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

时间:2019-05-13 02:3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

第一篇: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

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

1、阅读下列关于总理衙门的材料

材料1:凡系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也,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夫铨叙之改,吏部主之,今则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而吏部仅司注册而已。出纳之令,户部掌之,今则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而户部仅司销核而已。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燕劳赏赐之繁,皆该衙门专之,而礼部主客之仪如虚设矣„„,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法律本掌于刑部,自各国以公相持,凡交涉词讼之曲直,悉凭律师以为断,甚或教案一出,教士多方袒护,畸轻畸重,皆问该衙门理论„„,制造本隶于工部„„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而工部未遑兼顾也。是创总理衙门之事,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科六部矣。

——;转引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2: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与英、美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殖民势力不仅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而且深入长江内地,面对这种新形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某些统治政策,对政权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咸丰帝下谕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端。

„„在总理衙门设立以前,清廷对外交涉由礼部、理蕃院、鸿胪寺等机构办理。总理衙门成立后,清廷才开始有了专门外交机构,尽管它带有半殖民地色彩,但毕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回答:

⑴据材料1,总理衙门的职权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⑵结合背景及以上材料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对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性质及影响进行客观地评析。

2、阅读下面关于维新变法的材料 材料1:在光绪帝下令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就迫使他连发三道谕旨。首先,撤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和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其次,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皇太后处谢恩„„。第三,任命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置直隶总督(不久改为实授),统领北洋军权,掌握了京、津一带的兵权。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2: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希望得到它们的支持。当时英、美、日等国和俄国之间有矛盾,俄支持慈禧太后,而英、美、日等国想拉拢光绪帝和维新派以对抗俄国,并乘机加强对清廷的控制„„七月二十九日(9、14),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了北京,维新派对他此行寄予了厚望,准备聘其为变法顾问。然而,当伊藤博文发现变法败局已定时,就无意再支持光绪帝和维新派。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3: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撤并机构和裁汰冗员,将使大小官僚,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65面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3、阅读下列有关清末“新政”的材料

材料1:买办官僚盛宣怀说:“今两宫一心,已饬议行新政,将来中外(指清朝朝廷和帝国主义列强——引者)必能益加修睦,悉泯前嫌”。盛宣怀为朝廷草拟致列强政府的信稿中写道:“敝国现议实行新法,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

——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2:《辛丑条约》的订立虽然使他逃避了从外国来的危机,但是国内的危机却显然是更加严重了。不但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下层社会的一些阶级、阶层,包括各地的士绅、中小地主、商人、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清朝政权的不信任感也空前地增长了,为了使这些阶级、阶层感到这个政权还是有希望的,慈禧太后也不得不重新弹起三年前光绪帝弹过的调子。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3: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12年,全国17个省登记成立的农垦公司有171家。江苏、安徽、浙江等8省在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这些公司在引进近代农业机械、新品种种植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促进商业性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4:在这些“新政”中,清政府最重视的是练兵筹饷以增加收入,巩固统治,其他方面多属表面文章。尽管这样,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变革,毕竟为长期停滞的社会机制带来了一些活力。

——冯克诚《中国通史》 回答:

⑴ 据材料1和材料2分析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原因? ⑵ 据以上材料的信息,对清末“新政”进行客观地评析?

4、阅读下面有关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材料1:1927年12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表对于时局的谈话称:“各地有苏俄领事署做共产党的政治机关,又有苏联远东银行做共产党的金融机关,我以为在革命未成功以前,一定要对俄绝交,待至革命成功后,再来设法恢复帮交”。12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对苏绝交令„„,随即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开始驱逐苏领事、封闭苏营商业机关。

材料2:1928年3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与美国政府代表在上海签订解决宁案的《中美协定》,协定将美军炮轰南京,阻碍国民革命的暴行说成是共产党人煽动而致,国民政府向美方“深表歉意”,答应惩办肇事者,并向美方赔偿损失。

材料3:国民政府初期对于英、日帝国主义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1927年5月17日国民政府特派江苏交涉员郭泰祺就英国士兵强奸华妇一案,向英国驻沪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惩治凶手。对于日本不断增兵山东的侵略行径,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6月、1928年4月两次提出严重抗议。济南惨案发生后,5月13日南京政府派员赴英、法、美等国的声援与帮助,同月,国民政府拒绝了日本企图干涉中国东三省内政的谍书。

