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环保部门构建新形势下为民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新形势下为民服务模式的几点思考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搞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有没有得实惠、关键看群众是否满意。环保部门作为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公共服务部门之一,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形象,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要求,突出“环保为民、环保便民、环保利民”,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改革,锐意创新,着力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努力打造便民、高效、廉洁、文明的服务窗口。
一、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加强窗口单位诚信建设
服务于民的前提是取信于民。必须坚持环保工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思路,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提升群众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
(一)坚持建立健全听取群众意见机制。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安排全体党员干部定期、定人、定点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坚持开展主要领导“群众接待日”活动,通过对群众意见类型、比例、数量的分析,找出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掌握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找准本单位本部门的“短板”,坚持聚焦热点、关注民生,为开展争创活动明确方向、指明重点。建立环保行政管理“透明共享”制度,向社会公开各类环保审批、核准、审核等事项名称、依据、条件、材料、程序、时限、收费依据等内容和办事程序图,及时公开和更新主要环境监测数据,在新建项目审批中引进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维护群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发言权。建立完善社会评议反馈制度,实行服务对象回访制度,聘请社会各界环保监督员,定期请“两代表一委员”进行评议,试行发放环保便民服务监督卡,认真做好群众意见的反馈和各项问题的整改,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二)坚持以群众意见找准争创着力点。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最薄弱的环节、最明显的漏洞,必须坚持把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作为争创着力点。主动适应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全面推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扎实做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持续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按照“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认真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饮用水、空气、噪声、重金属污染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切实解决一大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查处结果要在第一时间、第一阶段向群众通报,努力让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新发展,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坚持突出“以人为本、热情服务”主线。按照“便民、廉洁、规范、高效”的要求,在“实”、“严”、“快”、“简”、“廉”上下功夫,通过项目审批网上公示、办件查询制、零材料预受理、逾期默许制、全程代(带)办制、提前介入制、发放便民服务手册等措施,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以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好评。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优化服务措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努力做到项目审批“零停留”、承诺时限“零超期”、服务群众“零距离”。建立服务质量督查考核制度,成立专职督查组,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凡被群众投诉的部门和个人经查属实的,取消当年的所有评优资格,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不正之风。
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窗口单位效能建设
服务于民的核心是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必须坚持把带给人民群众方便与实惠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把“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个工作细节。
(一)在提高信访工作质量上下功夫。建立完善“12369”投诉热线和网络信访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办案模式,逐步建立项目环保审批信访评估制度、企业环境信访诚信记录等有效制度,制定环境信访应急处置预案,在全市范围启动环境信访调处联动机制,深入开展“环境信访攻坚惠民活动”、“积案化解工作”和“信访转件后督察”等专项行动,及时对各类环境投诉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举报必查、查实必处”,将“12369”投诉热线建设成为忙而不乱、高效运作、得民心、顺民意的优质服务窗口,使环境信访工作成为环保工作的“千里眼”、成为环保部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二)在优化环境监管效率上下功夫。按照“程序最简、时间最短、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的要求,制定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对建立企业内部长效环境管理机制的指导力度,着力构建批、管、验三位一体的全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绩效奖惩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等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党员干部的服务行为。深入开展以“为民执法、服务发展”中心的“阳光执法”活动,定期举办环境法制培训班,积极邀请法院、检察院同志讲法制,开展环境执法“四项基本功”训练活动,促进环境执法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效能化。
(三)在提高服务效能上下办功夫。深入开展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群众信任度的优质服务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服务品牌,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争创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岗位牌”公示栏、党员承诺卡集中公开等形式,帮助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带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进取意识和标杆意识。广泛开展岗位竞赛活动,培育和推出一批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群众认可的岗位业务能手、服务标兵,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加强窗口单位队伍建设
