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3 19:2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

一、公路建设资金支付的监督管理

(一)本办法中公路建设资金是指纳入北京市路政局年度公路建设养护计划的公路新改建工程、大中修工程、公路绿化工程、公路中小修维护工程、危桥改造工程、乡村公路大修养护工程、通村油路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资金。

(二)分局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建设单位(以下称建设单位),根据市路政局年度公路建设计划安排,对每项工程实行招投标管理,与中标的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工程合同协议书,对每项工程实施合同制管理,并引进监理机制,对支付的工程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工程计量确认的金额,按实际工程进度和对各类资金到位情况支付工程价款。因施工过程中工程数量的改变,增加(减少)工程数量须经双方洽商同意,可在规定范围内增加(减少)工程量,追加相应的工程价款,否则超过中标合同金额部分,一律不予支付。

(三)建设单位对各项公路建设资金实行严格控制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工程项目不予办理付款,主要包括: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的。

2、超过批复工程概算的。

3、工程质量不合格的。

4、工程价款结算单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同意的。

5、不符合合同条款规定的。

6、原始凭证不合法,手续不完备,支付审批程序不规范的。

(四)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与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按合同的一定比例预留工程质保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且缺陷责任期满后,按合同支付剩余质量保证金。

二、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一)建设单位拨付的工程项目资金,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必须用于该工程项目建设,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要做到专户存储、专项核算、专款专用。

(二)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必须在建设单位指定的银行设立专户,并将开户行、单位名称和银行帐号报建设单位备案,(三)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按规定设置财会部门,由具有从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公路建设资金的一切收付,必须通过财会部门进行。

(四)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确保公路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设置帐簿,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按工程项目编制财务决(结)算,并于每年年底前上报建设单位备案。

三、公路建设资金的监督检查

对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单位自查与接受财政、审计等政府机关和上级主管单位的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办法。

(一)建设单位对公路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

1、制定公路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2、审核汇编公路建设工程支出计划,预算和财务决算。

3、合理安排及时划拨公路建设资金。

4、监督管理公路工程项目概算、工程合同的签订、财务决(结)算等。

5、监督检查公路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及时纠正违纪违法行为,对重大问题提出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

6、收集整理报送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信息。

7、督促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及时编报工程财务决算,对已竣工的单项工程项目进行工程结余的最终确认和资金清算。

(二)建设单位对支付给代建单位或施工单位的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分局成立公路建设资金检查领导小组(见附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新改建、大修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检查覆盖率达80%,力争达到100%。中小修维护工程等专项资金检查覆盖率达50%,力争达到80%。重点检查内容包括:

1、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和公路建设资金管理规定。

2、工程项目是否有擅自改变建设规模和标准的问题。

3、是否严格执行合同条款规定,有无将公路建设资金用于其他工程项目。

4、有无截留、挤占、转移挪用公路建设资金的行为,有无转分包工程项目。

5、是否按规定使用建设单位管理费,有无乱摊乱挤建设成本的问题。

6、各项工程项目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有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7、财会机构是否建立健全,并配备相应的财会人员,各项原始记录、凭证帐册、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内部制约制度等基础性工作是否健全规范。

四、罚则

管理、使用公路建设资金的单位或有关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财经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除触犯刑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外,区别情况和情节给予以下一项或数项处罚:

1、责令限期整改。

2、通报批评。

3、追缴公路建设资金。

4、暂停拨付公路建设资金。

5、停止拨付公路建设资金。

6、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

五、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

公路建设资金检查领导小组

组 长:黄建强

副组长:鞠恩林 郑东山

成 员:尹俊峰 张德民 陈有来 李书娟 王志和 裴金秀 梁艳萍 张秀英 胥书凤

检查小组办公室设:财务科

第二篇: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结合首都食品安全的特点,不断加强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其一体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执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依法采取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保障首都食品安全。

第三条 在本市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管”),是指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相关事权划分,依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采取监督检查、安全监测、违法案件查处等方式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

第五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级分类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等级和所生产经营食品的风险程度,将生产经营者进行动态区分,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精确化、精细化和精致化目标。

(二)分区分责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权确权原则,将监管责任属地化,通过建立快速反应与查处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体化、无缝隙化和责任量化目标。