——以上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回答: ⑴ 据材料1和材料2,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怎样? ⑵ 据以上材料,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进行客观地评述。

5、阅读下面有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的材料

材料1:红色政权地区,系指在中共领导下,实行武装割据,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政权相对立的革命根据地。这些地区革命政权的形式,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工农武装暴动,中经过渡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而后逐渐形成各级地方的工农民主政权。

材料2:苏维埃是红色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毛泽东曾把整个红色政权比喻为牢固的塔,而乡政权犹如塔脚。为了把乡政权变为“石头筑的塔脚”,从而坚固红色政权的整个“宝塔”,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并从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为了广泛吸收群众参加政权管理,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

材料3: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其作用,不但在于对豪伸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实行专政,而且还在于它是工农大众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既有高度的民主,又有高度的集中。

材料4:红色政权在政权机构和制度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二十年代,当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尚无直接经验的情况下,红色政权在一定时期内排除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这与中国国情和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阶段是不相适应的。在选举上„„对剥削者和为剥削者服务的人没有区分,而一概剥夺了这些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利于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另外,红色政权实行“议行合一”制„„集立法权与行政权于一身,而不注意解决如何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作用,也容易导致专檀。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回答:

⑴ 红色政权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⑵ 根据材料评析红色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的措施。

6、阅读下面有关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滋长的材料

材料1:20世纪初,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业牧垦企业„„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12年,全国17个省登记成立的农垦公司有171家。江苏、安徽、浙江等8省在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1919年已发展到100家,资本总额1245万元„„二十年代前期,租地农牧场经营就已经大量出现„„这些公司在引进近代农业机械、新品种种植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促进商业性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这类农垦公司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大部分农垦公司主要还是封建性的„„到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加之内部经营管理的腐败,许多农垦殖公司相继破产,而且相当普遍。

材料2: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并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农户手织业的商品化,织户与商人之间成为实质上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了,于是工资织户不断增加,如高阳织机总数中,工资织户所占比重从1912年的34.5%增到1917年的69.2%,1927年达到88.6%„„但这些工厂规模很小,织机也只有10架左右,雇工仅10余人,很难积累起足够资金去使用机器动力„„但这些工场手工业一旦遇到帝国主义加紧倾销或者遇到封建势力的摧残勒索就很快衰退下去。如宝坻棉布工场,由于日本势力的伸入而开始衰落,1923年的67家减为40家,1931年为18家,1933年仅剩7家,工资织户也由1923年的67%降到8%。

——以上材料均引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请回答:

⑴ 材料1中的农牧垦殖公司是什么性质的企业?1912年——1919年,农牧垦殖公司有较大的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⑵ 材料1中的农牧垦殖公司和材料2中的工场手工业有什么相似的命运?从中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⑶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评述20世纪初,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及命运。

(注:新情景材料题,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2000年的高考试题中还出现了新情景材料问答题,如关于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的比较一题。它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者的推崇,旨在引导中学师生摆脱思维定势。同时,它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近几年所出现的新情景材料题看,世界史较多,中国史相对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历史的认识也会更客观、更公正,这种新情景材料题在中国史部分出现的可能性会更大。以上是本人以中国史为题材设计的六道新情景材料题,适合于高三各个阶段相关内容的复习,尤其适合以单科命题的省份的考生。)

参考答案:

1、⑴ 职权越来越大,成为包揽一切的机构,六部形同虚设。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⑵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它的出现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备了一些近代色彩,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基本完成了以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包含了适应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维新派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任何实权,当时的人事权和军事权都被慈禧太后所控制;维新派对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些国家支持维新派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清廷以对付俄国;变法内容脱离了实际——过多、过急,从而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不仅没有最大限度地孤立守旧派,相反,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3、⑴ 讨好帝国主义列强,博取列强的信任,应付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⑵ 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博得帝国主义的信任和支持,清政府弹起了“维新”的调子,其实质是加强专制统治,尽管是“假维新”,但也实行过一部分真改革。维新推行后,各地纷纷办厂,1902年——1912年全国17个省共兴办171个农牧垦殖公司,这表明中国农业经济中有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变革,给传统的体制和旧势力是一个猛烈的冲击,给长期停滞的社会机制带来了一些活力,客观上便利了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4、⑴ 实行反苏亲帝,对帝国主义实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

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就背叛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推行反苏亲帝的反革命政策。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已演变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但这一政权成立之初,当权者并没有立即放弃反帝的旗帜,而是顺应人民高涨的反帝情绪,做了一些维护民族尊严与利益的事情。

