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时间:2019-05-13 19:3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第一篇: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摘要:知识产权领域存在法律冲突,源于一国对外国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的直接承认,而这种直接承认在目前看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知识产权领域内的法律冲突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知识产权领域存不存在法律冲突?这对传统国际私法来讲并不是一个问题,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根据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而不能被外国所承认和保护,因此在传统国际私法上,知识产权被认为与法律冲突无缘。但19世纪末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要求缔约国对其他缔约国的知识产权也通过内国法予以保护,从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了国际性。有学者认为“对知识产权的国际性保护必然导致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并从一些国家对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规定,推断出知识产权领域是存在法律冲突的。事实是否如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

一、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或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体财产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特点,这也是知识产权与有体财产权的显著区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雏形,是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封建君主、封建国家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授予的一种特权。一定的敕令当时只可能在发出敕令的官员、君主或国家权力所及的地域内有效,超出这个地域就无效了。所以,由此而产生的特权也只能在相应的地域内有效,超出这个地域也就无效了。现代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即是对封建时代特权这一特性的保留。与此同时,这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在一国出版的著作如果它具有商业价值,其他国家的出版商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复制销售,以便从中获利。为了尽可能多地牟取暴利,资本家当然最愿意“无偿”地利用外国的智力成果,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承认其他国创造者依其本国法而取得的对其智力成果的专有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承认外国法产生的知识产权在内国的效力,不仅不利于吸取外国文化、科技的新成果,而且也不利于内国的社会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所以,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各国都不愿承认根据外国法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当然也不会要求外国承认根据内国法而产生的知识产权。这样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便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得以强化。这种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指的就是在一国境内依该国法律获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和受到保护,它不具有域外效力,不能得到其他国家法律当然的承认和保护,当一知识产品跨越国界进入到另外一国而没有获得此国的知识产权时,该国就可以随意使用该知识产品而不负法律责任并不受知识产品来源国法律的约束。

当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后,资本家不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和掠夺,他们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希望在国外寻找商品(包括图书)销路、向国外输出技术及产品,以便获更大利润,而这一目标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障碍便是外国知识产权法对他们的知识产品并不进行保护,这样,知识产权的严格地域性同垄断资本家扩张国际市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的发展结果便是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保护知识产权条约的订立,如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乐尼公约》、1952年《世界版权公约》和1994年《TRIPS协议》。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由此得以某种方式获得许多国家的保护,具有了“国际性”。这里所谓的国际性是指同一智力成果通过国际条约规定的方式,在各个缔约国依各该缔约国的国内法取得知识产权,从而在这些国家都获得保护。

然而,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并没有否定地域性,而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地域性基础之上的,甚至可以说,起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确认知识产权地域性特征的作用,这可以从《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公约确立的“国民待遇原则”、“独立性原则”中得到说明。如《伯尔尼公约》第5条就规 定,国民待遇是指“就享有本公约保护的作品而言,作者在作品起源国以外的本同盟成员国中享有各该国法律给予其国民的待遇”,独立性原则是指“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不论作品起源国是否存在保护,保护程度以及补救方法完全由被要求给予保护的国家的法律规定”。这两项原则要求在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方面,缔约国间应互相给予对方国家的公民和法人以同内国国民相同的待遇;而且各缔约国都是依据其内国法的规定来决定对其他缔约国国民的发明创造、商标和作品是否给予保护和给予怎样的保护。国民待遇原则是前提,独立性原则是一种具体安排,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对于外国的知识产权人同内国的国民一样,适用内国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上述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意义只是为一国国民的智力成果在他国取得知识产权提供便利,创造条件或者说是为缔约各国相互保护对方国民的智力成果规定了义务,而各缔约国在履行这种义务、实施这种保护的时候,其直接的法律依据仍然是各缔约国的国内法,发明创造者和作者由此而取得的知识产权仍然是各缔约国国内法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而不是“国际知识产权”。简言之,根据条约规定,各缔约国有义务对符合其国内法规定条件的来自其他缔约国的智力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使之在内国得到保护,对于不符合内国法而在其他缔约国已获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内国依然没有保护的义务。也就是说,即使存在着上述条约,外国的知识产权法在内国依然是没有法律效力,是不被承认的,内国只依照本国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条件对来自外国的智力成果决定是否给予保护,外国知识法在内国无域外效力,不能成为内国判断是否给予知识产权的根据。条约施加给缔约国的义务仅仅是承认和保护符合内国法规定的外国智力成果,而在没有条约的情况下,内国对于即使符合内国法规定的外国智力成果也是可以不予承认和保护的。条约并没有施加给缔约国以义务,要求其必然承认和保护已在其他缔约国取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可见,其他缔约国的知识产权法在内国没有效力。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国际性是并行不悖的,各国的知识产权法依然只在本国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不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性而具有了域外效力。这恰恰与有的学者的观点相左,他们认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一般都要求缔约国承认对方国家知识产权的域外效力,使得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二、知识产权的国际性与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是指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由于其涉外因素导致有关国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的抵触。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第一,在同一个涉外民事关系中,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同;第二,一个国家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另一个国家法律的域外效力同时出现在一个涉外民事关系中,便产生不同国家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域外效力的冲突;第三,涉案法院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律的域外效力。知识产权领域究竟存不存在法律冲突,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条件来判断。对于涉外知识产权关系,第一个条件的满足自不待言,关键是看后两个条件是否成立。

法律的域内效力,亦称属地效力,是指法律的空间效力,即国内立法对本国境内的所有人、物和行为有效。法律的域外效力,亦称属人效力,是指一国法律对于本国的一切人,不论该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都有效,都应适用。任何国家在制定法律时都可以依照自己的主权确定自己的法律只具有域内效力或既具有域内效力,又具有域外效力,但这些域外效力只是一种虚拟的或自设的域外效力,只有当别的国家根据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承认其域外效力时,这种虚拟的域外效力才变成现实的域外效力。当内国承认外国法在内国的域外效力时,位于内国的外国人便要受内国法律的属地效力和该外国法律属人效力的双重约束,法律冲突便自此产生。当内国不承认外国法在内国的域外效力时,外国法即使规定了域外效力也只是一种虚拟的域外效力,位于内国的外国人便只受内国法的支配,法律冲突无从产生。

就知识产权领域来说,知识产权法的属人效力表现在根据一国知识产权法获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在进入某外国 后是否还受到被该外国所承认的来自来源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如果智力成果来源国规定其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外效力,并且内国承认这种域外效力,那么法律冲突也就会随之产生。无疑,来源国可以规定其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外效力,这是其主权的正当行使。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事实上是说我国国民的作品无论在何国都受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然而这只是一种虚拟的域外效力,外国有权决定是否承认这种域外效力,除非外国自动承认,便不会产生我国著作权法域外效力与该国知识产权法域内效力之间的冲突。然而依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即使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也没有施加给缔约国以义务要求其承认其他缔约国知识产权法在内国的域外效力。各国的知识产权法依然只在本国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不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性而具有了现实的、被外国所承认的域外效力,法律冲突也就无从产生。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并不会导致法律冲突,不会象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知识产权由国内保护发展为国际保护,逐步取得了在权利独立原则之下间接的域外效力,从而引发了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既然不存在法律冲突,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公约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可以看作是统一指向法院地法的单边冲突规则”的观点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三、知识产权地域性突破与法律冲突

