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8: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策建议》。

第一篇: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

策建议

摘 要:199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决策。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市更是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本文梳理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内容,延安市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以及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措施、做法和经验,并对金融助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12934403.htm

关键词:退耕还林;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朱�F基总理1999年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若干意见》、《退耕还林条例》、《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文件,确立了退耕还林的基本国策。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合格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无偿提供补助粮食、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以及生活补助费。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如下:(1)每亩每年补助100公斤原粮,严禁将“陈化粮”补给农户;(2)退耕土地种苗和造林补助费每亩50元,退耕土地生活补助费每亩每年20元;(3)还生态林的,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期限至少为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期限为5年;还草的,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期限为2年;(4)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造

林,只享受退耕土地种苗和造林补助费。由于粮食运输、调拨成本高,农户储藏难、变现难,从2004年起中央按每公斤粮食(原粮)1.4元计算,包干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退耕还林农户实行现金补助,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二、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开展情况

(一)延安退耕还林面积和质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占全市同期造林绿化面积的55%以上,覆盖了68%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部陡坡耕地应退则退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6%,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验收结果显示,延安市及各县区林木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达99.9%,部分县区达到了100%,保存率和合格率均居全国之首。十七年的退耕还林,显著改善了延安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极大地

促进了延安经济社会发展。

(二)政府财政经费发挥了支柱性作用

延安退耕还林共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为确保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吃饭稳定问题,保证退耕还林能退下、不复垦、稳得住,延安市县两级政府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各项补助政策,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加强了组织领导,确保了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截至2015年底,全市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成果巩固专项资金共计125.6亿元,其中直接兑付农户108.4亿元,成果巩固专项资金17.2亿元,为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

(三)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延安农村经济逐步向设施农�I、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通过引导农户实施“33155”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即:300万亩优

质粮食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干果生产基地、5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家畜养殖基地),经济林果、棚栽、舍饲养殖逐渐成为了延安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粮食总产量72.2万吨,蔬菜产量121万吨,苹果种植面积350万亩,产量273.5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33%,占全国12%,全市农民70%收入来自于苹果产业。此外,延安还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花椒以及小米、荞麦等小杂粮万余亩,规模养殖猪牛羊等牲畜万余头,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退耕还林前的1356元提高至2015年的10775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四)退耕还林产生了巨大生态效益

通过2000年以后的卫星遥感图对比,可清晰看到延安市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根据气象资料,退耕还林以来,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优良”天数都在300天以上,多年位居陕西省第一。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根据水沙变化数据显示,延河年径流量减少了33%,输沙量减少了58.4%,土壤侵蚀数下降了58.5%,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国家林业局《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延安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18.4亿元,其中水源涵养能力达到4亿立方米,实现生态效益价值量48.4亿元;防风固沙能力达到1967.9万吨,实现生态效益价值量29.5亿元,每年吸收污染物6120.1万吨,滞尘641.2万吨,吸滞TSP(PM10和PM2.5)521.9万吨。

三、金融支持延安退耕还林的主要做法

(一)主动参与退耕还林以粮代赈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市农发行主动参与全市退耕还林以粮代赈实施方案、操作规程等配套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操作行为。二是积极参与全市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补助粮食兑付试点工作,市农发行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退耕还林工作中粮食补助资金专户设置、监督拨付程序、粮食的供应与资金结算等情况深入调查,为修订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三是市农发行制订印发了《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信贷监管实施细则》,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和其上级行规章制度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管,确保收购资金封闭管理。

(二)积极为退耕还林以粮代赈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为确保以粮代赈粮食兑付有充足的粮源,市农发行严格按照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规定,对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有缺口的企业,优先发放非保护价收购和调销贷款。1999年至2003年,累计向退耕农户兑付补助粮食30286万公斤,结算补助粮款32149万元,其中农发行贷款29292万元,占91.1%;支持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3.4万亩

(退耕315.8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47.6万亩),其中按政策兑现现金和粮食的面积为256.8万亩,占全省的44.6%,受益群众达84.5万人。

