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杨士奇应做全面评价
对杨士奇应做全面评价
——兼谈三杨在正统初政中的失误
2016-05-25 11:23:54
《北方论丛》 李凤飞,暴鸿昌
对于“三杨”学界一向持肯定态度,但对其过失却很少论及。本文则通过对正统初政的考察,认为正统时期宦官坏政,而致“土木之变”,三杨尤其是杨士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王振乱政虽已渐昭彰,“三杨”不但未对其有任何抗争,反而多承奉容悦之态,因而助长了王振的气焰,终于酿成土木之祸。这种局面的出现,当与三杨一向软弱圆滑的辅政作风和手法、为政不能处以公心以及他们的人品有直接关系。在三杨之中,而以杨士奇的人品最差,而且学行有亏,他所负责纂修的《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却有多处由于杨士奇“芟改失实”,曲笔回护。因此,对杨士奇的评价不应片面强调他在仁宣时期的功绩,也应看到他在正统初政中的过错和重大失误,从而对他做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明朝永乐中设内阁,简翰林官直文渊阁预机务,至仁、宣时期,阁权始重。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久在内阁,“虽无相之名,而已有钧衡之重”。仁、宣之治,除了皇帝的作用外,后人多归美于三杨之辅政,“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英宗朝是明代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时期,但正统之初,三杨皆在内阁,一般认为“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1〕但仔细察来,宦官坏政,土木之祸,皆萌发肇端于此时,三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杨士奇更难辞其咎,分析三杨在正统初政的作用及杨士奇的人品与行事,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认识。
一
明宣宗死后,九岁的朱祁镇登上皇帝的宝座。当时宣宗的母亲诚孝张太后仍健在,委任三杨主持朝政,从表面上看此时朝政清明,社会升平,但王振擅权乱政之势焰也即形成于正统初年,至三杨身后发生的土木之变,只不过是王振擅政的结果而已。王振窃柄,又与三杨的软弱、牵就密切相关。所以“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2〕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中尤以杨士奇遭后人讥议最深。
正统之初,王振受宠,过问朝政,逮系大臣,献媚者见擢,抵牾者遭难,朝臣争相屈膝,百官望风而拜。据王世贞说:“国朝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3〕当时王振乱政已渐昭彰,却不见三杨对其有任何抗争之举。诚孝张太后在时曾对其权势有所遏制,史书载太皇太后斥王振导帝不律,欲赐振死,英宗及三杨皆跪,为之请,遂赦王振。有人对此评论说:正统初“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当其责振掖庭,呼刃加颈,三杨能叩首力争,远窜裔土,势如摧枯,非直、瑾城狐,外庭口舌比也。”三杨“所称舟楫之才,股肱之用者,„„坐令勃靼之祸伏于多鱼,石显之专萌于病已,而仁、宣之业,则几乎熄,朝廷尚有人哉!”〔4〕
其实,三杨对王振不但无抗争,且多承奉容悦之态,因而助长了王振的气焰。据载,英宗始立,王振还未敢问政,“传旨每立阁外,不敢人,三杨呼人坐以宠异之,振自是权侵重。”〔5〕从一些具体事实中可以看出三杨对王振之承奉,王振曾问三杨,“吾乡亦有可为京官乎?”三杨荐薛瑄,乃召为大理寺卿,但这们王振同乡,清直耿介,并不去拜谢王振,于是三杨语薛瑄之仆曰:“若主之擢,王太监力也,朝罢可诣谢。”薛瑄不为动,“明日退朝,又使人语之,终不往。振至阁下,问薛少卿安在,三杨为谢,且曰:‘彼将来见也。’”弄得三杨十分为难,最后“知李贤与瑄厚,令转语之,贤往道三杨意,瑄曰:‘厚德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6〕由此可见三杨对王振之媚,与薛瑄相比,实应有愧。王振窃柄与三杨之委蛇有直接关系,陆廉伯语及杨士奇时说:“文贞功之首,罪之魁也。”“内阁故有丝纶簿,文贞晚年以子稷故,欲媚王振,以丝纶簿付之,故内阁之权尽移中官。”