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内河航运展开的新形势
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内河航运展开的新形势
摘要: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内河航运展开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河运的内涵以及缔造新河运的方法、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疑问,对将来内河航运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要害字:内河航运 供应链 清洁动力 信息技术
河运具有其他运送方法不可比较的优势,首要体现在: 一是内河航道不占地或少占地,节约了许多土地资源。二是能耗小、污染轻,在应对气候变暖、展开低碳交通运送体系中发挥了严肃作用。三是运量大,缓解了公路、铁路运送压力。四是本钱低,可以吸引工业沿江、沿河调集。
河运优势的逐步闪现,推动各地把加快河运展开摆在了更加出色的方位。上海、重庆、广西、贵州、山东等省(区、市)成立了推动内河水运展开缔造的领导小组,统筹推动河运展开,调和处置河运展开中的疑问,有力保证了《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航运展开的定见》的贯彻落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山东等省(区)联络当地实习专门编制出台了地区性“十二五”内河水运展开计
划。
1、新时代呼叫新河运
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经济展开方法落后的敌对和疑问,暴露了中国工业规划和经济规划不合理的“软肋”。加快经济展开方法转变,一定程度上将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发作抑止作用,关于动力原材料的需要增速必将放缓,低附加值的加工商品运送需要也将受到影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响。
在这种情况下,河运是继续走粗豪式展开的老路,仍是沿着打造低碳供应链网络和供应疏通、高效、安全、绿色的概括交通运送效力体系的方法前瞻性地策划新方向呢?
将来的河运不一样于传统的河运,这里称之为“新河运”。由于新河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没有经验可学习的崭新的内河运送方法,如何计划缔造,就需要我们再思考、再晓得、再探求。
2、新河运的内涵
与传统河运比较,新河运首要有四大区别:传统河运以运量和吞吐量至上,新河运认为总量当然重要,规划更重要,需要注重运送质量;传统河运不注重科学展开、安全展开,新河运走的是疏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经济展开之路;传统河运注重运送计划和物质财富的添加,新河运以人为本,在注重物质添加的一同也注重人的精神财富和社会效益的添加;传统河运仅注重优化水运效力环节,新河运更注重低碳供应链的延伸、运送组织功率、公司自组织性,以及供应链的标
准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1、以需要为主导构建恰当超前的河运体系
新河运是一个新理念,不只需要理论上的探求和立异,更重要用新理论指导新河运计划、缔造和展开,通过实习不断丰富和展开新理论,这样循环往复,并在每一次抵达对新河运的更高晓得,推动新河运由初级到高级展开。中国作为生齿大国和经济大国,在新的国际比赛和调规划转方法的形势下,其疏通、高效、安全、绿色的概括运送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足商场需要,然后前进效益和下降物流本钱。向以低碳物流供应链为中间的新河运转型应从三个纬度来完结:一是商品纬度,由装卸仓储向拆装包装、加工、展示、生意、研发、配送、捷运等业务延伸;二是商场纬度,向周边区域、省市、全国甚至全球延伸;三是运营处置纬度,从外延方式向内涵展开转变,从粗豪型向集约化转变,从只注重货品吞吐量向培育港口物流展开业转变,从码头营运商转向港口物
流集成经销商转变。
4、以清洁动力为燃料构建新河运运送体系
尽管水运具有显着的节约资源、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比较优势,可是由于计划较大,其消耗资源、动力、排放污染物和CO2的总量仍不容忽视,展开与运用绿色船舶,下降船舶能耗,成为中国绿色水运展开的基础和条件。交通运送部提出的船舶运送节能减排方针是,2015年与2005年比较,营运船舶单位运送周转量能耗下降15%,单位运送周转量CO2排放下降16%。在缔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布景下,河运计划仍将不断扩大,为减少河运展开对环境、资源、动力和生态等的不良影响,新河运对推广运用LNG等清洁动力、码头岸电、展开绿色船舶提出了火急需要。
5、以信息化物联网为抓手前进物流功率
以低碳物流供应链为中间的新河运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支撑。运用以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方法习气社会对新河运物流效力速度、安全、可靠、低本钱、低排放的需要,也是习气现代物流展开的重要方向之一。展开新河运需要建立“大物流”理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两头的经济效益都受到不一样程度的损害。这个疑问仍然值得研讨或
探求处置的方法与方法。
在职业处置中如何完结政府有些的有用处置疑问。关于绿色船舶或低碳船舶,政府有些处置的重点是在造船环节仍是运营环节,不一样政府处置有些之间的联络该如何调和?再如政府在供应链和概括运送等方面大约首要管啥,如何才华做到有用处置?
