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百有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www.xiexiebang.com)收集
摘要: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生效,对我们的所得税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我们应如何加强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是一个全系统都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一、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国地税争夺管理权。一是2006年出台的二个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文件及中西部延伸政策,其留给了企业对所得税管理权限进行选择的操作空间,企业会随意变动注册资本中货币资金的比例,选择所得税管理的部门,人为造成国、地税二家的矛盾。二是国地税二家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企业纳税申报质量不高。一是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编制不成现金流量表,二是企业与税务机关税收政策相关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企业不能按税收政策的要求去办理涉税事宜。三是企业财务核算科目与企业纳税申报表项目的对应性差,加上税务机关管理人员能正确辅导或审核填报申报表及财务报表的人员相对缺乏,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在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更是凑都凑不成,只得填个总数交差。
3、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纳税评估粗糙,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走过场,比日常受理申报的审核好不了多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五:一是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县级以下的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笔者调查发现能真正承担起这个纳税评估职责的人数不到2%;二是纳税评估体系本身有待完善,其可操作性亟待提高;三是纳税评估相关的参考指标、宏观数据、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四是税务人员的工作不够深入,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五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4、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许多地方,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纳税人与非重点纳税人、查帐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到位。
5、企业所得税管理手段落后。其表现在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对纳税人申报表的审核手段落后。多年来,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全部依靠人工进行;二是管理环节中对所得税检查方式落后,没有针对性。检查对象的选择也主要依靠人工,没有科学的方法甄别纳税人当年或以前年度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
6、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就县级以下基层税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纳税人的汇缴水平及观念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按总局汇缴主体转移的路子,纳税人是汇缴的主体,而纳税人的财务水平不高、税收政策水平较低或纳税意识不强,并且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地区税务代理并没被纳税人接纳,这些决定了纳税人的自行汇缴在目前阶段只是一个愿望,尽管它是尊重纳税人权益的一种合理模式,但其不可能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同时由于我们的纳税评估还处于低级水平,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很少,这样要么税务机关放弃一些小户的检查,听之任之;要么最终只会增加稽查的工作量、缩短其检查时间、人为降低了检查的质量。
二、面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1、加强税法宣传,不断降低纳税遵从的成本。企业所得税与其它税种相比,纳税遵从www.xiexiebang.com
百有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度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有先进的宣传理念:税收优惠政策及办税程序宣传不到位,也是行政不作为的一种表现,要建立税收宣传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宣传。
2、强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转变服务理念,在平等服务上下功夫。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所得税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体现在纳税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手段;充分把握合作信赖的原则,充分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利用查前约谈,多给纳税人自我纠错的机会,多涵养一部分税源,唤起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因此,对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管辖权要正确对待,只要纳税人的做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及信任。
3、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对县级以下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培训要有计划、有目标,每次培训要进行考核,严格培训的组织管理,检验培训的效果。每次学习完都要严格进行测试,对未达标的要补课或停岗学习,待达标后再上岗,如果多次测试,一年内未达标的,要考虑停职学习,三年内还未达标的,则应考虑调离税收管理岗位。
4、强化纳税评估来提高所得税申报质量。设立纳税评估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完善纳税评估集体评析制度,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评估人员对当期评估情况应及时作出科学评定并提出征管建议,对征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偷税案件应及时移送稽查,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
5、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当前,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都相继开发了一些所得税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上级税务部门应及时对这些软件进行甄别,取长补短,做好整合完善工作。此外,进一步扩展征管系统的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在所得税规范管理中的效能,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6、分类管理要落到实处。加强日常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强化税源监控的相关措施,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管理,以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为重点,以税源分析和预测、纳税评估为手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对一般查帐纳税人实行以管事为主,以行业管理为重点,规范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对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主要围绕督促纳税人正常纳税申报,以科学合理核定为重点,强化户籍管理和调查核实,不断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7、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搞一刀切。对征管基础较好、税务人员管理及业务水平较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强、办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汇缴主体的转移一步到位;对纳税意识较强但办税水平不高的,可采取引导其自愿寻求税务代理的策略;对日常管理税务人员及纳税人的办税水平都不高而税源相对重要的情形,可实行税务检查为主、纳税人自行汇缴为辅的管理方式。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当前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及城镇改造、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安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建筑安装企业具有管理特殊、经营模式多样、跨区域性、工程周期长和成本核算复杂等特点,导致基层国税机关难以对其实施全方位监控,使得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一直不高,其所得税管理一直是税收征管的难点之一。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当前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纳税意识不强导致管理混乱。从国税部门了解的信息来看,部分企业涉税风险较大,给税收征管秩序带来不稳定性。当前建筑安装企业主要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1)不计或少计收入,收入结转确认不足。建筑安装企业由于存在挂靠经营、工程分包、转包等情况,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钻税收征管的空子,工程项目完工后不开票或少开票,不计或少计收入,逃避缴纳税款。对于跨的长期工程承包项目,“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得不到贯彻执行,工程结算收入一般以到地方税务局代开工程款发票来确认实现,与工程实际完工进度往往不相符,收入确认不足。
