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问题与优化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问题与优化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一项政策性强、投资量、地域分布广、涉及面宽、工程程序多、群众参与度高的宏大生态建设工程。根据研究以往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的经验,分析其在退耕还林建设过程的主要问题,对于指导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优化对策
0.引言
至从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本文通过系统总结退耕还林工程的经验,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政策管理、技术措施等方面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优化。
1.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效益
通过大力推广退耕还林,生态系统得到良好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1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在退耕地区已经很明显。林草植被覆盖率明显增长,森林范围明显扩大。遏制水土流失显著有效,生态环境逐渐在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通过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总体上得到好转,局部开始良性循环。
1.2经济效益
通过有效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新产业收入,更科学地管理耕地。
1.3社会效益
在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下,农民利益在明显增长中,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
2.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群众和领导的认识有偏差,大部分农民群众没有认识退耕还林的深远意义,导致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栽植、补植、管理等工作的实施。其实退耕还林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有些领导还觉得退耕还林是林业部门的工作,也认为是扶贫的事情,与乡镇政府无关。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建设、检查验收、兑现政策等工作不管不问,导致出现了“不退也补,少退多补”的民心不平衡的扭曲现象,栽植、补植数量少,管理不到位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进展。
2.2监督力度不到位,政策兑现存在问题
监督检查发现有的地块虽然还林了,但是还有大面积的农作物在种植;还有的杂草丛生,甚至还有退而复垦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还林的效果。在实际的退耕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和兑现不承诺的问题,有些村干部和政府人员擅用职权对退耕指标作假,私留或送人。在《退耕还林条例》制定下,退耕还林实际操作中还是以老套路去平均分配,不能调动农民退耕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在兑现中私自以各种名义扣款私吞。
2.3重造轻管观念严重,苗木补栽不到位
尽管基层单位与退耕农户签订了相关的管护合同,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尽职尽责,导致对退耕还林管理不善,杂草丛生,林木没草肥,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现象,后期的补栽补造也没很快到位,没有达到退耕还林的最初目的。根据国家具体政策设计上,不提倡多栽经济林,规定其比例不超过20%,鼓励多种植单纯生态防护林。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比例不平衡,长远意义上重新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在一些工程区,经济林比重超过50%。,政策所规定的林种比例指标难以实现。林业结构趋同,从长远来看,农民难以活的预期收益,可能导致重新毁林开荒。
2.4确权发证缓慢,工程债台高筑
由于勘验任务量大,人员配备少,致使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进展迟缓,影响了退耕户的后期维护积极性。总体上说退耕还林是一项综合性强,任务繁多,涉及面广,规划要求高的工程,尤其是在经费方面,有些贫困地方很难支出。从而退耕还林工程很难保证了正常进行。
3.对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优化
进一步优化退耕还林工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新农村建设,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
3.1继续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逐渐趋向平衡,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所落实,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接受,退耕农户主要收入就是由粮食和生活费补助组成,退耕农民生活得以改善。但是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没有得到彻底平衡,因此继续坚持不懈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加快土地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重要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3.2把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纳入工程预算
退耕还林工程工作量大、程序多,在实施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实施中要做好监督、培训和指导等组织工作,实施后要进行检查、奖励、验收等完善政策。这其中退耕还林的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等费用和农户的补助资金和造林补助费都是退耕还林工程投资要预算的费用。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投资预算应将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费、工程中期的监理验收费以及后期监测评估费等工作经费规划进去,从根本上解决工作经费短缺的问题。
3.3逐步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补助标准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的核心。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利益之间有一定的矛盾,调动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因此应逐步完善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补助标准按照不同的还林来调整,确保群众能继续积极退耕还林、经营林业,保证退耕还林地块的规划面积。
3.4夯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夯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长远来看是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利于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全面健全和建设和谐社会。退耕还林功臣规划设计的恢复生态学基础(如图一)。基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图,以利于群落的稳定和发展。
图一:生态农业建设三个关键措施之间的关系
3.5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机制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退耕林地应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放活林地经营权,让农民依法合理利用退耕还林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对于生态区位重要地区,每年每亩按一定标准予以补助,以此来弥补群众收入降低的损失,逐步建立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
3.6加强科技支撑