为民服务的基础是具备较强服务意识和能力。必须大力加强党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增强服务本领,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会管理、能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重视抓好思想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群众观点教育,举办“学党史、强党性”专题讲座,开展以沈浩等勤政廉政先进典型为榜样的示范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加“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革命路”等活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切实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广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工作日志公开评议制度,全体党员干部将每天工作内容详细记录并公开接受评议,切实做到凡是能办到的事项尽快办到,难办的事项设法办到,不好办的事项争取办到。
(二)重视抓好廉政教育。加大党的政治纪律和环保“六项禁令”落实督查力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严惩不作为、乱作为的失职渎职行为。坚持抓行风带政风促党风,运用党纪政纪手段保证重大环保政策落到实处,重点推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工作,坚决纠正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的行为。围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高效执法,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群众和社会的满意度。
(三)重视抓好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开展党委班子集中学习,通过举办业务培训会、专题讲座、业务知识考试、技能比武、到生产一线体验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在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环保宣传等方面的业务素质能力。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紧密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引导新闻媒体和NGO的能力、应对群体性和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能力、服务群众的排忧解难能力。
第二篇:对新形势下构建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构建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的思考
监狱体制改革已经实施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监企分开、收支分开、监社分开等改革在全国监狱系统中开展的轰轰烈烈,反响巨大,纵观改革的过程,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监狱体制机制中比较突出的干部人事制度和监狱办社会、监狱办企业等问题,对于干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注视的比较多,但是如何对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则相对研究较少,而这恰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规范公务员津补贴以及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新形势下,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相继失去存在依据,急需重新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本文对新形势下构建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的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新形势下构建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一)构建与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是民警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随着监狱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监狱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监狱民警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充分调动广大监狱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建立一支革命化、正规化、职业化的监狱民警队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构建与完善民警激励机制,正是着眼于这一重要任务,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监狱民警的内在潜力,实现民警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民警自身不断前进的需要。
(二)构建和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是实现监管安全的客观需要。
要确保监管安全,实现监狱“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分析研究监狱民警的需要和追求,尽可能地引导其积极的需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引导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提升监狱工作整体水平。如果在监管一线工作的民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所有关于监管安全的规章制度就难以落实到实处,监管安全也就没有了保障。
(三)构建与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是落实“首要标准”的客观需要。
落实“首要标准”,要加强调查研究、理论探讨,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要建立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考核体系,用明确的责任目标和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来考核监狱工作,把“首要标准”纳入监狱工作的刚性目标进行考核。把重新犯罪率作为监狱领导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民警察的职务晋升、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挂起钩来。通过健全和强化激励、奖惩等导向机制,引导和鼓励广大民警成为教育改造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构建与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是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监狱工作目标越来越高,规范化程度越来越深,责任追究的频度和力度越来越大,民警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及承受能力亟需提高,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监狱保安全促稳定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监狱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监内狱情形势日益复杂,罪犯的反改造情绪高涨,这些都给新时期监狱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必须构建与完善监狱民警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位民警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监狱工作服务。
二、构建与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适应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警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构建与完善激励机制必须根据这种变化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许多的激励手段从设立开始一直沿用至今,中间很少发生变化,应该说从设立之初,它的激励作用是明显的,但是随着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激励手段却没有及时跟着调整,这就导致了这种激励措施不被民警重视,起不到或者只有有限的激励作用。同时,在激励的效果上要把握尺度,将激励与功过相一致,奖大于功或者小于功,罚大于过或者小于过,都是不可取的。构建与完善民警激励机制需要我们根据民警需求变化和监狱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激励力度,使激励手段与激励要求相适应。
