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6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
《26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作者:未知 来源:101远程教育网 我要评论(0)字体:大 中 小 点击:102次月光曲(区教研)[板书]: 同情
惊喜
弹奏一曲
感动
月光 感遇知音
皮鞋匠
海面 又弹一曲
月光曲
联想
风浪
充满尊重
表达
微云
……
复习:
(一)字词:
易读错:入场券
恬静
纯熟
一缕一缕
波涛汹涌
生字词:莱茵河
蜡烛 陌生 记录
琴键
听写三个词,提示关键笔画,注意把字写对还要写规范:微波粼粼
盲姑娘
霎时间
(二)内容:
1、文中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板书:弹奏一曲
又弹一曲]哪首是月光曲?
理解内容:
(一)为什么弹奏第一支曲子?
1、[课件出示:因为(),所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第一支曲子。] 为什么贝多芬会给茅屋中的两兄妹弹奏第一支曲子?请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按填空交流。抓住学生说的,引出第3段。[课件:3段]预设引导:
①惊喜:是什么让贝多芬惊喜?是啊,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在这样简陋的茅屋里,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音乐,贝多芬又惊又喜,又是什么让他感动?(再读对话,还体会到什么了?)
②从哪些文字读懂的?(从“多好”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对音乐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贝多芬同情她;从“随便说说”看出两个人互相体贴、关心,于是贝多芬被感动)[课件出示:“多好”“随便说说”变红] ③当贝多芬在窗外听到这么温情的对话,怎么能不感动呢?我们2人一组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他们之间的感情。
④指名读。评读。
3.读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应该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又弹一曲?
1、如此的兄妹情深打动了贝多芬,于是为兄妹俩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应该说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可他为什么还要再弹奏一曲呢?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因为(),所以贝多芬为兄妹俩又弹奏了一曲——《月光曲》。]
2、按填空交流,抓住学生发言,[课件:6段]预设引导:
①热爱音乐、知音:从哪体会到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体会出遇到知音?
②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则:如果你是贝多芬,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弹得多纯熟啊„„先生吧?”][板书:感遇知音]是啊,盲姑娘竟能听懂自己的音乐、听出是贝多芬,他怎能不因为遇见了知音而感慨万千呢?
③对比句子[课件]: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现出难以置信大音乐家会亲自为自己弹琴)读出又惊又喜。
④盲姑娘称呼贝多芬“您”容易理解,但恐怕不容易理解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您”呢?[课件出示:“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您”变红]从这两个“您”你又能读懂什么?(对盲姑娘充满尊重)
⑤ [课件:资料]读读这段文字,贝多芬对她的尊重只是因为她热爱音乐吗?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能够遇到这样一个虽然家庭贫穷但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又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贝多芬心中怎能不充满着遇到知音的那份激动、充满着对盲姑娘的无比尊重?[板书:充满尊重]
总结: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此时最能表达心情的就是音乐,所有的感动、所有的尊重、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都融化在了这首即兴创作的《月光曲》之中。
学习“联想”:
课文的题目叫月光曲,但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月光曲表现的内容,那么你从哪能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呢?应该读哪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9段]请你读一读,观察这段文字的写法,主要写了什么呢?[板书:联想]都是联想吗?把联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景物?[板书:月光、海面、风浪]
优美的月光曲引发了皮鞋匠的联想[板书:皮鞋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皮鞋匠有这样的联想呢?预设引导:
①环境所致:皮鞋匠是在怎样的情景之中听到这首月见曲的?
②技艺高超:听着乐曲皮鞋匠就能产生这些画面,说明他听到了一支什么样的乐曲? ③热爱音乐:[课件资料]
指导读出变化:
①是怎样的旋律,使皮鞋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幅不同的画面? [课件出示填空]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激烈,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那么怎样读出这种变化呢?三人小组内读。小组在全班展示读。
②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仿佛看到„„[课件];乐曲由平缓到明快,皮鞋匠也越来越激动,他仿佛看到„„[课件];当乐曲激烈高昂,他仿佛看到„„[课件]。
③[课件填空背诵] ④一幅幅画面多么美妙而梦幻。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我们就感受到了月光曲的旋律,这也是一种表达方法。[板书:表达]
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月光曲的来历,文中说这是个传说,既然是传说,那也就是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是真是假? ①真的: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啊!
②假的:那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么美好的传说送给贝多芬呢?
人们为什么把这么美好的传说送给贝多芬呢?[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贝多芬不愧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不仅仅是他精湛的技艺,更是他高尚的人格,才谱写出一部部经典之作,永世流传,难怪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背诵第9自然段。
选做: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把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写一写。
第二篇:月光曲公开课教案
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东坪完小林秋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体会实在的事物与引起的联想相结合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情怀。难点: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教法与学法】
教学:创设情境法,引导点拨法,以读促悟法 学法:朗读感悟,想象说话,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扣月抓词,感受月景美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2、现在咱们来看一组与月光有关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3、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来,带着你们的感觉读。
二、对月品文,感受联想美
1、引读:句子段落是词语的家,词语回家后是什么味道呢?我们一起走进第8、9自然段。
2、学习第8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抓住两个“清幽”体会当时的情境。(3)此时此刻,贝多芬涌起了什么样的情感?
3、学习第9自然段
(1)贝多芬的琴声将兄妹俩带到了怎样的境界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2)第九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写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请自读课文,分别用“——”和“~”画出事实和联想。
(3)师生合作读写实和联想的内容。(4)这么美的联想,谁再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5)这就叫读出画面,让朗读能够看见!兄妹俩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的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样?
