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班 级: 2011级思本班 学 号: 111511110 姓 名: 白玛卓嘎 指导教师: 雷雅珍 完成时间: 2015年4月
浅析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摘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国家继往开来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发展各类教育,建设人才强国。义务教育是体现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指标,不管是哪个国家只有搞好基础教育,才能保证和接受强有力的高等教育来发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如果义务教育实施不到位,会对国家经济政治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我国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逐步深化,党和西藏各政府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把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增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和改善农牧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是我国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基础。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在西藏稳定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要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投入更多帮助和资金。尽管在我们党和有关政府的关心下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本文通过阐述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改进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西藏农牧区 义务教育 问题 对策
引言
西藏农牧区义教育是西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受党和政府的极大重视。早在1985年开始,在西藏开始实施“三包”政策,对西藏农牧区学生上学实行免费的政策。西藏是最早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党和国家的支持和督促下,西藏农牧区学生的入学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上完成了“普九”任务。但在农牧区义务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学生不到学校上课在家长的带头之下存在着长期或短期辍学的现象,这在中学当中情况比较严重。如果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完成受教育规定的有关事项,也没有实行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就会导致在西藏农牧区增加文盲率,也会影响和阻碍西藏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在现实情况上看,逃学和辍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农牧区家庭的学生,越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其逃学的数量就比较大、频率也高。在农牧区中学学生逃学数量较多,小学较少。在西藏这么好的“三包”政策下,农牧区孩子为什么还是不愿意上学呢?党和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制定什么养的政策才能吸引农牧区学生上学呢?本文主要是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研讨的,目的是更好地推进西藏的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1.在西藏农牧区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
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在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西藏各地方的和谐和国家构建小康社会。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积极坚持和发展教育政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进行健康持续的发展,尤其是农牧区义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力推进科技不断创新、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经济、进步社会和改善民生。教育是国家经济政治持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当中,义务教育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它会给人提供和融入更多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世界各国都将义务教育加以普及的原因所在,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对西藏这一偏远、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而言,发展义务教育便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现当代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阻碍和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与西藏农牧区本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离不开的。如果说教育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农牧区义务教育就是推动西藏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而鉴于西藏的特殊性,发展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既是经济需要也是政治需要。所以党和政府一定要重视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要在一定成程度上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西藏农牧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将促进实现我国城乡教育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在西藏的实践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牧区家庭经济负担和学生对家庭的心理负担。这是义务教育在农牧区实施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作和最好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各地方教育的公平,实现了每一位孩子依法享有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党和政府还给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生活上的补助,还实施了三包政策,这些政策减少了家庭的开支和减轻负担,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义务教育的实惠,义务教育全免制度的确立,带动家长和吸引学生上学,在家庭经济负担减轻之后,学生心理负担也就减轻了,学生背负的负担也就减少了,让学生更好地去安心学习,降低学生辍学率。
(二)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义务教育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学习的好机会,这就降低了西藏地区的文盲率,从而提升了西藏广大人民的道德素质,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现在全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之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不仅要靠经济、政治、军事,更要靠文化的实力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三)在西藏农牧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的学费不是让广大人民以为实惠而是让西藏农牧区的人们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推动整个西藏的发展,并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负起一定的责任。
(四)在西藏农牧区实施义务教育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意义,即“科教兴国”,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民族地方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国家真正建立小康社会,享受幸福生活的条件之一,在农牧区实施义务教育发展经济和增加农牧区人民的收入。在西藏农牧区实施义务教育,是西藏迈向小康社会得的重要,通过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而实现繁荣富强的祖国。
2.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在西藏农牧区办学的问题到底还是政府对办学经费投入多少的问题。即使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且有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西藏农牧区学办学条件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但与城镇和内地义务教育的其他学校之间比较起来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教育教学条件和设备仍然属于落后。还有在西藏农牧区的也享受不到与其他城镇学生的学习条件。