应该承认,知识产权领域是可能产生法律冲突的,关键条件在于一国承认外国知识产权立法在内国具有域外效力,亦即要求突破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要求一国对待依外国法成立的知识产权犹如对待依外国法成立的物权、债权一样,予以自动承认和保护。这种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破可以见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的法律中,表现为对知识产权适用来源国法律,即专利权应适用最初取得地法,商标权应适用最初登记地法,著作权应适用最初发表地法。例如,1961年修改和补充的《法国民法典》第2305条规定:“文化及艺 术产品由作品的首次发表地法规定”;1974年《阿根廷国际私法》(草案)第21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受作品首次发表国的法律支配。外国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期依照其原始国的规定,但不得超过阿根廷准许的期限。”该条还规定“外国国家赋予任何人的商标、厂商标牌、专利的专用权或其他产生于工业产权的权利,在阿根廷具有同样的效力,但要符合阿根廷共和国规定的条件。保护期不能超过阿根廷立法规定的期限”。对知识产权适用来源国法律的学说和立法可以保证知识产权在不同的国家有相同待遇,尊重和保护既得权利,让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有权决定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避免侵权人有机会选择知识产权的准据法,防止因各国法规定不同,给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害。然而一国如在没有对等和互惠情况下单方面承认外国的知识产权在本国也能获得保护,将要大大增加本国的经济负担,并对本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另外,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对世权,这种方法对其他保护此权的其他国家的相对人极为不利,他们难以查找到该权利的来源国或者为了利用某一知识产权而必须费力查找外国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将有关源于外国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费用转嫁于内国人身上。此外,这种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将智力成果吸引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加剧精神产品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品的利用。最后,更重要的是,适用来源国法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律体制所要求的“独立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以作品来源国法来解决著作权的法律冲突在实践中将难以实行”。因此,适用来源国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具有很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这种做法不会被太多国家所接受,即使被接受也往往要采纳阿根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重叠适用内国的知识产权法。因此可以说,这种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破无论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是极其有限的,这同时也就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存在的范围和程度的有限性。

另外一种对外国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予以承认从而突破 知识产权地域性的表现形式是一些国家关于知识产权适用保护国法的规定。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规定是否是对外国知识产权域外效力的承认都还是很值得怀疑的。所谓适用保护国法是指适用实施权利行为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的法律,如某人在甲国依法取得了一项专利权,如果乙国有人使用了该项专利,专利权人可否在乙国请求法律保护,乙国的使用人是否构成了侵权行为,这些问题均依乙国法规定。如《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34条规定:“无形财产权的创立、内容和消灭,依使用行为或侵权行为发生地国家的法律”。笔者认为适用保护国法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属地主义的主张,因为它坚持实施权利行为和侵权行为受该行为发生地所在国家知识产权法的调整。而知识产权法地域性所指的就是知识产权法只有属地效力,只能调整其所属国地域范围内的智力成果。反言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行为只受该行为地国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当然适用保护国法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冲突规范,它似乎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内国承认知识产权来源国法律的域外效力,并且也存在着保护国法律域内效力与来源国法律域外效力之间的冲突,但前者的效力优先。然而,适用保护国法也可以理解为不承认来源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实施行为和侵权行为只受该行为发生地所在国家知识产权法的调整。不管如何理解,在效果上,适用保护国法都承认了知识产权法属地效力,而没有突破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另外,保护国法说来源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中有关“独立性原则”的规定,有的学者把公约中这种规定的内容概括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权利赋予国的法律”,即保护国法,因而认为这是属于冲突法意义上的“法律适用规范”。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如前所述,地域性的存在决定了法律冲突无从产生,公约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并没有产生法律冲突,因而保护国法的提法不应被看成是一种冲突规范。总之,我们认为知识产权适用保护国法的规定与其说是知识产权的冲突规范,毋宁说是在变相地坚持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只是碍于知识产权及其立法国际化的大趋势,而不得不作出的一种灵活安排而已。

四、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与法律冲突

对于涉外民事纠纷的管辖权,各国一般均采取积极争取的态度,以便在由本国法院审理时,尽可能保护本国及国民的利益。如英国在对“对人诉讼”中,只要被告身体出现在本国并可以送达传票,哪怕只是路过,英国法院也可以行使管辖权。美国则采取了“长臂管辖原则”,只要被告在经济上与本国具有“最低限度的联系”,就将被视为在本国营业,本国即具有管辖权。然而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管辖权问题上,各国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除了保护依本国法产生的内国知识产权,一国法院很少受理依外国法产生的知识产权案件,即使被告的依据在本国或被告为本国人。大陆法系,更多的国家固守绝对地域性原则,由案件发生的国家专属管辖,几乎没有司法管辖权的合作。而在英美法系,对知识产权跨国案件虽基本沿用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方法,但更多地引用公共政策或不方便法院规则,限制对域外发生的案件的受理。在这种传统的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下,由于法院只受理依本国法产生的内国知识产权案件,法院也是就当然适用法院地法,根本不承认也不用考虑外国知识产权法在内国的效力,因此法律冲突也就无从产生。

由于传统知识产权管辖制度很难适应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形势,变革传统制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要求扩大法院对涉外知识产权的管辖权,以便对外国知识产权纠纷实行有效的司法管辖。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国也先后采纳了这种主张,即可以受理依外国法产生的知识产权所涉及的案件。例如,1997年,英国高等法院就一在英国与荷兰的版权分别受到侵害的案件中,予以管辖并合并审理,创造了英国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域外管辖的先河。在此案中,原告建筑设计图的版权分别在英国与荷兰遭到侵犯,原告向英国法院起诉,并要求将该案中的所有侵权行为合并审理。法院同意了的原告的请求,认为英国法院有权受理侵犯荷兰版权的案件,只要被告在英国有住所,最后法院对在荷兰的侵权行为适用了保护国法,即荷兰法。有的学者就此认为,“由于法院审理案件时适用了荷兰法,使得荷兰法具 有了域外效力,很明显,知识产权法的地域性的的确确是被打破了„„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创新致使法律冲突大量产生”。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不是导致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法院适用了外国法也不必然意味着法院地国承认了外国法的域外效力。正如案例所述,英国法院适用荷兰法是用来调整在荷兰发生的侵权行为的,而不是用来荷兰法调整在英国领域内发生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英国法院采纳荷兰法恰恰是对荷兰法域内效力——即荷兰法约束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物、行为的效力的承认,而不是对荷兰法域外效力的承认。如果说英国法院承认了荷兰法在英国的域外效力,那么英国法院就应该承认依荷兰法成立的知识产权在英国也必然受到保护,然而英国实际上只用本国法来判断一个发生在英国的行为是否构成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以,英国法院实际上实行的是保护国法的主张,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保护国法说事实上坚持的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知识产权法的属地主义,它不构成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破,不承认知识产权法的域外效力,因而法律冲突也就无从产生,认为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带来了法律冲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在该案中,英国法院确实是适用了保护国法这样一种规范,但这种规范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冲突规范,因为冲突规范是在效力相互冲突的两个或几个法律体系中进行选择的规范。然而对于在荷兰发生的侵犯版权的案件,只有荷兰法可以支配,英国版权法不存在支配在荷兰发生的侵权行为的任何正当理由,英国与荷兰的版权法在此案中是不冲突的,或者说英国与荷兰知识产权法间的冲突,根据英美学者对法律冲突的理解,只是“法官头脑中的一个矛盾的反映,这个矛盾就是法官应该选择哪一个国家的法律”,这并不代表英国与荷兰法之间存在真实的、效力上的冲突。