(2)承包工程项目化管理不够健全,成本核算及结转不规范,与确认的收入不配比,存在涉税风险。建筑安装企业承包工程的施工管理,一般实行“项目经理”管理模式,这种项目化管理一般都是粗放式的管理,尤其对于分包、转包工程,各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及结转不够规范,未与收入相配比,比较随意,有的工程项目仅以项目经理的工程承包款来确认工程成本,成本核算和结转极不规范,存在较大的涉税风险。
(3)建筑安装企业成本、费用列支中假票、代开、虚开票现象比较严重。建筑安装企业采购的主要建材,如黄沙、石料、砖块、防水材料、模板等,由于其材料性质以及供货来源渠道的特殊,有些无法取得发票,有些取得的发票也主要是外省市企业或个体户提供的手工普通版大额发票,或者本地个体户提供的手工普通发票,对企业取得的普通发票通过网上查询、CTAIS征管系统查询、发函查询等之后发现假发票、代开、虚开发票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建筑安装企业一般为了拿到工程项目,在前期的项目招投标等公关过程中有巨大的隐性费用支出甚至非法支出,这些支出企业无法取得发票,这些为假发票、代开、虚开发票提供了市场需求。
(4)建筑安装企业工人工资列支真实性难以查实,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建筑安装企业一般承包的工程项目较多,建筑工人人数比较多,同时工人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工人名册都掌握在项目经理(包工头)
手中,工人工资一般是由项目经理签字代领后分发给工人,且都是现金支出。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工人工资列支的真实性比较难以查实,企业可能存在虚列工资支出的情况,涉税风险较大。
2、多头监管导致信息掌握困难。建筑安装企业一般同时承包多个工程项目,且实行承包工程项目化管理,其承包工程的项目立项、施工等一般需取得规划、建设部门的批准,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则由工程质量监督、监理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等确认掌握,另外建筑安装企业的主体流转税种为营业税,由地税部门征管,国税机关只对其所得税进行征管,因此,由于与规划、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监理以及地税等部门信息交流沟通上的不通畅,导致国税机关对建筑安装企业承包的工程项目及项目的施工进度等情况掌握不实不清,给所得税管理带来困难。
3、税种分属管理导致监控难以到位。由于国税机关只对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征收管理,而建筑安装企业的营业税则由地税征收,加之该类企业良莠不齐,经营模式上存在挂靠经营现象,工程项目分包、转包的现象较多,内部管理及财务核算比较混乱,使得国税机关对建筑安装企业的涉税信息难以全面掌握,导致税源监控难以到位。
此外,建筑安装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其工程项目的经营模式多样化、跨区域分布、施工周期长、成本核算复杂等特点,给国税机关对其进行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带来一定的阻力和难度。无论纳税评估,还是税务稽查,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导致对核定征收所得税的建筑安装企业的成本费用列支和利润情况、现金流和往来账情况以及工程分包、转包等情况掌握不全面;对查账征收所得税的建筑安装企业,因其规模较大,工程项目多且杂,施工项目工期长完工进度难以确定,成本核算复杂等因素,使得监管存在一定难度。
二、强化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国税机关对建筑安装企业的所得税管理水平,降低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和企业的涉税风险,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建议。
1、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建筑安装企业项目化管理水平。国税机关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与规划、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监理以及地税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全面掌握建筑安装企业承包的工程项目情况、工程施工进度情况等等。同时可以建立建筑安装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台账,提高项目化管理水平,对建筑安装企业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监控和跟踪管理。
2、加强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提高其所得税贡献率。国税机关应提高对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其所得税税源监控力度,掌握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模式、承包工程项目及工程项目分包、转包情况。同时,严格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准确鉴定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类账册、凭证,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可信度。
3、实施建筑安装企业行业税收预警,提高所得税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建筑安装行业的税收宏观分析和对企业微观经营情况分析,结合外部掌握的相关信息和整个行业情况,选择行业中具有典型性的部分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剖析,确定该行业的所得税贡献率,实行行业税收预警。对于预警对象,重点实施评估、稽查,评估、稽查过程中,要注意利用行业横向信息,注重分析比较,同时,要及时总结评估、检查成果,对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充分发挥以评促管、以查促管的作用,不断提高建筑安装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4、加强税收宣传,降低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和企业的涉税风险。国税机关要将税收法律法规宣传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纳税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税收法律法规宣传上可以分层次进行,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上可以区别对待。对于建筑安装企业法人代表、项目经理等重点宣传税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企业要纳什么税,怎样纳税,违法、违规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对于建筑安装企业财会人员则应加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培训辅导,完善企业建账建制,规范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与结转,正确申报缴纳所得税,帮助企业财会人员提高鉴别发票真假的能力,对取得的大额发票、外地发票、手工发票、有污损或褶皱的发票,尤其要认真审核,对于有疑问的发票可以上网查询真伪或及时与税务机关联系确认真伪,对于大额发票的价款支付尽量采用银行转账支付方式,而不要用现金支付的结算方式,以降低发票的涉税风险;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如用工制度方面,无论是工人人头管理,还是工人工资发放列支、社会保险管理等,提出合理化管理建议,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和企业的涉税风险。
第三篇:当前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费建荣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规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强化日常征收管理、增强税源控管、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越发突出。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征管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税收实践中加以探索和研究,逐步从制度、机制和管理手段上加以解决。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新企业所得税法是在总结建国60年来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惯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产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选择。企业所得税是世界公认的政策涉及范围广、涉猎经济情况繁多、管理难度较大、核算复杂的税种。从我国税制的设计和立法的实践看,一部法律法规科学理念的实现,关键在于执行。在我国现有税收遵从度较差的现实条件下,税收管理过于依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但税收服务和专业管理要素结构和素质上的不足,制约了税法设计理念的实现。
(一)管理资源不足
