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

时间:2019-05-13 20: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

第一篇: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

摘要:医院后勤服务是确保整个医院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后勤服务改革成为公立医院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医院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化利弊进行分析,为探索医院后勤服务改革趋势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院 后勤 社会化

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主要阵地,如何对现有的后勤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提高医院后勤管理水平,是当前医院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后勤社会化成为改革方向和热点话题。

一、我院后勤合同工用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促使医院招入了更多的卫生人才。在有限的编制数控制下,各级公立医院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将编制数倾向卫技人员,而在后勤部门使用较多的编外人员。以我院为例,截止2016年6月,我院共有编外人员436人,包含合同制人员、本院劳务公司人员、返聘人员。其中后勤合同工共有157人,具体构成为收费员27人、院办室2人、计算机维修4人、医保科1人、总务科45人、保安22人、食堂40人、导医11人、杂工5人。

二、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政策变化

温州市政府2016年发布的《关于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的数量不得超过正式编制数的20%。其中、人事、财务、档案、涉密岗位等一律不得使用编外人员,保安、保洁、绿化等一般应面向社会购买服务。这从制度上限制了公立医院编外用工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并为其改革编外人员管理体制提供了参考方向。以我院正式编制数1753计算,最多可招聘350名编外人员。很显然我院目前编外人员数已超标,而其中有很多服务于临床的医护人员。由于医院对临床一线的倾斜性政策,采取何种措施既可以不影响后勤工作,又可以控制编外人员总数,已成为医院需解决的重要事项。

三、实行后勤社会化的优点

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当前的改革热点,也是各级医院较为青睐的改革途径。它的优势是较为突出的。

1.降低支出成本。通过市场化招标,医院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较有实力和价格竞争力的后勤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支出成本。对人员较为集中的办公场所的文印、保洁、保安、食堂等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后勤服务中心等方式统一调配,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成本。外包人员的社保由派遣公司缴纳,也减少了医院在社保费用上的支出。

2.降低用工风险。通过清理整治,进一步规范与编外人员的关系,杜绝了少数不签合同、合同不规范、用工不规范等现象。通过清退超龄、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使用工人员队伍得到规范。通过市场参与用工,实行劳务公司派遣,一定程度上将用工行为市场化,降低了医院用工风险。

3.转变医院后勤职能。职能科室从直接指挥调度生产转变为合同管理与质量监督、检查,使后勤产业走上专业集约经营、社会化生产的轨道。

四、实行后勤社会化的缺点

然而也应该看到,后勤社会化并不是解决后勤服务难题和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的“万金油”,是否外包还需取决于医院实际需求。实行后勤社会化也有其不利因素。

1.社会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后勤服务公司仅有派遣权,而医院仅需他们提供服务。这种割裂的身份认同使得外包人员对医院没有归属感。社会化用工人员的教育和引导由于人事隶属的关系而显得相对较弱,其对工作的关心程度及责任感往往不如与医院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使得他们对于医院的情感联系较弱,致使消极心态。服务质量低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2.完全清理现有合同工成本较高。因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问题,公立医院通常由自己招聘后勤人员开展工作,形成自己的后勤管理体系。其中一些后勤人员已在医院工作十几年。《劳动合同法》规定,由用人单位提出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每年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经笔者估计,若欲与所有后勤合同工解除劳动合同,医院需付出约400多万元的补偿金。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符合法律法规和保证员工利益的前提下,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清理计划,逐步缩减后勤人员数量。

3.编外人员数量限制严格。2013年发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尤为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就是限定了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比例――“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并明确“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可见,在不向上级部门申请增编的情况下,我院使用劳务派遣工有最高人数的限制。因此,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上,医院还需审慎制定用工计划,合理安排用工数量和岗位,使得同医院建立劳动关系的合同工与劳务派遣用工之间形成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可以预见,在医院的后勤管理建设中,社会化改革各有利弊。因此,在政府层面大力控制编外人员数量的形势下,如何建立统一的量化评价体系,使得不管是合同工亦或是服务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都有可供评判的标准,使医院后勤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今后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二篇: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趋势研究(精选)

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趋势研究

摘要:

医疗系统的日常运作因直接涉及到群众的身心安危,故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而医院的工作因其与患者直接对话,更是镁光灯下的焦点。遍观国内各家大型公立医院,都是集教学、科研、医疗、后勤为一体的综合性组织。各领域看似分工清晰、独立运行,但它们之间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若要维持医院工作的有序进行,各方面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医院的后勤工作是保障医疗一线运行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关于医疗改革方面各政策的先后出台,医院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本文试图从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为切入点,剖析公立医院传统后勤存在的弊病,并对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物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医院,后勤,物业化管理,服务。

