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潜在增长率下降应做哪些政策调整
我国潜在增长率在2007年出现拐点,此后呈现持续放缓的态势。在经过30多年高增长后,目前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期待未来经济仍保持过去的高增长是不现实的。按照以往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偏离的均值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年度潜在增长率将回落到8%左右,而7%-8%的实际年度增长率是可接受的增长区间。
“潜在增长率”是在潜在产出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概念,指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增长率。潜在产出是指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条件下,在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产出。
潜在增长率可视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水平和长期趋势水平。据笔者测算,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年),我国年均潜在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但自2007年潜在增长率出现拐点,逐步小幅放缓。“十一五”时期年度潜在增长率已回落至9%左右。
我国潜在增长率在2007年出现拐点
从影响潜在产出的因素(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看,“十二五”时期年度潜在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8%左右。
1、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工资成本上升。
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助推力量。但目前劳动力供给正在由“过剩”逐渐过渡到“短缺”。
一是随着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在放缓。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15-64岁的人口数量1982-1990年年均增长约1707万人,1990-2000年年均增长约1314万人,2000-2010年年均增长约1105万人。2011年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
二是受劳动力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就业时间不断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增长放缓。就业人员数量年均增速“九五”时期为1.15%,“十五”时期下降到1.02%,“十一五”时期进一步下降到0.07%。
三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放缓。2004年以来,“民工荒”持续上演,目前已由沿海发达地区扩散到内地,由春节期间的暂时现象演变为全年持续存在的普遍现象。http://syyyrl.com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已告别了无限供给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农民工数量13181万人,2010年增加到24223万人,4年间平均每年新增农民工2761万人,但2011年仅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
四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无论是总量上的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还是结构性的“民工荒”,其结果都是我国工资水平快速上升。1991-2000年我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年均增长7.4%,2001-2010年上升到12.5%。2001年以来农民工实际工资增长较快,2001-2010年间用不变价计算的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约为8.7%。
2、固定投资效率欠佳,削弱资本积累效果。
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近2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1991-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实际增长17.9%,2001-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23.3%。从需求方看,投资增长带来需求快速扩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供给方看,投资增长促使资本存量迅速积累,为经济高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不过,投资在高增长的同时,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造成资本积累的效果欠佳。具体体现在两点:
一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投资带来的资本存量积累,一般通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来考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两项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但存在一定差距。2003年以前,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相差较小,1990-2002年两者比例在0.9-1之间。2003年以来,两者差距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3年两者比例为1.04,随后逐年上升,2010年达1.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前者包括土地购置费,而后者并不包括。可见,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同时伴随土地购置费用的大幅增加是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一项主要原因,也侧面反映出投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固定资本形成的同步扩张,因而资本积累效果存在折扣。
二是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上升。增量资本产出比(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ICOR)是评价宏观投资效率的重要指标。ICOR是指增加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增量。ICOR提高说明增加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增量增大,也就意味着投资的效率下降。根据笔者计算,“八五”期间年均ICOR为2.94,“九五”期间上升到4.36,“十五”期间为4.52,“十一五”期间为4.97。ICOR的持续上升说明投资高增长的同时,投资效率在下降。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对处于高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劳动力再配置也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由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部门有着巨大差异,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相应带来整体生产率的提高。根据有关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自2007年达到高点后有所下降。