在环境保护保证体系下(如图二),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社退耕户,退耕造林,建立一个健全稳固的体系。按照环境保护保证体系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林业技术推广,将各种保证体系渗透到工程规划设计中,做到在有效法律体系下的合理规划设计。通过举办培训班与制度、技术、法律组装配套培训相结合,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和作风过硬的退耕还林的团队。
图二: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3.7加强对林地的管理
(1)加大力度补植补造,科学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经济林和绿化林的改造。在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中,加大改造力度在补植补造与分林分类方面。合理安排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种植,有效提高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范围。
(2)狠抓育林抚育。在避免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督促退耕户搞好幼林的松土除草和预防病虫害、鼠兔害的繁殖。加强管理经济林和生态林,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管护责任。要把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与管护绩效相结合,要与退耕户签订管护协议,才能把管护责任做到真正到位。
(4)持之以恒的抓好封山禁牧。
(5)严格控制征占用退耕还林地。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确需征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建设项目,全额缴纳补偿费用和政策兑现费用。
(6)简化确权发证工作。在有效合理程序下,把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工作和质量进行责任考核,加强规范管理,要及时变更简化退耕还林地块各种手续,核实和发放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让退耕户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3.8加强效益监测
遏制水土流失问题是退耕还林的主要规划治理目标之一。加强效益监测,为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4.结束语
在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中要深刻领会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政策措施,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开展做出贡献。针对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文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09.10 [2]杨旭东.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影响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0.03 [3]姚文绣.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05.01
第二篇: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城市防洪,是指排出城市内部的积水。城市防洪工程,是指排出洪水的水利建设设施。近年来,城市内部的防洪工程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频繁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为城市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加强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责任,为了保证城市在雨量充沛的季节不受洪水的影响,城市防洪工程必须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大规模检修;清理阻碍下水管道通畅的垃圾废料;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排水量,制定城市防洪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才能全方位的解决城市的防洪问题。由于城市的人口居住密集,建筑比较集中,造成城市错综复杂的结构,不利于雨水及时排出,一旦到了雨季洪水就会淹没城市各条交通要道,再加上排水设施的损坏严重,无法发挥排水效果,一度造成城市防洪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工程;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防洪工程作为国家安居惠民工程,有效的保障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受城市的包围式结构影响,一旦洪水积累成灾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洪水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是在灾害面前,如果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便可以化险为夷。多年来,国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城市防洪建设的重要性,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是我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一大败笔。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体现在防洪设备不齐全、防洪意识不强,防洪渠道损坏严重、防洪抢险能力不足等方面。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充沛)、地形地势低下(城市一般位于地形平坦地区)等方面。所以城市防洪工程必须克服以上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
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筑属于聚集扎堆的构建模式,洪水“易进难出”是目前大多数城市面临的现状。由于城市建设的地势低下,雨水丰富,为城市的洪涝灾害创造了自然条件,造就了积水成灾的必然性。为此,国家成立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机构,主要针对城市内部洪涝灾害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由于城市防洪技术不完善,防洪管理制度不健全,城市居民防洪意识不强,防洪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一度制约了城市防洪工程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周边的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大,造成“热岛效应”加剧,加强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恶化。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洪涝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处于不断加剧的趋势。防洪工程建设也因为技术落后、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损坏严重。城市在建设和规划初期,有专门的排水网对城市积水进行有效排出,这种简单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地形的高低进行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顾及城市的美观,防洪排水渠道一度被规划到地表以下,但是地下排水措施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没有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和管理,造成大面积排水渠道堵塞,无法完成正常的排水工作。
2、防洪工程老化与现代城市发展脱节。过去传统的防洪措施采用人工排水,以及沙堤等简单设备进行防洪,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防洪需要。陈旧老化的防洪措施制约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发展,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排水。
3、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防洪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建设工程包括对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要安装防洪设备;及时梳理所有排水管道;加强城市外围河流湖泊的水循环等一系列措施。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防洪设施被损坏,不仅浪费了资金还严重威胁到汛期城市的稳定安全。
