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9:1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

皖政〔2008〕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各地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全省61个县(市)实行分类考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划分县域考核类别。以聚类分析方法为基础,并综合考虑区位、资源等发展条件,将全省61个县(市)划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县21个,二类县28个,三类县12个。县域考核分类每三年调整一次。

二、调整考核指标。按照客观、公正、简便、可操作的原则,将原综合十强县、动态十佳县两套考核指标体系合并,并适当增加反映民生、资源环境方面的考核指标,形成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类2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三、调整考核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按照静态指数占45%、动态指数占55%的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分值,从高到低排出每个县在所属类别中的位次,作为年度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外,凡出现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的县,也取消当年表彰奖励资格,缺额依次递补。

四、给予特别加分。为引导县域走科学发展道路,对经认定的产业集群优势县,在当年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5分,具体认定办法由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为鼓励县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在当年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3分。为鼓励县域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对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的县,分别在当年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3分、0.2分。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对基层配备专门统计工作人员的县,在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2分。

五、调整奖励办法。每年对一类县的前7名、二类县的前9名、三类县的前4名进行表彰奖励,并授予“安徽省xxx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奖励按原综合十强县的标准执行。自2008年起,对连续三年被评为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县给予一次性特别嘉奖。

六、继续开展综合十强县评价工作。为便于各地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继续开展综合十强县评价(采用原综合十强县考核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每年对外发布一次,但不再作为年度表彰奖励的依据。

其他事项仍按《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04〕18号)文件执行。

附件1:县域分类

一类县: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濉溪县、颍上县、凤台县、来安县、天长市、霍山县、无为县、和县、怀宁县、枞阳县、桐城市、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铜陵县、广德县、宁国市,共21个县。

二类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界首市、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全椒县、明光市、定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舒城县、庐江县、含山县、郎溪县、青阳县、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共28个县。

三类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石台县、休宁县、黟县、歙县、祁门县,共12个县。

附件2:县域分类考核指标体系(略)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90号 【发布日期】2008-11-13 【生效日期】2008-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

(皖政〔2008〕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各地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全省61个县(市)实行分类考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划分县域考核类别。以聚类分析方法为基础,并综合考虑区位、资源等发展条件,将全省61个县(市)划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县21个,二类县28个,三类县12个。县域考核分类每三年调整一次。

二、调整考核指标。按照客观、公正、简便、可操作的原则,将原综合十强县、动态十佳县两套考核指标体系合并,并适当增加反映民生、资源环境方面的考核指标,形成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类2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三、调整考核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按照静态指数占45%、动态指数占55%的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分值,从高到低排出每个县在所属类别中的位次,作为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外,凡出现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的县,也取消当年表彰奖励资格,缺额依次递补。

四、给予特别加分。为引导县域走科学发展道路,对经认定的产业集群优势县,在当年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5分,具体认定办法由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为鼓励县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在当年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3分。为鼓励县域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对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的县,分别在当年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3分、0.2分。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对基层配备专门统计工作人员的县,在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指数分值基础上加0.2分。

五、调整奖励办法。每年对一类县的前7名、二类县的前9名、三类县的前4名进行表彰奖励,并授予“安徽省xxx科学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奖励按原综合十强县的标准执行。自2008年起,对连续三年被评为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县给予一次性特别嘉奖。

六、继续开展综合十强县评价工作。为便于各地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继续开展综合十强县评价(采用原综合十强县考核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每年对外发布一次,但不再作为表彰奖励的依据。

其他事项仍按《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04〕18号)文件执行。

附件:1.县域分类

2.县域分类考核指标体系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县域分类考核实施细则

安徽省县域分类考核实施细则(试行)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县域分类考核工作,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引导各县(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根据省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04‟18号)及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印发的•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省县经办„2004‟1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的日常工作,各市、县承担考核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落实考核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和上报等工作。

第二条 县域经济考核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静态指数反映经过多年发展所达到的总量水平;动态指数反映当年与上年相比的增长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静态指数占45%、动态指数占55%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计算综合指数,反映各县(市)经济总体发展和进步情况。

第三条 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原则上分别取每类被评价县(市)中相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的指标,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每类被评价县(市)中相应的较大值(排除最大值或若干个较大值后)和较小值(排除最小值或若干个较小值后)。

第四条 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所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当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由统计部门提供。其人均值为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元/人)。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年末总人口为公安部门公布的年末户籍人口数(其他人均指标计算均使用同一口径)。

第五条 人均财政收入为财政收入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年末总人口(元/人)。

其中,财政收入由财政部门提供,包括按财政体制划分的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是指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75%部分,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60%部分,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个人所得税60%部分,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证券交易印花税97%部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中央非税收入等。

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增值税25%部分,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40%部分,个人所得税40%部分,证券交易印花税3%部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地方非税收入等。

