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3 19: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aXXX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防控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对外树立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根据《XX省财政厅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XX省财政厅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关系风险是指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信息公开等活动中,由于言行不当、沟通不力、应对不当或不及时等行为,导致外界误解、不满意、不信任而损害市财政局声誉和形象的可能性。

第三条 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框架,严肃行政纪律,使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实现程序规范、过程透明、防范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关系风险事件的发生,为全市财政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第五条 市财政局要建立完善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各科室(部门)在公共关系风险防控中的职责分工,有效控制公共关系风险。

第六条 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内控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政策制度,审定公共关系风险事件解决方案、定级和责任追究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的要求。

第七条 市财政局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内控办)负责组织对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有效性检查、考核和评价,组织对公共关系风险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公共关系风险事件解决方案、风险定级和责任追究建议并向内控领导小组报告,督促落实内控领导小组决定,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内控执行情况及风险事件。

第八条 局办公室负责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防控的组织实施,及时发现公共关系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示有关科室(部门),同时报告内控办。主要职责包括:

(一)负责拟定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和工作流程;

(二)分析评估公共关系风险事件,提出风险级别、应对措施和处置建议,报内控办审核,配合内控办督促有关科室(部门)做好整改工作;

(三)及时向内控办报告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情况。第九条 各科室(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对公共关系重点业务环节实施持续、有效的风险防控,及时向内控办和办公室报送本科室(部门)公共关系风险防控及异常情况,积极协助专项检查和调查。各科室(部门)要及时向内控办报告公共关系风险防控执行情况。主要职责包括:

(一)严格执行市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实施持续、有效的公共关系风险控制;

(二)向内控办、办公室报送本科室(部门)公共关系风险管理状况和风险事件;

(三)会同办公室按照内控办审核意见处置公共关系风险,及时报告和反馈有关情况。

(四)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关系风险事件,应于第一时间将突发的公共关系风险事件及应对措施同时报送内控办、办公室。

第十条 各科室(部门)应当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和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控制方法管控公共关系风险。

第二章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管理

第十一条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是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处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履行新闻规章制度或工作不当,导致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隐患,影响财政部门声誉、外部形象和财政工作开展的可能性。

第十二条 根据情节轻重、影响范围和程度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分为两级:

重大风险: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环节严重不

合规,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不满,致使相关工作陷入被动,严重损害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

一般风险: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一些方面或环节不合规,对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对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十三条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风险点

(一)对外新闻发布:财政新闻发布不规范、不及时、不准确,导致误导和泄密的风险事件;

(二)舆情研判应对:财政热点敏感问题和负面舆情应对不及时、不妥当,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事件;

(三)突发事件新闻管理:新闻应急发布不及时主动、不妥善回应社会关注信息,导致财政部门陷入公共舆论危机的风险事件。

第十四条 对外新闻发布工作流程

(一)对外新闻发布主要包括新闻发布会、新闻吹风会、以及通过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和政务微信发布新闻信息等形式。

(二)新闻发布会主要公布全局性和重大的财政事项,由局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根据发布会的内容,局办公室确定邀请媒体范围;相关科室(部门)负责提供新闻发布材料、新闻通稿、背景材料及有关参考口径,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三)新闻吹风会主要用于发布背景信息、介绍活动议程或解释政策,根据财政工作进展、财政新闻宣传需要,或

应有关科室(部门)、新闻媒体的要求适时安排,由局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协调,相关科室(部门)负责配合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和提供背景材料,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四)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等以市财政局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局领导重要活动和讲话、财政改革发展进展情况和成就经验等重大专题新闻宣传,由局办公室负责宣传媒体的组织协调工作,相关科室(部门)予以配合;各科室(部门)组织开展的工作业务专题宣传,对外报道稿件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五)各科室(部门)在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政务微信上发布重要信息,由科室(部门)负责同志审核后报局办公室,其中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同志名义发布的财政消息须报局领导审定。市财政局对外发布的公告(如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经局办公室审核后,报局领导审定。