虽然后来有人对此事表示怀疑,不知“此说何所从授”,但此事却“天下皆传之”〔7〕。想必出处有自,依据杨士奇晚年庇护其子杨稷之罪而献媚王振,此事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自东汉来,士大夫矜名节,莫盛于明朝,而于宦官擅权时尤著风裁,只就阁臣而言,成化时宦官汪直擅权乱政,内阁大学士商辂率同列极论汪直十一罪,认为“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就连万安、刘翊、刘吉那样的阁臣也俱以对,“引义慷慨”。正德间,刘瑾得宠窃权,内阁大学士谢迁、刘健,秉义固诤,誓不与阉竖同朝,致仕而去,其刚严之节令人钦佩。相比之下三杨于王振前,委蛇俯仰,不敢与抗,致使王振益肆。三杨听任王振势焰,说到底也就是为了讨好取悦皇帝,其私心可以洞见,所以史书评曰:“且太后闻振持上多不律,三杨独不闻乎?以太后命诛之易易,三杨未免以帝呢,太后春秋高,不足恃,宁存之以悦帝自便,则私帝以长振也,卒之反自厄,悔无为矣。”〔8〕
正统之初,三杨以垂暮之气,当奸人新发之锋,风裁已非曩时,自宣德七年至正统四年,内阁一直只其三人,三人虽皆年迈,但无身退之心,更无引荐同列与后劲之意,其以杨士奇为甚。这从王振与杨士奇、杨荣的下面对话可以看出,王振谓三杨曰:“朝廷事赖三先生,然皆高龄倦瘁矣。”杨士奇对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杨荣曰:“不然,当荐几个后生报主耳。”王振令具名,于是杨荣荐陈循、高谷、苗衷等。杨士奇以此责备杨荣,杨荣曰:“彼厌吾辈矣,一旦内中出片纸以某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已,今数子皆是我辈人,当一心力。”〔9〕不难看出,杨士奇并没有荐后劲人阁的意思,推荐陈循等人,还是王振相逼问,最后由杨荣作出的决定。由于后人阁者在阁时短资浅,所以三杨身后,内阁已无力与王振相抗争,致使权归阉竖。
当时杨士奇等“未能汲汲畜养人才”,举贤以代,一些资历较深且清直端正,力持正议,可与宦官相抗衡的大臣被拒之阁外。如王直便是其中一位,“直以次当入阁,杨士奇不欲也”。据《玉堂漫笔》载:“王文端公抑庵知制诰几廿年,其出也,杨文贞公为之也。初,文端与文贞同闬里,且联姻,文贞雅重其人,欲留代已。文贞之子稷,恶状已盈,中朝士大夫皆知而不敢言,于是怂恿文端言,文端直谅人也,遂言于文贞,文贞甚德之,叹谢以为非君不能闻。文贞不久遂有省墓之行,实欲制其子也。稷之狡猾,已阴得文端之言而为之备,驿递中皆先置所亲,誉稷之贤,复扬言曰:‘人皆忌其功名之盛,故谤稷耳。’反以是中文端,文贞历数处皆然,稷复迎于数百里外,毡帽蜡油靴,旧青衫,朴纳循理,俨然谨愿人也,家中帷图书萧然,为恶之具悉屏去,而亲戚皆畏稷,交誉之,文贞遂不信文端之言,并以疑其妨已,及还朝,遂出之于吏部”。王直自己曾对其子孙说:“三杨不欲我同事内阁,出理部事,当时意不能无憾,若使不出部,丁丑正月当坐首祸,必有辽阳之行,安能与汝曹为乐!”〔10〕人才取舍,不是出以公心,而是挟带私意,以此可见。出以此心,使那些可与宦官抗衡的大臣未能得到重用,象李时勉那样方廉耿介,在王振面前宁死不屈者,未能得以重用反被杨士奇推为祭酒。〔11〕后人对杨士奇等倦恋权位无甚指责,而是责其未能举贤代己,“明代李贽曾对杨士奇评论道:“功成名遂身退难矣哉!然士奇实无可退之义也。唯有举贤以自代耳。„„昭圣临朝,裕陵幼冲,既委仗公,公亦义不得去,未可遽以不知止足为公病,当病公不汲汲畜养人才,犹然溺爱倚势败家忤逆子也。时有李贤、王翱、商辂、彭时皆在,可曰无贤?特公不汲汲耳。”〔12〕所以三杨身后的内阁已无力矫正王振之害,朝政已不可收拾,土木之祸后,朝政不是由内阁主持,而是由兵部尚书于谦主持,这除了于谦的个人能力和景帝对其信任外,与当时内阁没有权威阁臣有关,这种现象在明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以往学界对三杨一味称颂,缺少全面具体地分析,只看到杨士奇等在仁、宣时期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在正统初政的过失。仁、宣朝与正统之初所处历史条件不同,三杨的表现与作用及其历史责任也有差异,与三杨同时代的人也曾指出过,土木之变后,学士周叙自南京贻书王直曰:“永乐、宣德间,尝仰望少师东里先生,然即其举措,究其底里,士大夫公论,不容掩也,„„窃思三杨辅政之初一几也,不深思熟虑,自任其责,唯阳敛阴施,掩人耳目,虽曰自保,其实误国,致今岁七月之祸。此时先生与诸君子辅政之初,又一几也。”〔13〕此可谓允论。
二
在永乐、宣德间,颇有作为的三杨,何以至正统之初,任王振窃权,乃至阿意取容,依违蒙垢,致使朝政渐坏呢?