如何处置好技术立异和作用转化疑问。科技立异是新河运展开的要害,是新河运构成商场比赛力的源动力。在中国,造船业与航运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前史缘由构成了切开,航运业自身大多时分更为注重商场绩效,却忽略了技术投入,短少长时间展开的战略眼光,尽管大型航企旗下也有船厂,但更多时分是将其作为盈利有些看待,而非作为完结航运立异的“战略基础力气”。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3季度GDP增速从1季度的6.1%及2季度的7.9%进一步加速至
8.9%,全年GDP增速保8已无太多悬念。
回顾2009年经济形势可以发现,在外需疲弱不振、消费作用仍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投资成为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投资的高增长成为我国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导的投资贡献了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7.7%之中的7.3个百分点。
而推动投资迅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扩张性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已先后下达了四批共3800亿中央投资,配合地方政府投资和大量信贷资金投放(2009年1-11月我国新增信贷投放9.21万亿,超过2007年和2008年的新增信贷投放之和),有力地带动了地方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综合而言,2009年经济的企稳回升,政策刺激性的反弹起到主要作用,其持续性成为一大问题。那么,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会如何?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增幅会高于2009年,估计为9-9.5%,但增长后劲不足,呈现“倒V”型的走势。至于经济政策方面,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强调“明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下基调。但是我们认为保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需要调整,以避免明年经济过热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
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
2010年,相关投资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使相关项目投资显著增加,促进投资增长。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中,2010年还有将近6000亿元的中央政府财政投资,将带动另一轮的全社会投资。其次,钢铁、石化、轻工、装备制造和汽车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新能源发展规划等先后出台和实施,将对相关产业投资起到刺激作用。再次,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下调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等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
2.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
2009年是投资大幅增长的一年,而大量项目投资的款项依赖于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由于目前项目贷款主要为中长期,2009年1-11月,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已高达54.7%。为确保经济刺激计划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供给,我们预计2010年信贷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即短期贷款(尤其是票据贴现融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同时中长期贷款将继续保持扩张,全年信贷总量增长虽会趋缓,但仍保持高位。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3.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
2009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非国有经济投资加快表明企业投资信心在恢复,非国有经济投资者投资信心恢复突出表现在房地产投资上,2009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投资增长速度平均每月加快1.6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仍有待观察。首先,明年出口虽然会出现反弹,但力度不大,我们估计有5-10%的增幅,这不足以支持大量企业进行新一轮大的投资;其次,2009 年1-11 月,虽然销售面积增长了53%,但开发投资仅为17.8%,投资观望的情绪依然严重。
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
2010年中国外需将轻微改善,2010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增长5%-10%,进口增长10%左右。外贸对GDP的影响也将由负转正,预计出口将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分月度数据看,考虑到季节性和基数的因素,2010年各月的进出口增长率将表现出先高后低的状况,但波动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外贸形势的持续回暖有赖于全球经济恢复和调整的步伐,2010年的外贸总额难以达到2008年的水平,外贸仍将处在低水平复苏的状态。
1.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
据IMF的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向好,其11月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1%后,2010年将增长3.1%。报告预计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2010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0.3%、0.9%和1.7%。但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复苏的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能面临刺激政策作用效果边际递减以及高失业率的威胁。并且,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整失衡的全球经济模式和体系需要时间。因此,尽管明年我国的出口会出现一定的增长,但与过去的高速增长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全球经济没有新的发展动力之前,我国出口的增长仍是低水平恢复性的增长,2010年的出口总额很难回到2008年的高峰水平。
2.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
贸易政策的调整方面,我国针对出口增速放缓而采取的出口退税率调高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很小,我们认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只是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产品的需求。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如美国的轮胎特保案基本上使中国的轮胎难以进入美国市场、欧盟继续对中国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
人民币汇率方面,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我国的汇率基本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制度。由于美元的持续走软贬值,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如欧元)则出现贬值的情形,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抗议,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但我们认为,政府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将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升值的时间和力度取决于外贸复苏的状况。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我国出口的现状,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升值在下半年的可能性较大,但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预计不会超过5%。
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
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当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三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今后几年中国城市化将会进一步加快,将带动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这将促进部份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2.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