(二)差异性问题。不同的民警由于年龄、见识、性格等多项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需求不同,而且同一民警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构建与完善民警激励机制,需要解决差异性问题,要针对不同民警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实施分类激励,激励的内容应当因人而异,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有所侧重,形式和手段也应当多样化,这样才能使激励达到最佳效果。
(三)及时性问题。每次在学习先进事迹的时候,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好的同志为什么到现在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奖励是不是来的太迟了点,甚至迟到有些得到宣传表扬的先进同志已经失去了生命。而在观察一些失足的职务犯时,我们又经常会发现,这些罪犯的惩罚是不是晚了点,原本这些人很有可能是可以挽救的。所以,激励必须要解决及时性的问题。只有及时的激励,才能使人们迅速看到好事的利益和坏事的恶果。反之,如果激励不及时,不仅会失信于民,挫伤积极性,而且还可能会造成混乱产生怨恨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
(四)公平性问题。我们发现一个怪现象,一些民警在得到奖励的时候却经常会抱怨,自己做的比别人多,得到却比别人少,进而感觉心理非常的失落,得到了奖励反而失去了工作积极性,这就是激励机制需要解决的公平性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不患贫而患不公”,这句话在对民警激励时同样适用,不公平的激励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甚至不如不激励。在激励时不应凭个人的偏见、爱好和亲疏,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在进行奖惩的时候决不能厚此薄彼,使其感觉到与其他民警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对新形势下构建完善监狱民警激励机制的思考
(一)正激励机制。正激励,即奖赏性激励,是指用对民警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支持、鼓励和奖励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种行为能够更加巩固和加强,并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以满足个人需要,实现组织目标。
1、物质激励。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监狱民警同样是社会人,同样具备各类物质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水平日新月异,监狱民警对物质条件的期待也水涨船高。监狱实行规范津补贴以前,监狱发放“道德考核奖”“超产奖”等经济手段,将民警的日常工作考核结果与经济收入相挂钩,物质激励效果比较明显。监狱体制改革后,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加之《公务员法》颁布后,民警津补贴发放得到规范,不允许发放超过规定范围之外的奖金和津补贴,实行多年的物质激励受到了限制。物质激励的基础收缩后,部分民警有了吃“大锅饭”的想法。再者,当前监管一线由于警力不足,一线民警加班加点时间长、频率高,经常挤占民警的休息时间,而近几年来监管责任越来越重,监管安全压力越来越大,民警承担的风险也逐渐增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应的加班补助却没有及时跟进,民警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尤其与机关和非一线工作的民警待遇相比体现不出优势,民警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完善物质激励手段。一是要实现全面的薪酬制度。全面的薪酬制度包括外在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和内在的不以货币形式变现的激励,如保证休假、外出考察、培训学习等。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加班补助制度。民警来单位加班,不仅放弃了正常的休息,还要自负交通费、通讯费等,因此对民警因监狱工作需要而产生的各类加班进行合理的补贴,不能让民警流了汗水还要少薪水。三是向基层倾斜。基层的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合理的倾斜有利于调动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表达监狱对基层工作的重视。
2、荣誉激励。荣誉激励主要是指通过评比先进,授予荣誉称号、嘉奖、舆论宣传等形式,肯定民警的工作成绩,我监近几年开展的“双十佳”评选就属于这个范畴。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争取荣誉的需要。希望领导对自己的努力给与肯定和赞赏,是民警产生工作动力和精神追求的取向。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为人处世基本技巧的第一条就是“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和抱怨”。第二条是“表现真诚的赞扬和欣赏”。因此,激励民警,不能仅靠严格的管理强迫民警要怎样做,而应该通过荣誉激励手段,是民警因获得赞赏而产生成就感和心理满足,从而引导他们应该怎样去做。荣誉激励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责任意识激励。就是经常进行党员宗旨教育、公务员意识教育、人民警察意识教育、使命与危机诸方面教育,引导民警的荣誉感。二是褒贬激励。积极开展工作竞赛活动,对做出贡献者进行讲评,通过一定形式实施表彰奖励。三是学习榜样激励。通过抓典型、树先进,典型引路等形式,以及定期表扬、奖励、批评等手段,调动起积极性。四是满足期望激励。既要让民警明白追求合理的期望值,又要让民警明白每个阶段的期望值,同时又要使期望值具有相对挑战性,使民警每前进一步都有“望而可及”的追求,这样才能激励其实现期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肯定成果激励。对民警的工作成果要及时肯定,促进其更大的进步。
3、考核激励。当前,监狱虽有一套量化考核体系,但还不够科学,绩效量化考核体系不完善,使得激励机制作用大打折扣,让个别民警产生了“干好干差一个样”等错误想法,工作热情下降,影响了监狱的发展。为此,首先要改革考核方法,使其具备操作性。其次,要进行全面考核,不能挂一漏万,要注重“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重点在考核工作实绩。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考核过程要透明化。最后,考核结果激励要明显,任何“评先创优”活动都应以考核结果为依据,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应用来提高民警对考核的认识与重视。要通过绩效考核,使优秀民警有成就感,平庸民警有压力感,不称职民警有危机感。
(二)均衡激励机制。均衡激励,即通过外部和内部相结合的激励,在内外力共同的作用下,发挥激励人的作用。
1、任用激励。监狱传统的任用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虽然实行了竞争上岗等人才选拔制度,但是这一机制不完善,效果与期望值存在差距,使有限的职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交流轮岗方面,力度不强,特别是基层民警机会不大。为此,一是要建立竞争淘汰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竞争上岗选拔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其次,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再次,要实行“末位停职学习机制”,保持一定的离岗再学习率,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怪圈。通过竞争上岗,下岗培训,二次竞岗,形成渐进式提高民警队伍素质的用人模式。二是要完善换岗制,加强交流与轮换。民警岗位的交流,可考虑不局限于本单位,还可以在本系统,甚至跨系统交流(如挂职锻炼等)。这样不仅消去了民警的“审美疲劳”,而且增加了民警的知识储备,拓宽了知识面,与一专多能的要求相吻合。三是要以人为本,优化岗位配置。首先,政工部门在选拔、调配民警时,要依据民警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及岗位的实际需要用人配岗,通过试用、考察等途径 民警找到真正能施展才能的舞台。其次,获得人才的重点要放在单位现有的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上。