一,相关背景:

2006年4月11日,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现代服务业高峰论坛。会上对中国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进行了明确界定,“确定中国的六大服务行业为:旅游、保险、通信、航空、银行和医疗”。其中后三类为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业。而医院的医、教、研的支撑、保障均来自于医院的后勤服务。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后勤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教、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关系到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稳定,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展。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根据相关条款,国外的财团及医疗机构将被允许进入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这给国内同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国外成熟、完善的医疗及相关支撑体系,中国医疗行业尤其是医疗后勤服务业显得弱小而残缺,需要加速完善和改进。随着医院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引进、设备规模的扩大、患者需求的变化,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后勤管理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医疗服务行业若要保持栖息之地,必须重视医院后勤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服务质量、节能降耗、降低管理成本。也就是说,环境迫使后勤工作与时俱进。

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原因

大多数大型公立医院的后勤管理目前仍沿习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采取典型的直线制的管理模式。后勤人员多为固定职工身份,后勤所设科室几乎涵盖、管理着医院除医疗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管理路径复杂,基本以工作内容为核心进行科室划分。如供应科、房产科、基建科、水电科、幼儿园、车务科、洗涤中心、印刷厂、营养餐厅等。这样就造成存在着冗员多、任人唯亲,不好管理、效率低、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所提供产品质次价高等现象。若套用经济学观点思考,合理有效的后勤管理因该是解决优化资源配置问题。但是这种资源优化配置过程是长期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效性,寻求一条简洁高效的变革之路。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让后勤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把整个后勤交给某一物业集团托管才是经济和理性的选择。

三,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突破自我配套的封闭模式,引进竞争机制,由专业性的物业公司负责打理医院后勤的各项事务,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活和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对后勤人、财、物的投入及其产生的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员增效。

在医院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临床第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而其他人员的工作性质都具有辅助性和服务性。这些人员的数量应当有所限制。后勤社会化可以使后勤人员分流。经济

上实行独立核算,从而减少医院人员费用上的开支,同时还能使后勤人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示自已的技能和才华,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双向选择更使得一部分有能力自谋出路的人踏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为其他人腾出了就业岗位。2,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医院领导集中精力抓好医教研工作。

后勤社会化以后医院管理工作的内涵就可以真正转到医院的本职工作上来。占医院资源不小比例的后勤服务体系的各项开支可以省下来用于医教研第一线的发展。医院领导不必再为大量的后勤性事务而烦恼,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改革抓好医、教、研工作。

3,后勤服务社会化促使后勤管理趋向专业化

把后勤管理交付给具备一定规模的物业集团管理。物业公司会出于效率、成本和服务质量等因素的考虑,聘用专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专业的维修维护设备,使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4,后勤服务社会化促使后勤管理提高了质量

物业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哈医大二院外聘保洁公司明珠集团制定的规章制度为例,涉及员工行为规范、工作要求、工具摆放、地面与楼梯、扶手与护栏、门窗玻璃、室内、天花板与地面、废弃物处理和卫生间等十项,每一项都有具体内容要求标准及评分标准。保洁员按照标准严格执行,依照工作程序操作,保证了工作区清扫消毒及时,外环境无烟头、果皮、纸屑等杂物,厕所无异味,窗户明亮,地板洁净。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得到了病员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医护员工的称赞。各级领导及职工普遍认为,试行保洁外包服务后,医院卫生环境较从前有了长足进步。

5,后勤服务社会化,提升了医院服务形象

物业公司的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展示了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后勤员工按服务性质统一着装,统一编号,衣着整洁,态度和蔼,服务周到细致。比如电梯服务,会按医用、职工、手术病患、垃圾处理以及楼层单双号等对乘梯人员进行分流,在进梯时电梯服务人员也会使用“您好!请问去几楼”,下梯时关照一句“请您走好!”等文明用语。这些细节上的温馨服务,会使来医院诊治的患者倍感亲切。

6,后勤服务社会化,提升了服务效率

由于物业公司规章严谨,管理规范。员工反映迅速,行动有力。杜绝了老后勤员工迟到、早退、旷工等行为的发生。巡检制度的设立,也使从前的被动报修服务转变为主动检修维护,提升了效率。

7,后勤服务社会化,节约了管理成本

部分后勤服务直接交物业公司管理,由封闭的服务变为开放的服务,变“小而全”为“大而优”,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公司的专业优势,使人员调配、原料购置、物资采购等环节压缩,大大节约了成本。也防止了供应科采购环节二次回扣等不法行为。

