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区法律援助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共)
关于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民建济南市委员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基本形成,窗口规范化建设初见成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社会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矛盾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情况复杂,法律援助需求将越来越多,法律援助机构在新形势下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法律援助案件“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理念需要转变近年来,济南市司法局每年初都会与各区县签订以完成一定数量法律援助案件为目标的责任书。这种每年以案件数量作为考核标准的方法,目前来看缺乏相关理论数据的支持,不符合客观规律,而且导致了各区县都把法律援助办案数量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反而对案件质量的监督力度有所减弱。各区县为了完成数量指标,将大量非诉讼类案件如人民调解案件充实到援助案件中,无形中稀释了办案补贴经费且容易造成分配不公的现象。案件质量是法律援助的生命,直接关系到法律援助的公信力,关系到广大群众对法律援助的满意度和法律援助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现行案件质量监督方式单一,只是在年底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卷宗进行抽检,但是抽检的个别卷宗质量难以全面反映法律援助的工作质量。建议取消法律援助案件数量考核标准,建立以案件质量评估为基础的考核评
价制度。
二、适度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
目前,济南市市级法律援助补贴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组织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给予每件600-1400元不等的办案补贴,但是根据山东省2014年颁布的律师收费标准,办理同样类型的案件,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和社会案件收费还有较大差距。律师办理案件从约谈到调查、辩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导致会有一大部分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补贴低于基本办案成本的情况出现。适当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将会体现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扶弱济贫的力度,增强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对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质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三、将法律援助义务增加到律师年检注册内容之中
我国《律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律师必须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济南市司法行政机关虽然对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也有相关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落实不严。少数律师以各种理由拒绝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个别律师对承办的案件不够尽职尽责,由于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造成了律师不够重视法律援助案件的情况。建议从明年起,将律师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承办情况纳入律师事务所年检注册的审核项目之一,律师事务所年检注册需要由法律援助工作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律师无正当理由拒不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或不认真履行义务,应当暂缓注册或不予
注册。
第二篇:我区经济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本文总结近两年全区经济发展成效,针对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一、全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全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1.gdp两年增长超百亿。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17.97亿元,用短短
两年时间实现100亿元的增长量,2007年达到422.16亿元,年平均增长11.7%。而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的增长则用了近4年时间。
2.财政收入两年增长超十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同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0.77亿元,同样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内攀升到2007年的20.61亿元,年平均增长17.4%。而从1亿元到10亿元的增长则用了长达16年时间。
(二)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变
1.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5年的0.64:35.83:63.53调整为2007年的0.48:25.65:73.87。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下降10.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34个百分点。2007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9.9%。
2.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占比重持续增长。2007年全区现代服务业、教育、科研、公共管理服务等累计实现增加值142.33亿元,同比增长18.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3.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8个百分点。从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看,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成为两大主导服务行业并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两大行业营业收入累计占限额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的58.1%。其中:新迁入我区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近亿元,龙沙(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闪创广告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东部公司、广州索迪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增长幅度分别达1.2倍、1.0倍、30.4%和22.4%。
3.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全区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持续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0.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11.61亿元,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实现出口产品产值42.2亿元,增长37.0%。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45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74.4亿元,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亿元企业中近半数企业增幅达两位数增长,其中年初新成立的中海(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年产值近5亿元,广东省万里马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特百惠(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五羊摩托有限公司、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增幅同比分别高达89.4%、83.7%、83.3%、79.5%和60.2%。