5、⑴ 吸收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让工农大众成为政权的管理者;选拔群众中的优秀代表充实到各级政权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出现了工农武装割据,逐渐建立起各级地方红色政权。红色政权通过吸收积极分子参与政权管理,实行“议行合一”制等政权建设的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红色政权日益巩固和扩大,为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政权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结构模式上曾一度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在阶级结构上,在一定时期内排除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在选举上不注意区分剥削者和为剥削者服务的人。这些“左”的行为违背了中国的国情,不利于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议行合一”制容易导致专断的产生。

6、⑴近代资本主义农场性质的企业。

1912——1919年垦殖公司的发展。一是一战的影响,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二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法令。此外,清末新政在农村经济方面也实行过一些真改革,对农垦公司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⑵ 在20世纪的30年代,都逐渐走向衰落或破产。

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束缚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尽管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和工场手工业,它们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样,是没有前途的。

⑶ 20世纪初,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滋长,但力量极其微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随着外国势力的伸入不得不走向衰落或破产。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农村经济资本主义因素,不可能获得独立发展的时机,不可能冲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二篇:历史教学情境设计

巧妙创设历史情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科学技术》的教学情境设计

会盟一中 李利琼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六种情形: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的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

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结合我对这六种情境创设的理解,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科学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一、导课

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你的课本是如何印出来的?学生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二、课本内容的学习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同时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我利用课件图片如《金刚经》、毕昇、转轮排字盘、现代印刷机器、打印机、司南、宋代指南针、唐代火药武器、宋元火药武器等等。科学研究证实学生接受知识的最快方式是图片,本节课我利用大量图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形象具体理解。

2、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我设置三个讨论题①

雕版印刷术的程序是什么?活字印刷术的程序如何?对比这两种技术那一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②指南针的发明有何作用?结合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说说。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③火药的发明有何作用?(从军事、娱乐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

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管那一种,都可以模拟与真实历史情景相似的历史情景,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教学中让学生得其“情”而进,观其“景”而入。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历史情景的运用将为历史学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

第三篇: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2006年中山市一模(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2.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惘D、知之为知之 3.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C、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4.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其特点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B、摆脱了封建统治危机C、对封建统治政策作了内部调整D、内容广泛的全面改革

5.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6.能说明19世纪60年代后的30年是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史实是A.新学堂和新教育体制开始出现B.洋务运动全面掀起C.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D.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7.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否定封建传统道德B、铲除封建统治的根基C、利用孔子的权威服务于变法 D、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的爱国要求是①“抵制外货” ②“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 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大革命时期中共积极推动国民革命发展是基于

A、通过革命建立自己军队的需要B、扩大党的组织基础的需要C、实现人民反帝反封建要求的需要D、改造国民党为革命联盟的需要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色政权实行战略转移主要由于

A、中国是半殖地半封建地社会B、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D、中共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11.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的地区位于A、豫皖苏地区B、豫陕边地区C、鄂豫皖三省交界D、湘鄂赣三省交界

12.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起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作用的措施是A、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B、发动抗美援朝运动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3.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A.合理调整工商业B.没收官僚资本C.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D.优先发展重工业

14.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得到改变,这说明

A.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推进发展B.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富国大计C.实现民族独立是推动近代化的前提D.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地位在于

A、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B、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D、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 16.在天文学研究上引入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布鲁诺D.培根 17.拉丁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美国B、海地C、古巴D、墨西哥

18.1857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这一现象表明A、各国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已存在C、资本主义制度已渐趋衰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9.大资产阶级当政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就基本完成,其主要表现是A、确立起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B、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C、通过了《人权宣言》D、部分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0.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两国均有较高程度的垄断组织B、两国均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C、两国均具有了较为丰富的资源D、两国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21.决定“亚洲的觉醒”走上与“亚洲革命风暴”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A、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C、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D、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占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3.罗斯福新政被成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 24.二战期间的战时同盟战后很快破裂主要由于

① 意识形态的矛盾②国家利益的矛盾③美苏争夺殖民地的矛盾④美苏争霸局面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言 材料二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8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摘自希特勒《我的奋斗》

材料二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回答:(l)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指出一战后德国及日本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出现变化原因的异同点。(6分)

(2)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美国在惩处德国日本法西斯时态度的差异。指出差异的主要表现及美国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3分,共计39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14分)

