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求与案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求与案例
如何讲好信息技术课?这是广大一线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许多教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强调评价环节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然而,就我所了解的各省市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来看,依然有一些根本 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些老师抓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变精彩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上周学的内容,这周就忘了;一些老师想方设法与游戏、QQ、网络争夺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断网等手段好不容易把学生抢了过来,学生却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一个个无精打采像个“木头”。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从学生方面来看,课堂学习、课下巩固、阶段复习这几个环节没有做好;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没有做好那三个环节的原因与教师有很大关系。
教师只有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抓好课前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引导、课后评价与反馈这三个关键环节,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是有目的学习,为了便教学达到最优化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案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人是怎么学习的(2)教学与教学设计
(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4)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一、人是怎样学习的
不同类型的内容,人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1、知识
知识也分不同类型: 识记概念
如:键盘、鼠标、按钮等,苹果等水果名,英文单词。对于这些规定性的、具体的概念,人采取的是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即认识了,记住了。理解概念
如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这些是抽象概念,对于抽象的概念,人必须理解了才能学会了,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现抽象的过程。
2、技能 动作技能
如:鼠标操作,打字,图片的旋转等,开车,收发电子邮件,这些属于动作技能,是需要人们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智力技能
如:信息的特性,判断信息的某个特征是需要经过大脑思维比较判断最后做出决定,这属于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培养的。
3、过程与方法
一些内容如什么是程序设计,什么是网页设计,这些内容靠理解、靠反复练习均不能掌握,需要人们亲身经历一段程序设计或网页设计,从中感悟的。一些方法也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从中提炼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相对前面所说要难一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还有一些内容,如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规范使用电子邮件,有条理地管理个人文件,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或一种由价值观影响的态度,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方式将又是不同。
二、教学与教学设计 其实,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扮演着教学设计者的角色。作为一堂有计划的课,其目标在于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做有准备的分析,且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特征的了解来采纳这些分析。
每个教师都要对所用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作出一定的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师会把教什么和怎么教融入意义丰富的境脉!从理论上讲,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采用新课程理念和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1、教学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技术是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设计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分为两大流派: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
从60年代开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大多数是以“教”为中心,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是它的主要研究依据。依据系统论设计整个框架,依据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等。经过二十多年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设计模型。
它强调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学习特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2)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十个主要环节: l 分析学习者特征 l 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l 分析教学内容
l 确定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了解教学条件)l 阐明教学目标 l 选择课题与任务 l 实施教学活动 l 利用教学资源 l 提供辅助性服务 l 进行教学评价 典型的模型为: l 前期分析 n 学习者特征分析 n 学习任务分析 n 学习需要分析 l 确定教学目标
l 设计教学策略(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来达成目标)n 教学组织策略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顺序)n 传递策略设计(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n 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l 设计评价策略 n 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以“学”为中心
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渐形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和 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还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换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它的特点:
l 强调以“学”为中心
l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l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l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l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l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所学习“主题”(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及其作用,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应用
(4)自主学习设计 :即设计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强化练习设计:根据评价结果再为学生设计一套可供选择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2、教学设计的分类 l 整体(宏观)
n 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 n 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就是对一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一学段进行整体设计,如: 整个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或某个模块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教学环境,总的教学策略和整体教学评价等等。
就新课程而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或删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l 局部(微观)
n 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n 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n 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3、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 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3)设计教学策略 有 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4)设计评价策略
什么是评价策略?教学有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需要验收。评价策略就是如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评价策略,一单元有一个单元的评价策略,一学期有一学期的评价策略。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这里可以列出以下几条: l 目标导向性原则 l 主体性原则 l 面向全体原则 l 实践性原则 l 创新性原则 l 问题解决性原则 l 趣味性原则 l 评价性原则