这使一些农牧区地方的学校“开得了学,而办不好学”。正是由于政府的经费不足,西藏农牧区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导致有些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意,宁愿把自己的子女进行择校或借读,还有些把孩子送入民办学校,这是党和政府关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规定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实到。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的实行及分级管理,地方经济好坏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比较大。二是在西藏农牧区各地方实施新义务教育的制度以后,中小学学校的日常一切经费全靠国家和政府财政来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转,没有外来的多余资金进行改善和改革地方的办学条件,没办法加强对设施设备上的改善,更不用说能够保证教师到外地进修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三是由于在农牧区有些地方山区受条件限制,根据学生按照就义务教育法入学的要求,迫使让这些学校的宣传和投资力度不够,无法对这些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1.2.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教师队伍不稳是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政府投资不均衡,导致西藏农牧区一些地方义务办学条件缺失,教师实际意义上的与自己的劳动相挂钩的收入比较低,因此产生大部分教师调入城市一些效益较好的学校,或这读取争取人们常说的“金饭碗”也就是说“公务员”,这导致了一些学校特别是农牧比较边远比较偏僻的学校严重缺少老师、教师老龄化也相对严重,还有出现随便请个教师的现象。在西藏农牧区有些地方因为环境恶劣和教师的待遇有一定的欠缺,这使一些老师即使没有调动到城市的想法,但为了家庭和生活不得不转入收益比较好的学校,这样的情况会使一些原本义务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更是火上浇油。产生这些现象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多数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除了固定工资以外无其它收入来源,只能靠工资来养家,因为利益的驱使和现实的逼迫下,不得不分散意识从事其它的职业,增加自己的收入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从而导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全部部心思投入到学校教育的教学工作当中;其次是农牧区学校的一切资金都要靠党和政府的支持,所以学校无其它收入,在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评价也是没有完全符合教师平常出的劳动力,在学校教师之间的奖金分配差距也不是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带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再次是因为缺乏政府对学校经费的投入,在西藏农牧区教师到其他内地城市学习和进修机会少,产生了大部分教师没有办法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推进;最后在西藏农牧区有些地方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原因导致从事教师职业的严重缺失,也有教师在日常工作责任重大,教学科目也有及其不稳定性,每天教好几不同的科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完全不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培养有力的骨干教师,教师利用的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无味,就更谈不用说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了。总之,由于西藏农牧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学校条件艰苦,外面的优秀教师引不进,本地的好教师又留不住,使这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差,许多教师上得了岗,但站不‘稳’岗。
2.1.3.辍学率有上升,辍学率情况比较严重
国家对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从而在西藏地方的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到现在为止,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的现象还是存在着。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辍学比较严重,在农牧区孩子一般情况下小学毕业后就不读初中。一般情况下学生辍学的原因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学校设置的教育教学情况跟学生自己想的不太符合,因此导致学生在正常学习的过程当中还感到困难,乏味、枯燥、所以就会出现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情况;二是在农牧区学校教学资源的缺失,还有教学质量的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会对学习产生厌倦;三是一些教师缺乏道德素养,严重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师生关系不够好;四是受社会的不良影响,学生道德水平不够高,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现象比较严重;五是农牧区家长对法律了认识不够好、社会见识也少,对孩子的学习和未来没有远见,与学校教育教学不挂钩。在西藏农牧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来,基本 解决了西藏农牧民子女上学困难的问题。
2.1.4.山区学生交通安全问题
学校布局调整可以更好地利用西藏农牧区固有的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条件,由此,在西藏的农牧区山区学生的上学交通安全问题也就显现现出来。西藏有些住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的孩子一天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校,在山区地理环境危险,交通不方便,因此学生安全问题很严重。正因为在西藏很多山区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党和国家在针对出现这样的情况实行寄宿制。
2.2.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缺乏政府的宣传和投入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到今为止有若干年,但西藏有些比较偏僻的农牧区根本就没见过有关义务教法规定,这就是政府宣传的不够到位,导致使一些农牧民子女失去了上学的好机会,现阶段也存在着政府在学生的巩固率方面的考虑,辍学在家的学生也随之严重,这些问题在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的,怎样解决农牧民子女不愿上学和巩固学生到校问题是当前政府的最紧迫解决的问题。在西藏对基础教育投入相对过少且不平衡,所以政府一定要对基础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去搞好它,在西藏,每年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都是相对比较少,国家政府的投资能力弱,在基础教育资金上存在严重缺乏的现象。在西藏农牧区基础学校的话基本上就要靠国家财政来支撑,但是西藏有关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扶持度是有限的。虽然中央重视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资。但是,西藏农牧区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仍存在着分配资金不均存的现象。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有关县级政府有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办学条件来说,各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于边远贫困农牧区的学生来说,能有学校上学就是最大心愿,实验室、多媒体那都是奢望,边远贫困农牧区中小学教学设施匮乏,很多课程由于教学设施匮乏导致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2.2.2.家庭观念落后
在西藏农牧地区有些家长是因为过于迷信,与科学相反,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还有些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也不高,绝大多是的群众因为眼前利益的驱使,不愿送子女上学,这既耽误了孩子上学的时间又对孩子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是由于受农牧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加上缺乏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正确认识,许多农牧民对孩子上学不够热心不够积极、而有些就是到了挖虫 草的季节就会帮家人去挖虫草,而学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强留在学校。在西藏农牧去孩子上学不够积极,孩子流失在社会跟落后的家庭观念是离不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牧区实施和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学生和全民的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2.3.教师队伍质量差
