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监督管理情况的报告
关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监督管理情况的报告
XXXX:
《XXX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XXX》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明确XXX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XXX等相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能开展工作。现将我开展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监管情况
我部门作为公配建设的监管单位之一,非常重视公配的建设情况,按文件要求严把建设监管关。一是按XX第138号X的规定,XXX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行监督,并将建设情况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二是在相关楼盘办理预售许可证时,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施工进度进行核实,对不符合规定施工进度的建设工程项目,暂缓核发预售许可证。三是在核发预售许可证后,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后续建设情况纳入预售款监控范围。
二、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情况
从2016年底起,我部门牵头XX等相关单位,开展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的工作。
(一)移交的法律法规
XX第XX号令《XX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XX》在201X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明确“在201X年3月1日已完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不适用本规定”,但同时明确“已建成本按照规定应当移交而未移交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完成移交工作”。
—1—
(二)XX及XXX对移交接收工作的布置
对于2016年3月1日前已完成用地出让的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工作,XXX在2017年4月印发了《XXX推进已出让居住用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工作实施方案》,XXX在2017年6月印发了《解决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历史交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移交历史遗留问题分三年(2017年-2019年)按4:4:2的比例完成处理工作。
(三)移交完成情况
目前,我X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幼儿园、公共厕所、文化活动中心、卫生站、社区居委会、老年人服务站点等共XX个(其中教育类XX个,卫生类XX个,行政管理类46个,市政设施类XX个,文化类39个其它类49个)。截止今年X月30日,已达到移交条件的有XX个。其中已签订移交协议的XX个,约占70%。我区推进移交工作在XX市X个区中属于排名前列,XXX在召开的相关工作会议上,多次表扬了XXX。
(四)开展移交工作情况
一是召开动员大会、加温会和协调会,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开展移交接收业务培训,印发工作指引。二是与XXX对接,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建立台账。三是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由XXX印发实施。四是组织接收单位深入全区需要移交的40多个楼盘,现场对接、处理移交接收问题。五是对于移交工作进展缓慢的开发企业下发了《限期移交通知书》,督促移交事宜。六是针对在移交和接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向市住建委和区政府汇报、请示,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七是建立移交接收工作人员微信群,方便接收工作信息。八是制定对不按规定移交企业实施暂停办理业务、暂停预留商品 —2— 房预售款划拨等措施。
三、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和办理产权情况(一)相关法律规定
XXX规定“使用单位应当自接管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之日起X年内,按照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XXX的工作指引,要求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产权办至使用单位的名下。
(二)使用的状况
全区已办理规划验收和竣工验收达到移交条件的有XXX个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中,移交或未移交中已按规划使用功能投入使用的有XX个,其中是大部分是公共厕所,现仍由物业公司管理,小部份分是小学、幼儿园和居委会。
(三)办理产权的情况
在已签订移交协议的XX个,已全面开展办理产权移交的工作,其中正在向财政局申请办理国家有资产划拨手续的30个,完成后向地税局申请办理免税的20个,已完成产权移交的9个。
四、存在问题
一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土地价值已在土地出让底价评定过程中已给予考虑,但相开发建设单位却误认为没有按规定扣减;二是在201XX年12月28日前之前的法律法规对配套幼儿园是否属于无偿移交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企业对配套幼儿园的移交存在异议。三是由于部分接收单位对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后的管理人员和经费没有预算,另外邮政所属于成本价移交,这些原因导致相关接收单位积极性不高。四是部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虽通过规划验收,但接收单位认为不符合现在的使用标准,不同意接收,但开发企业认为是按规划建设及通过验收的,—3— 难以整改,导致移交和接收无法完成。五是产权办理涉及到财政、地税、国规等多个部门,程序多,时间长,部分资料的缺失,进展比较缓慢。六是时间跨度较长(1988年-2016年),个别设施已办理产权在个人或企业名下、开发商已破产或不存在等问题比较复杂,须通过司法手段来解决。七是开发建设单位虽然与接收单位签订协议移交协议书,但个别设施还没有移交场地或未完成将产权办理到接收单位的名下,接收单位还没有投入使用计划,导致目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不理想。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XXX将出台《关于推进化解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指引》,XXX将出台《关于解决X市公共服务设施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XXX也将出台《XXX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方案》(已完成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一是继续深入开发企业和接收单位,督促、指导移交和接收工作。二是向进展缓慢的开发企业下发限期移交通知书,要求按我部门的时间节点完成移交工作。三是对难以解决的个案,加强与XX、XX的沟通,提出解决意见由X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四是对于不按规定完成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工作的开发企业,我部门将依法采暂缓办理相关企业在我部门的业务。五是进一步完善、规范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管理秩序,确保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地块主体建设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按照规定验收并交付使用。六是每年组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XX、XX、XX、XX等部门,至少开展1次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违规使用情况的,应当及时纠正,并予以通报。
—4— 特此报告。
XXXXXX
2018年7月6日
—5—
第二篇:居住区教育及妇幼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居住区教育及妇幼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照“街道(居住区)级——社区(居住小区)级”两级规模进行配套,并按照分期实施原则,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幼托等服务配套,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①现状情况:新建县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包含公立和私立学校,分为高中、完全中学、中学、九年制和小学等类型。现状高中4所,其中2所公立;现状初中3所,九年制4所,其中3所私立;7所公立小学。
②特征分析:
首先公立学校的特征如下:
高中部分:现状初中2所分别是新建一中和新建二中,占地面积15.15公顷,班级数116班,学生人数9000人,其中新建二中作为全省重点中学,是全县的一张名片,拥有较强的教育资源吸引周边区域的学生就读;
初中部分:现状初中2所分别是新建五中、新建六中,占地面积10.81公顷,班级数130班,学生人数8875人,其中新建五中的压力较大,人均占地面积偏小。
九年制和小学部分:九年制学校只有一所,且规模很小,不利于办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现状小学7所,面积参差不齐,大的3.5公顷,小的只有0.3公顷,办学条件相差太大,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教育设施使用不是很方便。
③规划原则和标准:
新区建设原则上只规划九年制学校和高中两级。旧城区部分维持现状,有条件的小学和初中应分布进行拆并,规模维持拆并学校的规模之和。中小学规划用地标准参照南昌市现行标准。
④幼儿园规划:
规划区现有三处大型幼儿园,包括新建第一幼儿园、竞辉幼儿园、百兴幼儿园,其所在社区范围内不可再设幼儿园。其他社区规划每按社区1处配置,服务半径不大于300米。可结合设置,但应有独立的院落和出入口,每所幼托规模不小于6班。
⑤完善各级医疗卫生设施
街道(居住区)级:包括医院和门诊所,规划一个街道设置一所门诊所,独立占地不少于0.5ha,有医院的街道不设门诊所。
社区(小区)级:基层卫生站和社区医疗保健中心按2.5~3万人配建一处,可不单独划地,附设在社区公共建筑内,每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⑥完善各级文化设施分街道与社区两级设置
