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

时间:2019-05-13 02: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

第一篇: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

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1)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是扬州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寺以年号命名。又曾有“西寺”、“栖灵寺”、“法净寺”之称。唐代高僧鉴真,曾为该寺住持。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1639)盐漕御史杨仁愿再度兴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为“法净寺”,今寺内保存有他亲笔题写的“法净寺”匾额。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同治年问重建。民国23年邑人王茂如重修。1957年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该寺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扬州唯一佛像未被捣毁的寺庙。197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该寺进行全面整修,使其面貌一新。1980年4月,鉴真大师坐像自日本回国“探亲”时,恢复“大明寺”之名。

大明寺前,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下铺白玉石,牌楼上方正中篆刻“栖灵遗址”四字,背面有“丰乐名区”匾额。牌楼前一对青石石狮。其南为一高阜,高阜上苍松翠柏,草木葱笼。

大明寺山门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砌唐代扬州书法家李邕题书的“大明寺”石额。山门殿又叫天王殿,面南三楹。正中设佛龛,正面供奉弥勒佛,背后站立护法神韦陀。两旁分列威风凛凛的四大金刚。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三楹三重檐,底层设走廊,二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屋脊嵌宝镜一面,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砖刻“国泰民安”四字。大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两侧供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北边分塑禅宗六大祖师坐像。三尊大佛背后是造型别致的观音海岛。山门殿东侧偏后为平远楼,三楹三层。底层今为接待室,三楼画《秋山平远图》。平远楼前一株古琼花,为清康熙年间大明寺住持道宏禅师手植,现列为市级古树名木。大明寺东侧有鉴真纪念堂紧密相连。此堂为纪念鉴真大和尚而建。鉴真为唐代著名高僧,东渡日本,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唐广德元年(763)圆寂于日本奈良。为纪念鉴真,1963年4月,将大明寺的晴空阁改为“鉴真和尚纪念堂”,堂内供奉由中央美术学院用楠木雕塑的鉴真和尚像。1973年,仿照鉴真在日本所建的唐招提寺形制,正式建成纪念堂,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鉴真纪念堂由陈列室、门厅、碑亭、正殿四部分组成。陈列室在纪念堂的南面。室中陈列有: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绘制的鉴真坐像、描绘鉴真东渡历程的图片,日本友人送的品等。陈列室北为门厅,门中悬挂石绿色篆体“鉴真纪念堂”匾额,东墙上嵌有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碑,碑上分别刻有森本孝顺和赵朴初的题词。碑亭在门厅北,碑亭正中横卧刻有唐代纹饰浮雕的须弥座,上为横式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着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镌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的纪念鉴真逝世1200周年的长篇碑文。过碑亭穿过宽阔庭院,便是正殿。正殿建在石基上,堂阔五楹,南面三门,堂内藻井彩绘莲花图案,正中须弥座上,盘膝端坐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复制的鉴真大师干漆夹芝坐像。像前设香案,上置铜香炉。四壁有扬州国画院画师绘制的大型壁画。

鉴真纪念堂之东为东园。园内有栖灵塔、卧佛殿、藏经楼等建筑。

栖灵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原在栖灵寺(大明寺)内,塔高九层,高耸入云,最宜登临远眺。唐代著各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曾临此塔,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唐会昌三3),栖灵塔遭火焚。宋景德年间(1004~1007),僧人可政曾募资在原地建一七层塔,取名“多宝塔”。经郡守王化基奏于朝廷,又赐名“普惠塔”。不久,塔身倒塌。此后,虽屡有重建之议,终未施行。本世纪80年代,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准备重建栖灵塔塔。1993年9月动工,到1995年底建成。塔身呈方形,九层,高62.4米,成为扬州最高的建筑。塔的第三层四面各挂一块长方形“栖灵塔”蓝底金字匾,塔内每层都供有四尊坐式佛像,每层四角檐下皆垂风铃。自底层向上,还画有描写释迦牟尼得道经过的“五十三参”壁画。栖灵塔之北有卧佛殿。坐北朝南,殿面五楹,四周设走廊,殿内正中石榻上卧_尊缅甸仰光市赠送的释迦牟尼玉佛像。1996年9月15日开光公展。

藏经楼位于东园的西北角,1985年4月,为完善大明寺,将通扬桥东南福缘寺的七楹寺楼拆卸移此而建,面南五楹二层,1986年8月落成。此楼重檐硬山,南面装落地槅。底楼东间为方丈室,西四间为敞厅。楼前筑平台,围以汉白玉石栏。

藏经楼之南有二层楼的斋堂。卧佛殿与藏经楼之间有14间上下、四合院的素菜馆。观音禅寺旧称功德山,位于蜀冈东峰、大明寺东首,与大明寺隔壑相望。山高32米,是古人称为“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的胜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后人为了记取历史教训,在迷楼旧址上建了“鉴楼”。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在山上建造摘星亭,又名“摘星楼”。元代,申律和尚化缘在此建庙,明洪武十二年(1379),惠整和尚续建。初名“功德寺”,又名“功德林”,山亦名“功德山”。明末清初,因寺中主供观音菩萨,改名为“观音禅寺”,山名也改为“观音山”。清成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观音寺遭毁。:顺治中期修复,光绪年间,寺庙又被大火所毁。后又由润之、至岸等和尚化缘,重建庙宇,再塑佛像。到解放时,观音寺有寺房95间,住僧1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观音寺内所有佛像全部被毁,仅留庙房。此后,庙房先后被改作扬州市“五七干校”、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扬州唐代文物陈列馆。1985年起,由美籍华人李长科先生首倡在海外的扬州籍人士捐资,由方丈如浩主持,重修庙宇,再塑佛像,使古寺再换新颜。

观音禅寺庙门朝南,山门在山下。山门前有两座雄壮的石狮子,山门牌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观音山”三个雄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有砖制嵌额“功德林”三个绿色大字。走进山门,有砖铺坡路向东北方向通往山上,坡路两边砌有半人高的砖墙,称为“小长城”。沿坡路而上,到半山腰有一个小殿,便是庙门,庙门上刻着“观音禅寺”四个大字,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从庙门拾级而上,到达“天王殿”,殿前有平台石栏。站在平台之上向南远眺,扬州城区可尽收眼底,长江及江南青山,亦依稀可见。石栏外有一焚香池,供香客向庙外诸神敬香,谓之“梵天香海”。“香海”的西面有一条石阶路直通山下,香客和游人从此路下山。

观音寺内天王殿两侧,便是高大魁伟的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是圆通宝殿。殿前有一个三层“千佛宝鼎”(俗称“万年福鼎”),殿中主塑观音菩萨佛像,故此殿又名“观音殿”。观音菩萨塑像高高地站立在莲花台上,两旁侍立着善财、龙女。两厢有十八罗汉。背后有海岛,海岛正中,观音菩萨站在鳌鱼头上。观音殿两侧有配殿。分别塑供眼光菩萨、火星菩萨、雷公、菩萨、痧神、痘神等神像。观音殿西有一小院,院北有一小殿,殿中供奉一尊玉观音。殿前有紫竹林,传说观世音喜爱紫竹,所谓“紫竹林中观世音”,正是指此,故观音寺多植紫竹。观音殿后面是“大悲楼”,楼上塑有“千手观音”像,楼下也有塑有观音像。大悲楼东边有“鉴楼”,楼上供有“送子观音”。大悲楼后面有一池塘,叫做“天池”,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用此池水泡蜀冈茶。