2001年我国加入WTO,外商直接投资大举进入,对国内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的改善和提升产生了良好的溢出效应,全面的对外开放也使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得以加快。外资进入带来的“学习效应”有利于我国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鲶鱼效应”则加剧了国内企业竞争压力,迫使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注重学习和创新,“优胜劣汰”也推动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经过十余年的消耗,这些“入世红利”已在衰减。
农业可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减少,我国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将减弱。据测算,2000-2002年,我国农业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2002-2004年基本稳定在1亿人左右,2004年以后,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快速下降,至2010年仅为6820.92万人。
在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经过多年大规模转移之后,仍然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与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一半以上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由于年龄大、学习和适应能力、体力各方面不具优势,目前可转移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易于遇到困难,其转移难度也将上升。可以预见,未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空间都将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也将减弱。
对潜在增长率下降应调整宏观政策预期
1、经济增长中枢水平下移,宏观经济决策需要降低增长预期。
在经过30年的高增长后,目前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期待未来经济仍保持过去的高增长是不现实的。在心理上,人们往往会因为惯性思维而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预期,为此,决策时需适应和确立“中速”增长预期,适度增加对经济增速回落的容忍度。按照以往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偏离的均值计算,“十二五”期间年度潜在增长率回落到8%左右,则7%至8%的实际年度增长率是可接受的经济增长区间。
2、宏观调控需适度提高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需求调节要立足“稳定”,防止“过度刺激”。
宏观调控主要侧重需求政策,通过调节需求来实现调控目标。潜在增长率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均衡水平和长期趋势放缓。因为实际GDP增速放缓而急于采取刺激性政策,强行拉升实际经济增长到潜在增长之上,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出现加速的通货膨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我国出台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四万亿”政府投资和天量信贷投放将随后两年(2009-2010年)GDP增速重又拉回9%-10%的高水平。事实上,我国潜在增长率早在2007年就已开始下降,政策刺激虽然使实际增长短期内显著回升,但终究难以持续,并使物价水平快速上升。刺激政策到期后,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再次放缓,难逃回归均衡和趋势水平的宿命。
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预期升温,甚至出现地方版“四万亿”投资计划的说法。经济增长有其自身规律,当前的宏观调控一定不能再重蹈覆辙。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宏观调控“稳增长”要真正立足于“稳”,而不是“促”。
一方面,以防止短期内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为目标,强调预调微调,通过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降息、降准备金率等措施来保持需求稳定增长,防范企业与居民形成悲观和紧缩预期。另一方面,避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防止过度放松宏观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恶化。
3、宏观经济政策需长短结合、在短期“稳”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中长期供给条件的改善。
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不仅是短期需求收缩的结果更是中长期潜在供给条件趋弱的结果。因此,需要在短期政策着重“稳”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供给政策的中长期效应,注重供给条件的改善,提升潜在产出能力。
从潜在产出的影响因素看,目前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增长已遭遇瓶颈,依靠粗放的要素投入来获取经济增长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增长需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集约型增长。经验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于改革开放创造的制度红利,来自于企业创新和效率提高,来自于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
一是要通过加快市场化改革和对民间资本开放来创造新的制度红利。适时加快推进利率、汇率与资源价格改革,适度打破银行、铁路、石油、电力等垄断行业准入限制,对民间资本要放宽进入领域、降低进入门槛,加快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要取向的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二是通过减税来为企业“减负”,培育企业自我修复与发展能力。切实减少重复征税和降低税负,给予中小企业适度的税收减免,提高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继续推动服务行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在进口环节适当地、有选择性地降低关税,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改项目和可界定的创新活动,适当匹配所得税抵减、增值税和营业税降低税率、相关融资支持的税收优惠等减税措施。
三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提升人力资本,注重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政府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重点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城市的职业技术教育,优化高校专业结构,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发展,加大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在职劳动者的培训力度。