总之,一国法院适用外国法处理涉外民事案件即意味着承认了外国法的域外效力,这在物权、债权家庭婚姻等民事领域是行得通的,但在知识产权领域却没有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究其原因,实乃由于知识产权存在严格属地性限制,其他民事权利则不存在这种地域性限制,各国对依一国法律产生的其他民事权利是普遍给予自动承认的,这符合“既得权”的思想。

五、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知识产权领域是存在法律冲突的,但这种法律冲突既不来源于国际条约对知识产权提供保护的国际性,也不来源于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它只源于一国对外国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的直接承认。这种直接承认要以牺牲承认国巨大经济利益为代价,并且与现行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律制度相背,这就决定了无论是承认国的数量还是承认的范围和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进而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律领域内的法律冲突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严重。就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现状而言,大多数国家尚未在立法中作出规定——这意味着,大多数国家还没有承认知识产权法的域外效力,它们在司法实践中也仅仅实施内国的知识产权法,根本不考虑外国的知识产权法。尽管各国知识产权法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相互产生冲突的机会却并不多。

第二篇:浅议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

目录

第一节 跨国银行破产的基本概念......................................2

一.何为跨国银行破产.............................................2

(一)跨国银行..............................................2

(二)跨国破产..............................................2

(三)跨国银行破产..........................................3 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3

(一)跨国银行的特殊性......................................3

(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4

第二节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5

一.管辖权冲突之域外效力原则....................................5

(一)普遍性原则............................................6

(二)地域性原则............................................6

(三)新实用主义原则........................................7 二.单一实体原则与独立实体原则的冲突之破产财产界定原则...........8

(一)单一实体原则..........................................8

(二)独立实体原则..........................................9 三.法律适用冲突................................................10

(一)平等原则.............................................10

(二)栅栏原则.............................................10

(三)礼让原则.............................................10 第三节 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的方式.................................11 一.巴塞尔协议..................................................11 二.跨国届破产示范法............................................11 三.跨国银行破产的发展趋势......................................12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浅议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

摘要:与一般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破产不同,国际银行破产具有很强的“公共敏感性”,因此常常伴随更多的监管干预。同时,大型金融集团的出现和并表监管原则的实施使得国际银行破产法与传统破产法所主张的地域性原则有着明显的法律冲突。这既包括管辖权冲突、单一实体制度与独立实体制度间的冲突,也包括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针对上述冲突,我们应遵循国际合作、考虑银行破产特殊性、灵活与务实等原则,从法律礼让、国内破产体制的完善、国际合作与协调等层面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跨国银行破产 管辖权冲突 域外效力 单一实体 独立实体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迅速渗透与扩张,跨国银行业在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极大风险,跨国银行破产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银行跨国破产问题也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但由于各国法律的显著差异、银行破产国际合作体制的缺乏以及银行业在各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跨国银行破产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破产所引发的一系列法律冲突问题。对此如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加以有效地解决,那么它必将阻碍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并进而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一节 跨国银行破产的基本概念 一.何为跨国银行破产(一)跨国银行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UNCTC)的定义,跨国银行是指至少五个不同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银行。1 跨国银行的“跨国性”应符合四个标准:第一,经营战略跨国性,即在至少五个不同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第二,内部经营管理一体化,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都接受同一决策机构的指导或控制;第三,各分支机构之间具有股权关系或其他经营关系;第四,组织机构法律性质跨国性,即必须是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设立的实体。2

而英国《银行家》杂志则以资本实力和开展大规模海外业务作为跨国银行的主要衡量指标,具体是指:第一,跨国银行的实际缴纳资本或普通股本和未公开的储备两部分之和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 第二,海外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占有较大比例; 第三,必须在伦敦、东京、纽约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设有分(子)行; 第四,开展国际融资业务; 第五,具有一定比例的海外工作人员。3

对比总结上述条件或特征,可以将跨国银行的概念归纳为跨国银行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货币信用经营,境外业务占有一定比例,并在一个决策机构下进行经营活动的银行。而“跨国性”则是跨国银行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二)跨国破产

跨国破产(Transnational bankruptcy/insolvency,international 12 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3 杨鲁邦.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A].张恩照,冯国荣.“复关”与上海金融[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8 bankruptcy,cross-border insolvency),指破产人的财产、债权人或债务人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形成的的破产案件。4 这里既包含案件的客体(破产人财产)含涉外性,又包含主体(债权人或债务人)或内容(债权债务关系)的涉外性,这两类案件的法律性质不同,因此法律适用亦有不同,前者可能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在实体上有适用外国破产法的可能,后者适用国内破产法,在程序上会适用涉外诉讼的特别规定。

(三)跨国银行破产

综上对跨国银行和跨国破产的概念,可以将跨国银行破产作如下定义:跨国银行破产(Multinational bank insolvency,international bank insolvency,cross-bank insolvency),一般是指跨国银行总行的破产,当跨国银行的总行破产时,境外分支行作为跨国银行的一部分进人破产程序;但也可能在跨国银行的分支行出现危机后,分支行连同总行一起进入破产程序。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一)跨国银行的特殊性

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来源于银行的一般性理论和特殊性理论,银行的一般性说明银行如同其他企业一样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退出,银行的特殊性则表明银行破产法律构建中必然存在着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规则,而作为影响力更为显著的跨国银行较之国内银行而言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性质。因此,研究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对分析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银行相对于一般公司的特殊性

在一国经济中,银行业往往处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相对于一般公司,其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银行业是一种公共性、社会学的产业,提供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第二,银行是高负债企业,一旦发生挤兑,会把其推到濒临破产的窘地;第三,银行是国家货币政策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稳定对于货币供给、宏观经济稳定以及宏观调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银行必须被置于监管之下,由银行破产所引发的强大的溢出效应会使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经济陷入巨大危机之中。