(六)局办公室统一负责联系新闻媒体,负责受理安排和协调组织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涉及局领导的采访申请,由局办公室审核并报经局领导同意后,安排采访事宜。相关科室(部门)准备答问口径经局办公室审核后,供局领导参考。涉及局内有关科室(部门)的采访申请,由局办公室商相关科室(部门)并报经分管局领导同意后,安排采访事宜。

(七)各科室(部门)是涉及本科室(部门)有关财政业务工作新闻宣传的责任主体,要围绕重大财税改革、财政政策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加强财政新

闻宣传,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回应社会关切。针对舆论热点焦点问题,要积极策划、主动宣传、加强应对,做到不回避、不推诿,及时将全面准确有效信息向社会公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误解误读,避免被动应付。要及时应对媒体采访,有关科室(部门)在收到局办公室转办的媒体采访申请后,应在24小时内予以明确回复是否接受采访,如婉拒采访,需说明理由。新闻发布和背景材料提供遵循“谁签发、谁负责”的原则。

第十五条 舆情研判应对工作流程

建立事前有预案、事中有应对、事后有跟踪的财政舆情管理机制,做到舆情收集研判及时,处置应对得当。

(一)局办公室负责日常财政舆情监测和研判,并及时将涉及市财政局工作、有可能引起炒作的重要舆情以书面形式告知局内相关科室(部门)。相关科室(部门)应认真分析研判舆情,于当天提出是否进行处理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局办公室。局办公室将根据相关科室(部门)的反馈意见,配合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负责重点做好涉及本科室(部门)的财政业务舆情收集研判,发现重大负面舆情应及时告知内控办、办公室,并提出应对措施,局办公室予以配合。

(三)主动回应社会关注舆情时,相关科室(部门)应提出主动加强引导、发布澄清消息、加强舆情监控、组织专家解读等应对措施,局办公室积极配合相关科室(部门)加强舆情管控,协调媒体予以支持,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

度。

第十六条 突发事件新闻管理工作流程

(一)启动突发事件新闻管理预案。办公室牵头负责舆情监测报告和新闻发布管理,实施应急值班,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及时向局领导报告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情动态情况,并按照局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应对工作。

(二)做好媒体记者采访受理和应急新闻发布。办公室负责媒体记者的沟通协调和应急新闻发布的组织实施,突发事件业务涉及科室(部门)负责第一时间提供新闻发布材料和答问口径,确保第一时间对外正确发布信息,努力争取舆论引导权。

(三)加强舆情研判应对。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部门)对突发事件实施24小时舆情监控,认真分析研判舆情态势,科学合理处置负面舆情,努力引导舆情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第十七条 建立风险管理联络沟通机制。各科室(部门)应及时向办公室、内控办报送重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风险信息。

第十八条 完善风险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发生风险事故的科室(部门)为第一责任单位,担负风险与事件的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工作。责任科室(部门)应及时向办公室、内控办通报风险事件,办公室根据分析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级别和处置建议,报内控办审核。责任科室(部门)会同办公室按照内控办审核意见处置风险,及时报告和反馈有关情况。

第十九条 建立风险分类处理机制。处置重大风险时,局内事发科室(部门)会同办公室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实施24小时工作值班,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应对化解,办公室予以配合,并负责协调新闻宣传业务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做好应急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努力抢占舆论引导权。处置一般风险时,局内事发科室(部门)会同办公室组织专家记者适时进行吹风解释,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各科室(部门)要严格按照《XXX省财政厅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要求执行,不得向新闻媒体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稿件、信息,不得提供正在研究或尚未最后确定的工作信息,不得提供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不得发表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言论,切实维护市财政局新闻宣传工作权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各科室(部门)工作人员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必须按规定审批,不得擅自以市财政局名义或以公职身份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不得通过不正当途径搞有偿新闻,不得接受媒体的有偿报酬,不得出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

第三章 信息公开风险管理

第二十一条 信息公开风险是指财政信息公开处理过程中,由于不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导致产生泄密、不当发布敏感信息、发布后台失控的风险可能性。

第二十二条

根据情节轻重、影响范围和程度将信息公

开风险分为两级:

重大风险:信息公开的重要方面或环节严重不合规,上级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意见或相关单位提出严重质疑,致使相关工作陷入被动或停止,严重损害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

一般风险:信息公开一些方面或环节不合规,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对工作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对财政部门声誉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十三条 财政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流程