(三)认真做好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资金结算工作

坚持做到“一专、二核、三审、四促、五收”。“一专”:对以粮代赈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农发行市县机构按要求开设“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资金补贴专户”,凡是用于以粮代赈结算的资金均在该户核算,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和用途划拨,不得与其他资金混合使用。“二核”:按顺价作价原则,严格核算出库粮食成本,对成本价低于补助标准的按计划供应,高于补助标准的决不允许出库供应,以免形成新的挂帐。“三审”:层层把关、分级审核《退耕还林(草)补助粮食价款结算表》,每阶段粮食供应结束后,首先由信贷员根据核打出库单记录确定粮食实际出库数量,县级农发行据此核定结算价款,再与县粮食局、县财政局联合审核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上报 的《退耕还林(草)补助粮食价款结算表》,审核无误、签字盖章后上报市农发行、粮食、财政部门再审,待确认后,由财政部门下拨资金进行结算。“四促”:市农发行计信部门及时督促财政部门将审核确定的补助粮食价款下拨到县,进行结算。“五收”:县支行信贷部门根据粮食供应前核算的库存成本,及时分解结算资金,足额收回贷款本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要求,2004年起将退耕户补助粮食改为现金补助,截至2015年末通过农发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专户监督拨付粮食补助资金30多亿元。

(四)发挥支付系统作用确保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均通过人民银行国库系统及时划拨至延安财政“退耕还林”专户。农业银行市县分支、县区农信社农村机构网点多,主要承担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划

拨农户工作。每年市退耕办、财政局根据当年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依据政策规定,通过农行、农信社等将补助资金打到退耕还林农户的存折或银行卡上,目前累计兑付农户退耕还林各项补助资金100多亿元,户均3万多元,人均7000多元。2006年以来,在各商业银行县乡农村网点撤并、减少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延安中支大力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偏远乡村推动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点”,后升级成“惠农支付服务点”,目前全市已建立了3200多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金融服务无死角,让退耕农户足不出村就能取到补助资金或者现金转账,极大便利了退耕还林区农户的生产生活。

(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支持退耕农户发展产业

2006年以来,针对全市退耕林渐成规模、林权证办理逐步可行的情况,人行延安中支积极推动在辖区富县、黄

龙县探索试点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2007年富县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县,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林权证发放8966本,发证率达到96.8%。2009年富县被陕西省农信联社确定为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截至2016年6月末,富县林权改革试点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8笔,金额2335.6万元,余额469万元,较好地化解了林农因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资瓶颈,促进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林区农户增收。黄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2年试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5年末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5万元,有力支持了黄龙县核桃产业发展。

四、金融支持延安退耕还林后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推进退耕林产业链延伸

依托现有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经济林,支持、培育相关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林下养

殖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目标。以农民技能培训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培训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苹果、核桃、温棚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

(二)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抵御力低,县域金融机构对退耕还林产业、荒山绿化产业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对此,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支持县域退耕区域农户生产贷款和涉农企业发展,努力降低退耕还林区域农户和林农企业的融资成本。比如农发行延安分行已成功研发了“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创新性信贷产品,专门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国土绿化、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旨在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提高林业生产能力、服务现代林业发展。

(三)大力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唤醒沉睡的林业资本

县域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发与县域和退耕还林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涉林抵押金融产品,为退耕户解决生产生活资金短缺等问题。

第二篇:农牧业结构调整 政策支持建议

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建议

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建议

建设高标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口粮安全。

加大草地农业、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重点用于发展优势农产品开发及其相关的“三元结构工程”、“节水农业工程”、“生态工程”、“种苗工程”、“沃土工程”等。

建设有效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在技术供给方面,一是抓优质种苗技术;二是要加大配套栽培技术和加工、储运技术推广力度。在技术推广方面,注重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驾驭能力。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议在西部开发中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发展资金,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包括大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协助“龙头”通过各种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带领广大的农户闯市场,做大西北优势产业。

加大退耕还草种草力度

近十余年来,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垦草地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两增三减”的现象,“两增”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园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三减”是牧草地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减少。大量开垦的耕地加剧了水资源的过渡利用。将部分农耕地退耕还草种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政策上应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载体。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发展期货市场;发展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促进产销良性循环。

第三篇:浅析保定市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政策建议论文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科技来说,资金投入是关键,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保定市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当前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而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建立完善一整套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对促进_者的完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保定市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从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未形成整体合力

1,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近年来,虽然保定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财政投入,增幅较大,但重点投向是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农业生产补贴等方而,用于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未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当前,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联系较少、交流不便、沟通不畅等现象。金融机构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农业科技企业的性质与经营风险知之甚少。同时,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机构资金投入的管理制度也不甚了解。导致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从银行信贷支持力度看,政策性金融门槛高,商业性金融放贷谨慎,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1、针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性金融贷款条件高、要求严、程序繁琐。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将贷款投放重点放在了农业科技领域,但对贷款对象要求严,贷款条件要求高。基本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要求满足各种抵押条件,并需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共同审批,以及上报二级以上分行再进行评审,程序繁琐。