第二篇:我市对户籍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我市对户籍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近日,市政府办公厅随之出台了《西安市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新政策有关规定进一步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户籍准入的基本条件
新的户籍准入政策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合法稳定的职业为基本准入条件。
1.有合法固定的住所
合法固定住所包括:本人或夫妻共同通过购买、房改、接受赐予、继承、经批准自建等途径获得房屋合法产权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住所,以及直系亲属拥有房屋所有权并供其居住的住所,以及租住属公有产权的房屋并持有使用证明的住所。
2.有合法稳定的职业
在本市具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其标志是必须依法参加我市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按规定申请迁入本市市区人员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计算。用人单位须为申请户口迁入人员提供市地税部门开具的社会保险专用缴款书和省、市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证明。本次户籍准入政策调整之前已在本市连续居住、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缴纳税款等的年限,有合法证明材料的,同样予以认可。此外,《细则》明确:申请户口迁入人员的年龄也按参加本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时的实际年龄计算。
7类人员可直接申办
迁入本市市区人员需凭《西安市迁入市区人员准入证》和有关材料向市公安部门申请办理户口迁转手续。《准入证》由市人控办按统一管理、归口核准办理的原则,委托省、市有关职能部门核发。
其中,市区内的普通高校(含科研院所)、中专学校在国家和省招生计划内录取的不具有本市市区常住户口的学生;成建制单位迁入人员;被市区用人单位聘用但不通过调动迁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市区用人单位直接录(聘)用的非西安市生源普通高等院校专科(含高职)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投资纳税人员;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含各部级公司)驻西安办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地政府驻西安办事处人员及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等7类人员,可直接向市人控办申请办理《准入证》。另外,因婚嫁、收养迁入市区农业户口的人员凭有关材料向当地公安部门申请办理户口迁转手续,不核发《准入证》。
外地就读返回可恢复户口
原具有本市市区常住户口,到外地就读普通高等院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毕业、肄业、退学、休学或其他原因回本市,要求将户口落回本市的,可恢复本市市区常住户口。其中,普通高校和中专学校学生,毕业两年内回本市的,向市人事部门报到,申请办理恢复户口手续;毕业两年以上或肄业、退学、休学及其他原因回本市的,向市公安部门申请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同时,原具有本市市区常住户口,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到我省其他地市和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求将户口落回本市的,可恢复本市市区常住户口。但被录用到上述地区工作的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包括在内。
办理迁户只收工本费
《细则》明确: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核发《准入证》。违反规定条件和程序办理《准入证》的,由市人控办建议其上级机关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市人控办主任严伟东同时表示,申办《准入证》、办理户口迁转手续时,按规定只收取办证工本费,借办户口收取的其他任何费用均属违规违法收费,群众发现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迁出小城镇有限制
2004年~2020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阎良、临潼、长安、灞桥4个区范围内以建制镇、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小城镇,户籍人口准入按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迁入各区小城镇的人员,3年内不能迁入本市其他市区。这些小城镇包括:斜口街办、雨金镇、相桥镇、关山镇、引镇街办、斗门街办、滦镇街办、东大街办、子午街办、马额镇、西泉镇、油槐镇、何寨镇、栎阳镇、交口镇、零口镇、北田镇、普化镇、焦岱镇、前卫镇、葛牌镇、鸣犊镇、马王街办、太乙宫街办、杜曲镇、大兆镇、王曲镇、狄寨镇。
■个体户企业法人入户政策
个体户子女也可迁入
在本市市区依法注册登记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其他国有法人企业,在最近连续3年缴纳税款累计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依法为员工申办了缴纳社会保险费手续的,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中层以上管理骨干在本企业连续任职3年以上并在本市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其本人和配偶、未成年子女可迁入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在本市市区依法注册登记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股东、合伙企业出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出资人、个体工商户,在最近连续3年以其投资份额占该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而分摊企业已缴纳的税额累计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在最近连续5个纳税内以其投资份额占该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而分摊企业已缴纳的税额累计在4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在本市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其本人和配偶、未成年子女可迁入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
计算企业或个人缴纳的各项税款,均为依法申报并已经完税的包括国税和地税在内的税款,由税务部门或司法机关追缴入库的税款不予计算。企业法人或投资人同时在本市多个企业投资,以其投资份额占该企业实收资本的比例而分摊企业已缴纳的各项税款,可以合并计算。
■专业技术人才入户政策
暂无住所可入集体户
在本市暂无合法固定住所,且符合准入条件的“两院”院士、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等12类高级人才和拥有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人员,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或在国外留学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并经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人员,以及符合规定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大专(含高职)毕业生等人员,本人户口可先迁入所在单位非农业集体户或本市直系亲属处,或者先迁入接收档案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非农业集体户。