1985年重塑观音禅寺佛像后,寺中布局有所变动。天王殿正中增设一个描金佛龛,迎面供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陀菩萨。观音殿内的观音菩萨金身,高高地坐在莲花台上,两厢改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即除主像之外的三十二化身),将十八罗汉移至观音金像背后的“海岛”之上。观音殿两侧的配殿内,不再是“杂神”,而分别是专司“理想”、表“大行”的普贤菩萨,专司“智慧”、表“大智”的文殊菩萨,救度地狱中“罪鬼”的地藏菩萨。这样,集四大菩萨(浙江普陀山的观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四川峨嵋山的普贤,安徽九华山的地藏)于一寺,使香客进一庙可敬四山佛。“大悲楼”改为“藏经楼”,楼下改做佛教徒讲经说法的“法堂”,楼上为藏经楼并供奉千手观音。原供奉“送子观音”处,改供奉“南无正法明如来”佛像。藏经楼西边新建一座“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男身),下首是大势至菩萨。殿前有一铁鼎。此外,为方便香客和游人就餐,又在藏经楼后面新建了一座清静幽雅的素菜馆。

观音寺平时香客不多,但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这天,都有盛大的香会。

六月十八日晚,即有朝山者上山敬夜香。十九日这天天刚亮,即有人赶到庙里烧头香。进香者身穿整洁的青色衣裤,膝绑草纸等软物,肩背写有“朝山进香”字样的黄色香袋(袋内装有线香、檀香、灯油和蜡烛等物),手持红色小木凳,口唱《朝山曲》,东路从长春桥,南路自五亭桥,西路从司徒庙,西南路自念四桥,涌向观音山,亦有乘船直抵平山堂山脚下的。不问从哪条路来,所有香客都按先来后到自行成队,各人用小木凳做拜垫,三步一磕头,一直磕到山门或庙门,再进庙燃烛敬香,躬身跪拜。敬过正香,有的给佛前长明灯施舍灯油,有的献长幡,有的献幔帐,有的给观音佛像献披风,以求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保佑安康。也有施舍素果、糕点等副食品给僧人的,谓之“结缘”。然后,到天王殿门外“梵天香海”去焚香燃烛,以敬寺外诸方神灵。最后,买上一束回香草带回,以示“回香得福”。

整个观音山香会期间,观音山上香火通明。特别是六月十八日晚到十九日晚,观音寺内外香客川流不息,通宵达旦。寺中香火红映,数里之外都可见。观音山庙会,以1935年和1936年最为繁盛,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渐衰微。解放后,大规模的庙会已经绝迹,唯六月十九日的观音山香会仍然沿袭了下来,然规模已不如以前大了。1978年以后,观音寺内佛像逐渐修复,平时便常有香客和游人出入庙门,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前来拜佛烧香的香客和游人都在五万人以上,1989年的会期,香客曾达十五万之多。

观音寺旧称功德山,位于蜀冈东峰、大明寺东首,与大明寺隔壑相望。山高32米,是古人称为“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的胜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后人为了记取历史教训,在迷楼旧址上建了“鉴楼”。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在山上建造摘星亭,又名“摘星楼”。元代,申律和尚化缘在此建庙,明洪武十二年(1379),惠整和尚续建。初名“功德寺”,又名“功德林”,山亦名“功德山”。明束清初,因寺中主供观音菩萨,改名为“观音禅寺”,山名电改为“观音山”。清成丰年间,清掣与太平军作战,观音寺遭毁。:嘲治中期修复,光绪年间,寺庙又被大火所毁。后又由润之、至岸等和尚化缘,重建庙宇,再塑佛像。到解放时,观音寺有寺房95间,住僧15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观音寺内所有佛像全部被毁,仅留庙房。此后,庙房先后被改作扬州市“五七干校”、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扬州唐代文物陈列馆。1985年起,由美籍华人李长科先生首倡在海外的扬州籍人士捐资,由方丈如浩主持,重修庙宇,再塑佛像,使古寺再换新颜。

观音禅寺庙门朝南,山门在山下。山门前有两座雄壮的石狮子,山门牌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刻着“观音山”三个雄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有砖制嵌额“功德林”三个绿色大字。走进山门,有砖铺坡路向东北方向通往山上,坡路两边砌有半人高的砖墙,称为“小长城”。沿坡路而上,到半山腰有一个小殿,便是庙门,庙门上刻着“观音禅寺”四个大字,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从庙门拾级而上,到达“天王殿”,殿前有平台石栏。站在平台之上向南远眺,扬州城区可尽收眼底,长江及江南青山,亦依稀可见。石栏外有一焚香池,供香客向庙外诸神敬香,谓之“梵天香海”。“香海”的西面有一条石阶路直通山下,香客和游人从此路下山。

观音寺内天王殿两侧,便是高大魁伟的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是圆通宝殿。殿前有一个三层“千佛宝鼎”(俗称“万年福鼎”),殿中主塑观音菩萨佛像,故此殿又名“观音殿”。观音菩萨塑像高高地站立在莲花台上,两旁侍立着善财、龙女。两厢有十八罗汉。背后有海岛,海岛正中,观音菩萨站在鳌鱼头上。

观音殿两侧有配殿。分别塑供眼光菩萨、火星菩萨、雷公、菩萨、痧神、痘神等神像。观音殿西有一小院,院北有一小殿,殿中供奉一尊玉观音。殿前有紫竹林,传说观世音喜爱紫竹,所谓“紫竹林中观世音”,正是指此,故观音寺多植紫竹。观音殿后面是“大悲楼”,楼上塑有“千手观音”像,楼下也有塑有观音像。大悲楼东边有“鉴楼”,楼上供有“送子观音”。大悲楼后面有一池塘,叫做“天池”,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用此池水泡蜀冈茶。

1985年重塑观音禅寺佛像后,寺中布局有所变动。天王殿正中增设一个描金佛龛,迎面供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陀菩萨。观音殿内的观音菩萨金身,高高地坐在莲花台上,两厢改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即除主像之外的三十二化身),将十八罗汉移至观音金像背后的“海岛”之上。观音殿两侧的配殿内,不再是“杂神”,而分别是专司“理想”、表“大行”的普贤菩萨,专司“智慧”、表“大智”的文殊菩萨,救度地狱中“罪鬼”的地藏菩萨。这样,集四大菩萨(浙江普陀山的观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四川峨嵋山的普贤,安徽九华山的地藏)于一寺,使香客进一庙可敬四山佛。“大悲楼”改为“藏经楼”,楼下改做佛教徒讲经说法的“法堂”,楼上为藏经楼并供奉千手观音。原供奉“送子观音”处,改供奉“南无正法明如来”佛像。藏经楼西边新建一座“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男身),下首是大势至菩萨。殿前有一铁鼎。此外,为方便香客和游人就餐,又在藏经楼后面新建了一座清静幽雅的素菜馆。观音寺平时香客不多,但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这天,都有盛大的香会。文峰寺以文峰塔出名。位于扬州南郊古运河畔,在城东乡文峰村境内。寺门朝西迎运河而开。这里原称三湾予,文峰塔建成后,改称宝塔湾。寺内的主体建筑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是在当时地方官吏的赞助下,由僧人镇存募建的,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高30多米,同时建寺。塔建成之后,由在任的邵姓御史题名日“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明兵部侍郎王世贞有《文峰塔记》记其创建经过。文峰寺的规模不大,故寺以塔出名。到解放时,文峰寺房分前后两进,加上两边的厢房共16间,形成四合院。住寺和尚9人。

