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时间:2019-05-13 19: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第一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附件一附件二 评价内容.................................2 评价类别.................................5 评价方法.................................6 监管政策和措施...........................7 运行机制.................................9 附则....................................11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12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1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规范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标准,明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类监管政策和措施。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含健康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依法设立的省级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

第四条

分类监管,即风险综合评级,是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客观信息,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分析评价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的风险,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归入特定监管类属,并对不同类别的公司依法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措施的行为。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监局参与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分类评价,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风险信息和评价结果。

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评价内容

第六条

分类监管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难以量化的风险进行评价,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综合量化风险(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第七条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八条

在分类监管中,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细类:

(一)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二)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三)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四)公司治理的操作风险;

(五)财务管理的操作风险;

(六)准备金管理的操作风险。

第九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

(一)评估各业务线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流程的有效性、合规性等;

(二)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包括招聘、解雇、培训、领导能力和持续发展规划、业绩管理、薪酬等;

(三)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信息系统因素,包括系统设计缺陷、软件/硬件故障或不足、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风险等;

(四)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外部因素,包括监管政策、法律、不可抗力等。

第十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操作风险时,还将考虑以下因素:

(一)保险公司所受到的行政处罚情况;

(二)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反欺诈、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情况;

(三)保险公司因司法案件较多或较严重导致的案件风险。

第十一条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战略风险:

(一)战略制定风险评估,评估公司战略制定的流程和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由于公司内部因素导致的战略制定无效的风险;

(二)战略执行风险评估,评估公司管理层实施既定战略的流程和执行力,以及存在的风险;

(三)外部因素评估,评估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政策、合作伙伴等外部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战略风险。

第十三条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第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时,将考虑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关联度较强的特点,统筹考虑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等引发声誉风险的可能性。

第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

(一)定量监管指标评估,评估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比例、投资资产流动比例和综合流动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是否达标;

(二)定性评估,评估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管理能力。

第十七条 在对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中国保监会结合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第三章

评价类别

第十八条 分类监管评价结果反映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和偿付能力综合风险。

第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按综合风险的高低将保险公司分为四类:

(一)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

(二)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

(三)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大的公司;

(四)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严重的公司。

第四章

评价方法

第二十条 分类监管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其中,量化风险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难以量化风险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第二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量化风险评价标准评估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并对其评分。

第二十二条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主要考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包括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见附件一。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为各类风险评价结果的加权平均值。第二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评估保险公司难以量化的风险,并对其评分。

第二十五条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考虑以下因素:

(一)各类风险的权重;

(二)各类风险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

(三)日常监管信息。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见附件二。

第二十六条 保监局参与评价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负责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信息和评价结果。

第五章

监管政策和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在市场准入、产品管理、资金运用、现场检查等方面,中国保监会对A、B、C、D四类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

第二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进行行政许可审核时,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相关许可条件,将相应分类监管指标的评分结果作为审核依据之一。

第二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分类监管的评价结果,对保险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第三十条 对A类公司,不采取特别的监管措施。第三十一条 对B类公司,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监管谈话;

(二)风险提示;

(三)要求公司限期整改所存在的问题;

(四)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

(五)要求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计划。

第三十二条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原因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五)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六)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臵;

(七)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八)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九)向董事会、监事会或主要股东通报公司经营状况。第三十三条 对操作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要求提交改善公司治理、内控流程、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计划;

(二)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三)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四)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第三十四条 对流动性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8号:流动性风险》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五条 对战略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要求提交改善战略管理的计划;

(二)要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战略;

(三)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第三十六条 对声誉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第三十七条 对D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C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采取整顿、接管以及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六章

运行机制 第三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一次分类监管评价,确定其风险综合评级,并对有关保险公司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每季度结束后,保险公司应当向中国保监会分类监管信息系统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当向保监局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

第四十条 中国保监会相关部门根据保险公司、保监局报送的信息和掌握的日常监管信息,根据分类监管职责分工,对保险公司的难以量化风险进行评价计分,并将评价分数、评价依据等内容报送至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分类监管系统汇总综合各方面的评分,按照统一的规则,得到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

第四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负责对各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进行分析和审议,最终确定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研究决定监管措施。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在规定的范围内,以适当方式披露以下分类监管信息:

(一)保险行业的分类监管评级总体情况;

(二)各公司分类监管评级结果;

