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构建国家信访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构建国家信访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
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0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0125号提案内容
2011-03-02 案由:关于构建国家信访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提案 提案者:致公党中央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家信访局研究办理
0125号提案复文 2011-03-02 国家信访局
国家信访局2010年8月24日以国信函〔2010〕59号文函复:
致公党中央委员会: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贵党作了题为《构建国家信访信息平台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会发言,表达了贵党对信访工作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信访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很受启发。在此,我们向贵党长期以来对信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党的发言非常重视,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把它作为十一届三次会议第000125号提案转交我局办理。我局对该提案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同该提案主要执笔人见面、听取意见。现就相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当前信访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信访工作一贯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对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是有效扭转了信访总量持续攀升的被动局面,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社会矛盾凸显,信访总量连年持续攀升,而且缠访闹访、集体上访较多。对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解决了一批容易引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及苗头隐患,一批长期积累的重信重访案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信访总量12年持续攀升的势头在2005年得到了扭转,并连续五年呈现出全国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数量下降、非正常上访数量下降、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的“四下降一好转”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有力提升了信访工作的整体效能。形成了“联席会议统一部署、信访部门综合协调、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大格局。信访部门的职能也实现了“三大转移”,即由对来信来访情况的简单反映向综合分析并提出决策建议转移;由对信访事项的转办交办向督导检查并推动问题解决转移;由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向预测防范并及对指导化解转移,有力提升了信访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是卓有成效地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信访工作坚持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采取经济、行政、法律以及思想教育疏导等多种方式综合施治,全力推进“事要解决、案结事了”。不仅一举扭转了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信访工作为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信访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主要是: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信访突出问题仍相对集中,新的不稳定因素还在不断出现,诉求方式出现新变化并出现极端行为等,这些都对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信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定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明确信访工作地位和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信访工作职责;进一步探索信访工作规律,健全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全力推进“事要解决”;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关于全国信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而迫切。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正式启动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纵向打通、横向互联、完善功能、深化应用”的目标要求,通过3年多的努力,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系统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和部门。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00多个县、4100多个地方直属部门以及46个中央和国家机关信访工作机构,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连通率达到70%。其中河北、江苏、浙江、山东、上海、河南等省(市)达到95%以上。
二是应用软件功能日益完善。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四个系统,即外网接收查询系统、业务综合处理系统、督察督办系统、分析预测系统。目前,应用软件已经基本上全面开通使用,信访人可以就近就地通过网上提出信访事项,通过网上查询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同样,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通过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到群众在基层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基层办理是否规范,是否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了问题,群众是否满意,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功能了解全局、掌握信访情况的变化、进行科学决策。另外,12303短信查询功能即将开通使用,远程视频接访功能也正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
三是应用效果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规范了信访事项的处理。系统按《信访条例》的规定,对信访事项的登记、受理、转送、交办、督办以及处理、复查、复核等整个流程都作出了强制性限定,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其二,解决了各自为阵、信息不对称问题。借助系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筛重功能(指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对受理求决、申诉类中的重复信访事项进行辨别,加以筛除),直观、清晰、全面地了解信访人在何时何地因何信访、反映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过程中等信息,能够使上下、左右之间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为依法作出准确处理提供便利。这样,既避免了重复交办给地方带来的压力,也实现了全国信访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杜绝了信访答复不一致和多头办理、无人问津的现象。其三,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访事项的网上转送、交办和督办,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周转时间,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降低了行政成本和群众往返奔波的开支。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例如系统覆盖面还不够宽、录入数据不够全、业务应用不够规范等,影响了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积极采取领导谈话、实地督导、定期巡检、加强培训、强化通报等多种措施加以推进。总体上说,全国信访信息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为推动新时期信访工作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贵党对信访工作特别是信访信息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贵党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36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 提案人:安信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教育儿童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明确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办好幼儿园,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程,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民心工程。因此,应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建议如下: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国际3.8%的平均水平。2004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0%以上。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增大学前教育投入的财力,建议明确GDP与学前教育的投入比,规定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最低比例,鼓励教育先行省份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和管理问题,提高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建成覆盖城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建议从宽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大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提高公办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的财政经费保障。明确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扩大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列入定编标准范围。实施教师队伍培养工程,逐年将优秀的在职非公办幼儿教师转为公办编制,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纳入公办编制。公办编制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幼儿教师在农村工作。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可以先指定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做试点。
三、加强规范建设,保障学前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督促各地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省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作为督导的重点,定期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保教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使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迈上科学、规范之路。
2336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年11月3日以教提案〔2011〕第326号文函复:
安信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学前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确定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围绕扩大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要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落实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将学前教育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研究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
