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9: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0-11-11 10:

21松花江网--江城日报

徐凯佳 崔迪

吉林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滑雪天堂及避暑胜地等城市文化品牌,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各城镇都能较好利用自身优势,始终把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凝聚精神、培塑形象、促进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战略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吉林市城镇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文化大院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历史人文资源有一些本地特色,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传播载体,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大多呈原生态,在实际中应用不够。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四是个别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文化发展水平。五是随着周边一些国家腐朽、消极、敌对等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增强,基层的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的构建还需进一步加强。

面对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如何加快城镇的文化建设成为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挖掘城镇内涵,打造特色文化

文化特色是一个城镇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无形资产,一个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就等于没有灵魂。

在吉林市的城镇建设中,要大力弘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培塑良好的文化形象,努力建设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镇。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潜力,实施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乌拉街镇要修复仿建满族建筑,形成集满族服饰、饮食、舞蹈、民间艺术、民间娱乐于一体的乌拉古城,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和“三国城”、“唐城”、“宋城”齐名的“清城”影视基地。

天岗镇是国内四大石材产地之一,是“关东石材第一乡”,要大力传播石雕文化,积极建设好产业园区,提高石材产业化的文化含量。

松江镇、白山镇要利用电视剧《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的影响力,将该镇变成吸引游客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红叶谷、白桦林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其他各乡镇都要认真盘点自身现存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搞好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开发和利用,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历史文化资本,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大扶持和投入,增强文化活力

要落实好《吉林省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继续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要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高惠及城镇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省、市建立扶持基层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奖励基金,通过政策扶持和加大投入,不断推进城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其文化软实力。

要进一步加快城镇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市场及文化站和村屯文化室建设,优先安排基层广播、电视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完善乡镇、村屯等文化设施网络,让文化发展成果走进社区、村屯,惠及百姓。

三、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群众文化素质

要充分利用城镇现有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植和强化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提升群众文化品质。

要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办好城镇文体中心,鼓励各种形式的群众自办文化,支持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大力丰富城镇文化生活。

要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符合群众要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乡村文艺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园、文化角、文化点,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思想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城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倡导文明新风,打牢文化发展基础

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推进城镇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镇文明程度。

要以乡镇文体中心、社区书屋、农家文化大院为基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要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温情系列”、“讲文明,树新风,关爱马路天使”等活动,为先进的城镇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编辑:王晓杰)

第二篇: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张忠阳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盘县城关镇化的现状、特点及加快城镇化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了推进盘县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推进盘县城镇化思考

〔作者简介〕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小城镇建设是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战略。在我们这样一个有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人地矛盾特别突出的农业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经济结构作重大调整,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道路。一方面靠科学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要靠大力发展完善的城市化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各级各类城镇,吸引农民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乃是转移农村剩余人口、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之举。当前,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平安盘县”,确保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盘县城镇化现状和特点

盘县县城(红果)座落于滇、黔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中点上,贵昆铁路盘西支线、水柏铁路、南昆铁路威红支线和GZ65号国道主干线、320国道通过。县城(红果)东距贵阳380km,西距昆明市290km,距南宁市500km,距北部湾出海口700km。辖区面积271.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1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14个行政村,人口11万,其中常住人口8万,流动人口3万。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8.6%;农业总产值5.18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33.5万吨,增长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3.17亿元,同比增长18.72%;财政总收入17.79亿元,同比增长36.88%,其中本级财政收入6.12亿元,同比增长33.66%;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54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综合实力跻身贵州经济强县第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0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第29位。2007年,我县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41亿元,同比增长15.5%,1—10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8.29亿元,同比增长32.98%,其中本级财政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38.01%。