待合法固定住所确定后,其本人和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以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父母的户口再迁往居住地派出所。
自考学位等同高校毕业
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本科毕业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的,与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不含定向生、委培生)落户条件一致,只要与本市市区用人单位签订聘(招)用协议或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均可申请迁入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普通高校本科往届毕业生中已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按照专业技术人才户口迁转规定执行;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但已在本市市区用人单位就业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也可申请迁入市区非农业户口。专科(含高职)毕业生申请迁入市区非农业户口,须与市区用人单位依法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本市社会保险。上述所指“用人单位”,均为在本市依法注册并办理税务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用人自主权、依法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并缴费的企事业单位和非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
■配偶迁户政策
4类人员不受年龄限制
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技术等级、或硕士以上学位;男方年龄超过60周岁或女方年龄超过55周岁;配偶从外省、市离休、退休;有合法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年龄在35周岁以上,配偶无职业随其在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连续居住满3年以上,或在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连续居住满2年的,以上具有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和合法固定住所的4类人员,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迁入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且不受婚龄和年龄限制。
同时,子女在本市市区具有常住户口和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在外省、市离退休或原具有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的上山下乡知青及其配偶,其户口迁入本市市区也不受年龄限制。记者雷宁
新闻背景
户籍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至1958年,属自由迁徙期)、发展(1958年至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半开放期)等三个阶段。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文件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即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
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据了解,目前在西安单纯购房不能办理落户,目前落户方面的主要政策是:凡在本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常住户口人员,符合《婚姻法》规定,在民政部门办理了结婚登记的,均可申请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农转非”或“城镇投靠”迁入户口。“城镇户口”夫妻投靠 不再限年龄。这项规定主要是针对本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常住户口人员的配偶、子女投靠到西安落户的相关规定。
目前据了解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我市户籍人口准入政策若干意见和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暂行规定的通知》(市政发[2006]17号文件)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市政办发[2006]52号文件)规定,在西安市市区单纯购房不能入户。
同时给您提供以下信息作为参考——
继调整户籍人口准入政策之后,市政府关于解决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
对高、中级技工敞开大门
企业引进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师、技师等技能人才,不论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申办落户都给予充分保障。
引进各类人才,其配偶子女可以随迁,子女随迁的年龄由未成年放宽为未婚。
改变对技术工人落户的不公平限制。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申办落户,与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对待;高级技师、技师等申办落户,与高工和工程师同等对待。
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三不限”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实行“三不限”,即:不限生源、不限专业、不限毕业时间。
取消了专科(含高职)毕业生就业落户的行政审批制。
非西安市生源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本市社会保险的,即可办理落户。
非西安市生源中专应届毕业生,与市区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就业满2年以上,依法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实际缴费满1年以上,即可申办落户。
取消技校生落户限制
驻西安市的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具备了规定的条件,即可迁入市区非农业户口,不受生源地、户口性质限制,也不再限于地址矿产、纺织、建材、冶金、化3.工、农林等苦、脏、累、险、艰苦专业。
农民工可落户
农民工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只要在西安具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和合法固定住所,符合规定的落户条件,即可申办落户,不受户口性质限制。
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可落户
持外省市常住户口人员,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与市区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实际缴费满5年以上,在市区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都可申办落户,不受学历、学位、职称和执业资格、技术等限制,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落户条件中规定的“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包括本人或夫妻共同通过购买、房改、接受赐予、继承、经批准自建等途径获得房屋合法产权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住所,直系亲属拥有房屋所有权并供其居住的住所,租住属公有产权的房屋并持有使用证明的住所,没有购房面积、金额、时间和“二手房”等限制。
