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负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而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宏观税负通过一国当年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GDP来衡量。
以下是我国1978-2008年的宏观税负统计表:
表1 中国历年宏观税收统计数据表(单位:亿元)
年份 税收收入 财政收入 GDP
1978 519.28 1132.26 3645.2
1979 537.82 1146.38 4062.6
1980 571.70 1159.93 4545.6
1981 629.89 1175.79 4889.5
1982 700.02 1212.33 5330.5
1983 775.59 1366.95 5985.6
1984 947.35 1642.86 7243.8
1985 2040.79 2004.82 9040.7
1986 2090.73 2122.01 10274.4
1987 2140.36 2199.35 12050.6
1988 2390.47 2357.24 15036.8
1989 2727.40 2664.90 17000.9
1990 2821.86 2937.10 18718.3
1991 2990.17 3149.48 21826.2
1992 3296.91 3483.37 26937.3
1993 4255.30 4348.95 35260.0
1994 5126.88 5218.10 48108.5
1995 6038.04 6242.20 59810.5
1996 6909.82 7407.99 70142.5
1997 8234.04 8651.14 78060.8
1998 9262.80 9875.95 83024.3
1999 10682.58 11444.08 88479.2
2000 12581.51 13395.23 98000.5
2001 15301.38 16386.04 108068.2
2002 17636.45 18903.64 119095.7
2003 20017.31 21715.25 135174.0
2004 24165.68 26396.47 159586.7
2005 28778.54 31649.29 184088.6
2006 34804.35 38760.20 213131.7
2007 45621.97 51321.78 259258.9
2008 54223.79 61330.35 302853.4
以上资料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注: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100%
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GDP*100% 小口径税负 0.14245515 0.13238388 0.12576931 0.12882606 0.13132472 0.12957703 0.13078168 0.22573271 0.20348967 0.17761417 0.15897441 0.16042662 0.15075389 0.13699911 0.12239211 0.12068341 0.10656921 0.10095279 0.09851119 0.10548235 0.11156736 0.12073556 0.12838216 0.14159001 0.14808638 0.14808553 0.15142661 0.1563298 0.16329973 0.17597069 0.179043050.31061521 0.28218035 0.25517509 0.24047436 0.22743479 0.22837494 0.22679684 0.22175406 0.20653413 0.18250936 0.1567645 0.15675035 0.15691043 0.14429814 0.12931411 0.12333939 0.10846534 0.10436624 0.10561344 0.11082561 0.11895255 0.1293421 0.13668539 0.15162681 0.15872648 0.16064668 0.16540515 0.17192419 0.18186032 0.1979557 0.2025084 中口径税负
将上表数据绘制成图表,得到下图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宏观税负长期过低,从1978年起到90年代中期,虽然有过反弹,但是总体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起,说服不断上升。可以这样说,我国宏观税负在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过低时期后,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税务部门的努力下,宏观税负有了迅速地恢复。
人们普遍的观点认为,过高的宏观税负不利于经济增长,而较低的税负可以促进私人部门的投资与储蓄,提高资源利用的总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过低的税收负担难以保证政府履行其智能的所需资金,所以税负选择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对于目前的状况,我国既应控制税收负担继续向过高的方向发展,也不能放任税负到很低的水平。合理的税负水平应该在0.2左右。保持合理的税负水平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关键词:改革开放 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将向上流动,进入社会中间层,从而对缩小社会结构中的中下层起着重要作用。
(二)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
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老社会中间层,包括中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在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声望上也处于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改造以及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经理。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数的多少跟经济发展水平是很有关系的。
三)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在中国社会结构较上层的部分或者说居于优势位置的社会阶层中,掌握或直接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在这类阶层中,除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外,还有私营企业主与经理人员。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经理人员从干部队伍和企业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比例都在逐年稳步上升,而且还将继续上升,尤其是经理人员阶层的比例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形式的发展,企业主的数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或者相对减少,而企业经理人员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不过,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规模增长还未达到顶峰,在未来几十年中,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例还会有所上升。
但是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
(一)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影响阶层位序等级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机制,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机制等,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阶层地位。然而,形形色色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存在,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对现有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可和认同。
(二)城市化过程滞后,不利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缩小和社会中间层扩张
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相比较,城市化滞后是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成长缓慢的一个客观原因。所谓城市化滞后,是指社会总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以及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相称。因为,在现代意义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取得相当进展,产业结构水平比较高,而就业结构水平却比较低。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社会中间层在不断扩大。三位一体的体系正在形成。
(三)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存在区域不均衡性
与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的发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简单,越是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中间阶层规模过小;越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阶层结构越是复杂,越是具有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即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越来越小,中间阶层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允许存在大片地区处于经济落后状况,所以急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这样一种举措。另一方面,由于落后,这些地区不仅留不住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培育出一个足以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状况的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发这些地区,无疑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从外部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私营企业家等去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又使中西部的大开发更多地停留在国家行为层面,缺少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有力参与,而当地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却是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
第三篇:我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我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摘要】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关键字:宏观税负税收负担分析比较
政府总体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不妨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既包括“税”,也包括“费”。各种收费、罚款均是依仗国家的职能而实现,具有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特点,其亦用于政府各部门支出,与税收的性质并无区别,尽管其分配过程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之中,但其税收意义上的负担却是有形的事实。因此,在这三个口径的税负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税收收入加上财政收入退库、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这一大口径宏观税负进行比校分析,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0%~25%之间,这一水平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财政部不完全统计,截至1996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有344项,地方收费项目多少不一,最多的省达470项,最少的省也有50多项。全国各类基金项目共计421项,其中375项基金为省级政府越权设立。1996年全国收费、基金收入总额为3621.9亿元(不含社会保障基金1014.7亿元),扣除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取消的收费、基金数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46%。过多的收费侵蚀了税基,特别是在先收费、后征税,税“软”费“硬”的情况下,形成了“费挤税”、费大于税的状况,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同时,收费过多过滥,加重了企业负担,使本已资金短缺的企业雪上加霜,抑制了企 1
