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9:3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本站推荐]》。

第一篇: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本站推荐]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 的实质与缺陷分析

摘自《财会通讯》2011年22期

(一)成本法的实质从会计原理本质上来讲,成本法是一种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处理政策。从经济意义角度来说,成本法认为投资方在对被投资单位无重大影响时,由于不能决定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政策,不将投资企业已实现但未向股东分配的利润确认为投资方收益,这一点与传统会计理论的谨慎性原则———对未实现收入一般不予确认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从投资方公司的利润分配角度和纳税的角度上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好处在于确认的收益与现金流的发生一致,不至于产生盈利巨大,但无现金股利可发放的尴尬。同理,从投资方公司纳税的角度上看,采用成本法不至于产生为未获得实际分得的利润而提前交纳税金。最后,从委托代理关系看,委托人希望用更为稳健的方法考核代理人的监管责任和经营业绩。从避免因被投资公司虚构利润,而导致投资公司连带地虚增收益的角度来说,成本法确实能有一定的预防效用。因为,虚构的利润基本不可能转换成未来的现金股利。因此,委托人会更强调对利润的实际拥有或控制。

(二)成本法的缺陷从20世纪及以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来看,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有一定合理性,但到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情况己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司越来越多采用了复杂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往往占了母公司资产比例较高,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并产生了许多弊端。

(1)从伦理公平性和投资者保护层面来分析,成本法是有悖于公平保护投资者精神的。同股同权是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每一股份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不应存在区别和歧视。如果会计上人为地按持股比例大小将股东分为不同等级,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是不妥当的。

(2)从法律层面来分析,成本法与现代立法精神有所冲突。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活动是由作为所有者的代理人———经理人所控制和运作的,但经理人作为代理人对其所控制的资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利润,却无任意处分或任意分配的权利,如果其做出的处分或分配,违反了合约规定,损害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这种行为都被认为是违法的。进一步,再来分析一下大股东之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企业的经理层是由董事会任命的,而董事会又是或主要是由大股东把持着的,这样,大股东似乎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和处分分配者,他可以以有利其自身的方式处分和分配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小股东只能任人宰割。但这种现象本身是违法的。每份股权,即是对投资企业净资产和收益的请求权凭证,单位股权的请求权是相等的,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从法律上讲应该只是数量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确定问题上,如果仅仅因为股权比例未能达到控制力或重大影响力,而只能选择成本法的话,其实是在会计制度的本质上,承认了这样一种违法的侵占,否认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在法律层面上应该有的同质的权利。

(3)从会计原理层面来分析。第一,成本法是用历史成本替代资产价值的表达,这是按“成本观”定义的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谋求其收益的时候,并没有直接需要的费用配比,除非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它并不谋求短期增值变现的交易机会。因此,以取得成本来表示股权投资的资产让人无法理解资产的实质含义。第二,成本法采用的现金制确认基础不符合权责发生制这一通行的会计确认基础。成本法只确认从被投资企业那里分得的现金股利(当然如果有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也会确认)作为投资收益,而不管被投资企业实际是否赢利或亏损,因此,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本质是现金制的模式。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本质上是应计制的模式。从国际上看,应计制己在会计确认中得到广泛运用,从会计确认基础的角度,成本法和权益法孰优孰劣是不言自明的了。

(4)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分析,成本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式,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计量来看,账面按照投资时的历史成本入账,日后即便被投资单位经营财务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生重大损失或股权价值大幅提升,都基本不作调整,在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出台后,这种情况稍有改观,但整体来说,成本法采用的计量方式仍基本与该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是脱钩的,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利润表角度来说,成本法对损益的计量采用的是现金制原则,并不能反映被投资单位对应期间的真实经营成果,投资收益只是反映被投资单位的股利发放情况,而且股利通常都是对以前年度利润的分配。因此,成本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非常差。(5)从会计实务操作层面来分析,实务操作中的核算简单,是成本法的优势之一,但从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来看,成本法的核算已越来越复杂。较之权益法而言,己经丝毫没有简便的优势。

二、权益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

(一)权益法的实质权益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其原因在于其合理的作用机理。

(1)权益法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投资实务中的应用。权益法强调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之间的财务事实和经济实质关系,投资的状况随着投资对象的财富而变化,而不是随着现金的转移而变化;收益随着投资价值的增长而增加,子公司利润增加的同时,母公司也增加了;子公司利润计算的有效性在母公司也能得到保证;

而成本法在繁荣时代很可能低估母公司收益,而艰难时期又可能低估母公司的损失(M oonitz,1944)。因此,权益法能较合理地体现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

(2)权益法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投资会计处理中的体现。在权益法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是在被投资企业发生或确认时入账,所以,权益法是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在权益法下,之所以将附属公司支付的股利看作是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部分变现,看作是部分收回附属公司的投资,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正确反映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因为母公司的管理当局为了操纵利润,可以凭借其掌握的多数股权,决定附属公司宣布股利的时间和股利金额,股利政策,这样,被投资者所分配的股利,并不完全代表股权投资的真正收益。所以,投资企业只要能对被投资企业的股利政策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就必须采用权益法处理。

在成本法与权益法中,权益法是按被投资方净利润的相应比例确认的投资收益,因其在确认当期并不一定收到相对应的现金,是否在今后能变成现金资产只是一种可能性期望,而被认为虚增资产,违背了资产的定义。但IASC(1989)的资产定义中写道“,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即是判断资产可定义性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任何一项资产,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其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能够仅仅因为存在不确定性和概率或然性而不确认一项资产,而断然将其排除于科技信息系统之外。(葛家澎,杜兴强,2003)“当一项投资的价值是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富变动相联系的,并不是由现金流来决定的。当被投资企业实现收入,价值增加时,投资企业的这部分投资也就随之升值”。“子公司利润计算的有效性在母公司也能得到保证”(M oonitz,1944)。由此可见,认为权益法按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和资产是虚增资产的说法,从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权益法下当被投资公司发生亏损时,同样要按比例确认损失和资产的减少。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有关上市公司对南方证券的股权投资案例也再次证明权益法的合理性。

(3)权益法的应用,是投资企业履行监管职责的必然结果。由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其投资收益率也有了一定的责任,投资企业通过权益法的应用,计入在这类被投资企业经营成果中归属自己的份额,来说明自己的这种监管职责。由此提供的所得和投资的分析资料,可用来计算更为有用的财务比率。(林钟高,1996)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国内外会计准则都对权益法的应用范围作出了严格规定,即当投资方对被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或控制关系时,应对投资采用权益法计价。

(二)权益法的缺陷权益法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一种方法,也存在着某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缺陷:(1)权益法与传统的会计概念框架存在一定冲突。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因此,由于采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而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额”就存在着疑问。这部分“增加额”既不由企业控制(除非被投资企业发放股利,否则企业无权动用),更非企业真正拥有。只有在被投资企业破产清算,企业才有可能对其行使所有权。

而一旦被投资企业破产,投资企业能否收回投资成本尚无保证,对“增加额”的所有权更无从谈起。使用权益法确认的长期投资“增加额”在以后的某个时点(被投资企业发放股利时)可能转化为企业资产,但在该时点之前,它不具备一项资产的必要特征,不应确认为资产(周晓苏,1996)。否则,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产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使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较为乐观的结论,这是违背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当然,从会计概念框架出发,权益法确实存在商榷之处,但认为权益法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方法同样有失公允。当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应按照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此时采用权益法的计量结果与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并无冲突(周晓苏,19%)。这也说明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在不同环境下,会表现出双重特性。

(2)交叉持股和多层持股的会计处理的缺陷。在企业集团中,尤其是跨国企业或大型上市公司,除控股子公司外,往往还包括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交叉持股和多层情况。在交叉持股或多层持股情形下,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是有明显缺陷的。对此,福尔兹(FouldS)在《权益法会计注释》(EquiyaccoutingFootnote)一文中,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贾丁·马西森公司和香港地产公司每一家均拥有对方40%股权,由于双方都采用权益法会计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香港地产公司把贾丁·马西森公司利润的40%归入其财务报表,而后又把它的合并利润总额的40%“退还”出去,贾丁·马西森公司也是如此两家公司都需要对方的会计利润数据来核算公司的投资收益,陷入一个循环怪圈,香港金融报纸将其比喻为“企图在布满镜子的房间里找到最终的反射”。显然,交叉持股是权益法会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虽然现在出现一些数学分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实务当中还是有许多困难。

(3)核算和报告的时间上的缺陷。投资方如采用权益法核算,则其会计核算和报告必须等到所有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全报出后,才能核算出投资方最终的净收益。特别是如存在上述交叉持股或多层次持股的情况,那么,在各自的报告时间容易陷入循环难题。

(4)存在虚增利润的可能和虚构利润空间。如果被投资公司虚构利润,那么采用权益法就可能导致投资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带地虚增收益;如果,投资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的话,也存在虚构利润的可能空间。

在我国成本法、权益法的使用界限和转换分析,如同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一样并不是可以由投资方企业任意选择的,我国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只有当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条件下,才能使用权益法

第二篇:合并报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

合并报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 从股权核算的原则上来看,长期股权可分为以下五类:投资单位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投资;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能控制且不具重大影响.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的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投资可供出售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成本法及其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对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也就是说投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按原始成本入账后,保持原来金额,不随被投资公司经营成果发生增减变动的会计处理方法。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表决权资本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成本法适用于两种情况:(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投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对这部分投资进行相应的调整(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指除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之外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权益法及其适用范围

权益法是指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自己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之进行相应调整的方法。对于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投资企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20%或20%以上表决权资本时.~般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确定以后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会因长期股权投资的持股比例变化、投资单位和被

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变化、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身份变化.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等情况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转换。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的进行调整以保证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实质。当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表决权资本增加或减少时.就有可能产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的核算的问题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情形主要包括:(1)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2)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

长期股权投资是使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来进行处理.相对于形式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实质,会计核算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这个原则也适用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确定,持股比例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应该考虑到对被投资单位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等各种因素。如果在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状况下,持股比例介于20%一50%之间.会计核算处理采用权益法.否则采用成本法。

(1)如果投资单位追加投资比例,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那么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要相应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同时要区分原持有的股份以及追加的股份并分别处理。如果投资单位原持有的股份账面余额.大于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金额,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直接按投资成本的价值计算;反之.根据其差额分别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如下图所示:

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贷: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对于追加的投资.大于新增投资耗费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超出部分以商誉形式体现;反之分别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当期的营业外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营业外收入

因为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在原取得投资后至追加投资的交易日发生变动的.属于原取得投资至追加投资期初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其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属于追加投资期初至追加投资日之间.应计入当期损益.其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则需计入资本公积,其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对于留存收益及商誉部分的计量应保持前后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核算一贯性的基本原则,使会计核算具有纵向可比性.从整体上把握并动态地调整与投资相关联的商誉和留存收益。

2.减少投资引起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 若处置部分股权后.剩余部分股权仍然可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则需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剩余股权投资成本大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反之,则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留存收益。其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原取得投资以后至因处置部分股权导致转变为权益法核算这段时间.被投资单位取得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属于原取得时至处置部分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取得的净损益(扣除已发放及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利润)应享有的份额,调整留存收益;属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日之间份额.调整当期损益:对被投资单位所享份额对应的所有权益变动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则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资本公积。

意义: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反映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本质为目的.真实的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计量和确认,保证提供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这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篇:关于长期股权投资转让部分股权由成本法转权益法的合并报表的处理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转让部分股权由成本法转权益法的合并报表的处理

业务案例:

甲公司发生以下长期股权投资业务:

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100%的股权,投资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有商誉100万元。

2、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

3、2009年1月8日,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4、2009年1月8日,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

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权转让的会计处理如何做?

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分别如下:

(1)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

①冲减部分股权投资成本、确认处置收益

借:银行存款--活期存款4 8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3 600 000(6 000 000×60%)

应收股利(已宣告尚未领取的)0

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差额,或借记)1 200 000

②对剩余股权改按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投资成本)2 700 000

贷: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2 400 000(6 000 000×40%)盈余公积20 000(500

000×40%×10%)

利润分配180 000(500

000×40%×90%)

资本公积100 000(250 000×40%)经上述调整后,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

(2)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丧失控制权日合并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其他综合收益

(1)在不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2)在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3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 700 000(6 750 000×40%)

投资收益500 000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回答一:

应为合并报表是利用个别报表简单相加再利用调整分录编制的,所以有的分录你看不懂,把他一步步写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所谓对个别报表中处置部分收益归属期间进行调整,调整的其实是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造成的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结转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不同。即,在个别报表中,控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采取的是成本法进行核算,不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调整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而合并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则是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于是在结转出售长期股权投资部分账面价值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差额。

以上题为例,在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至出售时保持账面价值为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为600万,而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权益法进行核算,除初始投资成本600万外,还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为600+50+25=675,所以,出售时个别报表只结转了600*60%=360万,而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675*60%=405,个别报表少结转了45万,这部份差额体现在个别报表中的投资收益中,所以应该减少个别报表中投资收益的数字。

其实,这笔分录可以分开来写:

①首先将个别报表中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合并报表中权益法核算的结果,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50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升值25万。简化处理,不考虑盈余公积提取。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

-其他权益变动 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

但是由于个别报表中已经对4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只需对6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3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5②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只结转了360万,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的是675*60%=405,把这部份少结转的长期股权投资补上,这部份长期股权投资对应的账面价值不正是上面对60%部分的调整分录嘛?

借:投资收益 45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①②两笔分录合在一起,就是书中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合并报表中出售部分股权对应的资本公积应予转出,剩余部分股权需要重新计量,资本公积也应转出,所以有: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至于你问的为什么不是转出25*60%,因为合并报表中对剩余的40%股权部分需要重新计量,相当于把这40%也卖了,所以也需要转出。

回答二: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答:45万也是投资收益,没错。但应该在08年确认,不应该在09年当期确认,所以要转入未分配利润。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

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答:权益法核算时,公允价值上升的部分计入了资本公积。在出售时,这部分要转出来,计入投资收益。25*60%的部分的转出不难理解,25*40%的部分也要转出,因为剩余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视同出售。

第四篇: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总结9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总结

2009-12-16 9:43:00 文章来源:环球教育 【大 中 小】 【打印】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即合营企业)或重大影响(即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核算分为三步:投资时、持有期间和处置时的核算。

(一)投资时的核算

投资时的核算应先确定初始投资成本,然后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

1.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下,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与上述成本法下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一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处理。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视同捐赠利得),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账务处理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二)持有期间的核算

采用权益法核算下,持有期间有二件事:确认权益、计提减值:

1.确认权益

确认权益分为二种情况: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变动和资本公积的变动:

(1)由于被投资企业净利润的变动,投资企业应确认投资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应注意:

1)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应注意:

①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调整需要考虑的调整因素有:一是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企业不一致,应按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二是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以及以投资企业取得投资时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等对被 投资单位净利润的影响。

在进行有关调整时,应当考虑重要性项目,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可不予调整。下列情况可以不调整:a.如果无法可靠确定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b.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较小;c.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可以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损益与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收益,但应在附注中说明这一事实及其原因。转