现阶段,企业所得税管户增长与税收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宁夏国税系统的管理情况看,2008年为17,439户,2009年为19,699户,增加2260户,比上年增长12.96%。由于纳税人每年都以2000多户在增长,因此管理强度不断加大,在信息化利用水平不高,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不能直接进入税收管理系统,有近60%的纳税人还不能通过网络进行申报,不能实现财税库银的联网缴税,致使税收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人工操作的层面,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涉及的行业多、政策和管理形式复杂,还突出表现在依托税收信息化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既存在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存在对纳税人的“海量”数据信息不能利用或没有利用手段的问题。如国家税务总局为了加强对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协调管理,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与企业的工资费用支出比对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59号),要求国税局应于每年7月底前将所辖企业税前扣除工资薪金支出总额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同级地税局,由地税局对所辖企业和国税局提供的企业税前扣除工资薪金支出总额和已经代扣的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总额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查找存在的问题,实施实地核查或组织稽查,通知要求国、地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比工作。”但是,国、地税之间的网络传递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企业与国、地税之间的数据传递只是申报表上的税收计算数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又没有录入税务机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的录入手段不明确、路径不统一、软件开发不兼容的情况下,由于信息控税手段的滞后,致使人力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管理技能不强
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特殊性,要求税务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审计分析、税收政策方面的专业技能。而实际管理工作中,既存在年龄偏大、业务不精,管不深、管不透的现象,也存在不会管、管不到、管不了的问题,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管理难以从过程控制上升到结果控制,导致部分纳税人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在生产经营环节隐匿、扩大或转移,由加大了税收流失的风险,增大了事后查处的难度。如新税法对企业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投资,在企业申报所得税时给予抵免应纳税额10%的税收优惠。由于税务人员对企业的专用设备和专有技术改造等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设备、研究开发项目无法掌握,一些先进的税收管理理念不被管理人员理解和运用,致使国家有关鼓励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相关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和较为理性的税收制度就很难准确得到执行,税收管理的粗放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中时常出现,即使每年在企业所得税至关重要的汇算清缴环节,不少税收管理人员听任纳税人的申报,对企业所得税汇算调整的政策、税收与会计的差异和申报的数据只就账算账,对一些明显的收入确认、成本、费用超范围扣除问题既不会审核,又不能计算,能深入企业审核检查的人员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全区国税系统能管会查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管理人员不到20%。管理能力不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需要的矛盾越发突出。
(三)管理制度不优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管辖分为三个层次:即1994年税改后,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的行政隶属管辖权来划分,国税局管理中央企业所得税和在北京集中缴纳营业税的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地税局管理地方企业的所得税;2002年企业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管理后,对企业所得税实行按企业注册时间来划分,老企业继续由地税局管理,新办的企业一律由国税局管辖;2008年新税法实施后,将所得税户籍管理制度又做了“按照国地税局分管的主体税种分别确立企业的户籍管辖权属”的调整。从现有的管辖制度上看,应该说是明确了,但还不规范。各地的经济税源企业的不同,又存在着对纳税户三个阶段的管辖,交叉管辖造成国地税间的纳税人申报的负担加大不说,在具体执行中又会出现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应该实行查账征收的采用了核定征收,应该核定征收的却采取了查账征收,再加上交叉管户的经营情况的差别,如同属于从事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的企业,由于企业注册时间的差别,营业税和所得税分别在两个税务局之间管辖,在同一个行业、同类企业、同一纳税人之间,在确认收入的时间、预缴税款、计算纳税扣除、征收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别。造成同一部企业所得税税法下,由于管辖税务机关的不同,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的差别,造成纳税时间、纳税多少不一,税负不公的问题显现。
(四)联动机制不畅
企业所得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工商部门、银行、审计、财政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更需要一些社会中介机构的大力协助,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的管理中,从企业的设立、取得收入、生产经营管理、经营成果的核算、税收的缴纳、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存续经营的财务管理,直至企业注销后的依法履行清算等,都需要以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为主体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而现实的国家管理职能是各自为政的制度和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由于政府各管理职能部门间的配合意识不强,制度又不完善,在纳税人的信息和资料应用上各自为战、自顾不暇、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信息互相封闭。如在企业的设立、开设账户、企业资金的流转、相关收入的取得、费用的支付、企业间往来款项的结算、关联企业的投资、企业清算等方面的不规范,造成税收管理始终处于被动求援无门的境地,如我区企业所得税申报中有近21.35%的企业是零申报,比全国的13.74%高7.61个百分点。对这类有经营性收入,既不申报盈利,又不核算亏损的企业,由于国家各个管理部门联动机制不畅,社会资源利用低下,尤其是与税收相关的信息数据来源有限、信息监控不到位、分析能力不强、手段落后,税收管理在缺乏可控制性的纳税评价管理体系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也只能在现有企业遵从的环境下,从现有的申报资料搞税收分析,寻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纳税评估效率不高,各种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五)税收执法风险增大
新税法实施以来,国税系统每年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都要对企业汇算质量开展纳税审核,平均每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在3亿元左右,调减亏损在1亿元以上,查补税款3000万元以上。去年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我区6户大企业进行自查后,税务稽查补交企业所得税7000多万元。从每年大量的税收违法案件剖析可以看出,全区有85%的企业实行查账征收,每年能够列入税务检查的企业不足20%,而多年来依靠企业自行汇算清缴中形成的“企业汇算不认真、中介机构不负责、税收管理不全面、税务稽查不到位”的问题没有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致使不少纳税人非主观故意偷逃企业所得税的现象屡禁不止,在所得税的应税收入、成本费用、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核、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等方面,都存在能少计的就少计,能多扣的就多扣,在税收逃、避、骗税的方式和手段上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别。如不从制度和管理手段上加以研究和改进,仅靠税务人员单方面的监督和运用大量的人工去检查,其工作的责任和执业的风险就越来越大。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深入推进,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越来越大,这其中有执法枉法的法律追究,有责任缺位的法纪追究,也存在能力缺失导致无主观故意的税收执法过错行为。由此可见,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税收管理者执法风险责任的大小。
二、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宣传学习