(三)区域联动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按地理位臵相近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联动协作组,通过建立执法力量联动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动化、集约化和效能化目标。

(四)过程记录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及本办法规定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痕迹化和可追溯化目标。

第二章 分级分类监管的原则与办法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分级分类监管,是指将食品按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类别,并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度等因素,对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的活动。

分级分类监管遵循风险分析、动态评定、效能监管的原则。

第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指导和检查全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分级监管目录,并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节 分级分类监管及措施

第九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分为三个监管级别。一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归集记录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

二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被归集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三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信用分级评定为二级以上(含)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活动按照《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信用约束措施执行。

第十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监管以《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为主要依据。《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以安全风险分析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具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上一日常监测数据;

(二)上一风险监测数据;

(三)消费者群体规模;

(四)特殊人群的影响度;

(五)致害程度;

(六)召回情况;

(七)被投诉举报情况;

(八)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级别评定工作按进行,原则上每年12月底进行重新评定。生产经营者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或新增高风险类食品可即时评定并调整监管级别。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评定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实施三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检查频次,每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第十三条 实施二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两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四条 实施一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两年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四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相关许可后半年内组织开展一次全项目检查。

第十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者、全市性及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三级监管。

本市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分级分类评定工作按《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但应对照本办法的相应监管措施实行监管。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十七条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监督检查种类主要包括全项目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

全项目检查是指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逐条开展的监督检查。

飞行检查是指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突击性有因检查。专项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有侧重的监督检查或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

跟踪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关问题的整改措施与整改效果的复核性检查。

保障检查是指在本市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对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制本市食品监督检查计划,确定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并监督实施。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市级监督检查计划及所辖行政区域特点,编制本区域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频次和覆盖率。

第十九条 凡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市政府部署的专项检查、市政府各执法部门的综合监督检查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部署协调。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及监管实际启动相应级别的专项检查;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监管实际,制定加强监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应当及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事权划分,要求以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按报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查报告》。报告内容格式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一)食品生产企业;

(二)大型餐饮企业及连锁企业总部;

(三)连锁商场(超市)集团总部;

(四)大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

(五)大型食品物流配送企业;

(六)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七)其他。

第二十二条 本市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专业仓储、物流企业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严格监管。

第二节 检查要求

第二十三条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检查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执法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二十四条 执法人员应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的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如实填写检查记录表格,记录监督检查结果;飞行检查应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必要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执法人员应当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者交换意见,监督检查结论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者或其授权的人员签字。被检查者对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签署异议;拒绝签字的,由监督检查人员书面记录后存档。

第二十五条 对监督检查现场发现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当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及《询问调查笔录》,并按照相关程序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根据事权划分,需要移交稽查部门的,按程序将相关证据及笔录进行移交;对符合当场行政处罚条件的,应依法做出当场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符合国家及本市关于食品药品行政指导相关规定情形的,应当给予行政指导。

提出整改要求后当事人即能改正的,责令其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在改正期限后进行跟踪检查。

第二十七条 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查封、扣押相关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先行登记保存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

(四)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快速检验或抽样检验。第二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一证一档。监管档案由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组成,纸质档案应当包括以下材料:

(一)营业执照副本、生产经营者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行政许可材料复印件;

(三)监督检查记录;

(四)安全监测相关材料;

(五)投诉举报及处理结果记录;

(六)违法违规行为处理记录;

(七)召回或停止生产经营记录;

(八)食品安全承诺书;

(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查报告》;

(十一)分类分级评价及调整材料;

(十二)其他。

上述相关信息应当录入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确保及时、准确。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飞行检查包括国家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启动的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原则上不得组织被检查者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参与检查;原则上不得提前通知被检查者,但应在检查时出示文件或说明来意。

第三十条 保障检查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开展。

保障期间,原则上以保障检查工作为主,不再进行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及跟踪检查除外;保障结束后,恢复常态监管。

第三十一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将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情况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并及时更新数据。

第三节 检查重点

第三十二条 对食品生产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厂区环境情况;

(三)原辅料库和原辅料采购查验情况;

(四)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五)成品库、成品管理和出入库记录情况;

(六)化验室检查情况;

(七)食品标识标签情况;