社区文化设施分街道与社区两级设置
参照南昌市文化设施规划,并考虑现状因素,规划区每个街道设置一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图书馆、影视厅及青少年和老年人学习活动场地。结合居住区绿地设置,占地面积约4000~8000平方米(含室外活动场地)。
第三篇:韶关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
《韶关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
(立法起草建议稿)
韶关市地方立法中心
2017.1.20
韶关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含立法说明)
目录
第一章 总则(共计八条)
第二章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共计五条)
第三章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共计四条)
第四章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权属界定及使用(共计五条)
第五章 法律责任(共计七条)
第六章 附则(共计两条)
韶关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含立法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的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移交、使用等管理,维护开发建设单位和业主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立法的目的和依据,强调建立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规范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移交行为,维护开发建设单位和业主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也强调结合韶关市的实际。
因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没有上位的法律,而且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能会涉及相关诸多法律法规,所以具体列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也参考了杭州的《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南宁的《南宁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及省内广州的《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珠海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移交管理的通知》等地市的实际做法。广东省和省地市虽没有关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的地方法规立法,但广东省和省内地市通过规范性文件形式,指导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践,有着成功经验。
第二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居住区内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等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具体类别按照本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确定。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明确什么是居住 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就是明确了《条例》规范的对象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含基础设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是这样界定的: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基础设施是指居住区内的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通信、环卫、绿化、路灯、消防、人防、避雷、非经营性停车场所、监控、有线电视网络等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居住区内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等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根据公共利益需要,为保障城市功能和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所建设的设施。具体来说,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能满足居住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总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
第三条(适用主体)本《条例》适用的主体是开发建设单位,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和综合开发实施单位。其中综合开发实施单位是指政府组织或者指定对某一区域实施征地拆迁安置,并通过统一建设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成熟居住区的建设主体。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体,包括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和综合开发实施单位。
第四条(适用区域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适用本条例。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范围,不是全市范围内都适用,仅指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区。
《条例》题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府发的文件不包括新建两个字。后思考加上“新建”两个字,但最终还是考虑删掉这两个字。也有人建议增加。《条例》条文里有明确界定,其适用范围实质就是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第五条(管理体制)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局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规划、国土、发改、园林、教育、文化、体育、消防、人防、环保、城管、卫计、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和职责依法做好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工作。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涉及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明确那个具体政府部门牵头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由市、区两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建议设立专门的机构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办公室,挂靠住建局,由住建局具体主管。多家开发建设单位反映移交多头行政部门主管,实际操作困难。
第六条(配套原则)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配建标准应当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等级,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结合实际,配建相应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和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如《广东省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小区幼儿园配置人口规模4500人就是一个分界点,大于4500人和小于4500人处理的政策就不一样,4500人以下的由政府统筹解决。应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图标里的规定。
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2016年版已出,但未就 居住区界定)
第七条(同步建设原则)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住宅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按规定交付使用。
住宅建设项目分期开发的,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明确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其必备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应当于首期建成。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该遵循的统一规划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按规定交付使用。原来立法宗旨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按 6 同时交付使用,三同步原则,利益单位认为过于严格,改作按规定交付使用。
对于分期建设的也需要明确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其必备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于首期建成。必备的具体应包括:垃圾压缩中转站、变电站、公共厕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公交首末站等设施。
第八条(投诉和举报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不符合本条例要求的,有权向住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和举报。住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举报或者投诉后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同时向社会公开。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强调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监督行政相关主管部门和开发建设单位的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行为。