2、针对农业科技商业性金融贷款发放态度谨慎、条件严格。资金投入大、运营周期长、收益回收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显著特点,因此其信贷风险比较高。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在处理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时,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贷款尤为谨慎,条件要求也较为严格。不仅要求其提供厂房、土地作为抵押,有的还需要含有股东房产。特别是对于民营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不但要求企业信用等级至少达到A级,而且法人夫妻双方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要想达到如此高的条件甚为困难。

二、构建提高保定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本目 构建提高保定市农业科技能力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投融资体系、风险保障体系、信用担保体系、金融信息咨询体系四个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子系统,其中投融资体系是整个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风险保障、信用担保和金融信息咨询是必不可少的支撑体系,直接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及投融资活动提供服务,可以有效降低或分散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健全的金融体系,使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要者能自由参加交易,为资金融通提供方便条件,也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最有利的部门。

三、构建保定市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建设,夯实金融支持基础

1、从政策支持上,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涉农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对创新协同机制进行积极推动,探索由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体系。政府应在各个部门或机构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应更多的关注于涉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新交流平台,制定农产品交易规范、创新优惠政策等方面。

2、从财政资金投放上,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应该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对于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市场价值的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市政府应该在财力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运用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3、从风险分担与风险补偿机制构建上,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创建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贷款奖励机制等方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并可设置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促进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二)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

1、促进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支农力度。一是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在充分考虑贷款风险并建立预警机制的前提下,农业发展银行应对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制度做适当改革,如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延长期限、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发展的引导功能;二是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改革信贷管理制度。如质押物,除传统的质押物外,可以考虑将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订单等“软件”作为质押物,也可以考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固定资产、水域滩涂使用权等“硬件”作为质押物。

2、创新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模式,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金融机构贷款外,农业科技企业还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融资券、票据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发展农业直接融资。同时,创新融资渠道,灵活运用“银行加保险”、“银行加担保”、“银行加保险再加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模式,并将其相互配合。同时,还应注重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支持各级政府设立投资基金,增加对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向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增加投资。还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专项金融债券,鼓励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对已上市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业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一是加快农业保险的产品创新。保险公司应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如育苗、品种改良、机械设备、标准化养殖等都作为保险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同时,可将跟单农业等发展为新的保险品种;二是完善、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措施。为增强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加强其提供保险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可以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和补贴比例。

2,探索“大数据十信用担保”模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发展信用担保。信用担保具有资金“放大”和“管杆”功能,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

第四篇:关于金融支持产业倍增升级的几点建议

关于金融支持产业倍增升级的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打造全国纺织服装优质智造基地”精神,大力发展“1+5+N”产业集群,实现**县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千亿目标。**银行2021青干班第四调研组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深入**、**、**工业园区实地调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带来的重大机遇,探索“金融+纺织服装产业”倍增升级的新方法和路径。

**县纺织服装产业以服装、纺织品、鞋、箱包加工为主,已形成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在品牌女装生产制造领域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和影响力。**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截至20**年*月,全县纺织服装企业*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67.9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45.82%;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157.4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153.72%。

**纺织服装产业“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是“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现从金融参与链条建设、补齐链条短板、延长链条价值等角度思考,破解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企业发展生命周期阶段提出具体的金融对策建议。

一、破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可得率

搭建政银企互享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政府按照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外地或本地服装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双方已完成招商入驻工作。入驻企业“拎机入住”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企业发展阶段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但其又缺贷款投放所需的历史数据和抵押资产,建议搭建政银企互动的桥梁,形成“政府—产业协会—企业—银行”的良性互动,金融机构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入手,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敢贷、愿贷”,通过白名单形式发放信用贷款。

支持金融增信方式创新,提高融资可得率。支持金融机构在国家现行法律允许、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有效管理控制的前提下,因企施策,灵活多样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以合同、订单、期权、债权、股权、商标权、专利等权益抵押的融资方式;鼓励开展大宗商品、机器设备、运载工具等动产抵押;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应收账款抵押、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在覆盖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企业不动产融资抵、质押率,提高企业信贷融资可得率。

二、制定专属产品提升服务水平

发挥政府担保基金作用,制定专属金融产品。一是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服装品牌贷”,满足其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大型生产装置、生产基地等投资项目存在融资需求,支持园区企业做强做响知名品牌。二是充分发挥“助工贷”产品的支持作用。对于园区服装企业符合**县重大工业项目准入条件的,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单列信贷计划。如2021年需为纺织服装产业链提供10亿元的专项信贷规模,其中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日常经营周转5亿元,技术改造升级、固定资产投入等项目建设资金5亿元。