(八)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九)食品安全处臵和食品召回等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十)违法行为与整改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三条 对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经营条件、设备设施情况;

(四)采购验收及购销台帐建立情况;

(五)储存、运输与配送中对食品外观、包装标识、保质期等检查的情况;

(六)产品退市的情况;

(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食品安全义务履行情况;

(八)互联网经营者的义务履行情况;

(九)其他。

第三十四条 对食品现场制售者的监督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现场环境、条件情况;

(三)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专管员、信息公示等制度建立情况;

(四)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五)进货查验情况;

(六)食品添加剂、食用油、食品质量管理和不合格品处理等台帐记录情况;

(七)其他。

第三十五条 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操作环境的卫生清洁情况;

(四)设施设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贮存情况;

(七)食品加工情况;

(八)餐饮用具清洗、消毒、保洁情况;

(九)用水情况;

(十)加工用水符合要求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六条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未取得相关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案查处,依法取缔;

(二)收集实际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三)具有办理相关许可条件的,督促其在合理时限内办理许可;

(四)建立无证商户经营台账,填写商户的具体位臵;

(五)取缔无效的定期检查,协调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测 第一节 分类及定义

第三十七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包括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

监督抽检是指,依法对本市范围内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有预定目标、有详细计划、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的抽样、检验,并对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和处理的活动。

风险监测是指,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的活动。

快速检测是指,利用便携式检测设备、移动实验设备等,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初步做出判定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指以实验室检验为基本途径,检验结果可以用数量进行描述,并且依法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借助各种经认定的检验工具、仪器,检验结果以“是”或“否”进行描述,并且不能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第三十九条 本市风险监测工作包括常规风险监测、专项风险监测和临时性风险监测。

常规风险监测是指,结合国家食药总局安排的风险监测任务,根据本市特点,按照风险监测项目的确定因素,结合历年食品安全统一监测、专项整治、突发事件处臵、消费者投诉举报、动态信息监控等涉及的高风险食品及指标,确定常规风险监测内容的活动。

专项风险监测是指,针对乳制品、白酒、婴幼儿食品等重点食品、传统节日食品(粽子、月饼)、重要节日(元旦、春节、国庆)、大型会议(两会)期间等特殊食品类别或特殊时期食品进行重点监控的要求,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临时性风险监测是指,针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上级部门交办的临时性监测任务,为突发事件的处臵和临时任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第二节 工作要求 第四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药包材、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监测工作办法(试行)》的规定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第四十一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所辖行政区特点,结合全市快检计划,对合格率较低、风险较高的食品,制定《区县局(食药所)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快速检测工作应由执法人员完成。

第四十二条 执法人员在配合检验人员抽样时,应对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专项检查,填写检查记录表格。

第四十三条 在抽检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按法定程序立案查处;追溯不合格食品来源,对被抽检单位供货商或生产厂家进行立案查处。对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督促其立即整改并监督其整改情况。

供货商为本市但不属于本辖区职责范围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指定管辖;供货商为本市生产企业的,及时将生产企业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线索移送企业所在地的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将不合格报告移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供货商或生产企业为外埠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通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十五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毒理学资料等开展技术评估,按照有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出具评估意见和风险控制建议,为执法部门确定监控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实施市场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十六条 快速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抽样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快速检测结果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应及时解除临时控制措施;不合格的,按本办法第四十七条处理。

第四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的发布应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不合格食品信息。

第五章 违法行为查处

第四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主动稽查机制,鼓励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积极主动发现、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九条 主动稽查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预判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所辖区域内具有一定风险度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定期的开展关键项目的有因检查;或对已有的案件线索查找共性,进行风险预判,必要时组织专项检查,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二)快速反应与查处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媒体曝光的、互联网监控的及其他方式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快速反应,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行刑衔接工作制度,做到违法必究,有案必移。

第六章 责令召回、停止经营与收回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应按照规定程序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有证据证明已经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停止经营是指,食品经营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应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而未停止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 责令收回是指,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因经营者自身原因造成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案件稽查、消费者投诉等途径发现不合格食品,应统一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发布相关信息,通知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第五十五条 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信息发布3日后,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而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必须立即责令其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追查不合格食品的流向和产生的原因。

第五十六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召回或收回、停止经营不合格食品的,应制作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予以行政指导。

