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担当成为自觉追求
让担当成为自觉追求
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既涉及个人价值取向,也关乎党组织的职责,要坚持“三严三实”,提升能力素质,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环境。
学习体悟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讲话贯穿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群众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始终把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大任扛在肩上。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成绩是干出来的,突破是拼出来的。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应当说,青海许多领导干部是敢于担当的,他们长期在艰苦的环境里迎难而上,踏实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来衡量,不敢担当的问题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缺乏开拓精神,不愿直面问题,遇到复杂矛盾绕道走;有的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爱惜自己的“羽毛”,在是非面前态度暧昧、不敢亮剑;还有的怕得罪人,怕惹麻烦,不敢严格要求,放松管理。
治愈一些领导干部不敢担当的疾症,让担当成为自觉追求,须重视和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改进思想引导,解决好“愿”的问题。教育领导干部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三严三实”,提升境界标杆,勇于直面问题,以“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操守和情怀为党分忧、为民解困。
二是提升能力素质,解决好“能”的问题。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光有主观愿望不行,还必须有真本领。要统筹好坚持改革创新与带头依法办事的关系,勤于学习,勤于实践,以先进为榜样,不断提升推动“四个全面”的能力,为敢于担当提供支撑。
三是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制”的问题。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既涉及个人价值取向,也关乎党组织的职责。要坚持好的用人导向,鼓励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要替为公干事创业的干部担当,树正气、压歪风,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对广大基层干部而言,焦裕禄同志是一面永远的镜子,重温焦裕禄同志事迹,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让我们受益颇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什么兰考人民讲起焦裕禄的故事时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焦裕禄精神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什么改革发展新时期人民群众热切呼唤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与实构成了焦裕禄同志一生最为厚重的底色。我们说焦裕禄精神与“三严三实”的要求高度统一,就在于自我要求上的从严与从实。领导干部坚持严的标准、筑牢实的根基,才能立身以正、兴业以勤、为政以廉,成为受百姓拥戴的好干部。
严是标准和保障。严以养德、严是爱护、严出公道,从严是涵养情操的依靠,是秉公用权的堤坝,是清白做人的根本。焦裕禄同志坚守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的信条,不仅自己在党纪党规面前不越雷池半步,也不允许家人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任何好处。他不让儿子看“白戏”,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从严立规矩、定制度。始终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修身用权律己,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初,方能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实是根基和前提。大兴崇尚实干、务求实效之风,既是做人做官的准则,也是谋事创业的方法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查风向、探水流,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办法;他带领干部访贫问苦,为群众争取救济粮款,把保障民生做到了百姓心中。始终把做人做事的基石建立在实干实行上,把干事创业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求实绩不慕虚功,办实事而不图虚名,方能创造让群众满意的实实在在的业绩。
与焦裕禄时代相比,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物质条件更优越了,但物欲诱惑也更剧烈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舒适座椅和轿车也更容易让人腿无力、心无主了。纾解经济新常态下的速度焦虑、转型困难,应对改革攻坚中的利益纠葛、中梗阻力,难度和风险一点不比当初筚路蓝缕时少。正因这样,焦裕禄的那种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更需要传承好、弘扬好;也正因为这样,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更需要以“三严三实”为遵循,自觉接过焦裕禄同志的精神火把,让信仰之光烛照事业前程。
“推动改革发展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好作风的动力源在哪里?领导干部自身的觉悟和践行是重要方面。把焦裕禄同志作为一面镜子,见贤思齐,营造风清气正的新生态,涵养奋力躬行的新状态,我们才能不负人民的呼唤,不愧时代的重望。
第二篇:让文明成为自觉行为
让文明成为自觉行为
说起文明,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明礼貌的风尚源远流长。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开始,我们的祖先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的位置。文明是什么?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文明是路上相遇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和睦,是见到师长时的一声亲切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今天的我们要做优秀文明的传承人,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的社会。
镜头一:今天自习课上,几个同学小声说话,或左右借东西。
镜头二:下课了,同学们一个个地走出教室,自然成排,脚步轻轻,但总有几人高声大气地说笑。
镜头三:“叮铃铃……’放学铃声响过,同学们背上书包,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然而只有几人时而走出排外。
镜头四:课间活动时,个别同学突然冒出一句脏话,弄的操场的空气窒息了。
镜头五:值日生刚做完值日,个别同学就随便扔下一块废纸,立时把清洁的教室变得昏暗了。
这些现象在“向不文明现象说不”的校园活动中得到了改进,多数同学都能成为文明的学子。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客人主动让路;不说脏话;不随便乱扔等,课间室内的喧哗声小了,打闹的现象不见了,然而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你会感觉我们离文明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同学校校服忘穿了,长头发忘剪了。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呢?预备铃声早已响过,你是不是在顾盼左右,忙着说话?这些也是与我们美丽的校园不和谐的音符呀!