第二章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范围)根据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按照居住区的规模等,相应配置以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一)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中小学等。
(二)医疗卫生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用房)等。
(三)文化体育设施:包括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场所等。
(四)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包括老年人服务设施、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无障碍设施等。
(五)市政公用和和行政管理:垃圾压缩中转站、公共厕所、公共客运交通设等;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等行政管理用房。
(七)商业服务设施:包括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等。
(八)金融邮电:邮政所、储蓄网点等。
(九)业主共有或共享的配套设施:配电房、生活水泵房、通信设备间、物业管理用房、车库、垃圾收集设施等;
(十)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确定应当配套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有据可依,根据居住区的规模等级配置。具体配置哪些,本条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里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逐一列出。但不可能穷尽列举,因地制宜,实际情况不同可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应当配套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具体由规划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韶关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标准在《项目规划说明书》中列出具体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开发建设单位建设的依据。这里具体配置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条(建设标准与公布)韶关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本《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配置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配置标准。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有严格执行配置标准,有依据,依法办事。既要根据国家层面和省里层面的要求,同时结合韶关实际,韶关市人民政府制定出结合韶关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收单位和开发建设单位都有一个明确的依据标准,做到有法可依,便于执行和操作。配置标准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监督。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将涉及本部门的有关公建配套公共 8 服务设施标准及要求提交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范、规定等制定韶关市城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并报市政府批准执行。因国家规范标准调整或省以上行业管理部门决定致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发生变化的,相关市级行业管理部门应及时告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调整相关设施标准。公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制定规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在居住区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行政划拨前组织编制《项目开发说明书》,《项目开发说明书》应根据韶关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韶关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
《项目开发说明书》根据项目性质、项目规模、用地位置及建设周期等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作出明确且详细规划,具体应包括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位置、具体内容、使用功能、建筑规模、产权界定、移交方式、移交标准、接收单位等。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义务做好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做好《项目开发说明书》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职责。特别明确首先居住区项目要符合韶关的各项规划,规划部门有义务组织编制《项目开发说明书》,明确规划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地位置、具体内容、使用功能、建筑规模、产权界定、移交方式、接收单位等。同时,明确《项目开发说明书》的依据。
第十二条(依据规划)《项目开发说明书》是开发建设单位建设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依据。
开发建设单位根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的《项目开发说明书》,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方案,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核定后,方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开发建设单位应按照《项目开发说明书》要求进行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9 建设。
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开发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位置,不得擅自减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不得擅自改变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确需变更的,需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调整规划和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具体落实依法办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有明确具体的依据,保障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移交有据可依。开发建设单位有据可依,开发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开发说明书》,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明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义务,确保开发建设单位建设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符合规划,满足需要。
第十三条(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分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居住区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行政划拨前组织编制《项目开发说明书》中明确列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如何分担。
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公益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计入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由开发建设单位统一代建,建成后无偿移交给接收单位。
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底价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
立法说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性质不同,政府的优惠政策也不同,建设成本投入和移交的接收单位亦不同。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道路、公交站、大型环卫、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由政府或者政府相关部门投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上述配套设施。商业服务等设施,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建设。如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中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公益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计入项目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由开发建设单位统一代建,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市、区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和规 10 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土地出让底价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