首先,从历史上看,这与三杨一贯的辅政作风与手法有关。永乐时,成祖英武自信,喜怒无常,大臣常得罪,三杨处此时,已养成谨慎行事,不敢抗争的习惯。洪熙、宣德时,仁、宣二帝信任三杨,君臣如鱼水,少抵牾与争辨之事,而多谋合之议,无须死谏之节。从而养成了小心进谏并进谏有方的习惯。三杨中杨荣是比杨士奇敢于进谏的人,但即使杨荣也十分注意御前进谏须小心谨慎,观察颜色。杨荣曾说:“吾见人臣以伉直受祸者,每深惜之。事人主自有体,进谏贵有方。譬若侍上读《千文》,上云‘天地玄红’,未可遽言也,安知不以尝我?安知上主意所自云何?安知‘玄黄’不可为‘玄红’?遽言之,无益。俟其至再至三,或有所询问,则应之曰:臣幼读《千文》,见书本是‘天地玄黄’,未知是否?”〔14〕此可谓在皇权专制下,明哲保身的经验之谈。三杨如此奉上,若遇英主明君,并不为过,所以在仁、宣御前能应对自若,即便皇帝不快时,也能婉转进言使其色霁。但若逢皇帝真正震怒时,也只能缄口沉默,如宣宗刚即位时,因李时勉曾触仁宗之愤,欲杀之,三杨无一解救之言,所以有人议道:李时勉“以得罪先帝、诏狱已甚则有之,乃狱未成,而驰命西市乎!此非法,而三杨不一苦口,何也?”〔15〕其实这是很符合三杨一贯作法的。到了正统时期,情况与仁、宣时又大不相同,英宗宠信王振益深,三杨不敢触其所昵,更不敢与之抗争,遂助长了王振乱政之气焰。
其次,三杨私心行事,为政不能处以公心,也是王振挟此预政的重要原因。如正统四年,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而“丞故杨溥乡里,佥事又士奇乡里也,溥怨谟,论死。士奇欲坐谟因公杀人,争议不决,请裁太后。”王振于太后前曰:“二人皆挟乡里,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太后感觉王振之言较公允,于是“太后从之,降谟同知。振言既售,自是渐摭朝事”。有人议论道:三杨“乃竞庇乡曲,争辨朝堂,振阳持平允之名,阴得中宫之喜,然后知三杨之瑕,振固已窥之早矣。匡衡人相,不制弘恭,胡广之公,难除甫节,心薰禄位,志怵祸机,前有馋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而小人遂乘其隙也。”〔16〕三杨中以杨士奇私心为重,杨士奇溺爱其子杨稷,同乡曹九鼎以典史人试礼部,“称稷循谨,文贞喜,廷试为预露题意于九鼎,九鼎得为状元”。曹九鼎称颂其子而夺魁,王直转述其子恶迹而出阁,西杨之私可见。又载杨士奇之婿客京师时,有知府赃败人狱,走赂其婿,“文贞不得已,当问理时,遣人饮知府,狱法官闻之,为停讯,卒脱还职”。以己之私,何以制止王振行私乱政呢?所以“至谓文贞因子故颇善当振,遂以丝纶簿付之”。〔17〕不是没有可能的。前面所述薛瑄因王振同乡而见擢,三杨曾再二再三授意薛瑄去诣谢王振,其实杨士奇本人就很热衷于此道。如杨士奇“欲识吏部李贤,示意南阳守陈正伦,因邀往见,贤不肯,曰:‘无一面之雅而造门,是求知也。”〔18〕己亦如此,令薛瑄诣谢王振就不足为怪了。