第六条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各项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各项税收收入/财政收入×100%。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由财政部门提供,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第七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是指年底境内经省统计局核准纳入上报范围的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个数。

第八条 固定资产投资(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由统计部门提供,是指城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50万元及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县城及以上区域内发生的投资,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管理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投资均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其人均值为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年末总人口(元/人)。

第九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由统计部门提供。

第十条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所辖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所占的比重、全部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由统计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部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第十一条 实际利用内外资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和实际利用外资之和。其计算公式:

实际利用内外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年均汇率。

其中,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由发改委部门提供,是指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安徽省以外地区的资金,不含本地区外的省内资金。

实际利用外资由商务部门提供,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及外商其它投资之和。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即实际使用国外直接投资(FDI),指外国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技术等(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作为投资,在我国境内通过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与中方投资者共同进行石油资源的合作勘探开发以及设立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方式进行的投资(香港、澳门和台湾投资者在境内设立的企业视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对外发行债券等;外商其它投资,即除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以外,通过其它方式吸收的外资(主要包括对外发行股票、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及加工装配等)。

第十二条 进出口总额由商务部门提供,是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第十三条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统计部门提供,是指农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等,剩余的可直接用于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主要综合性指标。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来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其计算公式:

农民人均纯收入=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调查补贴。

第十四条 职工平均工资为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与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的比值,由统计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元/人)。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

第十五条 城镇低保人均补差额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总额与全年保障低保对象人数的比值,由民政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城镇低保人均补差额=全年发放低保资金总额/全年保障低保对象人数(元/人)。

第十六条 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为财政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之和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由财政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年末总人口(元/人)。

第十七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中)在校学生总数与15-17周岁学龄组人口数的比值,由教育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中阶段在校生/高中阶段学龄人口×100%。

第十八条 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为全年专利授权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全年专利授权数/年末总人口(件/万人)。

其中,全年专利授权数由科技部门提供,是指在报告内,经专利部门审查合格后,依据专利法授予区域内发明人和设计人对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创造享有专有权的件数。

第十九条 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为社会福利床位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社会福利床位数/年末总人口(张/万人)。

其中,社会福利床位数由民政部门提供,是指收养社会孤老、残、幼的福利机构(包括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和社会办福利机构以及农村敬老院、“五保老人之家”等),在报告期末拥有的全部床位数。

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外排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与所有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的比值,由环保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外排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所有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100%。第二十一条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为全年第二、三产业用电总量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全年用电总量-农业用电量-居民用电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千瓦时/万元)。

其中,全年用电总量,农业用电量和居民用电量均由电力部门提供;二三产业增加值由统计部门提供。

第二十二条 粮食产量增长率为粮食增产相当于上年粮食产量的比率,由统计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粮食产量增长率=(当年粮食产量-上年粮食产量)/上年粮食产量×100%。

其中,粮食总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单位生产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其他杂粮、薯类和豆类等的产量,由统计部门提供。

第二十三条 人工造林完成面积指报告期内在荒山、荒地、沙丘、退耕地等一切可以造林的土地上,采用人工播种、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等方法新植成片乔木林和灌木林,经过检查验收符合•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的单位面积株数,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成活率达85%的面积。四旁植树如一侧在二行以上,连片面积0.066公顷(一亩)以上,应统计在造林面积内。该指标由林业部门提供。

第二十四条 因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因素造成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粮食产量指标增幅出现异常波动,根据省民政厅提供的重灾县名单,采用三年平均增幅对重灾县的指标数据进行平滑,即受灾当年动态指数计算用当年及灾前两年的三年平均数,灾后一年动态指数计算用当年、受灾年及受灾前一年的三年平均数。其中,当年受灾、上年未受灾、上上年受灾,则受灾当年动态指数计算用当年和上年两年平均数;当年受灾,上年也受灾,则受灾当年动态指数计算使用当年数。

第二十五条 所有考核评价指标比上年增长(或增减百分点)的对比基数原则上为上年年报数。对上年快报数与年报数相对误差超过3%-5%(不同指标控制的相对误差不同)的指标,在计算比上年增长(或增减百分点)时,对比基数为上年快报数。

相对误差的计算方法为:(︱快报数-年报数︱/年报数)×100%。

第二十六条 因行政区划发生变动或受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地区,需要按新区划或新政策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当年数和上年数相应作同步调整,确保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

第二十七条 产业集群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围绕某特色产业或产品,具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位于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不超过三个相邻的乡镇产业集中区内。二是具备一定的集群规模。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一个乡镇产业集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2-3个乡镇产业集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亿元。三是产业集中度较高。一个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县(市)的比重不低于30%;两个产业集群的比重不低于40%;三个产业集群的比重不低于50%。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上述条件的产业集群内企业户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可累加计算,上述标准将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情况逐年适当调整。单一资源开采类产业不予认定。