认真组织开展新税法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西方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税收法律公布之后,开展深入的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税法、宣传税法。税法宣传要在接受对象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企业所得税法的宣传对象要从企业财务人员逐步扩大到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层,对企业决策管理层强化税收的遵从意识和筹划能力;从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到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的官员和办事员,强化社会奉献意识和国家税收贡献意识。
(二)强化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纳税人申报登记信息平台。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是扎实推进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有形化”管理,加大实地核查的频率和力度,严密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过程,完善纳税人“一户式”管理台账的基础。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季(月)度的预缴申报管理与年终汇算清缴工作的有机衔接,对涉及企业所得税的众多纳税调整事项,防止平时无暇顾及,汇算清缴时集中处理,人为加大汇算清缴的工作量和难度。
二是建立和完善部门信息沟通平台。从加强国税、地税、工商、审计、物价、经济管理等综合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与配合,加快信息情报的交换,防止税收漏征漏管现象;要加强国、地税之间的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的制度建设,防止因税务机关之间在政策理解上的差异,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不同,导致税收管辖权上的争议,尤其是对国、地税交叉管理的业户和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中小纳税企业,要统一信息交流、核定征收率标准,防止因税务机关之间执行政策尺度不一,导致少数纳税人人为地选择主管税务机关,利用税收管辖上的差异,谋求不正当经济利益的投机行为。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的评价平台。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涉及纳税人的收入、成本、费用、财务成果等业务处理,涉及税法、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管理、财政管理体制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规定,要从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核算办法,统一掌握政策、执行尺度和标准着手,重点研究汇算清缴中抓好税收与会计的差异的调整规律,建立各大行业或企业的财务指标和纳税评价体系,确保各类企业在充分享受企业所得税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及时、准确的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
四是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收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大力推进企业所得税网上申报,有效解决季度预缴、汇算的纳税申报报表多,需要调整的项目多、涉及税收会计差异较多,企业财务报表不能直接录入税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问题,要减少基础征管数据的手工采集录入的工作量,使基层税收管理人员从基础数据的录入转入到参与汇算清缴的质量的审核中;要从统一采集项目、统一录入规范、统一审核要求、统一储存管理着手,提高基础数据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完备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要着力提高数据增值利用水平,充分利用税收监控决策系统模块功能,整合查询企业申报表,计算分行业的指标平均值,掌握分地区、分经济类型、分行业性质的所得税税源情况,从中找出本地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薄弱环节,提高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企业分类管理
首先,要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的分类。近年来,我们按照企业经营规模大小、财务制度健全与否、税收贡献多少、纳税信用等级高低等标准,进行合理分类,按照类别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服务方式。明确提出了“抓大、控中、核小、紧盯长亏不倒户”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目标。一是对财务制度健全、经营规范、纳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着重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季度申报管理和年终的财务指标案头分析评估,有选择地开展汇算清缴检查和纳税审核工作;二是对少数经营规模较大,但账证不够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着重加强日常核算、季度申报和年终汇算等关键时刻的纳税辅导力度,提高企业参与自核自缴、自行汇算、自行调整纳税申报的准确性;三是对账证不健全、核算水平低或者无能力核算的中小企业,在实行核定征收的基础上,督促其建账建制,逐步做好企业由核定征收向查账征收的过渡;四是对长期亏损、不间断性的盈亏、微利申报或“长亏不倒”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将这类企业列为纳税评估和检查审核的重点对象,分析其亏损的真实原因,加大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力度。对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符合移送条件的税收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及时移送稽查立案查处,切实防止以查代罚,以税务行政处理替代税务司法惩治,弱化税收执法的刚性。其次,在提高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管理上下功夫。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税收收入贡献水平和业务复杂程度为主要标准,确定推进重点管理的税源行业和企业。探索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突破地域界限,在重点税源企业较集中地区设臵专业的税务管理分局,对重点税源较分散的企业由专业组或专业人员驻场(厂)管理。推进分层分级管理,建立自治区级、市局、县级局的企业所得税三级管理监控网络,明确各级税务局在企业所得税源管理中的工作重点,自治区级局重点对骨干税源的变化情况定期发布信息,比较全国、全区国地税之间、不同地区的同行业之间、同类企业间的纳税信息,便于地市级税务局掌握和分析本地税源的变化情况;地市级税务局重点对所辖各市县的税源变化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比较,重点抓好骨干重点税源企业的辅导管理;县以下的各级税务局在加强季度预缴申报管理,在推进“两局”“两税”联动管理,信息互通互用的基础上,把分析纳税人当期各项收入、成本、费用与历史状况相比是否有较大波动,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相比是否处于合理预警区间,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实行预警指标监控,对预缴率进行考核,以日常评估和检查为基点,突出对连续两年以上的亏损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到期就亏损的企业、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历年税务检查中问题较多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和汇缴申报质量较差企业的汇算清缴后的审核,剖析原因,力求突破。
再次,要提高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准确性。对企业核定征收所得税,是在企业账证资料不齐全,无法准确核算其收入或成本的情况下所采用的管理方式,要严格按照总局《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规定的核定征收方式征收的6种情形,进行鉴定和确认。核定征收的管理简便、操作简单,且可保证稳定的税收收入,要与纳税人签订核定征收的协议,明确核定征收是最低定额,纳税人收入超过核定额的部分要如实补充申报,切实防止仅仅依据企业的销售收入,随意扩大核定征收范围,也要防止一核定终生,放松对纳税人实际销售收入的日常监督管理,导致税收的隐性流失。要严格核定标准,合理确定核定征收的应税所得率,对某些利润率较高、效益较好的行业或企业,对其定率或定额要高于同类或类似行业查账征收户的利润和税负水平,通过从高核定的手段,督促其依法建账,完善核算体系,防止少数暴利行业和企业主动选择核定征收管理,规避正常税收管理。要把从源头上控制企业销售收入作为核定征收管理的重点,综合运用各类产量配比法、物料消耗法、以票控税法,通过控制企业产量、耗电量、人员工资、场地租金等费用,来控制企业销售收入,要强化对非增值税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建立起与地税部门畅通的纳税人营业收入信息共享渠道,加强非增值税营业收入申报数据与企业所得税收入申报数据间的分析比对,提升税收管理质效。
(四)强化所得税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从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机构着手,应在县级国税局设臵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职能科室,要按照分类管理的需要设立专职管理岗位,配备精干人员专司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完善岗责体系,理顺工作关系,制定工作流程。