每读《明史》杨士奇传,常百思不解,杨士奇平生无大功大德,何以誉满终身?细而察之,三杨中,若以能力论,西杨远逊东杨,杨荣最负经世之财,尤谙熟边事,遇事谋而能断,运筹猝应,“内阁顾独推荣,士奇诸不及”。成祖刚愎自用,“群臣奏对少称旨,独爱荣才,时怒他大臣不省事,荣至辄霁威”。历永、仁、宣数朝,翼赞之功“有大过文贞、文定者”。另外,杨荣还乐于解救因言获罪的清直之士,如李时勉、方贵、夏原吉等“皆以荣获解”。〔19〕有段文字很能说明杨荣的处政能力:“东杨天资明敏,有果断之才,中官有事来阁下议,必问曰:‘东杨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凡议事未尝不逊,西杨或执古以断,不可行,已而卒就东杨,灼然可行而无碍也。每秋,敕文武大臣赴宪台审录重狱,自英国公而下俱逊避,俟二杨先生决之。西杨讯之未尝决,至不可了,东杨一问即决,庶几子路片言折狱之才,众皆叹服。”〔20〕以《明史》西杨与东杨二传相比较,则西杨善处事而已,在君臣之间,尤其是在皇族与后宫问题上更是小心翼翼,处理得体,而在军政大事上的为政才识与能力则远逊杨荣。
以人品论,杨士奇也逊于杨荣、杨溥。杨士奇子稷恶贯满盈,但杨奇惑溺其子,助长了杨稷恶迹,使其为害一方。正统七年,江西泰和县民奏杨稷豪横不法百余事,讼词所连者竞达几千人。当时英宗命执杨稷并连重者三百余人,杨稷居乡横暴,“挟父势,掘他人墓葬己祖,多养无赖子为奴,强夺婚姻家田地子女,擅抽分商货,屡杀同乡无罪人。”〔21〕无恶不作。正统九年九月杨稷死于锦衣卫狱中,据《玉堂漫笔》载,当杨稷论死时,杨士奇仍欲援仁宗所赐子孙贷死赖赎罪,以救其子,其溺子之心可见。这位貌似公正无私的宰辅却因此受到舆论的谴责,当时一些在朝言官弹劾杨士奇“不能教子齐家,何以服人事?”正统九年,这位惑溺宦官的英宗皇帝以公正的口吻赐玺书曰:“卿历事祖宗,实惟简在,暨服朕继统,启沃弼赞,厥劳尤多,卿子既乖家训、干国纪,朕不敢私,卿其以礼自处,以副倚昆。”〔22〕杨士奇感泣积忧,遂大病以卒。这位辅弼永、仁、宣、正四朝,在内阁四十三年的阁臣,最终以其私而败,致使身后蒙诟,可为后世居官任子者戒。杨士奇溺子,誉其子者被擢,非其子者见忌,在这一点上,与杨溥待子相去甚远,据载,杨溥在内阁时,其子来自石首,备言所过州县官迎送馈遗之勤,独范理“时知江陵县,颇不为礼,公闻而异之,后廉知其贤,即荐知德安府,其为县才八月而已。”〔23〕士奇子横行乡里,百姓不能堪,其乡有口号“害民杨稷”,乡民预制祭文以待之。杨家居乡不仁,为害一方,在这方面,更远逊杨荣,据说杨荣奔父丧时,“既襄事,乃料检乡党平时有假贷钱谷弗能偿者,悉焚其卷,族人有丧不能举者,悉为葬之。贫弱不能自存,悉收养嫁娶之。有因产业致争者,割己业畀之。诏起公,宗戚乡邻送行者咸垂泣”。〔24〕以西杨与东杨、南杨行事相对照,则西杨人品何可称颂!明代何良俊在谈到杨士奇庇护逆子,阻止王直入阁时说:“由前二事观之,则三杨之中,文贞为最劣也。”〔25〕
三
《明史》记三杨各自长处:“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26〕但杨士奇正是在学行一端有亏,尤以修《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而见讥后世。杨士奇最初于建文朝为《太祖实录》纂修官,永乐间又再修、三修《太祖实录》均为总裁。至宣德间修《太宗实录》、《仁宗实录》以及正统间修《宣宗实录》又皆为总裁,凡握史权者六次。其中《太祖实录》与《太宗实录》败阙繁多,多有不实之处。
《太祖实录》再修、三修的用意即在窜改历史,所以,有人说此“罪在重修”。“盖重修之故,固一以建文遗臣之指斥,一欲隐太祖生前之过举,一以歌颂靖难之举之为应天顺人。而其最重要者,实为‘适出’(指证明成祖为高皇后所生--笔者)及伪撰太祖本欲立燕王之故事,以自解于天下后世也。”〔27〕另外沉韩林儿于水,胡惟庸、蓝玉、李善长之狱杀戮之残也均隐而不书,所以《太祖实录》已不能成为信史。孙承泽说:“《洪武实录》三修,总裁杨士奇,初修再修皆秉笔,以一人而前后依违者甚多。”〔28〕全祖望也说:“有明一代,艺文极繁,然《太祖实录》已为杨士奇芟改失实。至纂修《全传会选》诸臣姓名,因其中有殉让帝难者,尽削去之,则文籍之不足凭如此。”〔29〕