30、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大探索。指出这两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探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次探索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12分)

3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历程。(13分)

2006年中山市一模参考答案:

1、C2、B3、B4、D5、C6、B7、D8、A9、C10、D11、C12、A13、C14、C15、D16、C17、B18、B19、A20、D21、A22、C23、D24、B25、B26、历史现象:明朝时期农业经济和商品交换发展较快;封建社会中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或答成重农抑商);但明中后期从事商业发展的人明显增多。(6分)

主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政策对稳定社会经济基础有积极作用,(3分)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和发展。(3分)

27、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6分)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2分)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4分)

28、(l)变化: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同:日本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所得到利益与其愿望有较大差距,而德国是战败国,战后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相称。相同:都受到英美势力的压制,急于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6分)(2)对德国:分区占领,铲除法西斯势力,改造德国社会。对日本: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原因:美国遏制苏联,维护其远东利益,称霸世界。(6分)

29、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农耕。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4分)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分)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4分)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4分)

30、主要内容:前者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后者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逐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6分)

原因:前者未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成果,修改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政治上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经济建设上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后者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6分)

3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3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3分)社会主义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2分)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3分)社会主义模式由单一到多元: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2006年韶关市一模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A 8.C 9.C 10.B 11.A 12.D 13.B 14.A 15.D 16.D 17.C 18.B 19.C 20.D 21.B 22.C 23.D 24.B 25.A

26.(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分)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3分)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3分)

27.(1)特点: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2分)原因:第三世界的兴起使联合国结构发生变化,接纳中国成为必然。(2分)

(2)一致性:不愿放弃在台利益。(2分)变化:材料三放弃了两个中国的立场(2分)(3)特点:坚持一个中国。(2分)认识:它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美国不愿放弃在台利益,所以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2分)

28.(1)地位变化:罗斯福新政前,国家不干预和指导私人的经济活动,国家也没有能力干预和指导私人的经济活动。罗斯福新政后,国家由不干预资本家事务变为国家主动地对经济加以干预,参与资本主义的分配、生产、流通等经济过程。(6分)

(2)原因:罗斯福新政前,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自由放任时期,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事情,不承担经济职能。但随着垄断组织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的自由放任的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局面,因而必须进行国家干预。(7分)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均可同等给分。

29.(1)说明:统一性:秦朝统一文字(“书同文”),重法抑儒;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4分)

多样性: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中外文化共融,佛、道、儒、法并存。(4分)原因:秦汉是大一统的、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分)对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接纳吸取了外来文化的长处。(3分)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符合参考答案的意思,即可得分。

30.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6分)

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俄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6分)说明:学生若答出救亡图存、西方民主思想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都可以酌情给分,教师评卷应灵活把握。

31.不同表现及解决途径:立国之初:表现为北方和南方政治集团在国会和政府中的权力分配上的矛盾。(3分)说明:学生可以答南北之间的经济矛盾,但最多能给2分。

解决途径主要是通过立法(制定宪法)来协调南北的权力分配。(2分)19世纪60年代: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经济形式(或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废奴问题。说明:必须突出由于工业化而矛盾加剧和废奴问题。(4分)解决方法主要是通过战争手段打败南方,实现南北统一,废除奴隶制度。(4分)

第四篇:高三作文新题设计

高三作文新题设计

【新题设计】

阅读下面两句话,按要求作文。

1、赢家有计划,输家找借口。--李昌钰

2、如果起点和方向错了,就只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求:①请选取一句话或两句话作为思考点行文,行文必须与这两句话有关。②必须结合自我行文,不可胡乱瞎编文章。

③考虑到文章的充实、深刻,字数最好不少于800字。

④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写成诗歌。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很好的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美籍华人著名的刑侦专家,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李昌钰博士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赢家”与“输家”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也在告诫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赢家”。同时也告诉我们“输家”之所以“输”的致命弱点。相信这句话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示。第二句话是说起点和方向的重要性的。起点就是开始,就是开端,就是第一步,就是人生旅途中的那条起跑线;方向就是理想,就是目标,就是夜空中的那颗启明星,就是万里海疆的那座灯塔,就是茫茫沙漠中的那个指南针。起点重要,起点错了,就意味着人生的第一步走错了,那结局不只是走了一些曲折路,更多的是南辕北辙。同样,方向也非常重要。方向错了,就意味着人生失去了明确的前进方向,那结局也不只是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全盘皆输。两句话结合起来思考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思考,赢家不仅赢在有计划上,而且还赢在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并且还拥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上。只要思考合理且行文流畅就能写出好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写作还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必须结合自我行文,不可胡乱瞎编文章”。这一要求意在引导大家多从自我入手,要将自我大旗在文中高高扬起,要写出自我的青春,自我的朝气,自我的信念。其实,这篇文章只有将自我展示出来才能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这也是设置这个要求的根本原因。至于本文写作的角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定。正面反面皆可,只要合理就行。