盘县县城(红果)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盘县人凭着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盘县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之路,进而以工业化为动力,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化的持续发展。红果镇以发展工业为先导,逐步拓展到旅游业和高科技农业等领域,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事业、生活环境、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盘县以旅游立县战略为统揽,发挥区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一个中心(盘县旅游产品的依托中心--城关镇)、两个品牌(坡上草原生态旅游区〔生态品牌〕、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科普考察〔考古旅游品牌〕)、三个省级旅游避暑度假区(老厂竹海避暑休闲疗养旅游度假区、火铺杜鹃林和大山杜鹃花海旅游度假区、乐民温泉旅游度假区)、七个特色旅游乡、村寨(石桥妥乐古民居旅游村寨、保基陆家寨布依风情旅游村寨、淤泥彝族风情旅游村寨;石桥古银杏之乡、淤泥歌海之乡、保基园林之乡、马场苗族菜花节之乡),搞活“四环线”。

依托优势的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为契机,把盘县打造成为避暑度假与休闲旅游、洞穴科学考察与探险、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旅游重要基地,贵州西部旅游和云南东部旅游开发的中间驿站及旅游热点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加以重视和培育,通过努力,使旅游业成为盘县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主要财税来源之一,逐步成长为后继支柱产业。

盘县注重农业投入,重视农业的技术开发,积极发展“一优、两高、三省”高效农业,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体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乌洋芋、无公害蔬菜、水果、种草养羊等4个效益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种养业朝着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盘县玉龙种业和贵州六盘水玉

祥风味食品业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盘县农副产品批发业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盘县(红果)雄厚的产业基础使这里的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盘县(红果)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形成了政府规划设计、企业投资建设的“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的独特发展思路,确立了“谁投资、谁受益”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资激励机制,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建城。建成区面积从4平方公里扩大到8.1平方公里,控制规划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农业示范园区、商业区、生活区、文化娱乐区等4个布局合理的功能区。合理安排广场、体育管、客车场等公共设施,以50米大街、民湖大道、众志路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逐步把建成区扩大到15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全镇完成拆迁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了14条总计30多公里长的道路,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形成了以镇胜高速公路、毕水兴高速公路及“二横二纵、一环六连线”的县域交通网络格局。建成了自来水厂、火力发电厂,12万伏变电器增容一倍,程控电话装机量大幅度提高,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2线/百户。闭路电视全镇通村率100%,并实行了村村通调频广播。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先后投资兴建了迎旭住宅小区、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红果镇医院、仁济医院。红果月亮山购物中心及广场、东湖公园的建设、黔马寨改造、污水处理厂、白鹤沟水库、环城东路、广场、东湖公园的建设正在启动过程中。

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建自来水厂(两座)、垃圾填埋场(一个)、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4座)、图书馆(1座)、星光之家(一栋)、电视台、大型购物商场(5个)、农贸市场(2个);实施了一系列“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新建了小广场(1座),新装和更换了主要街道的路灯,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2万平方米,对新修建的道路、广场全面绿化,共完成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

在加强城市管理方面,红果开发区先后出台了《红果综合管理若干规定》、《红果户外广告管理规定》、《红果市民守则》等若干城市管理制度。为加大城镇管理的力度,还专门成立了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红果开发区建设分局、红果开发区城管局等机构。购置了洒水车、垃圾车、城管巡逻车等先进的装备。每年拔出几十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镇管理,直接参与城镇管理和服务的人员达 200 多人。并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明城镇创建的工作中来。形成了一整套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活动正常的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的出现,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新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县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盘县(红果)的具体做法是:

1、对位于城市功能基本完善的建成区、劳力基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14个行政村,实现土地统一征用和户籍制度改革,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凡失地农民集体都转为居民。

2、县政府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以增强本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引导农民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鼓励企业优先招用失地农民,适当放宽招用条件(年龄、文化程度等)。

3、继续做好社保扩面工作,鼓励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全县职工做到应保尽保,本地职工参保率达60%以上。

4、企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县实现了医疗统筹,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

5、按照土地统征规定,及时、足额、高价发放农民口粮。

6、农村全部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实现集体供养。

总体来看,盘县的城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规划调控是红果城镇化规范有序进行的前提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航标,它不仅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镇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如何建设的问题。所以,城镇发展规划是建设好城镇的重要依据。由于城镇规划涉及的点多面广,这一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县政府在红果城镇化进程中着重做好规划和协调两篇文章。所谓规划,就是由政府组织制定城镇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以此为导向引导企业适度集中,成片开发,连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盘县政府根据《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以建设红果开发区中心区为发展方向,委托有关规划设计院对红果的城镇建设进行了