(三)C、D类公司的主要风险。第四十四条 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在季度内发生重大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可以依照工作程序调整公司的分类结果和监管措施。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六条

第七章

附则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本规则自××日起施行。

附件一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值和稳定性,具体标准如下:

一、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0分。

二、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有一项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40分。

三、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则按以下标准赋分:

(一)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当季度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80分;

(二)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4个季度均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90分;

(三)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8个季度均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100分;

附件二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由风险权重和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一、风险权重

(一)难以量化的风险中,各类风险的权重和总分如下: 1.操作风险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2.战略风险权重为10%,总分为100分。3.声誉风险权重为15%,总分为100分。4.流动性风险权重为25%,总分为100分。

(二)操作风险中,各类风险的权重和总分如下: 1.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2.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3.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4.公司治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5.财务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6.准备金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三)操作风险的额外调整项目评价标准如下: 1.若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信息系统风险,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2.若保险公司在评估当季度受到行政处罚,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3.若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欺诈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和案件风险,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四)战略风险中,各类风险权重如下:

1.战略制定方面的风险权重为40%,总分为100分;

2.战略执行方面的风险权重为40%,总分为100分;

3.外部因素方面的风险权重为20%,总分为100分。

(五)流动性风险中,各类风险权重如下:

1.定量的监管指标结果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2.定性评估结果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二、评价标准

各类风险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由中国保监会另行制定。

第二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实施保险公司分类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8〕120号 【发布日期】2008-12-30 【生效日期】2008-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实施保险公司分类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保监发〔2008〕120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筹备组,各保监局: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保险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我会对现行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后的分类监管制度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保监会将根据公司2008年末信息进行首次分类评价。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公司分类

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风险程度,将保险公司分为四类:

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达标,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未发现问题的公司。

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达标,但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的公司。

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不达标,或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的公司。

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或者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至少一个方面存在严重风险的公司。

二、分类依据

保监会依据以下信息对保险公司进行分类:

(一)监测指标

1、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监测指标包括五大类:

(1)偿付能力充足率;

(2)公司治理、内控和合规性风险指标;

(3)资金运用风险指标;

(4)业务经营风险指标;

(5)财务风险指标。

每类监测指标由一些具体指标组成(详见附件)。

2、再保险公司的监测指标仅为偿付能力充足率。

(二)保监会日常监管中所获取的监管信息。

三、监管措施

保监会日常监管中在产品、机构、资金运用等方面对四类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并根据公司存在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一)对A类公司,不采取特别的监管措施。

(二)对B类公司,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1、监管谈话;

2、风险提示;

3、要求公司限期整改所存在的问题;

4、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

5、要求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达标的计划。

(三)对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原因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1、全面检查;

2、要求提交改善偿付能力的计划;

3、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

4、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

5、限制商业性广告;

6、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7、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8、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9、限制资金运用渠道或范围;

10、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11、向董事会、监事会或主要股东通报公司经营状况。

(四)对D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C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采取整顿、接管或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四、分类评价的频率

(一)保监会每年初根据上一审计后的数据,对保险公司进行一次全面评价分类,决定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每季度评估一次,对评价结果和监管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二)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突然发生重大变化,保监会可以随时调整公司的类别和相应的监管措施。

五、分类评价的结果披露

保监会定期向各保险公司通报公司所处的类别和对其采取的监管措施,但不向社会公开披露。

六、公司需要报送的信息

根据分类监管的需要,保险公司应定期向我会报送分类监管信息,具体要求详见《关于实施分类监管信息报送有关事宜的通知(产险公司)》(保监产险〔2008〕1567号)、《关于实施分类监管信息报送有关事宜的通知(寿险公司)》(保监寿险〔2008〕1566号)和《关于报送保险公司分类监管信息的通知》(保监发〔2008〕113号)等文件。

七、保监局的职责

(一)根据保监会的工作部署,收集、报送分类监管基础信息,包括:

1、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受行政处罚情况和保监局实施监管措施情况;

2、辖区内信访投诉和举报案件情况;

3、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发生的重大事项;

4、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评价和非现场监管信息。

(二)贯彻执行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分类监管措施。

附件:保险公司分类监管监测指标一览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医疗器械分类监管之我见