4.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坚持走扩大消费需求的路线取得良好效果,全区经济发展逐步由依靠投资拉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协同拉动转变。2007年初,广百新一城、香格里拉大酒店陆续开业,填补区内无一家综合性大型购物商城、无一家五星级大酒店的空白。以销售奔驰、凌志、本田、丰田等中高档品牌汽车为主的广州中升凌志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广州市龙星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广州合骏汽车贸易公司、广州华通丰田汽车服务公司陆续入驻我区,有力地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2007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40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住宿餐饮业实现餐饮收入36.7亿元,增长25.0%。2005年至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2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仅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投资23.2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近两年来,在沥滘污水处理系统、南部供水工程、广州市饮用净水系统工程、广州新洲至化龙快速路、新滘路东中西段、科韵路延长线、生物岛—大学城隧道、仑头—生物岛隧道等项目的拉动下,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5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30.0%。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随着琶洲国际展览中心(一期)、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等高档酒店、写字楼相继落成使用,琶洲区域经济气氛日渐浓郁,众多外商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2005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98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5.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从业人员稳步增加
。2007年全区从业人员为35.84万人,比2005年增加3.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89万人,减少462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9.1%,比2005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18元,比2005年增长26.1%;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123元,增长22.4%。
三是居民消费质量有所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916元,比2005年增长36.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6.4%,比2005年下降5.4个百分点;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则提高5.5个百分点。
四是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加大。2007年全区参加养老、工伤、失业、基本医疗、住院医疗、生育等基本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达54.1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48.9%;“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2.13万。2007年全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共有4723户、11211人,财政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达3097万元,比2005年增长57.2%。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第三产业总量偏低,优质高端商贸服务企业少
2007年我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1.86亿元,仅占广州的7.7%,相当于越秀区的27.5%、天河区的32.3%。其中传统商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54.7%,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区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分支机构多,总部企业少,企业经营分散,缺乏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多为批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服务业企业则无一家收入超10亿元。
(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区仅有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柏丽大酒店、新珠江大酒店三家4星级以上酒店,规模稍大的餐饮、休闲娱乐企业——绿茵阁咖啡厅和广州市金矿饮食娱乐有限公司年营业额均不足1亿元,唯一的综合性购物商场——广百新一城的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全区143万常住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中心城区功能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区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琵洲地区商档商务区已显雏形。但中部地区的简易厂房、仓库及专业批发市场占据大部分中心区域,并以临时搭建商铺为主,物业档次和周边的卫生、交通环境都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极不协调,特别是瑞康路以西片区的简陋市场已成为安全消防隐患高、管理难度大的流动人员聚居区。此外,专业批发市场占地广,税收监管难度大,安全消防隐患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如不重视中部地区的规划引导,任其自由发展将影响我区今后发展和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发展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我区经济的现状来看,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会展经济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纵观全球,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有“两个70%”的现象,即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的70%,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70%。因此,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是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目前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形势,在全市规划的四个重点建设区域中,与我区密切相关的就有三个:以会展经济为核心的琶洲地区、电视塔以南新中轴线地区、白鹅潭一河两岸文化旅游观光带。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三个重点区域的龙头作用,同时抓住“退二进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等机会,带动东、中、西部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
一是打造琶洲现代商贸服务区。继续完善琶洲周边地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高级商务写字楼、高级酒店建设,形成企业聚集效益。以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国际采购中心等为载体,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特设奖励等措施,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进驻。以会展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以会展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广告策划设计、社会经济咨询、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等为主的现代商务服务业。
二是打造以新电视塔为中心的文化商业圈。积极配合推动广州新电视塔工程建设,引进《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新闻出版、大型文化传播企业,增强文化、娱乐产业的整体实力。切实抓好联星文化星城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品设计、动漫制作、数码娱乐等行业。
三是规划广州大道南为新型商务中心。近期广州市出台新增税收部分返还、办公房屋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吸引跨国企业总部,预计将会有更多的总部企业落户广州。对广州大道南道路两旁要加强规划,建设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休闲娱乐中心,提高土地的投资收益率,控制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以现代化、国际化的优质商务办公环境吸引企业入驻,将广州大道南打造成为新型商务中心。