规划。在规划中,红果的城市性质定位为科技农业城市和高科技工业城市。规划中的盘县(红果),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山为景,以绿为重,以园为美”的原则,形成“城在园中,江在城中,楼在绿中,景在山中”的园林化城市格局。同时,规划划定了商业区、居住区、文化旅游区,合理安排了供电、供水、通讯、道路、排污等设施。其目的是把红果建设成为一个清洁美丽、赏心悦目、环境幽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所谓协调,就是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村和广大农民的事情,由政府出面协调,为企业投资城镇建设创造条件。今年盘县党委、政府委托红果经济开发区邀请有资质规划设计院对红果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编修。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8.1平方公里扩大至15平方公里。这次规划编修是因红果产业格局的变化而做的重要调整,经过调整,红果的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

(二)发展第三产业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农村城镇化需要有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以什么形式来改变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呢?盘县(红果)城镇化的实践是,通过以科技示范园建设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使城镇化不断向周边延伸。盘县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盘县特色的城镇化路子。发展第三产业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盘县以种养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确定了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既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加快了盘县(红果)城镇化的步伐,使城镇化不断向周边拓展。

二、盘县(红果)进一步加快城镇化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一制约了盘县(红果)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首先,盘县(红果)的城镇化虽然一开始就引入了市场机制,红果经济开发区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能与红果经济开发区相匹敌的竞争对手,盘县(红果)城镇化中导入的市场机制是不完全的,竞争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在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就一直被开发区所垄断。这种垄断性的、缺乏竞争的土地资源开发就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其次,单一的投资主体制约了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作用的发挥,束缚了政府的手脚,给政府驾驭城镇化进程增加了难度。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难以引导企业,相反却出现了企业干预政府的行为。其三,单一的投资主体使盘县(红果)城镇化潜伏着危机。因为开发区投资城镇建设与开发区的经济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开发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开发区投资城镇建设的可靠保证。一旦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出现滑坡,就会给城镇建设带来资金上的困难。开发区投资城镇建设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小政府,大开发”成为制约盘县(红果)城镇化进程的瓶颈

这里所说的“小政府”是指红果镇政府在红果城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小”,没有充分地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镇政府缺乏驾驭红果城镇化进程的能力。首先,行政体制不适应红果的城镇化。现在政府的行政体制是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大农业的管理体制,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权限并未对应城镇化的需要,因而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出现了政府以计划经济方法管理市场经济的态势。在现行体制下,县政府通过各种派驻红果经济开发区的机构对开发区的具体工作分别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引发了不少矛盾。例如,在城镇社会经济管理中起最主要作用的一些部门,像城建、工商、公安、土管、交通、电力、邮电、税务等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主要是受上级条条主管部门控制的。对它们的工作,镇政府看得见却管不了,从而造成了事权和人权的人为分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条条控制力度的加强,镇政府对本镇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被进一步弱化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红果镇由原来的34个自然村变为14个自然村和9个社区,而行政体制仍然没有变,尤其是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力量显得较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盘县(红果)城镇化的进程。其次,财政体制制约着盘县(红果)的城镇化。红果镇财政和县财政的关系是传统的统收统支的关系,红果镇没有独立的镇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虽然随着红果乡镇企业的发展,全镇税收有大幅度的提高,但镇财政收入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增长,县财政给镇财政的资金,只能够满足镇政府正常的行政开支。镇政府很难从镇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样,镇政府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缺乏可靠的财力保障。财政功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的管理能力,而政府管理能力的降低又弱化了政府长期规划的实施。因此,现行的财政体

制已经严重制约着政府参与城镇建设的能力。其三,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影响着盘县(红果)的城镇化。现在的镇乡领导每五年一届,镇领导为了使自己在任期内取得骄人的“政绩”,在城镇建设中往往采取“短期行为”。例如,镇政府在规划中只注重短期目标而缺乏长远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大,追求表面文章。又如,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十年的规划二三年就实现了;城镇规划远远落后于城镇建设,最后导致“老子的房子儿子拆”的局面经常出现。由于“小政府,大开发”,政府很难去引导企业,导致政府规划和企业投资建设相脱节。政府虽然有规划,可企业可以不依据规划方案去建设,甚至随便改动规划方案,使规划形同虚设。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待完善