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0 2.跨国银行相对于一般国内银行的特殊性

由跨国银行的定义可知,跨国银行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货币信用经营,境外业务占有一定比例,并在一个决策机构下进行经营活动的银行。这就奠定了跨国银行除了在国内业务上拥有一般国内银行的一些性质外,还拥有其他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业务复杂化,跨国银行的业务一般可分为母国对外国业务,外国机构对东道国当地业务,外国机构对第三国业务,具体的业务种类则更加复杂;第二,机构多样化,跨国银行的境外机构主要包括代理处、分行、子公司等;第三,存在特殊风险,跨国银行的风险因素及其特征与一般国内银行不同,除了国内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外,还面临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和系统风险等。

(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1.跨国银行破产相对于一般跨国破产的特殊性

跨国破产与跨国银行破产密不可分,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跨国破产中遇到的问题、适用的法律及适用的合作方式也可能适用于跨国银行破产案件之中。但由于破产主体不同,跨国银行破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较之普通的跨国破产更为复杂。

第一,目的不同。跨国银行破产更注重增强公众信心,维护国内外金融体系稳定;

第二,关联度不同。跨国银行破产可能导致更大程度的行政权力介入,涉及政府、央行等;

第三,债权人的普遍性。跨国银行因为经营货币业务,跨国银行破产会通过支付系统把全球的银行连成一体,形成系统风险,由跨国银行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债权人的普遍性;

第四,破产申请人的多样性。除了债权人债务人,银行监管机构也可作为破产申请人;

第五,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对于跨国银行破产来说,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跨国银行破产时往往适用的法律有跨国公司破产一般原则、相关国家国内银行破产法律法规、各国跨国银行法。目前各国对银行破产的立法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普通破产法对银行破产加以规制,以英国、俄联邦国家为代表;二是适用普通破产法,同时在银行法中作出特别规定,以德国、卢森堡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三是制定专门的银行破产法,以保加利亚、加拿大为代表。5 除银 5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行法、破产法外,银行破产还涉及到诸如公司法、民事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2.跨国银行破产相对于一般国内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第一,破产管辖的不确定性。跨国银行与一般国内银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跨国性,跨国银行的特点决定其必定在两个以上国家经营,所以,跨国银行一旦破产会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各国法院可以给予多种理由主张管辖,并其各自的管辖权标准也不同,由此导致跨国银行破产管辖权的不确定性。

第二,债权人跨国性。一般国内银行债权人集中于一国国内,而跨国银行由于其分布于至少两个国家,使得债权人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很强跨国性。

第三,破产极具破坏性。跨国银行由于其跨国这一基本特性使得它的破产与一般国内银行相比更具破坏性,由于债权人的跨国性导致破产的“传染力”更为强烈,跨国银行破产会通过支付系统把全球的银行连成一体,形成系统风险,波及面更广,影响更为深入,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极大威胁。第二节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

如果某跨国银行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在破产清算中将面临如下一系列问题:破产程序应在哪国开始(母国或设有分行的其他国家),还是破产程序可以在银行从事经营的所有国家同时开始? 是否在所有拥有索偿权的当事人间实行银行资产的集中和分配,还是将资产和负债在各国基础上独立执行? 对破产案件有关实体问题是适用法院地法,还是外国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一国开始的破产程序及行政和司法决定能否在国外得到承认,其有无域外效力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国际银行破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法律冲突。一.管辖权冲突之域外效力原则

破产案件由哪一国法律管辖,对破产案件的当事人极其重要。在当前国际银行破产案件中,由于既没有共同接受的原则来规范破产问题管辖权的行驶,也没有关于国际承认和在任何特定管辖权基础上进行的破产程序效力的原则,其结果是各国往往根据本国现状,依据本国的法律原则和观念来制定管辖权标准。一旦发生国际银行破产案件,这些内容各异的标准必然导致各国对案件管辖权的冲突。

这在1991 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破产案中得到充分体现。TCCI 法国银行是注册总部位于开曼群岛的BCCI 海外有限公司的分行,主要营业地在巴黎,另外在法国几个城市设有代办处,巴黎商业法院(Tribunai of commerce)基于联系的标准对BCCI 法国银行开始破产程序。但BCCI 海外有限公司的清算人认为巴黎商业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因而在法国提起了上诉。可法国上诉法 院认为巴黎商业法院行使管辖权是正确的,其主要理由是法国与债务人有充分的联系,从而阻止了外国破产管理人在法国开始破产程序。6

管辖权冲突涉及破产的域外效力。所谓破产的域外效力,主要是指破产程序构域外效力,它包括两打面的内容,即外围破产程序在本国的效力以及本国破产程序在域外的放力。普遍性原则与地域性原则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基本理论。

“公平地实现所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破产财产的分配,是破产立法的宗旨所在,也是破产程序追求的目标。”7 所以,当跨国银行在其母国被宣告破产时,能否将该银行位于国外的财产归人破产财团,即该破产宣告是否具有域外效力,是处理跨国银行破产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遍性原则与地域性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之一。

(一)普遍性原则(Universality)

普遍性原则,是指当母国当局对跨国银行宣告破产时,认为其破产宣告具有完全的域外效力,及于该银行在国内外的所有财产。也就是说,母国当局对整个破产程序享有管辖权,无论银行的财产位于何处,均应归人破产财产,由母国当局在破产程序中进行统一地管理和分配,而其他国家或地区(银行财产所在地)则协助搜集和管理银行在当地的财产,并将这些财产移交给破产主要程序中的破产管理人。

普遍性原则渊源于法国学者所主张的“破产之上再无破产”(faillite sur faillite ne vaut)或“一人一破产”的法律格言。其理论依据是:第一,债权人平等的原则,普遍性原则为债权人平等提供法律保护;第二,债务人财产统一原则,以“债务人的总财产为全部债权人的共同担保”8 为依据,保证财产的统一性;第三,债务人破产的普遍性,即破产行为应当涉及到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债务人无支付能力具有普遍效果。因此,普遍性原则的核心在于破产程序的统一性和破产宣告效力的扩张性。9

采用普遍性原则有利于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债务人,提高了破产效率,降低了破产成本,确保债务人利益最大化,维护金融交易秩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阻碍,因为普遍性原则忽视了国家主权在解决跨国破产问题时的重要性,带有“乌托邦性质”,没有那个国家允许在未经自己同意的前提下,外国主权参与其境内的活动。

(二)地域性原则(Territoriality)

地域性原则认为,实施跨国破产管辖权是一国主权的行为,属于公法上的行 67 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86-87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7 8 《法国民法典》第2092条和第2093条 9 罗士俐.论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域外效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66 为,在没有征得本国同意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没有义务容忍他国在本国领土上实施与主权有关的行为;跨国银行母国当局所作的破产宣告仅在其境内有效,不能超越其主权管辖范围而及于银行财产所在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地域性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在破产法领域的具体适用,反映了国家主权原则的内在精神。” 10

地域性原则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保护本国债权人的利益,维护本国经济秩序。地域性原则采取本国法律来规范,避免了外国破产程序对本国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进而保障本国的交易安全,维护本国的经济秩序。但地域性原则在实质上违背了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国家主权的密闭性使得破产程序复杂化,增加了破产成本,难以保证债权人利益最大化。