8,后勤服务社会化保障了医疗服务的公正公平

由于物业公司员工属于聘用合同制,与医院医疗员工属非同僚关系,间接地杜绝了“医托”、私自带领患者插队看病,逃避挂号、检查费等行为的发生;避免了一些医生私自截留费用等腐败行为。

四,物业公司的选择与监管

要保障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一定要在源头严把入口关,选择一家资质健全的公司合作。参照发达国家及我国南方部分城市公立医院的运作模式总结发现,多数单位引入物业管理的程序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个步骤:

1,选择合作伙伴

派人参观部分采用物业管理并取得成功的行政、企事业和同行业单位,并向医院决策层提

交考察报告。经院领导集体研究,初步选择合作伙伴。对方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具有较丰富的业务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2,洽谈

要求合作伙伴结合自身实际和具体要求,专门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书。医院应组织医护、门诊及相应的后勤管理部门对该计划书反复论证,对其中的具体服务方案及标准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确定合理的工作量、质量标准和雇请员工数额的匹配比例。财务科和审计科应对报价作进一步审核,严格控制成本。

3,签署合同

经友好协商,对服务方案、标准、报价均无异议双方法人代表签订正式的承包合同。4,检查监督

医疗机构应设立物业监管部门或组织,依照合同有关条例对物业公司的行为在充分征求被服务对象(包括集体和个人,内部员工和外界)进行动态的、经常性的、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并及时向决策层反馈,及时兑现合同中的相关条款。

五,后勤社会化后医院与物业公司的磨合1,原有人员安排

原后勤职工从正式工转为医院的临聘人员,由物业公司管理和聘用,开始时他们思想上较难以接受,因此要实行人员买断工龄、双向选择等策略。由物业公司接手医院后勤人员,采取重新竞聘上岗。公司按需求进行岗位配置,统一负责后勤工作的调配和管理,以配合医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实践证明大部分物业公司按照企业化的经营方法进行管理,从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行按需设岗、人尽其才合理调配,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耗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给医院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减轻了压力。

2,一些问题的协商解决

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和科室领导特别是护士长之间的沟通,使后勤服务尽快步入为医 疗服务的轨道。在物业公司接管医院后勤工作的初期,由于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医院的整体状况了解不足,对手下临聘人员缺乏培训,造成聘用员工与医院医疗人员沟通不畅,导致诸如在服务时不熟悉病区的工作流程等情况的发生。容易出现维修维护差错。对此要加强了与物业管理公司领导的沟通和反馈。初期时,医院要负责定期组织召开各科主任、护士长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联席会议,提出现存问题并联手解决。尽快缩短磨合时间。

3,新人事制度的推行

事业单位框架下,干部和工人身份虽分得清晰,但享受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却相差不大,原后勤工作干多干少或干好干坏一个样。后勤社会化后势必会因工作强度或技术差异等因素导致工筹档次不同。要注意开导那些重新竞聘上岗的原后勤技术人员的情绪,消除因攀比心理等不利因素导致的消极怠工现象发生,减少工作中引起的投诉。除制定经济处罚条例外,公司要在新的人事制度管理下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转变其思想。

结语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医院自身利益,方便了管理,节约了医院管理层更多精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公立医院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模式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不可照搬其他兄弟医院管理模式。避免操之过急、欲速不达。可采用逐步渗透、分段转包等形式进行分类分块对外承包。即可探索合作经验,又能缓解相关利益人员抵触情绪。总之,后勤管理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要稳步推行,最终实现医院资源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苗志敏,赵世华.改变医院后勤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中华医

院管理杂志,2000,[2] 诸葛立荣.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3] 陈辽平.我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4] 赵庆国,张小庄,麦嘉明.医院后勤的社会化.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1999

[5] 廖新波,耿庆山,郭莉莉.大型综合性医院后勤服务模式的探 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67-168.[6] 徐柏.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第三篇:关于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降本增效的几点思考

关于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降本增效的几点思考

【摘要】医院后勤是医疗、科研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大型公立医院在后勤改革中做好降本增效工作不仅体现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更是降低医疗成本,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笔者回顾了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和现状,分析了影响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影响降本增效的矛盾问题,并从顶层机制、人员因素和基础投入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 后勤管理 降本增效

医院后勤保障体系,是集医学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环境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体的综合性课题。对于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医院后勤工作是医院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是医院各项工作和生活的物质保障。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患者医疗成本负担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落实。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以“社会化”、“外包化”为主的医院后勤改革深入推进,逐步打破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体系,后勤管理不断走向市场化、科学化、专业化轨道,为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医院后勤管理如何向现代企业制度深度转型,如何在提升服务质量与降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及现状