1957年7月,扬州市政府对文峰塔进行了整修,重修了塔院廊房。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2月交市园林部门管理整修,1980年10月辟为文峰公园,对外开放。同时,在公园门前立一石碑,上书“古运河”三个大字。据传,唐鉴真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此人长江。清康熙、乾隆皇帝几次南巡,都曾由此经过。文峰寺寺房尚保存完好,园内广栽树木,遍植花草,山石玲珑,修竹千株,满园青绿,是扬州塔、寺、园合一的景点之一。旌忠寺位于仁丰里旌忠寺巷内。相传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此编集《文选》30卷,故其楼称“文选楼”。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天台僧人智颧大师来扬弘法,兴建寺庙,在文选楼处建寂照院。隋大业年间(605~618),智额弟子智藻弘扬天台宗教义于院中,隋炀帝亲临听讲,使寂照院成为当时名刹。南宋隆兴年问(1163~1164),为祭祀忠武王岳飞,改名为功德院,咸淳年间(1265~1274),赐名“旌忠寺”。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僧人千峰重建大殿。明景泰元年(1450),僧人惠钦增修。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五楹大楼,供祀文昌帝君和昭明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重建。此后屡有修建。光绪年间(1875~1908),朗照、无量、镜如等僧人,先后置斋田,修山门,建厅事房、廊房、僧舍、厨房、浴室等设施。寺额旧题“文楼旌忠”四字,光绪三十年(1904)僧人镜如在疏理沟道时,得宋代人隶书“旌忠寺”三字石额,遂易今名,又在寺外立圈门,上嵌“古文选里”额。民国初年,文选楼将圯,寺僧法权募巨资升高重建,并在楼上塑供萧统像,楼前悬“梁昭明太子文选楼”匾额,楼下题“六朝遗迹”额。1945年法权圆寂,由妙安任住持直至解放。

解放初,旌忠寺只有僧人两名。1950年万寿寺改作扬州师范学校后,将所藏《龙藏》经(即乾隆版《大藏经》)七千余卷,连同二十一只樟木经柜,一并移至文选楼。故楼又称藏经楼。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24日,一百多名红卫兵拥进旌忠寺“破四旧”,捣毁全部佛像,砸碎庙门口石狮及寺中匾额,只有《龙藏》经因经柜上贴满了毛主席像和语录,才得以幸免。此后,寺宇被扬剧团等单位占用,佛事活动亦停。旌忠寺196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扬州开放寺庙,僧众陆续回寺修持,佛事活动恢复,住持僧为印波,后经多方募化,自1984年起开始全面修建,1991年9月竣工。

重修后的旌忠寺寺门朝南,寺前一爿照壁,上书“佛光普照”四个金色大字。照壁前的石座上置一座三足铁鼎,鼎上铸“旌忠律寺”四字。寺门前置一对石狮,寺门建风火墙式门楼,大门上方嵌砌一块刻有“旌忠寺”三个金色隶字的石额,两侧各开一洞圆窗,寺门设朱红色半截木栅门,平时不开。三间山门殿内正中设一佛龛,正面供戴毗卢帽的弥勒佛坐像,背面供韦驮菩萨站像。两侧供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殿后砌一长方形焚香池。第二进是大雄宝殿,面阔三间,重檐翘角,上悬一块蓝底金字“大雄宝殿”横匾。殿内东悬钟,西架鼓。正中佛台上塑供毗卢、梵王、帝释三尊大佛,佛前悬挂绣有两条金龙的大红缎合门帐,正中上方悬挂一盏木雕宫灯,两侧各悬挂一个筒幢。佛台前置一张两头翘起的香几,香几前的福田柜上置一座钵盂形铜香炉。筒幢前方及两侧悬挂八盏宫灯、六面小幡、四面大幡。钟、鼓之北各塑十尊菩萨,称为“二十周天”。佛台左右及上方的梁柱上,木雕许多小菩萨,称为“千佛绕毗卢”。佛台背后浮塑观音海岛,海岛对面开一洞后门。后门内东侧塑供关帝菩萨,西侧塑供地藏菩萨。大雄宝殿,东、西各建一座三层六面的小砖塔,作焚纸亭。第三进是上下各五间的楼房,上悬一块蓝底金字“藏经楼”横匾。藏经楼前置一铁鼎和一长方形香炉,西南植一棵银杏树。原藏经楼1994年遭火焚毁,所藏珍贵经卷化为灰烬,楼前银杏树亦受火伤。随后复建,并再次从北京请来《龙藏》经。现今的藏经楼,上层藏经,下层作为为施主做佛事场所。旌忠寺山门殿东侧建四间房作厨房,厨房之北建三问斋堂,斋堂东侧连围墙,西侧直到藏经楼砌一道隔墙;斋堂之北还有四进各三间的寺房,前两进分别作念佛堂、会议室,后两进为扬州市佛教协会办公处所。会议室与市佛协之间的东侧建一间传达室,并开一侧门通仁丰里;西侧开一圆门通楼、殿,门内建一小门楼,门楼东面设屏风,南北为通道。山门殿之西南开一侧门,建两间传达室;传达室之北有排各三间的老瓦房,作为尼宿舍。尼舍之北建两排各六间坐西朝东的平房,前进为客堂,堂前走廊上悬挂木鱼和火扁;后进为僧舍,天井的南头建一间焚化间,专供施主做佛事时焚烧纸扎品。两排平房之北建一座上下各四间、坐北朝南的楼房,楼北建六间与楼平行的平房,两座房作僧寮等用。藏经楼与后平房之间开一后门,建一间传达室。

旌忠寺计有房屋70多间,住僧众20多人,住持印光、果成。莲性寺位于瘦西湖公园凫庄西南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原名法海寺,又名白塔寺。始建于隋,重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玄烨南巡时,赐名“莲性寺”并御制《上巳日再登金山诗》一首,书唐人绝句一首,临书董其昌绝句一首,赐“众香清梵”匾,皆勒石建亭,供奉寺中。此时寺中多柏树,诸建筑皆隐于树间。乾隆时,岛上有得树厅、银杏山房、春雨堂、夕阳双寺楼、云山阁、白塔、菱花亭、歌台、观音堂、关帝庙等。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重建后的莲性寺,山门五楹朝东北,中三问为天王殿,内设佛龛,前坐弥勒,后站韦驮,两侧置四大天王。两次间为楼房,系僧人居室。山门外两翼筑八字墙,门前两层平台,设甬道通湖滨大路,平台两端栽桧柏、梧桐。天王殿后栽对松。寺中佛殿亦面朝东北,殿门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佛殿五楹,前后两进相连,中有天井,两侧围墙各开一圆门,北通“云山阁”,南通关帝庙、观音堂旧址。前进为二层楼房,两山侧脊置马头墙。楼下中间原供观音菩萨,两厢供脱胎十八罗汉坐像;二楼及两进次间为僧舍。后进为平房,作客堂。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寺西侧有清乾隆年间仿北京北海喇嘛塔建造的白塔,塔高30多米,四周围以石栏,栏柱头皆雕石狮。寺左有莲花桥,寺右有藕香桥。