学校是教育的直接供给方,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而当前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的问题就是缺乏优秀的教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农牧区比较偏僻的地方小学教师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增加的教师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农牧区中小学办学额条件和国家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况且,在农牧区中小学师资队伍中扔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中小学教师中藏族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最高比例,缺乏其他教师。这主要是由西藏农牧区特殊环境所致,在日常教学中,藏语在教学中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因此,学校招的老师大部分是藏族老师,而且其学历都差不多,就不是很高。从06年开始西藏农牧区即使在提高教师的学历,但义务教育的学校当中仍然缺乏学历高的、是的较好的的师资队伍。
2.2.4.学生自我控制行为能力弱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现阶段,有些学生就因为上网玩游戏,成天在网吧上网而不到学校上课,上网已经成瘾的学生就是没有办法再进行正常的学校教育,有些学生还有因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传染,不按时到校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在西藏中小学特别是中学阶段谈恋爱的现象比较严重,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
3.改进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3.1.改革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
学校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方面支出的主要源是政府和国家的投入,即使在义务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实行免费的教育教学政策,基本上解决了农牧区学生上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但是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保证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持续稳定的投入,才能真正满足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需要。
1、国家要制定更多符合西藏地方基础教育的法规和义务教育的法规,明确政府对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更要明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和奖惩的有关事项:根据农牧地方农牧民和城市人民的不同人人均的收入,制定出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
2、要建立比较好的经费拨款制度,首先要制定义务教育的基本拨款原则,把义务教育的拨款落实到位,更要完善拨款的有关程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着重增加对农牧区乡镇学校 投入,解决经济落后的农牧区义务教育面临的危机。
3、要保证党和国家的财政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更加确保对对从事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工资保障,也要对西藏农牧区教师的生活上进行更多的补助,并确保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经费。
3.2.加强对西藏农牧区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
从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过程当中体现出现当代在西藏师资队伍具有不稳定性、而且有些教师素质偏低,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缩小城乡和东西部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必须抓好师资队伍有效管理和建设,积极实现区域师资配置的平衡。并努力提高西藏农牧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修养能力,使西藏农牧区教师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服务好广大人民权重的教育事业,在西藏发展的道路上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1.在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编制配备上,充分考虑西藏农牧区学校分布广、班额小等情况,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编制。
2.要长期在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一定的生活上的补贴。由政府安排经费,拿更多的资金补贴贫困地区的教师,着力提高他们的待遇,鼓励教师搞好西藏的教育贴别是农牧区的义务教育。为了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牧区的学校任教,给他们优先考虑职称晋级。
3.义务教育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中心,必须下大力气清理西藏农牧区义务教师队伍。一是对于不能胜任教师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整顿,考教师职业的应考查他们的实际教育的教学操作技能和方式为准,而不能只考察书面的理论;二是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绩。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关心热爱学生;三是建立激励机制,给教师施加更多的压力来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素质;四政府一定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进修机会,让他们在新时期的教育模式下接触新的教育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建立各地区教师交流制度。在西藏农牧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有关政府和部门可以把城市的优秀教师请到西藏农牧区学校去上课、这样可以把城市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新的思想和先进的观念带到西藏农牧区,让西藏农牧区教师学习和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教学技术。也可以把西藏农牧区的学校和城市学校结成对子,在互相帮助和相互学习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以及提高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4.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把握好教师的人口,杜绝把素质不好的教师进入师资队伍,提醒老师提高自己的学历,让老师明确要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一切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要以学生为主。杜绝老师把个人的心情带到课堂上,还有些老师上课喝醉,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学生的授课效率,会形成教师 教学质量与学生期望的不同,导致学生不愿上课,所以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从自身出发然后让学生学到更好的知识。有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广大教师的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教师应该要认真反思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提供教育,要做到学生轻松快乐地在学校读书,确保学生自愿到校读书。有些学生不愿意读书是因为教师教学质量不好,不喜欢课堂。所以鼓励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学生评价老师的方法,跟学生之间进行经常行的沟通,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每个老师都要把每节课打造成学生喜欢的课堂,做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3.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流失
义务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义务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学生初中还没毕业就流失到社会,这就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影响了西藏人民素质提高和西藏农牧区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西藏社会的发展。避免西藏农牧区初中生流失,党和政府必须尽到一定的责任,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进行管理。