第五十七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后,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跟踪检查。

第五十八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进行公示。

第五十九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或收回的食品实施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

现场监督人员对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全过程作完整记录,签字确认后归档备查。第七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可能或已经突然发生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其相关产品,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第六十一条 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属地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度,统一指挥,分级组织开展防范处臵工作。

(二)风险监测、资源共享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风险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安全事件苗头,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装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和处臵工作。

第六十二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市级食品药品稽查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跨区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第六十三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的食用农产品。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局法制处负责解释。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件:1.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2.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

3.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流程图、北京市食品违法案件查处流程图

4.责令召回通知书、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责令收回通知书

5.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

附件1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第一节 食品生产者监督检查

第一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应当持有合法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0101 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1.从事食品生产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2.未经许可不得生产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3.在食品生产许可被注销后不得出厂销售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2 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场所、生产范围等事项是否与营业执照上载明的信息一致。

0103 是否在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

1.不得未经许可机关确定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即出厂销售试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2.不得销售因许可检验不合格而未获许可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3.许可检验食品全不合格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或停止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4.不得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4 是否按规定报告或者备案。

1.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不符合食品生产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局或直属分局报告。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对委托生产食品的,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委托生产,并向双方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委托生产的食品品种应当与备案内容一致;委托生产食品包装标识符合相关规定。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添加剂禁止委托生产。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四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款

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应当依法备案。【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三)项 0105 是否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和编号的行为。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第二条 厂区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厂区应当满足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 【检查条款】 0201 厂区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13)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1.企业厂区周围应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

2.厂区应当清洁、平整、无积水;厂区的道路应用水泥、沥青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成。

3.生活区、生产区应当相互隔离;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5米以外。

4.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也应为密闭式,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 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

第三条 原辅料检查

【检查核心】原辅料库应当具有完整的出入库记录,保证原辅料具有可追溯性,相应设施设备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301 原辅料是否进行进货查验和建立相关记录。1.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三)项 2.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3.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一)项 4.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二)项 5.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三)项

6.应当建立和保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使用出库等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2 原辅料是否分类管理。1.原辅料应当按批次进行码放。2.原辅料应当按照检验、待检验、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3 原辅料是否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上述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0304 原辅料是否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出库。0305 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病死畜禽、回收、过期食品原料。

0306 是否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

第四条 生产车间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文件和记录 【检查条款】

0401 是否制定并实施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根据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2.应当建立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

2.生产现场应当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

3.应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0402 是否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时是否采取整改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2.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3.原料验收、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4.运输、交付控制。

0403 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的高度应符合有关要求。车间地面应当应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无裂缝,排水状况良好。

2.墙壁一般应当使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厕所应为水冲式。

3.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应满足不同食品的加工要求。

4.生产工艺布局应当合理,各工序应减少迂回往返,避免交叉污染。

5.生产车间内光线充足,照度应满足生产加工要求。工作台、敞开式生产线及裸露食品与原料上方的照明设备应有防护装臵。

0404 生产设备、检验手段是否符合要求。

1.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能满足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

2.直接接触食品及原料的设备、工具和容器,必须用无毒、无害、无异味的材料制成,与食品的接触面应边角圆滑、无焊疤和裂缝。

3.食品生产设施、设备、工具和容器等应加强维护保养,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使用的清洗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企业出厂检验设施设备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有合格计量检定证书、实验室布局合理,满足相应检验条件。实行委托检验的,应签定合法的委托合同或协议。

0405 环境卫生、工具设施卫生、洗手、更衣、消毒措施是否符合要求;灭蝇、防鼠、防虫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或生产场地应当清洁卫生。

2.应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和洗手、更衣等设施。3.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或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应当合理放臵与处臵。

0406 是否建立投料等原料控制。

1.应当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第五条 成品库检查

【检查核心】成品库应当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有相应的出入库记录,并能够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501 产品贮存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1.产品应当按种类、批次、类别进行管理,按照待检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2.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并正常运转。

3.不得有提前打印生产日期的行为。

0502 是否建立和保存完整真实的出入库记录。1.应当对出入库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出入库台帐,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

2.出入库记录记载的产品数量应当与库房实际数量一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一条 第六条 化验室检查