供业主使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商业服务设施等,开发建设单位建成后按照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和《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使用。由开发建设单位建成后按照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进行使用和组织经营管理列入开发成本,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合同管理)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开发说明书》、出让方案或划拨方案,在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或划拨土地时明确说明配建公共服务设施位置、面积、内容等,由开发建设单位建设,并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合同书中明确规定。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与住建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建设合同》应当明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开工及竣工期限、交付时间、产权归属、违约责任等。
分期交付的,建设合同应载明分期交付使用的批数及期限。
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与开发建设单位合同签订之日起10日内,将出让地块需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书面告知相关接收单位。
根据《建设合同》,接收单位应当在10日内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移交协议》,包括接收内容、产权界定、管理责任、基本设计条件等事项。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土地资料、工程报建、建筑施工图纸、竣工验收等有关文件,并将移交资料清单作为《移交协议》附件。
居住区建设项目转让时,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明确的义务应当一并转让,受让人应当在受让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合同变更手续,并报规划行政部门备案。
立法说明:本条通过合同制的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明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权利义务法律关系,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详细内容,明确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主体、接收单位及接收内容和基本设计条件。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可操作、可执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也利于依据合同的约定监督开发建设单位切实履约,以及开发建设单位违反合同的制裁。
尤其是对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土地出让时应当作为招拍挂的前置条件,其建设成本、土地成本等相关费用在土地招拍挂条件中计入起始价。明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件之一进行规定。
第十五条(建设过程监管)建立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动态监管制度。
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项目规划编制、商品房预售许可、交付使用备案等项目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管,并牵头组织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
对分期建设项目首期未同步开工建设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余期施工许可;对在项目预售阶段不按期开工建设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剩余部分的商品房预售许可;对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不按期完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的,不予办理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实行动态监督、过程管理,强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条例》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划、销售、验收和竣工备案等阶段加强监督,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和时序进行把关。
第十六条(报告义务)开发建设单位应按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约定完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义务,应当定期将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及进度向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强调开发建设单位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的义务。
第十七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示制度)开发建设单位应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性详细规划在销售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建筑位置、交付时间,并书面告知购房人。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监督开发建设单位履行义务,便于业主和社会监督。开发、销售企业在商品房销售过程中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实施计划在销售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建筑位置、交付时间,并书面告知购房人。开发企业在进行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时,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实施计划作为招投标书的内容告知投标人。
第四章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权属界定及使用 第十八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核验、交付)开发建设单位应在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竣工10日内向住建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竣工综合验收。
住建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应10日内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到现场核验,根据《建设合同》核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否符合交付条件。对已经完全履行配套设施《建设合同》义务的开发建设单位,10日内核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履行确认证明》,予以办理交付使用备案手续;对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义务的开发建设单位,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经验收合格,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居住区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居住区项目方可交付使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居住区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立法说明:交付、验收和核发证明,明确主体和合理的时间段,便于操作。符合条件的验收交付,不符合条件的不得交付,并明确整改义务。对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验收的条件和标准,这里并没有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各相关职能部门都有针对不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验收标准,这个应该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开发 13 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中体现。
第十九条(接收单位)开发建设单位根据《建设合同》和《移交协议》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别移交给相应的管理和使用的接收单位,接收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物业管理单位按规定接收。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可以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暂时接收,待业主大会指定专业单位后移交。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接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并做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得拒绝接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额外的接收条件。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接收单位,免得实践中推诿和拖延。接收单位依据开发建设单位与住建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建设合同》《移交协议》,一切纳入合同的监管,明确具体权利和义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公共服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由全体业主同意指定专业单位接收、维护和管理。
第二十条(权属界定)居住区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权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未作规定的,根据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建设合同》执行。