莲性寺共有寺房30多间,解放时住僧两三人,住持道善。解放后,莲性寺一度改为由尼姑经营的素菜馆。

1996年起,莲性寺进行重新修建,现已翻建好山门殿。新建的山门殿前为两层平台,下一层作花坛,上一层平台边缘两侧建白石栏杆,每根栏柱上都雕有石狮,每边八个。平台上有两棵老桧柏,正中置一长方形铁香炉,香炉上铸“莲性寺”三字。山门殿两侧砌八字墙,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石额,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殿宇三间,正中长方形佛台上塑供弥勒佛和护法韦驮,两侧塑供四大天王。山门殿后有两棵银杏树。再后便是佛殿楼和客堂,均破旧待修。中轴线两边的旧寺房均已拆除,正在兴建新的殿房。现寺内有尼姑约10人,住持宽敬。高旻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在邗江县三汊河,形家以为“扼三汊洪流,踞九龙真脉”的风水宝地。清顺治八年(1651),南河总督吴惟华念维扬黎庶频遭水患,发心购地备材,在三汊河创建一座七级浮屠,名“天中塔”,藉以镇锁风水,纾缓水患。顺治十一年(1654)秋,塔成。又在塔的左偏营建梵宇三进,名日“塔庙”。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玄烨第三次南巡至扬州,见天中塔年久倾圯,欲颁内帑修葺,为皇太后祝麓祈福。两淮盐商得到消息,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倡导下,争相捐金,修缮天中塔并扩建塔庙。

康熙四十二年(1703)第四次南巡,皇帝亲临降香,见旧刹式廓鼎新,庄严宏敞,凭高远眺,旻天清凉,玄气高朗,因赠额“高旻寺”。次年又御制《高旻寺碑记》,颁赐内宫药师如来脱沙泥金佛一尊。高旻寺又在正殿后建金佛殿和御碑亭。其后,曹寅等又在寺院西侧建行宫,规模数倍于寺。康熙第五、六次南巡及以后乾隆帝的六次南巡,均曾驻跸于高旻寺行宫。清代中叶的高旻寺建筑完备,规模宏大,皇帝临幸,名僧辈出,为其鼎盛时期。寺内天中塔曾于乾隆三十六(1771)遭飓风袭击,吹落金项,打损塔身。经两淮盐商集资重行修建,于次年上顶合尖。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天中塔再次倒塌,此后即未重建。高旻寺也自此衰微。咸丰年间,寺与行宫均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寺僧锐意修复,虽未尽复旧规,但也粗具规模。至民国年间,乃大振宗风,以禅规整肃闻名于世,与镇江金山、宁波天童、常州天宁并称,号为禅宗四大丛林。又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并为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

高旻寺为临济宗道场。自开山以来,一脉相承恪遵禅宗要旨,但以坐香息想,正审思虑为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曹寅、李煦等以扬州文武官员及商民人等名义,具启延请时在马迹山焚修的纪荫法师入寺,开法坐香,悟禅打七,是为高旻寺第一代住持。后有临济宗龙池法派玉琳国师法裔天慧和尚于雍正十三年(1735)奉诏入主高旻寺。他阐扬宗风,严明规约,身体力行,深受各大丛林推崇,远近尊为“天祖”。继天慧住持高旻寺者为际圣,也是闭门修行一高僧。著有语录六卷。乾隆南巡时期,昭月住持了高旻寺多年,守戒律,阐宗风,名振遐迩,与无锡南禅寺静荪和尚齐名,有“南静北昭”之称。继昭月者为方聚,住持寺庙总持有道,播扬宗风有超卓之见,著有《方聚语录知》30卷,《方聚年谱》1卷。此后,一灯不灭,代有名僧,相继住持高旻寺的有道圆、三德、慧庵、德慈、绍珠、严光、智福、朗辉、普照、月朗、楚泉、明轩,直到近代高僧来果和尚。来果住持高旻寺30多年,扩建寺庙,整顿寺规,严明宗约,不做大小经忏佛事,摒除一切外来干扰,安心参禅悟道。国内外僧众纷来坐香投止,僧俗弟子以数万计,远近奉为**。高旻寺亦以其规矩清严成为禅门中流砥柱。

建国后,高旻寺为保留寺庙之一,佛徒常有百众。1966年,高旻寺受文革冲击,佛像全被捣毁,文物、法器被抄一空,僧众被赶出寺门。其后,工厂、学校入驻其中,旧时殿宇任意改建,连大雄宝殿也于1975年被拆除。1980年,原高旻寺僧众要求落实宗教政策,回归寺庙。1982年,高旻寺被列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政府拨款数百万元,先后迁出寺内的邗江丝厂、运西中学、古版库等,恢复原寺,并迎请原在高旻寺任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德林大和尚回寺住持。德林大和尚以重建高旻寺为已任,“扶刹竿于既倒”,得到十方信士、海外檀越的信任和支持,纷纷捐施,共襄盛举。十多年来,已先后于1989年建成大禅堂,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1998年九层宝塔合尖。同时,还相继兴建了法堂、上客堂、大斋堂、讲经堂。来果老和尚纪念堂等。此外,罗汉堂、藏经楼、山门殿、水阁凉厅等也在筹建之中。百废待兴,十年奋斗,而今一座崭新的、庄严宏丽的高旻寺已经矗立在三汊河畔。僧众已达120人。重建高旻寺的十年,也是高旻寺重振宗风的十年。德林大和尚继承来果大和尚衣钵,阐扬宗风,整肃规约,坚持参禅悟道,僧众每年于十月十五至腊月十五坐禅打七,海内外信纷来依止,参与打禅七。近年来,复用结夏安居之期,于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集众讲学。先后由当代名僧茗山;法师讲解《楞严经》,由德林大和尚讲解《法华经》,有:300名僧众与居士听讲,成为佛门一大盛事。冬禅夏学,道风整肃,高旻寺宗风不坠,重又享誉海内外。

第二篇:历史名城---扬州[范文]

ngzhōu)简称扬,古称“广陵” 市名:扬州(英语:Yangzhou 汉语拼音:yá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份:江苏省(Jiangsu Province)

区号:0514

时间: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编:225000

牌照:苏K 苏OK(警察和行政用车)

市花:芍药、琼花

市树:银杏、杨柳

市歌:茉莉花

政府:市委书记季建业,市长王燕文。驻地:江苏省扬州市文昌西路8号。

人口:200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为459.25万人。

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此外还有4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

面积: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

扬州近代名人:上一届国家总书记江泽民

[编辑本段]城市概况

苏中门户,历史上“富甲天下” 的扬州城,园林城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市交界,东北与盐城市交界,西南与南京市、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

扬州市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人口约460万;其中市辖区总面积9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1.9平方公里(2007年底),市辖区总人口118万(2007年底)。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

“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公历4月18日至5月中旬,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蒙蒙,琼花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是扬州最著名的景点。

扬州是开放的新兴现代城市。扬州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开放城市。唐代扬州是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外商达1万多人。高僧鉴真大师六次

1988东渡到达日本。韩国的崔致远、阿拉伯的普哈丁、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都曾留下足迹。

年,扬州被批准对外开放,现已与10个国家的1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扬

州的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与包括德国奔驰、美国高露洁、意大利比瑞利、美国德州仪器、荷兰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批大公司合资合作,已形成了汽车、船舶、电缆、精

细化工、化纤及纺织面料、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新兴产业。

名称由来

扬州,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杨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地理位置

【位置面积】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

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至119°

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江都、邗江2市1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

3公里。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

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地形地貌】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扬州市3个区和仪征市的北部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除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以外,主要河流还有东西向的宝射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

[编辑本段]高等院校

扬州科教实力较为雄厚,专业技术人员众多。现有高等院校5所、高中级职业技术院校30余所,包括: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教育学院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扬州市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和宝应1县,代管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全市