除了《太祖实录》之伪撰之外,《太宗实录》更以曲笔见诟,其诋诬方孝孺最遭人谴责。对方孝孺奇节忠烈的悲壮事迹,史书不乏记载,且汲汲表章,无须本文赘述,后人览其事迹,莫不肃然增敬。请看《太宗实录》是如何改窜燕王兵下京城这段历史及方孝孺之死节的:明诸王及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来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指燕王--笔者)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竞不亮而遽至此乎!”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上顾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30〕
无须深察,这里的建文帝、燕王和方孝孺皆不是其真实面目,把方孝孺这样的忠烈之士丑诋到这种程度,更是使人愤然不平。此在明代已遭人谴责,郑晓说:“方逊志在翰林宠任时,荐西杨,西杨修《实录》,乃谤方叩头乞余生。”〔31〕又说:“彭惠安公《哀江南》词叙述建文死义之臣,至方逊志乃云:‘后来奸佞儒,巧言自粉饰,叩头乞余生,无乃非直笔。’盖指西杨辈修《实录》,书方再三叩头乞生者,非实事也。”〔32〕何良俊大概没有读过《太宗实录》,所以说:“郑淡泉《今言》中载西杨诬方逊志语,若果有此,文贞为千古罪人矣!”〔33〕沈德符说,三朝《实录》“杨文贞俱为纂修官,则前后三史,皆曾握管,是非何所取裁,真是厚颜。”〔34〕如果说永乐间再修、三修《太祖实录》是奉成祖敕命,意在改窜,杨士奇不敢违命,所以今人也不应强其所难,但宣德修《太宗实录》,情形已大不同,仁宗即位时对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已有宽禁和平反,《今言》载:“仁宗撰《长陵神功圣德碑文》称建文君,虽追废,犹书其没曰崩,当其在位,犹尊之曰朝廷,又谕群臣曰:‘若方孝孺皆忠臣。’诏从宽典,于是天下始敢称孝孺诸死义者为忠臣云。”〔35〕仁宗已有此言,而西杨仍曲笔诋诬,其心何能折于公论哉!杨士奇有一句口头禅:“天下万世之事,当以天下万世之心处之,苟出于私意,无论厚薄,皆当获罪神明。”〔36〕不知杨士奇此语是说给别人听的,还是用来约束自身的,这“天下万世之心”于两《实录》中何以见之!
杨士奇以此史笔,改窜历史,诬毁忠烈,但对自己身后之名,却关切至深。他还健在时就选择了王直为他写传,但此传必须由他亲自把关,杨士奇“尝三致书商榷书削,再致润笔,且求其亲书,俾子孙宝藏。”〔37〕这就是说此传是按杨士奇的意思而写成,或者说是由杨士奇自撰,只是用王直之名而已,并由王直亲书一份,作为证据,永久保存,真是用心良苦。所以,王直《杨文贞公传》皆记其功德,有瑜无瑕,《明史》杨士奇传,大多取裁于此传之中。传中所记其他功德可以不辨,记其为《实录》总裁,有这样一段话:“三朝史事,皆公总裁,是非悉征诸实。”〔38〕诚如沈德符所说,“真是厚颜。”真不知杨士奇何“学行”之有?