(二)大力发展中高档休闲娱乐业,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海珠特色的休闲娱乐经济。
一是以洲头咀、太古仓、大阪仓为中心发展滨水旅游娱乐业。建设太古仓航海博物馆、大阪仓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馆,发展文化艺术展览、体育产业和休闲娱乐服务业。在洲头咀地区引进高档商务酒店,建设休闲广场,发展高档餐饮、娱乐服务业。结合环岛路建设,推出环岛观光路线,打造滨江沿岸休闲旅游观光区。
二是积极发展商务休闲消费中心。在迁出厂房地块引进档次高、效益好的餐饮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综合娱乐中心等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兴建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等,促进公益性和营利性文化体育业的发展。
三是推动发展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加强对万亩果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约经营,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及娱乐服务设施。开发具有浓郁岭南水乡文化古村落资源的小洲村、土华村、黄埔村、石基村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保护古建筑房屋传统风貌。通过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绘画培训、书画节、艺术创作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小洲打造成艺术设计、创作、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画家村”。
(三)统筹中部地区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据规划资料显示,瑞康路以东将建成以广州tit国际纺织城科贸园、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纺织博览为中心的现代展贸型交易市场。这四大交易市场建筑面积将达200万平方米,容纳近1万户商铺,完全可以容纳现有整个中大布匹市场近5000户布匹销售商户,为重新规划、改造我区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能。因此一方面要争取市规划建设的支持,结合路网建设,首先对瑞康路以西至东晓路片区的土地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规划建设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休闲娱乐中心、物流中心、大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改造时兼顾多方利益,可通过政府招挂牌、给予村社资产参股或补偿物业等方式,转变村社用地性质,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提高物业档次和村社用地的使用效益,实现政府与村社双赢的局面。以此为契入点,推广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改造和建设,完善中部地区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经营户逐步迁入上述四大交易市场并实行规范化经营,推动经营户进行企业化登记注册,减少个体经营户难以监控的现象,取缔无牌无证照经营摊档,避免中大布匹市场持续无限扩张、无序化恶性竞争发展趋势。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发展自主技术和品牌。利用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知名高等学府、科研院所聚集新港西路的优势,以原五羊——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地块为中心,瑞康西路地块为基地,采取政府规划,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方式,建设以生物医药工程、网络数学技术、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利用今年所得税制改革后所有企业税赋一致的契机,扩大现在科技产业园区规模,引进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篇: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体上看,我区学前教育工作仍是各学段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缺乏发展规划,布局不合理,公办幼儿园数量偏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办幼儿园规模小、质量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镇办、社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与我区城镇化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有较大差距。
(一)公办幼儿园数量少,社会需求大,入学难、入学贵
现象突出。由于学前教育阶段不存在划片就近入学的制度设计,优质的公办幼儿园质量优、收费低,社会需求极大,但数量少,入园供求矛盾突出,社会关注度极高。近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激增,随迁儿童、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也日益突出,而部分比较优秀的民办幼儿园又存在收费较高的问题。群众在择校问题上往往倾向公办园,造成公办园扎堆入学的现象,公办园招生名额有限,不得不出台抽签政策。甚至出现了孩子一出生提前三年就报名,到入学年龄后参加抽签,一旦未中,入园不成,部分群众就会主观认为报名抽签过程中存在猫腻,到幼儿园甚至政府闹访、缠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以致群众满意率下降。二胎政策2016年全面放开后,预计将于2019—2020年迎来幼儿入园高峰,以我区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迫在眉睫。
(二)缺乏监管,安全隐患大,无证办园、无证上岗现象突出。
有需求就有市场,由于公办园及普惠型幼儿园建设的滞后,个人办园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办园,如民办园、企业园等发展很快,目前已占全区幼儿园的90%以上。但是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条件、权力和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与保障。目前专任教师中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有358人,占57%,无教师资格证的有264人,占42%,其他资格证的有10人,占1%,无证上岗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些幼儿园的承办资格、办园条件、教师师资、登记注册缺乏有效管理规范的手段,致使无证办园、无证上岗现象突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监管漏洞。(三)经费不足,教师缺编、稳定性差,制约公办幼儿园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全区专任幼儿教师632人,其中在编62人,占9.8%,聘用教师570人,占90.2%,合同制教师仍占很大比例。合同制幼儿教师普遍存在没有身份保障、收入偏低、工作压力偏大、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等问题,导致幼儿教师跳槽和辞职现象频繁发生,幼教队伍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目前公办园幼儿年人均3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城区公办园属于财政拨款,可以保证,并与其它学段一致,取消了综合公用经费设置,但合同制教师的工资仍然列支幼儿园当年的非税收入,所占比例高达80%左右,挤占了其它教学项目资金,提高了办园成本,极大地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而财政拨款仅能保证城区公办园的生均公用经费,镇办园的经费目前尚无法保障,造成镇办园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滞后,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进展缓慢。
目前还有池上、源泉、山头、开发区四所中心幼儿园尚未开工建设,明显落后于全市其他区县。已建成的镇街中心幼儿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服务半径过大、存在安全隐患、未配备校车等。如新建博山镇幼儿园选址离公路过近,存在安全隐患。池上幼儿园设备老化,冬季取暖困难,服务半径达15公里,孩子接送困难等。个别新建镇街中心幼儿园因服务半径过大又无校车接送导致家长接送困难,进而造成生源不足,教学设备闲置,恶性循环,以至正常教学难以开展。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将孩子送进本村的一些民办幼儿园,于是农村家庭作坊式的所谓幼儿园应运而生,即无办园资格,又无持证教师,有的只有十几个孩子。卫生条件极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建立区、镇(街道)两级共管,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发展城区学前教育,首先办好区级实验幼儿园,同时统筹城区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镇、街道政府承担发展辖区内学前教育的责任,在办好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负责筹措经费,提供场所设施,改善办园条件,推进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服务。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保障公办幼儿园建设发展。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补助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训考核。