二是从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着手,每个县级局要调配5—6名企业所得税专业管理人员,通过专业人员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县级局逐步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企业所得税基本业务和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主要负责企业所得税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创新培训形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岗位工作要求和干部的业务熟练程度,在省、市、县制定分层次企业所得税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层管理人员要加强申报表审核和税收综合征管软件系统企业所得税相关业务操作培训,提高实际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对业务骨干要深入开展税法、财会知识,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以及经济、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业务尖子要建立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库,定期组织在全国进行培训,参加全国或全省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分析、评估、审核、稽查等活动,为他们提供更高层级的实践平台,切实发挥出专家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作用,让专业技能高、业务钻研性强,善于发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业务型的人才有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领地,让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受到政治上的尊重和经济上应有的待遇,为税务专家型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新的用人机制。
三是从培养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人才上寻找突破。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环节,起着宣传税法知识,自觉履行汇算义务、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税源流失,检验日常管理质量,制止税收违法犯罪等多重作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税务机关重视程度与企业汇算清缴的质量成正比;纳税人履行汇算义务的自觉程度与税务局的评估、审核、稽查成反比关系;各局的所得税管理人才的多少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效率成正相关。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虽然说是纳税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大盘点,在自行调整、自行计算、自行申报的前提下,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申报又是汇算清缴的最关键程序,因此,帮助纳税人提高汇算清缴申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是提高汇算清缴质量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培养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的主战场。从企业自行汇算清缴的结果又能直接反映出基层税务机关集中讲解与个别辅导的效果。这就需要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研究每年组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审核的规律,充分运用汇缴审核系统功能,逐级把关、分层审核,切实制定出一套提高汇缴审核质量和效率的办法;每年组织分行业检查工作小组,由业务骨干带头,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突出重点税源企业或者行业内典型企业,排查问题,积累经验,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提高分类开展纳税审核或检查的能力。
四是从建立和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数据模型的平台上为所得税管理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基地。由于现行税收征管软件中缺乏对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录入途径,汇算清缴又是在征管辅助系统中单挂的软件,要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基础信息资料及汇算清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纳税评估提供专用数据信息和相关的数据还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主要财务税收指标及主要产品的能耗、物耗指标等,为建立分行业税负预警值评估体系,为案头税收分析、开展纳税审核、评估、检查提供线索和依据,这就必须发挥有专业化技能强、企业财务核算熟悉、税收政策业务水平较高的各类业务尖子的作用,在对重点税源行业实行指标模型监控中,不断完善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平均物耗能耗等指标体系,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之间的差异,具体分析企业相关税种纳税情况与其经营收入、实现利润等指标的对应关系,分析判断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对一般行业建立和完善最低利润率预警监控,实行投入产出、能耗、成本、费用等测定行业综合利润率,定期将测定数据与企业实际情况对照,对综合利润率存在较大偏差的纳税人,及时发出管理预警信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提高基层税收管理人才的集约度和指向性,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五)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环境
税收是国家积累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税收专业管理与社会协护税管理相结合是多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探索的一条主要经验。税收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依靠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工商、银行、海关、交通、质监等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平台,最大限度地占有各类第三方经济信息,加大与税收的关联分析。要重点加强国、地税的沟通与协作,加强涉税信息资源共享,消灭管理的“盲区”,填补管户交叉的“真空”;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各类鉴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对出具不实、虚假鉴证报告的中介机构、代理人和相关纳税人,要依法予以相应的责任追究。
(六)强化税源监控联动机制 要不断研究强化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的途径。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要通过税收与宏观经济税源分析,对税源全局或区域进行“面”的扫描;通过分行业的分析,对税源进行“线”的剖析;通过对具体纳税户的评估、审核,对税源进行“点”的挖掘。要依托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监控决策系统、数据发布平台等,进一步完善收入分析数据采集机制,不间断地统计分析分行业税收整体变化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注重分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因素对企业所得税税源变化的影响,提高收入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加强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机制,及时掌握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对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波动较大、增减变动异常企业要开展实时分析,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税收政策变化以及企业营销策略、产品市场在国际国内的需求、产品价格变动、原材料价格变动和供应等方面,分析影响税收收入增减变化的具体因素,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审核、评价、判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防止收入大幅波动;要加大企业关联关系的经营情况的数据分析,尽可能的占有关联关系企业的经济技术方面的情报,约束企业交易定价规则,定期收集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主要产品利润率、投资状况,征免税、关联方企业等涉税信息,建立起内容翔实、数据准确的管理档案,防止人为调节利润,转移税收。要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水平,在纳税评估中要稳步推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税联评”和国、地税联合交叉管户的“两局联动”,进一步发挥税种综合管理效能,重点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与增值税及其他税基相关性的分析,通过比对销售额和原材料、水电气等物耗能耗指标,做好流转税、营业税、其他地方税、企业所得税相关信息的比对,以验证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匹配性;要加大对长期微利、连续亏损、成本费用占比较大企业的评估、审核、检查的力度,加强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核率征收企业的税负水平与查账征收企业税负率的直接比对分析,对查账征收企业税负率达不到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核率征收企业税负水平的,要加大监控、评估力度。(作者单位:自治区国税局)