(三)新实用主义原则(New Pragmatism)

新实用主义立足于“普遍性原则”,又为各国在其司法实践中拒绝其他国家的破产程序留有余地,即继承地域性原则的部分特质,发展出修正普遍性原则(Modified Universality)、合作地域性原则(Cooperative Territoriality)和附属破产(Secondary Bankruptcy)三种理论。

“修正普遍性原则”是指接受母国法院对东道国财产进行域外管辖、同意在母国法院进行单一程序中对全球范围内的财产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赋予东道国法院一定的裁量权。从国内法看,对普遍性原则的限制和保留,使本国法院在考虑是否承认外国破产程序时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私法审查避免了本国债权人利益或本国利益在国外破产程序中收到损害。从外国法角度,限制和保留条款是外国法院拒绝对本国程序予以承认的利器,它促进外国法院谨慎处理破产案件。11

“合作的地域性原则”是指一国的破产法院有权将位于本国境内的外国债务人的财产视为同一独立财产,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分配。据此,当债务人的财产存在于多个国家,各个国家将同时启动针对位于本国境内的财产的破产程序。这些程序彼此平行,并没有所滑的“主程序”与“附属程序”(或是“辅助程序”)之分。所谓“合作”,往往是各法域之间以公约或条约的形式,寻求对“外逃资产”的控制;或者鼓励在破产财产管理人之间进行有益的、互利的合作。12从功能上看,“合作的地域性原则”有利于缓解各国在跨国破产问题上所产生的冲突,减少适用外国法律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简化了跨国交易的程序。

“附属破产”是普遍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折衷的产物,一方面,考虑到根据本国法律享有优先权的债权人在参加外国进行的破产清算程序时,可能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即他们的优先权在外国所进行的主程序中可能得不到承认和保护,于 1011 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6 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66 12 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67 是启动附属破产程序的法院将根据本国法律,将债务人在本国的财产首先对本国享有优先权的债权人进行清偿;另一方面,叉会将剩余财产移交主程序,由母国法院根据该国的法律进行破产分配。与“修正的普遍性原则”相比,“附属破产”更接近于“地域性原则”。13

新实用主义原则一方面反映了各国对本国利益保护的本能;另一方面又使各国在处理跨国银行破产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务实。它主张在地域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则之间寻求一种既保护本国债权人利益,又便利国际合作的方案。

“管辖权问题是国际银行破产程序中最基本的问题,各国为保护本国当事人及其所属国利益都竞相争夺,这不仅导致管辖权的冲突,而且还很可能影响银行破产所适用的法律与程序,以及破产程序在国外的承认与执行等诸多问题,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冲突。”14

二.单一实体原则与独立实体原则的冲突之破产财产界定原则

跨国银行破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债权,而实现债权主要依靠可供清偿的财产,于是对于破产财产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各国的法律不同,对跨国银行破产中破产财产的范围的界定就不同,从而导致处于不同国家的分行的债权人受偿比例不同,因此,对跨国银行破产财产的界定尤为重要。

对于跨国银行破产财产的界定,国际上有两种原则:单一实体原则和独立实体原则。

(一)单一实体原则(Single-entity doctrine)

单一实体原则是指外国银行在其境内所设立的分支机构,并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该银行(包括总行和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分支结构)将被视为单一法人。一旦跨国银行的总行在其母国被宣告破产,作为跨国银行一部分的分支机构也随之关闭,银行母国当局将以单一程序对包括分支机构在内的整个银行进行破产清算。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债权人(包括总行的债权人和分支机构的债权人)都可以在银行母国当局所进行的破产程序中申报债权,并获得以公平地对待。15

单一实体原则蕴含国民待遇理念16,它的理论依据是无差别待遇原则,跨国银行的总行和分行的所有财产都可以作为跨国银行破产的财产,所有权利主张都是平等的。

采用单一实体原则有利于公平对待处于同一顺位的债权人,有利于清算价值最大化,债权人受偿最大化,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但由于目前缺 1314 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67 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15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7 16 黄瑞羊,田万顺.论跨国银行破产的单一实体原则[EB/OL].河南法院网,2005-03-15 乏普遍认可的有关跨国银行破产方面的国际规范,一般情况下各国会首先考虑本国债权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即本国债权人在他国破产程序中获得类似于本国破产程序中的同等保护。

(二)独立实体原则(Separate-entity doctrine)

独立实体原则是指任何银行在其境内设立赢利性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将被视为独立的公司法人。一旦该银行在母国被宣告破产,其有权对位于本国(本地区)境内的分支机构进行独立的破产清算,以该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或本国(本地区)境内的财产(具体视该国家或地区的破产宣告是否具有域外效力而定)实现债权人的清偿请求,从而排除银行其他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参加在其境内所进行的破产清算程序。

独立实体原则侧重于以地域标准对跨国银行的财产进行分割以维护本国债权人利益。

一家跨国银行很可能既在实行独立制度的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也在实行单一实体制度的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单一实体制度和独立实体制度所引起的法律冲突是明显的。

同样在BCCI破产案中,美国采取独立实体制度,卢森堡和英国则实行单一实体制度。其结果是,BCCI 美国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在该分支机构的资产以及该银行美国资产的清偿中拥有优先权,其他债权人不能申请参加清算,其他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资产不具有优先受偿权。而在英国,银行任何一家分支机构的任何一个债权人都有权参加银行的清算。而且英国在银行清算中还实施了“财产混同”原则,以防止债权人参加一个以上的清算程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中国在此案中采取“栅栏原则”,即严格的地域性原则与独立实体原则,中国债权人并未参与BCCI的全球清算程序。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作为BCCI深圳分行最大的债权人向深圳中院提起破产申请,要求BCCI深圳分行进入破产程序,偿还债务。深圳中院根据债权人申请,冻结BCCI深圳分行位于中国的财产。BCCI深圳分行总资产大约2000万美元,负债高达8000万美元,债权人受偿比例约为25%。

由此可见,在单一实体制度下,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债权人都有权在清算中要求清偿。这会使监管当局对银行的某一分支机构实行监管限定,“并不能像采取独立实体制度的国家那样提高当地分支机构债权人的清偿率,但这种限定有助于增加银行全体债权人受偿的资产总量”18。在独立实体制度下,“监管限定将导致东道国监管当局要求将资产转移到分支机构(从母国或其他地方),以保护那一分支机构债权人的利益”19。但母国的监管当局却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意味着 171817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7 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19 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支持银行总体负责的资产减少。当银行进行清算时,对世界各地的其他债权人而言,清偿率将降低。三.法律适用冲突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将产生不同的后果,直接影响当事人利益的实现,因而法律适用在破产案件中是一个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在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缺乏国际统一成文规定的情况下,目前存在三种解决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适用的方式:平等原则、栅栏原则和礼让原则。