【检查核心】化验室应当具有相应的检验能力、完整的检验记录和检验结论。

【检查条款】

0601 是否制定并实施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当保持一致。

2.具备出厂检验能力。自行检验的,具有相应的检验设备、条件和能力。委托检验的,受委托检验机构具有相应的资质并签有委托检验合同。

3.应当建立和保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

4.应当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第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条款】

0701 是否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0702 是否生产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生产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5.未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第八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直接决定着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健康条件。

【检查条款】

08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08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七十二条

08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08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1.食品生产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第九条 食品安全制度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执行食品安全制度。

【检查条款】

0901 是否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1.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制度。

2.建立和执行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及相应的考核办法。3.建立和执行贮存管理。4.建立和执行设备管理。

5.建立和执行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收集风险及评估信息的记录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处理记录。

0902 是否建立质量管理目标和职责、人员管理制度。【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条 【检查标准】

1.应制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各有关部门质量安全职责、权限等情况的管理制度。

2.应规定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生产管理者的资格应符合有关规定。

3.应具备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4.应具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产品配方、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产品配方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合理。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第七十条第三款

#第十条 禁止生产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001 是否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002 是否生产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003 是否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004 是否生产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005 是否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006 是否生产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007 是否生产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008 是否生产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009 是否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010 是否生产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项

10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一条 责令召回及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主动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未整改的情况。

【检查条款】

1101 是否拒不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第三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五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1.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2.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102 对违法行为是否及时纠正,未经整改是否恢复生产同种食品。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第二节 食品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具有合法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许可事项与实际经营情况一致。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1301 是否取得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1302 是否未经许可而改变许可事项。【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

1303 是否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

1304 是否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1305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是否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是否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第十四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健康条件。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14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4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

14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14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2.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第十五条 采购与验收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履行进货查验义务。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501 采购食品时是否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检查标准】

1.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2.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1502 食品经营企业是否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2.应当对采购食品包装、标签的完整性及其感官性状进行验收检查。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第十六条 贮存、运输与配送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配送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条款】

1601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1602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散装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1603 是否按规定要求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九条

【处罚依据】无 【检查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1604 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检查标准】

1.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2.贮存、运输按照规定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以及具有连续测量和记录温度功能的装臵,并保证正常运转。

3.食品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货主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

第十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检查条款】

1701 是否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1702 是否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经营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对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5.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第十八条 禁止经营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801 是否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802 是否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803 是否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804 是否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805 是否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806 是否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807 是否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808 是否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809 是否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810 是否经营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三)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

18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九条 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检查

【检查核心】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应当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901 是否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四)项、《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1902 是否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

第二十条 产品退市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及时执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退市制度。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2001 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时是否停止经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 【处理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四款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报情况。

2.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食药监管部门。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第二十一条 主办单位责任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应当履行管理者的相关责任,对食品经营者的资质和关于食品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督。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2101 是否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2 是否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3 是否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4 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经营环境和条件或者有违法行为时是否依法采取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检查标准】

1.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

2.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

3.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2105 是否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6 是否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7 是否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

【处罚依据】无

2108 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应当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2.查验场内经营者证明其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在市场外的食品贮存场所进行备案。

3.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4.根据需要配备食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5.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落实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场地(厂)挂钩要求,明确因入场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要求双方可以解约的情形以及其他食品安全要求。

第二十二条 互联网经营者的检查

【检查核心】互联网销售食品应当在网页公示经营者的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网页记录 【检查条款】

2201 是否取得和公示许可证。【检查标准】

1.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

2.互联网经营者在网店主页的明显位臵公示经营者的名称、联系方式、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

2202 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和其他义务 【检查标准】

1.在销售前以适当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标签上的内容。

2.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不得经营散装食品。第二十三条 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对违法行为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或者补救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记录 【检查条款】

2301 是否及时采取整改或者停止经营、报告等措施。【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

【检查标准】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302 是否拒不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第三节 餐饮服务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企业资质检查

第三篇: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通过机构:北京市体育产业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 文号:京体产业字„2010‟11号)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首都体育产业发展,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京发„2007‟15号),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来源于市财政拨款,重点用于扶持符合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项目。引导资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实行项目负责制,逐步推行项目评审、绩效考评等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制度。