立法说明:不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性质不同,有区别对待。有些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公益性公共基础设施,应该是政府投资,开发建设单位代建,建成后移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些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非营利性的,供居住区业主利用,列入开发成本,建成后移交业主共有;有些是营利性的设施,归开发建设单位所有,但由业主物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
居住区内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及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用房等依法归政府所有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移交给规定的接收单位,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管理、使用,并申请办理房屋登记。
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等,由开发建设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房屋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无偿移交给业主。
农贸市场、超市、商店等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统一建设,其产权归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买受人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应当纳入居住区物业管理。
超市、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规划条件投资统一建设,其产权归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买受人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应当纳入居住区物业管理。可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有偿使用,建设费用不得计入构成房价的公共配套建设费。
居住区内配套的物业管理用房、公厕及业主共用设施设备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由开发建设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第二十一条(权属移交程序)开发建设单位应在收到住建行政主管部门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履行确认证明》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接收单位接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接收单位应在接到书面移交申请之日起10日内按照《移交协议》接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开发建设单位和接收单位应当在二个月内完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工作。接收单位按规定接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并做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得拒绝接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条件。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配合接收单位向房屋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房屋登记机构直接将房屋登记在接收单位名下,房屋登记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接收单位承担。
房屋交付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接收单位承担。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或合同另有约定,从其规定或约定。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权属移交程序,分别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移交时间、移交程序、移交过程和移交费用等环节明确了规定,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时移交,按时投入使用。
公用基础设施中市政设施的移交管理,应当依照本市市政设施移交管理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居住区配套设施使用)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在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房屋登记簿或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其规划设计用途。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不得出售、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用途确需变更的,需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变更规划,已经预售,应经业主大会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业主同意。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明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不得擅自改变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开发建设单位违反规定义务)开发建设单位违反《项目开发说明书》等规定的义务,不履行义务或弄虚作假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并责令改正;
开发建设单位违反《建设合同》《移交协议》等规定的义务,由住建行政主 16 管部门依法查处,并责令改正;
逾期不改的,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提请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立法说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义务组织编制《项目开发说明书》,明确规划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位置、具体内容、使用功能、建筑规模、产权界定、移交方式、接收单位等,开发建设单位严格按照《项目开发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强化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监督开发建设单位的职能。
开发建设单位与住建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建设合同》,与接收单位签署《移交协议》,合同明确开发建设单位的的义务,强化住建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开发建设单位的职能。
第二十四条(开发建设单位未签合同)开发建设单位未签订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擅自开工的,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约束开发建设单位,强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合同职能。
第二十五条(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未按签订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同》规定内容履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义务的,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追究违约责任;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已被占用,无法实施建设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支付异地建设所需费用,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区域规划组织建设,并由规划行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约束开发建设单位,监督开发建设单位严格履行合同义务,违反合同的惩戒与补救,威慑开发建设单位按照合同严格履行义务,做好规划、建设、移交及办理相关手续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未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验收,擅自将居住区项目交付使用的,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
开发建设单位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验收不合格,擅自将交付使用的,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规范开发建设单位的行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未经验收合格,无论是开发建设单位的项目还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都不得交付使用,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严格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切实履行合同义务。并处以居住区项目工程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是借鉴南宁的《南宁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处罚标准,但韶关房地产协会认为处罚过重,认为并处以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经思考,觉得建议合理,采纳,写入条文。