2、情感激励。“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已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美国社会学家被德·布莱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提到:领导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取决于下级的社会赞同。受到下级承认和赞同的领导人,在对下级施加影响时,要比那些未受到承认或赞同的领导人更为有效。如果忽视这一点,仅仅靠着各种行政命令和文件进行管理,就会动摇领导权威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将会最终丧失民警心目中的认可。人与人的交往,一要谋求情感方面的交流,二要实现信息方面的沟通。人都是有感情需要的,而下级又特别希望从领导那里得到尊重和关爱,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定会以更大的努力投人工作。上级和下级之同信息的交流,可以增强彼此的信赖感和了解程度。上级体察到了下级的所干所想、才华能力,运筹帷幄时就能够知人善任,人尽其用;下级理解了上级的心理活动,吃透了意图,于起工作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情感激励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情感激励于管理工作,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民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民警素质,培养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二是运用情感激励于管理工作,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时处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三是运用情感激励于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四是运用情感激励于管理工作,就必须摆正自己的视角。如何看待和评价一个民警,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与领导者观察人的角度也有直接关系。如果用苛求的心理看人,所看到的自然是缺点多于优点;若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人,所看到的肯定是长处多于短处。民警也是各有所长,又有所短。我们领导干部看人一定要用两分法的观点,从欣赏和鼓励的角度出发,把目光聚焦于员工的优点和长处上,善于发现他们身上蕴藏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用欣赏这把“金钥匙”去启开被欣赏者的心灵之窗和智慧之门,使其释放出创新创造的巨大热能。
3、目标激励。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大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对民警实施目标激励,要制定一定时期内民警工作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阶段的工作目标,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与奖惩办法,从而使民警工作的总目标得以实现。但应该注意:一是目标不要定的太高,使民警失去信心。二是目标价值的诱惑值要适中。民警如果对设置的目标不感兴趣,缺乏理解和认同时,就失去了接受目标的条件,同时也失去了激励作用。三是民警要参与目标制定,让民警有发言权,使其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使制定目标的过程变为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四是要构建合理清晰的目标责任体系,完善目标执行监控的动态管理流程,将目标确定、目标实施绩效评估和反馈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民警的成就需要。
(三)负激励机制。负激励,即惩罚性激励,是对民警个体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给予否定、制止和惩罚,使之弱化和消失,使个体积极性朝着有利于个体需要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转移、发展。它是通过对民警的错误动机和错误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促使其幡然悔悟,改弦更张,对不好的事物进行反方向激励的方法。
负激励理论正、负激励存在的共同基础是行为修正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可以通过刺激被激发出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会因外部环境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刺激可以改变行为。积极行为发生后如果立即用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即正激励)来肯定这种行为,积极行为就会感到有益而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相反,消极行为发生后,给予某些人不喜欢的对待或者取消某些喜爱的东西(即负激励),消极行为就会感到危险而减少频次,甚至消失。而且民警会根据自身情况对激励因素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组织无论采用哪一种激励方式(正向或负向)都必须充分考虑民警主观选择性的不同情况,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建立民警负激励机制,关键是要客观、正确、科学地评价民警,明确对不称职民警的认定权限和处理程序,发挥民警负激励机制的导向功能。发挥民警负激励机制的惩诫功能,必须在民警“下”的问题上有所突破,其前提是制订出不称职民警的认定权限和处理程序,然后明确不称职民警“下”的问题。
对不称职的民警,将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免职、降职、辞职、辞退等处理,拓宽“下”的渠道。对实行免职的,免去现任职务,保留原职级,另行安排工作岗位;对实行降职的,免去现任职务,安排下一层次及以下职务,可保留原职级,也可降低现任职级,其待遇按新任职务、职级的标准执行。对实行辞职的,则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对因种种原因不宜再担任现职的,则实行引咎辞职,由民警本人提出辞职;对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职务而拒不执行的,则实行责令辞职,免去现任职务。对实行辞退处理的,不再保留国家公务员身份。
在实行负激励措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调整下来的民警坚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民警“下”得来。在处理不称职民警时,因人制宜,积极疏导,实事求是地对民警讲清被调整下来的原因,既中肯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也肯定其优点和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育他们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职务变动,以积极的心态,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党组织对被调整下来的民警加以关心爱护,通过转岗学习、待岗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对被调整下来的民警实行跟踪考察,做好帮带工作,促使民警汲取经验教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对调整后民警的待遇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保障民警“下”得稳。对因严重违纪、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受到纪律处分的,该撤职的撤职,该降级的降级,其待遇也必须相应降低;对被认定为不称职的民警,除了在职务上进行调整外,一般也要相应降低职级、变更工资待遇;对于那些由于量才使用而被安排担任较低领导职务的民警,可以遵循照顾的原则,一般不降低其职级和工资待遇。对于待岗、离岗学习培训的民警,在待岗、离岗期间原工资待遇保持不变,但可适当降低奖金或取消奖金。对免职、降职、辞职的民警,如其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一年后,工作实绩突出并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
第三篇:环保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
环保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