第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引导资金集中用于扶持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防止分散使用;

(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引导资金应纳入项目承担单位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三)严格监督、讲求实效。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及相关财经纪律对引导资金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章 资金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 建立由北京市体育局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北京市体育产业部门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委、市文化局、市审计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负责对申请北京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的产业项目进行审定。第五条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成员由联席会议组成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处理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第六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

(一)根据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审议相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明确引导资金各阶段重点支持方向、支持方式及资金分配比例,确定体育产业项目申报条件;

(二)编制并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和征集公告,受理资助申请。负责建立体育产业项目库和专家库,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评审;

(三)编制引导资金项目预算和决算;

(四)预算批复后,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及绩效考评;

(五)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六)配合市审计部门对引导资金进行审计。第七条 市财政局职责:

(一)依据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项目预算编报要求,对资助项目预算进行审核,结合当年财力状况,安排资金并批复预算;

(二)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引导资金资助的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第三章 项目承担单位职责 第八条 项目单位职责:

(一)根据项目指南申报项目,依据项目实施的合理需要,并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编制项目预算,填写项目申报文本,附相关立项材料依据;

(二)组织项目实施,落实项目实施条件和配套资金;

(三)对项目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四)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配合开展项目评审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第四章 资助范围和资助方式

第九条 引导资金主要支持培育国际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完善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体育创意产业、开发全民健身服务业、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强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业、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培育体育中介机构、引导体育消费和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同时,有关体育产业的重大宣传活动、政府奖励及项目评审论证等相关管理费用也可从中列支。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资助:

(一)已获得市政府投资或我市其他财政性专项资金资助的;

(二)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依法处罚未满2年的;

(三)应列入基本建设经费投资范畴的;

(四)应由其他资金支持的。

第十一条 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及后期奖励等方式进行资助。第五章 项目申报及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采集通过社会公开征集的方式进行,项目单位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向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报送。第十三条 引导资金申报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须在北京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财务状况良好,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从事体育产业活动的单位;

(二)申报项目符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和明确可行的、适应市场化竞争要求的运营管理体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时,需要填写项目申报文本。项目申报文本包括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等相关资料。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申报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四条 引导资金申报程序:

联席会议办公室向社会公布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完成项目申报工作,并负责组织专业评估机构和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论证及项目预算评审,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体育产业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第十五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入选体育产业项目库的项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结合当年扶持重点,按照预算编制要求,编制扶持项目预算安排建议,经联席会议审核通过,报送市财政局批复。

第十六条 项目支出预算一经批复,项目承担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因项目发生变更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审定后,按有关程序报批。项目因故终止、撤销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和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报送联席会议办公室,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按原渠道收回,市财政局将按照结余资金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收到财政资金后须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预算及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严格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应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管,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第十八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配合联席会议办公室及时组织项目验收,并将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报联席会议办公室。第六章 监督和检查

第十九条 引导资金使用单位应每年随决算,报送引导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分析后送市财政局。

第二十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对扶持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书面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绩效考评工作。第七章 违规处理

第二十一条 引导资金到位后,项目单位应在6个月内按照资金使用进度安排使用引导资金,投入到项目发展中。因故未能实施的,联席会议办公室视具体情况,部分或全部收回引导资金。

第二十二条 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应按照资金使用进度安排,在项目实施期内全部到位。因故未能完成的,联席会议办公室视具体情况,部分或全部收回引导资金。

第二十三条 对于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市财政局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引导资金管理的有关细则和操作规程由市财政局、联席会议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北京市体育产业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篇:北京市路政局公路养护管理及路政巡查子系统项目

《北京市路政局公路养护管理及路政巡查子系统项目》

项目申报指南

一、前言

根据交通部“公路路网管理及应急处置”相关要求,结合北京市路政局公路养护管理业务需求,将设立专门科技项目,开展《北京市路政局公路养护管理及路政巡查子系统项目》课题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提升北京市公路管理与服务水平,并对推进国家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为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质量,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现公开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择优选择本项目的研究单位。