放宽“三投靠”落户条件
夫妻间投靠、老年人投靠子女和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简称“三投靠”。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技术等级、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或配偶从外省、市离休、退休的,配偶户口迁入不受年龄和婚龄限制;配偶与市区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参加本市社会保险的,投靠落户不受年龄、婚龄和在市区居住时间限制;配偶无职业前来投靠落户的,居住年限由5年放宽至2~3年;配偶在市区就业的,投靠落户时不受婚龄、年龄、户口性质和在市区居住时间限制,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父母已在外省市离退休,或属原具有市区非农业户口的上山下乡知青,投靠子女时不受年龄和父母身边有无子女限制。
新出生子女可按随父随母自愿的原则,在本市父亲或母亲户口所在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在外地市已登记常住户口的,可申请迁移落户。
原具有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父母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且身边无子女或孙辈照顾的人员,投靠父母落户时,对其年龄没有限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亦可以随迁。
户口回迁更容易
增加了原具有西安市区户口的各类人员,特别是“持户口迁移证件在迁入地未入户,现要求回本市”的人员,“可恢复本市市区常住户口”的规定。
原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包括陕西)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户口来去自由。
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的人员,到国内外其他地方就业、生活和学习,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自由迁出、迁入。
常住户口可市内自由迁移
在市区内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员,本着自愿和人户不分离的原则,具有结婚迁移、合法固定住所变更迁移、与直系亲属共同居住迁移、因就业单位变更集体户口迁移等合法理由的,准予户口在九区内自由迁移。
大中专学生自愿迁移户口
凡考入市区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普通中专的外地生源学生,入学时可自愿选择是否办理户口迁转手续。
本市市区生源新生一律不迁转户口,农业户口的新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就地登记为非农业户口。
您可以参考以上政策,同时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向房屋所属地派出所咨询相关事宜,落户事宜也是在派出所户籍科办理。
建议您就此咨询一下您房屋所在地的户籍管理部门。
第三篇:补缴企业所得税应及时做账务调整
补缴企业所得税应及时做账务调整
2010-5-25 8:38 许海波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税务机关每年都会选择部分行业、企业对其进行纳税检查,企业有时也会进行自查。在纳税检查和自查后,企业除了按规定补缴企业所得税外,还应当及时做出账务调整,从而避免以后重复缴
税。
【问题】
甲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2008年取得营业收入40000000元,当年税前会计利润为5000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相应的税款已经缴纳,每年末均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9年9月15日,税务机关对该公司2008的纳税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以下情况(该公司无其他会计和纳税调整问题,下列问题
企业均未进行相应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1)2008年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业务招待费300000元;
(2)2008年末“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余额为100000元,为当年计提但未发放的职工奖金,至
检查之日还未发放;
(3)2008年初购入某上市公司股票,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年末由于该股票价格上升,确认公
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00元;
(4)“其他应付款——其他”科目年初无余额,2008年其贷方发生额和余额均为2000000元,经调查为该公司2008年预售A小区住宅(目前未完工)取得的收入,至检查之日仍挂账,未缴纳相关营业税金及附加(该公司位于城区,当地规定土地增值税按1%预缴),也未计算预计毛利额缴纳企业所得税(预计毛
利率为15%);
(5)该公司为取得银行抵押贷款,于2008年2月10日对在售B项目所占用的土地进行了价值评估,增值8000000元,做出如下账务处理:
借:开发成本
8000000
贷:资本公积
8000000
B项目建筑面积为40000平方米,于2008年6月完工,至2008年底已出售30000平方米。
2009年12月15日,税务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向甲公司下达了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其补缴企业所得税1547500元,同时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罚款。请问甲公司该如何进行纳税和账务调
整?
【解答】
1、甲公司2008年列支业务招待费300000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限额为180000元(300000×60%<40000000×5‰),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20000元(300000-180000)。此项业务虽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但其会计处理符合现行会计政策的规定,属于永久性差异,不需要进行账务调整。
2、甲公司2008年“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结余100000元,据调查是因为公司资金紧张所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的规定,甲公司2008年计提但而未实际发放的工资不得在当年扣除,因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0000元。
2008年末,“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为100000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100000-100000=0,两者的差异会减少企业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0元(100000×2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25000
3、甲公司将购入股票因价值上升而产生的收益记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该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000