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从宏观看,是医院要服务于社会;从微观看,就是医院后勤要实现实体化,使医院后勤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既可对内又可对外服务的经济实体。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早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以社会化为方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不影响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信息、咨询机构、内部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向社会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并创造条件使其与原单位脱钩,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同时,鼓励社会服务组织承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退休人员管理和其它事务性工作,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使上述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随后,以沿海城市为先行先试,医院后勤服务逐步打开闸门顺应改革,开启了部分服务外包的有益尝试。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5年开始至20世纪末,部分医院实行了以二级核算、总金额包干、内部物业管理、专项保障实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改革。后勤服务中心和后勤管理办公室开始承担具体经营和管理的职能,逐步实行“管办分离”,将例如锅炉房、保洁、绿化、车队等通过承包制推向社会,使医院内部后勤保障机构得到精简,并通过建立新的合同和分配制度,初步实现从计划经济时代不计成本的后勤服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投入产出效益的转变。

(3)第三阶段:完善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快速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在药品配送、护工、营养餐配送、设备维护、系统开发等更多细化领域实现了外包服务。原医院后勤职工规模采取退休、转岗分流等形式进一步缩减,主要承担监督管理任务,医院后勤实体化运作呈现全面化、深入化的特点。时至今日,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程度已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按照德国医院的划分标准,以卫生保洁为主的第一类普通服务,以饮食供应为主第二类的餐饮服务,以设备运维为主的第三类物业服务在本院均已全面社会化运营。

二、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降本增效面临的问题

公立医院社会化改革以来,医院后勤保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医院的后勤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见“表1”的调查结论)。当然,服务升级价格不降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理论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加之物价、人工上涨和经济规模等因素,我们不能仅从成本升降简单评判社会化改革的得失成败。但后勤成本最终会要么间接增加病患负担,要么增加医院、政府负担,影响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从医疗改革的初衷出发,要取得政府、医院、病人、公司的“四赢”格局,就必须要认清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影响成本控制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进行改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后勤保障体制机制存在局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型公立医院后勤保障由不计成本式的国家投入到相对独立的社会化运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限于体制机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还存在许多制约降本增效的因素。一方面,与改革相联系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仍未完全实行企业方式运作。如人事关系,在次改革中,各大医院70年代从农村召录的后勤人员,原有职工子女照顾性安置的,引进骨干随调配偶子女的,征地安置的大部分都在后勤岗位,这部分正式职工薪筹待遇不低,技术文化水平不高,又不能简单推向后勤实体,?L期依存于医院“母体”,福利型后勤“养人”负担较重。另一方面,财务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还不够科学高效。后勤实体还没有真正从行政隶属关系中剥离出来,划给后勤实体支配使用的诸如房屋、设备等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资金使用、项目改造也受制于种种体制限制,不能完全由后勤实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把投入和配置,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进行效益评估,产生的整体效益也比较低。只能是模拟市场运行,或者说是“准社会化”,距离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还有一定差距。

(2)后勤保障队伍观念较为落后。大型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要推进成本核算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为了体现部门效益和个人收入挂钩,在体现“按劳分配”或者“按贡献分配”的同时,多采用人员评定等级,开展绩效考核等手段奖优罚劣,在管理手段上也不断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而公立医院原有后勤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和知识结构老化,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差,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差,观念也相对落后,由此导致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在实践中难以推行,成为影响后勤保障降本增效的消极因素。

(3)后勤保障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推进,医疗需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医院的就医量成几何数级爆增,给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而大部分大型公立医院具有较长的历史,多数面临后勤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后勤基础设施离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较大,建筑规划不合理、服务设施分布不科学,供水供电设施陈旧,线路管道老化等等因素叠加,使得后勤保障运行无法按照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方法进行安排和管理,一些新的节能降耗技术植入缓慢,局部改造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进行全盘规划和紧密衔接,造成后勤成本居高不下,社会化改造的降本增效还面临种种制约。

三、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降本增效的对策建议

医院后勤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降本增效课题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障正常医疗、科研、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当前,改革方向仍然是要努力解决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渐进的由“模拟社会”运行过渡到真正的市场实体运作。笔者认为,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文所述体制机制产生的种种问题,根子在于人、财、事权的纠结不清,权、责、利的不尽统一,后勤管理降本增效在种种桎梏之下,单一进行局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法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达成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共识,其核心是明晰的财产权制度,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制约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本控制的种种困局,也必须要从理顺医院与后勤部门之间的关系入手,实现由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行政关系转变为股东和企业、甲方和乙方的经济关系。简言之,后勤部门必须逐步进行产权剥离,而后由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组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生产经营、资源配置、效益分配方面实现充分的灵活自主,从而使医院后勤以财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面貌真正以法人化市场主体角色进入市场,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管理制度引进植入,正真解放后勤生产力,打通医院后勤降本增效的关键关卡。