环保问题依然严峻。红果乡镇工业发展和全国各地乡镇工业的发展一样,重效益、轻环保;重发展、轻治理,致使红果“先污染,后治理”已成事实。煤炭、煤电等主导行业的废水污染和焦化行业的废气污染,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比如,煤矿的废水排放虽然达到了国家废水排放一类标准,但是,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盘江下游沿江的老百姓患病人数有上升的趋势,这跟上游的水污染不无关系。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在盘县(红果)城镇化中显得非常重要。

(四)产业和人口有待进一步积聚

目前,红果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尤其是有象盘江煤电集团这样的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所创办的工业,为红果镇的产业积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盘县(红果)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城市不仅要发展,还要繁荣。这就要求城镇人口不仅要有一定规模,而且要适当集中。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城市第三产业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门槛。第二,一定的城市人口规模需求是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推动力。尽管流动人口有所增加,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城镇常驻人口。红果镇的农村规模小,分布散,没有形成城市中心区域的需求规模效应。事实上,红果镇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上的探索和创新,为人口的适当集中奠定了基础。目前,红果镇区周边农村的土地基本上已被开发区征用,村民的身份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农民,他们白天赶到镇里的企业上班或从事其它经营活动,这些村民与城镇居民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转换身份并适时地引导他们迁移到城区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否则的话,这些村民虽然在镇里上班,但下班以后又会回到村里生活,也就是说,这些村民的闲暇时间是在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村里度过的,这样就造成了镇里的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红果镇将被征地农民适当往城镇中心区域集中的条件已经成熟,镇政府应该抓住时机,果断决策,推动城镇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人口集中的路径选择可考虑适时地启动房地产业加速发展。这一措施的现实可行性是:第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从中获利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企业有投入的冲动。目前,盘县(红果)已经有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他们前几年的经营情况来看,业绩是较好的。当然镇政府必须主导安居房的开发,以解决住房公平问题,镇政府开发安居房还要争取资金、土地等配套政策的支持。第二,由农民大量转移而空出的土地可以解决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

(五)教育投入有待加大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红果农村的农民虽然报怨土地被征用,担心生活保障问题,但都表示如果有机会进入各类企业打工,他们还是愿意去的。因为毕竟在企业打工的比较收益要比种地高许多。事实情况是,现在红果农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除了小部分自己创办小型企业发展外,基本都进入了各类企业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或素质较差的农民,他们或料理家里剩余的少量自留地或无所事事。现在政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办法是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力度,通过短期职业培训使他们变为合格的打工者。这个办法是有效的,但却是被动的、治标的办法。建议红果镇政府把眼光放远一点,加大对各类教育的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各类实用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创办高等教育,用1-2代人的时间,从根本上转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方式,使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既发展了教育事业,又提高了人口素质,还能解决企业人力资本积累问题,应该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企业和农民是发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发展教育可以采用多方投入的方式。

三、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一)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应该看到,小城镇是农民自己创造工作岗位的场所,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农民继农村包产到户、创办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说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的话,那么小城镇建设就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一样,具有扩大内需、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重视小城镇建设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①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市)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比如,对县(市)政府派驻镇政府的机构,可把人、财、物三权都下放到镇政府,以块块管理为主,条条只进行业务指导。对那些专业性强的部门,例如邮电、银行、电力、公安、工商等少数条条管理对业务更为有利的部门,可采取财物两权由条条管,人事权条块共管的方式。只有理顺行政体制,才能加强政府参与城镇管理的能力。镇政府也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管理为主的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方法向市场经济管理方法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②农村小城镇市政管理模式遇到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小城镇都简单沿用城市模式,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配备庞大行政队伍。农民负担不起,管理也十分杂乱低效率。应探索经济有效的行政机构与完备的物业专业服务公司之间实行密切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制:①要确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投资建镇原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城建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建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特别是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进镇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全方位筹措资金,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建镇的局面。②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建立有利于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的镇级财政体制,按照分税制的原则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加政府投资城镇建设的力度,增强政府驾驭城镇建设的能力。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①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化的城镇不仅要有先进的经济指标,也要有现代化的社会指标。在城镇的总体规划中应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事业,使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②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抓好企业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其次,要全面地认识城镇生态环境。城镇(点)和区域(面)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没有区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中,把两者协调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治理,才能使乡镇真正成为经济高效、社会发展健康和环境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城镇。再次,要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手段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态资源。当前,评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对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下一步,建议政府能出台有关条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五)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城镇个性,具有自己特色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小城镇的发展中一味地求大、求全,会导致城镇建设雷同化,出现城镇“个性危机”。世界城镇发展的实践表明,城镇的形象关键在于特色,小城镇个性、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开拓和创新。因此,要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小城镇的特色。