(一)办公室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向局内各科室(部门)提出信息公开要求。

(二)各科室(部门)对需要公开的信息进行核实,由主要负责同志审核、把关,确保质量和准确性,必要时提请办公室或者局领导审核批准。信息公开选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公文或信息,应当自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各科室(部门)将核对无误的电子版提交给办公室,经办公室审核后上载到市财政局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目对外发布。其他局内网信息,各科室(部门)负责同志审定后在局内网发布。各科室(部门)把握不准的信息,按程序报主管局领导审定。发布敏感财政数据,应与预算科、国库科统一口径。

(三)财政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主要包括: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汇编财政政策法规等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政务信息的形式。其中,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是我局财政信息公开的主渠道。

(四)收集了解对所公开信息的反馈意见。第二十四条 财政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流程

(一)办公室负责集中受理向市财政局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并根据局内职责分工,批转相关科室(部门)办理。

(二)主办科室(部门)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答复意见,起草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经局领导审定后回复申请人,与交邮凭证、送达回执等一并反馈办公室留存。

(三)主办科室(部门)决定不公开或部分公开政务信息时,应当说明理由和法律依据。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应当经主办科室(部门)分管局领导同意后延长答复期限,并告知申请人和办公室。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五条 切实履行主动公开义务,认真编制、公布财政信息公开指南和财政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第二十六条 认真做好财政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申请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程序。在答复申请时,要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

第二十七条 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第二十八条 加强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后台用户账号安全管理,细化落实管理责任,制定安全管理预案。

第二十九条 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政工作纪律,严禁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局属各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内控领导小组修订,由内控办会同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范文模版)

晋中市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

税收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深入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转变税源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收风险管理是国税机关和国税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确定税收风险区域,识别纳税人风险特征,根据纳税人风险特征的类型、多少、偏差程度等,进行风险排序,并根据纳税人风险类型、风险形成的情形等,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和措施,实现对纳税人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第三条 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各环节循环往复,为全封闭式循环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坚持持续改进方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各种风险动态化引入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不断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优化、更新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以达到专业化管理目标。

第四条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以风险预警为手段,切实有效地在税收征管查各环节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既要依托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收入风险管理系统、山西国税四位一体互动管理平-1-

台和晋中国税税收管理员信息化工作平台及第三方信息等在信息归集、过程规范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又要发挥税收管理人员在掌握纳税人信息和实际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实行“人机结合”,切实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效能。

第五条 风险识别是指运用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方法,确定风险区域、辩识纳税人税收风险特征的税收风险管理活动。

第六条 分局各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的识别工作。

政策法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定期实施政策分析,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角度,分析现行政策对本地区税收流失的影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风险分布的基本情况。政策分析应对有重大税收政策调整,适时组织实施。

纳税评估科应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进一步采取征管措施并及时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以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应定期组织实施案例分析,分别选择一定数量的税收管理案例,分析纳税人税款流失与纳税人某些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税收风险在本地区的分布规律。

数据分析中心应综合运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等应用软件中的税收财务数据信息及外部采集的第三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逻辑比对,查找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 -

2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中可能存在的偏离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的风险点,并按照风险级别进行排序,为风险应对指明方向和重点。

纳税服务科要利用在税务登记、税款征收、发票缴销和违章处理等方面获得的可能引起税收流失的风险信息,寻找防范的途径。

税源管理科应发挥征管一线的优势,实施基础分析。根据日常管理中掌握的情况,分析辖区范围内税收风险的分布情况和主要特点,鼓励税务人员分析、寻找、提供新的税收风险特征。

各部门的政策分析、税收分析、案例分析和经验分析应形成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分析动态、交流情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为把握规律提供平台。

第七条 税收风险识别的信息源主要是纳税人报送信息、税务机关采集信息、社会举报的信息和第三方提供信息。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源质量的管理,提高所获源信息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并积极拓展第三方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提高第三方提供信息在税收风险识别源信息中的比重。

第八条 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部门对照指标体系,运用推理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寻找税收风险点,以税收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造成税收流失的严重程度为主要评价因素,对掌握的纳税人信息进行风险排序。根据风险程度因地制宜地调整不同的风险风析方法,提高分析水平。