4、淡化防洪工程的重要性。由于城市防洪过程属于预防型建设,突发性较强,频繁性(经常发生)较弱,所以相关部门容易忽视其重要性,在管理时会有意淡化,不愿意作为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对象。所以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是目前城市防洪工程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城市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从城市外部的蓄水(河流、湖泊)系统和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两方面进行改善和建设。蓄水系统是为了均衡城市内部的水循环,可以提供城市用水资源,排水系统是为了保障城市内部的积水及时排除,不影响城市的道路和居民的正常作息。只有当蓄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相互协调的时候,才能保证城市不受洪水的“洗礼”。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城市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
1、加固城市外围堤坝建设。堤坝是传统的防洪工程措施,堤坝作为城市与河流的间隔线,如果足够坚固,就可以有效的阻拦洪水向城市涌入。由于城市位置较低,所以要加固堤坝的稳定性,保证汛期到来时,堤坝能够有效的阻拦洪水。
2、加强城市外围河流的分流建设。对于有主要河流经过的大城市来说会加大城市的排水困难,河流水位一旦上升,城市内部的积水就无法排出。所以必须要加强河流的分流建设,保证在汛期时能够把城市周边河流的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内部的积水可以及时排除。
3、梳理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一般呈网状覆盖在城市每个角落。每当雨量较大的时候就会看见地面积水,说明排水系统受阻或堵塞,无法正常排水。排水系统与下水道直接相通,只要定期对下水道进行清理就可以保证排水管道畅通,从而加强排水速度和排水量。
结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各大洪水灾害不计其数,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城市建设地处平原地区,为雨季积水创造了先天条件,所以后天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防洪工程维护城市的防洪救援工作。虽然一再强调城市防洪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防洪工程建设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全面的排水系统;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视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洪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投资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发展空间还在不断上升,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求真正做到安居惠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叶永忱,叶婧怡.城市防洪与防洪工程规划建设问题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年10月第10期
[2]刘松柏.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水运.2012年第04期
作者简介:朱占齐男汉族新疆福海人1984年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第三篇:XX省新增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培训讲稿
XX省新增退耕还林任务规划培训讲稿
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
XXX
一、为什么国家要暂停安排退耕还林任务?
(一)全国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局高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自1999年以来,经历了3年试点、2年大规模推进和2004年以后的结构性调整、巩固成果三个阶段,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亿万农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质量较高,阶段性成效显著。
1999-2006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包括县级单位)、3252.8万农户、12463.6万农民。内蒙古、陕西、四川的退耕地还林任务分别位居前三位。
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原补助年限和标准测算,1999-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已安排任务,共需中央投入2245.4亿元,其
中:2000-2006年中央累积已投入1300.1亿元,2007-2013年还需补助生活费和粮食资金945.3亿元。若加上完善政策的投资,工程投资将新增2066亿元,使工程总投入达到4300多亿元,相当于2.4个三峡工程(工期17年,1800亿元),相当于13条青藏铁路(工期6年,总投资330亿元)。
(二)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情况
退耕还林实施8年来,国家一直没有出台全国总体规划。这并不是没有编制规划,而是规划编制了,国务院没有进行批复。
在众多的规划文本中,以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编制的规划影响最大。一是根据2001年10月26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2001-2010)》,规划退耕地造林2.2亿亩、荒山造林2.6亿亩,规划范围为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97个县(市、区、旗)。国家林业局多次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经西部办主任办公会议协调,于2002年10月与西部办联合上报国务院。二是2003年6月,根据国务院领导“先编制退耕还林工程五年规划”的要求,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十五”规划(2001-2005)》,规划退耕地造林1.7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9亿亩。国家林业局会同西部办、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再次联合上报国务院。三是2005年8月,国家林业
局编制了《退耕还林工程“十五”规划(2006-2010)》,规划退耕地造林3500万亩、荒山造林1亿亩、封山育林1亿亩,规划范围为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90个县(市、区、旗)。该规划经部门会签后因忙于研究后续政策而不了了之。
(三)国家暂停安排退耕还林任务的原因
国发[2007]25号在第十条“调整退耕还林规划”中规定: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暂不安排”是什么意思呢?根据9月19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农林生态组组长秦玉才接受中国政府网的专访,以及8月25日国家林业局李育才副局长在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这个“暂停”是结构上的调整,是从巩固专项成果出发采取的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不是退耕还林工程停止了、不安排了,还需要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规划,稳步推进。今后退耕还林工作要按照规划一步步去做,不能操之过急。对此,我有两点理解和体会。
1、国家暂停退耕还林任务,是对退耕还林工作重心的调整。到2003年底,全国25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10829万亩(其中我省1163.4万亩)。2004年,国家根据全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当时粮食出现
了一些不安全因素、耕地出现了新矛盾等)和退耕还林进展情况,对工程建设的规模、节奏进行了适度调整,提出了“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使工程建设在经历试点探索(1999-2001)和全面实施阶段(2002-2003)后,进入到以成果巩固为主的新阶段。我认为,这种发展阶段的变化,一方面是工程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另一方面也是工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巩固现有基础、总结经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同时,从国发[2007]25号文件出台的初衷和政策设计的目标来看,国家对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对党中央、国务院对搞好生态建设、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的坚定决心。国家暂停安排退耕还林任务,说明国家调整了退耕还林工作总体部署,当前工作的重点不是追求量的扩张、速度的增长,而是巩固成果、确保质效并举。