共有70个镇、7个乡和12个街道办事处(另有2个扬州市人民政府设立并直管的虚拟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980平方公里,市辖区建成区面积71.9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约460万(截止2007年底),其中市区人口118万(截止2007年底)。

扬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

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汶河街道、曲江街道、文峰街道、汤汪乡、湾头镇,扬州市维扬区:双桥街道、梅岭街道、甘泉街道、双桥乡、城北乡、平山乡、西湖镇,扬州市邗江区:邗上街道、蒋王街道、汊河街道、文汇街道、扬子津街道、瓜洲镇、公道镇、李典镇、杭集镇、头桥镇、沙头镇、槐泗镇、方巷镇、杨寿镇、泰安镇、杨庙镇、施桥镇、八里镇。

注1:扬州市邗江区文汇街道、扬子津街道、施桥镇、八里镇实际由市经济开发区代管。注2:仪征市朴席镇(不含沿江村及土桥村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区域)实际由市经济开发区代管。

[编辑本段]地形气候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处于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

:均气温为14.8℃,与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 出。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市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90%以上是平原, 河湖密布,拥有80多公里长江岸线,水深江阔,岸线稳定。

2005年,扬州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分布不均;光照春季明显偏多,6℃1℃其余季节偏少。年平均气温15~16,冬冷夏热较为突出。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

285℃2℃7℃78℃。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全市极端高温36,极端低温。无霜期225天。初霜日为11月16日,终霜日为4月4日。合计日照20924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为6月(2204小时),最少的月为2月(1017小时)。

2005年降水量1183毫米,比常年偏多2204毫米。多数年份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形成雨季(即“梅雨季节”)。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台风一般最早出现于6月,最迟11月,以8月、9月居多。

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扬州市3个区和仪征市的北部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除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以外,主要河流还有东西向的宝射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

[编辑本段]物产资源

扬州拥有丰富的资源,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资源丰富,盛产粮、棉、油及水产品等,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地下温泉和矿石等矿产资源。

据2004年11月底统一调查统计,全市土地面积为998.72万亩,园地17.96万亩,林地12.52万亩,牧草地0.58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3.18万亩,交通用地30.35万亩,水域311.19万亩,未利用地10.25万亩。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曲艺之乡,著名的地方曲艺形式,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个园、何园、普哈丁

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个。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特色文化

扬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它不是博物馆橱柜里陈列的一件古董,它是山间夜行照亮前程的一支火把。在刚劲的山风中有时光华四射,有时暗淡微弱。许多火把被山风吹灭了,而扬州文化这支火把没有熄灭,依旧光彩照人,走过2000多年的历史隧道,走到现代,走到今天。

扬州文化的颂歌,声音极为响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广陵对》。他历数2000年来扬州忠臣烈士的事迹,文学道艺的人才,孝子贞妇的行为,名人学者的著述,如数家珍,总体说是“异人间出,邦家之光”。他叙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在农业、盐铁业以及交通方面对国家贡献之大,又述及在历史转折关头扬州作出的牺牲之巨,是一座无愧于天下的历史名城。汪中此论,时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将闭幕之际,他和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同,无法预见封建大厦行将崩塌,扬州即将衰弱。

今人赞颂扬州文化,当推宋振庭。他说:“扬州文化是综合的中华民族文化,不管爱好什么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爱。”他列举古迹、诗文、绘画、宗教、祠墓、饮食、园林诸方面扬州作出的贡献,他的中心意思是说:“扬州是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对扬州文化的优势方面如数家珍,赞美备至。他也写到明天的扬州,语焉不详,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执笔者尚未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也有人批评扬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说扬州人“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康乾以后,盐业衰落,扬州城市被边缘化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是眼光如豆的根子;业已衰落但曾经阔过,则又是喜欢虚张声势的根源。朱自清对于家乡爱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对扬州文化之衰,不是一针见血,而是两针见血。还有一位易君左先生讥笑扬州人“懒惰、浪漫、颓废的不景气”,易先生最后打官司打输了。

一座城市从它建立那天起,逐渐具有一种文化精神,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文化精神逐渐变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扬开放,或者由奋发向上走向消极颓废,不会一成不变。经2000多年升沉起落历史命运的扬州,尤其如此。意识形态作用于经济,但又为经济基础,即生产力状况与生产方式所决定。我们土地上挥舞第一锹开挖邗沟的先民和今日在电脑桌前用键盘指挥南水北调的人员,不会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扬州文化最为奋发、最具强势的时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还有“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扬州的物质文明是扬州人亲手创造的,可以想见当日扬州人走在月明桥上必然高视阔步,一脸的豪迈气象。扬州人写的《春江花月夜》,眼睛里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长飞鸿雁、潜跃鱼龙,视通万里的同时,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后代人从唐人的吟哦里,读出了磅礴、恢宏、壮阔和大气,读出了唐代扬州人人与自然的谐和,读出了智慧与灵性,扬州不仅是扬州人的扬州,也是天下人的扬州。书生到了扬州,反思于“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于是意气风发,别有他图;失意人到了扬州,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城市风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当年扬州到处闪耀着希望的火苗,到处擂响着人生奋进的战鼓。后人模仿唐诗,写来写去总是不像,秘密没有别的,因为时代缺少大唐气象,城市缺少唐代扬州的那种文化精神,一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扬州文化,一言难尽。说它辉煌,说它没落,说它昂扬向上,说它颓废消沉,说它博大精深,说它江河日下,都有一定的依据,就看从什么角度介入,就看评介的是历史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动态的,扬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灭的。庆幸的是,近几十年来,扬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观光游览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扬州个园 ·瘦西湖 ·何园 ·凤凰岛 ·大明寺 ·扬州登月湖 ·汉陵苑 ·瘦西湖•二十四桥 ·瘦西湖•五亭桥·史可法纪念馆 ·荷花池公园 ·八怪纪念馆·纵棹园 ·茱萸湾公园 ·古运河 ·荷园 ·正润生态园 ·冶春园 ·仙鹤寺 ·高旻寺 ·西郊森林公园 ·唐城遗址博物馆 ·界首镇护国寺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竹西公园 ·马可波罗纪念馆 ·高邮盂城驿·汪氏小苑 ·铜山森林公园 ·御码头 ·盆景园 ·扬州龙山 ·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 ·龙虬庄遗址 ·瓜洲古渡风景区 扬州瘦西湖

最佳旅游时机

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的春季,扬州迎来旅游旺季,也是游览扬州的最佳时间。每年4月18日-5月18日,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稀有的琼花正当盛开,花香扑鼻,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此外,每年9月8日-10月8日在扬州举行的“二分明月文化节”,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主要活动有游园赏月、乾隆皇帝水上游、运河夜游、美食节等

最不适宜季节:

7、8月份是扬州最热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淡季,好处就是门票便宜。扬州美食

要问扬州特产是什么,呵呵,不用问,就是扬州小吃和休闲了.扬州有句老话叫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用来形容扬州人比较惬意的生活,意思是说早上扬州人吃包子,吃干丝,喝茶,晚上洗澡。从这就可以看出扬州的美食和洗浴休闲中心的发达程度了.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最有名的是三头宴和红楼宴。要是说到包子,是扬州的特产.而且人人都知道,最有名的莫过于富春包子.当然最有名的是---当当当------扬州炒饭!真可谓家喻户晓,传遍全球各地,在奥运期间可是最受欢迎的三美食之一呢!扬州炒饭并不是单纯的蛋炒饭,扬州炒饭还有个富丽堂皇的别名——“金裹银”。【特点】米饭粒粒分散,软硬有度,鲜韧爽滑,香润可口。〔精选原料〕除米饭外,其他配料带有一定随意性。单一炒米饭称“水晶饭”,加鸡蛋为“金裹银”,加虾仁为“虾仁炒饭”,加肉丝、肉丁、火腿则依此类推。稍上档次的什锦扬州炒饭配料有:海参、鸡肉、火腿、猪肉、虾仁、鸭胗、冬笋、青豆等。