第四篇: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范文
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2003-1-3 14:44:06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只有选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本文就如何借鉴运用工业发达国家的现代事故管理理论,改变经验型管理占主导地位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对科学预防控制事故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工业安全;事故理论;借鉴运用;预防控制;事故
0 引言
防止和减少事故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努力方向。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现代事故管理理论却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经验型管理还占主导地位,运用事故预防控制理论采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大有必要。现代事故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随着安全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一门科学,事故管理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理论,如事故三角形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是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的工业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正进入一个从企业规模、种类到科技含量都迅速提升的时期,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有诸多相似之处,正好具备了应用这些理论的良好条件,因此,应加快现代事故理论在我国企业事故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有效开展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借鉴运用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事故管理理论,就避免了再去走发生大量事故、研究大量事故、分析大量事故最后形成人已有之的理论的弯路,从而加速提升安全工作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再者,这些理论是用他们的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及工人的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能巧拿善用,也就等于事半功倍,保护了企业的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当前企业事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引下,广大安全工作者积极总结事故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大胆探索研究新理论、新方法,50年来,积累了大量事故预防控制经验,采取了不少新方法,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但是,当前的事故预防控制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1 经验方法多,系统理论少
这一点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教材所选事故控制理论几乎百分之百地来自西方,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甚少,更多的是一些经验性做法。纵观石油、化工、钢铁、铁道等行业,可以说各自在事故预防控制上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经验性总结,推行了许多各不相同、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如在石油企业,全面推行的“三标”班组建设,通过创建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确实消除了大量不安全因素,有效预防了事故的发生;又如石化企业大力推行的“一机一闸一保护”,对于防范事故发生和扼止事故扩大确实很有实用意义;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性做法固然很好,但是,这大多只能是不同企业的个例,不具备普遍的理论指导价值。而对待这些个例,在国外已经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了一些事故控制理论,如多米诺骨牌理论、风险分析理论、故障树分析理论等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而又行之有效的做法,正如俗语所讲:万变不离其宗。
2.2 就事论事多,追根溯源少
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变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采用风险分析、安全评价、可靠度分析、心理分析控制等手段,对人、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从而进行超前控制;二是要求发生事故须对事故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事故发生的最为根本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要对这些事故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宏观指导。在这方面,我们从提法上已经有了,但是在实践中还有差距,更多的是采用经验管理,发生事故,也就是进行事故通报,要求举一反三地进行整改,至于如何举一反三则难有下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色彩较浓。
2.3 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少
一个安全管理人员如果不掌握事故控制知识,恰如让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去开车,要想把事故管住是痴人说梦。时下,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多是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但是,内容大多是本企业的一些经验做法,而没有从理论教育上进行提升。这样的结果,往往存在安全人员对事故组成要素、事故发生倾向、事故控制方法等理论知识一无所知,在工作中创造性、灵活性不够,甚至死搬硬套。
2.4 一知半解多,深入理解少
随着中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国外的一些事故管理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但是,由于受工业化水平和旧有管理模式的制约,这些理论要在现实中得到成功的运用,从客观上来讲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的现状是对既已引入推广的理论大多是一知半解的多,深入理解的少。如海因里希创建的事故三角形理论,大多数人是记住了1:29:300这个数值概念,而对每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如何将这个理论运用到事故的超前控制中,则往往是知之甚少,一无所用。其结果是这种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没有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对解决当前企业事故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现代事故管理理论通过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安全工作者进行事故管理的理论指导。只有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程序化控制。在具体实施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运用现代事故理论进行事故预防控制的新观念,并在企业安全专职人员进行基硼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
首先,企业主管领导要予以高度重视,为理论的引进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推进动力;其次是部门领导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理论的推广应用,如可以吸纳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也可以采取厂校结合的方式,外送本企业在职安全人员到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也可以外请专家到企业举办简单可行的安全培训班,传授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的基本理论,等等。为了搞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效实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同时进行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
3.2 对事故原因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事故发生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种。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能促使事故发生或增加其严重性的一些因素即间接原因,主要包括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的原因。一般说来,调查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不外乎是以上五种原因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以上的原因同时存在。但是,技术、教育、管理这三个原因是极其重要的事故原因,应着重抓住主要原因的事件或因素来排出隐患。