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扩大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拔中小学转岗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充实幼教岗位等,加快补充幼儿教师。五年内对园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加大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已投入2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乡村幼儿园1307所。近期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三年各地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幼儿规模500多万人。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快核定公办园教师编制。许多地方明确规定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或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中央财政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支持各地对中西部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可以说学前教育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显著,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当然,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如陕西等省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监测评估,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国十条”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抓紧制订《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5125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 提案人:樊庆斌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辨是非地接收外来思潮影响,“哈韩”、“哈日”之风甚嚣尘上,过洋节、吃洋快餐一度风行校园,不少学生忘却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客观上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缺少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导致校园文化和精神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许多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据调查,青少年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高年级学生对NBA球队所在的城市如数家珍,却对舞龙、高跷、剪纸等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令教育工作者感到迷惘;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有可能让孩子们迷失方向。给孩子们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意义非同寻常。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以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及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仍然难落实到实处,如果把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传入校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从培养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出发,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演出、书法、国画、民间工艺制作、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猜灯谜猜歇后语、武术体育等各项活动和课堂诵读辅导、文化基地熏陶、课外活动固化、社会展示激励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链接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道德支撑作用。
5125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20日以教提案〔2012〕第70号文函复:
樊庆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措施,引领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普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落实培养目标、指导教材编写、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规定性教学文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艺术方面。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分年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每学年背唱歌曲中包含若干首中国民歌,学唱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
二、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根据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四类任意性选修课程中,均纳入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三、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育方面。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引进校园,鼓励学校组建传统体育项目社团,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和课余锻炼的内容。2010年我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协商,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发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组织师资培训,在中小学推广校园武术活动。中国大学生体协设置了“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每年举行全国性的赛事和研讨,积极鼓励国际间武术文化交流,目前会员学校已达百余所。教育部每3~4年举办一届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均把武术作为必设项目,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
艺术方面。2002年以来,教育部每3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艺术作品类中列入了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在艺术表演类中列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项目。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导向,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面大,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的演出中安排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书法、篆刻、民间工艺、民族音乐和中华戏曲等项目内容。多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成为增强青年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组织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目前已评出449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入选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基地,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充分考虑您所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建议,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不断深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关于成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成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454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1454号提案内容
2011-03-02 案由:关于成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提案 提案者:郑楚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财政部研究办理
1454号提案复文 201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年8月13日以财金函〔2010〕128号文函复:
郑楚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成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国农业保险是在政府引导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采取了多种农业保险组织模式,但普遍都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加拿大、法国由政府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美国、西班牙由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经营等。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财政部结合我国国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开展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农业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经营,根据保险规律和市场需求等设计险种,根据经营风险和成本费用等确定费率。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保费承担能力有限等国情,中央财政在农户和地方财政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与有关部门协同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近年的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农业保险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
二、现行农业保险政策正不断完善,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试点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一是逐步增加补贴品种,增强满足农民保险需求的能力。目前,补贴品种已由最初的5种增加至14种,基本涵盖了我国的主要农畜产品。同时,中央财政鼓励各地开展由地方财政支持的特色农业保险,如地方开展的渔业、农房和农机保险等。二是不断提高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如将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最初的25%提高至35%~65%不等,加上地方财政补贴,农民自担保费的平均比例已降至20%左右,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三是稳步扩大补贴区域,全面覆盖不同区域。目前,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已实现对粮食主产区的全面覆盖,养殖业已涵盖所有中西部地区,森林保险也正在稳步扩大补贴区域。此外,我们还要求保险公司计提25%的农业大灾风险准备金,研究探索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并会同保监部门督促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合理厘定保险费率,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质量等。
在保费补贴政策的引导和带动下,农业保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07~2009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超过200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2亿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的134亿元左右;累计为2.7亿户次参保农户提供了约6000亿元的风险保障,发放保险赔款约193亿元,受益农户近4000万户次。除养殖业亏损外,农业保险基本都实现盈利,总体上盈亏持平,略有盈余。现行的农业保险政策,对调动保险机构积极性,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保障“三农”事业等起到了较好效果。
三、财政出资建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由财政出资建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效果和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一是行政化的运行机制可能难以有效解决农业保险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二是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缺乏基层网点,将大幅提高其经营成本,可能导致农民难以充分享受到国家的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三是设立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可能对其他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形成“挤出效应”,削弱市场竞争,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难以合理确定费率,影响农民利益。四是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可能不利于建立农民、保险市场、政府等多方共担风险的机制,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认真总结农业保险工作经验,着力于通过政府引导,推动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三农”能力,不断完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等作用。