第三篇:扬州历史

扬州历史

1、邗城:建城年代: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已经有近两千五百年了。

2、扬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3、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人,汉武帝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4、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公元605年,开挖了“通济渠”以后五年里又开凿了一条从洛阳到涿郡(北京)的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扬州)对江的京口(镇江)到余杭(杭州)的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北起涿郡,中经洛阳、扬州,南止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运河。(大运河中的邗沟是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的,这是沟通长江和淮河人工开挖最早的一条运河)

5、鉴真:东渡日本:唐朝时扬州著名的鉴真和尚,6次东渡,最后到达日本都城奈良。

6、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崔志远:新罗人(今朝鲜人)崔志远,12岁时其父亲送他到大唐读书是中国第一个外国举人。

马可波罗: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忽必烈时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口述出《马可·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

7、历史上的扬州经济: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战乱,北人南迁;扬州作为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交通条件好。表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手工业发达(造船业、玉雕、丝织业等),商业兴盛。

明清时期扬州经济的兴衰:扬州繁华以盐业盛、千帆竞渡,万商云集,发达的服务业、首饰服装业

衰败原因: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落,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

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我国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9、郑板桥书法:善画,尤其擅长画兰竹;他的字杂用篆隶行楷,独具一格,自称“六分半书”,俗称“乱石铺街”,章法历落有致。

10、史可法孤军坚守扬州城:其衣冠葬于扬州梅花岭。明末清初。

11、扬州建设新成就:火车站建成:2004年4月18日通车。胡锦涛2004年5月1日到扬州为扬州火车站剪彩

润扬大桥通车:2005年4月30日通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通车仪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为目前我国第一大跨径的组合型桥梁,其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8项全国第一。第一大跨径:大桥南汊主桥为主跨径长1490米的单孔双铰钢梁悬索桥,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大跨径悬索桥。

第一大跨径;第一大锚碇;第一特大深基坑;第一高塔;第一长缆;第一重钢箱梁;第一大面积钢桥面铺装;第一座刚柔相济的组合型桥梁

润扬大桥建于2000年,至建成共用了4年半的时间,耗资58亿元。大桥全长35.66公里,双向6车道,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大跨径悬索桥。

联合国人居奖:2006年10月4日上午9点,在2006世界人居日庆典暨“联合国人居奖”颁奖大会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季建业应邀出席盛典,从大会主席、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手中,接过了授予扬州市的2006“联合国人居奖”奖牌,并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代表发表致词。

12、扬州园林名景:瘦西湖,位于扬州市北郊,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左右,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个园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

13.近现代扬州历史名人:江上青: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农历四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江上青烈士之侄子。

朱自清: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

关扬州的散文:《我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

吴征镒:扬州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植物学家,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

第四篇:扬州历史1范文

扬州历史

1、邗城:建城年代: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筑邗城,至今近2500年。

2、扬州:最早见于何书,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3、刘细君:汉家和亲第一公主,嫁给乌孙国主,促进新疆地区的进步。

4、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从605年到610年,隋炀帝先后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最后数条运河连接起来(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就成为一条贯通南北(北起涵郡,中经洛阳,扬州,南止佘杭),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这条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和最长的一条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造就了唐代扬州成为世界开放城市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5、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俗姓淳于,江都江阳县人,今扬州人。六次东渡,终于在753年成功到达日本九州岛,时年65岁。在日本传授佛学,雕塑、医学等文化。10年后病逝于日本。

6、崔致远:新罗人(今朝鲜),唐朝在扬州任都统巡官,著有诗集《桂苑笔耕集》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在元朝担任扬州官职三年,《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扬州城的丰饶。

7、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农业的开发 交通区域优势 手工业的发达 ④商业的兴盛

表现: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

8、明清时期扬州经济的兴衰:

扬州的繁盛:扬州繁盛以盐盛 千帆竞渡,万商云集 发达的服务业、首饰服装业扬州的衰落: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落交通区位优势的丧失

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初唐有名的诗人。《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水共潮生。漱漱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生动地描绘了扬州南郊扬子津一带的临江景色。这首诗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0、郑板桥:书法,郑板桥(郑燮)善画,尤其擅长画兰竹。他的字杂用篆隶行楷,独具一格,自称“六分半书”,俗称“乱石铺街”,章法错落有致。(非扬州本地人)

11、史可法,孤军坚守扬州城。1644年受南明朝廷委派到扬州督师江淮与清军对抗。1645年4月中旬,清军大举南下,围困扬州,并以高官诱降史可法,史可法不所诱,与扬州军民坚守扬州城。扬州城破,史可法严词拒降,被告杀害后遭肢解。“衣冠冢坟墓”“史可法祠”。

12、扬州建设新成就:火车站 2004.05.01润扬大桥2005.04.18通车

联合国人居奖 2006.9.2013、扬州园林名景:瘦西湖(饮誉海内外)、个园、何园。另外有小盘谷、西园、冶春园、萃园、珍园等。

14、近代扬州历史名人:

江上青(1911―1939)今年百年寿诞 江苏扬州人 1939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童年、少年时代在扬州度过。有关扬州的散文有《我 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

吴征镒(1916-),扬州仪征人,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8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五篇:龚姓起源和历史

龚氏起源

得姓始祖:共工。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大臣共工(炎帝后裔)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后与 兜、三苗、鲧结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开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的姓氏,子句龙继承父职,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也就是说,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来的。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

龚是大陆的第九十九大姓,台湾的第八十七大姓。

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书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人,不管身处天南地北,统统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当然,龚姓男女之间的论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许的。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和辽宁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中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

龚氏,正跟他们谊属兄弟的洪氏一样,过去的2000多年以来,一直是以较南方的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1.龚姓说意

龚“字本义不应是指双手共同托起巨龙的解释.从甲骨文的结构上看,龚字上面是龙字,下面应是宗庙烧香进行”敬供“的拱桌才对,龚正治老家的前背扪曾讲过的话也是这个意思.这种图腾文字与我国古代的祈祷祭祀有关.该字龙在上,为恭敬无比的天上之神,共在下,为敬供摆放祭品与香火的案桌属后生黎民百姓之意,而按古代历史的时代看,”龚“字在春秋战国就有,那时的朝拜是”抱拳“或”五体投地“式的,而那时就有了”龚“姓,可见”龚“的来由应是宗教顶礼膜拜的香火情形的图腾化的像形字才对,属孔孟”道教“之前的性质的,而汉朝后才有”佛教“属双手合并朝拜的,所以,解释”龚“的来由的年代就很清楚了!2.龚姓历史

姓氏:【龚】、拼音:Gong、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进湖南溆浦)。东汉移 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名人:龚鼎孽,龚自珍、胜迹:缺、文献:仁和龚氏家谱;

六 桂:即为”六姓联芳“之誉称,分布于古时的泉州。

3.龚姓图腾

4.有关龚姓起源的其他说辞

4.1起源一 共工

龚姓起源于上古时代部族首领的名字。《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龚二氏。”《姓谱》云:“龚,其先共氏,避乱加龙为共。”