(2)重视解决人的各种问题。“人”的要素始终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医院后勤管理在人、落实在人。前文分析了医院后勤保障降本增效中人员结构、观念意识、能力素质方面种种不适应,囿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人的问题解决起来最为复杂和棘手,但必须加以渐进式的改善。其一,要强化观念意识。在后勤管理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植入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知识后勤、资源后勤、技能后勤、信息后勤的理念,逐步强化成本效益和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提升降本增效的全员意识;其二,要优化人员结构。关键是要把好入口,畅通出口,不再使后勤部门成为各种“安置”的兜底部门。入口方面,要量岗选才,提高标准,真正引入懂市场运营、懂企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出口方面对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完备,能力素质的原有职工采取退休等自然淘汰方式逐步减员减负,通过持续的严进宽出实现人员换血,结构升级;其三,要加强技能培训。对于一时不能分流的中坚力量,要强化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使这部分骨干力量在解决降本增效进程中能够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这其中,能力突出的骨干甚至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转变身份,以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继续参与后勤企业经营。

(3)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在现有状况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来解决医院后勤降本增效的种种问题是一项长远工程,虽然可以根治问题,但却如同“中药”一样疗程较长、疗效缓慢。而作为资源消耗非常巨大的大型公立医院,现实中诸如设备老化、建筑功能不全、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缓慢、信息化监控和管理手段滞后等种种现实问题却在当下直接影响着医院后勤的成本负荷。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虽然是一个投入的过程,但对于后勤工作降本增效却如同“西药”一样立杆见影、药到病除。诸如节能材料、变频空调、太阳能应用、照明设施改善、建筑功能布局改造,设备运维监测、无纸化办公、网络化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必将极大降低后勤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因此,后勤保障基础设施改造也必须作为重要规划,列入专门预算,加强动态管理。当然,长远来看,这些基础建设投入在改革的最终账单上多数是由政府负担,一旦医院后勤真正成为??立法人性质的市场主体,很可能是政府投入的国有资产成为企业盈利的利器,但归根结底,从社会运行的总成本的更高视角来考量,受益的绝不会仅仅是后勤企业本身,改善的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生态,并不存在绝对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顾有成.医院后勤管理百科全书[M].北京:中科电子出版社,2005.[2]殷钦海.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医院后勤管理[J].现代医院,2008.[3]谭作用.浅析医院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J].现代医院,2006.[4]廖振仲.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5]刑一玲,邓薇.对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6]莫成利,吴梦强.大型综合性医院后勤降本增效分析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3.[7]李卫平,钟东波.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2.

第四篇: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探讨

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

坚持社会化改革的大方向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濮德璋

2006年10月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校后勤改革再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以全面推进,后勤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进行,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作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是摆在高校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外高校后勤工作与计划经济时代国内高校后勤工作比较

国外高校一般不包揽后勤事务,相当比例的后勤事务由社会团体和企业承担。它们之间或以合同、契约形式参与,或完全自由参与,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十分灵活,大体可分为高校直接参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三种类型。

1、英、美、法、德、日本高校后勤工作模式

英、美国家的高校后勤工作模式是学校直接参与型。其高校设有专门后勤事务管理机构,一般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后勤事务,校方直接参与后勤事务的运作,并设有各种服务机构。总的来看,尽管学校直接参与后勤服务事务,但社会化程度普遍较高。比如美国高校学生食堂,分为校方自办餐厅与社会引进餐厅两大类经营方式。美国一些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校还采取自办食堂、学生宿舍的模式。另一些高校则通过竞标形式引进校外服务业,学校与被引进方签定操作性很强的协议条款。再如高校住宿,英美两国虽不尽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化的特征,高校提供少部分学生的住宿,大部分学生的住宿由校外组织及团体解决。总体上,英国高校内住宿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一般仅在10—30%。美国高校学生住校率较高,特别是条件较好的个别院校。

法国和德国高校后勤工作模式是专门机构负责型。其后勤管理社会化程度较高,高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后勤事务完全脱离学校。法国学生后勤事务全部由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公立机构——大学事务中心承担,对大学生的住宿、用餐、发放助学金等事务,实行高度社会化的管理与服务。设在中央一级的叫全国大学事务中心,设在地区一级的叫地区大学事务中心。法国大学事务中心本身不直接介入对大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服务,而是通过地区大学事务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网络,以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需求。德国高校后勤全国“一盘棋”,即由创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统一服务。中 1

心负责人由州政府任命。在德国,高校只负责教学、科研及其相关事宜,学生的用餐、住宿、发放助学金等事务,均由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大学生后勤服务