2010年,消费刺激政策将持续,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等,并且,2010年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将继续深化。在初次分配上,明年政府将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上,有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完善个税制度等。同时,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前三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均高于2008年;国民经济逐步回暖,消费信心逐步增强;以及资本市场回暖,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因素也有利于促进消费。
四、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明确,但根据对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的预测,我们预计2010年的货币政策将“名松实紧”逐步渐进的退出,在调控效果上逐步回归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收紧,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相当宽松。
具体而言,我们预计:1.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充裕,2010年我国的M2 增速为18%-20%,M1的增速为17%左右。2.银行新增贷款的发放速度将会从今年异乎寻常的高位上有所减缓,从而使2010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将收缩至5-7万亿元;3.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0年
上半年实施更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可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信贷增长过快;
4.首次加息在明年年中前不会出现,下半年基准利率可能上调25个基点左右,但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先于加息。5.通胀温和可控,2010年我国CPI增速在3%左右,但资产价格上涨将成为调控重点。
五、财政收支矛盾仍突出,赤字保持较高水平
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调,明确了以保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支出仍保持着重要地位,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支出压力不会有明显的缓解,财政支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可能将重点从促进投资转移至扩大消费上。而财政收入方面,在2009年的低基数、宏观经济环境好转的正面影响下,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收入增幅可能有所回升,但受减收政策因素持续至2010年、消费税改革增量调整(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效应的减弱、非税收收入增幅趋稳的作用下,幅度不会太高。
总体来看,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赤字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仍可能维持在9500亿左右,占GDP比重为2.4%左右。
第三篇: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状况分析 - 副本
五邑大学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英国作为一个以金融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经济规模比美国小,而金融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大。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泡沫,英国外债问题并不算十分严重,但银行业经营不善。在全面掌握国际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对英国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利弊分析,并指出英国政府应适时出台和调整相应政策以平稳渡过此次危机。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英国;影响;国家措施海啸来临之前
金融危机之前,英国经历了短暂的通货膨胀,其经济政策主要是抑制通胀,可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竭力挽救衰退的经济成为其政策的重点。危机前,英国政府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所以在挽救经济的过程中,一直靠借钱来救济的行为大大挤压了减税、补贴等财税政策的实施空间。为了保大银行,英国政府可以不惜债台高筑,可以孤注一掷地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可以牺牲“民生”。毕竟英国在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积聚的问题太多。
2金融危机对英国的影响:
索罗斯预言
全球知名投资人乔治·索罗斯16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发表意见。他说:“我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在进入风暴的过程中,而非走出风暴。”索罗斯直言,英国经济对金融行业的依赖使其在这次金融地震中尤为脆弱。“金融行业是英国经济重要部分,”他说,“所以我认为,英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远比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更严重。”
2.1银行业
英国银行大面值缩水,负债严重。市值上,从2008年10月13日到2009年1月19日之间:巴克莱银行从174亿英镑跌到74亿英镑;汇丰银行从956亿英镑下跌到608亿英镑;LLOYDES TSB银行从180亿英镑下跌到106亿英镑;皇家苏格兰银行从119亿英镑下降到46亿英镑。英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拥有总计4万亿英镑的资产,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倍。
2.2英镑
英镑贬值严重,2008年以来英镑兑美元汇率累计下挫27%,为1971年取消金本位制以来最大跌幅。欧元兑英镑汇率年内涨幅超过32%,英镑兑欧元汇率接近平价,成为欧元诞生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2.3企业
英国企业变得生存困难。比如英国大型超市——玛莎因为在去年12月27日前13个星期内的圣诞节销售额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7.1%,7日宣布关闭其在英国的25家食品专卖店。英国专门销售巧克力的连锁公司THORNTONS圣诞期间销量减少了2.3%。因为企业利润降低,贸易萧条,大多企业采取裁员或者削减薪水或者养老金。
2.4就业
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英国失业率不断攀升,而这会影响个人消费开支,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1月底,英国失业人数已经连续10个月上升,失业总人数攀升到186万,失业率达6%,为1999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经济持续下滑,英国各行各业还将大幅裁员。
2.5旅游 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状况分析--AP10352
英国旅游的成本大大降低,给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英国旅游业带来了一线生机。根据英国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受到英镑贬值的影响,2008年夏天来英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4%。
2.6留学
英国一直是海外留学生的热门。英镑贬值反而对留学生降低了成本。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英镑、欧元货币汇率出现疲软,人民币不断升值。英镑对人民币汇以前的汇率为1:15,而如今却只处于1:11,拿留学英国一年的硕士为例,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约为2万英镑左右,可省8万元左右人民币。
3英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英国是除美国以外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惊恐不安、甚至埋怨责骂的情绪充斥着整个英国。基于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有“自由放任”传统的英国政府紧随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举措强有力地介入并干预市场。
英国政府推出的救市新计划,简单地说,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救大银行的命。政府以购买优先股和担保的途径推动银行间的资金流通,对银行实行“部分国有化”,一旦情况好转,纳税人有可能从优先股中获利。这一救市计划是继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以后,西方大国中的又一次“救市大行动”,注资、贷款、担保、降息,四管齐下。从整体规模、配套方案来看,数额更大、措施更多,可行性似乎更强。
3.1.增加政府支出