(六)以制度创新克服农村城镇化中的制度性障碍

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政策对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是不利的。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农村政策的调整。①计划生育问题。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农民夫妇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这一政策造成了想生育二胎的农民不愿“转非”进城。在目前还不能放开生育二胎的情况下,可考虑允许进城的农民转为非农人口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仍以“农民”的身份享受农村的计生政策;待时机成熟时,可在城镇统一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②土地承包问题。进城的农民原承包的土地如何处理,既影响到农民“转非”进城,也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利用。要积极稳妥地探索、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建立和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鼓励用租赁、参股等多种方式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使土地向规模经营户集中,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总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在计生政策及土地政策等方面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到城镇居住,营造城市人气。

(七)关于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思考

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自上而下就是东北模式和苏南模式,特点是由政府大规模兴办国有企业或引进外资企业推进工业化,通过征地将农民变为工人,农民没有城镇化主动权;粤、浙、闽则自下而上走农民自主建城,规划虽不太规范或基础设施配套短缺,但经济繁荣。从我市范围内来看,通过把“温州模式”跟“义乌现象”相对比,如果从小城镇建设的角度来看,则义乌的发展方式更有可学性。因为“温州模式”是由温州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的,温州人在华人群体里不太容易找到与之类似的群体,他们走南闯北,到处捕捉商机,靠独有的商业素质创造财富。而义乌则是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创造财富神话的典范。义乌的发展始于农民在廿三里牌村建造的市场,围绕市场的商贸活动带动了一家一户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工商业税收增强了城市的实力,从而带动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城市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义乌经济的发展道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这是一条以贸带工,工贸结合,工贸兴市的道路。第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主体是村镇居民创办的各类个私企业。这是义乌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第三,政府的各项保护性政策为城市和工商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之,对城镇化而言,义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可借鉴和值得借鉴的。

第三篇:加快赤壁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赤壁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去年10月,赤壁市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动员大会。会议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此带动赤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坚持城镇化健康、协调、有序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既要抓好城市建设,也要抓好集镇建设,做到统筹兼顾;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合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要发挥市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指导和规范作用。实事求是,推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和环境基础确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和政策措施。

努力抓好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化的动力所在。城镇有了产业作基础,才能吸引农民,使他们有事做,留得住。因此,要把发展和集聚产业作为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把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经济的全面发展融为一体。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有效集聚。我市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应从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以城镇功能的完善促进产业的集聚,通过构筑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强化城镇化推进的原动力。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培育大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为赤壁市城镇化发展积聚动力资源。目前,赤壁市第三产业滞后,比重偏小。因此,必须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发展新兴服务业,开发消费领域。

城镇化建设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要突出以赤壁市区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把有限人、财、物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突出特色就是不能“千城一面”,城市产业不能完全雷同,要有分工,要有自己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生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所在。因此,在产业布局上要注意产业发展特色,突出比较优势。蒲圻、赤马港、陆水湖办事处、官塘驿、赵李桥、车埠等工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要突出工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历史文化古镇赤壁、沧湖等地工业资源少,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改变发展滞后的局面。产业发展要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举,特别要注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建立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新体制。要放开城镇户籍限制,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安家落户,并让他们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权益,成为名符其实的市民;对于户口转为市民的允许暂时保留承包土地、宅基地、农房收益权和使用权,允许在一定的时期内选择城市社保或农村社保,为进城落户解除后顾之忧。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敢于打破体制性的障碍,首先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城乡二元户口管理体制,这种户籍管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