第二十八条 申报产业集群优势县,需每年2月底前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如下材料:(1)产业集群情况。集群名称、区域范围、所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乡镇产业集中区、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等。(2)集群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每个企业的法人代码、名称、所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或乡镇产业集中区、主导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等。数据以省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月度超汇数据库为准。

第二十九条 拥有第二十七条规定条件产业集群的县(市),均认定为产业集群优势县。在县域经济考核时,采用功效系数法,将集群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主营业务收入、产业集中度三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差别处理后,按照主营业务收入占50%、企业户数占25%、产业集中度占25%的权数进行加权计算,按照不同分值分别给予0.5、0.4和0.3分的加分。

第三十条 县域考核评价指标数据质量监控实行领导责任制,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根据职能分工,提供考核评价指标数据的部门即为相应的数据质量监控部门,其部门负责人为相应指标数据质量监控直接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 各地、各部门领导人要严格执行•统计法‣,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和依照本实施细则提供的考核评价指标数据,不得自行修改,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第三十二条 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依据已有的统计指标数据质量监控办法,组织有关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各地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评估、查询和确认,并根据需要,对县(市)上报的数据进行重点评估和验证,或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抽样调查等方法,核实其数据的真实性。

第三十三条 经评估、查询或核实,若发现上报的考核评价指标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差异的,所涉及的指标按最低分处理。

第三十四条 有关科技创新、文明创建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等特别加分,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结果计分。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由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关于印发†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皖统„2005‟4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以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为中心,加快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市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面对持续、大量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被动粗放的末端处理方式难治根本,一些地方设施超负荷运行、后续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必须在无害化的基础上推进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利用,系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各地要按照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综合治理的思路,推动城镇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努力建成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二、明确目标要求

各地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本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自身的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编制垃圾分类工作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细化任务清单,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到2020年底前,居民主动分类的意识明显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有效扩大,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三、认真抓好示范

切实做好合肥、铜陵全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选择淮北、滁州、宣城、池州作为省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实施强制分类,各地新城新区要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各试点城市要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推进废电池、废荧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建立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的投放暂存、收运处置系统,进一步加强餐厨废弃物分类收集管理,全面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先行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和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相关企业实施强制分类工作。2017年底前,在肥省直机关、中央驻皖单位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前,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公共机构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探索研究适合全省特点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做到分批有序推进,逐步提高分类质量。

四、多元协同推进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运体系,注重培养一批省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积极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整合回收队伍和设施,实现“两网融合”。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社会认识水平。采用“积分兑换”“绿色账户”和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荣誉奖励等激励形式引导居民实施分类投放;在健全垃圾处理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纳入依法实施轨道,通过依法强制实施和利益驱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设施建设

加强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配套体系建设。按照确定的分类类别,统一配置设计美观、标识易懂、规格适宜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垃圾分类引导指示牌。优先安排分类处置设施建设用地,统筹布局生活垃圾转运站并实施升级改造,淘汰敞开式收运设施。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加强运输车辆规范化改造,配备满足分类品种需求、密封性好、标识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加大推进居民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绿化等有机易腐垃圾等终端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确保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得到安全处置。倡导建立城市固废处置环保产业园,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不同类型垃圾处理,协同处理各类城市固废,形成一体化项目群,降低选址难度和建设投入。

六、强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

城市人民政府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负总责,要加强对所辖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加强部门协作联动,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制定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严格落实城镇垃圾处理费征管政策,保障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环卫作业等所需经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强化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法制和政策制度建设,加快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七、加大省级部门监督指导

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要加强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指导,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与计划管理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组织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考核评估,建立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建设运行信息管理系统。省财政厅负责整合资金支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和指导工作。省环保厅负责指导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省商务厅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引导工作。省农委负责加强对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的肥料产品的监督管理。省物价局负责研究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有关收费政策。省委宣传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宣传工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创建的考核评价体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7月6日

第五篇:安徽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实施细则

安徽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实施细则(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公开、公平、公正,使考核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引导各县(市)增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意识,既注重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又注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04‟18号)及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印发的《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省县经办„2004‟1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一条 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的日常工作;各市、县承担考核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落实考核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和上报等工作。

第二条 县域经济考核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第三条 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较大值和较小值。

第四条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5%、动态指数占55%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第五条 地区生产总值统计为所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当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其人均值为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元/人)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缩减指数计算;年末总人口为公安部门公布的年末户籍人口数(其他人均指标计算均使用同一口径)。

第六条 人均财政收入为财政收入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年末总人口(元/人)其中,财政收入由财政部门提供,包括按财政体制划分的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中央财政收入是指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75%部分,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60%部分,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个人所得税60%部分,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证券交易印花税97%部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中央非税收入等。