1.在西藏农牧区着力创造好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教学仪器,以及教学场所、教师的道德素质和学校的管理体制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诱惑,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努力优化教学设备,开设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让更多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
2.建立保障机制。在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中实行实行“控制学生辍学制”,即学生还没入学之前给家长送达《义务教育的通知书》;为了避免学生辍学象政府与学生家长要签《保学合同书》;当学生辍学较严重的时候要给家长《限期复学通知书》;当家长自己不送学生上学的时候给家长看《处罚决定书》。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辍学的现象。
3.建立奖惩机制。针对西藏农牧区学生上学率的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一定的公开性的奖惩制度,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学生,家长,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常年逃学,辍学的学生和有关家长进行一定的惩罚,这种办法有待改良西藏比较偏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和学生到效率。
4.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在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建立学籍管理制和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制度,防止学生辍学现象的严重。在西藏农牧区小学生升初中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学生辍学现象,有关政府一定要保证好初中生入学率。要认真贯彻学籍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学生学籍管理的作用。3.4.立足源头,解决安全隐患 面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学校日益突出交通安全问题,要坚持从源头入手,切实保障师生安全。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学校区域结构。对欠发达地区西藏农牧区义务校的布局调整,可按照“立足发展,着眼长远,方便群众,确保安全”的原则进行,不能只停留在撤并几所学校或改建几所学校的基础上。安排学校布局一要结合本地方的发展条件;二要通过西藏农牧区现实条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规模上,在学校建设和改革方面要标准化、科学化,促进西藏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3.5.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1.在西藏农牧区因为很多百姓对知识的不够了解,文化素质低,所以政府有待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辍学在家的学生和家长观念上的转变,就要给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观看一些和上学有关的视频,也让他们对比上学与不上学孩子之间的差别,使他们知道学知识的好处,也要让他们知道不上学,就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家庭的现状,鼓励家长让孩子上学,彻底改变他们的落后的观念。
2.为了在西藏农牧民子女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政府要对学校提出建议和要求,以及要对学校进行正常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也要保证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最好的教学环境,更要要求广大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还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等条件。学校也要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教育,把他们引到正轨,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所在。
3.政府也要发挥主要作用,加大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和对老百姓的教育宣传。还有在西藏农牧区民族教育规律不够充分,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域的教育模式,降低了学生的上课效率,因为本地方一些学生不像汉族学生一样,他们在基础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模仿内地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学生授课的效率,所以要做到建立适应本地区的教育规律,只有做到适应本地方的教育学生到效率有待上升。
总之,党和政府必须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经费、师资队伍建设上以及学生辍学率、安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决,在西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提高农牧区人民的认识,尽最大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促使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束语
西藏的现代化体现在农牧区义务教育的现代化之中。但西藏农牧区各地方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这使在西藏农牧区各地区在实施义务教育上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各地区农牧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西藏一定时期内都将会存在,这是肯定的。所以要在不同条件和起点不同的情况下要在西藏农牧区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对西藏义务教育发展战略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西藏义务教育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出发,要从局部入手实施,做到重点发展义务教育。党和政府可以从部分到整体、从低到高,逐步推进西藏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在政策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先让这些学校进行试验,积累积极的经验,再带动其他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西藏义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7月1 [2]《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的决定》.1999年 [4]西藏发展论坛 出版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014 [5]周润年.《西藏教育五十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6]吴德刚.《中国西藏教育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7]吴德刚.《中国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史根东.《从区域教育的现代化走向全国教育的现代化》,载《教育的现代化》.1997年第二期 [9]李利芳.《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理论研究》.2011年 Problems and refor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Tibet
Abstract:The important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to rely on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s also a national prosperity, but also a country before the fundamental.In eighteen big reports of the party put forward our country to develop all kinds of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s a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 level, whether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only in which country, in order to ensure higher education and strong,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material life level.I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not in place, will cause a huge loss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politics.In our country along with the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the reform deepen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f Tibe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basic educati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put in the position of prior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vestmen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school running conditions.To promote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is the basis of our stable and orderly harmonious society.Tibet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 therefore,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have to be of more help and funding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Tibet.In spite of our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car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Tibet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lso faced with some practical problems.