2、国家暂停退耕还林任务,是出于保护耕地“红线”和确保粮食安全的考虑。退耕还林与耕地和粮食问题密切相关,令人关注。实施退耕还林无疑会占用一定的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曾在2003年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安全是搞好退耕还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住了粮食生产能力,才可能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总理的这段话,深刻阐述了退耕还
林与耕地、粮食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然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目前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31亿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为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每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基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国情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将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提出要确保18亿亩耕地的目标任务。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阐述保护耕地问题,“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最近,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人民日报》撰文阐述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重要意义。他这样说,一是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二是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
生活保障。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民族生存的根基。此外,坚守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监管,还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于退耕还林对粮食的影响。据报道,全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突破5亿吨大关、人均占有水平达到420公斤后,从2000年开始,受价格下降、耕地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国粮食种植面积持续低于16.5亿亩的警戒线,粮食产量也连续3年低于4.9亿吨的安全警戒线,全国粮食产需缺口则逐年扩大,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其中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8614亿斤,产需缺口达1000亿斤以上,供求关系趋紧。由于2001-2003年正值退耕还林工程大规模推进的阶段,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退耕还林影响到粮食安全了,甚至还有人认为退耕还林搞错了。但这种认识并没在上下形成共识。在今年“两会”上,一些西部省区代表指出,近几年在全国粮食单产下降、总产量下降15.9%的情况下,在退耕还林主战场的西部地区粮食亩产却有所上升,总产量仅下降6.3%,一些地方还实现了“减地不减收”。针对国家因粮食问题调整退耕还林的做法,有
代表并不认同,认为退耕还林任务不但不能减少,还得加大点力度才行。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质疑,就是退耕还林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最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办有关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近年全国粮食产量来讲,特别是西部退耕还林任务比较多的省份,粮食总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其原因主要是:一是退耕还林的耕地大多是粮食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沙化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二是退耕还林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了现有耕地。三是退耕还林促进了生态要素向现有耕地转移,粮食单产提高了。四是过去实行的是粮食补助,现在是现金补助。所以对粮食安全,目前来看没有产生威胁。
通过对这些背景情况的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国家暂停安排退耕还林任务的原因了。
二、为什么要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
(一)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的需要。退耕还林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理应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基本建设程序。但从近年实施情况看,退耕还林工程不同于一般基建项目,林事季节性强,由于工程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实施范围、规模和期限没有明确,工程实施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任务一年一定,计划时早时晚,给基层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往往使基层处于“年初等计划,计划下达
后仓促上阵,抢时间、赶进度,年底忙着检查验收和资金报帐”的状况,造成无法提前进行种苗准备和开展作业设计、施工质量欠佳等弊端。二是地方政府和农民普遍担心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盲目退耕,超计划退耕,重当前粮款补助,轻长远发展和综合治理。三是由于计划下达较晚,各地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十分仓促,一些地方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别是与培育后续产业结合不够。因此,制定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是加强宏观指导、确保工程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规划工作必须先行,十分必要。
(二)是继续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退耕还林的实施,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拿我省来说,退耕还林面积只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30,却减少了全省50%的水土流失量(年均减少0.42亿吨),长江支流涪江、嘉陵江、青衣江等江河泥沙含量平均减少32%—78%。尽管退耕还林取得了世人皆知的生态成效,但从全国来看,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还十分严重,陡坡耕地和风蚀沙化耕地还较多,退耕还林的任务还很艰巨。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中有2/3来自坡耕地。据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全国11条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仍然高达16.22亿吨,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而且主要来源于坡
耕地的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据2006年各省区上报坡耕地存有量统计,25个工程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仍有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10237万亩、严重沙化耕地7393万亩。同时,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5个工程省区仍有宜林荒山荒地和宜林沙荒地7.9亿亩,国土绿化的任务仍然很重。在我省,特别是川西南山地区和盆周山地区,还有大量急需治理的陡坡耕地。据2006年底各地上报统计,全省仍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996万亩。因此,无论是全国其他省区,还是我省这个农业大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继续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十分必要。