别是不适应加速发展城镇化的要求,必须大力改革,建立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的管理制度。其次,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实现合理使用土地。对于人多地少的赤壁市来说,怎样达到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能节约用地的目的,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使用条件和环境,需要认真研究,要在土地产权界定、规划、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流转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规范土地市场,规范征地和土地交易行为。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把商品房价格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上,使居者有其屋,群众能安居乐业。

第四篇: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道军

编者按:

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我市近年来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在全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市引领、实施城市建设重要使命的职能部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张道军,在解决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问题方面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本人孜孜不倦地对城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编发此稿,以期对广大城市建设者有所启迪。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驻马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要对接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抓机遇、寻求突破,必须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所谓城镇化,是指一个区域社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村逐步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逐步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农区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尤其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农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城镇化对经济命脉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仅占全国的9.29%,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31%,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的64.67%,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对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区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经济欠发达的农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必然通过加大城镇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培育壮大二、三产业,吸纳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有效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的情况下,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和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镇化是改变农区面貌的迫切要求。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然阶段,也是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驻马店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建设宜居环境、打造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镇面貌,努力加速城镇化发展,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提升了城市品位,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改善农区面貌,必须以加快城镇化为着力点,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驻马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自身优势

城镇化是协调推进“三化”进程的根本途径。驻马店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力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31%以上,比2000年前提高近20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分别是2000年的2.4倍、2.1倍。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20个中国城市之

一、全国提升竞争力最佳案例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连续13年成功承办了全国“农洽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泰国正大、香港华润、中国通用、中国国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逐步改善,为城镇化发展积蓄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观念引领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镇视为财富,当做资本来运营,用现代化的、市场化的观念看待城镇建设,把市场经济中的运营意识、经营意识、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引入城镇规划、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规划方面,树立“规划也可以创造财富”的思想,注重城市规划的经济性;在建设方面,以市场经济的方法运作和筹集资金,努力实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在城镇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加快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效。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为城镇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广阔空间。

政策带动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消化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省实现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构建五级城乡体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等,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我市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广开筹资渠道,增加城市建设投资,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区位产业吸引优势。驻马店地处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东部是广阔的平原,西部是秀美的山川,兼南北气候之长,京广铁路纵贯全境,国道、省道、县乡道纵横交错,高速公路连接各县,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使驻马店日益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理想宝地。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建材、食品、轻纺、机械、能源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都为更好吸纳相关产业、集聚人口、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支撑优势。驻马店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常年粮食产量600多万吨,占我省的1/8;油料80万吨,居我省第一位;年出栏生猪、牛、羊分别居我省一、二、四位;平舆、泌阳、正阳分别是全国芝麻、香菇、花生生产第一大县;矿产资源30多种,煤、铁、石油、金红

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地面水资源储量63亿立方,占全省的1/7;土地储备资源充足,价格合理,能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旅游资源丰富,有《西游记》外景拍摄地嵖岈山、“中原漓江”薄山湖、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湖宿鸭湖和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南海禅寺等,这些资源优势,必将成为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劳动力助推优势。驻马店有860多万人口,常年富余劳动力290万人,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劳动力培训就业转移力度,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素质高、各类技能娴熟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军,这部分人员在长期外出务工过程中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对城市具有强烈的向往意识,其中经济条件好的人员已经在城市购房并安排子女在城市入学,他们不仅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劳动大军、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已成为城镇化发展新的助推力量。

三、驻马店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驻马店经济总量小、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基本市情,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充分说明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破除旧的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统筹抓好县城、历史名镇、重点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构建市中心城区、县城区、乡镇区三级城镇网络,形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三级城镇网络建设中,以市中心城区(即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平台,以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为中坚平台,以乡镇政府所在城镇、历史名镇、重点村镇为终端平台,着力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把中心平台全方位打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住中心,充分发挥对二、三级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完善县城和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产业支撑和区域优势,把中坚平台、终端平台打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广阔的空间,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在此基础上,以三级平台为网格点,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向网格内的农区进行城镇化辐射,逐步形成网格状的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到2020年,三级平台实现常住人口分别在200万、20万和5万以上的发展目标。