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Tibet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ibet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reasons,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Tibet compulsory education.Key word:Countermeasures of Tibet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致谢
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自己论文完成了,在完成论文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在同学和老师帮助下我还是坚强地克服了一切的困难。首先在这儿真诚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雷雅珍老师,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当中给我提出的意见、指导和帮助,感谢她那么忙还抽空帮我修改论文,其次要感谢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的同学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当中我听过很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他们那儿收集很多对自己论文有用的东西,所以感谢你们的支持和意见。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著作。论文已经完成之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从论文题目确定到完成有很多我值得感谢的人,再一次衷心地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旨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2002-2003年上半年,根据中央、省、市、区的统一部署,我镇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改革后,我镇农民负担总额为227.72万元,其中:农业正税为189.76万元,农业税附加为37.96万元,亩平负担61.7元,亩平负 担 下降了25.49%,比省规定的20%的标准降低了5。49,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同时,遏制了农村乱收费、乱集资和各种乱摊派;规范了农村税收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我镇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来看,农村税费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给镇村两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问题与原因
(一)村级包袱沉重,债务化解难。
截止2002年底,全镇十五个村债务总额为664.3万元,村平44.29万元,最多的解放村达83.2万元,村级债务农民人均420.5元。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些债务主要是因“普九”达标、部分农户欠历年款、和发展地方事业导致的高息借款、村垫付农业税、财务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级至今无能力偿还,加税改后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债务偿还就更加困难,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叠加,包袱沉重,债务化解越来越难。
(二)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征收难。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纳税意识退化,农业税费征收难一直是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农业税及附加征收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而基层财政所人员少,一个村财政所只能安排一个人征收,有的甚至两个村由一人负责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他们使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征收任务。而镇村干部的角色是协助,到户只能以“做工作为主”,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上级的规定锁定历年债务,不许征收历年欠款,征收了的还要清退,给部分群众造成错误理解,认为历欠款可以不还了。甚至有的农户还说当年的税费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历欠款,照样可以不还。这对部分交款积极的农户打击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积极的农户也不愿意还款了;第三,过去收税,农户可以上交实物,亏损部分村级从三提五统里补贴,而现在只能从农户手中收取现金,从而大大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农村税费改后,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村级经济实力弱,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
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办理。但是,在村级实际操作中困难和矛盾重重,一是认识不到位。税改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由村民决策并以村民筹资为主,对于村两委而言,一则怕麻烦,更担心得不偿失,与其一片好心办砸事,而遭“非议”,不如墨守成规顺其自然。对农户而言,因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对村两委的不信任,对村两委的提案明知应为而不予支持。二是组织难到位。村级换届选举形成的块块负效应(换选导致村民之间的小宗派小团体之间产生隔阂),使干群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有时直接导致村民代表会议难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难形成“共识”。三是村级经济脆弱,发展难。税改前,村级经济来源渠道相对较宽,公益事业建设一般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实际量力而行。而税改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有限的资金保村级正常运转尚捉襟见肘,更无力考虑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会虽同意的建设项目,也因农户收入增长过缓集资困难而不能落实。其结果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来源,虽然从转移支付中给了一点,但经费还是不足,必将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路、架桥、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跨村级的水利工程将更难实施,出现了张推李卸的现象。
(四)镇村两级收入少,工作正常运转难。
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镇村两级主要靠农业税收勉强维持现状。税费改革后,由于改革方案规定农业税附加最多只能收取农业税正税的20%,而且农业税将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这就导致镇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增收困难。据调查,税费改革后,我镇十五个村的可用资金仅有70.23万元,比改革前减少了26.37万元,减幅达27.3%,每个村平均收入仅4.68万元,镇级财政缺口也达到23.12万元。这就使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削弱,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困难。
第三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旨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2002-2003年上半年,根据中央、省、市、区的统一部署,我镇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改革后,我镇农民负担总额为227.72万元,其中:农业正税为189.76万元,农业税附加为37.96万元,亩平负担61.7元,亩平负 担 下降了25.49%,比省规定的20%的标准降低了5。49,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同时,遏制了农村乱收费、乱集资和各种乱摊派;规范了农村税收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我镇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来看,农村税费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给镇村两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问题与原因