龚姓的祖先是上古时期与颛顼争帝的共工。《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析,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晨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中,中国居于天地的居中,四边有四根高高的天柱(即高山)支撑着,因而显得空空荡荡,平平静静,日月星辰都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宇宙中固定着。可是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王,被颛顼打败,一怒之下,用头颅撞断了一根支撑天地的柱子,结果,天的西北角倾覆下来,日月星辰都改移了位置,东南方的大地也被撞缺了一个角,天下的河水从此都向东南方流去。共工与颛顼争帝虽然失败了,但他触断天柱,改天换地,打破了旧世界的格局,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他仍然是个“胜利的英雄。”

中国上古时期的许多古帝王、英雄人物,实际上都是某个氏族、部落的名称。共工氏也是这样,其部族的居住地约在今河南省的辉县、淇县一带。此地上古时有一条河,名叫共水。共工氏部落,因聚居在共水附近,又称共国。关于共工氏的传说,古籍中记载很多,其事迹上及远古下至虞夏之时,涉及的年代很久远,这说明共工氏是那个时代中的一个比较显赫的氏族部落。

古代有关共工氏的传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恭维他,一是诋毁他。但不管是恭维也好,是抵毁也好,共工的事迹总是与古代的洪水连在一起。恭维共工的记载在《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礼记·祭法篇》记载与《国语》大致相同,不过改共工氏占有“九有”之地为“九州”。古时的文字,“九有”、“九土”、“九州”意思是相同的。共工氏是炎帝系统的部族。共工氏及其儿子后土能在当时称雄九州,其实力可能与黄帝系统的颛顼不相上下。

抵毁共工的事迹,记载在《国语·周语下》中,说共工安于淫乐,过于骄逸,用旧法治水,堵塞了众多的河流,削低高山来填平洼地,使天下人受害。《淮南子·本经训》还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造成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其实,这是一个历史冤案。据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的考证,共工氏部族聚居的共地,正当黄河转折处的北岸,这里是黄河水开始为患的地段。黄河从青海高原流出,一路上容纳了不少支流,山西的汾水,陕西的北洛、渭水、沁水,全是大川,所以越到下游水量越丰富。黄河在上游阶段还不致造成水患,等到了平原地带以后,又纳入了共水和淇水,才形成巨流,一旦天降大雨,便奔腾咆哮,形成水患。由于古人对天文气象和水利知识缺乏科学的认识,就认为这是共工氏“振滔洪水”造成的后果。水患产生以后,共工氏又采取将高处铲低,低处垫高的原始治水法,根本没有成效,以致于整个氏族部落常年在水想中挣扎,最后在外族的进攻下灭亡。共国灭亡后,国人即以国名共为姓氏。后来因躲避仇家,一支加水旁改为洪姓,一支加龙头改为龚姓。

共工之裔句龙氏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作了记载:“共工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句龙死后,被人们尊为后土神,社神,即土地神,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奉祀的祭主。中国古人将皇天与后土并称,将后土摆在与天帝并列的地位,常常以后土配祭黄帝,说明后土在当时做出过非同寻常的贡献,值得后人永世景仰。4.2起源二 恭为龚

现在也有些姓氏书说,战国时晋国的太子申生死的后谥曰“恭”,古时恭与共通,其裔孙为共氏,后加龙为龚姓。又说,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段发动政变失败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共叔段,其裔有以共为姓氏者,后来有的加龙为龚姓。4.3起源三 由共演变一

出自古共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共,亦作恭,为商代诸侯国。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讨伐,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共氏。后演变为龚姓。4.4起源四 由共演变二

出自姬姓,为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当时,周厉王在“国人暴动”中被赶出国都,然后诸侯便推举他代行天子的权利,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国在春秋时被灭后,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5起源五 由共演变三

也出自姬姓,为晋献公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的儿子奚齐即位以后,给其兄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谥号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氏,也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

4.6起源六 由共演变四

仍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大儿子郑庄公继承了帝位,后来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企图夺取政权,被郑庄公打败后,逃到共,当时在郑国境外,称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为氏,或以“共叔”为氏,也有以“共”为氏的,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4.7起源七 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

出自为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叫石敬瑭,因为避名讳,“敬”氏改为同义的“恭”氏,后也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8起源八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为氏,称“翁”氏。至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其子孙也姓龚,此支为其一。洪氏后来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点水,上面加了一个龙字,就成了龚氏。均是为福建龚姓。

4.9起源九 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数民族汉姓而来

① 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② 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 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4.10起源十 三支龚姓

远祖始于上古时期,共工为黄帝时治水之官,共工的后代就姓“洪”(“共”加上“水”)。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句龙,句龙的后代就以句龙中的“龙”字与姓氏中的“共”字合而为一,组成“龚”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龚姓的来源是,西周时期,宗室中有名“和”的王族被封在“共”地(今河南辉县)。后来子孙就以国名“共”为姓,后来又演变成龚姓。第三支龚姓的来源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后代。晋献公的宠姬郦姬为了自己的儿子奚齐能当国君,诬陷太子申生谋反,逼他自杀。晋献公死后,奚齐即位为晋庄公,他知道申生冤枉,就谥他为“共”,后来申生的后代就以“共”为姓,又逐渐演变成龚姓。此外,四川一带有少数民族巴族,族人中也有姓“龚”的。另外,宋朝时,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分别给他的六个儿子六个不同姓,其中第五子得龚姓,因此他的后人都改姓龚。龚姓郡望武陵,称武陵望,而由翁姓而来的龚姓,则称“六桂堂”,它指的就是当初一氏分六姓的事。5.迁徙分布

龚氏源头较多,支脉亦繁,早期主要繁衍于华北的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及辽宁等省境。汉后,则以我国南方的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为主要的繁衍地带。魏晋南北朝时,已成为湖南、湖北一带望族。至唐宋,龚姓便大举繁衍称盛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福建、广东的龚姓宗族大多以南宋龚茂良为其始祖。龚茂良的4世孙龚庄有四子:长子龚英居荆山,其后代有的又迁居安海;次子龚沼居晋江沙堤,其后有的又迁居安溪;三子龚徒居福州城内梅枝里。而且宋初,又有翁氏改姓龚姓的,使得龚姓在福建的分居再度增多。明代以后,龚氏有的又移居至今上海、广西等地。从清乾隆年间开始,闽、粤龚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往新加坡等国家。

龚氏,是台湾一个较有名气的姓氏。在名次上,排为第八十六。据史料考证,与福建一海相隔和台湾,早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后),便已经有龚氏的先人来到台湾开基。到了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后),还有一位叫龚便的泉州人,与王英、李镜等人入垦台北县石碇乡的水底村,奠立龚氏在台湾的基业,延续至今,使台湾有了许多姓龚的人家。台湾的龚氏,多在南部的嘉义和屏东两地。6.堂号