(一)平等原则(The Pari Passu Principle)

平等原则是指处于同一序位的所有债权人必须得到同等对待,没有任何债权人仅仅因为其国籍或交易对象的不同就差别对待其他债权人。所有的请求均得以平等对待,不得利用发起国的优势使任何他国债权人收到不平等待遇。20

跨国银行破产涉及程序不同以及法律适用上的差异都会影响债权人的资产分配,使平等原则执行的难度很大。

(二)栅栏原则(Ring-fencing)

栅栏原则,也称“监管限定”,即执行严格的地域标准,在跨国银行破产清算过程中,将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作为独立实体对待,使得跨国银行东道国分支机构的债权人比该国以外的债权人受到优待。21 1991年BCCI破产时,纽约及加利福尼亚的银行监管当局以“监管限定”为由,“拒绝将国际信用商业银行在美国境内的分支机构的资产纳入境外主要破产程序中进行清算,使得美国债权人的破产债权在这一震惊世界的跨国银行破产案件中获得悉数偿付。”22

栅栏原则的建立能使更多的资产留在本法域内,加速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进程,但与平等原则相悖。

(三)礼让原则(Comity)

解决跨境破产问题以对他国法律的尊重以及采纳礼让原则为指导原则。礼让原则是指一国基于国际义务与便利以及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在其领土内对另一国的立法、司法以及行政行为的一种承认。礼让原则实质上就是对外国司法裁决的承认以及国际合作,法院首先要确认当地的债券人在国外破产程序中是否可以主张请求,保证当地债权人在国外与国内受到同样的保证。23 但目前国际上尚无承认外国破产判决的国际条约。

2021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22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8 23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第三节 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的方式

解决跨国银行破产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包含以有序、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每个国家都不会在主权方面作出任何让步,故而应当在相互尊重和利益共享的原则基础上解决问题。礼让原则就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种方式。相互礼让有助于顺利开展合作,总资产的增加,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国可掌控的资产总数也在相应增加。只要各国建立相互合作的基础,承认外国行政、司法部门相关措施的域内效力,国际合作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也会取得长足进步。

但是由于跨国银行破产极端复杂,不仅涵盖多个法律,还涉及不同机构,建立国际合作需要国际协调,巴塞尔协议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跨国届破产示范法都是值得借鉴的。一.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一系列文件和准则,直接针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对有效的建议措施,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为国际惯例。有关跨国银行的监管原则也就成为跨国银行破产过程中各国监管机构共同合作的前提。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建立了充分监管和综合监管原则,吸收了并表监管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24。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没有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能够逃避监管,而且这种监管应当充分;二是母国监管当局与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交流;三是清偿能力的监管,即分行的清偿能力由母国当局监管。”25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则集中体现了以往巴塞尔文件中的原则精神,“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风险监管原则框架体系”。26

二.跨国届破产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on Cross-border Insolvency)

《跨国界破产示范法》的目的在于为处理跨国界破产案件提供有效机制,它注意到“跨国界贸易和投资增加,企业和个人资产分散于多国的情况因而日增,资产散布于多国的债务人一旦成为破产程序的对象,在监管破产债务人的资产和事务方面往往亟需进行跨国界合作和协调,许多国家缺乏可进行或促进有效的跨国界协调和合作的法律框架,而公平和国际协调的跨国界破产示范法,将有助于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协助各国使其跨国界破产立法现代化。”27 2425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周仲飞,郑辉.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15-216 26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27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国界破产示范法[EB/OL].智库·百科,2014-06-20 三.跨国银行破产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银行破产将推动国际合作的进步,制定统一的国际破产法是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保障全世界债权人平等受偿权利、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也应当以礼让原则为基础,在立法与实践中吸收巴塞尔协议和跨国界破产示范法中的基本原则与规则,加强与其他国家银行监管机构的合作与信息共享,积极参与有关跨国银行破产的国际会议,签订、加入相关国际条约,补充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结语

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充分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和各国间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全球经济甚至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表现。因此建立完善跨国银行破产制度有利于推动全球银行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世界各国有必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将礼让原则灵活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积极缔结国际合作条约,遵循跨国银行破产的基本原理,注重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降低系统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周仲飞,郑辉.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张继红.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5]艾娃·胡普凯斯著,季立刚译.比较视野中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杨鲁邦.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A].张恩照,冯国荣.“复关”与上海金融[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

[8]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9]罗士俐.论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域外效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

[10]张继红,孙晋芳.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适用原则探究[J].经济特区,2007(12)[11]范俊仕.试论跨国银行的法律监管[J].广西金融研究,2006(11)

[12]朱龙云.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3]杨悦莹.跨国破产的管辖权问题[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14]于文娟.跨国破产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途径[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15]王佐发.跨国破产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16]李苗.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7 [17]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18]黄瑞羊,田万顺.论跨国银行破产的单一实体原则[EB/OL].河南法院网,2005-03-15 [19]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20]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国界破产示范法[EB/OL].智库·百科,2014-06-20

第三篇: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一)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有效期限一旦届满,权利就自行终止或消灭,相关智力成果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均得自由利用。

(二)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指依据一国法律所取得知识产权仅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不发生效力。就此而言,知识产权有别于有别于财产权。

(三)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智力成果可以同时为多个主体所使用,因此大多数的知识产权具有法律授予的独占权,它的排他性使对同一项智力成果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有权人。

(四)知识产权须经法律直接确认。知识产权没有形体,不占有空间,难以实际控制。因此,虽然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享有民事权利。法律仅承认该种民事权利的客体是智力成果,而非智力本身。因而,知识产权的承认与保护通常需要法律上的直接具体的规定。

(五)知识产权的客体属无形财产。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也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相区别的最根本的标志。

与所有权的区别:

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的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知识产权法中,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但从法律部门的归属上讲,知识产权法仍属于民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大多适用于知识产权,并且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是为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私权服务的,不占主导地位。

第四篇: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名牌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制度研究(杨军著)

知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从这个意思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知识的发展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创新性知识更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识依法产生的权利总称。

第一章: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制度

一、自主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制度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知识产权制度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基本动力。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特征。知识产权制度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问题。通过法律的设置于实施,发明创造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在一定时间内享有其专利权,禁止其他人或单位使用,确保了发明者的特殊市场地位,而且通过出售或者授权专利,发明者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这就更加激发了发明人或单位的创新热情,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

2、知识产权制度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法律环境。知识产权制度能够有效建构、协调各相关制度,通过有力的法律环境的创建,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3、知识产权制度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知识产权制度要求创造者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向社会公开自己的创造成果,而研究中如能得到充分的信息,会节约一半以上的时间和财力。

二、创新性省份建设和知识产权制度

江苏省于2006年4月决定率先将江苏建成创新性省份,于是江苏在最近几年无论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产值上还是专利申请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中国其他省份,并且在GDP的增长上也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

三、外国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的制造业大国,并且还再飞速前进,我们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们的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而像设计、专利这些高附加值的技术却被外国垄断。所以我们急需完善我们的法律保护制度。

2、政府加大对制造业知识产权的行政指导与扶植力度。

日本,韩国在创新科技方面的崛起过程中,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管理。

第二章:实施名牌战略与知识产权制度

一、名牌战略的继续实施与目标实现

1、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对名牌建设的重视,促进企业主动而全面地落实名牌战略。企业品牌建设之路永远没有终点。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个误区,认为自己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生存问题,品牌是发展大之后的事情。实施上品牌与一切企业都有关,并不一定非得是大企业,只有重视品牌才能迅速壮大。现在的大企业在10年前也都是一些小企业!