四、加快推进农区城镇化的着力点

传统农区城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互动、良性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区域城镇化发展体系。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城为重点、以小城镇为依托,努力构建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规划既要立足本地实际、准确定位功能布局,又要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思路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是努力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要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城镇道路、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商业、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服务档次,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城镇化发展。

三是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是城镇化发展支撑。我市城镇化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聚集度低,吸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差。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把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强化产业支撑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努力构建以工业为主导、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使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是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城镇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城镇的品位和对外形象。管理水平高,就意味着这个城镇环境优美,对外吸引力就大。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开展各类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以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是着力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是当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的吸纳聚集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是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扩大开放是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事实证明,哪个城市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做得好,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城镇化进程步伐就大。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抓住当前国内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产业和环境等优势,坚持实施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突破,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都很多,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立足市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第五篇:推进高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思考

推进高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思考

高县政府副县长 李宏斌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惠民生、促统筹的重要载体,对于集聚和整合生产要素,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强县、城乡统筹、项目驱动、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全域范围和更高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城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该县城镇化率达到29.6%。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统筹城乡规划。根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原则,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要求,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编制集产业发展、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景观塑造、土地利用等为一体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构建以“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为重点的功能配套、以大带小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一是完成《高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设计评估报告》,正在修改总规修编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单位遴选方案。二是完成东区控详规、城市景观设计和滨河景观设计初审,正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管网系统、亮化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三是完成月江、嘉乐控详规初审,及沙河、来复、罗场、大窝、可久控详规设计任务书。四是完成50个村庄建设规划、可久高岭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设计任务书和《高县新村建设农房设计图集》。五是对消防大队、法院、档案局等20多个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和选址方案提出了控制性要求。

(二)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县城。按照“东拓西进,构筑主轴,建设中心,打造景观”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的城市框架,全力提升城市形象品味。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显雏形。硕勋大道、石门大道、东升大道一期工程和骆家防洪沟工程已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加快推进西区九条道路油化改造工程和硕勋公园整治工程,预计在10月底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庆符东区“财富畔岛”开发;开工建设防洪堤景观打造、迎宾广场景观打造、硕勋路和翰笙路分车绿化带景观打造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启动滨河大道建设和滨河景观打造工程。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成效。东升家园A区工程建设已全面完工;曹家坳改造工程和新建108套廉租房工程开工建设,硕勋公园倒迁安置房工程完成立项审批、地勘、施工图设计、预算送审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东升家园B区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三是房地产开发成规模。金盾小区、阳光小区、筑景园、玫瑰园、经典润苑、锦绣名都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锦绣名都二期、高洲国际花园、地华祥和家园、荣运房产工程按计划进度全力推进,泰豪家园建设工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三)集约发展重点小集镇。根据“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建设,规范管理”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原则,突出“一镇一特色,一城一风貌”的建筑风格,努力建设集约型宜居宜业小集镇。一是突出重点,全力打造特色小集镇。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全县19个乡镇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规模特点、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集中打造南以“三化联动”为示范的罗场镇、北以工业园区为示范的月江镇两个示范小集镇,力争在短时间内把两个示范小集镇打造成为集镇功能完善,商贸服务业发达,特色产业鲜明,人口聚集明显,建筑风格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精品小集镇。截至目前,月江镇已投入街道整治资金212万元,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1600万元,雅筑小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罗场镇完成商住房开发约4000㎡,正在全力推进占地面积约100亩的华盛大道建设工程相关工作。二是资金引导,分类支持。根据全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把全县所有乡镇分为三类,每年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和土地纯收益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安排给乡镇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单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但忽视了另外两个产业发展所需条件,产业间良性互动关系未形成,导致产业结构失调,特色产业不优、优势产业不强,群众就业空间狭小,择业需求难以满足,人口聚集效应未能完全显现。

