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含解析

时间:2019-05-13 19: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含解析》。

第一篇: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含解析

练案2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C)A.悼词(diào)

逝世(shì)..B.估量(liɑnɡ)

抹杀(mǒ)..C.诅咒(zhòu)

给予(jǐ)..D.诽谤(fěi)

污蔑(miè)..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肤浅(fū)

繁芜丛杂(wú)..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解析】 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B)①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④沈德符非常反对历史造假,他说,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在写历史时,十分史实仅说对了一二,这样的史家,罪不容诛。....⑤他们是中国最务实的一群人,用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是最直接的一条路径,对这些企业家不可用诛.心之论,向其泼污水。...⑥人与人交往,应该说话算话,说了的话,许了的承诺,都要算数,不能说了又不做,“忽悠”别人,应该一言九鼎。....A.①④⑤ C.②③⑥

B.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①使用正确,“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句中说的是这些投票刷屏让张女士不能忍受。②望文生义,“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能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句中说的是“锣鼓的声音”,不当。③使用正确,“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④使用正确,“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都抵偿不了罪恶。句中说的是对历史造假的史家罪过之大,正确。⑤望文生义,“诛心之论”,揭穿动机的批评,泛指深刻的评论。⑥望文生义,“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重,作用大,句中误用为“说话算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虽然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再三要求同学们爱护教室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在课桌上任意刻画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某些大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那些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

C.中华民族是最爱惜生命的民族,无论是先哲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D.“阳光体育工作”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解析】 A项,“但是……人走关灯……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合逻辑,“人走关灯”不令人担忧。B项,“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质疑”的意思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提出”重复。D项,因中途易辙而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是“阳光体育工作”,该句还没有说完,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为主语,考生可以把“自”提到句首。

4.下列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2自然段的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生前的巨大贡献。B.“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C.“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繁芜”是多而杂,“丛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D.“简单事实”包含三层意思: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组织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解析】 唯心主义。

5.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用“停止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对其逝世怀着深切的哀痛之情。B.用“停止思想”是在强调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D.用“停止思想”是为了使文章更含蓄,更形象。6.对下列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表明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

是马克思……浅尝辄止。

(“很够”“幸福”,强调这两个发现的不同凡响,用“但是”一转,介绍了马克思研究领域之广和研究的深刻)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毫不在意”表明马克思的强大和敌人的虚弱)D.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未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显得委婉,比用完全肯定的词更准确)【解析】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大无畏气概。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题是(C)A.恩格斯主要从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B.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及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C.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D.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BE)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 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11.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5分)答: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1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答: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第二篇: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Word版含解析

练案2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176(C)A.悼词(diào)

逝世(shì)..B.估量(liɑnɡ)

抹杀(mǒ)..C.诅咒(zhòu)

给予(jǐ)..D.诽谤(fěi)

污蔑(miè)..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肤浅(fū)

繁芜丛杂(wú)..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解析】 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79(B)①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④沈德符非常反对历史造假,他说,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在写历史时,十分史实仅说对了一二,这样的史家,罪不容诛。....⑤他们是中国最务实的一群人,用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是最直接的一条路径,对这些企业家不可用诛心之论,向其泼污水。....⑥人与人交往,应该说话算话,说了的话,许了的承诺,都要算数,不能说了又不做,“忽悠”别人,应该一言九鼎。....A.①④⑤ C.②③⑥

B.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①使用正确,“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句中说的是这些投票刷

屏让张女士不能忍受。②望文生义,“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能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句中说的是“锣鼓的声音”,不当。③使用正确,“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④使用正确,“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都抵偿不了罪恶。句中说的是对历史造假的史家罪过之大,正确。⑤望文生义,“诛心之论”,揭穿动机的批评,泛指深刻的评论。⑥望文生义,“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重,作用大,句中误用为“说话算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 30994280(C)A.虽然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再三要求同学们爱护教室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在课桌上任意刻画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某些大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那些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

C.中华民族是最爱惜生命的民族,无论是先哲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D.“阳光体育工作”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解析】 A项,“但是……人走关灯……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合逻辑,“人走关灯”不令人担忧。B项,“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质疑”的意思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提出”重复。D项,因中途易辙而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是“阳光体育工作”,该句还没有说完,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为主语,考生可以把“自”提到句首。