第二十七条(擅自改变用途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将应当移交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出租、出售或挪作他用,由住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依法归政府接收的使用单位违反本《条例》,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或者未按照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投入使用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法归全体业主所有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由业主委员会同意的物业管理的 18 专业单位统一管理、使用,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或者未按照规划确定的使用功能投入使用的,由业主委员会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业主大会可以更换物业管理的专业单位。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规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划的功能使用,不能擅自改变使用功能。对于擅自改变配套公共配套设施规定用途的单位和责任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产权依法属于接收单位所有的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
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将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转让、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功能。擅自变更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功能的,由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住建和规划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使用等管理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有关部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进行追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立法说明: 本条旨在约束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违反者将受到惩戒。
第二十九条(接收单位的责任)接收单位应在接到开发建设单位书面移交申请之日起10日内按照《移交协议》接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并于应当在二个月 19 内完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移交工作。不按照《移交协议》接收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纠正,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立法说明: 本条旨在约束接收单位的行为,接收单位严格按照《移交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移交,规范接收单位的接收行为,预防接收单位不作为或推诿,导致移交行为的不畅或滞后,耽误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正常使用。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生效实施时间)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本《条例》实施前已经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居住区建设项目,按照土地出让时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意见或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生效时间的分界点,分界点前后存在适用法规的不同。再者,根据市教育局的建议,对不符合居住区建设条件的新建住宅楼盘所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建设单位应按照一定标准缴纳代建费。
第三十一条(参照适用)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宅用地等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权属界定参照本《条例》执行。
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没有公益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施的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由所在地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也可以从其他社区设施中调剂置换,或者以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所需资金由区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新建居住区项目所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建设单位可以按照一定标准缴纳代建费,具体代建费的标准由市政府统一制定,由政府统一代建。
立法说明:本条旨在对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华侨农场危房改造、20 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几类特殊的情况参照执行作出说明。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没有公益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施的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作出规定。
第四篇: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
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
穗府办〔2010〕15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城乡建设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以下简称配套设施)建设移交的管理,创造方便、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设施,是指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的规定,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邮政、市政公用设施等配套设施。
第三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简称开发企业)在本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应当按本规定建设和移交所开发项目的配套设施。
第四条 城乡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应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定和职能分工监督管理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
第五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专业管理部门制定配套设施的项目、规模和设施要求等设置标准;专业管理或行业管理标准发生变化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专业管理部门调整相关配套设施的设置标准。
配套设施设置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条件设定的配套设施种类、规模应当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时,应当规定配套设施的种类、规模和设施要求等设置标准;在审批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核定配套设施的位置。
第七条 开发企业应当按照规划设计条件规定的种类、规模、设施要求等设置标准和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核定的位置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未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发企业不得擅自缩减或修改配套设施项目、规模,不得擅自改变配套设施的位置。确需变更的,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应当按照“配套设施与开发项目主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明确约定配套设施开发时序,其中独立用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应当明确在首期开发建设同时实施。
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发时序进行开发建设,必须在开发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完成全部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
第九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开发企业擅自缩减配套设施项目及规模、擅自调整配套设施项目位置,或者不按照上述规定时序进行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依法处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相关监管部门搭建共享信息的配套设施建设移交监管系统平台、共同建立开发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在开发项目手册和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过程对公建配套建设移交的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和监管。
国土房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助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对不按规定进行建设的,通过商品房预售款监控管理措施,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
第十条 开发企业在申请预售时,应当在销售现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公示;应当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作为预售、销售合同附件;应当在预售、销售合同中明确约定配套设施移交。
国土房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开发企业按本条第一款规定进行预售、销售。
