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学法:“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学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七、板书设计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李官华铜学校张丽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结构]
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本课教学采用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两块木板、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多媒体课件等。分组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一块木板、记录图(表)等。
[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斜面。(约2分钟)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4、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约12分钟)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约15分钟)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1)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2)选择1号,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3)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4、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好,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6、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7、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8、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约8分钟)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约3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案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3.关于动植物的录像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或录像。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或录像带),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引导和鼓励。)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2.提问:(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参加一次植树劳动。小实验:
取两只同样大小的水槽放入同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养几条鱼,其中一只水槽里再放入水草,水槽里的水不要换掉。几天内观察鱼的生活情况,并做好纪录。根据纪录写出实验报告。(本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五年级下册《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四季变化》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将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现象,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操作实验,通过实...《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四季变化》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将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现象,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操作实验,通过实验体验和感悟四季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b)理解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所造成的气温变化而出现的四季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球的公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难点:
理解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所造成的气温变化而出现的四季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教学课件、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 播放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四季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这一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上出现四季现象的吗?
2.学生通过欣赏四季图片,交流在不同季节的感受,并提出猜想:四季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并知道公转轨道是椭圆形,但是他们认为是地球在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远近形成的。
3.教师出示资料(课件展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
日点出现在7月初。教师:我们知道1月份是寒冷的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看来,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远近是无关的啊。要真正了解四季的成因,还应该从研究地球的运动开始。
二、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形式
1.通过播放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除了自转,还有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形式。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样,方向都是由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并且,在地球进行公转时,其自转轴始终是倾斜的。
2.通过学生模拟地球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公转。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地球公转的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
游戏规则:在地上画出椭圆型的地球公转轨道,中间放一个球体表示太阳。让一个学生倾斜着身体代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西向东进行公转。
三、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教师:上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已经研究清楚了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下面,我们将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1.指导学生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并
思考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地球”的公转方向不能弄错;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应保持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3)注意观察太阳光线的直射和斜射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请学生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解释地球上四季的变化。
学生:太阳直射点附近得到的阳光照射较多所以温度较高,这个地区也就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反之就形成了冬季。
5.引申讨论: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变化吗?地球上还会有四季变化吗?
四、课后小结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课外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