眉山市东坡区环保局刘继忠
2011年6月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净化执政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保地位不断提升,权力日益加大,资金逐渐增多,环保部门已成为腐败滋生的重要领域。最近几年,全国环保系统各类案件呈高发势头,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发案较多,重点岗位发案集中,案件主体多元化,涉案金额大、种类多,失职渎职案突出。面对新的环境形势,环保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实践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制度建设,创新机制建设,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开创环保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推动环保工作的新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局。
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思想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刻认识反腐倡
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反腐倡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环保部门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抓环保必须抓反腐倡廉的理念。环保部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保廉、着力治本、抓好源头、前移关口,把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思路上来,从比较多的事后监督转移到做好预防和事前、事中监督上来,努力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上预防和遏制腐败,推进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创新廉政教育手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反腐倡廉,教育为先。廉政教育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是筑牢干部职工思想道德防线的有效武器。一是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学习廉政法规,学习中央和地方关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文件,每名干部职工制定廉政自学时间表,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反腐倡廉意识。二是坚持以案施教。重点以近年来全国环保系统发生的反面典型案件为主要内容,深入学习解剖,教育警示广大干部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廉洁自律。三是看、听、讲。组织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邀请纪监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到本单位上廉政专题讲座;邀请优秀共产党员作先进事迹报告;组织干部撰写廉政建设的心得体会。以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广大干部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创新监督机制,切实规范权力运行。环保部门拥有行政审批、环境执法、排污费征收、项目资金使用等重要权力,这也是近年来环保部门产生腐败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防范腐败的产生。
对于行政审批,要科学规范环评审批的内部程序,成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审批委员会,所有环评项目一律集体讨论、集体研究、集体审批,纪监部门全过程监督,防止“不给红包不办事,给了红包乱办事”现象发生,杜绝暗箱操作作为,解决把关不严、越权审批、未批先建等问题。同时,认真执行“三项制度”,变被动接件受理为主动上门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好务。
对于环境执法,必须依照行政法律法规和环保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对排污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时,必须按照《行政处罚法》程序,依法发出处罚告知书、履行笔录、听证、处罚决定等程序。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坚决依法查处。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标准》,重大行政处罚必须集体审议,做到公开执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对于排污费征收,按照《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各企业收费金额,接受企业监督。坚决
杜绝收费中搞人情收费,搞关系收费,坚决打击收费中以权谋私行为。
对于项目资金使用,国家对污染治理、生态建设、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投入增大,面对这一新情况,我们要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环保部门与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项资金帐户,制定项目资金支付监督管理办法,审计部门、纪监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
对于环保部门重点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培训,政策法规培训;建立上下级督查体系,纵横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体系,责任追究体系;2—3年定期进行轮岗,预防长期在重要岗位上滋生腐败。
为规范环保部门权力运行,应实行“四监督”。一是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将执法、排污费征收、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等办事程序告之企业,接受服务对象监督。二是接受社会监督。将建设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行政处罚等程序及排污费征收依据、征收标准、征收程序等公开上墙。同时,设置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意见箱,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接受廉政监督员监督。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业主、相关部门人员为本单位廉政监督员,接受廉政监督员监督。四是接受纪监部门监督。环保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工作任务、中层干部任免、大额经费开支等,应邀请当地纪监部门同志参加,集体研究决定,坚决避免“办事一挥手,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
创新行政效能监察,树环保部门好形象。环保部门要紧紧围绕环保民生工程、环境污染治理等中心工作,狠抓行政效能监察。主要监督检查环保执法是否到位,是否规范,有无以情代法、徇私枉法等行为。重点对建设项目管理、“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污染反弹和生态破坏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的人和事,确保环保部门行政效能建设取得实效。
环保部门行政效能建设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效能监察活动。切实落实首问责任制,主动热情为企业服务,为当事人服务;认真执行限时办结制,所有建设项目审批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凡没有正当理由超出规定和承诺时限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影响发展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不断提高行政执行能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环保部门每年至少两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和纪监部门干部参加本部门的政风
行风评议,帮助查找问题,帮助整改,以优异的业绩展示环保部门的良好形象。