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增值税25%部分,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40%部分,个人所得税40%部分,证券交易印花税3%部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地方非税收入等。第七条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各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各项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其中,各项税收收入由财政部门提供,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第八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是指年底境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的个数。

第九条 固定资产投资(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是指城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50万元及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县城及以上区域内发生的投资,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管理的建设项目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投资均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其人均值为固定资产投资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年末总人口(元/人)第十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的总和。

第十一条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所辖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所占的比重、全部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部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第十二条 实际利用内外资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和实际利用外资之和。其计算公式:

实际利用内外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年均汇率(万元)

其中,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由发改委部门提供,是指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安徽省以外地区的资金,不含本地区外的省内资金。实际利用外资由商务部门提供,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及外商其它投资之和。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即实际使用国外直接投资(FDI),指外国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技术等(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作为投资,在我国境内通过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与中方投资者共同进行石油资源的合作勘探开发以及设立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方式进行的投资(香港、澳门和台湾投资者在境内设立的企业视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对外发行债券等;外商其它投资,即除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以外,通过其它方式吸收的外资(主要包括对外发行股票、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及加工装配等)。

第十三条 进出口总额由商务部门提供,是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第十四条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它既可以用于生产、非生产投资,改善物质和文化生产,以及用于再分配的支出和节余的收入。这个指标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农民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其计算方法:

纯收入=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调查补贴(元)

第十五条 职工平均工资为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与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的比重。其计算公式:

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元)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是指本内城镇职工的平均人数。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第十六条 城镇低保人均补差额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总额与全年保障低保对象人数比值,由民政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城镇低保人均补差额=全年发放低保资金总额/全年保障低保对象人数(元)

第十七条 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为财政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之和与年末总人口比重,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由财政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年末总人口(元/人)第十八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高中)在校学生总数与15~17周岁学龄组人口数的比值,由教育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中阶段在校生/高中阶段学龄人口(%)

第十九条 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为全年专利授权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全年专利授权数/年末总人口(件/万人)

其中,全年专利授权数由科技部门提供,是指在报告内,经专利部门审查合格后,依据专利法授予区域内发明人和设计人对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创造享有专有权的件数。

第二十条 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为社会福利床位数与年末总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社会福利床位数/年末总人口(张/万人)

其中,社会福利机构数由民政部门提供,是指收养社会孤老、残、幼的福利机构,包括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和社会办福利机构以及农村敬老院、“五保老人之家”。

社会福利床位数是指报告期末全部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第二十一条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外排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与所有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的比值,由环保部门提供。其计算公式: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外排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所有有污染排放的工业企业)×100% 第二十二条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为全年第二、三产业用电总量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全年用电总量—农业用电量—居民用电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千瓦时/万元)其中,全年用电总量,农业用电量和居民用电量均由电力部门提供。

第二十三条 粮食产量增长率为粮食增产相当于上年粮食产量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粮食产量增长率=(当年粮食产量-上年粮食产量)/上年粮食产量×100%

其中,粮食总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单位生产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其他杂粮、薯类和豆类等的产量。第二十四条 人工造林完成面积由林业部门提供,是指报告期内在荒山、荒地、沙丘、退耕地等一切可以造林的土地上,采用人工播种、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等方法新植成片乔木林和灌木林,经过检查验收符合《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的单位面积株数,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成活率达85%的面积。四旁植树如一侧在二行以上,连片面积0.066公顷(一亩)以上,应统计在造林面积内。第二十五条 针对突发性因素(如旱涝灾害等)造成的受灾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增幅波动,根据省民政厅提供的重灾县名单,采用三年平均增幅对重灾县的指标数进行平滑,即受灾当年动态指数计算用当年及灾前两年的三年平均数,灾后一年动态指数计算用当年、受灾年及受灾前一年的三年平均数。其中,当年受灾、上年未受灾、上上年受灾,则受灾当年动态指数计算用当年和上年两年平均数;当年受灾,上年也受灾,则受灾当年动态指数计算使用当年数。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考核评价指标比上年增长(或增减百分点)的对比基数均为上年年报数。对上年快报数与年报数相对误差超过3%—5%(不同指标控制的相对误差不同)的指标,在计算比上年增长(或增减百分点)时,对比基数为上年快报数。相对误差的计算方法为:(︱快报数—年报数︱/年报数)×100%。

第二十七条 行政区划发生变动的地区,需要按新区划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当年数和上年数相应作同步调整,确保指标数据有可比性。

第二十八条 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统计表,由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统一印制下发,各县承担考核工作的相关部门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收集、整理报各市承担考核工作的相关部门,经各市审核后,报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由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考核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同时以往相关县域考核细则废止。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