在我国企业规模的构成当中,绝大多数均属于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市场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型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相应的变革,导致资源落后,管理措施与管理水平低下。本次研究针对网络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创新理念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当中的应用,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网络环境;财务管理;中小企业
一、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网络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我国各个领域的多个行业当中,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网络环境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在信息科技、网络技术、硬件支持方面具有很大的需求,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信息技术专业化等方面需要加快发展的步伐。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力量相对较弱,因此需要积极拓展有利于自身的经营模式,紧跟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因此就更加需要在信息化程度的更新换代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硬件与软件更新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较为重要。在复合型人才需求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这些人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网络技术知识,以此来满足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网络条例、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二、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优势
网络技术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应用,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大幅度的转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模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当中的数据更加精准,同时满足动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企业经营状况通过数据进行表达,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流程操作后,能够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现状,评估企业未来经营方向。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由于突破了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充分实现多区域共享数据的目标,并且能够将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同空间共享,通过财务软件与通信技术的支持,获取企业及时更新的运营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够避免有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重视人才汲取及安全管理措施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速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人力资源与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在企业资产当中的所占比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项目设计、活动执行、技术更新等任何角度来说,最终使任务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是人。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与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数字化,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另外,安全管理主要针对财务数据的处理,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并且通过身份识别、网络密匙等技术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二)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管理的有机结合一般来说,管理模式可以大致上分为两种模式,即为程序化管理与非程序化管理,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财务活动可以进行程序化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出现的问题比较显而易见,可以通过人为的经验进行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非程序化管理则针对非常规问题制定非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予以处理。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当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可以参照企业的财务现状分析适合公司目前发展的方案,对其中具有规律性的财务问题进行程序化管理,而对于无规律财务问题采用网络技术进行非程序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三)开放式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融合开放式柔性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当中,呈现水平总线型结构,可以将企业财务与业务进行系统化的协同管理。企业在查阅企业相关信息时,可以通过个人口令获取想要查阅的准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避免企业网络受到攻击、数据遭到泄漏,技术人员可以对网络环境进行加密。另外,还可以通过外部网络连接技术,使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网络信息传递,通过电子银行实现资金的相互流动、缴纳税费等工作内容。
(四)虚拟财务组织的构建
虚拟财务组织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合作,通过数据与信息的共享达到共赢的状态,并能够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虚拟财务组织的构建能够清晰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但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更多的外部力量支持,寻求到更大的发展平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更多的资金融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当中,通过互联网建立虚拟财务组织能够实现项目的整合与分配,当项目结束后,虚拟财务组织自行解散,直到下一个项目开始时重新建立新的虚拟财务组织。这种自由组织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势进行最大化整合,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高能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潘泽江,侯文颖.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改善路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25):104.[2]李晓方.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路径[J].人民论坛,201(35):105-107.[3]陈绍宇.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析——以中小企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60-61.
第五篇: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创新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创新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经济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要进行创新是电子政务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采购理念的重新认识,对采购机构的创设,对采购程序的设计,创造一个服务公共管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公信力的采购体系,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采购 创新
电子政务最早是由美国在1993年倡导,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事物的出现催生了它的产生。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政府运作模式。与传统政府的公共服务相比,电子政务除了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如广泛性、公开性、非排他性等本质属性外,还具有直接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以及更好的平等性等特征。政府采购制度创新是对政府采购系统的完善。通过改善政府采购的心态,丰富采购方式,创新采购模式等多种方法,摒弃部门采购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高效能为宗旨的政府采购制度,实现预算采购、集中采购的采购形态,并配套完善采购审计与监督。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组织再造和重组,而是对政府采购理念、原则、程序在电子政务技术基础上的改革,以提高采购的性价比和效率。
一、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基本内容