元。
2008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200000元,会增加企业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50000元(200000×25%)。
借:以前损益调整
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0000
4、甲公司2008年通过“其他应付款——其他”科目收取的预售房屋收入2000000元,应记入“预收账款”
科目。
借:其他应付款——其他
2000000
贷:预收账款
2000000
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的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开发产品完工后,结算其计税成本并计算此前销售收入的实际毛利额,同时将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企业本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对于上述预售房屋收入,甲公司2008年应确认预计毛利额300000元(2000000×15%)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由于会计与税法对预售收入的处理不同导致的上述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应确
认递延所得税资产75000元(300000×2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75000
另外,上述预售收入应按规定缴纳营业税100000元(2000000×5%),城市维护建设税7000元(100000×7%)、教育费附加3000元(100000×3%),预缴土地增值税20000元(2000000×1%),合计
130000元。该公司当即缴纳。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7000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20000
贷:银行存款
130000
由于A小区目前尚未完工,在会计处理上,上述税费不得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抵减利润。但税法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准予在当期扣除。因此,2008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30000元。这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2500元(130000×25%)。
借:以前损益调整
325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32500
5、对于甲公司2008年将在售B项目土地评估增值的8000000元,税法遵循的是历史成本原则,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与此相对应,也不得结转成本、计提折旧或摊销。如果评估增值后的资产发生了对外销售、转让、投资等行为,其增值已经实现,应作为收益(所得)体现在应税所得中缴纳所得税,接受资产一方也可按评估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并按评估价值结转成本、计提折旧或摊销。
由于B项目当年已完工并部分出售,评估增值中一部分金额结转到2008年的销售成本,另一部分金
额保留在“开发产品”科目中。
应计入2008年销售成本的金额=(8000000×30000÷40000)=6000000(元),保留在“开发产品”中的金额=(8000000×10000÷40000)=2000000(元)。因此,甲公司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00000元。
根据现行会计政策的规定,企业对资产的会计计量,一般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对于资产重估增值,只有在法定重估和企业产权变动的情况下,才能调整被重估资产账面价值。因此,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明显违
反了会计规定,应做账务调整。
借:资本公积
8000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6000000
开发产品
2000000
6、综上,甲公司共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190000元(120000+100000-200000+300000-130000+6000000),应补缴企业所得税1547500元(6190000×25%)。
借:以前损益调整
154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47500
7、将“以前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借:以前损益调整
447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470000
8、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会计分录略。
9、缴纳企业所得税、滞纳金和罚款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10、财务报表调整和重述,略。
【分析】
一、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政策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而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不必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如上例中超支的业务招待费。
二、如果补缴所得税是由于企业错误的账务处理引起的,如上例中的将土地评估增值记入“开发成本”,这时应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相应处理:对于重要(重大)的前期差错,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对于不重要(重大)的前期差错,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对于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的会计差错及报告前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应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前期差错的重要(重大)与否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通常来说,企业通过自查补缴较大数额的所得税,以及被税务机关定性为偷税,均属于重要的前期差错,应按追溯重述法调整相关账户、报表项目。
第四篇: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石家庄学院第二届(2014)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B题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人口问题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也有不少经典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都依赖生育模式、生育率、死亡率和性别比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与政策及人的观念、社会文化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后者又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中用到的数据的置信水平也与调查统计有关。
请收集近年来的石家庄市人口数据,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收集的人口数据分析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2)若现在放开单独二胎政策,预测石家庄市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3)请讨论何时完全放开二胎政策为好。
