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佚名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周幼红)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设计人:叶莹、叶颖、谢丽建
指导老师:季茂旺
【学习目标】
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我国晋西北区域地图。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地图,哪位同学可以在上面找出晋西北是在哪里? 学:„„
2、出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土化问题严重的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土地贫瘠、沙土化严重;环境问题亟待整治等。师:晋西北是山西省的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这里的环境呢就像这个图片一样自古以来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时常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
师:但是有一个人在晋西北竟然拍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出示幻灯片——绿意荡漾的青山)
3、出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土化成功治理后的图片。——植树造林、绿意盎然。
师:如今的晋西北植被茂密,绿意荡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到底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付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从65岁开始就致力于沙土整治的81岁老人,他是如何用毕生的心血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16课。
4、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同学们边听边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思考,文中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2、请同学认读生字、新词(课件显示)。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师:请同学找找,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把它用横线划出来? 生: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生:15年啊,绿化了8条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生: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2、师:同学们都找得非常仔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是通过使用怎样的方式,描绘老人创造的这个奇迹?我们先来看作者写的老人创造的第一个奇迹。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的朗读。生: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师:这一段用了怎样的方式描绘
生:比喻修辞,把土炕比作船,把树林比作波浪。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的绿意盎然,松涛阵阵的画面,暗示了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师:15年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又是用了什么方式体现出老人的奇迹?
生:作者利用了大量的数字,老人在15年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和3700亩林网,说明了老人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师: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生:通过对树木的生长状态的描绘,体现了这片树林在老人的精心照料下,生机勃勃。
3、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这样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老人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片绿洲,这个奇迹?老人所处的大环境是一个怎么样现状? 【大环境】
生:“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或擎之二三丈而坠。”
师:从文中我们得知,这里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请用简洁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生:险恶的地方。
板书:大环境
自然条件险恶。
【小环境】
师: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找一找并朗读出来。
生: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造成抓吧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躺在炕上过世了。
师:从这里我们看出了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是怎样的? 生:老人个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忍受孤独的毅力。
师:老人生活环境艰苦,老人的五个同伴离世了,他选择种树,老伴过世了,他还是选择种树。这种孤独和寂寞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板书:小环境
生活艰辛、孤独
【老人为什么留下】
师:那么,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老人有没有想过要离去?
生:没有。“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师:为什么老人依旧要留在这里?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问题。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这位同学找的非常准确,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生:„„(自由发挥)
师: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老人的选择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生:„„(自由发挥)
师:是的,老人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晋西北的沙土整治,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以至于离开时我不由得想到了——
出示课件“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 师:那么,文中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东西呢?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师:这句话中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说老人能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呢? 生:„„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而离开消失的。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的精神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四、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有感情的齐读六、七自然段。
五、作业布置
小随笔:如果你有机会去晋西北旅游,你见到老人,你想和老人说些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
自然条件恶劣
奇迹
小环境
生活艰辛、孤独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青山不老 3
最新版
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2017.3.1 最新版
─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四、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2017.3.1 最新版
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六、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2017.3.1
第四篇: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
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
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山不老》。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先说说教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用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课文虽然情节简单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二、教学目标
我针对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能够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可能的发展水平,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有:诵读品味法,合作讨论法和启发点拨法。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堂课我将采用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伊始,我将这样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几张图,这是中国的晋西北,生命在这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认识这位创造奇迹的老人吧。
其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自己不懂的词语。并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办法理解它们。根据学生的交流反馈,我重点将“淤泥、风雨同舟、三番五次、日月同辉”等词语用卡片贴在黒板上,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也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接着
(二)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这一步我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在旁边注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见解。然后汇报交流。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细细品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加以肯定和认可。
最后
(三)主动探究,读出问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一部分的教学,我着重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1“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板书:创造奇迹,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交流这两个问题时,我主要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在读中感受老人的艰辛和决心,在读中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溶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来分散难点。重点从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这句话的意思来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合理有效的布置作业,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拓展,鉴于此,我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面对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六、说板书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一目了然,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2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 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 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以上就是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说课稿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的家乡——风景秀美的莒南(出示图片),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这样的地方:
(1)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
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
黄沙满天 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生交流)
2.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板书:青山不老)他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 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3.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4.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①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③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
①“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
②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
③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
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④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
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生交流)
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没有。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三)走进青山,再识老人
1.感悟杨柳之“品”
(1)让我们随着这位执着的老人,去看看绿洲之上的那一棵棵杨树、柳树。指生读。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2)这是怎样的杨树、柳树?(抓住“如臂如股”“劲挺”“顶住”等词语感受杨树柳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3)读出杨柳的品格。
(4)树的品格就是老人的品格,树如人、人如树。再读。评:你们不仅仅读懂了一棵树,还读懂了老人的心,作者的心。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1)师引读:
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
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交流)
(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
(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
①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②马永顺,劳动模范。自1960年,40多年种树不止。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4)回读课题(出示)青山不老 3.推荐阅读
出示: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书中精选了梁衡先生最知名的散文佳作,所选文章以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篇目为主,分为写人篇、记事篇、抒情篇、说
理篇,并附有作者自注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的解读赏析,极具学习价。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奇 迹
险恶
绿洲
典型事例 老人不老
环境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