走好人生第一步

法国作家罗曼·兰说:“人生不发返程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这就意味着如果起点和方向错了,就只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人生的起点非常重要,走好人生第一步十分关键。

2007年4月12日上午,他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当说到“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要真心对待每个人”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个人就是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也就是那个为农妇计薪、为矿难中失去父亲的孩子落泪的人民的总理。是母亲正确的教育,爱的濡染让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铸就了他亲民的行政风格和炽热的爱民情怀,这一情怀温暖了整个中国。

一个人走好人生第一步,受益的不只是自身,也许他会照亮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然而一个人一旦选错方向,走下去,那将是一个无底的深渊。

陈水扁,一个选错人生方向的人,当他迈出那可怕的第一步时,就注定要为他所选的路付出一切。当中国收复台湾、促进民族团结的时候,他却忙着搞台独、搞分裂。而如今,他落得个政治腐败、贪污犯的驾名。

同样是人生,一个亲民行政,受人尊敬,扬名中外;一个却遭千人唾万人骂。由此可见,人生的悲哀,不是人生道路有多坎坷,会碰到多少礁石,而是你一开始就站错起点,选错方向。所以走好人生第一步真的很重要。人生如同手掌纹般杂乱,需要我们走好每一步,而第一步就决定你以后的人生方向,我们怎能不仔细斟酌,又怎能盲目地开始出发呢?

现实生活中,成功者与失败者太多太多,而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思想不同;成功者总会慎重于出发的起点和方向,心中永远装着希望和未来,并走好每一步,所以他能够成功,而失败者总是盲目跟随眼前利益走,把别人的成功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没有定好起点,掌好方向,因此他失败了。

所以说后悔不如先悔,先悔不如无悔,在迈出第一步之前一定要仔细斟酌,不要盲目地开始出发。

走好人生第一步,以后的人生便挂满美丽的彩虹;走错人生第一步,以后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无底深渊。

亲爱的朋友,一定要找好起点,把握好青春的方向,迈出人生绚丽的第一步!

正确方向,辉煌人生

人生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铸就辉煌——题记

花儿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才能在春风抚恒中舒展婀娜身姿;雄鹰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万里长空中振展像硕双翅。人生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在人生路上绽放精彩,羸得成功铸就辉煌。

人生的跨越,让他创造了奇迹,方向的正确,令他成为了骄傲。2004年雅典奥运110米栏的赛道上赫然屹立着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小伙子——刘翔。殊不知,在练习跨栏以前他是一名跳高运动员。但是他找准了自己人生方向——向前奔跑。正确的方向,让刘翔沸腾了雅典;正确的方向,让刘翔轰动了中国。刘翔找准了自己的方向,触摸到了人生的精彩。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成就人生。向前奔跑是正确的方向它让刘翔得了成功,铸就了辉煌。

人生的谱写,让他登上了段巅峰,方向的正确,使他造就了时代。东风销魂,白发如雪,千里之外他走来了。朝着人生的方向——音乐悠然而来,音乐达人周杰伦在舒缓悠扬的舞曲节奏中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击打出了人生的完美舞曲。在激情扬溢的曲风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呐喊出了人生的缤纷曲调。正确的方向,让周杰伦获得了成功的青春人生。只有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才能炫出人生的绮丽。音乐是正确的方向它让周杰伦收获了成功,铸就了辉煌

人生的努力,让他迈入了央视播音台,方向的正确,让他造就了新时期国音。罗京,二十多年陪伴着国人度过准确的时刻,多少个夜晚在他的声音中感受世界的纷繁。罗京找准了正确的方向——播音,让他成就了一代“名嘴”婉的声音中道出的有快乐亦或悲壮;伶俐的口齿中流霞的有欣赏亦或同情。正确的方向铸就了人生的成功,让罗京赢得辉煌。播音是正确的方向,它让罗京赢得了精彩人生,收获了缤纷天下。