创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权力。环保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切实珍惜政治生命,珍惜平凡生活,珍惜家庭亲情,珍惜荣誉名声,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一个部门的“一把手”要身先士卒,要求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决不允许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决不允许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决不允许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决不允许讲排场、玩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决不允许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时时刻刻严于律己,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管好自己的嘴,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当好人民的公仆。
第四篇:关于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城管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城管的思考
城管部门的工作难度之大,辛苦程度之强,社会压力之巨,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绝大多数城管人不顾日晒雨淋,不论节日假期,为了城市的整洁有序、市容亮丽、市民方便,常年超强度运转,超负荷劳动,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在缺少理解、支持、配合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人员素质、执法环境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之极少数害群之马自毁形象引发的轩然大波,使得城管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毁誉参半。在各地的机关作风评议活动中,城管排名靠后已屡见不鲜。“花谢花飞花满天,城管艰辛有谁怜”?面对城市管理千头万绪的问题和尖锐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跳出旧的思维模式,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宗旨,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转变工作思路,走城管为公,执法为民,亲民,爱民的新路子,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
一、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反执法程序现象较普遍的存在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等现象,一些执法人员不亮证执法;扣押物品不开具清单;个别人员仍然习惯于图简单,撕张罚款单了事,没有填写预定格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先裁决后询问,先处罚后取证;执法随意性大,没有依法办事、有个别的领导在处罚决定生效后随意乱表态不执法或执行大打折扣,视法律为儿戏;也有个别股(队)室不按规定办事,擅自低价处理罚没财物;同时有的地方存在执法不公正,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城管执法队伍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在新的挑战面前,城管执法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不能正确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指导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特权思想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律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在执法管理时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其次就是执法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水平不高。由于城管职能多,涉及范围广,在全国全省又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法规,都是借用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制约,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使用法律不准确、标准不统一现象的发生;四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五是执法简单粗暴,没有真正地理解、把握,做到文明执法、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城管队伍的整体形象。
3、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较大。首先是行政自由裁量范围过广,导致执法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行政自由裁量权为执行公务的人员所掌握,那么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主观感情个人认识上的不同区别。法律法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种类,幅度规定的越宽越多,执法人员就越觉得自己手中的权力的“宝贵”,造成行政自由裁量没有制约使行政执法偏离公平、公正、公开的轨道。其次是行政行为任意无常,违反同一性和平等性,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在什么条件,环境下操作,在什么条件环境下变更和撤销,都有很大的随意性。
4、社会公众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误解。日常的城管执法工作,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地,部分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误解和抵制。城管执法工作与群众是面对面接触,而大多数又是弱势群体,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难免会集中到执法过程中,群众对城管执法人员有潜意识的抵制,致使抵触、阻挠执法的现象频繁发生。
5、城管执法存在“盲区”。目前执法管理对主要街道巡查的多、监控的紧,对小街小巷管理相对较少;执法基本上在白天,晚上疏于管理,导致城区环境参差不齐。如城区主干道环境干净、清爽,小街小巷垃圾乱扔、污水溢流比较严重;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保洁到位、秩序井然,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较差、配套不全;城区环境相对较好,城郊结合部“脏乱差”仍较严重。
6、违章违规现象反弹性大。目前执法还是靠“突击、整治”来实现,还没能从规范化的“法制、机制”来实现,导致违章违规行为反弹性大。如占道经营、违章建筑、垃圾乱倒等现象,今天整治好转了,明天又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还有“牛皮癣”、渣土撒漏等总是让人防不胜防,城市管理工作还处于“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城市管理体制因素。一是执法未形成合力。我县城市管理主要是由城管部门单打独斗来完成,街道办、居委会几乎没有承担应有职责,导致管理上疏密不均,小街小巷环境相对较差。二是源头把关不严。城管部门承担的行政处罚处于行政管理的末端,客观上难以提前介入与其联系紧密的监督检查、行政许可等工作,很难实施源头控制,只能等出了问题后再去处罚,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加大了工作难度。比如违章建筑,有关审批部门、基层组织源头把关不严,违章建筑建起后,城管被动执法,执法难度很大。三是城管相关法规操作性不强。城管法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强制措施,许多违法事实难于执法到位。一些案件执行时间太长,使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四是执法人员人身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遭遇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遭遇暴力抗法后往往不了了之,以致影响了执法队伍的士气。