第十一条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配套设施,应当按以下方式移交给使用、管理或经营部门。
中、小学等教育设施,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等医疗设施,派出所等警务用房、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消防站、社区居委会等行政管理设施,垃圾压缩站、公共厕所、环境卫生站、以及110KV变电站和220KV变电站等市政公用设施,开发企业应当无偿移交给归口管理部门使用、管理(具体接收单位见附件);其中110KV变电站、220KV变电站等供电用房,可由开发单位代征用地,移交给供电专业管理部门组织建设。
公交站场和邮政所等市政公用设施,属于专营行业运行的社会公益性配套设施,开发企业应当按成本造价(由土建成本、土地价格和相关税费等组成)移交给归口专营部门使用(具体接收单位见附件)。
预售或销售合同约定属于业主共有或共享的配套设施,开发企业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和合同约定条款办理。
肉菜市场等属于市场经营的配套设施,由开发企业按规划确定的用途组织经营。
第十二条 属于第十一条规定应当无偿移交或以成本造价移交的配套设施,开发企业须在申请项目规划验收后1个月内书面通知接收单位。
属于无偿移交的房屋配套设施,已按经批准的规划要求实施的,接收单位不得放弃接收,并且须自接到书面移交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书面向开发企业反馈明确接洽方式。对已接收的房屋配套设施不符合现行使用标准的,接收单位可以在接收后提请同级政府调配使用,并依法办理使用功能变更手续。
属于成本价移交的配套设施,接收单位应当在接到书面移交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书面向开发企业反馈移交意见,明确接洽方式;未在限期内反馈意见的,视作接收单位暂时放弃接收配套设施。
第十三条 属于成本价移交的配套设施,接收单位暂时放弃接收配套设施的,开发企业经现场公示1个月并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临时变更使用功能直至接收单位书面明确接收之日止。接收单位书面明确放弃接收配套设施的,开发企业将接收单位放弃接收配套设施的书面意见现场公示1个月并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变更使用功能。
属于业主共有的配套设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变更使用功能。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配套设施变更或临时变更使用功能的相关许可申请时,应当征求相关专业管理部门意见。
第十四条 配套用房(市政公用设施除外)应当在安装永久通水、通电、通燃气后,以毛坯房移交、交付使用,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接收条件。
属于市政公用设施的,各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移交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开发企业应当按公布的移交标准移交,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接收条件。
第十五条 配套设施的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应当自本规定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制定并公布相关移交指引和移交清单目录。
开发企业须将配套设施的用地资料、报建图纸资料、建筑施工图纸有关资料及申报、报建、验收等有关文件交给接收单位,并按专业管理部门公布的移交指引和移交清单目录的规定移交,移交资料清单应当作为移交协议附件。
第十六条 配套设施应当自接收之日起6个月内按规定的使用功能投入使用,未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变更。
教育设施、医疗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以及预售或销售合同约定属于业主共有或共享的配套设施,不得变更为经营性配套设施。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附件:配套设施移交目录
教育设施 中学、小学 区教育局
医疗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卫生局
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 区残联
行政管理设施
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 区政府
派出所等警务用房 区公安分局
消防站 市公安消防局
社区居委会 区政府
邮政及市政公用设施
公交站场 归口管理部门
110KV变电站、220KV变电站 归口管理部门
垃圾压缩站、公共厕所、环境卫生站 区环卫行政主管部门
邮政所 市邮政局
备注:肉菜市场等属于市场经营的配套设施,由开发企业按规划确定的用途组织经营 3
第五篇:南宁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
南宁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的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业主和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改善居住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建设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配套设施的定义)本条例所称居住区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建筑。
配套基础设施是指居住区内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电信、有线电视等管线及设施、照明系统、安防技防监控系统、消防设施、避雷设施、人防设施、环卫设施、邮政设施、无障碍设施、公益性文体设施、园林绿化设施、道路、路灯、非经营性停车场所等。
配套公共建筑是指居住区内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物业管理、商业服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用房等建筑。
第四条(管理体制)市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内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规划、国土、发改、建设、园林、教育、消防、人防、环保、城管、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配套设施建设
第五条(配套原则)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等级,并结合实际,配建相应的配套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区域配套、节能省地、优先建设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
第六条(同步建设原则)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与住宅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七条(开发条件意见书)开发建设居住区项目,应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在用地供应前,编制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的依据之一。
编制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应在征求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园林、环保、教育、卫生、市政、人防、民政等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性质、规划设计条件对项目规模、开发期限及配套设施的配置、建设期限、投资主体、产权界定、移交使用等提出明确要求。
第八条(建设标准与公布)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地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应当按地方性标准执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订并公布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具体建设标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建设标准。
第九条(建设时序)居住区配套的教育设施应在整个项目开工量达到50%以前动工建设,并在项目竣工量达到80%以前竣工验收;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优先完成。
居住区分期建设的,其应配套的教育设施应在首期开工量达到50%以前动工建设,并在首期竣工量达到80%以前竣工验收;物业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用房以及污水处理、室外消防管网、消防发电机组、相应的高位消防水箱等配套设施应安排在首期建设并同步交付使用;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优先完成。
居住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且分期建设的项目,若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未配置在当期的,应当按当期开发的建筑面积提供相应比例的临时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但物业管理用房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完成。
第十条(配套设施设计审查)市、县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时,应当按照开发条件意见书的要求将项目配套设施纳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查的范围。
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开发条件意见书的要求对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开发建设单位在报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时,应当在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中注明配套设施的名称及规模、设置位置、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指标。
第十一条(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项目施工许可之前,根据居住区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向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提交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