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应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开办贸易融资、信托融资、融资租赁、仓单质押、货权质押、保理、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大力推广国内信用证业务,满足企业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需要。二是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外汇信贷业务,帮助进出口纺织服装企业脱困避险。如加大信用证打包、押汇、出口信用担保融资等贸易融资力度,推广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套期保值等外汇业务防范汇率风险。三是创新“循环贷”模式,解决纺织服装企业贷款期限与实际经营周期不匹配的问题,降低其融资成本。

三、培植龙头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培植龙头企业。一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整合产业内有限资源,实现集团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通过发放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横向、纵向整合,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纺织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客户需求,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通过发放科贷通、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支持企业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成长壮大为“单项冠军”企业。

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健全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最大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两端在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针对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中的原料供应、研发设计、智能生产、面辅料市场、产品展销、产品出口、产品认证、物流配送、市场销售等薄弱环节,提出“供应链融资”,以核心企业、平台为依托,紧密结合供应链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交易结算特点,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提供整体性业务融资方案。引导技术、装备、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产业基地集聚,支持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五篇:完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的建议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在我国是可行的,它是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壮大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惠民工程,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该政策仍需改进完善,以下有几点完善建议: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投保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

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

坚持尊重农户意愿与提高组织程度相结合,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可充分发挥基层站所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切实提高参保率。

三、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

(1)增加保险品种。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水稻、花生、大豆等险种的试点面,只要农民有需求,报批后都可纳入试点,还可增加蔬菜、生猪养殖等地方特点保险品种,实行总补贴额度管理,即由各县选择险种,报批后在全市的总补贴额度内统筹补贴保费。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2)提高保费补贴比率及保险金额。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到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一定水平,以后逐年适当提高补贴比例。逐步提高所保标的保险金额,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

四、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

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五、加强保费补贴政策同农业信贷及其他支农政策的结合

(1)加大与支农政策的结合。当前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支农补贴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取得补贴用于农业开支方面少的情况下,中央可调整补贴方式,将给农户的支农直接补贴转换成保险等其他方式,即将直补资金用于现由个人负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这样既可体现支农资金的效果,又可节约行政成本,还可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提高,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如2004年以来实行的良种补贴政策,2009年以后对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实际种植面积向农民发放补贴,实际上是将对粮食等作物的补贴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对农民“撒胡椒面”式的全员补助,分散了补贴目标,且每亩补贴十几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难以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2010年全市良种补贴金额为9700.2万元,补贴面积900.8万亩,平均每亩补贴10.77元,当年粮食亩产为434公斤,每亩补贴平均到每公斤粮食不过2.5分钱,效果不明显,而且由于运行成本较高、补贴面积不易核实、农资成本上涨等原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能力有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办理农业保险入手,由保险公司负责核实田亩数,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保险费用从补贴资金中扣除,以此依据,据实发放国家良种补贴资金,就是将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发放与商业化运作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解决了效率问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与农业信贷的结合。可以由保险公司担保农户向银行贷款暂付保险费。针对目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各地可选择具有当地特色和种植规模的农产品品种,实行特色品种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产品,将农业产品及设施、借款人信用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组合,明确银行是保险赔付的第一受益人,即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加大了对借款农户的风险保障,一举两得。

六、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

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七、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

八、优化保险服务

可以通过增加网点,聘请人员等方式充实保险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创新保险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在承保、防灾防损、查勘定损、理赔等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在灾情发生后,保险机构要第一时间内及时上门,主动服务,减化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赔,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参保的好处。

下载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成效、经验及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大新兴产业炙手可热 金融支持政策值得期待

    中公金融人—金融类考试培训的领跑者 七大新兴产业炙手可热 金融支持政策值得期待 原标题:七大新兴产业炙手可热 金融支持政策值得期待 资本市场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卫平更新时间:2012-2-20 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 融工......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含五篇)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卫平更新时间:2012-2-20 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融工作者......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查与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查与建议 近年来,聊城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总量规模、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市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为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城......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问题与建议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问题与建议 崔玲 鲁振满 中共中央已连续十一年发布一号文件,聚焦 “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点工作,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当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市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初见成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民收入......

    当前我市金融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赶超发展战略,积极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努力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完善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体系

    完善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体系2013-7-17众所周知,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生存发展境遇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