社承担,学校一概不管,实现了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的经 费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二是国家拨款,占总收入的20%。德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管理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颇具特色,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高校所效仿。

日本大学后勤事务采取了学校与社会有关机构共同举办的模式。这是日本大学后勤事务的最大特点。学校后勤由事务局统一管理,还有一些大学的后勤工作由直属校长领导下的庶务课来承担,有关群众组织(如“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织联合会”)和第三产业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参与程度很高。服务体系几乎遍及全日本的高校,主要经营食堂、商店、书店、学生宿舍,此外还提供中介、订票等多项综合服务。学校方面一般都为“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织联合会”开办的各项生活服务无偿提供房子和基本设备,个别学校还免收其水电费,服务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另外,由于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行免税和低税政策,社会上的专业公司竞相投标承包学校后勤业务,日本高校后勤主管部门就有了较为宽泛的择优选择的余地。

2、计划经济时代国内高校后勤工作模式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政府单一包办的体制,与之相适应,我国高校后勤体制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教育的产物,它的直接后果是形成了“学校自己办后勤”的模式,学校无论大小,后勤都由自己办,高校后勤从体制上从属于学校,后勤部门是学校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后勤和高校之间完全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比较欧美日国家高校和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模式,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外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是其主流模式。国外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后勤工作社会化后,大学校长可以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十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自己办后勤是全国统一的单一模式,尽管我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与国外大学相同,但由于高校自己办后勤,使得大学校长的主要精力除了抓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外,还要分散很多精力在后勤工作上,非常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有的校长曾形象地说:“中国大学校长所要做的工作=国外大学校长所做的工作+国内乡、镇长所做的工作”。

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后勤社会化改革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日益深入,我国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和发展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因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据统计,1978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仅为27万人;1998年,在校生人数为643万人,毛入学率为9.1%;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

招生规模,至2005年,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2003年,教育部正式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历史性地跨入大众化发展阶

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教育体制改 革与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整个体制与之相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这一改革包括了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些改革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高等教育要发展,后勤保障一度曾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1999年到2001年,国务院召集教育部等部委以及部分高校连续三次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从而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向纵深发展阶段。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据统计,80%以上的高校通过体制改革,后勤部门已经从学校行政体系中相对分离,组建了多种类型的后勤服务实体,其中一部分后勤服务实体已经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成为具有得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一部分学校则成立了后勤实体,将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学校与后勤实体间的甲乙方关系,在后勤实体中实现独立核算和企业化管理;一部分高校则适度开放了封闭的校园后勤市场,通过公开对外招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和经营,尝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初步改变了高校后勤行政化管理的单一模式,高校后勤市场开始部分纳入社会第三产业的大市场。此外,后勤工作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了改革,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极大提高,基本解决了制约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瓶颈”

高校推行后勤社会化,使原来的投资体制产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后勤设施建设。据统计,自1999年11月全面启动高校后勤化改革到2002年底,全国高校新建大学生公寓达33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公寓1000万平方米;新建大学生食堂达400万平方米,改建大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从而保证了高校扩招任务的顺利完成。另据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共和国诞生50年,全国高校共建成大学生公寓仅3200万平方米、大学生食堂57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年时间,高校大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规模,超过了改革前的50年。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极大地改善了高校大学生就宿就餐条件、教职工居住条件、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学校交通通讯设施等,确保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3)劳动用工制度变化,极大地减轻了由于扩招带来后勤人员增加给学校造成的人员负担过重的困难

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比扩招前几乎翻了两番,后勤工作人员也随着在校大学生增加而增加。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后勤系统在人员分离时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对新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采取了公开招聘的办法,由后勤集团采用人事代理制,招聘人员的人事关系不再纳入学校的人事管理,后勤集团仅具体负责招聘人员工作安排和日常管理,直接

按政府对社会用工的政策办理,极大地减轻了学校人员负担过重的困难,提高了人员利用率。同时,后勤集团还实施了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目的的内部分配制

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原有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多劳多得、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的困惑

1、中国的国情和高校的教育属性,导致高校后勤经常处于“政治后勤”的角色,而不能完全按一般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运转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或逐步引入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逐步扩大高校后勤市场社会化程度。其目的是要让高校的领导能够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但在目前,中国的国情和校情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高校后勤必须体现“姓教”的特点,既是说,高校后勤除了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外,还必须为确保高校稳定服务。高校后勤必须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后勤要经常扮演“政治后勤”的角色,而社会企业始终坚持以赢利为目的,这与高校后勤扮演“政治后勤”角色时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建立的后勤集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还不能完全按一般社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运转,部分学校事事按企业来要求后勤集团,使后勤集团经常处于尴尬的地位。