(二)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一方面,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一直都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的资金主要是通过拍卖土地、收取城镇建设配套费和公用事业附加费获得,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这部分收入已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要求。另一方面,省市在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领域的投融资政策上未能完全放开,无形之中抬高了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的“门槛”,导致一些有意愿投资城市建设的投资者无法通过现行政策将资金合规合法的投入城市建设,致使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三)建设用地供给矛盾突出。新《物权法》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以来,由于更多的体现了民生意愿,在动拆迁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向个人倾斜,赋予了个人在动拆迁中更多的权利,导致在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很难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征地拆迁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城市建设项目用地不能及时提供。

(四)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工矿企业逐渐增多,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镇人口在短时间内陡然增加,导致城镇现有的防污、治污设施已无法满足治污需求,致使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城镇环境承载压力受到挑战。

(五)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需求。随着城镇化人口不断增多,场镇现有的水、电、气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由于老化、供应不足等因素,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广大群众需求。

三、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按照“规划不完善,决不开工;规划不深入,决不讨论;规划不超前,决不实施”的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全县城镇发展规划。一是进一步编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一系列的城市专项规划,做到规划全覆盖。二是积极探索“四规叠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基础上,按照“编制相互衔接、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思路,推进“四规叠合”。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在规划审批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加强规划审批管理。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一是优先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水、电、气、防污、治污等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城镇承载力。二是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县城和重要乡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竞争力,促进人口向县城或重要场镇聚集。三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成贵高速铁路高县段工程,争取宜叙、宜昭高速选线经过高县和早日开工建设。力争市上启动庆符—镇舟快速通道建设、庆符—巡场快速通道建设,全力以赴加快宜庆路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点、以高速公路为支撑、以国省干线为骨架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增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三)强化乡镇产业支撑,坚持错位发展。依托城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形成产业链条,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促进产业向重点乡镇集聚,坚持产业和城镇互动,提高工业集聚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园一产业、一镇一特色。文江镇继续发挥“黑白工业”特色,全力推进高洲酒业百亿生态园、十里酒城建设,加快怀远二号煤田开发;大窝镇(双河乡)依托长江国际温泉城和中国第一白酒庄园项目,主动融入宜宾城区,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承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宜宾“后花园”;月江镇围绕工业集中区,打造工矿型经济强镇,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沙河镇依托福沙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一体化产业、特色豆腐产业,打造精品小城镇;来复镇依托南广河水利资源,以水电站为配套基础,以北部同城化发展的大窝—双河休闲度假生态园为支撑,对接发展水上休闲旅游项目;罗场镇(蕉村镇)重点依托南部区域性专业化商贸物流城的规划和建设,以煤炭产业和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支撑,打造南部重镇,构建县域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物流的次中心。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配套完善政策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形成开放、公正、合理、有序的户口迁移制度,创造条件使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依法享有城镇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匹配的义务,逐步弱化和剥离附属于户口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二是建立健全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镇人口管理制度,以常住人口为基准进行科学规划,重新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探索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四是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

(五)创新投融资体制,破解城镇化建设资金瓶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个人参与”的原则,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四个转变”机制:即在城市资产定位上,由公共财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在城市建设定位上,由公益事业行为向资本经营行为转变;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由出资人身份向经营者身份转变;在投入思维定位上,由“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就筹多少钱”转变。一是积极推进多元化融资。首先鼓励和支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招商引资、BOT(建设—经营—移交)、BTO(建设—转让—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BT(建设—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现代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经营;其次通过包装城建项目向银行争取贷款等形式加快城市非经营性设施建设;其三鼓励采用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二是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城市资源。对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可经营资源,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三是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建立供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新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下载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

    城镇化进程0

    “三农”问题的困扰,如何解决?富余劳动力出路何在?城市发展后劲源自哪里?城乡怎样才能在有机互动中发展?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无疑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南阳城镇化进程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实施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5年完成城镇建设任务,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城镇化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

    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是否科学发展、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这一提法在此背景下迅速受到社会各方重视。新......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我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对于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县经......

    对推进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对推进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陈红梅 〔内容摘要〕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六盘水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

    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珙县政府副县长王正元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