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纳税能力下降。并且由于税费不分,企业在抵制收费的同时,往往抵制纳税,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从宏观税负绝对量和增速两个方面来看,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2006年之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先快速增长,之后呈缓慢增长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由于财政、税收的大幅增长造成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急剧提高。由于中国的税费改革进展缓慢,所以中国宏观税负的增加直接体现了中国的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的加重,这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在中国物价水平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税负过高,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也会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2005年《福布斯》发表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内地的税负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法国,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国家,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另外,在2007年发表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中国内地的税负仅次于法国和比利时,名列世界第三,仍然“稳居”亚洲第一。宏观税负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和政府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限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在我国,宏观税负的计算方法通常是狭义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在OECD标准中,作为分子的税收收入包括狭义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两部分。
在“大财政”标准下,我们采用狭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土地收入之和,作为 “税收负担”指标的分子。由于,预算外收入中的一些税收附加收入具有税收的特点,所以应纳入税收管理。同样地,在“大财政”标准下,由于土地出让金的规模之大,理应纳入税负的计算中,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我国税负的真实水平。
计算中国宏观税负的不同方法对比:
² 税负指标1=税收收入/GDP;(传统标准)
² 税负指标2=(税收收入+社保收入)/GDP;(OECD标准)
² 税负指标3=(税收收入+社保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收入)/GDP;(“大财政”标准)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在不同的标准下,差异显著。由于庞大的土地出让金规模,“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远高于其在OECD标准下的统计结果。以2007年为例,三种标准下的税负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18.14%、22.44%和30.01%。“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高于传统标准下的税负水平约65%。可以看出,传统标准下的税负计算方法使得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被严重低估。从变化趋势上看,不同标准下的税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税负水平在1996年达到最低点,此后则持续上升。尤其是“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1999年至2007年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衡量标准下其税负水平的增速。
总的说来,我国的税收负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税收负担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名义宏观税负与实际宏观税负的分化现象:名义税负不高,实际税负过重。造成宏观税负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转型期我国政府收入行为和收入格局的不规范。各级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过分依赖非税收入方式,预算外收入规模一直很大,且增长迅猛,此外我国还存在数量庞大、难以估计、使用方向难以控制的制度外收入。据保守估计,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5%~15%的比重,也高于发展中国家20%~30%的比重。平新乔教授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仅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保守估计就超过1万亿元。④ 财政部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非税收入总额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其中,中央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⑤ 而从发达国家政府收入格局看,政府履行职能所需资金大部分依靠税收渠道筹集,非税收入只
是税收收入的补充形式。例如,200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收入2 040.7亿加元,其中税收收入1 681.1亿加元,占本级政府收入的82.7%;社会保障金收入219.6亿加元,占10.7%;政府间转移支付收入6.2亿加元,占0.3%;非税收入127.8亿加元,占6.3%;而在美国,从政府总体来看(不考虑政府的级次),非税收入的比重大致只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0%左右,而且大多集中在地方政府。⑥ 因此,只有将政府税外收费纳入分析范畴,才能准确把握中国转型期税收负担的真实水平及其内部结构特征。
税收的多寡、税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政府和纳税人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政府应坚持取用有度、量力而行的原则,既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又有利于涵养税源、藏富于民,既不断改善生活,又积极进行生产。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生活稳定协调运转的保证,也是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保证。
第四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联合改革开放34年来,谈谈我国和自己家乡的变化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了。34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以我的家乡沧州市河间市为例,34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左右,主要道路仅5公里。看看34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城区面积就扩大到三四倍之多,新增绿化区域,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现在的录像DV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高清液晶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走入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们生活的点、线、面。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我们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而学生,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
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电脑室、实验室,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使全国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直接受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大学生入学政策的宽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吃、穿、住、行有太多的变化。从没的吃到你想如何吃就如何吃;从没的穿到下衣当上衣穿,上衣当下衣穿;从出门步行、自行车到现在的高铁、飞机;从土房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等等。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洲运动会。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因为改革开放,让香港与大陆有了更多的契合点,香港回归后港人消除了“马不能跑”、“舞不能跳”、“股不能炒”的疑虑,香港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依然璀璨生辉!
3.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4、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是骄傲的一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奥运圣火传递受阻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以另一种形象和气势出现在世人眼前。
5、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到今天2011年11月8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的巨大跨越。
三十四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如今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河山河浩浩荡荡以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改革开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嫦娥奔月使我们祖先几千年伟大的梦想,奥运会成功举办,圆梦百年,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们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特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让我们以采薇采茶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的金黄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号将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穿的方面,人们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可如今,人们穿着成衣化大大提高,衣着讲究美观、舒适,款式繁多且变化快。以往注重服饰厚实耐穿的观念,遂嬗变为追求衣著新颖雅观,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妇女日就华丽。黄金项链、脚手镯,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现。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显提高,居室环境大为改善。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甚至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小洋楼或者是别墅形式的楼房。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标志的“老三件”,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和梦寐以求,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时过境迁,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绎了两次更新换代。
最后,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国民的寿命的提高和改革开放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他就像是一个旗帜,带领着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他也为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这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可以更好的生存。在世界上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想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最大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