2、产权制度改革步履艰难,制约了后勤实体的建立与发展

针对高校后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进行后勤资产评估、改变资产性质,明确拥有资产的主体。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后勤资产如何从学校资产中合法地分离出来,为后勤集团公司所拥有,由后勤集团公司独立承担债权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确定学校与后勤集团的产权关系。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产权制度改革难度极大,国家没有政策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如何解决后勤集团与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这就使得后勤实体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另外,由于目前多数高校的后勤实体不具备法人资质,也就不具备独立融资的条件。近年来,后勤实体筹措用于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其法律责任和市场运作风险实质上均由学校承担。由于后勤资产产权不清晰,无法对后勤服务产生的债权债务进行明确界定,后勤实体一旦出现重大经济责任事故,学校作为法人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从而可能直接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高校后勤与学校的产权不明晰,导致后勤实体与学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而是一种分而不离的虚假现象。

3、劳动用工制度等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的后勤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但实质上仍然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由于改革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后勤正式职工的人员经费不得不与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同步增长,而后勤正式职工的工资大部分学校由后勤实体自

己承担。目前,高校校内后勤市场不可能再有大的增长,有的甚至还在逐步萎缩,不开拓校外市场,后勤实体难以承担“养人”的巨大压力。而现行管理体制下,后勤实体不具备法人资质,难以走出校门去通过合法经营增强经济实力。长此以往,后勤实体的人员包袱会越背越重,市场越来越小,后勤实体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旦经济承受能力不堪重负,后勤职工队伍的稳定就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仅仅处于这一漫长历程的初级阶段,对于高校后勤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们必须给予充分认识。

四、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结合国情、校情,理清思路,努力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后勤工作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完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又牵制着学校方方面面,高校的各项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就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就高校校情来看,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必须服从国家发展经济,确保稳定的大局,同时,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学校的稳定;就高校个体来看,各校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同,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情况均有差异,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模式,以及改革进度的快慢,都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掌握。此外,各高校由于办学层次差异、地域差别、周边社会环境不同、后勤的实际现状不同,导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并不一致,改革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实践证明,那种对全国高校统一要求、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我认为,要充分估计过渡时期后勤改革的复杂性,各高校在推进后勤改革工作时,必须适应基本国情和校情,努力实践,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后勤工作模式。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重在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探索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由于受社会大背景、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不可能照原来的设想有突破性进展,但并不意味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停顿。我认为,后勤工作应模拟现代企业运转,重在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后勤的效率、效益、质量上下功夫。

3、高校后勤工作应始终围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作让学校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后勤工作者应对自身正确定位,在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后勤工作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让学校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化改革大方向;在具有极大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中,后勤人应当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为最终建成“市

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有关各方依法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创新分析论文

一、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现况

(一)背景

医院后勤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医院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协助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医院后勤社会化被越来越多的医院视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必由之路。后勤社会化就是将医院后勤部门独立出来,单独成立自负盈亏、自谋生路的公司,通过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或是与社会企业合作,将服务外包给社会企业进行管理。

(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

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医院后勤工作者首先需要更新对医院后勤管理的观念,其中包括领导阶层的观念更新和众多后勤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通过转变观念,跟上时代,见诸行动。不可以把知识经济的新标签贴在旧的思路和行为模式上。对此需要相关人员了解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得到启示。其内涵是指医院后勤通过内化社会先进企业(机构、团队、组织等)的管理理念、方法、价值态度等,以此来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和差距,同时要开始进行改革,使其渐渐达到甚至超越社会同行业水平的自我完善过程。所以,把医院后勤服务项目外包给社会,或是简单地将后勤部门从医院独立出来都不是真正的社会化;唯独努力开拓创新,密切关注医院后勤服务的投入与产出,实现后勤现代化、科学化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才算作真正的社会化。

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必要性

所谓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各单位的后勤服务工作主要靠社会上的第三产业提供,靠价值规律来调节,以商品交换的形式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有利于卫生产业化的发展

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卫生事业是属于公益性质的,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但是,以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卫生事业既具有公益性质,又有产业性质。要想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提高它的产业化能力。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是一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新发展形式,有利于促进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医院物质资源的运用效率

医院的后勤服务体系比较庞大,各项巨额开支、各种闲置的储存物资和经费,都可以节约下来用于医疗第一线的发展。医院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就是通过计算成本和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使医院后勤的物力、财力加速运转,产生效益,从而使医院后勤服务方面的资产都得到合理利用。