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让人生完美。找准自己的方向,让人生出发吧。只有正确的方向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

方向引领人生

如果起点和方向错了,就只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题记

年轻的我们喜欢出发,漫漫人生路,也许你会问,我的路在哪?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那就是你征程的方向。

透过历史的天空,我看到了一颗闪烁的星——司马迁。也许受辱前他没有想过要为自己选择一条什么路,但只因一句公道话,生命的航向就发生了偏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以轻于鸿毛。”他选择了前者,于是,他“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怀抱着“穷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理想,自己日日夜夜的笔耕不辍,写出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记》。是正确的人生方向引领了他光辉的成就!

穿越时间的隧道,想到了海伦·凯勒。也许是上天的不公,让她与黑暗相伴,她的前方一片黑暗,但她却要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她努力用心去发现世界,于是,她以自己不屈的意志,一步步艰辛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生命的航向确定了,她最终生命结成一颗芬芳饱满的果实,把生命缔造成一曲华丽的乐章。

历史风云在我面前变幻着,我看到了跪在岳飞面前,永远受世人唾弃的秦侩,他那丑恶的嘴脸抑或是隐于罪后绝望的嘶吼,只能把他推向历史的深渊,因为他人生的方向是在判国方向上越行 越远,最后只能坠入万丈深渊。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有阳光明媚的春天也有狂风暴雨的夏天,既有硕果累累的秋天,亦有寒风刺骨,大雪纷纷的冬天,不管示来的路是易走还是难走,只要选择了正向的航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会收获一篮春光。

方向引领人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钟情于玫瑰便勇敢地吐露忠诚,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用你的辛勤和汗水,最终就会收获茂盛树阴

记住吧!看准脚下的路一步步走下去,成功就会来到你身边

错与悲歌一路

如果起点和方向错了,就只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题记

岁月的演进一如浪潮,风口浪尖,日月旋转,当我们回首去聆听与抚摸那尘封的记忆时,总有那诸多的感慨与突兀:一旦选择了错误的起点和方向,就只有悲歌一路!

昔者吴王夫差,在战胜越国之后,没有了兵戎相见,便恣意于骄逸,姑苏台上轻歌曼舞,灵岩长亭西施同醉„„夫差错于战后的起点和方向,不是休养生息而是大肆伐木筑亭;不是谨尊战训而是乐于勾践所奉;不是枕戈防备,而是沉溺于骄奢之逸,于是乎,在勾践含辱积蓄力量的过程中,夫差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终至勾践的东山再起。如果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对勾践的赞赏,又何尝不是吴王夫差的一路悲歌!

错误的起点和方向,使夫差终至误国之哀。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李后主,在错误的方向下,享受独自的悲哀,闲情雅逸,只欣于与周后的宴乐歌舞,使最后一股胆魄随着他的阶下囚沦为虚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的何止是他的亡国之痛,花间习气终使他以宋太祖的一杯毒酒了却终生。

错误的起点和方向,使李煜终至亡国之痛。

他,出身贫困,从贫穷小子到“胡润榜”首富,然而,这位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却在富有下转向了错误的起点与方向:涉嫌创业初期以违规方式获得北京中行的信贷支持,虚假房贷、车贷,涉嫌“操纵市场”„„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被刑拘,为自己的人生之路谱写一曲悲歌。

错误的起点和方向,使黄光裕终至名誉全失。

人生的道路上,不免布满诱惑,一步踏错,就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前行的道路上,要时刻以自省标识自己,切记,慎微!

第五篇:高三历史观点评述题(最终版)

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大题做题方法总结

【考题示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 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一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指导】

1.命题立意:本题以西方史学家的著作原文为栽体,借助对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和评论,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挖掘题目信息,解答问题:

(1)步骤:阅读材料信息,总结材料所涵盖的几种观点,选定要答题的观点 →(在自己所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选定)→ 史论结合组织答案

(2)有效信息及推断

(信息l)设问: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推论)①要选择的观点一定来自材料,而不是材料以外的其他观点。②围绕的主题是“西方崛起”。

(信息2)“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推论)本段材料描述的观点是欧洲中心论。组织答案时要找欧洲领先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信息3)“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l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推论)本段材料描述的观点是l6—18世纪的亚洲和中东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组织答案时要找16-18世纪期间亚洲及中东地区领先世界的史实。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题型特点】