2、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在新建小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幼儿园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政策,预留幼儿园建设用地,建好配套幼儿园。发改、规划、住建等部门在审批城市住宅小区、棚户区改造、旧村改造等项目时,应按规定对是否配套建设幼儿园进行审查,并征求区教体局意见。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应按国家规定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区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
3、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逐步解决教师缺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区实际现设编制62人,按照《山东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1:8的师生比核对编制人数,缺口较大。建议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解决。在现阶段幼儿教师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必须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民办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将非在编教师纳入体制内管理,全区统一招考,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绩效考核、人事制度管理等方面,与在编教师同标准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在稳定外聘教师队伍的同时依托公办(新建)幼儿园建设园长、教师培训考核基地,就地实习,持证上岗,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突破口,组建我区学前骨干教师教研团队,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专业精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二)加强规划建设,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
根据地域、人口分布情况对公办园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依据区卫计局每年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析,2017至2020年,全区至少应新建9个班规模的10处公办幼儿园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在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中还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1、加强公办园规划建设,优化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大好机会。如原博山七中和大柳杭小学原址可作为两处选址改扩建为幼儿园,形成我区东西南北各有一处公办幼儿园的规划布局。为确保各园的规范管理和持续发展,可创新体制政策将四处公办幼儿园均设为独立法人,明确各园的办园主体责任。如设立“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幼儿园”……等,参照各区属中学的管理模式建立考评竞争机制。
2、多渠道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行政事业单位、镇办、农村集体利用国有和集体资产创办公办性质幼儿园。探索多种模式办园例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联合办园”等。探索建立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教师制度和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共同发展机制,实行公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幼儿园支教制度,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3、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优秀的民办幼儿园可以作为公办幼儿园的有益补充。政府应积极引导,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可实行居民水电价格,制定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建立升级激励制度,鼓励创建具有特色与品牌的民办幼儿园。
(三)建立农村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1、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各镇、街道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由镇、街道政府筹资新建或改扩建一处中心幼儿园,配备校车等硬件设施。设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统一列编、统一管理。力争新建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实验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资源。
2、统一镇域幼儿园规划布局。坚持以镇办中心幼儿园为主体,参考和借鉴日照市五莲县推行的“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本着“就近入园、方便家长、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服务半径(1.5公里)和交通等条件,对整个镇街统一规划布局,由中心幼儿园负责镇街村办园建设,基本实现“广覆盖、保基本”。
3、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镇村一体化”管理就是“一个中心,五个统一”管理,形成一个公办中心幼儿园,下设几个分园的管理模式。由中心园负责对镇域内所有幼儿园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经费管理、统一教师管理、统一设施配备、统一保教管理。由镇街中心园统一管理辖区内所有幼儿园,实行人员、财务、经费、业务独立,并通过公开考选等方式,为每所幼儿园配备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园长。区编制办公室核准镇街中心幼儿园的法人地位,明确办园主体责任,实行中心园负责制。
(四)加强幼儿园监督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1、严格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制度和年检制度。各类幼儿园应由区教体局审批、注册,统一监管。区教体局要会同公安、安监、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对申办幼儿园的园舍条件、安全管理、消防设施、人员资格、卫生保健、经费保障和制度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严格审批注册标准和程序。未经区教体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已批准设立的幼儿园,要建立年检制度和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区教体局在审批面向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时,须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对违反规定擅自举办和超范围经营的,由区教体局会同相关执法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2、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由政府牵头统筹协调教育、工商、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对全区的幼儿园统一摸底,对无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区教体局要指导无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进行整改,经整改后达到办园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整改后仍存在安全隐患多、办园条件差、卫生安全无保障等问题的幼儿园,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3、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由区政府牵头各教育、公安、安监、消防、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全区幼儿园开展专项安全大检查,彻底摸清我区幼儿园目前的安全生产状况,执行严格的安评制度。督促各幼儿园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食品卫生制度、检验防疫制度等,配齐安保人员和安保、消防设施,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对在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幼儿园及办园点。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四篇:农村法律援助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法律援助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农村法律援助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认清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完善和改进,保证农村法律援助的有效运行。本文对目前农村法律援助机制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和分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和改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具体对策。关键词:农村 法律援助 问题 对策