4.下列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81(C)A.第2自然段的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生前的巨大贡献。B.“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C.“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繁芜”是多而杂,“丛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D.“简单事实”包含三层意思: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组织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解析】 唯心主义。

5.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82(D)A.用“停止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对其逝世怀着深切的哀痛之情。B.用“停止思想”是在强调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

D.用“停止思想”是为了使文章更含蓄,更形象。

6.对下列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30994283(C)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表明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浅尝辄止。

(“很够”“幸福”,强调这两个发现的不同凡响,用“但是”一转,介绍了马克思研究领域之广和研究的深刻)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毫不在意”表明马克思的强大和敌人的虚弱)D.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未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显得委婉,比用完全肯定的词更准确)【解析】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大无畏气概。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题是导学号 30994284(C)A.恩格斯主要从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B.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及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D.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导学号 30994183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BE)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184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

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

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 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11.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5分)答: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1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

答: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点解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点解析

2014-12-15 14:37 来源: 《前线》杂志 作者: 孙代尧

01马克思去世形成的空白难以弥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在讲话中用“空白”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从实际情况看,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第二、三卷还未付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马克思的指导。因此,无论在革命理论方面,还是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马克思的逝世都形成了难以弥补的“空白”。在马克思去世的当晚,恩格斯在写给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你们大概已经知道,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党遭受了多么严重的损失。„„我仍然不能想像,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第二天,即1883年3月15日,恩格斯在致左尔格的信中又说道,由于马克思的去世,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那些土名人和小天才(如果不说他们是骗子的话),现在可以为所欲为了。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迷误——虽然这也是难免的——现在将会比以前多得多了。”事实确如恩格斯的预言,马克思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就受到来自内部的修正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篡改与歪曲,印证了恩格斯的“空白说”即马克思对于理论指导和革命指导的不可或缺性。马克思对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到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02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的。以往的历史理论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是某种观念活动的结果。唯物史观则指出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为什么到马克思才发现这个简单事实?恩格斯用“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来解释,意在说明这个事实本身并不玄妙深奥,但历来为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所掩盖。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对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意在强调马克思这一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摧垮了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神话,引起生物学的“革命”。唯物史观则把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把过去被唯心史观颠倒了的事实重新颠倒过来,找到了用人们的社会存在说明他们的社会意识的道路,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唯物史观的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在这之前,社会主义被当作“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在这以后,社会主义被看作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恩格斯指出,由于唯物史观的确立,“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03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以前,以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是他们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的,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在于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并将这种社会关系视为历史运动的结果。一方面,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一切不劳而获,无论是通过资本私有还是通过土地私有占有价值都是对劳动的剥削,这就深刻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构成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伦理价值观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自发的、人本身不能控制的、异化的形式来实现的,本来是人类劳动生产的物,但却表现为人不能支配并反受其支配的物。要克服这种异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剩余价值的发现,完全摒弃了以往人们对资本主义纯道义的谴责,而是用纯粹经济学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恩格斯高度评价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都只在“在黑暗中摸索”、“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鲜明地反衬出剩余价值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个伟大意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自此得到经济学的科学论证,在剩余价值发现后,社会主义成为经济运动追求的人道目标。这样,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就奠定起来了。

04马克思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意在说明它们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大意义。但是,正如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并不只有这“两个发现”,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研究的领域涵盖面极广,涉及众多学科门类。马克思留下的数量庞大的论著和手稿(后者至今未发表的仍占多数),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包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美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地理学、军事学、外交学,甚至还有音乐。目前国际上正在编辑和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原计划出版164卷,1992年改为出版114卷(123分册),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除《资本论》及其手稿外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共32卷;第二部分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共15卷;第三部分是书信,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信和他们写给别人的信共4000多封,别人写给他们的信共11000多封,共35卷;第四部分是笔记,共32卷。MEGA2自1975年至2013年已出版60卷,预计于2025年后完成出版全部卷次。马克思是公认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思想和学说完全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05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的力量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在指出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发现后,话锋一转,说这在马克思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恩格斯暂不作正面说明,而是先讲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而为接下来说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作了铺垫。