2、进一步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3、社会公众要提高品牌与质量认识,重视品牌,支持名牌战略的实施

二、实施名牌战略与知识产权制度

1、实施名牌战略必然需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障

2、实施名牌战略与相关法律制度概述。包括《商标法》《专利法》及其他法律法规。

第三章:名牌战略与商誉法律保护制度

一、名牌的实质性法律内涵---商誉。为什么?

二、商誉与商誉权

1、商誉权的法律属性。商誉权理解为知识产权(脑力智力产物,这是知识产权的固有产物),但不排除一定情况下归入人格权(去也法人的名誉权)。

2、商誉权的法律特征(与知识产权比较)

(1)没有法定时间限制

(2)非确定的地域性

(3)非恒定的专有性

三、我国有关商誉的法律保护现状,一句话,很不完善。

四、从商誉角度看名牌的法律保护制度建设与完善

1、顺应国情

2、与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相协调

3、把握知识产权完善的时机

4、加强国际交流

第四章:名牌战略与商业标识法律制度

一、论我国商标标识法律制度的完善

1、名牌战略与商业标识法律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商品发展必须具备的市场竞争要素,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中国无疑上榜,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而这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参与的国际分工、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能力。所以国家于90年代开始重视品牌战略。

2、相关法律现状:立法分散,系统性不够;失衡严重,存在法律漏洞:内容滞后,没适应商业标识发展需要;存在严重地区差异。

3、实施品牌战略下我国商业标识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考

二、完善我国商号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五章:名牌战略与专利法律制度

品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自主创新成果最有效的载体。没有技术创新的内核,就没有产品的公信力,品牌更无从建立。

一、名牌战略与专利制度的关系

1、品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品牌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竞争,没有技术创新的内核,就没有产品的公信力,品牌更无从建立。

2、专利制度是名牌战略的保障

专利技术是决定品牌寿命的重要因素,品牌没有终身制,名牌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市场信誉和公众认可度,也就是说名牌取决于市场而不是法律。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只有领先市场的产品才能产生更大的利润,也才可以产生品牌效应。

专利权是名牌区的市区的市场份额的保证,因为专利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

3、专利申请是维护品牌竞争优势的手段

由于专利天生具有的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专利技术的拥有者可以在法定期间和地域范围内禁止他人生产制造其专利或使用其专利方法,从而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

二、修改后的专利法对名牌战略的促进作用

1、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立法宗旨,自主创新被提到新的高度。

2.提高专利授权标准,提升品牌的技术含金量:相对新颖改绝对新颖,提高外观设计的创新要求

3、规范促进技术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共同许可变为普通许可

三、老字号企业的专利战略

1、自主创新战略

2、引进型创新

3、通过专利许可获得技术

第六章:名牌战略与标准化战略

一、标准化概述

一种标准的建立与统一会使社会经济的运作更加高效化,实际上这在我们现代化社会的成功企业中可见一斑,这些企业制度规定让别人去追随、去遵循,使规则成为成功驾驭技术发展方向的筹码(高通)。

当前特点

1、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目标和手段现代化

3、标准增加速度越来越快,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国际标准组织ISO)

二、标准化战略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趋向,一句话:各国都很重视

三、我国名牌战略背景下标准化战略剖析

1、对标准化战略的定位:掌握核心技术;用知识产权为技术护航

2、对标准化战略的一体建设

前期:宏观把握,预测前景

初期:科研的力度,对专利的及时申请

中期:进行专利评估

后期:标准建立后的管理维护战略

3、对标准化战略的综合使用

虽然我们正在努力向标准化迈进,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我们的国情决定我们还长期处于“用标准”阶段。

熟练掌握技术,熟悉制度,为以后做准备。

四、名牌战略下标准化战略的推进

1、立足国情

2、强化自主创新

3、制定明确目标,积极应对国际标准壁垒,从而参与国际竞争

4、完善标准化法律政策环境,重视人才培养

第七章:名牌战略与其他知识产权法律问题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机构的现状及其影响

1、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知识产权纠纷频发。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缺陷,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下(景泰蓝)

3、企业知识产权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驰名商标的反淡化问题研究(宾利)

第五篇:浅论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冲突的协调机制

浅论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冲突的协调机制

摘要知识产权侵权的公力救济模式,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色。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的冲突分为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两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解决双轨制冲突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专门性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关键词双轨制冲突 行政保护 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一般的民事权利而言,侵权救济的公力保护主要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而知识产权侵权的公力救济模式,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色。“双轨制”是指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和行使除了采取司法保护外,还采取行政保护的一种模式。“双轨制”保护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行政保护方式的出现。行政保护方式除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外,其在与司法保护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过程中又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双轨制”保护模式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双轨制冲突现象

双轨制冲突是指在我国出现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同时或先后介入同一案件时,对其中涉及到的权利有效性问题(或侵权是否成立)的认定出现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知识产权本为私权利,国家公权力不应过多干预其取得与行使。一旦发生侵权纠纷,应由当事人协商或者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这表明著作权系采取自由取得制度。另外,国家在处理著作权侵权纠纷制度设计上也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思想。但由于专利权、商标权权利的取得与行使对社会和第三人的利益影响甚大,所以世界各国皆对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授予采取严格的申请审查批准制度,对其行使也加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以下仅以专利侵权纠纷为例说明各种冲突的情况:

根据《专利法》第三条第一款可知,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享有专利授予权,若被驳回专利申请,则申请人可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申请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若顺利申请,授予申请人专利权,则其他利害关系人也可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五条向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宣告专利无效。当然,在这两种情况下,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当事人如果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处理决定不服,皆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根据《专利法》第三条第二款可知,省级专利管理部门无专利授予权,其只能对专利侵权纠纷等案件进行处理,而对于这种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当然也可根据《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由于其独特的机构设置,行政系统内部对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已经颇为复杂。而根据《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除了可以请求行政保护,即行政处理外,也可请求司法保护,即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律是利益的博弈,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根本是利益划分的问题。但行政人员和法官其所处地位不同,立场可能不同,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基于此,一旦出现多渠道的处理,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