一、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权益维护能否得到法律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而农村法律援助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
一、援助范围有限,难以发挥制度设置的最大作用 法律援助工作应当明确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一切资源,尽可能使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获得法律援助,但现实情况是法律援助的范围受到了以下 方面的制约:
(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满足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需求的程度高低,受制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较大。《条例》明确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经济困难标准,这就注定了法律援助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让法律援助与经济发展一样出现了区域差异。普遍意义上讲,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的地区,法律援助范围相对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的地区,援助范围相对较小,但从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较差的地区正是需求较大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二)法律援助“门槛”偏高。《条例》对涉及民事和行政诉讼的事项只规定了一个最基本的法律援助范围,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条例》规定以外的事项作出补充规定。另外,也就是说,各省级地方执行的法律援助范围不得小于《条例》规定的范围,一些经济条件好,援助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在《条例》规定的基础上,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科学地制定经济困难标准,尽可能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公民成为法律援助对象,并做到凡是符合规定条件的困难公民,都能获得法律援助。但目前,这种标准仍然较高,令诸多公民难以获得“通行证”。
(三)《条例》对受援条件规定过于苛刻。根据《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符合条件的公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这里对法律援助对象和适用情况作了双重限制,导致法律援助的范围大受制约。
(四)法律援助形式单一不能适应当今情况。目前,就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形式而言,大多采取传统的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形式,不能适应农村的纠纷的特点,使得大量的案件无法申请法律援助,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违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农民的各类纠纷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农村家庭及邻里纠纷所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民事案件及刑事案件正逐年上升,农民土地被征用、征地拆迁安臵、村委会选举不公、村务不公开等引发的法律纠纷事件也日益增多等。这些纠纷需要采用不同的法律援助形式予以解决,故而有必要针对农村设定一些特殊法律援助形式,扩大援助范围。
二、群众基础薄弱,增加法律援助的困难
农民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农民才会积极申请、争取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也有赖于此才能发展起来。目前,广大农民还不很了解法律援助,当其合法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时,大多不知道求助或不知道如何求助于法律援助机构或者法律服务者,往
[1]往缺少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或凭本能、感情用事采取同态复仇的非正常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结果是使自己身陷不法境地,或采用传统农民运动的形式,引发群体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一次农村法律调查中发现,农民解决纠纷的方式中“找村干部调解”位居榜首,次之是打官司,第三是“找派出所”,另外就是寻求乡(镇)政府的居中裁决,现实中还存在利用宗族力量解决的事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农民选择打官司是以“其它方式解决不了”为前提的。农民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援助自主性不强直接性的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三、法律援助机构与法院工作机制不配套
《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可见,我国法律援助审批权在法律援助机构。一般来说,当事人只要交齐相关的证明和材料就能够获得免交代理费等法律援助。可是,法律援助不仅仅是免交代理费,还包括减、缓、免交诉讼费,而减、缓、免交诉讼费的审批权在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辩护案件更容易获得法院的批准,而对于民 事、行政诉讼案件,当事人申请减、缓、免交诉讼费得到批准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法律援助机构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而法院却 没有同意其减、缓、免交诉讼费用,最终导致无法立案。由
[2]于法律服务费的免交和诉讼费缓、减、免的衔接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经济困难的农民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批准得到免费而不能进入诉讼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最终成为空。
四、人员数量不足 质量欠缺 影响法律援助水平从事法律援助事业人员,必须有着相应的法律知识,有依法办事的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从事法律援助的专职人员较少,而农村则几乎没有专职的法律援助人员,为数不多的法律援助专职人员都集中在城市,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据权威材料证实,从 2000 年开始全国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数量急转直下,从业人员大幅减少。据统计,全国真正在一线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不超过3万人,实际从业的法律工作者与农村人口的比例还不足0.003 %。目前,基层发展了“调解”这种重要的法律援助形式。调解组织在全国农村得以迅速全面发展,各地村民委员会基本上都建立了调解组织。可是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常常是村干部兼任,其法律素养不高,他们在解决律纠纷时,难以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当事人信服的不多。而且村干部调解员往往来自本乡本土,与案件沾亲带故,常有着利害关系,其调解的公正性令人难以信服,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法律援助的进程。
[3]
五、经费来源有限,法律援助步履艰难
任何工作的开展、任何制度的实现都必须依靠经费的支持。法律援助制度顺利实现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有充足的援助经费作保证,没有可靠经费保障,法律援助工作将难以前行,法律援助制度设臵也将成一纸空文。为了解决法律援助经费短缺问题,《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在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这些规定虽为解决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些都是倡导性的、政策性的规定,如果不实行这些规定也不会有任何主体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现实情况是,法律援助经费从传统的较少到增加不多,总归还是紧缺状况。