3.3 正确把扭现代事故管理理论的实质,并能做到活学活用
现代事故管理理论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但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如若不然,就可能对简单的瞧不上,复杂的又搞不成。现代事故理论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无疑于纸上谈兵。如: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数千次事故统计分析得出的著名理论事故三角形理论认为事故与事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之间的比例为1:29:300。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由于事故发生后究竟是产生重伤、轻伤,还是无伤害,完全受偶然性所支配,且多为不稳定因素;而且,这个数字仅仅是一个宏观统计结论,这一比例随行业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微观而言理论并不能与实际处处吻合,但是,由于它反映的是一种内在规律,这种发展倾向确是不容置疑的,理解了这两点,就可得出,为达到无伤害的目的,就要力求消灭所有的事故,如果不能从中认识到必须对所有的事故予以收集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那么,事故三角形理论就必然得不到灵活的运用,不能发挥出它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
3.4 创建切合实际、简洁有效的事故模型
对实际发生的大量事故的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共性,参照事故致因理论,构造简单、直观的事故模型,用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在事故模型的指导下,人们可以事故的发生规律和特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预防同类事故的重演,还可以用来对生产中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3.5 科学分析事故
要防止事故,就要知道事故是由什么原因所引起的,只有将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的重演。如果对事故原因做出了错误的结论,就会把防止事故的措施引向错误。在事故分析中,可以运用先进的事故分析方法,如比较流行的故障树分析法,它通过对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系统发生故障的关键因素,寻求改善系统安全性的各种途径,从而对系统进行优化处理,使系统处于较为理想的安全状态,并通过分析可以进行事故的预测、预报。
3.6 掌握事故的发生倾向
也就是说对事故发生频率与作业时间、操作熟练程度、与年龄的关系能够进行统计归纳,掌握规律性的东西,用以高效有序地展开工作,这种总结归纳方法简单,容易操作,所得结果却非常实用。如下图,就直观显示了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人次在作业时间中的分布情况。
3.7 针对关键问题,分出轻重缓急,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同时对所有的事故倾向都采取措施往往使安全管理的重点模糊不清,反而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应当根据事故统计与分析,先确定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根据轻重缓急有重点地采取措施,有步骤地实施。
3.8 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措施,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全体职工的大力支持,仍很难获得期望的效果。重要的是发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激发全体职工在实践中有贯彻安全措施的愿望。
由于安全措施的实施有赖于作业人员的价值判断,所以为使措施能顺利地贯彻执行就需要有某种形式的刺激。丽这种刺激可以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应当在制度上作相应的规定。
从生理机能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种刺激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刺激的作用。因此,对于长期实行的安全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刺激方法,对于同一目的改变刺激方法,同样也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
3.9 及时修改完善
当有重点地采取安全管理方法时,要不断查清管理措施的效果,在对安全措施的效果检查中,如果发现了阻碍达到目的的原因,就一定要对原来的措施加以修改补充,消除这种阻碍原因。安全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安全措施作为指令传输,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即结果大多是隐性的。安全管理如果不经常地从管理过程及结果中掌握有用的资料,安全管理措施就会失去作用。要使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结果,在企业生产中就必须把效果不显著的措施撤销,代之以新的措施,并且予以具体化。
3.10 创建安全的作业环境
在企业生产车间,机械设备一经安装,就被固定在基础底座上,以后就不再随意移动,所以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如何布局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要周密考虑对安全的影响。但通过对人造成伤害的加害物进行统计分析,一般机械设备引起的伤害只不过是手动设备引起伤害事故的1/3,大多数事故并不是由于机械设备引起的。
非机械设备是随时可以搬动的,而且在作业现场总有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工具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废料和其它东西。这些东西的安放要尽可能的合理,使之秩序井然,对应当处理的东西必须加以处理,创造有条不紊的作业环境,这不仅会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安全,也是现代文明生产的要求。结束语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事故管理必须与之相适应,在经验型管理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现代事故管理理论进行科学预防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企业的事故管理水平,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管理,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五篇:当前网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网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者:中国人大信息网更新时间:2010-4-14 11:29:
41近几年来,网吧的管理一直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为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的管理,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保障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地政府不断加大网吧管理的力度,积极探索网吧管理的长效机制。笔者就当前网吧管理工作开展了一次为期二个月的调研活动,并就网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网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严重,超时经营现象普遍。未成年人上网是社会反映最大,也是影响网吧业正常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经屡次整顿,但未成年人上网仍占一定比例。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宁都县25个网吧中有21个存在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仅县城胜利西路爱国者网吧就有15个未成年人上网。尽管多数网吧都在醒目的地方标有“严禁未成年人入内”、“禁止24小时营业”的告示,但大多数网吧只认“钱”不认“人”,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相当困难。调查表明大部分的青少年反映到网吧上网时,业主从未问过自己的年龄,即使通宵达旦上网,业主也从不劝阻。有的业主为牟取利益,甚至还在网吧内出售各类烟、酒、饮料和小食品,推行“吃喝玩睡一条龙服务”,为上网者供应食品、饮料、零食和提供通宵包位(可上网可睡觉)等服务项目,使网迷得以整日整夜乐不思返。