2、城市基础设施因素。一是规划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规划一直是低水平、低档次的,没有很好地做到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城市在追求确定的经济目标时,往往难以顾及合理的规划、建设的质量。我县没有一个象样的停车场,直接导致车辆乱停街面影响市容和交通。多年来,我县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往往追求城市的拓展和房地产的开发,而忽略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在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性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农贸市场选场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没有交易场所,造成摊担乱摆;通讯电网建设不规范,整个县城到处乱牵、乱挂,天空中好象布满了蜘蛛网,既影响市容又不安全,给管理留下诸多后遗症,造成“先天不足”。
3、城管执法环境因素。一是市民意识达不到城市文明的要求。总的来说,当前群众对城管法规知之甚少,城市文明意识较为薄弱,许多不良观念和不文明习惯根深蒂固,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较差,生活中随意丢弃垃圾、随地吐痰、乱贴小广告、经营活动侵占公共空间、车辆乱停乱放、乱排放油烟噪音等不文明现象随时随地可见,大大增加了城管工作量。二是城管工作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城管工作的难度。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日常生活和小经营中违规违章行为是小事,当执法人员劝说阻止其违章时,由于涉及其切身利益,他们自然就不服管理,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与执法人员对抗。因此,城管工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政府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创造优美的市容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大多数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允许他们摆摊设点、自谋生路。三是部分媒体片面宣传和炒作对城管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多年来,社会舆论对城管形象普遍反映不好。特别是一些新闻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效应,对城管发生的事情不能客观报道和综合分析,迎合群众同情弱者的心理,博得社会的支持和响应,客观上损害了城管执法者的形象。
4、执法队伍素质因素。一是法规知识不熟。执法人员平时疏于学习,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熟练运用有关法律。二是行为不够规范。少数队员不能依法办事,对规定的巡查、纠章、查处等执法程序没有认真落实。三是执法行为不够文明。使市民反感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少数队员在执法中以硬碰硬,遇到市民激动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矛盾激化。四是证据意识不强。少数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偏重于执法,忽视了证据,特别是对复杂性案件不注意收集证据,不注意保护现场,给案件查处工作带来难度。
三、城管和谐执法的建议及相应解决对策
1、要加强城管执法的法制化宣传城市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涉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律规范、执法规范、行政强制规范、执行规范等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管执法要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切实使用和发挥好各项监督和执法职能,努力为城市管理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普法力度和道德文明建设,从社会部门抓起,使行政执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城管部门重点做好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社会居民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特别是新闻媒体要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让乱设摊、乱张贴等行为是违法行为的基本概念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遵守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
2、要强化城管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行使执法权,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系列程序性制度,如调查取证制度、公开制度、公正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陈述申辩制度、审查决定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城管执法机关要确定一套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行政执法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如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中的简易程序应该遵循的实施步骤:表明身份,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作笔录,填写处罚决定书,交付处罚决定书,备案。
3、要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带头依法行政,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权的观念,就能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着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进入执法伍队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律,要通过教育克服不健康的执法意识,在执法中避免为小集体和个人谋私利等多种不正之风。要坚持纠正在执法中吃、拿、卡,要等有损执法队伍形象的行为。要加强外部监督,创造条件开通纠风专线,实行流动纠风检查与新闻媒体联办行业纠风专栏,根据群众举报,查处行业违纪违法案件。对于搞权钱交易,与不法分子勾结,失职渎职,损害公共利益,敲诈勒索,侵害经营者合法利益的人员要认真查处。对典型违法案例要进行通报,公开处理,以严肃城管执法纪律。
4、要疏堵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群体,以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和谐社会。政府应对地区弱势群体进行广泛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确实属于弱势群体的,要积极扶持,采取以疏导帮助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办法。执法部门也要视情况而进行执法工作,尤其是监督执法的有关部门,不能见问题就一味地“扣分”,要替基层执法人员解决难题、减轻压力、协调关系,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城管部门应该建立何种机制,采取何种方式,使用哪种手段,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现实难题,重“典”轻“情”行否?显然不妥;重“情”轻“典”能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民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努力加强执法管理能力建设,讲究执法办案艺术,一切从城市管理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自觉地把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落实于城市管理执法实践,才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依法管理,建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抓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素质,建立文明执法、规范执法长效管理机制;坚持疏堵结合、执法为民,建立和谐有序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标准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的规范和技术性标准,建立精细管理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和市民广泛参与长效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长效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第五篇: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探索如何有效发挥好纪检监察职能,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斗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廉洁、公正、高效的环境,这是摆在我们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干部的重要课题。