讲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就更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校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礼仪常规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与校领导采取的一系列的正确措施分不开的。
我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礼仪规范教育入手。通过班会等形式去掌握文明知识;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
二、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学生在进行言语交往时做到:“和气、文雅、谦逊”。当请求别人帮忙时,应使用表示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声“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应主动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说声“没关系”;
三、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教师要求学生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并在动作姿势上提出具体要求。如怎样正确运用
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
四、建立各种礼仪监督制度。为了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课上、课间,实行老师监督学生制度。走廊、每个楼梯口设立监督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平时两操,集会,实行学生监督学生制度,这样会让文明之风在班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建立各种评价制度。如适时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另外也开展“礼仪之星”评比活动。该活动共分为“全能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 6个大项。
近期,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我们学校到处可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早晨,我们都能看到我们的同学穿戴整洁,精神饱满地背着书包,一路纵对走进学校,同学们的一句爸爸妈妈再见!老师,早上好!让老师、父母脸上绽开了笑容的花朵。每天中午、放学我们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安排下认真地做着值日卫生工作,把我们的教室、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使我们的校园格外整洁,美丽。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花坛中嬉戏的同学变少了,出操的脚步更加有力了,“对不起、没关系”的礼貌用语多了。同学们之间多了一份谦让,还有……还有……这些文明现象难道不叫人感动吗?不为之欣喜并为之骄傲吗?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良好的学习成绩。让我们把文明的种子撒遍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让文明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第三篇:让学习成为一种追求
让学习成为一种追求
物质丰盈之后,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怎样满足?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道德建设如何坚持正确方向?量的增长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靠什么获得更有力的支撑?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矛盾、新问题不容回避,每个党员、各级党组织都可能面临“本领恐慌”。
“突围”的力量源自学习。政党在学习中成熟,国家在学习中进步,民族在学习中成长。对于个人来说,抓住了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脚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认识新经验,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政党,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每一个大变动、大转折、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向全党发出学习的号召。从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始终是我们党保持优势、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正在38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中蓬勃兴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首创之举”。将学习组织化、制度化、长期化,既要解决“知识断档”、克服“本领恐慌”,更是通过学习强化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在因应时代变革、顺应发展要求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各级党组织创造了丰富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进经验。从实施领导干部“排头兵工程”,到建设“学习—思考—创新三位一体”学习型党组织体验中心;从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到共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在学习中谋发展、抓工作、解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努力追求中,党员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党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必须完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命题,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予以强化,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实施,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予以坚持。在回答这一时代命题的进程中,全体党员同志都应更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强身健体”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担当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让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习惯(范文模版)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赋予了党员干部学习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学习应当是自觉自愿的,强迫下的学习肯定是形式主义,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员学习,从拉动“内需”、创新载体、学用结合等方面下功夫,让学习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
自觉习惯。
拉动“内需”抓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把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最有效之举应是拉动其“内需”。要激发学习动力。加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内在规律、目标使命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转化为人生追求和一种历史责任,激励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使学习蔚然成风,真正使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理念,随时接受最新的知识,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终身习惯;树立人人学习的理念,实现全员学习化,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将“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完美结合起来。要满足内容需求。在注重学好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侧重于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和兴趣为导向,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考虑不同党员干部的职业背景、知识结构,把学习的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拓展学习内容,既要抓住学习重点又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用丰富多样的内容满足党员干部形色各异的学习需求。如,对于退休老党员,喜欢养花养动物的,就学习怎样栽培花卉苗木等相关知识;对于希望发家致富的农村党员,就学习养殖、果木栽培等相关知识等等,既保护和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又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树立良好导向。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透一步”,做好示范,当好表率。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干部选任依据的有效做法,激励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重视学习、主动学习。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奖优罚劣措施,对涌现出来的学习标兵大力表彰和奖励,使学习赶有目标、比有方向。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推介先进典型经验,大力营造崇尚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