马克思研究科学是为了改造旧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都使人们进一步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其应用必然带来生产上的重大突破,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马克思对任 2 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感到衷心喜悦的原因,也是马克思一生中之所以排除艰难险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学高峰的原因。马克思曾谈到,蒸汽大王在18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而19世纪,电力则取代蒸汽成为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所以李卜克内西说,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在马克思逝世的前一年,法国物理学家马赛尔·德普勒架设了从米斯巴赫到慕尼黑的第一条57公里长的实验性输电线路,推动了产业革命。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德普勒的发现,说“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当今,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既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深刻地影响着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科学作为一种革命的力量,正越来越凸显其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06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上段恩格斯讲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理论家,其理论研究和发现固然重要,但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恩格斯在这段接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比于科学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角色更重要;相比于理论创造,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或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改造是他更重要的贡献。恩格斯表达的正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和行动。马克思说过:“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哲学、行动的哲学、革命的哲学,它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是理论家和革命家相统一的巨人,他创立的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理论。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他宣传革命理论,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并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42年,24岁的马克思加入《莱茵报》社,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他的影响下,《莱茵报》成为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有力工具。《莱茵报》被查封闭后,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出版的德国人办的《前进报》上发表文章并参加该报的编辑工作,使《前进报》开始具有无产阶级性质。1845年春,普鲁士政府指使法国基佐内阁将马克思驱逐出法国。马克思从巴黎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恩格斯一起,参与编辑德国流亡者创办的《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并主导了办报方针,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马克思在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发表大量文章,深刻地分析了革命的进程,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理论和策略。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欧洲革命处于低潮,马克思在伦敦密切注视着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主运动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进展,并应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邀请,在10年间与恩格斯一起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有力地鼓舞了各国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非常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革命组织。最重要成果就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国际工人协会的建立。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德国“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帮助把同盟改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起草了纲领,即1848年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言》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号召。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1848年德国革命的核心力量。1848年革命失败后,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来临,无产阶级急需在国际范围内团结起来,成立新的国际组织。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宣告成立。马克思亲自起草了协会的宣言和许多决议、声明,是公认的第一国际的“灵魂”和“精神领袖”。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马克思虽然流亡伦敦,但他领导第一国际全力声援公社的斗争,宣传公社事业的正义性,并给予公社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公社失败的第三天,马克思即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作了《法兰西内战》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马克思毕生的努力,包括他的理论发现,都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所从事的是以改变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伟大社会革命。他指导的革命实践,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且开辟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07一个遭受忌恨诬蔑而又受人尊敬爱戴的人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牺牲了财产、地位、安宁和健康。伴随他一生的,是敌人的围剿、驱逐、攻击和诽谤,是内部的误解和分裂,是自身的贫病交加和窘迫,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满腔热情和始终如一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正因为马克思无情地宣布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所以他是最遭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和资产者忌恨和诬蔑的人,但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敌人可能很多,“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是马克思革命活动的顶峰,马克思被公认是第一国际的“首脑”,但他谢绝了担任协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提议,并且提议取消主席一职,由委员轮流担任每周例会的执行主席,以实行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断。具有这种立党为公、淡泊名利、自我牺牲的崇高品格的人,怎么能不受到千百万革命者的尊敬和爱戴?怎么会有“私敌”?

(注:文中楷体部分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四篇:2018高中语文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

练案2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176(C)A.悼词(diào)

.空白(kōnɡ)

.B.估量(liɑnɡ)

.嫉恨(jì)

.C.诅咒(zhîu)

.肤浅(fū)

.D.诽谤(fěi)

.索然(suǒ)

.应读zhuï。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177(D)A.逝世 掩盖 编缉 衷心喜悦 B.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 C.剩余 诅咒 绯谤 坚忍不拔 D.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

【解析】 A项,“缉”应为“辑”,B项,“偿”应为“尝”,C项,“绯”应为“诽”。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 30994178(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如果 因此 从而 何况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甚至 何况 D.即使 可是 从而 而且

【解析】 第一空要填的关联词语与后文中的“也”相照应,故只能选“即使”,第二空前后应是转折关系,而后面的两层意思应为递进关系。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 30994179(B)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逝世(shì).

永垂不朽(xiǔ).抹杀(mǒ).

豁然开朗(huî).给予(jǐ).