一、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握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灵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作为衡量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强大理论武器。反腐倡廉工作要认真贯彻和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不断以新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围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着力解决党的作风和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发挥反腐倡廉工作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使。
些不可以为,避免出现因无知而违法违纪的现象,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促进领导干部养成廉洁从政的良好风尚。四是要抓好落实。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赋予新的内容,要贯穿于对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奖惩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统筹安排,组织协调,既要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的作用,组织一些大范围、大声势的大宣传教育活动,又要有经常性的教育措施;各级党组织也要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好落实,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方向。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给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因此,在存在滋生腐败现象诸多复杂因素的情况下,也给反腐倡廉工作增加了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反腐倡廉既要从严治标,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又要着力治本,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把治标和治本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有效遏制乃至消除腐败。
坚持关口前移,着眼防范,防微杜渐,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对客观世界改造,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自觉做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模范,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近几年来,我县采取有力措施,围绕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严格执行“廉政谈话”、“离任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公示”等制度,源头治理的领域不断扩展,从“三公开”、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扩大到建筑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招投标、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医药招标等领域,在腐败易发多发的源头上筑起了“防护墙”。
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重点要抓好体制、机制和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和深化,要研究针对实施各项制度中可能或容易发生腐败的源头,提出新的防范对策,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解决好“管好权”的问题;探索事权分离,决策和执行分离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招标采购的执行与管理的职能分离,进一步延伸医药招标、政府采购等领域,解决好“管好钱”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行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工作,继续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对设立“小金库”、“账外账”、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坚决查处。
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多领域、多渠道的民主监督作用,也是前移关口,源头治理重要途径。当前,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以党内民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政治热情,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施有效监督。要进一步推进“三公开”,充分利用政务、村务、厂务“三公开”这一有效监督形式,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对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效果作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确保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暗箱操作”而带来的各种消极腐败行为。
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各项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复杂工程,不仅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而且推动起来难度较大,各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使源头治理工作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四、坚持反腐败的体制机制,把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增强各级党政领导抓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意识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中央经过多年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证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才能形成全党动手反腐败的局面。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班子要真正担负起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体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加强领导,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职责,党政领导班子正职要负总责,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部门要各负其责,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