(6)小结:在实在的事物中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更生动了,表达情感就更深刻了。
三、听月赏读,感受意境美
1、兄妹俩听着琴声,思想翩跹起舞,灵魂自由飞翔。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2、学生汇报后老师小结、板书。
3、观看三个画面,并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4、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5、指三名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读出三个画面。
6、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出示选择题)
7、《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8、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9、小结: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的天地呀!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四、对月畅想,感受人格美
1、追溯作曲根源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2、感受人物品格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齐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
3、畅想人物命运
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获得了幸福,也获得了信心,今后他们会怎样去面对生活呢?
4、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美丽的传说,记住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吧!
第三篇:月光曲教案公开课(范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入设计——解题——整体感知——具体研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
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谱写《月光曲》。(板书:月光曲)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他是怎样谱写而成的呢?这里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师配乐讲故事)
2、你对谱写月光曲的作者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贝多芬基本情况,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生:„„(师出示贝多芬的相关情况)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预习十分详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一遍默读课文,完成导学稿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2、检测自学情况
师: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呢? 三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读第二自然段,此刻发生了什么?】(1)贝多芬先生为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注意?)
(2)在这幽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小结: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问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姑娘家,为姑娘弹曲子。
2、贝多芬最终走进了这间小屋,他看到了什么?(1)引导读第四自然段。
(2)找出表示兄妹俩生活贫穷的词语? 除了看到他们贫穷的生活状态,还看到了什么?
(3)货到股市的前面,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
3、分角色读5、6自然段(音乐起)
(1)当贝多芬倾情地为姑娘弹完这首姑娘弹过的曲子后,盲姑娘是怎样的表现?(激动)她说了什么?【师:(出示)“弹得多纯熟啊(ua)!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2)理解“您,您”的不同含义和语气,并知道朗读!(3)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总结:在故事的前面,盲姑娘多么希望亲自贝多芬弹奏曲子,而现在贝多芬就站在她面前,正为他弹奏呢?她的心情十分(激动)。然给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4、贝多芬是怎样回答盲人姑娘的?
5、当时弹琴的环境如何呢?
总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式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有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7、(小声放音乐)默读第9自然段
(1)你们听了曲子是什么感受?(导学案合作探究两个小题)(汇报)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句子吗?
(2)生找出后,让一生读,师生引读第九段。(3)配上音乐和图片一起来感受一下!(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A、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B、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C、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音乐起)D、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5)、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A、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B、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是写实?请分别用“___”和“ ”勾出来。
(6)小结:通过学习,在你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另外一首著名的乐曲《命运交响曲》,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说一段话。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琴声
谈:一曲
创:《月光曲》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描写联想到的画面的时候,语调是变化的的。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够。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联想部分朗读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太少,没有很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让学生感悟乐曲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图片,但是音乐没有和图片结合的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第四篇:26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反思公开课
26月光曲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简介贝多芬)。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
2、关于《月光曲》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知道什么是传说吗,也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3、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篇课文,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师:读清句子,读准字音: 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生评议。
2、这些生字你们会读吗,先自由读一读。
3谁来当小老师,给我们领读一遍,他读对了,我们一起跟读两遍。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4、师:同学们,这个传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
一天夜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旁边的一个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 “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问题
2、组织讨论“走近”的原因。
(1)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茅屋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2)走近茅屋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小路?幽静?(清幽寂静)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咱们读好这句话。
(3)他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什么意思?时断时续,一会弹一会停,这首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他就是被这样的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走进了茅屋。
3、组织讨论“走进”的原因。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看看从这段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很穷,贝多芬从那里听出来的?两个太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很贫穷。
1、在说这句话时,哥哥是什么心情?无奈,你来读
2、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很无奈一起读---接着,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
1、“随便说说”是什意思?难道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2、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3、你认为盲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4、你从这对兄妹身上,又看出了什么? 我们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话,再来体会一下。
5、此时,贝多芬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那是因为--(2个)-----看到姑娘如此喜爱自己的音乐又如此渴望听到自己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
6、贝多芬情不自禁的走进去,弹了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此时姑娘有什么感受?
(1)从盲姑娘的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不光爱音乐,还懂音乐。)(2)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弹得曲子呢?
(盲姑娘,用心听,热爱音乐,很了解贝多芬--熟悉贝多芬的音乐,)(3)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可以猜出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我们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自己练习者读一读,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
(4)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难以置信,贝多芬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两个您体会出来的,第一个您是猜测,所以声音拉长一些--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感受艺术美
1、受到盲姑娘的触动,这时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字。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此时贝多芬心里想的写出来。
2、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曲子,他就想为贫苦人民作曲,就想为知音作曲,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而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
3、同学们,请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刚才听老师的朗读,哪些画面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汇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呢,在这些画面之中,我们看见月亮就像是一个精灵一样慢慢升上空中,大海也随之汹涌起来。
师:你看着图上的月亮可不可以分别给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读一读吗,海面时又是怎样的?
慢慢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5、看着这些词,这一幅幅的画面都动起来了,下面谁能通过完整朗读,把我们带到海边,去看一看一幅幅扣人心悬的画面。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我们感受到的这首月光曲曲调应该是
7、我们一起带着音乐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感受文字美
1、师: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生了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比较这三句子,有什么不同?
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B: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 C: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他面对着大海,…… 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就是联想词。
2、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哪些描写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用横线画出。那些描写是是由现实中的事物联想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些联想的句子,可以去吗?
4、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5、我们一起试着一下吧!
七、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去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反思 讲课时间:2015.12.4
讲课人:侯二妮
内容:26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描写联想到的画面的时候,语调是变化的的。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够。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联想部分朗读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太少,没有很好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让学生感悟乐曲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图片,但是音乐没有和图片结合的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第五篇:《月光曲》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