农村法律援助意义的重大,它关系到扶助贫弱,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障之社会公益事业的平衡发展,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实现,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里面提到了“ 建立法律援助体系 ”、“ 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认清法律援助现状的情况下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努力完善和推动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
二、完善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法律援助制度需要通过法律援助工作才能够最终由思想殿堂落实到现实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其宗旨。对于农民法律援助,应该建立健全一个行政与司法审批相衔接的、行政系统内上下结合的职责明确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并全面配臵与之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促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一)统一法律援助行政与司法审批条件。如前所述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辩护案件更容易获得法院的批准,而对于民 事、行政诉讼案件,当事人申请减、缓、免交诉讼费得到批准的可能性很小。这是一对矛盾。为打破这对矛盾,就必须统一法律援助行政与司法审批条件,争取行政审批的法律援助案件都能被法院立案审理,公正解决。
(二)建立行政系统内上下结合的职责明确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为更有效的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有必要在行政系统内部形成一个三级农村法律援助网络,即以县级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以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中心,以村法律援助工作联络员为主线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体系,为农民开辟一条顺畅、高效的、有益的法律援助渠道。
二、本着实际、经济、效益的原则改造现行机构为农
[4]村法律援助机构
负责农村法律援助的具体部门的建设应该本着实际、经济、效益的原则,农村法律援助的部门应该是属于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而行政机构改革要坚持精减的原则,不应该增设一个新的部来承担法律援助的职责(实际上也不需要),可以将此任务归并到一个现有的行政机构中。综观现行行政 机构设臵状况,在现行行政机构中,最适合完成这项任务的 是各乡镇司法所,理由有三:
(一)司法所的性质与法律援助有着紧密的联系。司法所是设臵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是县级司法行 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其中的司法助理员是基层政权的司法 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最低端,他们最接近农民、最能了解农民的维权需求和特点。
(二)司法所覆盖面广,可基本覆盖各个农村乡镇。在基层,大部分的乡镇都设立了司法所,没有设立司法所的,也在乡镇政府中设臵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其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
(三)司法所负责农村法律援助职责,最符合精简效益原则。具体可以采取两种形式,或将法律援助机构设立在乡镇 司法所之内,或采取“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的形式。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应完善司法所的建设,增加一 些经费预算,还要提高司法助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夯实农村法律援助公民基础
农民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夯实基础才有利于整个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农村法律援助公民基层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农民的法律援助观念,提高法律援助的自觉性。法律援助工作是被动地实施的,必须先有农民提出申请才能启动。因此,必须激发农民运用法律援助法律武器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比如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结合农民赶场时间,向他们发放宣传资料。通过送法下乡、法律咨询等方式方法,加大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法律援助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律援助的条件范围,使其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去寻求法律保护。
(二)加强农村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以实际效果感染农民。农村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对法律援助的信任度。无论是负责农村法律援助的工作人员,抑或是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都必须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法治精神,对受援人认真负责、以诚相待,认真做好承办案件的审阅调查和准备工作,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三)采取多方举措,形成农村法律援助的浓厚氛围。要简化审批程序,使农民申请法律援助更方便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主动深入村头地间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作为农民接受法律援助的源头与突破口。有关组织如法院、法律援助机构、工会、妇联、残联、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应互相协调与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法律援助氛围。
四、多方筹资夯实农村法律援助经济基础
形成一个以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为中心,慈善捐款与义务服务相结合的农村法律援助资金筹措体系。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农村法律援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作好法律援助的财政预算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当然,政府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对法律援助的财政拨款,因此还应该广开财源,多方筹集资金。其一,鼓励社会成员积极捐款。其二,分出部分福利彩票用于农村法律援助。其三,经济缓解的当事人适当缴纳费用。有些申请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在没有胜官司之前很困难,但是诉讼标的涉及到金钱给付,一旦通过法律援助胜诉之后,就有一定的经济来源,除了家庭仍困难的当事人之外,其他的当事人可以分担 部分法律援助费用。这样减少了法律援助费用的支出,也实际上取得法律援助资金增加的效果。其四,义务承办人增加尽责力度。《律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律师、律师事务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 合标准的法律服务,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每个律师与 律师事务所应该尽心尽责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发展不平衡,各地各律师与律师事务所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也及不平衡,因此要建立一个平衡各律师与律师 事务所法律援助义务的制度。承担了法律援助义务者可以在考核时予以一 定的鼓励、奖励。没有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 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可以要求交纳法律援助金,以求实现法律援助上的公平。其五,加强法律援助基金运作,保证其合法 增值。对于多方筹集到的法律援助资金,应该妥善管理,对 法律援助基金会通过合法运作使其不断增值,可以增加农村法律援助的资金总量。
参考文献:
[1]许小莲.完善我国法律援助之思考[N].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4).[2]何亚军等.农村社会纠纷的解决途径[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3]陈 婷.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J].法治与社会,2010,5:211.[4]古瑞华.论农村法律援助的民间化参与[J].安徽农业科学,2011,8:52-53.[5]郑
雪.当前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当代社会视野.2010,5:21-22.