-3-

第九条 风险应对是指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税收风险类型、风险形成的情形及原因等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风险应对预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的税收风险管理活动。

第十条 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科和纳税服务科是税收风险应对的执行部门。

第十一条 税收风险管理评价反馈是分析、比较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风险识别、评定和应对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评价反馈情况,及时更新、优化、完善,不断健全整个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达到防范、应对、抵御、化解税收风险的目的。

第十二条 各风险应对部门在应对结束后,应及时将应对结果反馈回数据分析中心,数据分析中心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调整数据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成果及时共享。

- -4

第三篇:2016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2016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

(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六)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一次。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关于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银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策略、政策和程序能否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三)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各项假设条件是否合理。

(四)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备。

(六)流动性风险报告是否准确、及时、全面。

第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应当提交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应当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高级管理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采用相对独立的本地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应当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单独进行审计。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明确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愿意并能够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当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

(一)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包括现金流测算和分析。

(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

(三)融资管理。

(四)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四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起草《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监管当局有效监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尽管许多银行资本水平充足,但仍因丧失流动性而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未能有效实施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本次金融危机还反映了市场流动性状况可能迅速逆转,流动性萎缩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对于维护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以下简称《稳健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计量标准》),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在我国,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正式出台后,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起草了《办法》。

2.起草《办法》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起草《办法》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起草《办法》的基本思路是:

(一)定性与定量监管要求相结合。《办法》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指引》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定性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计量标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构建了多维度、多情景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体系,包括一系列监测工具。

(二)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视角相结合。此次金融危机证明,市场流动性状况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办法》将宏观审慎视角引入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中,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监测分析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外资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的监管。《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以建立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也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规定。

此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办法》还进一步强调了银行集团的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并规定对重要币种应单独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3.《办法》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共4章64条,4个附件。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以及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机构实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总体要求。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基本要素用单独成节的方式进行了具体规范。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四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手段。第四章“附则”明确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实施时间及过渡期安排等。《办法》的四个附件具体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重点环节的技术细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流动性风险监测的参考指标以及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办法》力求建立一个更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在进一步完善现金流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同时,还充实了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和融资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并表和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项内容,提高了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监管要求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引导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在定量要求方面,《办法》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流动性风险新监管指标,并提出了涵盖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多个维度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框架。

4.《办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时间如何?

答:《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中外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办法》拟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监管标准。

第五篇: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结果可用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及指导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三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范围包括在本市从事供食用的初级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和食品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监测的内容包括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市区域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第四条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食安委)负责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市政府,并通报各有关部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安办)负责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调研,并向市食安委提出工作建议,执行食安委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和向相关部门通报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结果和评估结果报区政府,并通报各有关部门。

第五条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和渔业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准确上报监测和评估结果。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立即向市食安办报告,并根据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估结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条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提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建议,负责解释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结论,完成市食安办下达的任务。

第七条建立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报告制度。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收集、分析和报告食品安全相关信息,遵守《深圳市食品安全信息工作管理办法》。

第八条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依法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风险监测和实施

第九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

日常监测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

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

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第十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五)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第十一条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和渔业局根据自身职责,按照优先顺序在每年的10月底前向市食安办提出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和建议。保健食品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计划,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结合日常工作制订并实施。进出口食品的监测计划由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要求制定,其中发现有问题的,属于应向地方政府报告的,按相关要求上报。

第十二条市食安办会同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于每年12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十三条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承担监测任务的行政机构;

(二)具体监测的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数量、采样来源、检验项目;

(三)样品的采样、封装、运输及保存条件;

(四)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及依据;

(五)结果汇总及报送机构;

(六)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十四条市食安办会同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和渔业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确定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并予以公布。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具备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按照规范进行检验的能力,原则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非常规的风险监测项目除外)。

第十五条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完成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市食安办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第十六条市食安办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和向相关部门通报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十七条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经市食安委同意后,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如下信息:

(一)深圳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二)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三)深圳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

(四)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市食安委认为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依法公布相关食品安全信息。