”中隐堂“:宋朝时候龚宗元任句容县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样。有一次,为政酷苛的杨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视察。但当他到句容边境时,却对人说:”这里已被龚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烦打扰他吗?“于是没入境就到别处去了。龚宗元官至都员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年高有德)。7.部分龚氏字辈 安徽合肥龚氏字辈 维仁存义,忠孝从之,遵其典则,宏济乃宜。福建邵武龚氏字辈 万原层正端,仲永景贵天,世国应文长,鼎玉兴得元,述作思孔孟,惟士敏茂联,大志承道本,荣宗绍祖华。广西宾阳龚氏字辈 礼义承宗祖,诗书则古先,荣华昌景运,发达庆长年,勤俭生富贵,浩杰保清廉,良民怀盛德,孝顺念英贤。广西防城港东兴市龚氏字辈 明知义有章 广西桂林永福县三皇乡龚氏字辈 祖籍南昌府,字辈:邦世然如寿广西陆川龚氏字辈 元凯济跄仪应运,文章炳海业传家。贵州某支龚氏字辈 启肇代圣天,尚应普学成,大发兴文德,洪云宪丙丁。河南信阳罗山龚氏字辈 学志心思 玉献朝廷 道义光明 安邦定国 永正家身。湖北恩施龚氏字辈 武陵堂,从湖广田四川到湖北荆州,后面在荆州始祖在黄果老家上门,字辈:玉启承家学,传经绍祖芳,仁文亏道德,缀绪发明扬,胜者出门远,诗书由厚昌,强辉光尚国,万世选民扬 湖北武穴龚氏字辈 以必逢应世,材灿奎钧藻,霖蒸起巨源,云勋堂锡泽,生烈在铭濂,彬炽基钟泰,棠辉增锦添。湖南宁乡巷子口龚氏字辈 始祖是明代从江西迁到湖南连源一带,后清代中期迁到安化东山乡,清末迁到宁乡巷子口檀树,字辈:清德荀高后,家传博尚勤 湖南武陵龚氏通行原字辈 武昌宗子荣,文朝百万成,廷大兴世守,国泰定长春,亲德如天重,君恩与日新,能明伦序理,裔载建奇勋。日公房原字辈:日曰奇福泽,允敬凤朝阳。增订字辈:亲德良高厚,家传尚慎勤,尽伦敦爱敬,为学在明新,士慕垂诗教,臣怀立汉勋,先贤均可法,后起益多英。月公房字辈:月敬安湖道,绍仕志丹成,天希文圣祖,良善世生贤,继先思树德,诗礼允传家,立品崇儒雅,观光应国华。暹公房原字辈:昌耐荣进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荣。江西抚州龚氏字辈 仲世承家学,传经绍祖芳,人文光道德,天启翼元良,善政昭齐渤,英贤贯楚湘,裕后辅朝堂,泽宜永扬昌,俊硕满际涯,科博遍星宇,海振新兴强,儒能遵孝治。江西进贤龚氏字辈 诗礼传宗宝,简戟树奇珍,子孙隆茂发,科海呈精英。江西南昌龚氏字辈 尚国以大义,仲应懋元鸿,世享绵千代,循良楚汉真。江西遂川龚氏字辈 汤侧朝元宰,天开文运世,宏道为卿相,经邦克字平。刘南武陵堂龚氏字辈 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连,贻厚诏祖光,奎璧聊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合祠新字辈: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上海南汇龚氏字辈 云台丕显文,炳志仁大可。四川遂宁龚氏字辈 方立体年一成休士本. 重庆某支龚氏字辈 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启行志和少,子孝父兴亮。应大贤仁启,荣发富贵昌,孝祖本元茂,吉地福连忠。重庆巫山龚氏字辈 兆龙启天洪,斯士能绍文,行仁崇正道,德大众明君,孝卓传家典,忠为建国勋,昌隆光太祖,万派一元分。某地龚氏字辈 汉时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 某地龚氏字辈 清樟治祥(武陵堂)某地龚氏字辈 光正荣子安 某地龚氏字辈 汉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某支龚氏字辈 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兴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续字辈: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

27四川某支龚氏字辈 元续世成友,开情万代新,国正天信顺,久接仁具能。

28某支龚氏字辈

作成文朝启永敦 安邦定国佐明廷 大德洪福体玉志 世代芳荣耀长兴

29湖北某支龚氏字辈 仲应懋元鸿,世享绵千代,汉时怡茂泽 30四川广安某龚氏字辈 丕显陈中泽

8.龚姓历史名人

8.1二龚

“二龚”在历史上名气响亮,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指的是汉代的两位著名高逸之士龚舍和龚胜,而这两位深受历来书生心仪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约2000年以前汉哀帝年间的江苏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见龚氏在江苏的悠久渊源。

龚舍是一位精通鲁诗的学者,贤名远播。汉哀帝曾一再征召他出来作官,可是三番两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别遣派使者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当泰山太守,他也当了不到几个月就“上书乞骸骨”。后来又拜他为地位崇高的光禄大夫,他也一样地不肯接受,视富贵如浮云,为后世读书人塑立了不朽典范。

龚胜,也一样是以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见称。他虽然曾于汉哀帝时应诏为光禄大夫,但于王莽秉政时即悄然隐退乡里。后来,王莽篡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的高名,曾经奉印绥,安车驷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为上卿,可是,龚胜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7.2其他名人

龚 遂: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龚姓名人。西汉时任渤海太守,敢于谏诤。渤海临郡饥荒时,曾开仓借粮。后世把他和黄霸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

龚自珍:龚姓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学、文字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学识。为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道光年间举为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他曾预见英国可能侵犯,建议加强战备。其诗、文有较高成就。

龚 贤:清代著名画家。工山水,兼工诗文、书法。其画浓郁苍润,行草雄奇奔放。为”金陵八家"之一。

龚琴徵:著名女画家,以工画蛱蝶著称。9.龚氏慈善基金会在赤壁洪水铺桥傍落成

龚氏大宗祠---龚氏慈善基金会在赤壁洪水铺桥傍落成这是龚氏全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始祖仕杰公800年前落户蒲坼,现今生活在赤壁、嘉鱼、崇阳、洪湖、湖南一带有子孙两万余人,龚氏历代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为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作出不朽贡献!现重修祠堂,上以纪念先祖,下以启迪后人,慈善基金会旨在团结龚氏族人,互助友善,为共建功立业和谐社会努力!10.龚氏部分QQ群(网上收索)1.龚氏族人:86485907 2.龚氏家园群一:7024560 3.龚氏家园群二:24980840 4.龚氏家园群三:56265852 5.龚氏家园群四:72377254

下载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塑胶跑道的历史起源

    塑胶跑道起源于哪里,又为什么能在当今社会处于优势状态呢?现在塑胶跑道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们运动场的主要材质,在了解塑胶跑道前,我们先看一下塑胶跑道的一个发展史: 塑胶跑道......

    五一劳动节的历史起源

    五一劳动节的历史起源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

    饺子的历史起源

    饺子的历史起源 饺子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深受中国广大人民喜爱的食品,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 世界远程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 远程教育的分代 远程教育起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 远程教育起源于英国;(丁兴富)  远程教育起源于中国(谢新观)。  1.......

    广西南宁市寺庙历史(写写帮推荐)

    古代的南宁只有寺庙,叫天宁寺,后来才有城。所以称“先有天宁,后有南宁”。寺庙带来南宁的发展随后南宁就有“九庵十八寺”之称他们是水月庵,地藏庵,西竺庵,地灵庵,准提庵,树灵庵,普......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保险公司是专卖店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1、埃及(人身) 2、海上保险(意外)3、中国保险的起源 同治年间民国中国4、保险中介的产生 劳合社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沼气的起源 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

    世界艾滋病日历史起源

    世界艾滋病日历史起源 艾滋病已造成超过两千五百万人死亡。即使最近世界许多地区的治疗管道已经改善,2005年仍有310万左右(280万到360万之间)人死于艾滋病,其中约有57万人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