三、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创新

(一)通过后勤经营化管理理念实现社会化的转变

从服务业角度来看,后勤部门不是纯粹的保障单位,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是产品与服务的输出,为医院的医疗活动提供保障性服务,与之相对应的就有成本和价格,即医院后勤管理是针对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行管理和经营。医院后勤管理经营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服务对象和顾客需求,通过设定工时测量、工种的动作标准化、流程合理化等多种岗位,进行绩效管理,使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流程也更加顺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节约了物力和人力资源。

2.对医院的运行成本进行合理计划、使用和控制,以此达到增加医院的收益。

3.医院后勤中有收入的服务项目,例如停车场、餐饮、消毒供应。通过提高这些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适当的扩大规模也可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的经营目的。

(二)医院后勤进行科学化管理

把经营化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把后勤部门当作一个真正的企业来经营,并在后勤管理中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文化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把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作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流程改进、制度创新、技术升级的项目;2.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修订完善的后勤各项工作与考核制度,奖勤罚懒;3.加强成本控制,做足精细化管理,比如洗衣房设备及附属设施可以交给专业洗涤中心服务,环境绿化可以交给社会绿化部门进行服务,膳食服务采取市场经营的方式,增加食物品种,改变售卖方式;4.建立配套的成本收入核算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5.基础数据的完善与管理;6.通过经营数据和基础数据,分析盈亏平衡点,以此作为科学依据进行管理与决策。

(三)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实行“内嵌”、“包外”的模式

1.“包外”即“走出去”。当后勤服务的成本、质量、效率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并且医院后勤自身业务需求量足够,成本效益分析也很合理,这时医院后勤业务就可以实现自主经营管理,同时可以扩大产能,延伸服务范围,扩大产品数量,在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其它同业者的成本支出,减少各自的浪费,提高双方的收益,达到多赢的局面。这种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同时合理使用已有的资源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规模化效应的管理方式,被称为“包外”服务。医院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经营,使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结构合理,产品也具备良好的竞争力,这样既可以保障医院自身的需求,又充分享用了社会资源,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好。

2.“请进来”的“外包”,即医院后勤部门主动寻求与社会企业合作。如果医院后勤管理水平较差,成本支出较大,甚至需要通过降低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时,主动选择一个价格适宜,质量稳定,管理先进的公司来承担部分后勤业务,同时积极向引进来的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种方式称为“内嵌式”服务,不能将它等同于简单的外包服务。内嵌式服务的选择必须经过了严格的投资效益分析和损益平衡点测算。吸收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让“引进来”的企业不只是发挥本身的服务功能,还带动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医院后勤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医院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链中的重要环节,医院的后勤工作也是全院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合理地管理好后勤工作,能保障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后勤部门无论是选择自主管理,还是选择外包服务,只有运用经营化的管理理念,把信息技术与后勤管理相结合,使后勤管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才可以真正地实现社会化,降低成本支出,提高服务效率并保障服务质量,更好地迎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韦来平,孔秋枫.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监督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06).[2]韦来平,母国华.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现行模式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03).[3]石骥,傅良韬,陈亮.推行全成本核算建设节约型医院[J].西南国防医药,2007(06).[4]曹兆俊,曹振君,曹耀天.医院后勤服务成本核算的方法及作用[J].现代商业,2008(35).[5]肖平,刘颜,田怀谷,方豪,蔡志明,卢祖询.现代医院后勤社会化外包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02).

下载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猪散养模式的利弊分析与趋势预测(大全5篇)

    生猪散养模式的利弊分析与趋势预测 今年5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生猪、猪肉价格暴涨现象,创下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局部地区精肉一度卖到28元/公斤,此次生猪、猪肉价格暴涨引......

    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利弊分析

    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利弊分析 20100778 汽车服务工程 王娟 人行天桥在我国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只限于行人穿越道路的一种交通设施。随着我国交通的发展,人行天桥的作用主要......

    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机关后勤走向市场、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机关后勤走服务商品化、管理人性化、经营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用血趋势评价与分析

    浦口医院血库2014年1-10月用血趋势的评价与分析 2014年1-10月临床用血评价分析:共用红细胞悬液764U,血浆46400ml,血小板41治疗量,冷沉淀119.25U,而去年同期为红细胞悬液623U,血......

    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后勤”,是指后方勤务的简称。它产生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龙岩师专曾兵近年来,我校后勤改革工作在校党政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化”改革这一实际问题,立足校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学校内部管理......

    internet介绍与利弊分析英文版(大全)

    In September 1987,China sent our first Email: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In December 1988,the college network of Tsinghua Univ......

    医院后勤社会化中的保安管理与服务

    医院后勤社会化中的保安管理与服务 摘要:随着医院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一大批医院通过引进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后勤管家”。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