在物质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与信息获取手段极度发展和丰富的时代,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程序、模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知情 1 权、监督权的意识越来越强。政府采购存在程序偏差、方式扭曲,甚至权力寻租时,政府公信力会严重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提高政府采购的可接受性和可信度。电子政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载体,在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公民参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对于政府采购信息的获取与披露、扩大公民参与等有着重要意义。电子政务与政府采购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赋予,而是有机的融合,即对政府采购的程序、模式创新甚至机构的创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巨大作用,电子政务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手段来替代传统政府采购系统。寻求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一系列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采购原则,这是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关键。
(一)政府采购理念更新
政府采购应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前提下,确立一套先进的理念。一方面,基于电子政务的简单便捷,政府采购应实现高效化,采购程序简单化。第一,电子政务的实施增加了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府采购的机会,加强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度与透明度,使社会能够全方位地对政府采购进行评价、监督和考核,这种开放公开效应要求政府采购必须迅速响应社会的需求,用 “顾客”的概念取代传统价值的“公众”概念,转向市场契约下的供需理念。充分运用电子政务平台支持,实现最大化的公民政府采购的参与度;第二,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打造优质的媒介,建立“单一窗口”,为政府采购提供从项目需求、项目招标到价款拨付的全套服务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简化政府采购程序,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网络缩短服务提供者(供货商)与服务接受者(政府)的距离, ,政府利用网络获取各种商品价格及质量信息,供货商可以通过政务网上公开,及时获取政府采购信息, 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机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政府采购法》、《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数据电文的效力、电子认证法律制度、电子合同法、网上申诉机制等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这对我国的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政府电子采购行为有法可依;二是建立政府采购网站建设统一标准。我国电子政务比较落后,各地政府采购网站建设标准和规范不统一,不能发挥电子采购的功能。摆脱政府采购电子政务所处的只有信息发布功能的颈瓶,实现正真的政府网上采购。同时,处理好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避免法律间的内耗,达到一致且统一。
(二)政府采购专门机构的创设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它的实质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 2 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在政府采购方面体现在,创设统一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为电子政务提供最终的执行平台,是电子政务信息的处理集中化。这种集约化经营大幅度提高采购效率和效能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政府采购主体的多元化,使采购权力分散化,但同时使采购过程的孤立化。同时,建立政府采购信息的专业披露机构。一方面,这拓展行政机关之间有效监督政府采购的途径,使采购机关和使用机关分离,这样二者在电子政务的平台上存在监督关系,可有效避免权力寻租、行政采购效能低下等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专业采购信息与使用机构公开信息对比,第三方机构可以实现有效监督,使政府采购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政府采购程序合理化
电子政务是新事物,与传统采购程序的嫁接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的采购程序。首先,实行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机制,为电子政务的展开奠定基调。在政府工作年会上决策本政府项目,并以规划的方式执行。这种政府采购决策预算化,为政府电子化提供工作依据及工作指导;其次,政府采购计划应交由专门采购机构执行。其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所具有的复杂性及本身的科技特质,要求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必须交由专业机构执行实行集中采购。其二,这符合推行电子政务的初衷,可以大幅度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性价比,对政府采购形成有效监督;最后,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一方面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避免“权钱交易”现象,为公众网络监督提高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采购效能的考核,避免资源的浪费,实行网上效能评价。综合使用机关、采购机关、和公众的意见,对政府采购进行评价。使采购真正做到合理化、规范化。
二、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策略
电子化是在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采购行为。将政府采购电子化融入到政府采购制度创新中去,是一种战略考量,关系到政府采购各个环节质的问题,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一)加强公民参与
加强公民参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目的,也是政府采购的需要。传统政府采购以本机构需要甚至是本机构负责人喜好为中心,就采购来说,很少和公众交流。加强公众参与应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着手,使广大民众把参与政府采购 作为一项自觉行动,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因此,政府采购在贯彻电子政务时,必须加强公民参与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并贯彻始终。电子政务为采购机构和供应商以及采购机构与公民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电子政务不仅要求政府主动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并且要满足采购活动“可视化”的要求,严格做到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公开。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可以激发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使采购机构与公民互动与合作的渠道和范围日益拓展。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bbs等对当前的政府采购发表评论和提出建议。广义上,电子政务不仅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更为政府采购的视角全国化、世界化。
(二)政府采购程序重组
一方面,传统的政府采购条块分割、包罗万象,传统的政府采购的发生复杂且分散,而由于以前技术不能实现政府采购业务的联网,是整个业务数据流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分配,被分割到各个部门,部门之间的隔阂与内耗,增加政府采购的复杂程度。电子政务机构的设立,将各个部门的政府采购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传统的政府采购程序进行根本性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要求,使政府采购效率大大提高。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为政府采购程序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可靠的平台。另一方面,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采购规划、采购执行、采购审计、采购评价一系列的采购流程,使政府采购与电子政务融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政府电子采购的各个环节合理化、规范化、透明化。
(三)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共享
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网站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互动性也有所提高,但是普遍存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政府采购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尽可能地将相关流程规范到一个系统里,通过给予专门采购部门相应的权限限制,使此部门可以有效地满足其他政府部门的采购需求,不但使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制衡化,而且提高了政府采购的效能,增加了政府运作的透明度。比如,集中采购不仅更加专业化,而且信息聚集,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浪费,而且对于政府采购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三、结语 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浪潮与传统政府采购的弊端,政府采购电子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必须创设专门的采购机构,建立规范的采购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于政府治理创新 [ J ].中国行政管理,2003:4.[2] 叶勇.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实践和探索 [ D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80.[3] 冯伟华.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一)[ J ].政府采购,2010:12.[4] 高强.加强电子化建设 推动政府采购规范运转 [ J ].电子信息,2010:09 [5] 邵晓琰.关于建立政府采购网站的思考 [ J ].江西财税与会计 , 2001: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