医疗器械分类监管之我见

在长期的基层执法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执法人员对于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医疗器械以及经营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一般均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相关罚则进行处罚。在罚款5000——20000元的范围内自由裁量时,往往考虑的因素是被处罚人的单位性质、经济状况、违法物品的品种数量等等而忽略了涉案物品——医疗器械的类别。例如,两个相对人均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而分别经营第二类与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再如,两个医疗机构分别被查实使用了过期的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在处罚额度上往往并没有区别。究其原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在其罚则上没有按类别分别作出处罚规定。执法人员依法照章处罚似乎无可非议。

笔者认为:如此不分类别的处罚有悖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的制度。换句话说,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这一制度在基层监督管理与执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与贯彻落实。因此,有必要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提出并突出分类监管这一理念。

一、在管理上体现并贯彻分类管理这一制度设计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旨在从安全性、有效性这一医疗器械的根本属性出发,对不同材质、不同原理、不同用途和目的的成千上万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这一制度主要体现在《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等系列行政规章中,在这些行政规章中均制定了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不同管理条款。同时,针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国家局还专门制定并颁布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办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无菌器械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并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分类管理、重点监督的精神。再则,国家对第一类医疗器械经营的放开、对部分第二类医疗器械的放开均体现了有分类、有重点的动态监管理念。

因此,作为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在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管中体现分类监管这一理念,一切立足于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上,而不是不分类别、不分重点的照本宣科。

二、在行政处罚上应体现分类监管的原则

从字面上理解,无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还是《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均在其罚则中没有分类处

罚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在处罚上没有区别,不然,国家对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制度就失去了一条重要保证措施。

安全性、有效性的不同本质上也是指危害程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因此,在本文前述的两个例子中,对两个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分别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对两家医疗机构分别使用过期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在处罚额度的自由裁量时,应体现分类监管原则,涉及第三类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应相对较重的处罚。

第四篇: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工商食字〔2009〕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认真总结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日常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贯彻落实中的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附件:1.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

2.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

3.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4.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

5.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6.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

7.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8.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工商总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5:

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制度。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商场、超市、批发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店等不同的食品经营场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监管措施,明确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重点、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一、严格监督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加强自律管理,确保入市食品质量合格

(一)监督商场、超市等企业,在巩固索证索票、进货台账“两项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义务。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市场巡查,督促其完善“两项制度”和落实法定责任与义务。

(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商场、超市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两项制度”的电子台账。基层工商所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与商场、超市等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对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三)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采取随机抽取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食品和“倒查”的办法,检查其落实查验记录义务和建立健全“两项制度”落实的情况。

(四)鼓励商场、超市等企业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或送检,加强对配备有检测设备的商场、超市等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自检行为。

(五)切实加强对商场、超市等企业经营的预包装食品、进口食品、散装食品等食品种类的质量安全的监管,重点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督促商场、超市等企业针对处于保质期内、临近保质期、保质期届满等不同情况的食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

措施,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在陈列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

(六)鼓励和引导商场、超市等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企业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形式的协议准入,减少中间环节,保障食品质量。

(七)基层工商所要指导本辖区食品商场、超市等企业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及时报送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经营动态信息。

二、严格监督食品批发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销售台账,确保食品经营行为规范

(八)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批发企业履行好查验义务和进货查验记录义务的同时,应当监督食品批发企业记好销货台账。

(九)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并逐步实现与食品批发企业建立的以销售台账为核心的食品安全计算机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及时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十)严格监督批发企业向食品进货单位提供与食品零售单位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销货凭证。

三、严格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市场开办者切实承担法定义务

(十一)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栏,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监督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场内经营者依法履行查验或进货查验记录义务。

(十二)工商所要结合日常巡查,加强对市场开办者履行食品安全管理义务的监督

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开办者没有履行对场内食品经营者经营资格审查,发现场内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报告的,工商所应当监督其改正,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十三)引导和督促农村集贸市场推广“一户多档”、“实名登记”、“证明登记”、“标牌公示”等四项制度,引导其规范和诚信经营。

(十四)工商所应当指导本辖区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设立食品安全联络员。

(十五)加强对配备有必要检测设备的大型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鼓励其对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

四、严格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确保食品来源合法

(十六)监督食品店履行查验义务,对购入的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十七)鼓励食品店在巩固进货台账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其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进货查验记录。

(十八)积极引导食品店参与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活动。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志、统一承诺、统一亮证亮照经营、统一监督电话等“五个统一”的要求,规范食品店经营管理,使食品示范店做到:经营主体资格有效规范;食品质量合格和入市退市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合法规范;食品经营者自律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第五篇: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总结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总结