2、网吧经营环境差,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少网吧室内拥挤,空间狭小,光线暗淡,通风设施不健全,空气污浊,环境很差,进入网吧内,使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严重影响上网者身心健康。从笔者调查情况看,大部分网吧消防设备不达标或存有火灾隐患。调查的25家网吧,虽然都有公安部门下发的《安全合格证》和《消防复查意见书》,但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有的使用可燃材料装修,擅自开业;有的安全出口数量不足,多数网吧都安装了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只有一个出口,即使有两个出口的网吧,多数仅留一个出口且不敞开,有的还在门前挂上一层布帘,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难以及时疏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网吧管理执法不严,处罚不够到位。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文化部门的稽查管理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和硬件配备、管理技术诸多方面的限制,对网吧的监管主要靠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技术手段很有限。由于稽查部门人员数量少,管理覆盖面窄,无法对全部网吧实施全面、及时、有效的管理。在处罚方面,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在稽查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未进行实名登记的现象,可以对业主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款,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干扰和阻力,目前该县文化部门处罚一律是2000—3000元。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网吧都存在超时经营的现象,大部分业主没有严格执行上网实名登记的规定。在2006,该县文化部门对11家网吧分别处罚一次,其中未进行实名登记的仅处罚3家,2007年对大部分网吧处罚一次,超时经营的仅处罚3家。到目前为止,从未出现在一年内处罚二次的网吧,而且处罚程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执行“一罚二停三吊销”的处罚规定。
4、疏于日常监管,成效不明显。对网吧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目前,网吧管理的主要形式还是靠集中整治的办法,日常监管机制不完善。“整顿一阵风,过后就放松”,给违法违规
经营的网吧业主带来“可乘之机”。检查时有问题,找找熟人、托托关系,象征性地拿点罚款也就没事了。无形中助长了部分网吧业主肆无忌惮违规经营,导致监而不管、管而不严的结果。
5、部门协调配合不力。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分散、责任不清的现象。从现行文件规定看,文化、工商、公安、电信等多部门都有分工,工商管登记,文化管稽查,公安管治安消防,电信管网络,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部门脱节,职责不清,处罚依据、标准也不明确。比如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公安部门掌握16周岁以下,文化部门掌握18周岁以下。由于管理脱节,导致需要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无从追究,形成管理漏洞。
网吧给青少年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使许多在校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荒废学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极大的威胁。不少学生因为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等活动,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网吧管理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迫切希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把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将网吧管理纳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县、乡镇人民政府要在农村网吧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管理责任。要发挥基层工商所、派出所、文化站的作用,积极建立乡镇专兼职文化稽查队伍,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保证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不留死角。二是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协调小组,加强协调配合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集中一定时间(一年或半年)进行日常监管。
2、建立网吧监管的长效机制
(1)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文化部门要及时制定网吧整治稽查管理措施,对未成年人上网和超时经营现象加强日常监管。认真执行网吧现场检查记录制度、网吧日常检查频度最低标准制度和网吧违法经营案件处理公示制度。针对网吧管理的热点难点,分别选择适当的时间开展专项整治集中行动。以日常监管为基础,专项整治为动力,互相结合,互相促动。
(2)聘请社会监督员。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要聘请部分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同志以及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授予网吧义务监督员有对网吧进行视察,监督其经营行为的权利;有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劝阻,及时向文化行政部门举报的权利;有对违规网吧提出处理建议的权利。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建立举报奖励基金。
(3)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改善监管手段,势在必行。一是设立门槛,将必须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作为经营网吧的条件。二是政府应拨专款尽快建立起统一、开放的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实现对网吧的全程、实时监管,有效的净化网吧经营环境。
(4)严查重罚,形成高压态势。净化执法环境,坚决抵制和查处干扰依法行政的人和事,严格按照国家十四部委的规定,以禁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为工作重点,坚持严管重罚,强化市场退出机制。严格执行“一罚二停三吊销”的规定,处罚幅度尽可能达到上限标准,形成网吧处罚的高压线,真正对网吧业主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
3、严格控制网吧数量,着力推进网吧存量市场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网吧数量”是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也是我县网吧面临的紧迫任务,为坚决贯彻这一决定,加大对网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得审批新的网吧,对擅自审批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在处罚中被吊销营业执照的网吧,不得再次开业经营。要在现有网吧存量市场中推进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网吧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鼓励网吧连锁经营单位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来推进连锁经营体系建设。
4、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网吧管理工作自身的监督,大力解决执法不严和不作为等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不作为、乱作为是网吧管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责任追究制,确保政令畅通。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执法监察。对因执法不严、行政不作为造成群众反映强烈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网吧管理工作中以权谋私、接受商业贿赂和乱收费、乱罚款的,参与或变相参与网吧经营的,为违法经营和黑网吧充当“保护伞”的,要坚决查处,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建议监察部门发文,重申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或变相参与网吧经营,并对为违法经营者说情的经核实后予以曝光。
5、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协调配合网吧管理工作涉及文化、工商、公安等政府各部门,要确保网吧管理取得实效,必须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实现齐抓共管局面;要加紧部门间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对群众举报、考核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要加大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对违规违法行为惩处的力度,尤其对未经批准的黑网吧,更要加大打击力度。
6、大力加强正面教育,倡导文明、健康上网
要教育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作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上网,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设施,不断
提供和更新健康向上的网络资源,满足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的需求。要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采取家庭与社会联手、“疏堵”结合,使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同时大力加强对网吧经营户的法律、法规教育,努力提高网吧业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要大造声势,向社会公布违法经营网吧的黑名单,重点监管列入黑名单的网吧,对诚信经营、管理出色、文明上网的场所予以表彰。
7、加强对网吧管理工作的保障
网吧管理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证网吧管理所需的经费及车辆,确保网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供稿:万新民 陈英 陈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