繁芜丛杂(wú).污蔑(miè).卓有成效(zhuō).【解析】 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î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C.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解析】 A项语序不当,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语序不当,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项,缺少主语,“对”前加“恩格斯”。

5.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3分)导学号 30994180(D)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解析】 A项中“家母”为谦称,是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在此句中是称对方的母亲,应改为“令堂”。B项中“令嫒”为敬称,是尊称对方的女儿,在此句中是称自己的女儿,应改为“小女”。C项中“令尊”为敬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在此句中是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家父”。D项中“令郎”为敬词,是称赞对方的儿子,符合该句的语境,是正确答案。

6.用“马克思”作为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5分)导学号 30994181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能力。长句变短句,其实就是单句变成复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附加成分拆开分别单独成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7.下面是一首名为“理想”的小诗的前两节,请你再续写两节。要求:内容要连贯,句式须相同。(5分)导学号 30994182

我想成为一支笔,描绘出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只是个愿望,无端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滩墨,挑染出黑白相间的社会。

这便是期望,无边的理想。

答:我想成为一张纸,呈现出光彩照人的人生。这就是渴望,无序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台砚,研磨出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才是盼望,无涯的理想。

【解析】 从示例看,要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以拟人的手法写“理想”,关键点是句式的选用要与例句相同。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导学号 30994183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BE)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184

②① 3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 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 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11.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5分)答: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1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答: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授课人:王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2.抓住关键语句,揣摩重要文段,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3.抓住本文的关键句、段,体会文章严密的逻辑力量。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体悟,探究、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教学设想

1、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要的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教学器材:计算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这是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悼词。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三、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知音》中就说到:“夫缀

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准确地表明了读写文章与情感体会的密切关系。

二人有深刻的友谊,列宁评价二人友谊:“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举你们熟悉的两人的友谊的故事,2、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作为人的丧逝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作为悼亡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或叙生事,或颂功德,或抒情怀。感情基调:或哀婉,或平实,或激越。

3、(1)请同学读,看“这个人的逝世”,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表述的? 答: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但永远地睡着了。(2)为什么不直接说出?

答:不愿意直接说出。也是不忍心直接说出。表达哀婉、悲痛和敬重(3)这叫什么修辞方法吗?

答:讳饰。出示“讳饰”修辞格知识内容。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 ”等等。

小结: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4)、指导诵读,齐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第二部分(2-8段)

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 答: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2、重点分析课文第3、4、5段

(1)现在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全文是怎么表达这两个“对于”的呢?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贡献和精神是什么?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2)“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3、分析第6、7、8段。

(1)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答: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研究和精神是什么呢?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一段说的是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文章的这个中心句就涵盖了下文马克思对革命的卓越贡献。文中对马克思具体的参加革命活动的记叙,就是对那些报刊名及时间的详细叙写,这就表明马克思他为了革命斗争的舆论需要,是广泛而长期地为各类报刊撰写文章。

马克思他作为革命家的实践和精神是:毕生奉献,参加斗争,撰写文章,创建协会。

(3)分析第八段

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有何不同?

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的语言特点. 比喻句,含蓄地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齐读第八段

小结:无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生前或是那样的朴实无华,或是以一种淡然的姿态退隐于世,但是,他们都是以自己不朽的思想或传世的名著来名留于世的!这里,我们用仿化的修辞来拟写一句语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智者”留其名。

四、拓展升华:

让我们再“走进马克思”,所谓“走进马克思”就是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心灵世界。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推荐几本关于马克思的书,希望同学们能感兴趣。

特别是《马克思的自白》尤其值得同学读一读。我相信你们读了以后,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你们会感到马克思不但是一位伟人,而且还是一位非常亲切的人。

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纯朴。

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值得珍重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讨厌的缺点?奉迎。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听了马克思的这几则“自白”,我想,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一定能 够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学说,但你们也一定会敬佩马克思伟大的人格!而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

最后,让我们用歌德的一首诗,来缅怀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永远铭记他们为全人类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六、布置作业:

在《马克思的自白》中任选一则或几则写篇评论。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思考一切

停止思想

实践--------革命家

诽谤、诅咒

理论--------理论家

尊敬、爱戴、悼念

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

下载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