具体而言,权利的有效性认定和侵权行为的认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也就是说,只有认定权利的有效性,才可以认定侵权行为是否成立。所以说知识产权纠纷的实质就是权利的有效性问题。根据对专利机构设置的分析可知,国务院专利工作部门、专利复审委员会有权对权利的有效性进行认定,而省级专利工作部门则无权对权利的有效性进行认定,但却可以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也即可以对侵权行为是否成立进行认定,然后再作出别的行政处理。这样一来,不同机关处理的貌似不同,但实质同一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就有可能出现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双轨制冲突并不是必然出现的,只是由于当事人同时选择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时才可能出现。如果行政机关作出的侵权行为认定结论与人民法院的认定结论不一致,这种情况属于双轨制冲突中的“显性冲突”。此外,当事人一旦选择请求司法保护,则人民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时,无权对权利的有效性进行认定。但是,一旦人民法院作出侵权行为是否成立的认定,实质上就等于对权利的有效性进行了认定。此时,如果行政机关对权利有效性的认定结论与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实质不一致,这种情况就属于双轨制冲突中的“隐性冲突”。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赋予了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权,则无疑会对双轨制的冲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行政保护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对于双轨制冲突问题的协调,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取消行政保护,采取“单轨制”保护模式。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我国由来已久,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强调对专利、商标的行政管理,对专利权、商标权的保护也更多地体现在对侵犯专利权、商标权的侵权行为处理上。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必将逐步退出市场,行政保护的功能也将被淡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统一、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并没有完全形成,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专利权,尤其是商标权侵权行为严重,而权利人的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保留对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对于及时制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权利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平、稳定的市场竞争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体说来,行政保护相对于司法保护有以下优点:第一,司法保护是一种应请求的被动的保护,它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需要权利人主动向司法机关寻求救济才会采取措施。行政保护则着眼于维护一种正常的知识产权行使的市场秩序,一旦发现有人侵权即以国家的名义令其改正,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它是一种基于职权的主动出击的保护。第二,司法保护追求的目标是公正、合理,它有着比较完善的程序,但美中不足就是诉讼冗长、缺乏效率。行政保护虽然缺乏程序的保障,但却讲究效率,它的措施比较直接、迅速、有力,程序也相对简单。第三,司法保护的措施仅限于判令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它没有处以罚款的权力。因此从最终承担责任的大小来看,侵权人在司法保护中仅负赔偿的民事责任,并不涉及惩罚性内容。而行政保护的措施有责令停止侵权,责令赔偿损失和罚款等,且一经作出即付诸执行。所以说,行政保护措施的力度较之于司法保护更大。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可知,法律赋予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强大的职权正是为了快速、有效地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从而间接保护权利人的权益。这也说明了行政保护的确具有司法保护所没有的优点。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要保留行政保护,那就说明我们更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外国的做法,同时对其中的一些制度进行改良,以满足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案件处理的需要。

简单说来,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既指导全国的专利纠纷审判活动,也指导专利局的工作。专利纠纷诉讼先向联邦地方法院起诉,当事人对判决不服,不再向所在地的巡回上诉法院上诉,而是一律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同样,对专利复审委员会裁决不服的当事人,也可以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也就是说,美国采取由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统一管辖专利侵权上诉案件和对专利复审委员会裁决不服上诉的案件的司法模式。笔者认为,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作为知识产权双轨制的统一管辖权主体是解决双轨制冲突的根本出路。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也可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具体操作如下:

以现在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为基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性的知识产权二审法院?D?D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不服可上诉到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对省级专利管理部门、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经过行政诉讼一审后也可上诉到知识产权上诉法院;而对于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一审可由较大的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对于而商标权侵权行为纠纷的案件第一审可由侵权行为地或侵权行为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对一审判决不服也上诉到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从而统一知识产权的授予和侵权行为纠纷案件审判的最终裁决权。当然,如果当事人对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选择有先后之分,则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裁决对后一种选择方式的处理具有既判力。著作权侵权行为纠纷的解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双轨制冲突,但为了保证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完整与统一,著作权侵权行为纠纷也可比照上述制度加以解决。

由于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法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容易处理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可以更快、更合理地作出判决。而对案件事实的深入理解和熟悉,有助于保持法院判决的一致性。基于法院判决具有一致性,诉讼当事人可以根据以往的判例预测判决结果,增强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同样,在调解过程中,由于专业法官熟悉特殊的法律领域,因而可以较早地表达非正式法律意见,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减少诉讼成本。此外,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可以不区分案件的性质,一并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有助于节省司法资源,也有利于权利人利益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能够解决双轨制冲突,即能够实现处理结果的唯一性,能够尽快使纠纷得到解决,从而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利于法律的稳定,对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制度也贯彻了“司法最终裁决原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当然解决双轨制冲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首先要解决的是分权的问题。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必然会损害一部分行政权,另外也会剥夺一些地方法院的部分二审审判权。换言之,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可能会受到部分行政部门和地方法院的阻挠。但是,作为一个正在建立法制,推崇民主的国家,为了使公民的私权利能更好地取得与行使,牺牲某些部门的利益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对权力资源进行分配。

具体说来,必须通过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甚至修改《宪法》来明确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法律地位,赋予其作为知识产权二审法院应有的职权,明确其与其它普通法院的职能划分和协调。由于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不区分案件的性质,其内部并没有民庭、刑庭、行政庭之分,而是设立统一的审判庭对案件进行处理,所以有必要修改《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具体内容可增加一条“知识产权第二审案件由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受理,其诉讼程序另行规定。”另外,为保证案件审理的质量,对知识产权上诉法院法官人才的选拔也应当有专门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张树义.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研究?D?D以行政裁决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3]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4]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下载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收优先权法律冲突检视[推荐阅读]

    定 一、税收优先权的法律规定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税收优先权的三个层次:第一,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第二,税收优先于其后设立的担保物权;第三,税收优先于罚款与没收违......

    解决法律冲突问题心得体会(大全5篇)

    解决法律冲突问题 心得 体会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法律适用过程。在适用法律时,有时会发现法与法之间相互抵触或者不一致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适用法律,是对正......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试题四

    试题四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甲完成乙委托设计的......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缺失5篇

    “知识产权”往何处去? ——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要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纠纷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和网上闹得纷纷扬扬。作为普通的网民和消费者,好象......

    2018年知识产权法律普法试卷

    2018年知识产权法律普法试卷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1.专为( )而使用有关专利的不构成侵权 A、科学研究、实验 B.科学研究、商业目的 C、商业目的、实验 2.某发明人在......

    中德知识产权冲突不断 商务部关注海信商标

    中德知识产权冲突不断 商务部关注海信商标见习记者 郑迪 ——海信商标案商务部关注 海信暂时选择了沉默。从11月17日到19日,整整三天,负责海信知识产权纠纷的集团副总裁郭庆存......

    与和谐法律、规则与惯例的冲突

    法律、规则与惯例的冲突与和谐-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律、规则与惯例的冲突与和谐 -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律冲突论文:法律冲突 区际法律冲突 反垄断法 协调[五篇材料]

    法律冲突论文:论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调【中文摘要】中国原本是一个单法域国家,不存在区际法律冲突,自然也不存在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但是,随着中国先后于1997年和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