(一)村级包袱沉重,债务化解难。
截止2002年底,全镇十五个村债务总额为664.3万元,村平44.29万元,最多的解放村达83.2万元,村级债务农民人均420.5元。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些债务主要是因“普九”达标、部分农户欠历年款、和发展地方事业导致的高息借款、村垫付农业税、财务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级至今无能力偿还,加税改后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债务偿还就更加困难,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叠加,包袱沉重,债务化解越来越难。
(二)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征收难。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纳税意识退化,农业税费征收难一直是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农业税及附加征收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而基层财政所人员少,一个村财政所只能安排一个人征收,有的甚至两个村由一人负责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他们使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征收任务。而镇村干部的角色是协助,到户只能以“做工作为主”,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上级的规定锁定历年债务,不许征收历年欠款,征收了的还要清退,给部分群众造成错误理解,认为历欠款可以不还了。甚至有的农户还说当年的税费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历欠款,照样可以不还。这对部分交款积极的农户打击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积极的农户也不愿意还款了;第三,过去收税,农户可以上交实物,亏损部分村级从三提五统里补贴,而现在只能从农户手中收取现金,从而大大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农村税费改后,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村级经济实力弱,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
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办理。但是,在村级实际操作中困难和矛盾重重,一是认识不到位。税改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由村民决策并以村民筹资为主,对于村两委而言,一则怕麻烦,更担心得不偿失,与其一片好心办砸事,而遭“非议”,不如墨守成规顺其自然。对农户而言,因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对村两委的不信任,对村两委的提案明知应为而不予支持。二是组织难到位。村级换届选举形成的块块负效应(换选导致村民之间的小宗派小团体之间产生隔阂),使干群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有时直接导致村民代表会议难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难形成“共识”。三是村级经济脆弱,发展难。税改前,村级经济来源渠道相对较宽,公益事业建设一般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实际量力而行。而税改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有限的资金保村级正常运转尚捉襟见肘,更无力考虑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会虽同意的建设项目,也因农户收入增长过缓集资困难而不能落实。其结果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来源,虽然从转移支付中给了一点,但经费还是不足,必将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路、架桥、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跨村级的水利工程将更难实施,出现了张推李卸的现象。
(四)镇村两级收入少,工作正常运转难。
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镇村两级主要靠农业税收勉强维持现状。税费改革后,由于改革方案规定农业税附加最多只能收取农业税正税的20%,而且农业税将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这就导致镇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增收困难。据调查,税费改革后,我镇十五个村的可用资金仅有70.23万元,比改革前减少了26.37万元,减幅达27.3%,每个村平均收入仅4.68万元,镇级财政缺口也达到23.12万元。这就使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削弱,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困难。
思考及建议
通过一年多的农村税费改革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针对我镇税费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要按照“巩固、规范、配套、完善”的原则,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解决。
(一)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总额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象我镇一样以农税为主的镇村两级财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了增长的空间,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从根本和长远来看,必须靠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来实现。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民负担难以减轻,减轻了也难以稳定。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职能,抓住农村税费改革的机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千方百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大力实施开放兴镇战略,引进和培植骨干税源,增强镇村两级财力,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保障。
(二)努力化解镇村两级债务难题。
镇村两级长期形成的各种债务,已成为农村税费改革的沉重包袱,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财政紧张,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减债更加困难。因此,在化解镇村两级债务问题上,要按照“区别情况,明确债权,各负其责,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工作思路,逐一进行化解。对于镇政府的负债,由镇政府通过发展镇级经济、盘活资产来解决办法。一是通过拍卖村荒山、坡、渔池等资源使用权和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资产偿债。二是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实行降息减债。三是对农民历年所欠国家税收已由村集体垫付的,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执行。
(三)切实解决镇村财力缺口问题。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镇村两级收入相应减少。在财政上出现了较大缺口,要解决这个问题,总的思路是靠自力更生,增收节支,立足于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弥补财力缺口。一是要下大力精减机构,归并设置过多、过散的事业单位,精简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实现“减人、减事、减支”。二是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经费,切实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正常需求问题。三是要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规范乡镇和村之间的分配关系。四是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取消村级招待费,减少村级支出。五是合理理财,充分用好现有财力,发展经济,广辟财源。
(四)明确征收主体,规范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的关键。一是要明确税收征管主体。改革后镇村干部没有征收农业税的执法主体资格,只有协税义务,因此税收征管主体只能是财政部门。二是调整和充实基层征管力量,确保财政征收主体到位,按照“财政干部依法征税、农民群众依法纳税、镇村干部依法协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农业税收征管机制。三是改进农业税征收方式,在村或村民小组农户集中的地方,设立固定或流动征收点,实行“定点、定时、定额”的三定征收方式。四是强化政策宣传,不断提高农民自主纳税的意识,由被动纳税向主动缴税转变。五是对历欠税款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保护大多数农户的纳税积极性。六是加强征管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监督。