综上所述,正统之初,三杨未能矫正弊政,从而酿成了明代历史上第一次宦官擅权和土木之祸的局面,王振乱政,三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杨士奇的人品与行事,其私心自保,直接影响正统政治。笔者认为对杨士奇的评价不应偏面强调他在仁宣时期功绩,也应看到他在正统初政中的过错和重大失误,对他重新作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完全有必要的。
注释:
〔1〕〔2〕〔26〕《明史》卷148。
〔3〕《觚不觚录》。
〔4〕〔16〕《明史纪事本末》卷29、28、卷29。
〔5〕〔8〕〔15〕〔17〕〔19〕《罪惟录》列传卷29下、卷29下、卷13上、卷
2、卷20。
〔6〕〔9〕〔13〕〔18〕〔20〕〔24〕《玉堂丛语》卷
5、卷
5、卷
7、卷
5、卷
2、卷1。
〔7〕〔31〕〔32〕〔35〕《今言》卷
2、卷
3、卷
1、卷4。
〔10〕〔38〕《献征录》卷
24、卷12。
〔11〕〔12〕《续藏书》卷
19、卷10。〔14〕〔36〕〔37〕《水东日记》卷
5、卷
24、卷8。
〔21〕《明英宗实录》卷121。
〔22〕《明书》卷120。
〔23〕《菽园杂记》卷7。
〔25〕〔33〕《四友斋丛说》卷7。
〔27〕《记“明实录”》,见《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二卷。
〔28〕《春明蔓全录》卷13。
〔29〕《鲒埼亭集外编》卷42。
〔30〕《明太宗实录》卷9下。
〔34〕《万历野获编》卷1。
第二篇:杨士奇《翠筠楼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士奇《翠筠楼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杨士奇《翠筠楼记》原文: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①之下;坐而听之,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②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
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故推本而为之记。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 ①舄: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②琅玕:竹子的美称。
杨士奇《翠筠楼记》译文:
吉水的东面,桐江的上游,那个地方有很多竹子,那个村落叫竹溪。村子里的望族(大族)是罗氏一族,罗氏家族有一个优秀子弟叫罗同伦,他对竹子特别喜欢,造了几间楼房,环绕着房屋种植了很多竹子,年岁久了,竹子繁衍茂盛,(于是)命名这楼为翠筠,表达自己的喜好。(他)通过他的伯父翰林侍讲罗汝敬请求我为翠筠楼写一篇记。
罗汝敬说:“适逢阳光明丽、天气暖和的春天与秋高气爽的秋天,四面的窗户都打开,风轻缓地吹过来,竹林郁郁葱葱如同青云,竹林漫山遍野好像白雪。俯瞰竹林,广阔而宏大如翠绿的波涛摇荡在脚下;坐在楼中静听竹林,嗈嗈的竹声犹如金石齐鸣在几席之外。至于到了清凉的夜晚,竹枝像凤羽般随风高扬,舞姿蹁跹;冬雪的早晨,竹竿挺立独秀,这些都是在楼中看到的佳趣。闲暇之时,登上楼,可以使人的胸怀抱负清净旷达,任何世俗的思虑都不足以侵入人的心怀,超然如走出人间而立于尘世之外。”
我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假如没有潇洒脱俗的资质,怎么能够说这种快乐呢?罗同伦一定有超脱世俗的资质吧。亭台楼榭高大,佳树密布,奇花烂漫开放,散发浓郁的香气,音乐歌舞,每日相聚并且欢畅痛快地吃喝,这些都是豪华奢侈的人所崇尚的,并且是世俗所追求的。他们本来自以为有所依仗从而把这些当作快乐,然而这些快乐往往早上繁盛,晚上却凋谢了,不能稍微地停留片刻。我看这座楼,虽然四季冷热不齐,却都有在此的快乐,又难道仅仅是志趣高洁和庸俗的不同吗?罗同伦大概有与众不同的追求。或者说君子(罗同伦)崇尚外物,不在于耳目的娱乐与志趣的闲适,而在于外物的品德?那些竹子中空外直,刚直且通达,枝条柔软却不弯曲,有闲散清静的内涵,没有华丽奇异的外观。顶着炎炎夏日却给人凉意,傲视严冬却愈加苍劲挺拔,竹子的这些品德被君子崇尚,罗同伦的志向也一定在这方面吧?”