信息公布应当准确、及时、客观。

第十八条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

风险评估原则和实施

第十九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二十条专家委员会及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机构应独立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市食安办审核同意后向专家委员会及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机构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一)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属于本市区域性污染,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三)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和渔业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要求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并按规定提出《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见附表1);

(四)上级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有关部门向市食安办提出风险评估建议时,应提交《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并提供下列信息和资料:

(一)风险的来源和性质;

(二)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三)风险涉及范围;

(四)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市食安办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要组织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当协助收集前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第二十三条对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专家委员会提出意见,市食安办可以作出不予评估的决定:

(一)通过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可以解决的;

(二)通过检验和产品安全性评估可以得出结论的;

(三)国际政府组织或国内专业机构、组织有明确资料对风险进行了科学描述且适于我国或我市膳食暴露模式的。

对做出不予评估决定和因缺乏数据信息难以做出评估结论的,市食安办应当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和依据;如果国际组织或国内专业机构、组织已有评估结论的,应一并通报相关部门。第二十四条市食安办根据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和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确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计划和优先评估项目。

第二十五条市食安办以《风险评估任务书》(见附表2)的形式向专家委员会或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机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风险评估任务书》应包括风险评估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结果产出形式等内容。

第二十六条专家委员会或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机构应根据评估任务提出风险评估实施方案,报市食安办备案。

对于需要进一步补充信息的,可向市食安办提出数据和信息采集方案的建议。第二十七条专家委员会或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机构按照评估实施方案,遵循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的结构化程序开展风险评估。

第二十八条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机构应在专家委员会要求的时限内提交风险评估相关科学数据、技术信息、检验结果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结果。

第二十九条专家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上报市食安办。

第三十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市食安办可以要求专家委员会立即研究分析,对需要开展风险评估的事项,专家委员会应立即成立临时工作组,制定应急评估方案。

(一)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需要的;

(二)公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解答的;

(三)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并提出应急评估建议的;

(四)其它需要通过风险评估解决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三十一条需要开展应急评估时,专家委员会按照应急评估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向市食安办提交风险评估结果报告。

第三十二条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经市食安委同意后,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评估结果由专家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本管理办法用语定义如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污染,是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素,包括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害物质。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危害识别,指对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某种危害的定性描述。危害特征描述,指定性或定量分析危害的量效反应关系或危害作用机理。暴露评估,不同人群摄入某种危害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风险特征描述,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综合分析该危害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第三十四条本管理办法由市食安办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表:

1、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

2、风险评估任务书 附表1 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 任务名称

建议单位及地址

联系人及 联系方式

建议评估模式*

非应急评估()应急评估()

风险来源和性质

风险名称

进入食物链方式

污染的食物种类

在食物中的含量

风险涉及范围

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已经发生的健康影响

国内外已有的管理措施

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包括信息来源、获得时间、核实情况)

*建议采用应急评估应当提供背景情况和理由。建议单位:(签章)日期: 附表2 风险评估任务书 任务名称

项目建议来源

评估目的启用评估模式

非应急评估()应急评估()

需要解决的问题

1.2.3.4.5.应当完成时间

结果产出的形式

单位:(签章)日期:

下载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局公共关系风险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中农业大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

    华中农业大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 校党发[2010]2号 关于印发《华中农业大学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

    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本站推荐)

    材 料 管 理 办 法(暂行) 一、业扩材料管理 1.材料盘点。X月底前,对仓库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包括新品、堪用品、废品等所有材料,并逐一建立材料单页台帐,以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

    财政局局域网管理办法

    ***财政局局域网管理办法为了加强柏乡县财政局计算机局域网管理,保证局域网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规定。 一、局域网为本局公共资源,各科(室)、财政所都有共同使用的权利和维护的义......

    风险管理办法

    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依据《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暂行管理办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贯彻和执......

    风险管理办法

    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范、控制、化解、处理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随时可能发生或出现的风险与危机,保证公司各项业务和公司整体经营的持续、稳定、健......

    财政局风险防范措施(合集5篇)

    xx区财政局 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按照《xx区(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对照 岗位职责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认真查找财政局廉政风险,并经领导帮、群众提、组织审,......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公告及答记者问(2011)(五篇材料)

    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 为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近日,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

    工信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

    工业和信息化局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总体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省纪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