以下重点讲解,主体性与实践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及评价性。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不是看讲课教师的表现有多优秀,也不是看课堂活动组织的多么热闹,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状态,是不是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简言之,学生是不是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中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高效主动的学习。在这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要真正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教师下很大的功夫。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在老师不断的切屏和掌控之中,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时间都很有限,如何主动地去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 首先,要给学生做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信 息技术教学并不排除必要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如信息、信息特征、信息技术、分辨率、采样率等概念,因特网工作原理、数模转换原理等,但更多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来培养。由于国情所限,学生目前还不可能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这就需要把课上学习和课后巩固均放在课堂上来统筹设计,如果课堂上只是设计一些几分钟即可完成的小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只能起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熟悉作用,并不能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程度。所以,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时间,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实践,没有老师的切屏和讲解。
经常有老师说,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多了,势必减少了教师讲的时间,教学内容讲不完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许多老师都反映高中新课程教学内容太多,讲不完。新课标规定每个模块36课时,是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没有把课外巩固时间算在内,且不说每学期上不到36课时,就是上足了36课 时,也没有给做作业留下时间。其实,在目前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是有解决办法的,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把教学内容写在网页或文档中,课堂上只讲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查阅,如一些范例、操作说明、技术支持等。通过我六年的教学实 践,从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总结中看到,这种方法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注:我有专门的教学网站)。
其次,要给学生想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只 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的大脑飞速转起来。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所学内容做自己感兴趣、熟悉的事,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这里所指的实践内容不是零零碎碎 的小练习,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内容丰富而又充满想象空间、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设计个人名片、呈现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撰写“我有一个梦”等都是充满创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实践内容。教学设计时只要在最终作品的功能上、知识技能的应用上给出具体要求即可,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想象发挥。这种具有一 定深度和广度的实践内容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里学游泳。
第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了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每位学生就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好的创意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点点培养。创新从模仿开始,所以,除了时间和空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范例和丰富的样例,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创意之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 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实践内容,还需要提供大量的素材。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设计阶段设计、准备。范例要典型,样例要丰富多彩,素材要精挑细选。如设计“制作个人名片”实践内容时,一定要有典型的名片范例,还要有丰富的创意独特、应用各种技术的样例,以及大量的名片背景、线条、边框、图标等图片素材。
2、基于“问题解决”的原则 首先,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要选择好问题的主题。
要 选择和设计那些便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和实践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什么样的主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而又乐于去做的呢?应该是那些既应用了所学内容又有充分的创意空间,最终结果个性化的主题。除了前面所列 举的一些例子外,图像处理的“制作个人电子相册”,信息获取的“自助游计划”等都是不错的主题。有些主题,如“改革开放三十年”“远离网吧”“吸烟有害健康”则远离了学生生活。其次,要设计问题。
主题上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在问题的设计上 要全面化、具体化。这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全面化就是把所学内容设计在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到所学的全部内容;具体化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有章可循。开放性的主题实践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把握不准内容的深浅,同一个主题有的学生做的很复杂,有的学生做的很简单。这就需要教 师在问题的具体化设计上下功夫,把要求详细准确的描述出来。
案例1:撰写自助游计划——适合高中新课程“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两人一组撰写一份自助游计划。就自助游的衣、食、住、行、费用等进行规划,并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特产等方面对目的地进行介绍。内容要求:
(1)目的地:至少包括三个旅游城市(范围:全球);
(2)人数自定(至少两人);
(3)交通工具及旅游时间自定;
(4)包括日程安排、住宿安排、出行线路及交通工具、费用预算、需要预备的东西、目的地介绍等;
(5)标明信息来源;
(6)要总结:在撰写计划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撰写计划时要考虑获取哪些信息?信息的来源?对获取的信息如何选择? 呈现方式要求:
(1)呈现方式自选,可以是Word文档、演示文稿、网页或其他;
(2)要有标题、作者信息、制作时间;(3)Word和网页8页以上,演示文稿15张以上;
(4)分工明确,每一部分标明作者;
(5)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如文字、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
(6)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声像并茂; 【案例分析】
该案例在内容上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旅游地点,在组织、规划、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上也对学生的规划能力和信息处理 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是,如果只有前面的主题描述,那么一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大困难,二是学生做出的计划会五花八门,随意性较大。“内容要求”把问题具体化了,同时把所学知识溶入其中。“呈现方式要求”则从技术和规范的角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就像盖房子一样,一些基本的关键要素一定要给出严格具体 的要求,至于你将房子设计成什么样子是你的创意。
3、评价原则
既 然教学是有目标的,那么目标是否达成就一定要评测。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时要坚持评价原则,设计评价策略。每个学段、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进行评价设计。学段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每节课的评价则是过程性评价。但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课堂结束前或课堂其中对学生的任务或作品进行个别展 示与点评,或者让学生填写一张自评表或小组互评表,就是一节课的评价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怎样进行评价呢?
第一,评价要放在课后。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内容,由于我国目前的特殊情况,不得已已经将课后巩固放在课堂上,不可能再让评价挤占课堂时间。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课后要批作业。
第二,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这对一些学生是不公平的。教师要利用课后时间对全体学生的作业逐一进行评价,并在下次上课前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真正让过程性评价起到面向每一位同学的诊断、激励作用。
第三,要设计评价量规,并且事先让学生了解评价量规。评价具有鲜明个性的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教学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根据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要求科学公正地列出评价量规包括的项目、每个项目所占分值比例。以下为案例1“撰写自助游计划”的评价量规。
案例2:“撰写自助游计划”评价量规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实例: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部分:前期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 分析要学习的内容范围与深度 – 即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 并辨别学习内容的不同类型
– 知识?还是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步:列出课标中对相应内容 •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 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步:对课标内容的分析
• 第一条: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实际上隐含了信息的概念,不知道信息为何物,如何说信息的特征?