罗氏一族原来的住所,起初在印冈这个地方,迁徙到桃林,又从桃林迁徙到竹溪。我听说宋代有一个叫竹谷老人的人,是品德高尚、超越世俗的人。他的儿子罗大经和弟弟罗应雷都是南宋理宗皇帝时期的进士,罗大经著有《鹤林玉露》一书传于当世,每一代的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核实可知,罗氏一族从很早就崇尚竹子。罗同伦,是竹谷老人的第九代孙,从罗大经算起为八代,他们崇尚竹子大概也是有源头的吧,因此推论罗同伦喜欢竹子的源头所在,并写下这篇记。
第三篇:班主任应如何对学生客观评价
班主任应如何对学生客观评价
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校以“一日七评”为抓手,健全制度,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我校依据实际情况,分段拟定各学段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拟定了学生日常行为“一日七评”制度与评估办法,在各班设置了《日常行为评价表》,将所有学生的照片张贴在评价表内,分别从到校、作业、课堂、两操、卫生、仪表、行为七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每天安排学生自查和互查,一天一评定,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期末大表彰。班主任老师每周定期组织学生把本周的评定结果以红点、蓝点、空白的形式张贴在墙上评定表内。“一日七评”活动的开展,关注了学生每天在校的全方位表现,便于教师、家长、学生及早发现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行为习惯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常言道: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命运。是的,一个好的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为了加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学校家庭可以说不遗余力,引名言,举例子,讲道理,定制度,勤督促,常检查,全力配合,为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下大工夫。看到学生的习惯越来越好,我们也感到无比欣慰。
基于问题的追根溯源
儿童时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能力。这一时期,孩子开始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这些都靠父母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逐渐地孩子会初步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或者富有同情心、自尊心、责任感,有助人为乐的愿望,或者产生创造性、自私、唯我独尊、不和群等毛病。也就是说,在儿童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良好品德的培养,会在个体心灵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或在品德培养上失误,就不容易顺利获得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道德人格、道德修养和教育行为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同时家长不要求孩子做家务,在要求孩子把成绩抓上去的同时,又忙于陪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效果如何不考虑,甘心当随从。从周一到周日,课上课下安排的满满的,表面看起来孩子没有玩的时间,其实任何时间都是孩子玩耍的时间,因为他们没有了休息活动时间,违背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所以自己索性给自己放假,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师布置作业后,家长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让孩子形成了“你不陪我就不做”的心理。这样,不仅没有培养孩子的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反而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因此,家长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上,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独立完成各种工作,而不是把自己也陷在孩子的学习中,成了孩子学习的附庸。
对家庭提出的建议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能否如愿关键取决于如何进行家教。有关的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优缺点并不是与“独生”俱来的,而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独生子女的种种不良个性,多数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要从提高父母的思想认识入手。
鉴于此,我们对家庭提出一些建议。
1、防止过分宠爱。父母爱孩子,是完全应该的。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父母要正确掌握“爱”的尺度,不要由爱而变为宠爱,溺爱,让孩子处处养尊处优。花盆难养万年松。对孩子的态度,应当是严爱、慈爱,教育子女立志、创业,不是一味娇宠溺爱,无理迁就;应当是在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排除不利因素,这样才能使孩子不致形成任性、自私、娇气、无礼等不良品行。
2、不能过分花费。现在家庭能为孩子提供利于其身心发育的优越条件,但如果无节制地过分花费,就容易养成孩子讲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等毛病,还会养成贪图享受、好吃懒做的恶习,从而使有利条件转化为有害。只有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需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去安排消费,才能既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好品质。
3、恰当的管教。恰当的管教,绝对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有一个总的教育计划和设想,让孩子自己尝试做自己碰到的事情,鼓励和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让他在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健康地成长,在必要的,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
现已存在的评价
小学生现在实行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即时评价、形成性评价,学年评价确立最终的等级评价和综合评语。其中综合性评语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具有导向性、发展性、综合性、多元化、可行性、客观性等特点。同时评价标准具体化,内容个性化,实施动态化,方式生动化,主体多元化,结果意义化又将评价体系引入一个新的层次。它不仅改变了单一考察学生成绩的方式,且将学习过程的表现,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专长等也纳入其中,提出发展方向和目标,指出缺点和不足,也培养了一部分优等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评价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避免为应试而泯灭的许多潜能和天赋。这种评价更具有人文性。它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水平要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发展。如:“按时完成作业,学会自我检查”这一指标,可能是“坚持仔细检查、争取一周作业全对”,也可能是“学会自我检查、争取连续三次全对”,承认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更具有人文性和实效性。
建议使用评价
一、评价方法
在以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的学科基础学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符合新的《课标》要求,我们的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的因素,以便客观全面评价学生。如学生学习积极性、发言的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进行评价,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另外,还应该把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为此,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这是具有科学性的。当然,我们不能以成绩论英雄,要因材施教,分层评价,根据学生原有基础针对个人评价,做到切实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我们还必须分学段制定出详细的达成目标,以便老师学生在评价时有所依据,有规范,否则,空话连篇,评价起来操作性较差。
二、保障措施
(一)考试制度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1.考察内容全面。除加强了常规内容的考察外,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将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态度情感、习惯列入考评范围。