近年以来,根据省、市局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采取了多项扎实有效措施,抓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服务效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为抓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我局按照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股室全面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全处上下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中,我处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和现场推广会的形式,让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转变监管工作理念,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是,全面建立“经济户口”,落实企业监管“双轨制”,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创造条件。我局严格按照《山东省建立企业“经济户口”加强属地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经过积极的努力,形成了以“经济户口”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动态监管为核心,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沟通上下,联动左右的企业“经济户口”管理新体制。目前,我局所辖的工商所均已实行“经济户口”管理,“经济户口”管理网络的形成,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打造了良好的监管和服务平台。

三是,实行信用信息数据采集责任制,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在全局和工商所,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谁首办、谁录入,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落实企业信用信息和“经济户口”管理信息记录责任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的各种信用信息。同时,加强了与我区安监、文教卫生、公安、国土、国地税、银行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换,加大了企业信用数据的采集面。

四是,科学实施分类监管,丰富企业信用监管数据,提高监管效能。对企业按风险度进行分类监管和按市场准入、经营行为、退出指标等进行监管的信息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既拓宽了企业信用数据的采集面,又使信用监管和“经济户口”监管两种监管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一方面,以维护经济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加强了对如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等高危、高污染行业的重点管理。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多次专项整治,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出局,消除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整合按风险度监管和企业分类监管信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即绿牌企业(守信企业)、蓝牌企业(警示企业)、黄牌企业(失信企业)和黑牌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四类。对绿牌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免于日常检查;对蓝牌企业,实行警示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提示;对黄牌企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加强日常检查,实施案后回查,办理登记和年检时重点审查,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公开违法记录等监管措施;对黑牌企业,发布吊销公告并公开违法记录,选择典型案件予以曝光。

五是,全面实行企业准入、存续、退出警示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全过程监管。将包括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息、“经济户口”管理信息等其它工商监管信息归类整理成为警示信息,纳入企业警示系统,在企业申办名称预核、登记注册,以及年检和日常监管工作中进行自动警示,通过限制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对警示系统外的企业,重点扶持,上门服务。对警示系统内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重点检查。其中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加强后延监管,将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锁入警示系统,限制其投资人的经营、登记和投资行为,控制其逃废债务或规避其它应尽义务。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切合工商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地促进了我处的工作。一方面,明确了监管重点。通过信用等级、特别关注企业、警示信息三大模块相结合,由系统自动弹出提示窗口,标明巡查重点、巡查时间、巡查方式、巡查责任,解决了以前“眉毛胡子一把抓”、巡查无目标、无重点、走过场、应付差事等现象,做到了“管少了”、“管精了”、“管好了”,使巡查成了有源之水,使录入的“经济户口”数据起到了指导作用,从而数据得到了最大化的应用。另一方面,转变了监管方式。通过划分信用等级、特别关注、警示内容实施监管,使基层工作人员从无序管理中解脱出来,变突击式监管为长效监管,变被动式监管为主动式监管,变盲目监管为重点监管,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监管,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惑基层工作人员“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既增强了对监管工作的前瞻性、防范性、有效性,又促进了监管服务的规范性,大大提升了工商形象。同时,还提高了监管效能。通过由计算机根据信用等级、特别关注、警示内容三项指标确定巡查周期,弹出警示信息,使基层工商所在制定巡查任务和日常巡查中减少人工判别,合理地利用时间和精力,最大化解放监管力量,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也解决了基层所在安排工作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数据依据的现象,做到了监管任务安排更加合理,监管职责更加明确,监管效能更加提高。

下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中监管仓,通用要求(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

    ICS XXX CCS XXX 4403深 圳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3 XXX—2021集中监管仓 通用要求 Centralized supervision warehouse General requirements(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

    地方保监局在偿付能力监管中的作用.(推荐5篇)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监会构筑保险业风险防范五道防线系统工程的核心。加强偿付能力监管,既是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更是保险业充分发......

    担保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

    山东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工作,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快建立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预警机......

    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 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2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

    《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提高工商执法效能,近日,重庆市工商局出台了《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实......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5则范文

    1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防范经营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水平,根据《中......

    关于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监督办法(征求意见稿)

    附 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监督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7年6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严格......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精选五篇]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