• 第二条:实际上隐含的信息技术的含义。第三步:通读教材理出其中内容(教科版)•(1)信息的概念(第2页旁批)•(2)信息的基本特征(第3-4页)•(3)信息技术的概念(第6页)•(4)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第6页)•(5)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7-10页)•(6)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第10-11页)第四步:得出学习内容(1)信息的概念(2)信息的特征(3)信息技术概念(4)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5)信息技术展望
2、学习者特征分析 • 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 课前的调查
•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 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如: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 办法是:测试法与预估法 “信息与信息技术”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都上过信息技术课,所以:(1)对信息的概念是有一定感性认识的(2)对信息技术的概念也有一点模糊了解(3)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4)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5)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的使用经验
(6)只是对所学内容还缺少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
3、学习需要分析
• 学习需要分析的作用就是要鉴定教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目标,并为其它环节做准备。
• 具体的说,就是结合教学实际环境分析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将要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找到他们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学习需要。“信息与信息技术”学习需求 • 信息的概念 • 信息的基本特征 • 信息技术的概念 • 信息技术的应用
• 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4、教学环境分析 • 现有教学环境的分析 – 硬件环境 – 软件环境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分析
• 普通教室有接入因特网的多媒体演示设备
• 信息技术专用教室:保证每人一台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 第二部分:确定教学目标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个人对信息概念的理解;(2)叙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3)从多个角度解释信息技术的含义,说说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4)知道构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并说出他们的功能和作用;(5)结合实例说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信息特征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实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信息技术对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2)体会信息技术的魅力。(3)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 信息的特征
• 信息技术对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 建立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 • 信息的概念 • 信息技术的概念 第三部分: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的主要内容 • 设计教学的组织策略 – 教学内容的组织 – 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 设计传递策略
– 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 选择教学方法
第1课:信息及其特性——教学策略 • 抽象的概念需要再现抽象过程。• 需要大脑高度思维
• 主要策略:设问。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维。1.信息从哪里来
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引发和促进学生对信息概念的思考。
师:信息从哪里来?
生:“信息从网上来”“信息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来”等等。
师:报纸、广播、电视的信息又从哪里来?
生:记者采访的,写的,拍的。
师:记者的信息从哪里来?
生:从生活中来,从人们身边来。
师:从生活和人们身边的什么地方来?举例说明。
生:比如战争就可以带来许多信息——开战的原因、参战的对象、伤亡情况等等;比如教室的墙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信息——白色的(大多数情况下),材质比较坚硬,表面比较平等。
这时,学生会列举出许多的例子:上课中有信息,打球、唱歌中产生着信息,教室的桌、椅、黑板都包含着信息,人脑也会产生许多信息,„„。总结学生列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信息来自两个方面:
(1)战争、打球、唱歌、上课等都是“事”,所以,信息来自各种事件,任何事件都产生着信息。
(2)墙、桌、椅、黑板等都是“物”,所以,信息来自各种物体,任何物体都产生着信息。
进一步思考可以得出,产生信息的事物既可以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如法律法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1:信息源自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产生着信息。2.信息是什么
从第1个问题中得出,信息来源于任何事和物。那么,信息是事物的什么呢?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图1是一个纸杯的图片,假设我手中握着这样一个纸杯,那么,这个纸杯会产生——纸质的、有花纹、可以盛水、状如圆台等信息;如果把这个纸杯剪开去掉杯底,变成图2的样子,这时它还是一个纸杯吗?还能盛水、形状还是圆台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时它产生的信息是——纸质的、状如扇环等;进一步把图2所示的纸质扇环撕成碎片,变成图3的样子,产生的信息又将发生变化。随着事物状态的变化,它所产生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得出
结论2:信息是事物运动的某一状态的显示。
此外,如果 把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抛向人群,运动着的杯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信息?人们还会关注这只杯子是纸质的?上面的花纹是什么吗?显然,这时人们更关注的是杯子的 运动方式!同一个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信息也不同,当我们让一个杯子做圆周运动的时候,它将给我们带来另外的信息。这样,可以得出 结论3: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方式的显示。综合结论1,2,3,可以得出
结论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的显示。
信息是由任何事物所产生的。但是,如果不被人、动物、植物等主体所感知,那它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了。银河系外的太空一定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但人类目前还无法感知到它们,所以,就目前而言它们对人类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信息的定义为
结论5: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3.信息没有形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那么,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