(五)规范村“一事一议”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主要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在“一事一议”问题上,既要防止有事乱议,增加农民负担;又要防止有事不议,影响村内公益事业发展。一要了解民意,加强引导,完善好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真正做到“农民的事、农民议、农民定、农民管”。要加强引导,既防止有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又要使“一事一议”与农村结构调整和农村文明建设相结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解决的问题上。二是坚持原则,规范操作。要坚持严格实行上限控制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工作程序,规范操作。三是政府扶持,严格监管。对于一些急需的而“一事一议”又无法落实的公益事业,政府要予以积极扶持,以促进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要建立镇村和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一事一议”每一个环节实施监督检查,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旨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2002-2003年上半年,根据中央、省、市、区的统一部署,我镇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改革后,我镇农民负担总额为227.72万元,其中:农业正税为189.76万元,农业税附加为37.96万元,亩平负担61.7元,亩平负担下降了25.49%,比省规定的20%的标准降低了5。49,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同时,遏制了农村乱收费、乱集资和各种乱摊派;规范了农村税收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我镇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来看,农村税费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给镇村两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问题与原因
(一)村级包袱沉重,债务化解难。
截止2002年底,全镇十五个村债务总额为664.3万元,村平44.29万元,最多的解放村达83.2万元,村级债务农民人均420.5元。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些债务主要是因“普九”达标、部分农户欠历年款、和发展地方事业导致的高息借款、村垫付农业税、财务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级至今无能力偿还,加税改后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债务偿还就更加困难,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叠加,包袱沉重,债务化解越来越难。
(二)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征收难。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纳税意识退化,农业税费征收难一直是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农业税及附加征收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而基层财政所人员少,一个村财政所只能安排一个人征收,有的甚至两个村由一人负责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他们使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征收任务。而镇村干部的角色是协助,到户只能以“做工作为主”,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上级的规定锁定历年债务,不许征收历年欠款,征收了的还要清退,给部分群众造成错误理解,认为历欠款可以不还了。甚至有的农户还说当年的税费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历欠款,照样可以不还。这对部分交款积极的农户打击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积极的农户也不愿意还款了;第三,过去收税,农户可以上交实物,亏损部分村级从三提五统里补贴,而现在只能从农户手中收取现金,从而大大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农村税费改后,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村级经济实力弱,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
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办理。但是,在村级实际操作中困难和矛盾重重,一是认识不到位。税改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由村民决策并以村民筹资为主,对于村两委而言,一则怕麻烦,更担心得不偿失,与其一片好心办砸事,而遭“非议”,不如墨守成规顺其自然。对农户而言,因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对村两委的不信任,对村两委的提案明知应为而不予支持。二是组织难到位。村级换届选举形成的块块负效应(换选导致村民之间的小宗派小团体之间产生隔阂),使干群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有时直接导致村民代表会议难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难形成“共识”。三是村级经济脆弱,发展难。税改前,村级经济来源渠道相对较宽,公益事业建设一般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实际量力而行。而税改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有限的资金保村级正常运转尚捉襟见肘,更无力考虑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会虽同意的建设项目,也因农户收入增长过缓集资困难而不能落实。其结果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来源,虽然从转移支付中给了一点,但经费还是不足,必将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路、架桥、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跨村级的水利工程将更难实施,出现了张推李卸的现象。
(四)镇村两级收入少,工作正常运转难。
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镇村两级主要靠农业税收勉强维持现状。税费改革后,由于改革方案规定农业税附加最多只能收取农业税正税的20%,而且农业税将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这就导致镇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增收困难。据调查,税费改革后,我镇十五个村的可用资金仅有70.23万元,比改革前减少了26.37万元,减幅达27.3%,每个村平均收入仅4.68万元,镇级财政缺口也达到23.12万元。这就使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削弱,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困难。
思考及建议
通过一年多的农村税费改革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针对我镇税费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要按照“巩固、规范、配套、完善”的原则,从以下五个
第五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旨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2002-2003年上半年,根据中央、省、市、区的统一部署,我镇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改革后,我镇农民负担总额为227.72万元,其中:
农业正税为189.76万元,农业税附加为37.96万元,亩平负担61.7元,亩平负担下降了25.49,比省规定的20的标准降低了5。49,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同时,遏制了农村乱收费、乱集资和各种乱摊派;规范了农村税收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我镇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来看,农村税费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给镇村两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问题与原因
(一)村级包袱沉重,债务化解难。
截止2002年底,全镇十五个村债务总额为664.3万元,村平44.29万元,最多的解放村达83.2万元,村级债务农民人均420.5元。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些债务主要是因“普九”达标、部分农户欠历年款、和发展地方事业导致的高息借款、村垫付农业税、财务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级至今无能力偿还,加税改后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债务偿还就更加困难,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叠加,包袱沉重,债务化解越来越难。