感谢您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五篇: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3508号提案内容
2013-02-28 案由: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 提案人:杨公社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主题词: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国人关注。近年来,网上对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质疑声不断,大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大学生苦于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良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帮助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试图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但实践结果表明,大学生失业后,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政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寻求政府创业资助的也为数不多。个中原因,除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自身不主动等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沟通。因此,建议针对高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乃至中专生、技校生)建立起就业信息支持平台,使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真实地反映并随时随地查找到。其中核心是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此卡类似于养老基金卡,不受地域限制,长期有效,甚至终生相伴。通过让毕业生持有这一信息卡,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逐级统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期能对下一年的招生计划提供支持。但不少学校为了宣扬自己的培养成绩,通过虚名、虚报、瞒报甚至是让学生假就业的形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率。以致国家不能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当年的就业情况。由于信息偏差,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和学校在来年还在不断地扩招,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卡,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变得透明、准确,从根本上杜绝高校虚报、瞒报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对学生自身就业的支持。通过这一就业信息平台,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甚至已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三是对国家乃至全社会爱惜人才、人才开发的支持。自1989年国家试行大学生毕业双向选择以来,有无数个大学生被撒到茫茫人海之中,多少年后,就连母校都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在干什么?更谈不上毕业后的持续支持了。这些学生便慢慢地被湮灭。通过这一支持系统就可以实时查找到毕业生的动态信息,为国家、社会对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提供支持。
目前借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在硬件及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议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将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纳入规划并实施。
3508号提案复文 2013-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8月10日以教提案〔2012〕第28号文函复:
杨公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的提案》(第3508号)收悉。提案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有帮助。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一直注重利用互联网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早在2003年就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应聘服务,并促进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就业网。2006年联合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立足联合各大行业部门、主要用人单位和知名高校,通过采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信息双向共享。2008年整合“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等资源,开通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平台集教育、指导、服务、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采取网上服务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9年开始研发“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并于2010年启用。该系统采用全国统一数据信息标准,建立教育部、省市和高校三级网络架构,将就业服务、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三大功能有机结合,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用户,真正从技术上实现教育部、省市、高校就业网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合理有效共享。截至到目前,该系统已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31个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2000多所高校就业网站互联互通在一起。目前已经实现了每月各省市就业统计数据的网上报送,保障了就业状况的及时统计。
二、加大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信息服务力度。目前我们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已经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站式注册和发布,即只需要在相互联通的2000余个网站中的任意一个站点注册,即可将求职、招聘发布到其他网站,并能共享相关信息。同时该系统还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发布、信息检索、信息筛选、在线投递、在线互动、短信通知、邮件交流等招应聘功能,极大地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求职招聘效率。为保证信息真实性,系统通过调用全国高校学籍数据库实现学生实名注册,通过查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实现用人单位实名注册,保障了招应聘双方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根据提案所提建议,我们将改进系统功能,长期保留注册学生的账户信息,使学生不但在校期间能通过系统进行网上求职,离校后仍能随时根据自身需要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求职。同时我们将加快就业统计等功能开发,实现就业数据真实统计。进一步加快“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电子政务及就业监测预警功能开发的工作进度,开发网上签约管理、就业状况监测等功能,以真正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网上签约和就业状况动态统计监测。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网上求职、网上签约、在线实名调查等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学生监督、实名调查、第三方抽查等方式,保障签约情况的真实,避免被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防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的虚假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结构调整、办学定位等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就业率统计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因此,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根据劳动用工方式的变化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对统计办法、统计内容、统计时间等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和规范,建立健全了就业统计工作机制和制度。
当前由于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离校前的就业统计工作,仍以学校为主,由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1〕7号),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规范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同时要求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违规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通知》明确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就业先进评选等工作中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六月教育部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各高校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自查,认真审核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采取当面访谈毕业生、电话回访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严格核查,确保就业签约和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公布监督电话和邮箱,并对高校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进行核查,向教育部报送自查报告,教育部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就业服务,特别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我部高度重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多项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今年3月1日至6月8日,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2012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并已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和甘肃省天水市举办专场现场招聘会,500余家企业、近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8000余人当场签约。5月8日至14日,我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部门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开展招聘周活动,积极组织动员毕业生参加各类现场和网络招聘。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要求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各省级教育部门普遍加强了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浙江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举办“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对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切实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四川省安排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300万元,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直接资助全省1.5万名特困家庭毕业生,专门用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通讯费、应聘或考试报名费、车船费、住宿费等的补贴。辽宁省筹措3000万就业援助资金,通过组织见习并发放补贴、年费培训、发放生活补贴、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开发、购买和储备一批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政策,实现贫困生“零失业”的工作目标。
关于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信息卡的建议,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研究。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