二、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蓬勃发展,公路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我国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公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尚未建立对区域公路数据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的机制和技术手段,限制了各级公路交通部门对公路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运营管理等的监管力度,缺乏快速有效的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机制和手段,无法为公众出行提供统一高效实用的信息服务,政府管理及社会公众服务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交通行业做好“三个服务”的重要体现。公路交通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为交通应急管理重要的技术支撑,是提高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公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交通部正在大力推进公路交通应急平台体系与公路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国家科技部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也安排了相关课题,开展攻关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

北京市路政局是负责北京市公路、城市道路、轨道、铁路道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市域公路网总里程已达到14453公里,面对日益发展的公路交通要求,目前路政局承担的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非常繁重,而现有的大量传统作业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工作要求。而目前各区县公路分局的公路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很弱。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急需建立功能强大、覆盖全市路网范围、能在公路日常管理和应急事件中发挥作用、并向公众提供出行信息服务的公路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系统。

为了强化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并结合交通部颁布的《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有关原则和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交通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路政局目前正在组织“北京市路政局公路养护管理及路政巡查子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北京市在公路信息化建设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

2、项目主要内容 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目标是:根据北京市路政局的基础条件和业务管理需求,以北京市公路网为对象,重点考虑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的需求,纳入北京市交通视频监控点的建设内容,充分考虑与北京市路政局公路养护管理及路政巡查子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及公路交通流量采集系统的衔接,建设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以及相应的通信网络和外场设备,实现北京市公路路网高水平的日常运行管理、高效的应急处置和方便实用动态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

本项目应以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为对象,以实现其建设目标为基本原则,以为该系统的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为目标,开展“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方案”研究,内容应涵盖现状分析、需求分析、系统提供的服务内容分析、系统建设内容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分项设计、投资估算、工程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等。

3、项目要求

(1)要求编制完成的“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可直接用于指导系统的工程建设;

(2)建设方案应合理把握路政局层面对全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的定位,遵循“统筹规划、平战结合、规范运行”的原则;(3)建设方案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北京市公路行业的实际特点和需求;(4)建设方案应充分考虑与北京市路政局已建、在建和拟建系统的良好衔接;

(5)本项目完成时间为2007年6月30日前;(6)本项目的经费支持不超过180万元人民币。

三、项目申报者资格

1、项目申报者的构成 本项目接受法人申报。

项目申报者的主体由申报单位和申报负责人构成。申报单位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申报负责人。申报负责人首先应是组织项目申报和正式提出项目申报的负责人,同时在该项目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是该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目的研究。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申报。

2、申报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照指南发布之日计算);(2)具有高级职称;

(3)具有十年以上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工作经验及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领域工作经验;

(4)应具有主持交通运输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及交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经历;

(5)应深入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思路,熟知北京公路行业发展状况。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应为公路交通领域技术实力强的大型科研机构;

(2)掌握国家在公路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领域的相关政策规定,具有把握国家公路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发展动向的能力;(3)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主要技术人员不少于10名;

(4)承担过不少于10项交通运输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15项交通信息化工程项目,不少于5项北京市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和工程项目;

(5)近5年内承担交通运输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合同总额在1500万以上;

(6)应具有为交通行业政府部门提供路网信息报送或应急处置信息服务的经验和能力;(7)熟知北京市公路行业情况。

四、申报文件的编制要求

1、申报文件的编写

申报者应仔细阅读项目申报指南,了解指南的要求。在完全了解指南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及商务条件后,编制申报文件。

2、申报文件的语言及计量单位

申报文件以及申报者与北京市路政局有关申报来往的一切信函、文件均应使用中文。

申报文件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除指南中有特殊规定外,一律使用 法定计量单位。

3、申报文件的组成(1)项目申报书

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对申报项目的理解:包括项目定位,建设原则,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发展动向,国家相关项目的情况等;

2)对北京市路政局的建设基础、现状条件的认识,以及对本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析;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4)项目总体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5)项目研究内容框架; 6)项目研究进度计划; 7)项目组人员安排; 8)项目研究经费预算;

9)申报单位意见(申报负责人签字;申报单位签章)。(2)项目申报者相关证明文件

主要包括:

1)申报单位法人证书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2)申报者承担的相关项目情况(附证明材料); 3)能够证明申报单位具备申报资格的其它证明材料; 4)申报负责人具备申报资格的证明材料。