这里谈谈有关耕地面积的情况。多年以来,由于客观历史原因,耕地面积一直存在“数”出多门、口径不
一、数据矛盾的问题。从全国来看,统计、国土、农业、税务等部门各自掌握的数据差异较大、口径不一,互不衔接,相差亿亩。1998年以前,全国耕地面积一直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8年起使用的法定耕地面积,是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于1998年公布的1996年10月31日的时点数。按照这一权威数扣除已实施退耕的陡坡耕地面积后,25个工程省区25度以上陡坡耕地理论上仅剩2800万亩。这与国土2006年变更调查数(5872万亩)和各地上报数(10237万亩)的差异很大。数据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土地详查工作起于1984年,止于1996年,调查时间早,时间跨度长,基础数据陈旧。二是受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当初土地详查基础数据不完整,部分陡坡耕地未计入调查面积。三是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量大,变更调查不规范、不彻底,甚至没有更新。
此外,退耕还林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直补农民,真正做到了“多予、少取、放活”,深得民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好的载体。许多基层干部认为,退耕还林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广大农民群众有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强烈愿望。因此,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也显得十分必要。
三、如何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
(一)编制依据
关于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编制依据,前几年先后多次出现在国家法规、规章、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等之中。这里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主要有:
1、《退耕还林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退耕还林应当统筹规划”。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指出,“退耕还林要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加强协调,稳步推进。”
3、温家宝总理2003年6月26日在《关于退耕还林工
程中期综合评估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上批示,退耕还林要“调整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组织和协调工作。”
4、温家宝总理2003年9月26日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退耕还林工作要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5、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18日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退耕还林要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指出,“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作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7、温家宝总理2005年4月14日在中办秘书局《近期国内动态专报》上批示,“退耕还林确实需要有明确的长远规划和后续政策。”
8、《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报告》建议,“按全面规划、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继续安排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
而我们这次编制规划的依据是今年8月9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
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省政府51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确保耕地控制总量、确保农民人均不低于0.5亩基本口粮田的要求,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规划要突出治理重点,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建设成效。同时对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一并进行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经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审查盖章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级审核上报。”
(二)编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退耕还林工程持续稳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但退耕还林自1999年实施以来,全国总体规划一直没有出台,我省编制上报的十年规划(2001—2010年)和“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也没有得到批复,给工程实施带来诸多问题。国务院《通知》第十条规定,调整退耕还林规划。要求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各地要按照省政府51号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在编制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摸清坡耕地底数。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摸清现有耕地面积及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进一步实
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仔细测算农民需要的口粮田面积和可退耕面积。不能老说,我们那里实际耕地面积比统计面积、承包面积要大,到底大多少?农民的口粮有没有保证?必须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清楚。
二要强化统筹考虑。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国家暂停安排“十一五”退耕还林任务安排,就是出于保护耕地“红线”和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工程稳步推进的考虑。各地规划要统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确保不突破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确保农民口粮有保障(内地人均耕地面积不低于0.5亩,三州人均不低于2亩)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争取退耕还林任务指标不切实际地盲目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避免政策补助期满后出现毁林复垦的现象。凡突破了耕地保有量指标、口粮田不能保障的区域,就不能再规划新增退耕还林任务。从我省情况看,国务院下达给我省至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585.68万公顷(878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14.31万公顷(7714.65万亩),这是我省的耕地“红线”、“高压线”。各市(州)、各规划县(市、区)都要注意这两个控制指标。
三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耕地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限定退耕还林的范围,严禁基本农田实施退耕还林。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突出