承诺书应当明确配套设施的建设内容、开工及竣工期限、分期交付使用的期数及期限、权属、违反承诺的责任等内容。
承诺书应当在商品房销售现场公示。所承诺的内容应当作为开发建设单位与购房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附件内容之一。
第十二条(建设过程监管)建立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动态监管制度。
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建设条件意见书编制、商品房预售许可、预售资金监管、交付使用备案等项目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管,并牵头组织各配套设施专业管理部门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
市、县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管,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按规划实施配套设施建设。
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居住区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建筑节能、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等建设监管全过程动态监管。
监理单位应当对配套设施建设的进度、质量进行同步监理,并应当将监理情况报告市、县建设主管部门。
对分期建设项目首期未同步开工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余期施工许可;对在项目预售阶段不按期开工建设配套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剩余部分的商品房预售许可;对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不按期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的,不予办理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如实将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及进度,定期报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项目转让)居住区项目转让时,其配套设施建设的义务应当一并转让,受让人和出让人应当在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到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三章 配套设施验收
第十四条(配套设施验收条件)开发建设单位完成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内容,经有关部门分项验收合格,并达到以下条件的,可向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申请配套设施核验及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
(一)已取得经开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盖章同意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
(二)已取得市公安消防部门核发的《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三)已取得市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城市排水许可证》;
(四)已取得市供电部门签署的供配电设施验收合格意见;
(五)已取得市自来水公司出具的同意用水证明;
(六)已取得市拆迁管理部门出具的落实拆迁安置证明(旧改项目);
(七)小区道路已按规划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
(八)小区室外燃气管线敷设完成,住宅室内敷设到户;
(九)小区内电话通信线、有线电视线、宽带数据传输信息端口敷设到户;
(十)小区绿化方案经市园林管理部门备案,绿化工程按方案要求进行建设;
(十一)已依法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了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并落实物业管理用房;
(十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已按规划设计要求建成。
分期实施建设的居住区建设项目,可按前款规定分期办理配套设施验收及分期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但建成的住宅周边场地应当清洁,道路应当平整,与施工工地有明显有效的隔离措施。
第十五条(配套设施核验)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到现场核验,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予以办理交付使用备案手续;不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
第十六条(配套设施交付)配套设施未经验收并办理项目交付使用备案,居住区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第四章 配套设施权属界定、移交及使用
第十七条(配套公共建筑权属)居住区内配套的物业管理用房、居住区文化活动室、公厕及业主共用设施设备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由开发建设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居住区内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及行政管理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管理、使用,并申请办理房屋登记。
第十八条(配套设施移交、保修、维护)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交付使用备案后3个月内,按以下方式将有关配套设施移交给使用、管理部门,并依法承担移交后的保修责任:
(一)教育用房及设施应当移交给教育主管部门;
(二)医疗卫生用房及设施应当移交给卫生主管部门;
(三)社区服务用房及设施(含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社区卫生保健室等)应当移交给城区人民政府;
(四)业主共有的配套设施由居住区前期物业服务企业按规定承接;
(五)其他配套设施依法移交给相应部门。
配套设施接收单位或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接收配套设施,并做好配套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得拒绝接管配套设施。
第十九条(配套设施使用)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将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设施转让、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
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未履行承诺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未按开发条件意见书、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的规定内容履行配套设施建设义务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居住区项目工程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如配套设施用地已被占用,无法实施建设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支付异地建设所需费用,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区域规划组织建设,并由规划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经配套设施验收,擅自将居住区项目交付使用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居住区项目工程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未按时移交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时完成配套设施移交手续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处置或挪用配套设施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将相关配套设施转让、出租、抵押或挪作它用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使用单位或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划设计用途使用居住区配套设施的,由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的其他责任)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将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作为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并禁止参加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活动。
第二十五条(相关部门责任)有关部门因下列行为,造成入住居民基本生活困难的,应当及时消除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有关部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进行追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配套设施接收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不及时接收或拒绝接收配套设施的;
(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核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生效实施时间)本条例自2011年 月 日起实施。对本条例施行前已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者通过行政划拨取得用地的居住区项目,其配套设施建设内容及标准,按原规划规定和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执行;居住区项目配套设施的权属,按当时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未作规定的,由开发建设单位与业主共同约定予以确认,报房地产开发管理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