第五篇:“单独二胎”政策的调整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单独二胎”政策的调整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摘 要:本文建立了短期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和长期模型Logistic人口增长模型,预测了2014年到2040年中国的总人口情况。其次,运用Leslie模型探讨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分组,即人口结构问题,继而采用老龄化指数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其发展。在对全国人口问题进行过探讨后,我们又以此为基础,以青海的实际情况为例,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出生率;死亡率;指数增长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问题重述
调整生育政策,被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于是,我国采取“单独二胎”政策来调节这种现象。但是,单独二胎实施后,我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结构及老龄化程度又当如何变化呢?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实行单独二胎后到2040年我国人口数及人口结构、以及老龄化程度。并阐明“单独二胎”对青海(人口、经济、住宅、教育等)的影响。模型假设
1、把研究对象看成独立封闭的系统,即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2、忽略各种突发性事件,如车祸、地震等对人口总数的影响。
3、忽略经济,社会环境,政治坏境,资源等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4、假设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
5、假设平均生育年龄为24~34岁,且24~34岁独生子女人数占独生子女总人数的比例与总人口中24~34岁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相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用于短期预测(2014~2020)的模型
200多年前,英国人口学家T.Malthus(1766―1834)调查了英国100多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得出了人口增长率不变的假设,并建立了著名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另外,指数增长模型与19世纪以前欧洲的一些地区统计数据有较好地吻合,迁往加拿大的欧洲移民后代人口也大致符合这个模型,另外用它做近期人口预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记时刻t的人口为x(t),当考察的地区范围足够大时,x(t)是一个很大的整数,为了利用微积分这一工具,将x(t)视为连续的可微分的。记初始时刻(t=0)的人口为x0。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即单位时间内x(t)的增量dx/dt等于r乘以x(t),于是得到x(t)满足微分方程
0xx(0)rx,dx/dt==
由这个公式很容易解出
ert0xx(t)..=
为了估计指数增长模型中的参数r和x0,需将(1)式取对数,得
0lnxa,lnxy,arty==+=..以t为横坐标,y为纵坐标,利用Excel表格,选定数据(国家统计局),插入图表,具体选项为“XY散点图”中的“平滑散点图”。则得到以下图表:
由上图可知,2000~2010年,y与t有很好的线性相关,2011~2013年,y与t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在此,我们取2011~2013年的数据来估算指数增长模型(1)中的参数r。
以t为横坐标,y为纵坐标,利用Excel表格,选定2011、2012、2013年的数据,插入图表,具体选项为“XY散点图”中的“平滑散点图”。再在表格中“添加趋势线(线性类型)”,并在添加趋势线选项中选“显示公式”和“显示R平方值”,则在曲线图中自动添加出方程y=rt+a及R2。得到下图:
由上图得到方程:
y=0.0049x+11.811
由上式得到:r=0.0049
由第六次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突破一亿,总人口中25~34岁人数所占比例为14.87%,由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在生育阶段的独生子女,想要二胎的人群大约占50.1%,预测2014年独生子女家庭想要二胎的比例为:g*50.1%
因此我们得到:“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2014年人口增长率的增量为:
8810*607250.1%)/1.3*g*10*(1r=Δ
所以Δr=0.00275
所以“单独二孩”实施后的人口指数方程为:
r)t(r0exx(t)Δ+=
3.2 用于长期预测(2020~2040)的模型
长期看来,任何地区的人口都不可能无限增长,即指数模型不能描述、也不能预测较长时期内的人口演变过程。当人口到达一定数量以后,增长就会慢下来,即增长率变小。因此,我们引入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分析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起着阻滞作用。
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r的影响上,使得r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下降,所以,若将r表示成x的函数,r(x)应该是一个减函数。
dx/dt0x)0(x,x)x(rdt/dx==
于是对r(x)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
r(x)=r-sx(r,x>0)
为了确定s的意义,引入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x,当人口到达mx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r(mx)=0,带入r(x)=r-sx,得:
r(x)=r(1-x/mx),联立上面的方程得到:
0mx)0(x),x/x1(rxdt/dx=.=
将上式用变量积分法求解得到:
rt-0mm1)e-xx(1x)t(x+=
则实施“单独二孩”后,改造公式为:
t)rr(0mme)1xx(1x)t(xΔ+..+=
根据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显示,中国的人口容量约为16亿,所以xm=16亿。
以2020年为0年,2021年为第一年,以此类推,求解2021~2040年的人口,整理得下表:模型的检验
1.对一元线性回归检验
此处检验了年份与总人口之间的相关性,下面以另外的一组年份与人口的关系为例说明检验方法。首先把收集到的1990年到2000年数据,画成“散点图”;接着,我们可以观察散点图上点的分布规律,拟合一元线性回归线。
从下图的拟合程度可知年份与人口呈线性关系,即可得出结论:短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不变。
2.对指数增长模型的检验
为了验证指数增长模型x(t)=x0ert的准确性,我们查找了2000年到2005年的人口数据,进行了以下验证。利用x(t)=x0ert(经计算,r=0.0056)计算出2000年到2005年的拟合人口数,得下表:
有图可以看出,指数增长模型所预测的拟合人口接近于实际人口数,所以,指数增长模型所预测的人口总数准确性很高,其预测得出的数值可以令人相信。
参考文献
[1] 谢金星,姜启源,叶俊.数学建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63―173
[2]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tjsj/pcsj/
[3]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