1.该类题常见的三种设问类型:

(1)多个观点任选一种观点论述型。例如:

①(2013•北京•T37)(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②(2013•江苏•T23)(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③(2012•新课标全国•T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一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依据所给材料提取l~2个信息并进行论证型。例如:

①(2013•课标全国l•T41)比较图

9、图l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②(2012•江苏-T22)(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③(2011.新课标全国•T41)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④(201l-江苏•T22)(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⑤(2010•新课标全国•T40)(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写一篇短文型。例如:

①(2012•山东•T37)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②(2010•山东•T27)(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2.题型特点:此类题型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最高层次,往往独立设计题目或者是材料题中设问的最后一问。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主要有两个方向:(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本类型综合了这两个考查方向,即选定多个观点中的一个观点或者只围绕一个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所选定的或者给定的这个观点。

3.解题技巧:本类型试题给定的信息不一定丰富,需要借助所学知识。观点选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另外史实组织要充分。

4.命题趋势:观点评述类试题的高考新动向:2012年前的该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一定的历史观对材料观点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能力。2012年后坚持开放性命题的同时,更加关注历史事实本身,避免了只强化历史理论、史观,而忽略了对历史最基本元素——基本史实的掌握。

【考场破题】

1.归纳观点:阅读所给材料,概括归纳材料中包含几种观点。

2.选定观点:如果是两个以上观点的,要选择其中一个。如果仅有一个观点,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选定观点时要直接明了并要指出观点,不能出现不选定观点而直接论证的现象。

3.论证观点:在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观点,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4.组织答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格式:观点----论证----结论(观点)

【巩固练习】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与立宪的利益(或利益集团)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康氏“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可待也”等取快一时的言词鼓动下,光绪皇帝在条件不成熟之时,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四面树敌。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最足以体现康氏军事活动性质的是他们对待军事将领的态度。在改革迟滞不前之际,康有为等人不是冷静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归结为慈禧一人。于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密谋付诸实施: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慈禧接到密报,发动政变,悲剧结束。

——黄广明等《悖论康有为》

材料三

改革恰恰需要妥协,利益相关方要互相让步。这种妥协是一种智慧,是长远眼光,同时也是大局意识。——马立诚、雷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何大多失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哪些矛盾,最终这些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

巩固练习答案:

2、(1)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大州主张按人口比例产生议会,小州主张各州在议会有平等权利);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南部蓄奴州主张将奴隶人口计算在州人口总数内,北部自由州则反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保护人民权利与加强中央政府权利之间的矛盾。

解决: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议员,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黑人奴隶人口按3/5折算;采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又采用三权分立、任期制、选举制等对中央政府及政府官员进行

限制。

(2)措施激进,四面树敌;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

(3)答案一:同意。如美国l787年宪法的制定,正是美国各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这为美国由独立之初的混乱,演变为后来的强大和繁荣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障;中国的戊戌变法,正是由于变法措施太激进,缺乏妥协,才使变法最终失败。

答案二:不同意。如德意志帝国的资产阶级改革,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与封建势力太过妥协,故改革非常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利于德国的长期发展;再如中国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致使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

下载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新情境历史材料题设计(原创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届高三历史材料题集锦2(5篇材料)

    2010届高三 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集锦(2) 1. (2010•山东运河高三月考)(25分)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经历30年。中国改革开 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计划 双峰八中:邓望宜 第一课时 本课高考地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题目比较频繁,有主观......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总结在2010年高考中我校文科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文综科目的进步更加突出。下面就历史学科三年来的做法做一个总结,具体如下: 首先,坚决贯彻执行学校提出的措施和方法。按......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一、历史信息题: (一)能力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二)设问指向: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三)解答技巧:由表及里、由此......

    2013届高三历史复习周末检测题

    2013届高三历史复习周末检测题(八)一.选择题1.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③推进社会主义改造④......

    2011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检测题

    2011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检测题《古代中国与世界》一、选择题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

    历史题

    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复习卷 (总分50分,时间50分钟) 姓名:班级:得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0.5分,共15分) 1. “国家危难,救国意坚,广东禁毒,虎门销烟”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 ) A......

    历史题(范文模版)

    26.一些欧洲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不断传出针对中国充满矛盾的声音,“中国应该救欧洲”、“中国向欧洲提出‘恐怖要价”’„„欧债危机阴霾迟迟不散,中欧关系也随之变得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