五、申报时间 本项目申报时间为:2007年4月30日-5月20日。

七、申报材料报送

项目申报者需在2007年5月21日11时前,将项目申报材料报送至北京市路政局科技安全处。联系人:赵静

电话:(010)63032255-1022 传真:(010)63032255-1046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317号 邮编:100053

北京市路政局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

第五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09日

市委、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各区县相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办发[2006]30号)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财文[2006]2731号),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办发[2006]30号)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财文[2006]2731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以下简称“担保资金”)主要采取对合作担保机构的再担保费进行补贴、对担保业务进行补助等方式,引导担保机构为符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项目提供担保服务。担保资金来源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三条 担保资金应按照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第二章 担保资金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担保资金管理工作中重要事项的研究、审议和决策:

(一)审定担保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审批担保资金使用计划;

(三)审定文化创意产业担保项目合规性审查报告;

(四)审定再担保费补贴方案、担保业务补助方案;

(五)对担保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 北京市财政局负责担保资金的预算审核、安排和监督管理:

(一)根据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审核批复担保资金预算,拨付资金;

(二)对担保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六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市文促中心”)受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负责担保资金日常管理工作:

(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研究起草担保资金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研究编写担保资金使用计划;

(三)负责文化创意产业担保项目的合规性审查;

(四)负责受理、审核再担保费补贴申请和担保业务补助申请;

(五)研究提出再担保费补贴方案、担保业务补助方案;

(六)负责对合作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有关业务进行监管,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情况。

第七条 合作的担保公司职责包括:

(一)负责受理文化创意产业担保项目;

(二)对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担保服务;

(三)承担代偿责任并执行优惠的担保费率;

(四)负责文化创意产业担保项目保后管理及代偿清收工作。

第八条 合作的再担保公司职责包括:

(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担保项目提供再担保服务;

(二)按照约定条款对发生代偿损失的再担保项目进行赔付;

(三)会同担保公司对代偿项目进行追偿清收。第三章 担保资金支持对象、范围和方式

第九条 担保资金支持的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单位为北京市注册的文化创意企业;

(二)项目应符合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持方向,内容应属于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创作、生产和营销;

(三)申请贷款担保的单位,其贷款银行应是在京银行或银行在京分支机构。

第十条 担保资金支持的担保业务范围:

(一)短期贷款担保;

(二)中长期贷款担保。

第十一条 担保资金支持方式:

(一)合作的担保公司为文化创意产业担保项目设定再担保的,担保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对其再担保费用给予补贴;

(二)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担保规模对合作的担保公司给予担保业务补助,补助资金纳入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文化创意项目的代偿损失。补助标准为:担保规模在5亿元以下(含5亿元)的,补助担保额的0.5%;担保规模在5–10亿元之间(含10亿元)的,补助担保额的0.6%;担保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补助担保额的0.7%。项目担保期限少于8个月的担保额,减半计入担保总额。

再担保费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的总额原则上不超过担保公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担保总额的1%。第四章 担保项目受理

第十二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市文促中心与合作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合作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担保、再担保服务。

第十三条 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独立进行受理、评审,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报市文促中心按规定程序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合规性审查,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未经审定的项目不纳入担保资金支持范围。

第十四条 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后可向合作的再担保公司申请再担保。第五章 再担保费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

第十五条 合作的担保公司于每年3月份,向市文促中心提交上再担保费补贴申请报告和担保业务补助申请报告,提交申请报告时需附上担保项目明细表、再担保合同及再担保收费凭据,相关材料加盖公章。

第十六条 市文促中心按规定程序,依据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实际担保情况,对担保公司的申请进行审核,提出再担保费补贴方案和担保业务补助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七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再担保费补贴方案和担保业务补助方案,报市财政局审核批复预算并划拨资金。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财政局负责对担保资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合作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担保业务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和担保业务统计报告制度,向市文促中心按季、年报送财务会计报表、担保业务统计报告和审计报告。

第二十条 合作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应严格按照保后管理制度对担保项目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对单笔担保额度大或风险高的项目,应有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

第二十一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市文促中心按组织专业机构对合作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公司的业绩进行考评,考评不合格的取消合作资格。

第二十二条 对虚报、诈骗等违规违法行为,由财政部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路政局大兴公路分局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