治理重点,只有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农民口粮有保障地区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或严重沙化耕地,才能纳入工程规划。根据我省实际,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重点区域是川西南地区和盆周山区,内地每个市可考虑1—2个重点县进行规划。
四要与巩固成果统筹考虑。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除了考虑生态区位、粮食生产、农民口粮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现有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状况。只有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了,才有可能具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基本条件。若现有成果都无法巩固,那新增任务成果巩固的问题将可能更多。因此,各地在规划时,凡是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不好、巩固成果措施不到位、巩固成果出现问题的地区,一律不再规划新增建设任务。
五要加强部门协调。对规划的退耕地造林,林业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西部办、财政、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的沟通,上报规划要经过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审查盖章后,由县级人民政府逐级审核上报。对规划的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县级林业部门要搞好与现有宜林荒山资源及其他生态建设规划的衔接。要根据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任务,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时限
规划时限为2008—2012年,实施期为5年。
(四)规划主要内容(提纲)规划文本应包括以下内容: 1、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工程总结,包括进展情况、建设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规划思路,包括规划依据、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建设目标。
4、建设布局,包括退耕地造林、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5、建设规模,包括退耕地造林、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
6、工程投入与效益分析。
7、巩固成果的对策措施
(五)工作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制定工作方案,组建规划队伍。时间:12月上旬前完成。
2、外业调查。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外业调查,摸清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底数,落实建设任务和规模。时间:12月到2008年1月。
3、内业编制。以工程县(市、区)为单位编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在经部门会签后,以政府名义逐级报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时间:2008年2月中旬。
4、省级汇总。在各地上报规划的基础上,由省退耕还林办公室汇总编制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时间:2008年2
月下旬。
5、上报审批。省级规划草案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后,会签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时间:2008年3月上旬。
关于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有关要求,省有关部门将发文通知。
第四篇:“退耕还林”问题
“退耕还林”问题
尊敬的上级领导: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从2002年至今,我们村退耕户都享受到了国家补贴,但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村民们没有 “土地证”的现实情况下,“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在我们村也变得没有秩序,具体情况如下:
1、按实际亩数退耕还林的,也是最合理的一种;
2、不按实际亩数退耕还林的,退三亩登记五亩,按五亩享受国家补贴;
3、集体荒地和机动地退耕后的国家补贴全部成为村干部享有;
4、没有实地退耕还林,只作登记并享受国家补贴;
5、同一块退耕还林地,若干户重复享受国家补贴;
6、“张三”的土地因外出打工多年没有经营,退耕后登记给“李四”享受国家补贴,“张三”打工回来后,因从未领取过“土地证”而束手无策。
现新建高速公路,征占用退耕还林地时,因高额的补偿款变得争纷四起。
在此,肯请上级领导能关注贫苦农民的利益,按照国务院的 “退耕还林”政策,征占用林地等法律法规,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给老百姓一个合情合法的处理结果。
山西省神池县贺职乡下花园村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优化问题》教学设计
《优化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懂得在同一时间内,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态度:
1、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常规训练:口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提问题:请看大屏幕:
1只小猫吃1条小鱼需要1分钟,那么5只小猫吃5条小鱼需要几分钟? 师:谁愿意说一说?(生:可能回答:5分钟或1分钟)师:为什么是1分钟?(生:5只小猫同时吃只需要1分钟。)
2、揭示课题:师:能同时进行,就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生活中是不是很多事情都可以同时进行呢?
3、课件出示。(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读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小丽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门铃声)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出示主题图)(生:来客人了)
2、师: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
3、师出示教材104页例1.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对这个课件演示加以说明。哪个同学愿意尝试一下。
生:(小明的妈妈在和李阿姨聊天,小明的妈妈让小明去给客人沏茶)4.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大声地读一读?(课件出示工序图)
烧水:8分钟 洗水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沏茶:1分钟 5.学生猜测需要多长时间。6.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他想一想,哪些要先做?哪些可以同时做呢?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生:小组合作交流 7.汇报交流: 生展示。预设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算式:1+2+1+8+1+1=14(分钟)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算式:1+1+8+1=11(分钟)
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比较合理并且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②种方案,因为第②用的时间最少。
师:那你知道这个方案为什么用的时间最少吗? 简单介绍流程图。8.揭示课题板书:优化
9.介绍数学家华罗庚:(出示课件)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
1.小红感冒了,要吃药休息,需要做:找杯子倒开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量体温(5分钟)
师:请你在作业纸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出一共用多长时间? 全班交流
2.我在做家务,需要做: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扫地(10分钟)整理书桌(10分钟)晾衣服(5分钟)请帮我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出一共用多长时间?
师:他这样帮我安排你们同意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流程图)
四、课堂总结: