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7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7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卫规财发〔200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纠风办、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
为规范和推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卫
生
部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九年一月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
近几年来,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采购政策不统一、采购办法不完善、中介服务成本高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使其在保证药品质量、控制虚高药价、整顿购销秩序、治理商业贿赂、纠正不正之风、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纪委第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对纠风工作的要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实行政府主导、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
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确保采购平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并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补助等给予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财政全额补助的集中采购机构,具体负责药品集中采购的实施工作,形成政府组织推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通过采购平台直接免费交易的购销方式。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要以省(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全部参加药品集中采购。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参加药品集中采购活动。药品集中采购要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需求特点。集中采购周期原则上一年一次。
全面推行网上集中采购,提高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透明度。医疗机构按申报集中采购药品的品种、规格、数量,通过药品采购平台采购所需的药品。
二、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目录和采购方式
各省(区、市)要制定药品集中采购目录。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执行。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等少数品种以及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等可不纳入药品集中采购目录,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不纳入药品集中采购目录。除上述药品外,医疗机构使用的其他药品原则上必须全部纳入集中采购目录。
对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药品,实行公开招标、网上竞价、集中议价和直接挂网(包括直接执行政府定价)采购。对经过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的药品,可采取直接挂网采购的办法,具体品种由省级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确定。
三、建立科学的药品采购评价办法
集中采购药品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合理划分药品类别,加大质量分权重,并考虑临床疗效、质量标准、科技水平等因素,对药品的质量、价格、服务和信誉等进行综合评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汇总提出本地区有关医疗机构集中采购药品的品种、规格和数量,保证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用药需求。进一步做好专家库建设和专业分类管理工作。
四、减少药品流通环节
药品集中采购由批发企业投标改为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如被委托企业无法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时,经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其他企业配送。
五、认真履行药品购销合同
医疗机构要与中标(入围)药品生产企业或其委托的批发企业签订药品购销合同,明确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回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采购数量要以医疗机构上年度的实际药品使用数量为基础,适当增减调整后确定。
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法》等规定,履行药品购销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合同周期一般不低于1年。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药品购销合同确定的品种、数量、价格和供货渠道采购使用药品,不得擅自采购非中标(入围)药品;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及时回款,回款时间从货到之日起最长不超过60天。药品企业未按合同生产供应药品或医疗机构未按合同规定采购药品以及逾期不能回款的,都应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金(具体比例由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机构确定)。情节严重的要公示警告并依法追究责任。积极探索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货款结算。
六、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医疗机构要加强处方开具和药品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纠正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药物的问题。强化监督检查,推行医疗机构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处方点评等制度,坚决查处大处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对于部分常用药、廉价药,医疗机构可按照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格销售,具体品种由省级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确定。
七、落实部门责任,严格监督管理
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大监管力度。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负责对医疗机构执行中标(入围)结果和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物价管理部门负责对收费行为、中标(入围)药品零售价格的核定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及招投标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药监部门负责药品企业的资质认定,并对中标(入围)药品的质量和配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风部门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受理有关药品集中采购的检举和投诉,并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各地区有关部门要通过采购平台,对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加价率、回款、使用和药品企业参与投标、供应药品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使药品采购全过程公开透明。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及时受理并认真调查处理有关投诉。对在药品集中采购中违反有关政策和规定的机构和有关人员,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责任。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前所发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本意见规定执行。
第二篇:《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说明的通知卫规财发
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
有关问题说明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59号
发布时间:2009-06-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纠风办、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
2009年1月17日,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卫规财发〔2009〕7号,以下称《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的说明》。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九年六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的说明
2009年1月17日,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卫规财发〔2009〕7号),要求全面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的原则,现就有关问题作出以下说明。
一、关于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政府主导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需要,是安全有效使用医疗卫生公共资金的保证。
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坚持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健全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并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二是政府建立非营利性采购交易平台。各地应当建立政府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平台,并确保政府拥有平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是坚持政府主导的核心标志。这个平台不仅要承担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在内的各种药品的采购工作,也要承担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工作,还要承担省级管理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采购工作。采购交易平台要做到安全可靠、功能完善、数据齐全、监管严密。目前采购交易仍收取一定费用的,应当向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免费采购交易的方式转变。三是政府要对采购交易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及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辖区内药品集中采购实施细则,规范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在医药购销活动中的行为,保证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公开、公平、公正。
二、关于以省(区、市)为单位集中采购
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集中采购所形成的价格,是医药企业向省(区、市)内所有参加药品集中采购医疗机构的供应价格。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集中采购,有利于集中省内专家的集体智慧,选购优质药品,保证用药安全;有利于节约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益,降低采购价格。
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集中采购,要合理划分省、市(地)、县管理事权。省级负责集中采购的组织和实施,市(地)、县级负责本级集中采购的监管。
三、关于实行网上集中采购
网上集中采购,就是要求集中采购的全过程要通过网上运行来实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采购和销售,为政府监督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各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的购销活动必须在采购平台上“阳光操作”,使药品采购切实做到招标公开、价格公开、采购公开和使用公开。
四、关于建立科学的药品采购评价办法
要合理划分药品类别。划分过粗,可能使部分疗效确切、质量较好的药品难以中标;划分过细,则可能影响药品有效竞争,不易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要注意兼顾药品质量、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科技水平等方面因素,加大质量分权重。保证中标药品质优价廉,促进优质企业发展。
五、关于组织专家评标议标
要做好专家库建设和专业分类管理工作。进行专业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入围品种和价格的合理性。在具体品种议价和谈判时,根据不同品种类型抽取不同的类别专家,保证谈判结果更加合理。
要严格把好专家评议关。评标专家要随机抽取,进行全封闭式评标议标;对投标品种的安全性、疗效、副作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企业服务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议意见要以药品疗效和安全性为依据,并记录在案,严禁以专家个人意愿确定中标品种。
六、关于合理控制中标率
确定集中采购药品的中标率,必须全面分析投标品种数量,考虑省(区、市)内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把握本省(区、市)地域范围大小。合理确定中标率,有利于规范采购秩序,促进企业开展合理的价格竞争。
七、关于减少药品流通环节
药品集中采购实行医药生产企业直接投标。投标人须持有生产企业证明文件。生产企业设立的仅销售本公司产品的商业公司、进口产品国内总代理可视同生产企业。中标药品配送到全省(区、市)参加集中采购的医疗机构的费用,包含在中标价格之中。中标的生产企业负责全省(区、市)的配送,中标企业可以自行配送,也可以委托其他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医药经营企业进行配送,如果本地区尚无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医药经营企业,可以委托其他大型医药经营企业配送。原则上每种药品只允许委托一次,但在一个地区可以委托多家进行配送。如果被委托企业完成不了配送任务,需要再委托另一家医药企业配送的,应当由中标企业提出申请,经省(区、市)医药采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但不得提高中标药品的采购价格。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定执行。
八、关于认真履行药品购销合同
合同是规范医药购销双方行为的法律依据,医药购销双方必须按照规定内容如实签订,依法执行。
各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至少不低于上实际使用量的80%,向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申报当年采购数量,并只能购买中标药品;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购买中标以外药品时,需报经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必须按照药品购销合同购销药品,不得
进行“二次议价”。严格对药品采购发票进行审核,防止标外采购、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
九、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要从因病施治抓起,规范诊疗行为;要抓好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要严格对药品的采购、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医药购销行为公示、“阳光用药”等管理制度。
十、关于落实部门责任
药品采购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部门多,各部门应当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因采购集中度的提高,出现新形式的腐败问题。
要充分认识加强药品采购管理工作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医药购销秩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意义,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兼顾各方利益,建设科学的药品供应保障体制。要按照有关规定,针对实际情况,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财政保障、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等相关政策,相互配合,协同行动。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确保以政府为主导、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顺利进行。
大中小 打印 返回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
实施意见
省卫生厅 省政府纠风办 省经贸委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物价局 省工商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九年九月)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医疗机构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根据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7号)和《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说明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5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网上采购
(一)成立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省政府办公厅、卫生厅、纠风办、经贸委、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物价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协调、处理及决定全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在省卫生厅成立省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配备若干名工作人员,负责药品集中采购的政策落实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成立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承担药品集中采购具体事务性、技术性、辅助性工作。该中心属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配备若干名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由省卫生厅负责管理。
(四)建立全省统一的非营利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平台应具备评审、交易、配送、监管、结算功能,并做到平台安全可靠、功能完善、数据齐全、监管严密。由省卫生厅会同省数字办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五)以省为单位组织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其他医疗机构,必须全部参加药品集中采购。鼓励其余医疗机构参加药品集中采购活动。
(六)药品集中采购,要做到全过程通过网上实现。各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的购销活动必须在采购平台上“阳光操作”,切实做到招标公开、价格公开、采购公开和使用公开。
(七)药品集中采购周期原则上一年半(18个月)一次。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应做好集中采购周期的衔接工作,以保证医疗机构的正常用药。
二、完善采购目录,规范采购行为
(一)完善全省药品集中采购目录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我省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新农合用药目录、我省医药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本省生产的药品目录以及医疗机构提出的需采购的药品目录等,由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编制全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报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批准。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二类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等不纳入药品集中采购目录。
(二)规范药品集中采购方式
1.公开招标。除直接挂网和议价的药品以外,对3家以上生产厂家生产的同一药品品种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确定全省入围品种。
2.网上竞价。除直接挂网和议价的药品以外,对3家以上且已参加过两轮以上公开招标的同一药品品种可采用网上竞价的方法确定全省入围品种。
3.集中议价。除直接挂网的药品以外,仅有2家以内企业生产的药品品种,采取组织相关专家集中议价的方法确定入围品种。
4.直接挂网。直接执行政府定价的药品品种和日使用剂量金额在3元以下(含3元)的药品品种;经过2轮集中采购、长期使用、安全有效、价格已基本稳定的药品品种,可采用直接挂网。直接挂网的具体品种,由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经过筛选后提出,报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
每一批药品集中采购采取的具体方式及入围率,由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测算后提出,报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本省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含药品、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经过企业及药品资质审查合格的,申报的价格不高于同类药品入围价的,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可直接入围挂网。错过全省集中采购的国家药监部门新批的本省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继续执行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9〕70号的有关规定。
(三)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加强医药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23号)和《关于对省级医药储备药品和医疗器械实行定期周转更新的通知》(闽经贸医药〔2003〕614号)、《关于重申省级医药储备实行定期轮换使用管理的通知》(闽经贸医药〔2006〕781号)文件要求,确保采购使用国家省级储备药品品种。
三、细化专家分类,优化评审办法
(一)建立分类管理的药品评审专家库。由省卫生厅根据药品集中采购的具体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好补充完善熟悉药品质量、价格的专家库建设和专业分类等管理工作。
(二)实行全省统一评审,统一入围的方法。除直接挂网的药品外,其他药品在评审中应分专业、分层次、按比例随机抽取相应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明确评审专家职责,进行全封闭式评标议标。评审意见要以药品疗效和安全性为依据,加大质量分权重。药品评审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全程监督的原则。
在评审中,要在严格把握药品质量,保证中标药品质优价廉的前提下,合理划分药品类别,原则上按进口(含合资)、国内大型、国内一般三个层次生产企业的药品来分类,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有效降低药品采购价格。
(三)取消医疗机构确标环节,实行分片确标。根据医疗机构的级别和数量以及药品的分类进行确标,确标单位分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四类。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医疗机构以省为单位分别确标;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今年以单个或2~3个设区市为单位分别确标。每个确标单位按药品通用名、质量层次、剂型各确定1家生产企业入围(本省企业同等条件时优先入围),由医疗机构根据需要直接采购。
(四)为保证及时、可控,对本省生产的药品在采购选择上应同等优先。
(五)建立药品集中采购使用过程中的评价机制。对药品质量、临床疗效、价格、服务和信誉等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四、减少流通环节,实行统一配送
(一)药品集中采购由药品生产企业(进口产品国内有药品经营资质的报关企业可视同生产企业)直接投标。
(二)所有参加投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参加配送的经营企业须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确认资质后,方可视为合格的投标人和配送企业。
(三)中标药品配送到全省参加集中采购的医疗机构的费用,包含在中标价格之中。
(四)中标药品由生产企业直接向医疗机构配送,或由中标药品的生产企业以设区市行政区域(省属医疗机构视同一个行政区域)为单位(较大的县、县级市在需要时可另行增加),各委托所在行政区域有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配送,原则上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每一中标药品品种只允许委托一家有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统一配送。如被委托企业无法承担配送任务的,应当取消该配送企业的配送资质,同时,由中标生产企业提出申请,并经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批准,可由该中标品种的生产企业重新委托其它有资质的配送企业配送。
(五)凡属国家省级储备药品的品种,只能由承担该品种国家省级储备任务的企业配送。
(六)中标药品配送的费用控制在中标价的5%~8%(含在中标价内)。配送费用超过8%的,经有关部门调查情况属实的,省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取消该药品生产、配送企业的中标及配送资格,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取消在我省两个轮次的药品投标、配送资格。
五、明确购销责任,认真履行合同
(一)医疗机构要与中标药品生产企业或其委托的配送企业签订药品买卖合同,明确品种、规格、价格、数量、回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采购数量要以医疗机构上的实际药品使用数量为基础,适当增减调整后确定。
(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法》等规定,履行药品买卖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合同周期一般为1年半(18个月)。
(三)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药品买卖合同确定的品种、数量、价格和供货渠道采购药品,不得进行标外采购(采购非入围药品)、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急、危重病人抢救和特殊用药及备案采购药品除外)。对违反本条款规定的医疗机构,经查实后由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四)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及时回款,回款时间从货到之日起最长不超过60天,超过60天的承担违约责任。
(五)中标品种的配送总责任由生产该品种的企业负责,接受委托的配送企业必须承担本行政区域的所有配送任务;生产企业委托无药品配送资质的企业配送药品的,取消该生产企业在福建的所有中标品种(入围)资格,并取消2轮次的投标资格;受委托的药品配送企业只能从委托的生产企业直接购进中标品种,没有特殊情况,未经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不得从其他药品流通企业(含生产企业所属的流通企业)购进,否则,取消该药品配送企业两个轮次的配送资格。
(六)配送企业应及时配送药品,在医疗机构发出购药计划后24小时内送达。属疫情、灾情、突发性事件和急救及加急供货的药品应及时配送;配送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违反合同拒绝配送。对不能及时供货的配送企业,医疗机构应及时书面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部门要责令其改进,对三次以上不能及时供货的配送企业,取消配送资格。
(七)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未按合同生产供应药品、医疗机构未按合同规定采购药品以及逾期不能回款的,都应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金(具体比例由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方案报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确定)。
(八)积极探索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货款结算。
六、规范合理用药,强化监督检查
(一)医疗机构要加强处方开具和药品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纠正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药物的问题。
(二)强化监督检查,推行医疗机构药品用量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处方点评等制度,坚决查处大处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三)对直接挂网采购和集中采购入围的药品,医疗机构按照确定入围采购价格顺加规定的差价率作价,并以此作为中标临时最高零售价格,报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
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所形成的价格,是医药企业向所有参加药品集中采购医疗机构的供应价格。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必须按照药品购销合同购销药品,不得进行“二次议价”。
七、强化部门职能,加强部门监管
药品采购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部门多,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大监管力度,履行各自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负责对医疗机构执行中标结果和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全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纠风部门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受理有关药品集中采购的检举和投诉,并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物价管理部门负责对收费行为、确定入围采购药品、确定入围采购药品临时零售价格(备案)的核定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及招投标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药监部门负责药品生产、经营配送企业的投标、配送资质的认定;负责制定并实施《药品生产企业投标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药品配送企业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和《药品配送监督管理办法》;负责中标(入围)药品质量和配送企业的监管,负责监督药品配送及时到位。
财政部门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必要经费给予妥善安排。
经贸部门负责规范本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生产、配送服务质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使用集中采购药品情况纳入考核检查范围,参与药品集中采购的相关工作。
各设区市有关部门要通过采购平台,对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加价率、回款、使用和药品企业参与投标、供应药品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使药品采购全过程公开透明。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及时受理并认真调查处理有关投诉。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
卫规财发[2004]320号2004年10月18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工商局、药监局、中医药局、纠风办:
全国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政策,规范运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招标范围不断扩大,招标办法逐步完善。初步改变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方式,增加了药品价格透明度,提高了优质药品的市场占有率,遏制了药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实践证明,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的有力措施之一,必须坚持下去。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医疗机构签订购销合同不确定药品采购数量,存在大量替代药品规避招标,甚至“中标就死”的现象;二是执行合同不严格,医疗机构不按合同采购药品、及时付款,企业不按合同及时供药;三是招标程序过于繁琐,中介机构收费过多,增加企业负担;四是有些医疗机构未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中标药品临时零售价,未将招标降价的好处大部分让利于患者;五是监督不力,对不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定的医疗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未进行严肃查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效果,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为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我们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若干规定》对纠正当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各地要按照《若干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办法,规范管理。要认真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在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价格、纠正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各地规范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情况,将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
附件: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风办公室
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附件: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
若干规定
为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对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作出如下规定:
一、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活动。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全部参加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活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省或市(地)为组织单位,县(市)或单一医疗机构不得单独组织招标采购活动。省或市(地)组织的集中招标采购活动应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用药特点。鼓励市(地)进一步联合组织集中招标采购活动或者参加省统一组织的集中招标采购活动。每一个集中招标采购组织单位每年实施集中招标采购活动不得超过两次,以减轻医疗机构和企业负担。
二、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支出中80%以上的品种(中药饮片除外)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具备网上交易和监管条件的地区,应将医疗机构广泛应用、采购量大、价格高的药品全部纳入招标采购目录,实行公开招标和集中议价采购,对其它药品实行网上竞价采购。不具备网上交易和监管条件的地区,仍按药品类别将采购量大、价格高的药品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目录,防止中标药品被其它同类品种替代。按药品类别编制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的地区,对价格低廉、采购数量少、临床不易滥用的药品是否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
三、医疗机构与中标企业签订药品购销合同时,必须明确采购数量,并严格执行。在合同采购期内,实际采购数量与合同采购数量之间允许确定合理的浮动幅度。一个品种有几家企业中标的,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向每家中标企业采购药品的数量。
四、合理确定中标药品零售价格,切实做到让利于民。中标药品的零售价格,实行以中标价为基础顺加规定流通差价率的作价方法,由医疗机构按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作价办法自行核定执行,并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五、简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程序,减轻投标企业负担。严格执行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文件范本(试行)》对投标文件的规定。不得要求投标企业提交上述规定以外的证明文件,如荣誉证书、商标注册证、税务登记证、年检机构代码证、生产工艺证明、近期省级三批药检报告等。对投标企业在上一期招标中已经提交、尚在有效期内的资质证明文件和资料,不得要求重复提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药品基础数据库和药品价格信息库等发布的企业资质、产品认证数据和价格信息,各地在药品招标时可以直接采用,不得再向企业索取。原则上不要求投标企业提交样品。
在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各地要按照统一、规范、简化、高效的要求,积极探索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药品生产企业可以直接参加投标,以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降低药品投标价格。药品批发企业投标,必须持有药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授权。
六、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代理机构行为。药品招标代理机构必须在招标人授权范围内办理集中招标采购事宜,不得越权进行资格预审;不得要求投标企业重复提供资质证明文件;不得对资质证明文件进行重复认证;不得利用潜在投标企业的资质信息和其他招标、投标、评标信息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收取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标书费、代理服务费以外的任何费用;不得与行政机关、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存在隶属关系、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利益关系,以确保招标代理机构的中立和公正。
遴选药品招标代理机构要引进竞争机制,由医疗机构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自主选择招标代理机构。禁止行政机关为医疗机构指定招标代理机构,禁止招标代理机构以不正当方式获取集中招标采购项目的代理权。招标代理机构应确保招标过程中涉及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并承担相应责任。
七、严格按照《合同法》规定,履行中标药品购销合同。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品回款时间从货到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60天,其他医疗机构的回款时间严格按双方签订的合同执行。对于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目录的药品,医疗机构必须按药品购销合同明确的品种、价格和供货渠道采购药品,不得再同中标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以扩大折扣让利幅度,不得擅自采购非中标企业的药品。中标企业要保证药品的及时配送,不得转让或者分包药品购销合同,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中标药品进行回扣促销。
八、以剂型为单位进行招标、投标、评标,防止投标企业以奇异规格规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同时要避免投标企业不合理减少投标药品的规格而影响临床用药。
九、积极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招标、投标、竞价和交易,实现药品采购全过程的信息公开,便于政府和社会监督。
十、加大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力度。实行纠风与价格、社保、卫生、工商、药监、中医药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联合监督工作机制。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监督机构,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切实建立不良记录登记公布制度。各地纠风部门负责协调、督促各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定期开展抽查和互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监督检查结果要及时上报,并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
十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对于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减轻群众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确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具体实施政策,研究、处理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及时进行督导,确保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规范进行。
十二、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文件范本(试行)》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各地区要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尽快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第五篇: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鲁卫医发〔2010〕6号
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
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类别:【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4/05/2010 10:45:24】
鲁卫医发〔2010〕6号
各市卫生局,大企业卫生处,省(部)属医疗机构:
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卫生强基”工程和“两好一满意”活动向纵深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经研究,我厅确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现将《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情况及时报我厅医政与医疗服务监管处或中医药业务处。省卫生厅联系人:谭成森,李檬;联系电话:0531-67876150、67876318;电子信箱:sdyz6155@163.com。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九日
全省基层医疗机构 “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
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按照“卫生强基”工程、“两好一满意”活动和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有关要求,制定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展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为主题的“规范服务行动”,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有针对性的自查整改,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加强规范化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卫生强基”工程和“两好一满意”活动深入发展,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
县及县级以下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各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民营医疗机构。
三、活动内容
㈠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广告发布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医疗服务要素管理合法规范
1、医疗机构及内设科室登记、注册、变更、校验及时合法,提供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能力可及的医疗服务,无违法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执业、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等问题。
2、医护人员具备执业资格,按注册专业、地点依法诚信服务。不安排无执业资格人员或未在本单位注册的医护人员独立执业,杜绝让无执业资格人员从事麻醉、B超、心电图、CT、MRI、病理诊断等工作。
3、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对院内技术尚不成熟、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技术进行重点清理;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本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准入工作,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
㈡医疗机构的医疗核心制度建设完善,落实到位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护理工作制度、医嘱制度、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包括术前、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等)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等。
㈢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管理严格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我厅《山东省医疗文书书写规范(2010版)》、《山东省护理文书书写基本要求和格式(试行)》、《山东省中医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加强病历书写培训和日常管理。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病历书写培训和病历质量评比,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质量。
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临床用药和辅助检查合理、规范
认真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38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的通知》(鲁卫医字【2010】47号)等有关文件,积极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1、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要求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2、基层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3、要组织实施好全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项目,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4、要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5、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合理应用培训项目,建立健全特殊管理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促进特殊管理药品的合理应用,保证广大群众用得上药,用得好药。
6、在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推进省内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努力推动医学影像检查互认制度。
㈤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流程合理,环境良好,服务优质 合理调整科室布局,简化或合并划价、收费、取药或检查环节;科室标识规范、清楚、醒目;合理配备导医人员,明确其职责任务,主动为就诊病人特别是农村病人及行动不方便病人提供服务;不断改善门诊、病房条件,配备饮水设施,开展导诊咨询服务,为病人提供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尊重病人隐私权,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逐步做到一医一患一室,问诊、检查应避免其他病人或无关人员围观、旁听,检查、换药、治疗应有遮挡设施。
㈥医疗服务收费管理严格规范
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等,提高收费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及社会监督;及时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严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以“开单费”、“统方费”、“处方费”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
㈦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安全有效
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落实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隐患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重点加强产房、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医疗废弃物处理及时,程序合法。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采供血活动和临床用血,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㈧医疗纠纷处理及时有效,医患关系和谐
按照我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的意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的制度体系;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建设,为医患双方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积极推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积极探讨建立第三方调节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各市通过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医患维权协会等途径解决医疗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㈨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管理规范,生产安全
认真做好对医疗机构太平间、放射科、医用氧舱、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和全面排查,认真抓好遗体处理、氧气供应、安全生产等各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㈩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合法有效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明确自身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认真做好防控传染病的人员培训、物资储备、预检分诊、诊断救治、疫情上报、消毒隔离、病人随访、重症转运、健康教育等工作,无推诿、私自截留传染病病人等现象。
(十一)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及对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按照省卫生厅《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要求,做好对医师、护士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十二)重点科室定位准确,规模适当,建设达标
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要认真分析、综合考虑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当地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优先保证那些与医院功能定位相符,与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密切相关,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重点科室的建设与发展,如儿科、产科、手术室、感染性疾病科等。要在资金投入、继续医学教育、进修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加强这些重点科室的医师、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好基层医疗机构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方面的网底作用。
四、实施步骤
㈠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5-6月)。省卫生厅下发《活动方案》和《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检查标准》(另行制定下发),对2010年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进行部署,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省卫生厅活动方案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或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和活动安排,抓好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㈡自查整改阶段(2010年7月—2011年7月)。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规范服务行动”,对照《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检查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整改,不断加强管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宣传。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㈢督导检查阶段(2011年7-11月)。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规范服务行动”情况进行督导、验收,及时总结和推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及时将本辖区内开展“规范服务行动”的进展情况和检查结果、活动总结上报省卫生厅。省卫生厅对各市“规范服务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
㈣总结交流阶段(2011年12月)。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规范服务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省卫生厅组织召开活动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㈠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基层医疗机构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其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实施“规范服务行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固本强基,是我省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两好一满意”活动向基层延伸,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基层医疗机构要深刻认识实施“规范服务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省卫生厅成立“规范服务行动”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制定全省“规范服务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规范服务行动”的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范服务行动”顺利开展。
㈡注重工作实效,抓好四个“结合”。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将全面梳理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对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药房、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全面梳理排查,查找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漏洞、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依法执业、制度建设、病历书写、规范诊疗、服务环境、收费管理、院感控制和临床输血管理、医疗纠纷处理、安全管理、重点传染病防控、医护队伍建设、重点科室建设等十二项重点工作。二是将自身建设与实施“卫生强基”工程相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在动员自身力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卫生强基”工程确定的对口帮扶关系的作用,通过城市大型医院派驻专家坐诊、现场指导、手术演示、开展培训或派出医护人员到城市大型医院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质控体系,培养业务骨干,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口支援城市医院要将“规范服务行动”列入支援计划,在支援过程中要对“规范服务行动”十二项重点工作有所侧重,帮助受援单位及时、全面达标。三是将自查整改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和《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检查标准》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本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进行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并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质量达标。我厅将适时对各市“规范服务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四是将当前任务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开展“规范服务行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建章立制,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长效机制。
㈢做好培训宣传,强化服务意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围绕“规范服务行动”的主题,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医院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其提高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要采取现场讲座、网络视频、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做好本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大力宣传医疗卫生行业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服务优质、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附件:山东省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