信息源于事物,但又不是事物本身,它从事物中产生,被主体所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本身,例如,杯子是物,但“杯子呈圆台状”这条信息既不是事也不是物,所以信息是没有形状的。
我们看到或摸到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事物所产生的信息,从事物中感知到了事物所产生的一系列信息,所以,信息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第四部分:设计评价策略
这节课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需要通过作业来反映,以下是我设计的评价策略: 选择一种工具软件(如WORD,PPT,网页或其它)以“信息及其特性”为主题,完成以下问题:(a)个人简介;
(b)用你自己的语言谈谈你个人对信息概念的理解;
(c)你对信息的无处不在一定深有感触,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刻的某个信息特性。
(d)写写你对 北大附中的印象。(e)谈谈你对信息技术课的希望。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理解、迁移)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模仿、独立操作、熟练操作)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反应、领悟)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微机教室、网络广播软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2、新授
3、练习
4、拓展
5、归纳总结
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6、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第十章第二节演示文稿的编辑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及删除幻灯片的一般方法;
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理解母版的作用,学会通过使用“幻灯片母版”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向每页幻灯片中添加标识型的文字或图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开发软件功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精密性;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二难点:
给幻灯片设置脱离母版控制的背景;
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教学模式:“自学→质疑→指导”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辅助教学软件。
课前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网,将“课前任务”、“练习”、个任务文件及“图标”传给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
()()映射网络驱动器;
()()打开文件夹中的“练习”;
()()在第页幻灯片上围绕学校“体育节”设计宣传海报;
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文字简练,有号召力
()()存盘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通过设计“体育节”宣传海报,希望帮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主要内容请阅读演示文稿“练习”第二张幻灯片的内容。
二二新课
任务一
()()交换第页与第页幻灯片的次序;
()()删除第页幻灯片。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几种常用视图及其转换。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设计制作的“体育节”宣传海报,给以肯定评价;同时提出:该页幻灯片的背景与内容不协调。
任务二
()为“体育节”宣传海报这页幻灯片,设计与内容更相配,且与其他页不同的背景;
()存盘。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二;好范文版权所有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
教师提示: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时,第一次提到了“母版”,其实它早就在帮我们了。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
任务三
将文件夹中的“图标”,添加到“幻灯片母版”上;然后,观察各页幻灯片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三;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质疑: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幻灯片母版”的变化会影响到各页幻灯片;请讨论,利用“母版”的这个作用,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实践;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答案和典型作品。
师生共同小结:利用母版可以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
()()可以改变“幻灯片自动版式”中标题及文本的样式;
()()可以一次性向各页幻灯片中添加标志性图形和文字;
()()可以设计个人风格的模板。
三三总结:本节要点(幻灯片)
四四作业:试着向演示文稿中添加其他类型的对象,如表格、电影、声音等,丰富你的演示文稿。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板案例》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推荐)
课题:第十章第二节演示文稿的编辑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1.掌握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及删除幻灯片的一般方法;
2.2.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3.3.理解母版的作用,学会通过使用“幻灯片母版”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向每页幻灯片中添加标识型的文字或图标。
二.能力目标:
1.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3.锻炼学生自主开发软件功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精密性;
3.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二.难点:
1.1.给幻灯片设置脱离母版控制的背景;
2.2.幻灯片母版的使
用。
教学模式:“自学→质疑→指导”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辅助教学软件。
课前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网,将“课前任务.chm”、“练习.ppt”、3个任务文件及“图标.jpg”传给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
(1)(1)映射网络驱动器;
(2)(2)打开download文件夹中的“练习.ppt”;
(3)(3)在第1页幻灯片上围绕学校“体育节”设计宣传海报;
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文字简练,有号召力
(4)(4)存盘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通过设计“体育节”宣传海报,希望帮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主要内容请阅读演示文稿“练习.ppt”第二张幻灯片的内容。
二.二.新课
任务一
(1)(1)交换第1页与第2页幻灯片的次序;
(2)(2)删除第4页幻灯片。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几种常用视图及其转换。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设计制作的“体育节”宣传海报,给以肯定评价;同时提出:该页幻灯片的背景与内容不协调。
任务二
(1)为“体育节”宣传海报这页幻灯片,设计与内容更相配,且与其他页不同的背景;
(2)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