英国以发达的银行业闻名于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英国的银行业受到极大的牵连,所以对银行业的救助成为英国政府的头等大事。2008年10月 13日英国政府宣布控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英国两大商业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将用500亿英镑救市资金中的370亿英镑注资于苏格兰皇家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由于英国银行业未能恢复正常放贷,2009年1月英国政府推出了第二轮救助计划。但是,简单地对银行业实施救济并不能对经济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因为提高民众的信心以及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才是根本出路,因此,同年 11月24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在议会下院公布了价值200亿英镑的最新一轮刺激经济方案,方案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扩大政府借贷,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达林称,注资刺激经济“十分必要”,是个十分全面、涉及范围广泛的计划。布朗首相也“擂鼓助威”,宣称这是为复苏经济而采取的有力措施。此外,该计划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国民保险、养老金、汽车税、企业税以及环保、房市、就业等也都有一系列的新规定。
3.2.减税
在上述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另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减税。自2008年12月1日起增值税从17.5%降低到15%,到2010年时再恢复到当前水平。这项政策的出台给当时萎靡不振的经济以明显刺激。英国政府的这一新方案,是为复苏经济推出的又一剂救命“猛药”。
3.3.降息及增发货币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一反常态,断然加入国际六大央行联手行动,提前宣布将利率降低半个百分点,幅度之大为七年来之最。英格兰银行的主要目的是:更快地改善信贷环境,提振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活力,防止通缩进一步恶化,刺激国家经济尽早走上复苏的轨道。4 小结
由于有了美国的先例,英国政府政策路径并无悬念。但不管是增加财政支出,还是提高货币供应量,从本质上看,都是在以未来的负担换取现在的经济平稳,但在金融危机的步步紧逼下,英国央行也别无选择。英国经济缓慢回升,股市反弹,消费者信心提升。但多发行货币容易造成日后的通货膨胀。英国出口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逆差减少。
--AP10352五邑大学
第四篇: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班级:08装潢1班姓名:梁世文学号:200830113107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盛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结果。我国专家国纪平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认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美国赤字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吴晓求认为,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有深远的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本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美国实行的是赤字财政、高消费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资本及技术的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决定其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国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流入美国。这种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的局面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积累了金融风险。吴晓求指出,未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时就会导致危机产生。林毅夫认为,美国未能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问题,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产,从而造成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随着这一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美元的全球流动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吴敬琏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逐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以硬通货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小窟窿。以美元为主导的单级货币体系会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美国的GDP在全球份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却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这一特殊地位,美国可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通过经常账户的长年逆差,美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元金融资产也进入加速膨胀的渠道,当从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的现金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一过程使美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膨胀。如果将美国比作一支股票,运用金融资产总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高达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和泡沫破灭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难以避免。
(五)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吴颜指出,利己行为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在华尔街,这个框架就是金融监管的法规,当“框架”有所扭曲时,在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华尔街的贪欲变得无限膨胀。师子奇对这种“贪婪”的膨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美国央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
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次贷衍生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而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除美国金融监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严重滞后也是金融危机成因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风险扩散效应成倍扩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由于中国与美国利差的倒挂及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流入我国的资金不减反增,快速增长的FDI表明外资正加速流入中国。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走强及回流给中国带来了资本逆转的威胁。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08年8月份贸易统计速报称,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3240亿日元。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_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08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增长22.4%,同比回落5.4%。其中,对美国增长10.6%,回落6.1%,对欧盟出口增长26.3%,回落5.3%。
(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向对世界价格水平产生影亮:一是经济放缓抑制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各国央行降低利率,将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而8~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与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可见,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第二种影响更大。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的萎缩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四)对制造业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10月大幅收缩,降到26年来最低点。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期也跌至创纪录的低点,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产出量、订单数及就业率均下降,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1.1,是指数建立11年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在给欧美发达国家制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其他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据IMF测算,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1.5%,比上年回落1.1%,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亦难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开放度已超过80%,中国经济与美国及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愈来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于0.9。据经济学家估算,如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至