创新载体抓学习。要创新搭建好各类学习载体,发挥党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要创新集中学习的平台。克服传统学习你教我学、形式单调、方法陈旧的老方法、老套路,创新集中学习新平台。结合“周五学堂”,办好“党员讲堂”,分层次推行党员干部轮流讲课交流制度,为党员干部的学习提供一个交流促进的平台,引导鼓励党员干部调研思考,以讲促学、以评促学、讲评结合、相互促进。开办党员“建言堂”,结合党支部活动,定期组织“建言堂”,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就本地本部门工作献计献策。丰富学习竞赛活动,积极组织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理论考试、群众评议等活动,增加学习趣味性。要搭建社区学习的平台。社区是居民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人们每天的生活、学习和交际都在社区里。要把社区作为党员干部重要的学习阵地,积极搭建百科讲坛、文化沙龙、社区论坛等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如开办“百科讲坛”,紧扣群众基本需求,围绕婚姻、家庭、教育、养生、就业、理财等居民生活普遍关注的问题,邀请专家和各行各业杰出代表以及居民中的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典型,坚持正面导向、积极健康的原则,按照“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群众想讲什么,我们就提供平台”的方式,定期开展群众开放式百科讲坛活动,使“百科讲坛”真正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进群众。要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学习方式的科学提升。完善党建网站平台,提高党建网站管理更新水平,在完善传统栏目设置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功能,探索网络与党员学习工作新的结合点,丰富党建网站内容。开创网络社区平台,建设党员论坛、党员微博、党员互动社区、党员QQ群等,使党员在网络沟通上有阵地、有渠道、有交流。重视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大党员远程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远教与互联网平台连接率,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利用远教平台进行学习。拓展手机网络平台,要通过发送党员教育短信、手机报等,为党员干部提供快捷丰富的学习内容,建好手机网络学习的平台。
学用结合抓学习。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要注重实践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进工作。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学习比喻为吃梨、学游泳。他认为,只有亲口尝一尝梨子,才能知道梨
子的滋味;只有下海游水,才能学会游泳。因此要提倡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突出实践特色、注重实际效果,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践,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推进学习的深化、促进工作的落实,真正把学习成效体现到改进工作的措施办法上,体现到更好地推动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上。要体现创造性。学习与创新互相依存,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
学习的目的,创新也是学习,还是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注重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别人的经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新的创造,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要鼓励党员干部善于学习、敢于创新,通过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来攻克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要突出实效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在化解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上取得新成效。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坚持围绕中心工作,以用为导向,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贯穿始终,采取“问题牵引、工作带动”的办法,通过学习调研、系统思考,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鼓励党员干部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重点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广开言路,建言献策,共促发展。坚持在末端检验学习成效,与完成工作、推动党组织建设情况结合起来评估,实现学习工作互促双赢。
第五篇:让管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让管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焦作市龙源湖学校温书臣
假期阅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中《管理,组织才华与塑造才华》一节给我印象深刻,李希贵在这一节里表现出来的管理智慧很有借鉴意义。
这一节的第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次学生问卷,在“我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中,学生给出的优秀教师标准和学校制定的优秀教师标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生的标准主要集中在:
1、尊重信任学生;
2、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知识渊博;
4、善于和学生交流;
5、有幽默感。学校的标准是:
1、教学成绩突出;
2、工作兢兢业业;
3、业务熟练,基本功扎实;
4、关心热爱学生;
5、备课认真,作业适量。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希贵反思说:“由此审视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一个改革方案的出台、修改,还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我们的脚去为孩子们定做鞋子。”于是李希贵明白了“学生爱戴的老师”的标准应当来自于学生。
由此我想到了魏书生,他在制定班规班纪时,总是发动学生自己思考该如何去做,随后汇集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定稿。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出来的,这些班规班纪在执行时很大程度上就会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上一学期,面对部分学生的着装不规范、头型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盲目佩戴首饰等不良行为,我没有采取粗暴的方式强制学生不怎么样,而是借鉴魏书生的做法,召开不同形式的班会,和学生讨论相关的标准,随着一个个出自学生自己之手的班级规定的出台,原来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逐渐消失。当制度真正出自被管理者之手时,管理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被管理者的自觉行为。
管理学生如此,管理老师亦然。针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如果也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定修改,执行的过程也自然会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李希贵说:“实际上,一种真正科学有效的符合人性的制约,应当既能够制约人也能够解放人。它约束的是对事业不利的行为,解放的则是人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