第五篇: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据《海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统计数字,海门市全市至去年年末总人口数为99.86万人。同时据工会2010年统计年报显示:截止2010年9月30日,全市共有职工总数21.11万人,其中农民工13.59万人。从以上两组数字可以看出,海门市的职工人数占了全市总人口数的1/5多。因此,如何做好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维权保障和法律服务工作,显然不仅是工会组织应当应对的形势要求,也是和谐海门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全市工会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当前,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和自主权的扩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各种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工会维权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保证职工的劳动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近年来,海门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载体,全面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接待职工来信来访来电5000多人次,配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近400件,并且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为受援对象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
(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早在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时,海门市司法局和市总工会共同研究,制订并出台了《海门市职工法律援助实施办法》,明确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职责以及受援对象、形式、程序等,同时规范了职工法律援助站的运作程序:明确对法律援助案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根据争议纠纷的性质、类别进行梳理,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及时分流指派到各乡镇(园区)工会予以处理,并及时了解掌握处理进度和处理结果,积极予以必要的检查、指导和督办。市总工会还专门拨款设立职工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实行单独立帐,专款专用。除外,为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专业化程度和维权服务水平,2009年1月8日,经市司法局牵头,市总工会专门成立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团,制定律师团章程,签订了有关协议。目前,该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团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4名律师和26法律服务志愿者成为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力军。
(二)借助资源,彰显效能
工会法律援助机制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相对缺乏,实施援助的实力还不强。2009年,市总工会与司法局共同研究了工会法律援助与政府法律援助的协作配合问题并达成共识。结合困难职工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特点以及职工法律援助的工作需要,两部门明确将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团援助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的管理体系,从人员、经费等方面相互支持,强化工作配合,建立案件受理转送通道,与市法律援助中心联手加强对困难职工权益受侵案件的援助。
(三)发挥优势,注重实效
调解是我市工会法律援助职工过程中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市总工会直接受理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一般分两类,一类群访者直接找到工会,请求工会代表其出面反映诉求,解决问题;另一类群访者是在多个部门诉求未果,或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才来工会请求“娘家人”予以帮助。对直接受理的集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市总工会相关部门尽力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耐心讲解政策,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向相关单位反映诉求;另一方面,市总工会在了解大体情况后,迅速与市大调解中心取得联系,将案件导入市一体化调处机制,由各成员单位组织专人会商解决。
二、当前工会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随着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断深入,职工对于要求法律保护和援助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市熟悉法律法规和维权业务的工会干部严重匮乏。在县级总工会中,从事为劳动者维权的专职工作人员稀缺,即使配备了专职维权工作人员,也均是在工会现有在编人员中调剂。在乡镇及以下工会中,工会的人、财、物权都受制于所在单位,专门撇出专人、专项资金几乎不可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总工会也于2010年建立了职工法律援助团律师与乡镇(园区)挂钩服务制度,对向基层倾斜维权服务力量进行了探索,但面对职工法律服务需求与日剧增的现状,这恐怕也将捉襟见肘。
(二)相关部门对法律援助缺乏协调配合。涉及到的所有部门的共同责任。为此,司法部、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商局等九个部门曾于2004年联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对法律援助的受援人办理机关证明材料、减免仲裁、查询、鉴定费用等问题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规定。2003年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分别颁布了一些法律援助的通知,但是从近年来法律援助实践看,这些规定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法律援助诉讼过程中,受援人也很难得到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和外地法院的减免诉讼费待遇。如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可是在现实申请过程中,受援人并不是那么顺利。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使法律援助工作很难有大的发展。
(三)法制宣传的广度和力度还需加大。由于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建立时间较短,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开展具体案件的援助上,虽然做了一些如发放维权卡、出黑板报等宣传工作,但力度不够。调研中,很多法律援助工作站反映,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大多是由律师事务所代为申请或者当事人通过熟人或有关部门介绍来的,当事人主动找上门来的不是太多。究其原因就在于法律援助机构和职能等的组织宣传尚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宣传还存在相当的薄弱环节,这部分困难职工,由于其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援助更是概念模糊,碰到法律问题往往无钱打官司而不能平等地享受法律保护。