1.33%。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出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明显低于以前的预期。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适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的膨胀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逄锦聚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钟茂初认为,当金融规模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规模后,会加剧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因此,各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内。李杨认为,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疏远化”倾向在国内也有所表现。因此,要切实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来应对危机。
(二)构建适应金融创新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监管体制。林毅夫认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有关,应认识金融创新的风险,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逄锦聚认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风险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监管和防范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除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外,构建全球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必要。汤敏指出,目前资本的全球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过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了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高达14%,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却各自为政,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个高透明度的、有问责机制的、有效的国际监控资本流动的全球协调机制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唐双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要求有新理论的出现来指导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从长远看,“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逄锦聚指出,我们应认识并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决策分散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四、简要述评
从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来看,其理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本矛盾的对抗性爆发,思想基础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理论,它推动了美国赤字经济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积聚了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缺失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又加快了这种风险的全球传递,国际金融危机由此爆发。这场危机造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和短期投机性资本的频繁流动,引发了全球的降息浪潮及主要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对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冲击,减缓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诱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因此多种紧急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根本治理呼唤各项彻底的、综合的、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出台,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漫长过程。
第五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2007-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以下是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1.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政策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造成累了资产价格泡沫。
金融机构杠杆率的提高,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过高的资产价格引发的额“财富效应”,哟、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国度消费。除了货币政策,美国 所实施的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再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资产价格泡沫的增长留下了隐患。政府开支不断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失衡,直至危机爆发。
2.以自以为是的监督理念,监督制度的漏洞和监督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渐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封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自信的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另外,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存在漏洞,导致监管的额错位和滞后。从监管技能和监管手段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真实价格和因此产生的损益情况,金融监管当局没能及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
3.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漠视风险控制,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制横机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主要是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约束能力,对有效风险管理德尔建设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4.风险与收益不均衡的创新产品催生了金融危机,监管缺失的场外衍生产品加剧了市场动荡。
基础资产发起人通过证券化赚取了高收益,却把基础资产中的所有信用和市场风险通过证券转移给了遍布全球的证券投资者。次贷产品的迅速发展,价格的大幅度膨胀和破灭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原因。
5.评价机构问题重重,是引发额恶化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发行人付费的评价机构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评价机构不负责任的跟许多产品较高的评价,并在短期内降低其降低其评级导致金融机构大规模减记资产,直接助推了资产价格的螺旋上升和泡沫的聚集,并加速了资产泡沫的快速破灭。可以说是次贷危机的主要始做佣者之一。
6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多方面错误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这些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