2)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账务处理是: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

3)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发生亏损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0

长期应收款 0

预计负债

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通常是指长期性的应收项目,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该债权没有明确的清收计划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准备收回的,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的净投资。

企业存在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项目以及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情况下,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处理: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以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即冲减长期应收款);在进行上述处理后,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2)被投资企业净利润以外的权益变动(资本公积),投资企业应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承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企业的账务处理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期末计提减值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计提资产减值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有关规定处理。计提减值的账务处理是: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三)处置时的核算(确定转让损益)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同时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处置时的账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

——××公司(损益调整)

——××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投资收益(借或贷)

【例13】综合例子说明权益法核算的全过程

甲公司投资于D公司,有关投资的情况如下:

(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现金1000万元给B公司,受让B公司持有的D公司20%的股权(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假设未发生直接相关费用和税金。受让股权时D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则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成本)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4000×20%=800(万元),因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2007年12月31日,D公司2007年实现的净利润为600万元;本因某经济事项使资本公积增加150万元。假设不考虑对净利润的调整。甲公司账务处理是: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损益调整)(600×20%)120

贷:投资收益 120

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其他权益变动)(150×20%)3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

(3)2008年3月12日,D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200万元;甲公司于4月15日收到。

借:应收股利(200×20%)40

贷: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损益调整)40

借:银行存款 40

贷:应收股利 40

(4)2008年D公司发生亏损2000万元,甲公司确认投资损失:

借:投资收益(2000×20%)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损益调整)400

假设2008年末甲公司对D公司的投资可收回金额经测算为70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投资成本1000+损益调整(-320)(120-40-400)+其他权益变动30=710(万元),而可收回金额为700万元,需计提10万元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10

(5)2009年1月20日,甲公司经协商,将持有的D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丁企业,收到股权转让款8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8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1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

贷:长期股权投资—— D公司(成本)1000

—— D公司(损益调整)-320

—— D公司(其他权益变动)30

投资收益 130

第五篇: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股票股利账务处理探讨

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股票股利账务处理探讨

对于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股票股利,其会计处理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时,投资企业只需在除权日备查登记增加的股数,作备忘记录,以反映股数的变化;被投资单位未分派股票股利,投资企业均不作任何账务处理。究其原因,股票股利不会使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因此,股票股利不能作为一种收益加以确认,而应在企业的备查账簿中登记所增加的股数。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当保持不变。股权持有期内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依据此规定,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股票股利无需作任何账务处理。

诚然,这是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又一体现,但应看到此规定也存在着缺陷。假定被投资企业发展前景很好,因业务发展需要,无力派现,但每年以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派发股票股利,长期股权投资的市值也逐年上涨。而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不能逐年确认投资收益,只能在最终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一次性确认投资收益。显然,这种做法不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不难看出,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有两个弊端:1.不能全面反映投资资产的运作过程

2.资产和收益确认减少。因此我认为,在这点上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前提条件是长期股权投资市价或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价值大于该项投资账面价值确认股票股利,具体做法为:

一、重新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① 有市价的长期股权与市价孰低法重新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② 无市价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股票股利面值与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价值孰低法重新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二、确认长期股权投资股票股利投资收益。① 该项投资收益确认为重新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去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② 投资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股票股利面值。

三、除资本溢价、股本溢价以外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转股。① 被投资单位宣告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资本,以及用资本溢价、股本溢价以外的、按有规定可以转股的资本公积(如搬迁补偿结余)转股的,投资企业应按应得份额(转股后股权的公允价值),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② 收到分得的股票或出资证明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

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转股: ① 被投资宣告用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转增资本的,投资企业应在收到股票或出资证明时,按照转股后股票、股权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② 以后该项投资处置时,除应转销其包括投资成本在内的账面价值外,还应将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收益,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总之,以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分得股票股利应在会计上确认收益并调增投资成本,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提供可靠的保证。

下载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