2.考察形式多样。除进行“笔试”测评外,还增加了“口试”。
3.试题形式灵活。文字与图画相结合,注重创设丰富多采的问题情景。
(二)建立养成教育的有效评价机制
1.以教育管理为立足点,切实推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2.以常规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环境
1)改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不断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优化班级文化氛围。我校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动员教师因地制宜营造育人环境,精心挑选了我国古今22个英雄故事和道德典故,并以宣传画的形式由教师画在校园的墙壁上,把学校的墙壁变成了育人的园地。
2)构筑师生、学生间和谐民主的人际空间,倡导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友善、团结、合作、尊重、互爱。
(2)坚持专题实践活动,保证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正常化
1)流动红旗的颁发 每周一,我们都会利用升旗活动后的几分钟将本周在环境卫生,教室卫生,课间操,放学站队等方面获得流动红旗的情况公布并颁发,促进行为规范养成常规化。
2)坚持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促使班队活动正常化,丰富班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聊天式、联欢式、竞赛式、辩论式、对白式逐渐代替传统的说教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开展班级值日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每班每名学生轮流值日一天,参加“少先队规范检查小组”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及时反馈给本人及班级,并限期整改,加强学校日常管理队伍的力量,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周”活动。
5)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3)开展特色活动,拓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渠道
不仅抓好常规,还要根据形势变化,特殊节日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增强学生习惯养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准。
养成教育是这样推进的
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会他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养成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孩子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同时,以此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增强家庭的爱心和谐,推动城市的文明发展。
学校里,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多了,随手捡废弃物的多了,认真值日的多了;课堂上,学生读写姿势正确,专心听讲,踊跃发言;课间操,学生们排列整齐,动作规范,精神抖擞。家长们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责任心增强了,自己洗衣服、主动承担家务的多了,和父母顶撞、任性的少了,向父母提不合理要求的人少了。
养成教育的强化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师表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校长们说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了,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端庄的多了,与家长积极沟通、主动家访的多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认真钻研、耐心辅导成了自觉行为。教师的良好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健康成长。而学校在推进养成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些学校,我们明显感觉到校园环境美了,校园文化浓了,教师形象雅了,学生言行文明了,学校呈现出文明、和谐、团结、向上的氛围。
第四篇:对杨善洲同志的评价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第五篇: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评价
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评价
雅典城邦作为雅典民主法制的摇篮创造了先进的民主政治体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雅典的民主政治在选举、审判、监察等制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尊重人格、保护人权,公民自治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集中表现。民主政治思想在那个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在选举权、审判权、监察权以及行政权上都有突出的体现。主要表现在:(1)选举制度。雅典实现直接民主制,而非代议制;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用抽签的方式选举出五百人议事会、陪审员和一般行政人员。(2)审判制度中的陪审制度。(3)监察制度。雅典的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发达,陪审法庭除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有批准或否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力。此外公民也可以行使监察权。在雅典,官员的当选必须经过公民的严格监察。(4)行政制度。五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政务,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和主持大会。
但雅典民主政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瑕疵。主要表现在:(1)“公民权”的限制,成年男子才能够有公民权,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因此,雅典民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形式,国家政权始终把握在他们手中。(2)公民时间的限制。每隔十天左右公民就得前往雅典城邦去开会,虽然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津贴,但是要求农民不顾农时,放下农活,手工业者放弃生产特别是远离城邦的公民在时间上难以行通。过多的民主会议已与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部分人照样不能行使自己的公民权。(4)参政能力的限制。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其会议时间每次只一天,但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十分繁杂。大到战争,小到纠纷,都要过问,而且程序极其严格,只有少数有才能和职位高者才拥有发言的权利。(5)选举的不科学性。表现在:民主选举与生产方式不协调。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选举不能尽才为用。(6)审判制度的局限性。犯罪处罚的不平等;一审终审;专业人员素质的限制。(7)监察制度的局限性。表现在:提案负责制使监察制度受到严重打击;陶片放逐法,结果确实剥夺了仅为嫌疑犯公民的辩护权,使其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失去公民资格;用公权谋私利,雅典的公民大会一方面体现出民主,另一方面却被一些野心家所利用。(7)权力机构臃肿和权力制约的混杂。表现在:工职人员过多;工职津贴加重了下层人民的负担;三权合一,公民大会自身就要处理许多具体行政事务,立法权与行政权很难分开。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之颠,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在法治上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特别是为大陆法系国家贡献了蓝本,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史实材料,也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最早的基石。然而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限制与不够完善,但从历史观的态度去审视,雅典的民主政治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国家都有过而不及。我们在正确看待历史的同时,能以史为鉴,为工创今日的现代民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