(二)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征收难。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纳税意识退化,农业税费征收难一直是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农业税及附加征收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而基层财政所人员少,一个村财政所只能安排一个人征收,有的甚至两个村由一人负责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他们使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征收任务。而镇村干部的角色是协助,到户只能以“做工作为主”,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上级的规定锁定历年债务,不许征收历年欠款,征收了的还要清退,给部分群众造成错误理解,认为历欠款可以不还了。甚至有的农户还说当年的税费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历欠款,照样可以不还。这对部分交款积极的农户打击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积极的农户也不愿意还款了;第三,过去收税,农户可以上交实物,亏损部分村级从三提五统里补贴,而现在只能从农户手中收取现金,从而大大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农村税费改后,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村级经济实力弱,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
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办理。但是,在村级实际操作中困难和矛盾重重,一是认识不到位。税改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由村民决策并以村民筹资为主,对于村两委而言,一则怕麻烦,更担心得不偿失,与其一片好心办砸事,而遭“非议”,不如墨守成规顺其自然。对农户而言,因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对村两委的不信任,对村两委的提案明知应为而不予支持。二是组织难到位。村级换届选举形成的块块负效应(换选导致村民之间的小宗派小团体之间产生隔阂),使干群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有时直接导致村民代表会议难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难形成“共识”。三是村级经济脆弱,发展难。税改前,村级经济来源渠道相对较宽,公益事业建设一般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实际量力而行。而税改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有限的资金保村级正常运转尚捉襟见肘,更无力考虑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会虽同意的建设项目,也因农户收入增长过缓集资困难而不能落实。其结果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来源,虽然从转移支付中给了一点,但经费还是不足,必将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路、架桥、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跨村级的水利工程将更难实施,出现了张推李卸的现象。
(四)镇村两级收入少,工作正常运转难。
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镇村两级主要靠农业税收勉强维持现状。税费改革后,由于改革方案规定农业税附加最多只能收取农业税正税的20,而且农业税将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这就导致镇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增收困难。据调查,税费改革后,我镇十五个村的可用资金仅有70.23万元,比改革前减少了26.37万元,减幅达27.3,每个村平均收入仅4.68万元,镇级财政缺口也达到23.12万元。这就使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削弱,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困难。
思考及建议
通过一年多的农村税费改革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
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针对我镇税费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要按照“巩固、规范、配套、完善”的原则,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解决。
(一)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总额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象我镇一样以农税为主的镇村两级财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了增长的空间,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从根本和长远来看,必须靠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来实现。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民负担难以减轻,减轻了也难以稳定。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职能,抓住农村税费改革的机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千方百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大力实施开放兴镇战略,引进和培植骨干税源,增强镇村两级财力,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保障。
(二)努力化解镇村两级债务难题。
镇村两级长期形成的各种债务,已成为农村税费改革的沉重包袱,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财政紧张,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减债更加困难。因此,在化解镇村两级债务问题上,要按照“区别情况,明确债权,各负其责,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工作思路,逐一进行化解。对于镇政府的负债,由镇政府通过发展镇级经济、盘活资产来解决办法。一是通过拍卖村荒山、坡、渔池等资源使用权和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资产偿债。二是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实行降息减债。三是对农民历年所欠国家税收已由村集体垫付的,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执行。
(三)切实解决镇村财力缺口问题。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镇村两级收入相应减少。在财政上出现了较大缺口,要解决这个问题,总的思路是靠自力更生,增收节支,立足于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弥补财力缺口。一是要下大力精减机构,归并设置过多、过散的事业单位,精简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实现“减人、减事、减支”。二是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经费,切实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正常需求问题。三是要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规范乡镇和村之间的分配关系。四是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取消村级招待费,减少村级支出。五是合理理财,充分用好现有财力,发展经济,广辟财源。
(四)明确征收主体,规范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的关键。一是要明确税收征管主体。改革后镇村干部没有征收农业税的执法主体资格,只有协税义务,因此税收征管主体只能是财政部门。二是调整和充实基层征管力量,确保财政征收主体到位,按照“财政干部依法征税、农民群众依法纳税、镇村干部依法协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农业税收征管机制。三是改进农业税征收方式,在村或村民小组农户集中的地方,设立固定或流动征收点,实行“定点、定时、定额”的三定征收方式。四是强化政策宣传,不断提高农民自主纳税的意识,由被动纳税向主动缴税转变。五是对历欠税款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保护大多数农户的纳税积极性。六是加强征管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监督。
(五)规范村“一事一议”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主要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在“一事一议”问题上,既要防止有事乱议,增加农民负担;又要防止有事不议,影响村内公益事业发展。一要了解民意,加强引导,完善好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真正做到“农民的事、农民议、农民定、农民管”。要加强引导,既防止有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又要使“一事一议”与农村结构调整和农村文明建设相结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解决的问题上。二是坚持原则,规范操作。要坚持严格实行上限控制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工作程序,规范操作。三是政府扶持,严格监管。对于一些急需的而“一事一议”又无法落实的公益事业,政府要予以积极扶持,以促进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要建立镇村和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一事一议”每一个环节实施监督检查,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