(四)工作人员身份单一。从从事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志愿人员结构来看全部是工会干部和从事法律服务和司法行政工作的人员,而缺少其它社会人士参与。这就限制了法律援助服务的深入开展。一方面由于法律服务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身份和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援助志愿者人员类型过于单一性,使得法律援助志愿活动开展形式、活动范围等都带有局限性,限制了法律援助志愿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覆盖面。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工会系统专业人员队伍的培育和建设,为促进职工法律援助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力支持。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工会干部法律知识和维权技能的培训力度,并从中培养和筹建一支具有思想素质好、法律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会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大力提升工会维权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在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中,重点加强了对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等一系列大型法制宣传活动,要整合社会法律资源,依托社会力量,通过组织社会律师、法律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法律援助“进工厂、进工地、进工棚“的“三进活动”,宣传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扩大了法律援助在职工中的知晓率。同时,充分发挥职工维权热线和接待窗口作用,热情、及时、准确解答职工来电、来访和来信反映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职工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理性维权,在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参与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代理等基础上,拓展法律援助形式,形成集信访接待、协商调解、法律援助为一体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强与外地职工法律援助机构的联系和交流,与外地工会组织及其法律援助机构实施互相委托,协助办理相关法律援助事项,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动职能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联动。
(三)建立与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市总工会要加强与司法、劳动保障、法院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行政手段,降低诉讼成本,减少维权时间;加强与劳动仲裁、人民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的基础上实现司法救助,进一步减少职工工的诉讼成本。同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多渠道筹资法律援助经费来源。
非公企业工会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工对工会的评价才是衡量工会工作的落脚点,工会工作者依法独立开展维权工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工会工作者自身都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开展工作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那么工作创新就犹如纸上谈兵,更别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如何发挥好工会的维权职能,充分化解新时期企业与职工出现的一系列法律纠纷,全面营造一个和谐、共融的企业发展环境,成为各级工会在创新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当前非公企业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加强工会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企业工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非公企业工会的维权职能,但由于历史、体制、个体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非公企业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非公企业不够积极主动维权。在企业工会中,由于工会的人、财、物权都受控于企业,当企业与职工发生劳资纠纷时,一些非公企业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怕得罪行政领导,难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职工说话,严重影响了职工对工会的信任和依赖。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还很难。一些非公企业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超时用工、低薪用工现象还是经常发生,职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三是对职工互助保险、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和身体检查工作在某些非公企业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四是相关部门对工会法律援助缺乏协调配合。如在法律援助诉讼过程中,受援人也很难得到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和外地法院的减免诉讼费待遇。并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可是在现实申请过程中,受援人并不是那么顺利。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使法律援助工作很难有大的发展。
增强非公企业工会的自我意识,充分强化工会维权职能作用。非公企业工会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非公企业工会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工对工会的评价才是衡量工会工作的落脚点,工会工作者依法独立开展维权工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工会工作者自身都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开展工作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那么工作创新就犹如纸上谈兵,更别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所以,工会维权首先要明确工会地位和作用,增强自我意识。
打造一支过硬的维权队伍,保障工会法律援助事业健康发展。上级工会应针对非公企业工会设立定向法律援助,选聘一些懂工会业务、尤其是一些懂政策、懂法律法规、敢于为职工说话的工会法律服务志愿者,不断充实工会维权队伍,增加企业内部工会干部人员配置。同时,还要采取定期邀请法学专家讲授劳动法律法规、举办典型案例研讨会、疑难案件分析会、组织企业法律援助骨干赴外地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操练,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能力水平,使法律援助事业健康发展。
建立与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有效提升法律援助办案效率。非公企业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要广泛发动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上级工会要牵头积极主动与财政、工商、卫生和公、检、法、劳动监察等部门沟通,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行政手段、降低诉讼成本,减少维权时间。要加强与劳动仲裁、人民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的基础上实现司法救助,进一步减少求助职工的诉讼成本。同时,非公企业工会可以利用参与劳动仲裁“三方驻会”、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等制度,积极参与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过程,切实代表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有关机构和人员在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过程中,需要调取相关证据,劳动、建设、公安、生产安全管理等部门要给予支持和配合,更好地解决职工维权中取证难的问题,有效提升法律援助办案效率。
加强工会维权工作力度,为援助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非公企业工会维权工作应充分考虑到职工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援尽管,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针对目前非公企业工会法律援助的范围以劳动争议为主,工会应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保障企业职工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企业内部的职工中开展法律培训,着重讲解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比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条例》等,不断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二是对一些常见的法律纠纷,如工伤事故、社保问题、终止劳动关系等案件,非公企业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者应尽量简化申请手续,力争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三是要不断前移维权关口,努力变事后维权为事前预防,变坐等援助为主动深入班组、查找问题、及时介入案件调解处理,努力使劳动争议纠纷能够在萌芽状态、起始阶段、前道环节得到有效遏制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